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后记


潘家铮

  湖南教育出版社通知我,已将我的科幻著作《偷脑的贼》列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并嘱我写几句后记。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不禁回想起当初写科幻作品的动机。
  “科幻”是“科普”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科普(更不要说科幻)作品是不受重视的。再好的作品和作家也挤不上正统的文学圣坛或获得过正经八百的奖。其实,恰恰就是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需要科普与科幻了。因为,这类“不入流”的作品可以起到意义深远的作用。
  首先是,它们能普及科学知识。我们痛心地看到,在今天的中国,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仍在泛滥,无孔不入地残害人民,腐蚀青少年。要清除它们除了加强法治、严厉批判外,重要的一条是大力开展科普工作,特别要“救救孩子”,让我们的接班人能分辨真假与美丑、正确与谬误。如果我们不能在这条战线上取胜,中国的前景是暗淡的。这也许是中央在制定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时,强调要大力开展科普工作的原因吧。好的科幻作品能起到这个作用,而且比说教式的科普读物更容易为人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科幻能启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想像力。中国人很聪明,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使洋孩子羡叹。然而出不了人才,没有重大发现、发明和创新,也拿不到诺贝尔奖。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把孩子们的创造力扼杀尽了。这种局面不改变,前景是可怕的。如果体制上暂时不能有大的改变,那么让孩子们在啃读一部部砖头厚的“应试指南”一类书之余,读一些优秀的科幻著作,无疑会起到好的作用。
  与此相反,有些年轻人只喜欢空想,总想一鸣惊人、一举成名。却不愿意做艰苦的“打基础工作”。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不劳而获、无中生有”的事,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天才就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而灵感只能从汗水中来。科普和科幻著作一定要讲清楚这条真理。
  现在市场上出版物浩如烟海,其中不乏有毒的、坏人心术、诱人作恶的毒草。我们除希望作家和出版商不要丧尽天良外,多写多出一些健康的书,占领市场,让青少年多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实是功德无量之举。因为如此,我就不自量力地写起科普和科幻书来了。而且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写科幻作品时,少写太离谱的内容(如在银河系外与外星人战斗),那些是空想,对孩子们的帮助不大,而较喜欢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找科幻题材,使作品较具真实感和亲切感。幻想内容应稍有根据,今后(哪怕要在极漫长的时间里)是可能实现的。我力求让孩子们读过科幻作品后,增加一些科技知识、了解些发展前沿,哪怕只给出点概念或提到个名词,有心的孩子自己会去找参考书读,或者给人增加点祖国的文史知识也是好的。我也力求在作品中描写些人间真情和善恶斗争,针砭时弊,寓教于读,使孩子们知道科技发展能造福于人类,也能引起祸害。幸福和成就只能通过勤奋取得,以及世界上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
  虽然有这个愿望,但由于在科技上和文学上的素养太差,写作中总感到眼高手低、力不从心,有待专家和读者们指正。
  最后,愿借此机会向鼓励和支持我动笔的挈友傅华、胡晓华、李慰饴、金涛诸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向湖南教育出版社和符本清、孟可文同志表示敬意和感谢。
                  1999年6月7日写于北京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