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序言


  人们常常把青春年少的中学时代誉为人生的花季。花季中成长的少男少女们聪颖好学,敏锐好思,富于幻想,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成功充满渴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人生花季的主题,正是因为从学习中吸取了源源不断的知识,以及由此养育而成的能力,滋养着他们稚嫩的心田,托起了他们花季中渴望成功的希望。
  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中国走向繁荣、走向辉煌的希望。21世纪人类将全面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取决于知识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创新。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求生存、谋发展,就离不开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和饥造新知识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学习。因此,对于正在求学的中学生朋友来说,你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向全世界明确发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号召。美国当代教育家诺瓦尔和高温在《学会学习》一书中提出,教育家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如此看来,“学会学习”已是一个跨时空的永恒话题。我们认为,“学会学习”,或者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学”、“好学”、“乐学”、“善学”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四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知学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中学生朋友首要的问题是明确学习目标,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就十分强调地指出,“爱祖国是学习的真正动力”。他说,“我们学本领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摆对了学习的目的,才能取得学习的真正的动力。爱祖国是真正的动力,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是为了振兴中华”。著名记者穆青在《治学的动力》一文中也告诫我们:“许多伟大的革命先驱和优秀的专家学者共同经验表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句话,为革命为人民而学习的崇高的动机和目的,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获得治学成就的根本保证。”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在留学丹麦哥本哈根期间,深深地被该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刻苦求学,潜心钻研,学成之后屡次婉拒他国的重金相聘,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可见,明确学习目标,能使同学们具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好学 要学好,需要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科学方法论大师贝弗里奇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聚精会神,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激发灵感,增强信心,因而学习效果好,容易有新的发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他: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番话引起了少年陈景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一生为此孜孜以求,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大科学家,正是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才走探索科学的崎岖征途的。徐霞客、沈括、苏步青、谈家桢、周光召、贾兰坡、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真是不胜枚举。每一位中学生朋友在学习中激发和培养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仅对于提高现在的学习效率是有帮助的,而且对于日后的读书治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乐学 就是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求,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乐于学习。学习的确是一件苦事,但苦中有乐。学习需要热情、勤奋、毅力、恒心,即需要人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事半功倍。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具有动力作用。如情感、热情、兴趣;定型作用,如意志、气质;补偿作用,如勤能补拙等。因此,对于每个同学来说,培养自己在学习中苦中求乐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这就特别需要毅力和勤奋。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周培源,他一生信奉的格言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早在20至30年代,周培源就选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引力论研究中,他在20年代提出的“坐标有关”论,直到90年代仍在进行科学实验以充分证实它;他在1945年提出的湍流理论研究中联立求解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理论,直至90年代仍在进行研究并已取得可喜进展,而这时,周老已是90高龄的人了。周培源院士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毅力与勤奋,总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因此,有志于学的人都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千古名言,告诫我们必须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者除了知学、好学、乐学之外,还必须善学。毛泽东主席曾对方法的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也强调,“在所有的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门捷列夫把化学性质不同,但原子量相近的元素排在比邻,从而使互不相似的元素能彼此联系起来;爱因斯坦运用数学方法和思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德布罗意根据对称和类比的方法,发现了物质波。他们的成就与运用科学方法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当友人问他,“你最喜爱什么?”“书籍。”“你经常去哪里?”“书店。”“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读书。”他一生涉猎甚广,曾潜心阅读过《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史记》、《论语》、《庄子》、《西厢记》、《牡丹亭》、《彭公案》、《燕山夜话》等书,并很有心得。王梓坤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喜欢读方法论方面的论著。他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他还十分留心一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写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从他们的传记中寻求、领会成功的方法。
  善学 我们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一是学习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勤读、勤记、勤思、勤于观察,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二是处理好学、思、问三者的关系。《论语》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王充在《论衡》中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就告诫我们要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交流讨论中进步。三是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苏步青院士是我国学界的文理奇才,这得益于他青少年的博览群韦。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专”则意味着在广泛的兴趣之中,还得以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为主,打好基础,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是处理好人脑与“外脑”的关系,既要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还要善于利用图书馆这一人类的公共“外脑”,真正做到荀子《劝学篇》中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花季,常常也是多雨的季节。孩子学业上的进步,学习方法的运用和提高,还需要得到不断的激励、扶持和指导。因此,也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共同用爱心撑起方法之伞,与孩子们风雨同行。
  “为学须尽毕主力,攀高贵在少年时。”物理学家严济慈院士说过:“每个人都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要从读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发扬自己的长处。……归根到底,读书还是靠自己,要靠自己下苦功、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创造。”让我们以此与青少年朋友共勉吧!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