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建不起高耸云天的大厦。读书治学也是如此。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常常对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在青少年时代就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操乃至身体等方面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翻开科学家们的成功历史,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 老师是把学生引向科学殿堂的引路人。许多大科学家在功成名就之后,仍念念不忘当初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的老师。 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的苏步青,刚从农村到镇上上学的时候,因为贪玩,竟一连三个学期都是背榜——倒数第一名。他在读私塾的时候背诵过许多古典名著,因而作文的笔法颇有古意。但教国文的老师不相信这是他写的,说他是抄的。这使少年苏步青学国文的兴趣一下子降到零点,上国文也成了他最反感的事情,幸运的是,后来来了一位教地理的陈老师。第一堂地理课,陈老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幅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七大洲,四大洋,名山大川。苏步青第一次在课堂上随老师一道周游世界,兴奋的眼睛都不眨一下,从此,苏步青迷上了地理课,也特别喜欢上了陈老师。有一次苏步青上国文课逃课,被陈老师发现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出了其中的缘由。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对苏步青说:“老师看不起你,你就不去读书?你父亲从乡下挑着白米送你来学校,你逃学而且年年背榜,怎么对得起省吃俭用的父母?别人看不起你,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假如你考第一呢?谁会小看你?”陈老师又给他讲了牛顿怎样从落后变成全班第一的故事。正是陈老师这样一番亲切而又入情入理的开导,激发起苏步青奋发向上的信心,后来他的作业果然优字越来越多,一连三个学期得第一名。正是因为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中学学业,还获得了公费上日本留学的机会,最后成为博士从日本学成归来。这时,苏步青又见到了那位他人生道路的恩师,忙恭敬地请他到上座,饭后还雇了一乘轿子请老师坐上,自己跟在后面步行30里地把老师送回家。 著名的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在回忆他的少年时代的教育经历时写到:“回想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我庆幸走的不是一条‘读死书、抠分数’的窄路。那时在西南联大附小、附中确实聚集了一支思想开明、作风民主、学术有成就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们把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将做人的美德和渊博的知识,像大动脉输送新鲜血液一样传播到我们的头脑中。是良好的中小学教育使我树立了做人的准则,打下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基础,并培养了我们广泛兴趣。老师对我们管而不死。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民主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少时的熏陶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这一信念及作风,后来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术生涯。”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溢于言表。 美国科学家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科学方法论大师贝弗里奇也曾强调:“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摩尔根早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后来转入研究遗传学,但是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对他研究遗传学很有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也许他在遗传学方面就没有这么高的建树。 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就广泛涉猎,文理兼修,知识面非常广博,这对他们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天文学家熊大闰在中小学时最喜爱数学,特别是几何学。他所念的实验小学和南昌第一中学,都是南昌最好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当强。老师们个个兢兢业业,视教学为一种崇高的事业。那时学习负担非常轻,有大量的课余时间。熊大闰喜爱运动,特别是乒乓球、篮球和游泳。同时,他也非常喜欢文学,他最喜爱的作家有屠格涅夫、普希金、莱蒙托夫、雨果、梅里美、司汤达、史蒂文森、司各特、肖洛霍夫等。有时一天就读一本,追求情节,不求甚解,大量的阅读虽然对他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但对他的立身处世,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一本启蒙读物是《苦儿流浪记》,在大学时他又重读了一遍。到不惑之年时,熊大闰还津津有味地看过它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和儿童动画片。每看一次,他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潘菽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在读中学时兴趣便十分广泛,他除喜欢读书外,对书法、美术等也很有兴趣,还在小报上发表过篆刻习作。那时,他就读了不少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书,尤其喜欢宋代哲学家朱熹的著作,并作诗言志,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像朱熹一样的大学问家。因为对哲学感兴趣,他中学毕业后就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地球化学家与沉积学家傅家谟,由于父亲生病动手术,他担心失学,由一所中学转入当时上海的一所夜中,希望由此早点熟悉社会,学点本事。这所夜中附属在沪西中学内,每晚7时上课,近12时才放学。这所学校的师资不算太强,但老师教学都很认真。尤其不易的是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一批家境欠佳的同学。这些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白天谋职,晚上读夜校。他们有的在纺织厂做工,也有的蹬三轮车、擦皮鞋,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学习都很自觉,都很刻苦努力。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傅家谟也自然学会了如何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当时,与傅家谟家境类似的同学有好几位,他们就自动地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用空余时间学习,增长知识。他们爱好数学,就用更多时间学习更多的参考书,做更多的习题。他们也都爱好文学,就经常到市里或区里的图书馆,有计划地读文学名著,他们或者仔细选读世界文豪的名著,或者按照俄国文学提纲,从最早的《伊戈尔王子》开始,一本一本地读,系统地阅读,读完了要做笔记,有时还要讨论。这一阶段他获得的知识,学会的自学方法以及培养而成的刻苦精神,使他终身受益。 数学家王梓坤走上读书治学之路是从读《薛仁贵征东》开始的。王梓坤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去田园里帮工。一天,他偶然从旧木柜阴湿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本蜡光纸的小书《薛仁贵征东》。那时他识字不多,半看半猜,居然读了下去。这是他有生以来独立看的第一本书。尝到甜头以后,他便千方百计去找书看,向小朋友借,到亲友家找,断断续续看过《薛仁贵征西》、《彭公案》、《二度梅》。他曾经说过:“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贵征东》,我的好学心也许激发不起来。我这一生,也许会走另一条路。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粒火星,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后来,他又读过许多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庄子》、《论语》、《史记》。王梓坤爱读鲁迅的杂文,果戈里、梅里美的小说,他非常敬重文天祥、秋瑾的人品,常记他们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他说:“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丰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其中精粹,实是人间神品。”王梓坤读书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就是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喜欢阅读方法论方面的记著。在他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因此,他很留心一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写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认为那是无价之宝。王梓坤在《自述》中深情地写到:“文史哲和科学的海洋无边无际,先哲们明智之光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我衷心感谢他们的恩惠。” 中学时代是学知识,也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许多大科学家在中学时就热心于亲自动手做实验或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陈佳洱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他在上中学时,起初对英文最有兴趣。他父亲就鼓励他作课余翻译,在父亲的帮助下,他的第一篇翻译习作《森林中的红人》发表在当时上海的《华美晚报》上。那时,他的希望是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作家。有一次在学校的校庆科技展览上,他看到高年级同学表演用自制的无线电发射机把校庆的消息广播出去,觉得实在太神妙了,于是决心要掌握这一技术。回来后,陈佳洱就和同学王洪等一起组织了一个课余无线电小组,从单管收音机一直搞到功率放大器,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为了在学校里普及无线电知识,他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一个名叫“创造”的油印刊物,连续出版了一年。上海《大公报》曾专门报道了他们的事迹,从这时候起,陈佳洱开始立志从事科学事业。 光学、激光专家邓锡铭,少年时看了《少年爱迪生》和《伟人爱迪生》两部电影,便立志长大要学物理、做发明家。当时他从科普读物中读到摩擦能生电,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铜丝刷子,放在香烟铁罐内转动,企图发电把小电灯泡点亮,但失败了;过了两年,他又想改革虹吸管,在金鱼缸里做实验,猜想只要虹吸管的入水口做得足够大,出水口又足够小,就可以依靠虹吸把水从低水位抬到高水位,结果又失败了。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幻想在自行车上装上几十个小发电机,然后在脚踏处装上电动机,指望用力一踏自行车,就永不停止向前走。虽然,所有这些幼稚想法全部失败了,但培养了他变革创新的志向和遇到失败从不气馁的顽强性格。 分析化学家俞汝勤上中学时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学校十分重视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因而,他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学校还十分注意学生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那时,成绩优异的俞汝勤担任了民众小学的教导主任。这所小学是一所雅礼中学校长劳君祥兼任校长的义务民校,专门招收贫困学生免费读书。俞汝勤常与同学一道在学校附近挨户访问,说服贫苦工人、菜农把他们的子女送来免费上学。这是俞汝勤从事教育工作的开始。当40多年之后,他被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在他四处求贤若渴找好教师的时候,他不禁想起了那难忘中学时代的经历。这所小学的老师都是当时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在下午课余时间给小学学生上课,分文不取。正是这些活动,培养了俞汝勤的社会工作能力、责任感以及对劳苦民众的感情。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