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都市中嘈杂的闹声,刺鼻的烟雾,恶劣的空气,以及随之增加的神经衰弱、哮喘、冠心病等等,都需要森林帮助我们解决。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与森林摆不到一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人口稀疏的古代也许是写实的,但在现在想无“车马喧”怕是难于上青天了。拿北京来说,不仅城市缺少树木,郊区也是西山烈烈、草木零落。冯琢庵的诗不是说“烟封鸟道云难渡,风起西沙日易昏”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人们容易想到是自然条件不好,降水量少,山上土薄石厚,森林无法形成。然而实际应该倒果为因来认识,正是因为这里的森林被破坏了,保存不住水土,而树木也就难以再繁殖起来,于是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导致了恶性循环。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从前并不缺少森林,明人邱濬(1420-1495)在《大学衍义补》中就曾谈到这一点,他说这些地方原来是“蹊径狭隘,林木茂密”,“不知何人,始于何时,乃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柴,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 北京森林的破坏始于何时,确难考证,但大抵是城市兴起以后,特别是金、元、明、清定都于此,破坏就加剧了。不过从金朝统治者经常在北京近郊打猎,还听到了虎啸这种情况来看,那时北京地区的森林还是不少的。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八大学院这一带还可见到“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的景色,树木是很茂密的。那时北京地区的“海子”也比较多,水是比今天充沛的,但随着京都的繁华,森林的破坏也愈加严重,到解放时,留给我们的就是大片的石质荒山和频繁的风沙。 解放后,北京植树造林有成绩,然而,后来竟被诬为“桃红柳绿害死人”,于是“不为城市老爷造乐园”,连“文化大革命”前全市营造的2670多平方米公园绿地,也被破坏了将近1/6。现在北京城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仅有3.9平方米,而国外有些城市,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多达每人70多平方米,真的做到了都市如园林。我们呢?应该急起直追了吧!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