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十三章


被贬为“全人类公敌”的拿破仑

  --------
  杀人 道义被无情砧辱
  全人类不共戴天之敌
  那恶徒 比祖先凶残百倍
  不论父辈叔辈
  铁 火 水 血 腥臭 人非人
  巨人 被毁誉之箭射中


  拿破仑在欧洲大陆掀起了革命狂潮,他率领的法军对各国原有封建秩序的“摧残”,让那些被迫签下檀渊之盟的封建君主们对拿破仑及法国革命恨之入骨。本诗即是预言带动欧洲极大进步的伟人拿破仑将受到愚顽的封建君主们的咒骂与低毁。
  诺查丹玛斯显然预知到天才的拿破仑会使整个欧洲为之震动,让所有封建皇帝、国王与大公们心惊肉跳,所以他预言“全人类不共戴天之敌”会成为君主们对拿破仑作出的诅咒。历史发展果如其所料,贝内齐亚(即威尼斯)公使莫内尼格在拿破仑死后就曾恶毒地攻击拿破仑,称他为“全人类公敌”。预言诗最末一行之前,全是预示拿破仑将从反动君主们口中得到怎样的“形容词]。事实上,各国君主以所有可以想像的方式,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对拿破仑进行口诛笔伐,以泄心头之恨。奥国皇帝曾称拿破仑为“嗜血鬼”,西班牙国王曾挖苦他“丑陋的科西嘉短树桩]……
  但无论怎样贬毁,伟人终是伟人。诗最末一行指出,这些全是无用的中伤,丝毫不能减弱巨人在历史上的珍珠光芒。

x—9的续篇“反基督”的进军?

  --------
  隆席埃尔之下 危险的荆棘之路
  死后的人 越过伙伴人群
  手无寸物 翻越比利牛斯
  大公自但德向佩尔皮尼安急行


  诗中出现的“死后的人”一语,专家们指出,同为诺查丹玛斯对“反基督”的称谓。
  从诗第二、三行来看,似乎是预言“反基督”率领大批信徒自“老巢”中东来到欧洲大陆的情形。在有关“反基督”的其它章节里,诺查丹玛斯曾说过“反基督”一旦现身欧洲,将是基督教灭亡的前奏。在欧洲,“反基督”将利用人们越来越不信任“基督拯救世人”的心理,进一步迷惑基督教徒脱离教会,改信其所宣扬的宗教。“策反”教众是对基督教最致命的一击。
  诗的未句也许是指位于比利牛斯山脉北侧的法国的执政者(“大公”)为阻止“反基督”南进,赶往佩尔皮尼安主持阻拦行动计划。

刚就任的教皇古雷格里奥斯十四世之死

  --------
  被尊为圣王 受愚弄的投票人
  突然 疲于表达旨意
  心动非常 敏速且迟钝
  出于善意与好意
  加速死亡 毫无痛楚
  去世之夜 让被杀的引路人惊惧


  历史上,专注精神修养、广布福音的西方精神领袖——教皇,多有长寿之辈,且往往是终身任职长达数十年。不过,如1978年保罗一世加冕伊始便意外猝死的教皇,也绝非仅有一位。本诗预言的是历史上另一位在位时间极其短暂的教皇——古雷格里奥斯十四世。
  几行诗句都较易理解,专家们据诗推测,古雷格里奥斯死于心脏疾患。[心动非常 敏速且迟钝”大概是描述心跳异常的症状,这常常是心脏病猝发的主要诱因。
  有趣的是,专家们在本诗里找到了历史上安乐死的最早范例。“出于善意与好意加速死亡毫无痛楚”无疑是预言当古雷格里奥斯十四心脏病突发、痛苦万分时,身边的侍卫与教廷懂医术的神甫为早早解除其痛苦,给他施行了安乐死。因为当时的医学对如此严重的心脏病是无能为力的。专家们在梵蒂冈找到的史料证实了这一点。史实记载,古雷格里奥斯十四世突发心病,教廷医士束手无策,认为此病必死无疑,教皇身边的枢机卿们商议给教皇服下某种强效安眠药,让他了却生世的痛苦,及早到天国去侍奉上帝。
  实际上,古雷格里奥斯十四并不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教皇。据稗史披露,他依靠贿选及欺瞒投票人才登上教皇宝座。这便是诗首句的寓意所在。他的意外去世,肯定令那些与他狼狈为好,企图利用他大捞一票的人感到无法相信和遗憾。
  有专家开玩笑道,上帝定是在那晚时处于清醒状态,看清古雷格里奥斯利用何种手段当上自己在大地上的“统治代表”,于是将其早早召人天堂,让他在天堂里以自己为楷模,修炼一下“高人”的品格。

藏身于牧场和集市的士兵蜂起进攻

  --------
  反刍动物的饲料树叶下面
  他们被导向食粮场所的中心
  悄无声息的士兵 在武器上弹出乐音
  安提普的市镇
  毗邻之地便是试斗场


  本诗虽不十分隐晦,但令专家们无法将它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诗句大意是预示一群隐藏在牧场和城镇集市内的士兵,群起围攻一座名叫“安提普”的小城。“安提普”为何地是本诗的解读要点。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长期宗教战争中,类似事件十分普遍。新教徒的武装和天主教武装以及国王的军队在吃了败仗后,往往四散流窜乡间与小城镇,以骚扰地方小领主、抢夺农民财物补充军资。农民们极端憎恨此等散兵游勇,但苦于手无寸铁,只好敢怒不敢言。
  专家们正致力于在地图上找出“安提普”,以将本诗预示之事从成千上万同类事件中甄别出来。

谜一般的乌尔内尔·波希尔

  --------
  乌尔内尔 波希尔 无思想分别
  害怕变成被囚车带去的牢犯之身
  大胆 臆病
  面容苍白的数人娼妇作伴
  巴塞罗那的沙尔多兹修道院
  到达 改宗


  这是一首令《诸世纪》的所有研究学者倍感头痛的预言诗。诺查丹玛斯达到了他不欲让所有人轻松读懂整部《诸世纪》的目的。
  “乌尔内尔·波希尔”似乎是人名,但历史上的人名如恒河沙粒,花费百亿年也捞不出这样一颗“针”。有专家认为,它更象一个地名,从拼写上稍加改动便是西班牙的一处地名——赛奥·德·乌尔赫尔。但这样的改动是否与预言吻合,专家不敢肯定。
  诗后半部分提到“沙尔多兹修道院”,并说它在巴塞罗那。但事实上,此修道院位于蒙特卡洛,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

弑父逆子被处以绞刑

  --------
  老公爵日渐衰弱 常感口渴
  最终之日 儿子不愿奉水于父
  一息尚存 被沉入深井
  死于非命
  元老院让儿子选择
  长长的 轻轻的偿还父亲


  本诗预言的是一位老公爵被不肖儿子投入井中害死,儿子最终也没逃脱被惩罚的事件。
  诗前半部异常地简明易懂,不用解释,读者诸君自能领会诺查丹玛斯描述的情节。未两行的[长长的轻轻地偿还”应理解为元老院作出了处决此弑父逆子的决定,采用的行刑方式是“长长的 轻轻地”,与干脆利落的斩决不同,那么这种刑法便是绞刑。
  在欧洲历史上,杀死自己父亲以便早日继承王位或贵族称号的案例有过几起,但具体情节与本诗并不相符。《诸世纪》里诸如此类无法具体化的章节,大约有30%左右。

拿破仑没落后复位的路易十八(1814)

  --------
  法兰西王国幸甚 人生幸甚
  血 死 怒气 愤激 毫无所闻
  让自命不凡者 羡慕的名讳
  被“盗”之王 厨房内极高的权威


  诺查丹玛斯在这首诗里言及的主角是依靠反法联军刺刀保护的复辟国王路易十八。
  1812年冬天,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进军莫斯科,遭到空前惨败,大军伤亡殆尽,最后仅剩不足两万人逃回巴黎。法兰西帝国元气大伤,紧接着的莱比锡会战、巴黎会战,终于让拿破仑竖起降旗,宣布退位。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路易十八上台。
  人们最初认为路易十八能带来王国的安宁,因而称他为“救世主”。而当上国王,对路易十八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路易十八实在不该于大革命后做一国之主,他对法国人民的饥寒疾苦毫不关心,“毫无所闻”,这使经历过大革命、早已炼就勇于反抗愚昧封建王权“铁胆”的法兰西人民无法容忍;他们再不想要如此糟糕的国王。于是,他们在拿破仑重新回归法国时显示了空前强烈的热情。
  诗最末一行的“被‘盗’之王”预示人们认为路易十八有王位,毫不称职。“厨房内极高的权威”暗示路易十八独长于填腹术,常饱食无度。据法国史记述,路易十八有一个出名的浑号:大食汉。

厄运缠身的玛多·洛瓦亚尔(1787~99)

  --------
  牢狱的女王 脸色发青的姑娘 见面
  肚腹被牢牢封住 不幸的种子
  此时 悲叹的低吟
  传至安古雷姆之耳
  美满的喜事 遇到高山障碍


  “牢狱的女王”是指法国大革命中与路易十六一同被关入监牢的王后玛丽·安特瓦涅特·玛多·洛瓦亚尔便是王后亲出的公主。本诗是关于这位公主不幸婚姻的预言。
  诗第一行的“脸色发青的姑娘”应是玛多·洛瓦亚尔,当她的父母被捕人狱后,她担心他们的近况,不知会有何种命运会降临他们头上,因此整日优虑不安,“脸色发青”。“见面”也许是指洛瓦亚尔到监狱去探望父母。
  诗后几行便是关于其婚姻的预示,洛瓦亚尔与安吉鲁大公于1787年订婚,婚礼在十二年后的1799年举行,婚前,洛瓦亚尔并不知道自己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这给她的婚后生活投下挥之不散的阴影。“肚腹被牢牢封住”即为寓示此事。“安古雷姆”是诺查丹玛斯预言的驸马之名,与历史上的驸马安吉鲁大公姓名相去不远。当安吉鲁发觉妻子无法为他留下后裔,立即另寻新欢,让洛瓦亚尔独守空房,寂寞一生。

纳瓦尔公爵亨利即洁王位(1589)

  --------
  洛勒鲁家 给万多姆让出阳光大道
  高位者失位 低位者上升
  阿蒙的儿子 被罗马选中
  并且 二人实权者 穷途末路


  这是公认的《诸世纪》里成功的预言诗之一。诺查丹玛斯准确地预见到纳瓦尔公爵亨利将登上法兰西王位。
  亨利戴上法兰西王冠之前,是法国新教胡格诺派的领袖。当时法国国内正处于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的一派混战之中,国王亨利三世(即位前称昂儒公爵)两面三刀,数次宣布保护新教徒的权利但又数次背信弃义。不过,为了政治上的利益,亨利三世同样对天主教徒玩弄手段。1588年,他为夺回实际操纵在吉士公爵兄弟手中的王权,派近卫军暗杀了吉士兄弟,同时囚禁天主教的大批首领。这一举动引发狂热的天主教徒的叛乱。亨利三世被赶出巴黎。不久被一个狂热的修道士将他暗杀。王位空缺,纳瓦尔公爵亨利成为当然继承人。这是诗第二行预示的史实。“万多姆”为亨利的家族名。亨利即位后,号称“亨利四世”。
  “阿蒙”在法语中义为“异教徒”,这也符合亨利胡格诺派领袖的身份。“被罗马选中”寓示这位国王得到来自罗马教皇的支持。事实上,这是有条件的,亨利在进入巴黎之前,他告诉巴黎的天主教徒,他将放弃新教,重归天主教。
  诗未行预示的即是对政权有极大影响力的吉士公爵兄弟,“穷途末路”,被一心夺回王权的亨利三世暗杀。

伊丽莎白一世继承异母妹的王位

  --------
  她 作为女王 被欢迎之日
  祝福的翌日 举行祈祷式
  评价 毫无动摇的正确
  身分曾经极低 高贵傲慢的女工


  本诗预言某位女王的登台。虽然很像是预言英国王室的伊丽莎白一世,但情节太过简单,令学者们无法贸然断定。
  值得注意的是诗最末一行,“身分曾经极低”也许不宜理解为出身微寒。历史上,伊丽莎白即位前经历坎坷,曾被囚禁狱中。如果本诗预示的是伊丽莎白,此句可能意指她曾沦为囚犯,身分很低。
  诗第三行作出对女王的评价,寓指女王政绩突出,颇受好评。而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作为“世界工场]的霸主地位已然确立,伊丽莎丽的确赢得了国人的好感与尊敬。
  本诗目前尚存争议,有待学者深入研究。

让意大利头痛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

  --------
  共属于特定团体的一切友人
  遵照粗野的文书 被迫得气喘吁吁
  公共财产 大立者 被六人“毁灭”
  罗马人从未如此被伤害


  “罗马人”代指意大利,“被伤害”显然是“粗野的文书”带来的令意大利感到不舒服的结果。本诗也许是关于某个组织作出的决议让意大利的国家利益受损的预言。
  诗首行的“特定团体”引起了学者的兴趣。他们猜想,诗第三行的“六人”暗示此团体加上意大利正好是七国。恰好旨在推动欧洲整体经济利益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伊始,参加国有六国,英国随后入盟。“特定团体”可以肯定是寓指欧共体。
  “粗野的文书”便可理解为欧共体作出的决定。诗中暗示,这些决定让意大利人感到被欧共体其他伙伴国“坑惨了”,意大利为遵守这些“粗野的文书”付出了得不偿失的代价,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围绕法兰西王室的种种事件

  --------
  拯救劣等者的王 心怀恶意
  他 赠出指环 仍遭杀害吧
  父亲不欲将高贵 注入儿子的玉体
  曾经 佩鲁贾的玛吉僧族
  仿效王国习以为常之人举事


  虽然不知道本诗预言的是哪个时代哪位人物,但学者们可以肯定一点:它是预言法兰西历史上王室内曾经发生的某些事件。
  法国的封建王国政体,实际上到大革命时就被法兰西人民“终结”,此后虽仍有国王、皇帝上台,但实质已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封建时代,法国宫廷内部经常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而产生流血事件,民间传说中便有不少关于此类宫廷斗争的稗史逸闻。
  诗未行“佩鲁贾的玛吉僧族”是指意大利的拜火教,教徒们也许在某次纷争中使用法国宫廷式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暗杀。

爱德华八世的退位1936年12月10日

  --------
  只因 无离婚之意
  立即 被认定不适合的人物
  岛国之王 毫无疑义逃亡
  其后的代职者
  不能拥有王权的标志


  本诗毫无疑问是关于英国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预言。他的爱情让本世纪前半叶的无数性情中人为之倾倒,成为王室中一段经典的爱情神话。
  爱德华八世继其父乔治五世之后登上王位,按王室婚姻惯例,王后人选必须具有高贵的贵族血统,且须为处女。但爱德华八世爱上离过婚、年龄又偏大的辛普森夫人。保守党表示强烈反对,众议院通过决议,如果国王执意同辛普森夫人结婚,那他必须宣布放弃王位。
  在江山与美人不可兼得的艰难决择中,爱德华八世选择了能使他人生幸福的爱情。1936年12月10日,爱德华对国民郑重宣布退位,随后携辛普森夫人飞到美国,构筑爱的小巢。“逃亡”实指离开英国。
  其后,乔治六世登上王位,但他并不是正式的国王,仅仅“代行国王职权”。这便是“不能拥有王权的标志”寓义所在。

宣誓忠诚执行新体制的路易十八(1814)

  --------
  被要求 向忘恩的民众誓发谏言
  于是 军队陷入安提普的田野
  摩纳哥的阿齐门 扬起悲叹声
  深入弗雷吉尔
  海岸依次被夺


  本诗被认为是关于于1814年复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的预言。
  一八一四年初,雄心壮志的皇帝拿破仑第一次感到穷途末路。几次重要战役的失败,使帝国实力大损。三月末,同盟军攻进巴黎。拿破仑只好退位以换取法国的尊严与和平。
  路易十八上台后,为安抚人心,稳定国内局势,向人民宣誓忠诚执行大革命时期产生的现有体制,保卫资产阶级与人民的既得利益。诗首行即预示此事,但安提普地区的人们却拒绝承认路易十八,他们表示仍效忠拿破仑皇帝。这让路易十八大为光火,派军队前往该地镇压,将领头的安提普贵族逮捕并流放至摩纳哥。诗第二、三行的寓义即在于此。
  诗未行较为晦涩,目前尚无学者解读出来。

短暂的拿破仑百日天下

  --------
  意大利败北,被囚的君王
  夏纳海路 渡往马赛
  非比寻常的努力让异国人臣服的意愿
  例外的枪击 一只王蜂


  本诗预言的是1815间拿破仑短暂的“百日皇朝”。
  诗首行的“被囚的君王”寓指退位后被拘于厄尔巴岛的拿破仑。他仍保有“皇帝”的称号与权力,不过权力行使仅限于那个小小的岛屿。
  1815年2月中旬,国内的拿破仑支持者派密使至厄尔巴岛谒见这位昔日领袖,告诉他重返法国的时机现已成熟。拿破仑迅速行动,趁负责监视他的同盟国特派员回国休假的大好时机,乘船逃离厄尔巴岛,选择戛纳登陆,一路凯旋北进巴黎。诺查丹玛斯对拿破仑登陆点的预言与史实稍有差错,不过马赛曾是拿破仑考虑过的登陆点。
  重新进驻杜伊勒里宫后,拿破仑抓紧时间恢复权势以及掌握赖以安身立命的军事力量,力图重振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雄风。此即诗第三行寓义所在。
  诗未行再次提及拿破仑的标志物——蜜蜂。要不是在滑铁卢犯了致命错误,拿破仑的第二次崛起不会只持续“百日”。

高贵妇人的不洁行为与洪水的预言

  --------
  经埃布罗通往布里藏鲁的大道
  畅行无阻
  塔格河 在远处遥遥示威
  佩利格斯之地 无法者 光天化日
  贵宾席 坐着高贵的夫人


  学者们认为这首诗预言的中心是未行里提到的“高贵的夫人”,但却无法解译出这位夫人是谁。
  [埃布罗]、“布里藏鲁”、“佩利塔斯”三处地名同样令学者们煞费心思,有人说是法国南部的三个地区;有人说是苏格兰的三个小城……,但都无法令人信服。
  诗第二行的“塔格河在远处遥遥示威”,大概为预示“塔格河”将暴发洪水,威胁流域内的居民安全。
  诗未两行也许寓指“塔格河”的洪水过后,“高贵的妇人”胆大包天地作出蔑视法律与道义的恶行,比如囤积居奇一类,让饱受洪水肆虐的人民雪上加霜。

英法的友好关系·EEC(1968年前后)

  --------
  步后尘一心为英俊兄长复仇
  占据复仇阴影覆盖下的王国
  此人 被杀
  应受非难的行为 障害 血
  永世 保证 英吉利与法兰西的协调


  诗未句预言英国与法国将保持友好关系,“保证”一词寓指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框架内,两诗前三句大概是预言某国执政者被害后,其弟继续掌权,策划为兄长报仇。这让学者们想到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被刺事件。“英俊兄长”也许即是指约翰·肯尼迪,他在一九六三年被国内的极端右翼分子枪杀。其后,弟弟洛华德·肯尼迪当选为总统,发誓要找出幕后真凶,告慰兄长在天之灵。诗的预示是,洛华德·肯尼迪将步其兄长的后尘,在短时间内又遭杀害。幸好这没有再一次成为历史事实。

胡格诺战争与欧洲的基督教分裂

  --------
  自第五元素与海格力斯
  彼等将战争的手 伸向神殿之门
  库勒曼 儒略 阿斯卡曼
  被击退
  剑 键 鹫 品味未曾有过的不快


  本诗认为是关于十六世纪中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与西班牙国王卡尔五世之间争夺霸权的预言。
  亨利二世在位时,王权得到极大加强,同时法国日渐强盛。在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亨利二世发动了对富庶的近邻——意大利的侵略战争。这是法国充当欧洲大陆霸主计划的第一步。
  卡尔五世不能坐看法国抢去霸权,他联合德皇,号召所有天主教徒起来反对亨利二世的侵略。当时欧洲的宗教冲突已呈越演越烈之势,天主教徒加入反法战争刺激了法国国内庞大的新教势力,胡格诺教徒狂热地支持亨利二世击退卡尔五世与德皇的联合干涉行动。天主教与新教的水火不相容达到顶峰。
  “第五元素]寓意指新教,“海洛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寓指势力依旧强大的天主教。“神殿之门”暗指意大利境内。法国侵略军与西班牙干涉军在意大利乱烧战火。
  此次战争以法军败退告终,它带来的宗教后果是基督教明显地分裂。

著名美术作品的赝品事件

  --------
  第二和第三唱出一级品的乐声
  国王赐与过分的名誉
  肥肥 瘦瘦 中途衰弱
  金星的欺诈报告受到贬斥


  诺查丹玛斯在本诗里少见地对后世的文化状况作出预言。
  诗第一行明确地指出美术作品的赝品层出不穷,不止一幅地被伪造。这些模仿一流画家笔法的赝品流入市场后,因为一时无人看破,受到众多收藏家与爱好者的青睐,博得“过分的名誉],众人都想拥有这些“名画”。收藏赝品最冤枉的买家大概要数日本的三井集团与中东的一些石油富翁。在八十年代未的名画拍卖热中,三井集团以5400万美元的天价获得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的所有权。但一年后,有著名鉴画家指出,那幅《向日葵》可能是伪作。
  雁品终究存在“马脚”,当一些独具鉴赏力的收藏家逐渐找出其与真品的不同之处后,这些赝品也就名声大跌。
  诗未行的“金星”,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美与艺术的女神维纳斯,寓指赝品的制作者最终被查处并受到惩罚。

毗邻诺查丹玛斯故乡之地 男子被逮捕

  --------
  圣波德莫泽尔的山羊之洞窟
  隐住身形 被捕
  拽着髯须扯出洞口
  俘虏如大型猛犬般 被迫爬行
  毕戈尔的人们直至塔布附近


  诗首行的地名“圣波德莫泽尔”紧邻诺查丹玛斯的故乡普罗旺斯,盛产葡萄与山羊。但诗中的“山羊”并非意指此地特产,学者们解释称,它是“被捕”的那个人的代称。
  诗大致描述某位重要人物潜逃至圣波德莫泽尔,躲在山间洞穴里,以避开追兵的搜捕。不幸的是,“猎人”的嗅觉与智慧远胜于[猎物”,追捕他的人最终寻至山洞将他捕获。
  遗憾的是,情节预示如此清晰,学者们却无法知晓主人公是哪位人物。

拥有波拿巴血统的侄子即位(1852)

  --------
  侄子 流着伟大圣人的血
  因高贵的姓氏 他
  得以支撑屋顶和拱门
  彼等 被赤裸裸地追逐
  直至死境
  绿色 被换成赤与黑


  法国人民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国王路易·菲利普的统治,成立共和国。共和国举行大选,要求产生一位真正能领导法国的民主的总统。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罗巴成功地唤起人们对拿破仑的传奇式的回忆,他当选总统。在权力顶峰呆了四年后,路易·波拿巴滋生了恢复拿破仑帝国的念头。1852年12月,全民投票表决恢复帝制问题,约七百五十万人投赞成票,反对者仅占赞成者人数的零头——五十余万。路易·波拿巴当上第二帝国的皇帝称拿破仑三世。诗前三行即预示此事。
  后三行诗预言的无疑是帝国与普鲁士的战争。战争中,法军遭到空前的惨败,色当战役一直是法国人心中的耻辱回忆。拿破仑三世在这次战役中当了普鲁士国王的俘虏,二万五千名法军士兵阵亡。第二帝国在1870年宣告结束。

德国诞生的世界性汽车公司

  --------
  神圣帝国在德意志降临世上
  阿拉伯之民 看见展子眼前的土地
  甚至蠢驴 也希翼变成卡尔马尼
  支持者 遍布各个村落


  诗首行的“神圣帝国”易被认为指神圣罗马帝国,但这是错误的。学者们指出,它表示的是席卷整个世界的庞大的汽车产业王国。诗第三行出现了解读本诗的关键之匙——“卡尔马尼”。
  “卡尔马尼”在原文拼作carromanic,据学者考证,是诺查丹玛斯向当时的法国王妃卡特琳娜·德·梅迪西丝谈论未来代替马的乘坐物时自创的新词,意指“carro的狂热迷”。“carro”与英语的“car”一词是如此相近,这让学者们毫不犹豫地肯定本诗便是关于汽车与德国某汽车公司的预言。
  诗未两行预示后世人们对汽车的狂热迷恋,“神圣帝国”生产的汽车让每一个人都垂涎三尺,也许此“神圣帝国”寓指梅塞德斯·奔驰公司?

被金融问题绊倒的田中角荣内阁

  --------
  帝国 逐年强大
  某人 手握支配一切的权力
  但 他的支配并人生
  以短命告终
  二度春秋 在自己的船上 聊以度日


  本诗预言“帝国”的掌权者虽然巧妙使用支配国家的权力并收到实效,受到国民的支持,但因某次事件,掌权者被迫结束他短暂的执政生活。大多数学者都表示“某人”的身份太过模糊时;来自日本的专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他是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荣。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田中角荣任首相期间,使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成长保持极好的持续势头,受到经济界人士的欢迎;外交上成功地与近邻中国恢复邦交,打下中日友好的根基,博得政界与国民的好评。他使日本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活力。
  但后来田中角荣因政治资金来源问题受到调查,舆论界将此问题视作“政治腐败”,抨击声四起。田中角荣被迫与内阁集体辞职,以示承担责任。这即是诗前三行预言的事件。
  诗未行无疑是预言田中角荣下台后,闲居家中,以业余爱好打发时光的情景。他最喜好的休闲方式是饲养绣眼鸟。

过激派希亚派暗杀要人

  --------
  披着长衣的残忍党徒
  袖中间藏着锋利的短剑
  想到夺取佛罗伦萨、暗杀大公
  不过有忠实的奴仆和年青人
  反对发现并给予帮助


  教徒身着拖地长袍、虔诚祷告的形象也许早已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但一加上“残忍”两字,这种印象就会被破坏,让人不寒而慄吧!这里出现的“残忍党徒”说的正是宗教的过激派——希亚派的教徒们,引发恐怖事件,用过激的行为表现对宗教的虔诚。“锋利的短剑”、“暗杀”等字眼更是充斥着血腥和残暴。让人不禁为成为他们暗杀目标的“大公”(也许指的是欧洲某位政治宗教要人)的性命而担忧。不过等我们心平气和地读完整首诗,就会蓦然发现,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预言家已在最后两行将喜剧的结尾告诉给大家:教徒的阴谋被忠诚的下属及时发现,并加以阻止。要人血溅短剑的惨剧终不会发生。整个事件有惊无险。

被妹夫那波利王背叛的拿破仑

  --------
  把帝国付诸战争从而掌握实权的人
  会遭到他的妹夫的背叛
  被性情暴虐的野马拉拽
  全因作为对手的妹夫
  妒僧他所取得的业绩


  诺查丹玛斯写得最多的就是有关法国或拿破仑的预言诗。这首诗也不例外,能把“帝国付诸战争从而掌握实权的人”非拿破仑莫属。这里的“妹夫”就是与拿破仑妹妹结婚的那波利(也可译为那不勒斯)王约阿基姆·姆拉特,即缪拉元帅。拿破仑的一生,始终与战争结缘,他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统治被侵略地人民的极端不满。1808年4月,他的妹夫缪拉元帅继任那波利王位以后,也开始对拿破仑已在意大利实行的统治政策反感,并在1818年彻底背叛他,加入了欧洲多国漫长而广阔的反法斗争及民族解放斗争。具体动机如何,虽不能完全了解,但预言家所提到的“妒僧”,也定是动机之一吧!诗中还运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性情暴虐的野马”,让人不难回想起约阿基姆还有一段当过骑兵队指挥官的历史。

横行猖獗于王室的丑闻

  --------
  被灼热的欲火燃烧的小王子
  竟与自己的亲姐妹们尝禁果
  月亮女神的圣殿竟冒出妇人的衣裳
  被马尔诺的来路不明的男子
  所杀害


  诗的前几行列举的事件,全都是为世人道德、伦理不容的丑恶行为。从:‘王子]、[圣殿]更可看出,干出这些肮脏丑行的人,都是王室成员。皇室中的丑闻接连不断,最后连“马尔诺”的大公爵也可能被卷入其中。
  预言家采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在进行描述,让人觉得诗中所述的这些丑闻都的确常有发生。不过要想轻松找出这几件极具代表性的丑闻事件的具体所指,还不大可能。也许预言家正是要让读者在对这种若有似无的事件的发掘中领悟到统治阶级灵魂的丑恶,看透他们道貌岸然掩饰下的低劣本质吧!

16世纪后半期,让英国重振声威的海盗船

  --------
  患有腿疾的国王企图发动战争
  联合诸岛根本看不起他
  几年之中的掠取、抢夺
  价值在岛国的暴政下政变


  一提到“联合诸岛”,自然让人联想起英国。“掠取、抢夺”的行为,16世纪后半期英伦三岛的海盗也并没少干。正是这些横行海上的船只重振了英国的声威,确立并巩固了英国在海上的霸权。让原本“看不起”它们的英国统治者刮目相看。“价值”得以“改变]。
  十六世纪后半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洲和美洲强占了广大的殖民地,成为欧洲最大最富的殖民国家。英国的海盗船也不甘落后,不断在海上抢劫西班牙从殖民地掠夺的财货。屡屡得手使英国海盗船名声大噪,也让西、葡过往船只闻风丧胆。1588年,西班牙派出它的强大海军“无敌舰队”,准备打击英国海盗船,进而入侵英国。英国的海军和非正规军的海盗船一道并肩作战,摧毁了这支舰队。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渐丧失了它们殖民强国地位,海上的霸权又落回英国手里。这一海上霸主地位的转换,在诗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唯一与历史有所出入的地方是:诗中第一行所控制的国王,是当时的詹姆士一世,但史书上并无关于詹姆士一世腿脚不便,患有足病的记载。

1986年暴发民主革命的菲律宾

  --------
  群众来到布尔热湖畔
  他们在蒙梅利亚附近再度集合
  深思远虑的策划者
  成为人们思想的先导
  江布尔·圣·茹利亚
  托·莫利埃,斗争!


  诗中多处出现地名,可我们在研究当中找遍地图,也没有发现与这些地名相同或相近的单词。抛开这些专有名词不看,而从诗中表面性的语句入手,我们才能大概了解这讲的是民众革命的爆发。“群众]、“集合”、“斗争”,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用1986年菲律宾革命来解释此诗,倒是极其合适的。
  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民主化浪潮,各阶层人民群众反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发展到高峰。在亚洲的菲律宾群众的结会组社等“集合”活动,在“深思远虑”的“思想先导”者的指导下,发展势头也很猛烈。实行独裁统治达18年的马科斯政权,终于在1986年2月被“民主化”运动的浪潮推翻,改由科拉松·阿基诺执政,他的超前思想在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那代尔王亨利围攻巴黎

  --------
  轻浮男子的围攻坚持不了多久
  因为他的士兵
  全都是些改宗换教的异教徒
  亚得里亚为了保障法国的安全
  唯恐实力的转移


  如果第一行中“轻浮的男子”指的是有名的好色之徒那代尔王亨利的,这首诗讲述的就是1590年亨利起兵围攻巴黎的历史。
  那伐尔王亨利原来是一个喀尔文教的教徒,当他与逃离巴黎的亨利三世结盟,一起合围由’天主教联盟”所据守的巴黎的时候,亨利三世忽然被“联盟”的修道士刺死了,于是那代尔的亨利变成了法国的国王亨利四世。“联盟”的拥护者拒绝承认一个异教徒作国王,继续对亨利四世作战,亨利四世率领一支新旧教徒混合的军队(诗中预言家幽默地称之为“改宗换教的异教徒”)打败了联盟军,围攻巴黎,不过这次来势凶猛的围击却“坚持不了多久”,荷兰的西班牙军队在帕尔马公爵的率领下,前来救援巴黎,对围攻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仅仅四个月,亨利四世的围攻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下令撒围。诗的后两行,就是对当时危急形势的准确描述。

佛朗索瓦二世不幸的婚姻及去世(1560)

  --------
  长子、寡妇、无后
  不幸婚姻
  两岛之间关系失和、破裂
  尚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男子
  其它更加年青的人缔结婚约


  这首诗一直都被公认为是预言家准确预测精妙先知的有力证明。因为诗中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与法国年青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命运完全吻合、丝毫不差。当我们回顾完那一段历史,你定会对预言家所拥有的神奇预知发出惊叹,并且心悦诚服了。
  亨利二世在一次比武中伤了眼睛,最后终于受伤致死,他的“长子”佛朗索瓦即位,称佛朗索瓦二世(1559年)。年青的国王那时“尚不满十八岁”,由皇后玛丽·斯图亚特的舅父吉士公爵和吉士红衣主教代他治理国家。佛朗索瓦二世与玛丽的婚姻并没持续多久,还没等到玛丽产下子嗣的时候,佛朗索瓦二世坐上王位刚过一年就突然生脓疱死了。玛丽在这场“不幸的婚姻”的最后,由高贵的皇后一下子变成了“无后的寡妇”。法国对于玛丽来说,已成为一个毫无留恋的国度。不久,她执意回到了她的娘家斯图亚特王朝所在的苏格兰,寻求安慰。玛丽的回国,激起了法国宫廷的强烈不满,同时也使法国与英国这“两岛之间的关系失和”,最后“破裂”。而法国新即位的国王查理九世还是一个小孩,比起十六岁登基的佛朗索瓦来说,岂不是“更加年青”吗?

舍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1936)

  --------
  英王室的年青王子
  在他父亲临终之前被委以国家重任
  但是伦敦即与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要想复位必须继承衣钵


  这首诗也是讲述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的史实,读者可将两首对比起来参考阅读。
  爱德华八世在他父王临终之前,接过了英国国王的玉玺,作为正统王位继承人的他,在一片朝贺声中登上了宝座。可惜年青多情的爱德华八世对王室中众多粉黛不屑一顾,偏偏对曾有过一段婚史的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在他的苦苦追求和感天动地的真情实义之下,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这一对伉俪的结合,即遭到了英国王室的强烈反对,他们以辛普森夫人过去的那一次婚姻以及她与王室并不媲配的背景为由,对爱德华八世轮番施压,展开“激烈的争论”,甚至以退位为要挟,逼迫国王放弃这段在王室看来极不光彩,有损英王室形象的婚姻。“江山”与“美人”之间,该如何选择?面对巨大的压力,爱德华八世苦苦思考。但是一看到温柔嫡淑的妻子,听到她温婉动听的声音,王家衣钵在他眼中,已变得微不足道了。同时,舆论对国王的反感也达极点,矛盾激化到了若爱德华八世不舍弃这段婚姻就必须退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王为了心中神圣的爱情,毅然从头顶摘下皇冠,与爱妻子携手共赴另一种温馨浪漫的生活。这一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现代爱情神话不知让多少多情男女沉醉痴迷。
  退位后的爱德华八世入住温莎堡,被封为温莎公爵。王位由他的弟弟乔治六世继承。

诺查丹玛斯亲眼所见的祭日盛况

  --------
  在科萨多和客纽斯之间的地方
  离山谷底部不远处
  隐隐传来鲁特琴优美的弦律
  清脆的音符响彻维尔弗朗吉
  钗钹和弦乐的声响余音环绕


  出现在诗中第一行的两个地名,都是离阿将50英里以内的近邻村庄。而阿将就是诺查丹玛斯居住的地方。
  与其它预言诗不同,这是一首很有特殊的不含预言意味的纯描述性的诗。这在整部诗集中都不多见。预言家用写实的手法把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十六世纪节日的盛况介绍给后世的读者。“鲁特琴”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一种弦技乐器。在预言家生活的时代,人们也许就是用它和钗钹这类的乐器在节日里尽情演奏,表达他们的欢愉抚乐之情。看得出来,预言家对这种庆祝方式也是非常喜欢的。用了“优美”、“清脆”来形容他对美妙器乐的赞赏。悠扬的乐曲中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神灵的祈祷。这种略显原始但却质朴自然的庆祝方式,把欧洲中世纪人民的情感和憧憬、信仰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至。

英国的国际和平时期(19世纪)

  --------
  英国子孙仁慈治世
  王国因为和平得以统一
  对于曾困于战争的他们来说
  将致力于维持永久的和平


  这首诗描写的是英国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对于这个时代倒底是何时,却一直有着强烈的争议。最为突出的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描写十九世纪英国的太平盛世,另一种则认为这是以“仁政]制国的乔治一世统治下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模样。不过从诗的末尾中对于英国将会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来看,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十九世纪的英国,在前几个世纪的不断征战中,扩大了殖民地范围、巩固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就得以顺利完成,伦敦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强盛的英国当然希望继续在大国的舞台中保持这种优势,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不愿发生战争来对自己的利益造成威胁和损害。所以在大战爆发前的十九世纪,英国始终都还是致力于世界维和事业的。英国国内也还是保持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

软弱无能的“妻管严”国王——路易十六

  --------
  贪享安逸,原本得到的江山
  却因过份的宽容和怠慢
  在瞬间被夸
  大轻信那看起来忠实的妻子
  慈悲之心只能把她送上绝路


  诗文描写的人物是个性格软弱、忧柔寡断、毫无魄力;听命于愚蠢粗俗的老婆,却又有着善慈悲等人性闪光点的可笑角色。诺查丹玛斯预言此人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江山”易主,王位轻易被夺。从整首诗中嘲讽的语调来看,预言家所指的,极有可能是在法国革命中失败的路易十六。他对他那身为奥国公主的妻子唯唯诺诺,听任摆布的可怜模样,在他们夫妻俩被判处死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巴黎人民街头巷尾闲聊时的笑料。

与旧教会对应的亨利三世(1574~89)

  --------
  国王背叛人民,当选
  布洛瓦的出生,让旧教同盟屈服
  阿梅尔、科尔多巴、达尔马奇亚的臣民
  七个人的阴影给国王带来
  新的定金和至死的亡灵


  在诺查丹玛斯在其它的预言中曾多次提到的“布洛瓦公爵],指的是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因为他出生在布洛瓦。这首诗更是明确地写出“布洛瓦的出生”,而且他与旧教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在第二行中也有体现。
  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对新兴的喀尔文教派采取软弱的态度,并一再向他们的要求妥协。这些让步激怒了热心的天主教徒,他们为保护自己的宗教,组织了一个“神圣联盟”来反对亨利三世,同时,作为天主教会国的西班牙也与吉士兄弟联合,加入“旧教同盟],(诗中用“七个人”来代表对方联合势力的强大),并供给他们金钱(即诗中“新的定金”)和军队。亨利三世无奈之下只好与那代尔王亨利结盟,准备合围旧教同盟据点巴黎,正在这个时候,“联盟”的修道士刺死了亨利三世,带给了他“至死的亡灵”。至此,国王与旧教之间的对立才消失。

亨利四世为爱妾立下的誓约

  --------
  那代尔王国之影并不真实
  这使作为实力者的人生有所缺憾
  对着康布勒立下模棱两可的誓约
  国王给了奥尔良
  合法的保障


  曾经是那代尔王,后又作为法国国王即位的亨利四世,之所以被诺查丹玛斯评价为“影”,是因他那看似辉煌的实力统治,对于法国民族的发展并没有什么重大影响。他的手中也并未掌握全部实权,这也算是他统治生涯的“缺陷”。不过好色的亨利四世对于讨好女人的手段则是甚为精通的。后宫佳丽个个天姿国色,连康布勒的总督巴拉尼之妻最后也被纳入亨利四世春宵暖帐中,成为他的爱妾之一。作为回报,亨利四世承认奥尔良为巴拉尼世袭所有。这种为博红颜一笑,竟将国土作交易的“誓约”,也早在预言家所料之中。

拥有德国国王选举权的诸侯动向

  --------
  因为“黄金”,毫无价值的卑劣汉子
  人生、命运、死亡
  他没能成为萨克森的选举侯
  从不伦瑞克来的他寻求爱的记号
  诱惑着把它赠之于民


  这是一首以德国为背景的诗,写的是德国十六世纪的情况。“不伦瑞克”是德国中北部的工商业城市,“萨克森”为德国中部地区。
  从前三行可以看出:萨克森没能多生出持有国王选举权的选举侯。而后两行叙述的则是不伦瑞克公国与德国之间保持多年的友好关系将会有所改变。

谋反失败与教会遭难

  --------
  布尔戈斯城对戴着花冠的妇人
  下达了谋反罪名成立的叛决
  神圣的高级圣职者在佛尔罗多
  毁灭了盗贼和假巡礼者之手


  这又是一首深奥难解的预言诗。诗的前半部分提及一位“戴着花冠的妇人”密谋反叛,却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位神秘的妇人指的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后半部分的“佛尔罗多”如果理解为西班牙的佛尔门特拉岛的话,那么讲述的可能是在那里的教会组织将受到打击、教徒遭难、毁于一旦。不过,这两部分之间可有什么关联?两件事件具体所指为何?等等问题却还是未解之迷。

西班牙内乱与接连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
  军旗摇憾在西班牙的内地
  呐喊的队伍一角的边境传来
  纷争通过了勒尼桥的附近
  军团被群众击退


  西班牙是西欧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农运动不断高涨;1936年2月,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并采取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是同年7月,一批反动军官在西班牙南部和北部的许多城市,发动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坚决保卫自己的政权,支持政府军对付反动军官佛朗哥领导下的国民军,但是德、意法西斯却援助叛军搞内乱,插手西班牙内战并对政府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战争局势一步步扩大,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预言诗描写的就是上述情节。第三行的“勒尼”于法国中东部,曾一度被德国占领,最后一行中,写法国勒尼的群众击退占领军,来引喻西班牙内战以及二战中联合军(“群众”)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真是意味深长。

人饮下硫磺毒水后窒息而死

  --------
  新城边的一个世界乐园
  通向从地下挖掘出的山路
  行人慌慌张张纷纷钻入缸内
  他们不得不饮那邪恶的硫磺水


  预言家第一次使用了“硫磺水”这个字眼,硫磺水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硫磺变成水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经过燃烧后变成亚硫酸气体,再与水化合成硫酸。因此,可以认为这首诗说的就是石油化合物和其它燃料燃烧后排放出来的废气造成的危害。居住在盛满硫磺水的水(暗示被污染的海湾)边的居民被突然降临的灾难逼得不得不饮用这种有毒的水而纷纷死去。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第一行和第二行有所暗示,那是一个“新城”的附近,是一个国际有名的观光胜地,周围有游乐场,那个城市是由“地下挖掘出来的群山组成”的,这样的新城,最有可能说的就是美国纽约,而在1979年3月28日,离约纽仅180英里的宾夕法尼亚州三涅岛原子能发电站放射能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不正如诗中有毒的“硫磺水”对人们的侵害吗?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