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四章 科学家眼中的月亮


    月亮来历不明,它有那么多令科学家不解的谜团:为什么月球背面的
  环形山密密麻麻,而正面却平坦如镜?为什么环形山不论大小深浅都一样?
  为什么说月亮好像一个中空体?为什么美国突然停止了“阿波罗”登月计
  划?

             第一节 月球从何而来

  在此以前,我们曾多次讲到了月亮的起源,即科学家眼中月亮的起源,但那不是最后的定论,只是一个科学的假设而已。到目前为止,关于月亮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热点。可是,100多年过去了,科学界的争论不但没有统一,反而分歧越来越大。
  1969年,当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大松了一口气,认为这次人类登月计划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阑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但没有带回科学家预期的答案,而是带回了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问。这样一来,关于月球的起源问题,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争论焦点。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所谓的月球被捕获说,指的是地球引力从天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事情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在宇宙产生的过程中,一小块宇宙尘埃团最后聚成了一颗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当然月球的老家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在太阳系,也许在银河系,也许在宇宙深处的某一个地方。
  月球一经形成,它就是一颗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着一条我们不知道的轨道,穿行于无数星系之间。有那么一年,月球来到了太阳系,可在穿越太阳系时,发生了很大的麻烦。它感觉到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力量,猛地将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这一抖之间,月球的轨道发生了变化。这一变不要紧,跟着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此时,月球才发现,原来拽了它一把的力量来自一颗蓝蓝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这颗蓝色星球的风采,于是它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这个假说很浪漫,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学家至今没有在太空观测中找到类似的捕获过程。所以,这个假说虽然美丽浪漫,但却引不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
  因为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将月球一把抓过来吗?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似乎是毫无可能的。我们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卫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说,太阳系最大的卫星除月球之外就属木星的木卫三号最大,但它的直径也只有木星的1/7。显然,月球的块头太大了,如果考虑到当时月球穿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速度,那么,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这么大的卫星,显然有一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月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现在月球的轨道位置上,实际上,地球对它的引力影响远远没有太阳对它的引力影响大。单从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愿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一个情况。太阳系中有一个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径是143200公里,相当于地球的11.23倍,由于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虽然体积是地球的1415倍,但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尽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个自然屏障,它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的轰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木星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击的可能性会比现在增加1000倍,大约每10万年一次。那样,地球就不会出现人类。1993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SL9”是一颗彗星,它直径大约10公里,质量5000亿吨。科学家这样推测,这颗彗星在十几年前闯入太阳系时,被太阳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气地抓了过去,成了木星的一颗卫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点时,被强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块碎片。这些碎片最大直径4000米,平均直径2000米,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万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SL9”的第一块碎片,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腾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一个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滚。10分钟以后,木星表面形成一个上万公里直径的暗斑。再以后的6天里,绵延500万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后撞击到木星表面。撞击发生以后,强大的带电粒子混合物,随着木星的旋转被抛向宇宙空间,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无线电信号,横跨7亿公里的距离冲击着地球,即使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专家们估计,撞击时,每块碎片释放的能量,原估计有10亿吨TNT当量,相当于10万颗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比目前最大的氢弹当量大出10000倍。实际上,直径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3亿—5亿颗广岛原子弹。如果没有木星,“SL9”也可能会闯进地球的引力范围。
  这样看来,如果月球是太阳系以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很可能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还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竟然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它又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这太令人无法想象了。”除非月球是“自愿”被地球捕获的,否则绝无一点可能。
  从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可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巨大。造成这种错觉的,是距离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径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刚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天文学说把以上这一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天文学的事故”,因为这用天文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么,这种神奇的距离安排,也太让人吃惊了,正如有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就算是偶然发生的,也未免过于离奇了”。
  天文学家洛希研究推导出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即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毁,像“SL9”彗星一样,但如果超出了这条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就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可奇怪的是,假如俘获说是正确的话,考虑到月球当初的飞行速度和被吸引后的惯性冲击力,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极限”。可实际上,当初月球沿一条切线通过地球旁侧时并没有被引力“撕碎”,这已经是怪事,而现在它又呆在它本不应该呆的地方,岂非更是怪事一桩吗?
  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宇宙飞船飞行姿态及速度的专家普遍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类似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科学家沃尔特·萨里班说:“天体力学可以计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体运行的情况,但对月球如何来自远方,被地球引力俘获,跃上地球轨道……却无能为力。”
  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轨道形状。大家知道,现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几乎是一个正圆形。星际间自然运行的星球速度大得惊人,一般的星球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阳目前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获的话,那么地球俘获这么大个头卫星的空间十分狭窄,这就要求被俘获的星球以适当的速度、适当的角度,十分精确地进入这条狭窄的空间。如果角度过小,它将穿透引力范围,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过大,它就会一头撞向地球,彻底毁灭自己和地球。这是一个极为高难的动作,比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不知难多少倍。它要求相当的精密、准确,这与“阿波罗”飞船太空飞行一样,在飞船接近月球时,为了将飞船送人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这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由此可见,月球进入现在的轨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这个“上帝”肯定精通电子计算机。
  再者,即使月球误打误撞进了这条轨道,根据引力的规律,它也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实在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月球是在发什么疯?
  根据传统的科学理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在遥远的年代里比现在要离地球远得多,因为根据物理学的法则,一切卫星都以螺旋线缓慢地向它们环绕运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这是因为卫星不断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卫星,其靠拢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拢,而是正在远离地球而去,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有日食记载开始就是如此。虽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升高、远离,这与传统的物理学法则完全是背道而驰。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只能认为,月球被某种智慧力量操纵着,联想《金史·天文志》的记载,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来到地球,如何进入现在这条轨道,实在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样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许多科学家认为: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简直是太难了,而且几乎是无法解释的。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在《征服月球》一书中写到:“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谢尔顿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某种因素”是什么呢?除非用某种智慧的方法将月球送人现在的轨道,否则,一切的疑问依旧是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月球的众多偶然性和巧合在这一假说下统一了起来,并反过来作为这一假说的证据。
  关于月球起源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
  同源说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约200亿年以前,整个宇宙收缩,所有的宇宙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上。突然,在某一时刻,这个密度难以想象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质向四处扩散。扩散过程中的旋转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尘埃团。这些宇宙尘埃团在高速旋转中,产生了恒星,恒星的四周又出现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卫星。
  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所有的恒星正在飞离我们,离我们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飞离太阳系,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牵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比如,我们找一个气球,随便在气球上点一些墨点,等气球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些墨点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宇宙的膨胀与此相类似。
  当然,这都是假设,尚没有成为定论。像宇宙的年龄问题,原来假设200亿年,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博士推算应该在150亿年以上,而温迪·哈里德曼则认为80亿—120亿年之前,而英国的汤姆·尚克斯则肯定地说,宇宙年龄是100亿年。谁对谁错,还在争论,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说,奇点中的物质扩散出来形成了宇宙。然而,人们在试验室里发现,物质世界每创造出一个物质(质子)时,必然相伴随另外一个反物质(反质子)。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两种质子就湮灭了,等于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与它们相伴随的反物质又到哪里去了呢?无奈之中,科学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宇宙大爆炸时,扩散出100%的反物质,但却扩散出了101%的物质,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湮灭后的1%组成的。这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去问当时的宇宙奇点:你为什么多了一个物质呢?
  这些问题太深奥,我们不用去管它了,还是回到月球的主题上吧。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说,在大爆炸宇宙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因,这个团状的物体围绕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周围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了太阳,四周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说的主要观点,即地球和月球都是从一个宇宙尘埃团中诞生出来的。
  地球分裂说与同源说有许多相同之处,该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稳定,曾经发生过反复的分裂,由于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质给抛了出去,于是,形成了月球。据说,现在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差不多,故而有人认为,地球在挤出一部分物质后,形成了太平洋。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还把环太平洋火山带作为证据。
  这种假说可以说是太壮观了,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环太平洋火山带突然一起爆发,从地心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将3000多公里的一块陆地举起,猛地抛向无垠的宇宙。壮观是壮观,但大家不禁要问:能将自己1/4的体积炸飞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这次爆炸中,地球没有散架真是奇迹。
  地球——月球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两种假设,必须找到一条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月球与地球的年龄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质构成,也必须与地球的物质构成一致。找不到这两条证据,两种假设就不能成立。
  从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又先后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资达250亿美元。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月表层原始标本2000多块,重量达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学家在分析这些原始标本的时候,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震撼和动摇了同源与分裂两种假设。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问题。
  太阳的年龄现在有一种趋同的看法。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应该在50亿年左右,因为太阳系宇宙尘埃团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阳。地球的年龄不能最后确定,但据科学家的推测,它应低于50亿年,许多科学家主张,它应该在46亿年左右。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35亿年,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
  第一个降落在月亮静海地区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着轻飘飘的步伐在月面行走,当他弯腰从月面随便捡起一块岩石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块岩石竟在36亿年以上。在以后的数次登月中,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年龄不相等,有43亿年的,也有45亿年以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来的月表土壤标本,据信历史已达46亿年。这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按理说,这样古老的岩石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议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显比它周围的岩石年龄要大得多,大约年长1亿多年。
  如果说现在探测鉴定年龄的方法有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不论是对地球还是月球都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说美国宇航员只带回了一些极个别的标本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美国相同的结论。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它心甘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第二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刺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的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见图七)


(图七)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决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亿年或60亿年,那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决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
  从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ed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一5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虽然确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一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环形山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

             第三节 月球是中空体吗

  前面我们曾经引过屈原的《天问》,“顾菟在腹”一语问得奇怪,不知是屈原才智过人、想象丰富,还是另有所本。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以前,屈原就怀疑月亮的中间是空的,否则不会问月亮:你腹中养个兔子干什么?
  195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研究权威人士威尔金斯博士,在其所著《我们的月亮》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月球是个中空的球体。在这本书的第十三章中他写到:“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30——50公里的壳体。”同时他认为:“肯定没有人想象月球居民会住在精心建造的,带有隧道的月球空洞中,月球内部的空间,准是个妙不可言的世界,在寂静和黑暗中,无数结晶物散布在洞穴壁上,像树枝一样分别延伸的空洞或直接通向月面或与月面的裂缝相连,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19年以后,美国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活动的区域极为有限,未能发现月球内部伸向月表的洞穴。
  本世纪8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人类最大的冒险》的大型记录图册,收集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7号—17号宇宙飞船拍摄的月球照片。一位名叫科诺·凯恩奇的人,在研究这些照片时发现,“阿波罗”8号拍摄的一张月球背面照片明显与其他照片不同,凯恩奇将照片中有疑义的地方用方框框起来,并对这些地方放大。有一些看来不是自然物的东西呈现在月球火山口,这是否能够证明月球是中空的呢?
  先把月球中空的假设放一放,看一看月球的实际情况,看一看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却远远大于地球岩石。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甚至高得惊人。第一次登月的宇航员,为了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历尽千辛,两个人轮流铲土,但也只能将旗杆插入几厘米。后几次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许多。可是,没想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无源地震仪一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这样人类就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当第一次月球震动时,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了。
  “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竟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
  科学家不甘心这样的结论,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00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我们以同等的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球不会这样,它“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科学家面临的问题就与此相类似。通过数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显示,月球内部的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否则就不会发生类似的震动,从月球震动的特点来看,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否则,一次小小的冲击决不会造成几小时的震动。因此,在这一事实面前,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由此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至少它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但以上这几次试验还不能得出最后的定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月震确实传到了月球的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是,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了,“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以上的研究表明,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的球体。而大家清楚知道的是,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决不会是个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
  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结论多么诱人,里面究竟有什么?有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吗?他们靠什么来生存?他们也耕种土地吗?他们为什么呆在里面?他们有电灯吗?
  月球如果真是内部空洞,那么,一切的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我们只能承认“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说。

            第四节 美国究竟知道什么

  198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曾对广大听众说过这样一句话:“各位先生,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里根总统的话,令全世界新闻媒体大费猜测,他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猜想,里根总统的话,可能与人类最终命运的预言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里根在当选总统后,曾三次在非一般场合,泄露过他的某种担心。
  1985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会见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曾提醒他:“人类应该注意来自宇宙其他星球某种生物的突然威胁。”
  1987年2月1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的苏共中央全委会上,戈尔巴乔夫曾证实说:“在日内瓦会议中,美国总统曾说过,如果地球遭到外星人的入侵,美国和苏联就要联合起来反击类似的入侵……。”
  1987年9月21日,在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三届例会上,里根总统再一次提醒人们:“有什么样的威胁比地球各民族的地外战争的威胁更可怕呢?”
  里根总统的这些话使人恐慌,毛骨悚然。决不能认为里根是信口开河,在联合国的讲台上,他代表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美国政府,背后支持他这些言论的,是整个美国强大的空间技术。是什么东西使美国政府如此担忧呢?事实上,前苏联作为第二个空间强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戈尔巴乔夫在通报里根总统意见时,并没有将其作为笑料,更没有加以否认,而是表示他认为当前还没有这个必要。也就是说,戈尔巴乔夫知道的和里根总统一样多。
  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又先后实施过六次登月计划,但奇怪的是,美国突然终止了登月计划,转而发展航天飞机。美国太空策略的巨大变化,使人迷惑不解,既然人类对月球了解得如此之少,谜团又如此之多,为什么要终止登月计划呢?很明显,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并不是从经济和技术这两个角度考虑的。终止登月计划,与美国总统里根提醒人们注意太空人的入侵有什么联系呢?
  世界许多新闻媒体报道说,美国曾有意掩盖了一些登月资料。比如,有报道说,在美国第一次登月时,曾拍下一幅照片,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发现二十几个类人的脚印。所以世界上许多人认为,美国知道许多人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从现在逐渐披露出来的消息看,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很可能是迫不得已。
  世界上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都知道这样一件奇闻。当阿姆斯特朗处于月球轨道在与代号休斯顿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注视着我们……。”此时,电波讯号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人们至今不知道,事后美国宇航局也没有作任何解释,但也没有否认。在后来“阿波罗”15号登月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接收人员听到了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音调的变化,传出一个由20个音节组成的短语,而且重复多遍。对此,美国宇航局同样没有作出解释。也有消息说,在美国实施登月的过程中,曾发现月球轨道上有智能生物所造的月球卫星,它在月球轨道上不知运行了多少年,只是在美国登月计划中才重新起动工作。
  托恩·威尔逊在其所著《月球的原住者》一书中这样写到:“阿波罗8号一边接近月面,一边查看将来的着陆点时,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情。阿波罗8号登上轨道,迂回到月球背面时,发现了正在着陆的飞碟,并成功拍摄了那张照片。这个物体四周有10公里那么大。当飞船再一次来到月球背面时,宇航员准备再拍一张,可是,那个巨大的物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点着陆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此书的作者曾当面访问过当事的宇航员,并作了详细的记录,为了慎重起见,还让被采访者在记录上签字,以正视听。
  1987年,前苏联科学家公布了一条十分惊人的消息,在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火山口中,停放着一架美国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这个消息是前苏联科学家从人造卫星发回的一组照片得知的。据照片显示,这架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飞机的有些地方已被陨石破坏,但机体依然完好。然而,1988年7月,这架飞机竟然从月球山神秘地消失了,令科学家们大惑不解。据说,美国曾组织专家秘密调查过这件月球轰炸机事件。尽管后来有些新闻媒介报道说,这张月球背面的照片是有人把两张照片合成的欺世之作,但又提不出确实的证据。
  苏美两国在太空航行中,曾多次与来历不明的某种文明相遇。1984年5月14日,前苏联太空实验室“礼炮六号”就曾在空中轨道与这种文明相遇,双方最近的距离只有100米,据说,苏联宇航员曾亲自目睹了这些肤色呈棕色的外太空生物。在双方并行了34天以后,这个圆球体的飞船才终于离去,消失在茫茫的天宇之中。
  美国对外太空遭遇事件报道相当谨慎,有许多干脆不公布。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据说,“发现号”进入轨道以后即有两个不明飞行物(UFO)尾随其后,当航天飞机抵达指定空间以后,这两个UFO便隐没而去。但“发现号”返航时,它们再一次出现,直到“发现号”顺利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才离去。
  现代科学的六大之谜,将地外文明列为第一位,也就是说,人类已经确实感到了认识与联络这种文明的必要性,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宇宙飞船,旨在寻找宇宙中与我们相类似的文明。
  以上这些新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困扰人们的UFO现象正是月球文明给予人类的启示,人类探寻的所谓地外文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距离我们只有38万多公里,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1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原苏联的宇航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呢?至少可以说明,有某种智能生物控制着月球。
  1843年,一个名叫约翰·西洛塔尔的人曾在月面上观察到了一座直径12公里的环形山,被命名为“林奈”环形山。但几十年以后,人们奇怪地发现,“林奈”环形山正在逐步地消失。到本世纪,据美国“阿波罗”15号拍摄回的照片显示,现在的“林奈”环形山只有直径2.4公里。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月球火山造成的。然而,天体物理学家则证实,月球火山早在几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停止活动了,月球如果有一颗心的话,那也早已冷却、凝固,根本不可能在这个阶段上存在火山活动。因此人们相信,“林亲”环形山的改变,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说穿了就是月球人对其防护层进行的改造。
  古代的神话与传说,全新的科学研究,月球上莫名其妙的事件都预示着:月球是颗极为不寻常的星球,它正受某种智能生物的控制,甚至月球本身就是这种智能生物所建造的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它在几万年以前,穿越茫茫的宇宙,来到地球轨道上,而且至今滞留在这个空间中,它究竟要干什么呢?

              第五节 科学的狂傲

  对“天一月球”、“月球一宇宙飞船”的两种假设,许多人会抱有蔑视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的理念不允许人们去接受经验、认识以外的任何假设。那么科学精神又是什么呢?
  本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了一部科学普及著作,名为《十万个为什么》,在这部书里,科学界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轻蔑之至。书中罗列了许多证据,使人不得不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是多么幼稚可笑,结果怎么样呢?当50年代摩尔根的基因科学传到苏联时,那些苏联科学家不知为什么并不相信基因科学,有不少科学家甚至咬牙切齿地声讨批判,当时中国学习“老大哥”,也曾对基因理论展开过围攻,结果又怎样呢?
  科学本来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过分了,或者使用不当,反而会走向它的反面。比如,人是从自然而来的,但自从人类有了科学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却背叛了自然,这不但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方面,只相信科学,而不相信自然。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曾经有一句名言: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而现在人们的观念是:科学以外没有世界。似乎科学已经不是对自然的客观反映,而成了自然的主宰。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说:瞧!我们的定律正在接近自然的运动。人们常常会说:快来瞧呀!自然正在按照我们的定律在运行。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曾说:“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完全确定。”本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曾对外宣称:“尽我们所知,物理学将在六个月内完成。”即使是一般科学家也十分自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而这些定律都是科学家发明的,于是,人们似乎点灵光也统统变成了上帝,因为上帝最重要的标志是创造世界,而我们正在创造世界。
  科学正在成为当今人们心目中的上帝,一方面是,我们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现;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明。于是,在这个世界上,科学似乎取得了惟我独尊的地位,然而科学如果没有理性的控制,很可能会激发科学本身的破坏性,比如现代的物质文明中的高消费文化,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如果我们回首200年的现代科学历史,你就会发现,科学已经将这个世界破坏得面目全非,我们今天竟然有能力在距地球几百公里的地球轨道上制造太空垃圾,真是“伟大”得很。
  那么人类的科学究竟可能错在哪里呢?
  有人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错误说成是工业文明的后果,事实上,根源并不在工业文明,而在于物质文明的总模式,在于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这个问题要回溯到文明的起源上。
  60万年以前的某一天,一个赤身裸体的原始人,嘴里嚼着一根草棒,无忧无虑地漫行于荒野中。突然,他发现不远处的树上挂满了累累硕果,他兴奋地长叫一声,奔向了果树。他既想摘取果实安慰饥肠辘辘的肚皮,又想用这棵树去营造一个简陋的窝居,以挡风避雨。然而,他无法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也无法将其拦腰折断,怎么办?
  蓦然,他发现旁边有块圆圆的石头,于是,他试着用这块石头去砍砸坚硬的树干,但收效甚微。石头圆形的表面只将树皮砸飞,但树干却丝毫无损。他生气了,将手中的石块向旁边的巨石用力摔去,只听“砰”的一声响,石头被撞成了几块,四处飞散,有一块铲形的石片刚好落在他的脚边。
  原始人本欲一走了之,但又耐不住果香的诱惑,万般无奈之下,他抬起脚边的石片猛力向树干砍去。奇迹出现了,树干竟被砍出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原始人欣喜若狂,他意识到:用石片锋利的侧面能够砍倒大树。可没砍几下,石片断裂了。他想起刚才的情形,又拾起一块石头向巨石猛然摔去,于是,他终于有了好几片得心应手的石片。正因为这件粗糙的石器,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说来很惭愧,不论以后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多少闻所未闻的新工具,我们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促使我们发明创造的动机与60万年以前那个原始人发明石器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两样——不断膨胀的享受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物质文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动机与目的之上。什么是物质文明呢?最直接的定义就是:物质文明是一种享受型文明。我们认为这种文明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自私,二是暴力。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描绘出物质文明发展的总模式:物质享受的欲望——自私的品格——暴力掠夺的倾向。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本身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包含与自然界其他部分互惠的成分,体现出极度的自私性。同时,物质文明的破坏力与人类所具备的能力成正比。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文明本身的破坏性表现得还不充分,人们被迫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成百倍地提高,因此,包含在物质文明内部的破坏性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出来。在古代,印度人和迦太基人如想得到象牙,他们总是设法捕捉到大象,锯下象牙,然后为象的断牙包上一层金属。而今天我们要取得象牙时会怎么样呢?端起自动步枪,或者扛起火箭炮。
  文明模式中的自私性和暴力性本来并不可怕,它应该控制在人类的理性范围之内,受理性的调节。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人类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可人类的理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精神远远落后于物质。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一切都改变了。”目前的现实是,并非人类在控制着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反过来控制着人类,我们都盲目地跟着它在跑。科学技术如果在理性的控制下,它可以造福于人,一旦失去控制,它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早在1932年,英国赫胥黎在其《精彩世界》里就曾预言:世界将因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陷入噩梦般的境地。仅仅60年,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更可怕的是,由于我们失去了理性的引导,这种文明的自私性与破坏性正乘虚而入,像一个教唆犯,大力开发人类的动物本能,使我们越来越不像人,完全像动物一般,生存的目的除了满足动物的需求以外再无其他。我们今天的人,跟古罗马时代的人十分相似,但是,古罗马灭亡了。关于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有人说它亡于征战,有人说它亡于妓女,但我们说它亡于奢侈。古罗马贵族的酒宴常常是通宵达旦,山珍海味堆积如山,人们拼命地吃,实在吃不下了,就跑到外面去呕吐,吐空了肚子回来接着吃。听起来真是恶心!然而我们现在许多人的生活追求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两样,消费,消费,再消费。
  人类的物质文明体系有两个根本性的错误,一是错误地看待自己,二是错误地看待自然。
  有一个年轻人,很想学习古代汉语,于是就给一位古汉语专家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寡人对古汉语情有独钟,恳请先生收下寡人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寡人”的含义,稀里糊涂作了一回“寡人”。我们人类的情况与此相似,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与自然界平等相处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做了“寡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高高在上,惟我独尊,“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这种源自内心的狂傲,产生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地球是人类的私有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根本不去考虑自然还有生态平衡这一说。
  物质文明是一种暴力型文明,这种暴力倾向源自于我们对自然的一个根本错误看法,即将自然当成敌人,它的普遍原则就是生存与毁灭、战争与和平。这种暴力倾向体现为四个字“征服自然”。说来奇怪,人类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反叛自然的特点,好像我们不是大自然的子民,从古代的“人定胜天”,到现代的“征服自然”,从中可以体会到深深的敌意与仇恨。当我们以这种态度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就只有一点了,那就是破坏、破坏、再破坏。
  科学的狂做必然会使科学戴上有色的眼镜,凡不能用现代物理学框定的东西,一概被视为“伪科学”。如此下去,我们真的很担心它会走进一个死胡同。世界很大,科学根本囊括不了宇宙天地。打个比喻,如果用一个圆圈来代表我们已经认识的世界,而圆形弧线以外表示尚未认识的世界,那么,圆圈越大,圆形弧线接触的外围空间就成倍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认识的越多,我们所面对的未知也就越大。在此,我们并非宣传不可知论,而是想阐明科学对待未知应该具备的态度。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不能很好统领自己的所有发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维的混乱。比如,我们如今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你能列举一百条证据来证明一个事物是正确的,但同时,你也能找出一百条证据证明它是错误的,不但如此,你还能找到一百零一条理由说明它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来选择呢?

              第六节 可能与现实

  困扰人们接受我们的“天一月球一宇宙飞船”假设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点:
  一是星际间的万有引力问题。引力科学使人们难以相信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星球,会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穿过“洛希极限”来到地球同步轨道,并长时期滞留这个空间。
  二是星际航行的诸多技术性的问题,像速度问题,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系,都在距我们几光年或者十几光年,有的甚至距离我们几十亿或上百亿光年,在这些空间中,即使有文明存在,他们是如何跨越如此大的空间?从目前来看,速度的极限是光速,但如果距离我们2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中,真有比我们智慧还高的生命,他们想到地球,即使是获得光一般的速度,单程一趟也需2亿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之外。
  三是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科学证明,有机化合物自发形成DNA的机率小到不可计算,发现DNA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说:“要我们来判断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到底是一个罕见的事件,还是一个几乎肯定会发生的事件,这是不可能的……那一系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件,要想给其机率一个数值似乎是不可能的。”他一连使用了好几个“不可能”,可见生命起源的概率是很低的。凭着这一认识,许多人认为,地球上高级生命的出现纯属宇宙的偶然,而既然是偶然,就不可能再发生在其他星球上,因而根本否定地外文明的出现。事实上,这个观点纯粹是地球人的偏见。
  人们的困惑产生于认识,我们首先抛开所有的困惑,每一位读者都试着做一个汉代的古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以下这则故事,看看你有什么感想,请记住,你是汉代的古人。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平城这个地方被匈奴人所围,此事《汉书》有确切记载。包围平城的匈奴首领名叫冒顿单于,其妻阏氏率领一支大军也参加了合围。但后来平城之围被解,奇怪的是,史书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汉书·陈平传》中记载平城解围时躲躲闪闪地说:“使单于阏氏解,围得以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陈平当时使了一条什么计策,让单于和阏氏乖乖解围而去?
  后来在《乐府杂录》里我们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平城被围时,陈平也在其中,眼看四周铁壁合围,城内粮食合紧,再围下去即使不战死,也会被饿死。正在这紧急关头,陈平突然访得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天生妒嫉,容不得单于身边的其他女人。陈平计上心来,随即造了一个木偶人,其间机关密布,简直就像一个活人一般,陈平让她在城墙上跳舞,阏氏在城下望见(应该离城不远,大约一箭地吧),误认为是活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等城破之日,冒顿肯定会把这漂亮的女人纳入自己的大帐里,我这样拼命攻城是何苦来着?妒心一起,再也无心攻城,率军悄然退去。阏氏一走,冒顿孤军难支,只好解围而去。也许写历史书的人,觉得汉高祖凭一个漂亮的假女人而逃命,此事很不光彩,所以就没有写进历史书中。在为陈平作传时,也只好说“其计秘”,一语带过。
  大家不要忘记,平城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距今已有2200年左右。陈平所造木偶女人,简直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愣是把阏氏给骗了。假如我们是一个汉代的古人,听完这个故事以后,你会相信吗?你当然不会相信,因为这有违常理。不但你不信,真正的古人也不信,所以古人把这类故事统统放到志怪小说中去。但是,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今天,你会相信吗?你肯定会相信,许多人都会相信。前不久,机器智能人“深蓝”不是把国际象棋大师给打败了吗?
  科学的精神本来在于勇敢地探索世界,然而科学理念的发展,却成了限制人们自由思维的障碍。如今,当一个超越已有经验的事实摆在眼前时,我们一般不是从事实本身出发,而是拿事实去套经验与知识,一旦不相符,我们往往枪毙的不是经验和知识,而是事实的本身。这是很可怕的思维方式,如此下去,它最终会断送科学。当然,这样做的决不是科学界的全部,只是有一些人。
  我们举一个例子,本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队在挖掘原始社会半坡遗址中,意外发现了一些青铜片,据今6000年。这一发现与中国学术界金属时期的断代是不相符的,至少早了近千年,而半坡遗址属于石器时代,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事实与理论相冲突时,我们采取了一种近似可笑的态度:不承认,不公布,把眼睛紧紧闭上。于是乎,半坡遗址中的青铜片不存在了,在人们的眼前耸立的依然是理论家精心建造起来的大厦。它是那样洁白透明,容不得半点杂质。
  一切的可能都会变成现实,但在这之前,我们不应该否定任何可能性,今天的不可能,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想一想当古代人把在天空自由飞翔作为梦想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真的具备了飞行能力。当中国人编织着“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人类能够在月球的静海上跌下第一只脚印。所以,在我们的技术还没有登上一个全新台阶的时候,永远不要去否定任何可能。
  我们现在的宇宙观是站在三维空间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站在五维、六维空间的角度去看,宇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呢?普通物理学告诉我们,光线永远是直线运动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爱因斯坦却告诉我们,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而且空间也是可以弯曲的。能够想象吗?但它是真的。上几何课时,教师总是这样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但现代的科学研究却证明,在宇宙宏观几何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而在基本粒子的微观几何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玄吗?但它也是真的。因此,在我们三维空间的概念中,地球与最近的恒星系距离8.7光年,那么在多维空间的角度上,它们的位置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费拉代尔费亚研究所,从事未来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费里曼·达伊逊,介绍人类目前正在研究的具有星际航行能力的推进系统时说:现在人类正在研究两大类星航推进系统,一类是激光推进系统,用从设置在宇宙空间的激光装置向目标——装备在宇宙飞船上的一种“帆”发射激光束,作为推动力;一类是微粒流推进系统,使用电磁发生器,利用磁场斥力,在发射宇宙飞船时进行加速。据说,未来宇宙飞船不论采用哪一种推进系统,都可以获得光速的1/2的速度,即每秒15万公里。虽然这个速度对于星际航行可能还是不够,但已经相当可观。有报道说,人类目前正在考虑光子火箭的设计,在已经进行的各种基本粒子的试验中,证明光子火箭完全是可能的,火箭燃料将转化成电磁辐射,并形成一股束流,以光速喷出。从理论上看,装有光子推进器的宇宙飞船的速度可达到光速的99%。
  伟大的爱因斯坦,在他最后的15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统一场理论”。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周围的物质千差万别,五颜六色,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四种基本粒子构成,即质子(P)、中子(N)、电子(e)、中微子(U),由这四种粒子相互作用产生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对理论物理学家来说,这四种表面不同的力完全可以统一成一种基本力,名为“统一力”,在这力的四周形成一个场,那就是“统一场”。科学家认为,统一力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构成形式,因此他们断言:宇宙中存在许多这种“统一场”通道,物体一旦进入这种场,时间、空间、速度三者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星际到另一个星际就像我们打一个越洋电话那么快,只是我们迄今没有发现这些统一通道罢了。研究统一场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它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从原则上可以探测到质子的衰变,但一个质子的寿命为103万年,要使它发生衰变必须有一个10的15次方GEV的巨大质量,这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能达到的任何能量。电磁力的发明与应用已经对我们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不难想象,如果“统一场”理论实现了,人类将会获得极其巨大的能量。第二,它可以使我们跨越三维空间去建立新的宇宙观,科学家的定量理论分析指出,在我们的三维空间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空间,现在随着“统一场”理论正在讨论的空间维度是十一维空间。
  1985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他认为,在宇宙间除了四种基本力以外还存在“第五种力”,这一看法立即引起物理学界的大争论。1997年,来自欧洲的消息说,人类在研究第五种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我们没有资格参加争论,只想说:今天的不可能,到明天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在广大的宇宙中,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比我们地球人类先进几倍或几十倍的高级生命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那么他们的科学技术想必也是很惊人的,我们今天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很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小学生课本里。如果月球人真像毕得格拉斯所说比地球文明先进15倍的话,那么类似“统一场”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是婴儿的启蒙读物罢了。这样他们就可能穿行于星际之间,而不会去担心被任何一颗星球的引力所捕获,同样他们也可以降临近地轨道而不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近年来,一则惊人的消息可以使我们对以上的假设增加信心。1989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前苏联宇航专家马斯·捷诺华博士透露,1988年,人类在地球轨道发现一颗来历不明的卫星,它的体积异常大,呈钻石形,外围有一维的强磁场保护。起初人们怀疑这颗卫星是美国或前苏联等国发射的,后来才证实,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发射过这颗卫星。这颗卫星是从哪里来的呢?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很明显,这颗卫星飞行了很长时间才来到地球,事实上它的设计也是这样,虽然只是最初的估计,但我敢说它至少已经制成5万年之久!”据说,美国航天飞机的历次飞行中,至少有一次是专门研究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看来,宇宙中的其他高级生命早已解决了星际长途飞行的动力及反引力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因此,“月球一宇宙飞船”来到地球轨道,甚至降临地球近地轨道也就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