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在知识社会,同由于高度的信息化,导致最高决策层能免同最基层的执行单位直接联系,使中间组织的作用极大减弱。从一个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来看,管理层次将减少,特别是中间层次的作用会逐渐消失。 五、打造管理理论 在知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仍然没有改变,即使人们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着共同的价值观,在适当的结构内,通过培训和开发,共同开展工作和对变化作出反应。但是这一任务的含义本身却发生了变化,因为管理的运转已将劳动力的构成由非技术工人转变为具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人。 在知识社会,管理将越来越成为一门学科和一种实践;通过这一学科和实践,管理这一“人文科学”将再次获得人们的认可、影响力和重要性。 在人类历史上,管理的出现之快及其影响之大是其它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管理已改变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的组织形式。它创造了一种全球经济,并为各个国家平等参与这种经济制订了新规则。它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在经理中很少有人意识到管理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很多人都象莫里哀《贵人迷》剧中的主人公汝尔丹先生那样,尚未发觉自己已有高雅的谈吐。他们没有领会到自己正在从事——或是在违背——管理。因此,他们在自己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前无能为力。管理者所面临的真正重要的问题并非来自技术与政治,这些问题并非产生于管理与企业之外,这些问题是由成功的管理本身造成的。 可以肯定,在知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仍然没有改变,即使人们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着共同的价值观,在适当的结构内,通过培训和开发,共同开展工作和对变化作出反应。但是这一任务的含义本身却发生了变化,因为管理的运转已将劳动力的构成由非技术工人转变为具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人。 最高管理层从何而来? 最棘手的问题将是如何提供、准备和测试最高管理人员。这当然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至关紧要的难题,也是过去40年中大企业普遍采取分权形式的主要原因。现在的组织有众多的中层管理职位,这些中层管理职位可以用来培养。考验一个人。因此,当一个高层管理职位出现空缺时,会有好多候选人可供遴选。当中层管理职位的数量被削减之后,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的高级官员从何而来?如何使他们接受锻炼?他们又如何经受考验呢? 将权力分散到独立的单位中去必将比现在更为重要。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德国的模式,在“集团”内,分散经营的单位本身组成一个拥有高层管理组织的独立公司。德国人之所以使用这一模式。完全是因为他们有提拔专业人员的传统(尤其在研究和工程领域中)。如果他们不把人才输送到近乎独立的附属机构的管理领导核心,那么,他们就无法锻炼和考察那些最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人才。这些附属机构有些类似美国主要棒球俱乐部的分会。我们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将从小公司中招聘高层管理人员。一些大型乐团就是这样得到乐队指挥的:年轻的指挥在小乐团和小歌剧院中获得了鼓舞,只想被大乐团录用。大医院的领导人也有类似的职业经历。 企业能否遵循乐团与医院的模式,使高层领导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乐团指挥与医院院长分别学过音乐指挥课程和医院行政管理的课程。在法国,大型企业的领导常由以前在政府中供职的人担任。但是在大部分国家中,这种方式无法为企业组织所接受(只有法国才有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学)。即便在法国,有些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要求是如此严格,以致于那些没有亲身经历与成功记录的人是难于胜任这些企业的领导工作的。因此,整个高层管理部门的进程——准备、考察、继承——将比现在更成问题。这也许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想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转换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在8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少数思想家刚刚开始意识到管理的存在。但即使在最先进的国家也无人与管理打交道。现在,美国人口统计局所说的“管理与专业人员”已成为劳动力中最大的一个团体,占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管理已成为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因。在人类历史上,管理首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生产领域中雇佣了大量知识人员与技术人员。以往的社会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确实,以往的社会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员。即使在不久以前,没有人知道如何把不同技术与不同知识的人集合在一起,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18世纪的中国是西方知识分子羡慕的地方,因为中国为受过教育的人提供的工作机会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所能提供的机会——每年约2万个就业机会。今天美国的人口与那时中国人口的数量相仿;美国每年有100万大学生毕业,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管理使他们有了工作。 知识,特别是高等知识,总是专门化的知识。知识并不产生什么东西,但一个现代企业(不仅是大型企业)却可以雇佣上万个具有高等知识的人,他们代表着60个不同知识领域。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设计师、市场专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计划人员。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在一个共同的企业中工作。如果没有处在管理中的企业,任何人都无法发挥作用。 过去100年中的知识爆炸先出现,还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管理先出现?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发达社会赖以生存的知识基础,那么,无论是现代管理,还是现代企业都无法生存。同样,正是管理,也只有管理,才使得知识与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管理的出现已使得知识从社会的装饰物与奢侈品变成了一切经济的真正资本。 回溯到1870年,当大型企业出现雏形之时,能预测到这种发展趋势的企业领导人不多。其原因并不在于缺乏远见,而在于缺少先例。当时,唯一的庞大而永久的组织就是军队。因此,毫不奇怪,对于那些建设州际铁路。钢铁工厂。现代银行和百货公司的人来说,军队的命令——控制结构就成为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高在上的少数人发号施令,位于下层的大多数人受制于命令。这种模式延续了近百年。然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在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注入企业后,它立即发生了变化。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制造业工程师于1867年被德国的西门子公司雇佣,他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冯··黑夫纳一阿尔膝耐克,他用5年时间建立了一个研究部。此后又创建了其他专业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制造商的公认的职能已被确立:研究与工程、制造。营销。金融与财会,尔后又出现了人力资源(或人事)开发。 当时出现的另一种管理导向的发展,对企业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这种发展就是采用培训的方式,对体力劳动加以管理。作为战时需要的产物,在过去40年里,培训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变革,因为它使得那些低收人的国家做到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不可能的事: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高效率的竞争者——但工资仍然保持在低水平上。 亚当·斯密曾指出,生产和销售棉纺织品或小提琴都需要体力上和管理上的技能;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这种技能和劳动力传统的开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非技术。前工业化时代的劳工几乎立即成为生产者。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美国与英国的企业开始采用弗里德里克·泰罗在1885—1910年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大规模地对蓝领工人进行系统培训。它们分析了任务后,使之分解成单个非技术性的操作,而这种操作是很快就能被学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培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首先为日本人所沿用,20年后,又为南朝鲜人所采纳。日本人和南朝鲜人使培训成为它们国家经济起飞的基础。 在20年代一30年代,管理被应用于制造业中更多的领域与方面。例如,分散化经营使一个企业集中了大规模与小规模经营的优点。会计从“簿记”发展成为分析与控制。计划从1917年和1918年的“甘特图表”发展成为战时生产计划。逻辑分析与统计分析也被用于制订战时生产计划,它们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经验与直觉变成了定义。信息与判断。市场开发因管理概念被应用于分配与销售而获得发展。不仅如此,早在20年代中期和30年代初,美国一些管理学的开拓者开始对制造业的组织方式提出疑问。这些先驱者包括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初创时的托马斯·沃森、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罗伯特·伍德和哈佛商学院的乔治·梅奥。他们认为,装配线不过是一种短期的解决办法。虽然装配线能带来很高的生产率,但它在经济上却不尽人意,因为它缺乏灵活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而且工程技术的水平也较低。他们开始思考并试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自动化”,使之成为组织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方式。他们的思考和试验还产生了集体协作、质量中心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使之成为管理人力资源的方式。所有这些管理上的创新都象征着把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都意昧着以系统与信息替代猜测。体力以及繁重的劳动。用弗里德里克·泰罗的话说就是,这些创新都标志着用“更聪明地工作”替代了“更勤奋地工作”。 这些变化的强大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变得很明显。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人是技高一筹的战略家。由于内线较短,他们只需较少的后援部队就能取得与对手相同的战斗能力。然而最后还是同盟国赢得了胜利——它们靠管理取得了胜利。美国的人口只有其它交战国人口总和的五分之一,美国军队的数量也占其它交战国军队总和的五分之一左右,但它生产的战争物资超过了其它交战国生产量的总和。它可以把作战物资运送到中国。俄国。印度。非洲和西欧这些遥远的前线。难怪在大战结束之时,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管理意识,或者说,管理成了一种公认的独特工作,它完全可以被研究,可以被发展成一门学科——这在战后时期享受经济领导地位的每个国家中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管理。它与把其他不同知识与技术的人集合在一个组织中的所有努力都有联系。它有必要被应用于所有第三部门如医院。大学。艺术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比工商业部门或政府机构的发展快得多。尽管加强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和进行募捐的必要性可能使非营利机构的管理人员不同于营利机构的管理人员,但两者之间的许多责任仍然是相同的——如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目标。开发人才、衡量工作成果和推销各自组织的服务。世界范围的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能。 管理与企业家精神 市场的全球化和技术的加速发展正在改变企业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而且这种改变越来越快了。这并没有什么新奇,它也不会停止。人们还知道,市场的本质即它的“天性”就是最机灵的人才会盈利并准备下一轮角逐。任何东西都不是永存的,如果想继续角逐就必须有适应性和进行革新。 在80年代末,美国的工业曾处于危机之中,那时候日本工业在美国自己的地盘上都能欺负它。 尽管现在人们还无法肯定地说出取得这些成果的确切原因,然而,人们却可以列举出带来这种变化的两个重要途径: ——培养新的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新的企业家是些能够导致彻底的变革、能够开发新的生产手段。能够开拓新的市场。能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复杂情况下作出决策的人物。 ——对组织结构实行“非官僚主义化”,“成网络状地”和“成帮成串地”建立企业。为了参加竞赛,就应当“学会在大象群中跳舞”,就应当缩小单位的规模和向企业内部引进市场机制。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企业的关键都在于选择战略、敢冒风险和投入行动。亨利·福特和安德烈·雪铁龙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新的企业家也是这样做的。 必须指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首先必须大量地工作,几乎像苦行者一样严厉。企业家经常是想把自己的牌子强加于世界,企业家也需要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以便减少风险。然而,这并不是很容易的。在这方面,有3个困难需要克服: ——企业家的活动范围由于能量不够,而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在他希望扩大他的计划的时候更是这样。所以,新的企业家在政治上都比较脆弱,他必须同一些手中掌握权力的人建立各种不拘形式的联盟。 ——内部的政治赌博无疑是造成革新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经常会把事情搞糟并引起各种各样的猜忌。 ——企业家的成就也取决于当地的人物——以及下属——聪明地“实施”他的战略选择的能力。事实上,这些人成了一些关键部门如技术发展部门或公关部门取得成功的关键。无疑,人们可以通过两个间接的办法来增加企业家成功的机会,一个办法就是改变行动环境,第二个办法就是培训企业家。 光有设想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培育一种能使这种设想付诸实施的政治艺术。这是边学边会的事情。 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它们现在都包含着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目前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把“管理”与企业家精神对立起来,或使其“相互”排斥。这如同把小提琴家拨弦的手与拉弓的手视为“对立”或“互相排斥”一样。二者都是需要的,而且总是同时需要的;二者应互相配合和互相协调。任何一个既存的组织,无论是企业、工会或医院,如果不能创新,那么它将会——一蹶不振。反之,任何一个新组织,无论是企业、工会或医院,如果不加以管理,那么它就会分崩离析。疏于创新是既存组织日趋萎缩的唯一重要原因;而不懂管理则是新的组织走向失败的唯一重要原因。 然而,关于管理的书籍很少重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战后以来(大部分管理书籍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既存的组织,而非创造新的与不同的组织。在此期间,大部分组织是沿着30年或50年以前确定的轨道发展的。这种情况如今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们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而这种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技术”或一般意义的技术。事实上,社会创新——正如我们试图阐明的那样——将比任何科学与技术的发明产生更大的重要性与更加广泛的影响。进而言之,我们现在已有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这门“学科”。它既是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以众所周知的和已被试验过的管理原则为基础。它既适用于既存的组织,又适用于新的组织;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非企业组织,包括政府部门。 管理的合理方法 管理书籍倾向于把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的管理功能,而很少认同管理的社会功能。正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功能的管理十分普通,所以,管理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管理对谁负有责任?为什么要负责?管理的权力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从何而来? 这些既不是商业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管理有史以来面临的最严厉的攻击(即带有敌意的接管)的基础——这种攻击要比工会的攻击严厉得多。这种企业接管首先是一种美国现象,尔后遍及发达国家。它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雇员退休基金使雇员成为公共企业的有控制权的股东。从法律上讲,拥有基金的雇员是“所有者”,从经济上讲,他们是“投资者”,而且确实又是“投机者”,对企业与企业的福利并无兴趣。事实上,至少在美国,这些退休基金所有者是“受托人”,他们只关心如何才能迅速获得金钱上的利益,除此以外别无所求。这种接管的企图是以这样一种假设为基础的:企业的唯一功能是向股东提供尽可能多的眼前利益。在缺乏管理和企业的其它合理性的情况下,试图接管其他企业的“攻击者”总能获胜——常常在短时间内就瓦解或劫掠了运转中的企业,以牺牲创造财富的长期能力来换取短期利益。 管理——不仅在工商企业中——必须为自身的业绩承担责任。但如何确定其业绩?如何衡量?如何实施衡量标准?管理应对谁负责?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本身也是经理们面临的一个难题。他们尚未正视这一事实,即他们象征着权力——而权力本身意味着负有义务,意味着需要合法性。他们尚未面对这一事实:即他们是举足轻重的。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什么?它是充满技巧与智谋的锦囊,还是装有商学院教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宝袋?可以肯定,上述工具的重要性如同医生的温度计与解剖那样重要。但是管理的历史与演变一—包括其成效与缺陷——告诉我们,管理首先是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就是: ——管理与人有关。其任务是使人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这就是组织的全部含义,也是管理能成为一个关键和决定性定性因素的原因。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受雇于或大或小工商业或非工商业的机构,这些机构都是实施管理的。我们的生计依赖于管理。我们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既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奉献与努力,也依赖于我们工作单位的管理。 ——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在西德。在英国。在美国、在日本或在巴西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千差万别。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如何发现和确定本国的传统、历史与文化中哪些内容可以成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经济成功与印度经济相对落后的差别就在于日本的管理人员成功地把国外的管理概念植人本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使之成长。 ——每一个企业都应坚定不移地认定一个共同目标与价值观,没有这种承诺,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企业必须拥有简明扼要、清晰明了而又毫无二致的宗旨。组织的使命必须有足够多的明确性和规模,以提供一种共同的远见。包含这种远见的目标必须清楚、公开,而且要时常强调。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思考。制定和说明这些宗旨、价值观与目标。 ——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使企业及其成员得到发展与深化。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学习与教育的组织,培训与发展必须落实到所有管理层次中——培训与发展将永无止境。 ——每个企业都包含着拥有不同技术与知识。从事同工作的人员。企业必须建立在交流与个人责任之上。所有的人都需要仔细考虑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并保证使与自己有关的人明白开了解这个目标;所有的人都需要仔细考虑他们要为别人做什么——并使别人理解这一点;所有的人都需要仔细考虑别人要为自己做什么——并使别人知道这一期望。——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底线”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成绩。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创新、生产率、人才开发质量和财政状况对一个组织的业绩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非营利组织也需要一些与其任务有关的衡量标准,正如评估一个人的健康与行为需要多种标准那样,评估一个组织的状况与业绩也需要众多的标准。业绩应纳入企业与管理之中,必须衡量——至少要加以评估——并得到不断地改进。 ——最后,对所有企业来说,应记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商业的目标是获得一个满意的顾客;医院的目标是获得一个治愈的病人;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一些在10年后的工作中能使用的知识。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理解这些原则与功能的管理人员将是一个不断进取和成功的管理者。 管理作为一种人文艺术 30年前,英国科学家与小说家C·P·斯诺谈到了现代社会的“两种文化”。然而管理既不是斯诺所说的“人性的”文化,也不是他所称的“科学的”文化。管理涉及的是行动与应用;管理的成效以对管理的评价为基础。这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艺术。然而管理还涉及人,涉及他们的价值,涉及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这又使它成为一种人文科学。它对社会结构和社区的关心以及影响也涉及人、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正如每一个长期同各种组织的管理者打交道的人所知道的那样,管理与精神上的关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人的本性,善与恶。 因此,管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它之所以叫做“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识、智慧与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它之所以叫做“艺术”,是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与应用。管理者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自然科学和伦理学)中汲取所有知识和见识。但是他们必须把这些知识集中到效益与结果上——集中到如何治愈一个病人,培养一名学生,建筑一座桥梁,设计并出售“用户满意”的软件。 由于上述的原因,管理将越来越成为一门科学和一种实践;通过这一学科和实践,管理这一“人文科学”将再次获得人们的认可、影响力和重要性。 六、转型中的新市场 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从事商业活动已大为过时,现代的方式是将其置于网络中,使之融入由千百万其它的计算机汇集而成的团体中。网络将会为商业以及它为之创造财富的各群体都带来变化。 网络信息为大多数商人提供了在工作中能找到的最好机会。 然而对于现有的公司来说,这种数字化、低成本的全球网络,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它将为商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来变化。30年来,这个变化一直在不露锋芒地悄悄发展着,而1995年酷夏最炎热的几天里发生的事情则被认为是一座转折时刻的里程碑,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结束,网络革命的开始。 这件事是从加利福尼亚的网景通讯公司(Netscape)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开始的。这是一家专为国际互联网制作软件的公司,已经成立了16个月,却未曾获得利润。下面这个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次了,并且被传颂成商业神话。最初以13美元在电子NASDAQ市场(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股票竟在一天内升至75美元。这就好似一场时间分裂忽然降临,微软对世界计算机未来的控制顷刻之间开始动摇。人们突然开始懂得这个未来是属于网络的,而不属于案头上的那台个人电脑。我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意识到这样一个变化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对于服务于技术公司或媒体行业的人员而言,而且对于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来说,它标志着我们商业运行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我们必须改变对经商方式的理解。 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从事商业活动已大为过时,现代的方式是将其置于网络中,使之融入由千百万其它的计算机汇集而成的团体中。为网络配置适用软件来创造一个合作环境,使孤孤单单的单个计算机都成为拥有集中巩固力量的智慧中枢网络的一员。现已发现,这样的网络将会为商业以及它为之创造财富的各群体都带来变化。 比淘金更美妙吗? 国际互联网和其它信息网络的突然出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机会,这些机会被称之为现代淘金。这个比喻可能很恰当,因为,人们现在的情绪与1849年在旧金山淘金时,以及商业电视最初开播时的情绪一样的高涨。 但是,国际互联网和其它网络通过PC机。电视、移动电话和电缆将信息带进我们的生活,它们提供的机会比淘金或者商业电视初期的许可证所能提供的机会更美妙。网络信息为大多数商人提供了在工作中能找到的最好机会。 然而对于现有的公司来说,这种数字化、低成本的全球网络,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有形通讯设施或作为传播媒介,例如广播公司。报刊出版业。电视台等等。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公司将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许多其它注重内容的活动,如电影。书刊。音乐以及艺术在网络时代之前就形成了一种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而现在管理者们必须转变他们的观念来争取生存的机会。总的说来,国际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机遇比随之而来的问题要多得多,而且毫无疑问,管理者们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听取管理界权威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劝告,先破坏再重建他们的公司,从而适应这种新的媒体形式,并对其加以利用。 网络比任何其他交流方式更能使一个组织缩短与它的观众之间的距离。网络访问者可以自行进入(或停留)其网站,然后他们就可以在一种朋友般毫无压力的环境中了解这个组织的工作。结构。目标和工作人员。 通过内部网节省开支 目前对于每个经理和行政人员急切的需求,是提高当前的效率和筹划未来的发展。在公司内部应用网络技术,在一年之内就可见效,不仅可以为组织节省大量资金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企业内部的网络技术被称为“内部网”(Intranet)。 所谓内部网,就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只为自己服务而在内部建立的私有万维网。网络技术和协议执行和应用非常简单,几年来,人们在得到增强合作潜能。使用工作流程计算机网络将减少工作中的用纸量以及提高工作团体的效率的保证后,突然采用了这个主意。在1995年下半年,网景公司(Netscape)超过一半收人来自向企业销售用于建立私有网络——内部网的用户和服务器软件。 如果向组织内的计算机用户提供网络平台或者浏览器,他们就可以不仅访问万维网,而且可以访问内部网。网络人口安全密码和其他技术措施,可以防止网上的一般用户进入企业保密的内部网,但是内部网的用户却能够离开内部网并在万维网上漫游。 我们曾经把使用万维网的经验描述为“情不自禁”(Compulsive),而这正是内部网在全世界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如果雇员因使用内部网而得到乐趣,那么这就会成为团结雇员的非常有力的工具。 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大中型集团和组织仍然依靠纸和电子邮件来和它们的官员或雇员联系。企业内部杂志,经常成为雇员的笑料,不能良好地沟通。电子邮件的缺点在于它只支持文本,而且是一对一(one-to-one)或者一对多(one-to-many)。而另一方面,一个部门的网站可以包含大量信息,并耐心地在网络上等待公司内部人员的查询。密码等级可以用来限制对保密或半敏感的信息的查询。至于公司内部的敏感或高度敏感的信息,则应存储于安全的经过严格加密的网络上。 关于内部网的应用和效果的一个绝好例子,是美国西部航空公司(US West)。该公司有50000名员工,其中15000联上了网。其中一个网站很快就被冠以“虚拟秘书”(virtualsecretary)。这个网站收集了大量关于如何在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办事的技巧,从如何预定合口味的午餐到如何将文件送到正确的部门。这个“虚拟秘书”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公司职员们贡献他们的好主意(在此读者可以点一下这里here看到整个故事。) 其他内部网通信的早期应用者包括利维·施特劳斯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集团(Lockheed Martin Chrporation)。现在,在这两个公司里,超过150000个雇员使用网景公司的普通网络技术,通过内部网互相交流。一开始,列维·施特劳斯公司的雇员被告知公司的网址,在网络上可以查询公司的信息。他们也可以在网络上观看关于公司产品的广告录像,在虚拟讨论会中互相交流,或者和他人在网上进行私人在线交谈。今天,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网站,数以千计的行政人员拥有自己的永久个;人主页。假如一个柏林(Berlin)的销售人员想知道最新产品的具体信息,他可以通过网络到位于旧金山的主要销售中心的网址上查询。 作为网络技术的本质,内部网技术在迅速发展的各种组织的基层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内部网正在变成包含数以千计的。由公司内部个人或部门建立的网站的迷你万维网(mini-Web)。一些其他公司正在利用万维网技术建立大小可变的内部网。例如:埃利·莉莉公司(Eli Lily)、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s)、内维公司(Chevron)、固特异公司(Goodyear)、普费兹(Pfizer、摩根·斯坦利银行(Morganstanley)、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和许多计算机公司,像惠普公司、硅谷图形公司和太阳公司。 世界各地的工作小组现在正通过网络技术,共同进行合作项目的开发。90年代初期关于群体工作(groupware)的伟大梦想,似乎已经变为现实,它并不需要购买昂贵的专业软件包,而是在便宜的内部网上就可以实现。在这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中,最大的失败者似乎是莲花公司的Lotus Notes。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1995年年中时,以851亿的价格购买了莲花公司这个网络软件生产商。Lotus Notes系统是最强大和管理最好的内部网系统软件,但是其用户必须学习一套复杂的应用程序,而这些知识在其他网络系统中毫无用处。而且在1995年底,安装一套为大约2000个职员使用的Lotus Notes系统所需的时间是安装内部网所需时间的十倍。莲花公司现在正试图更新其产品(现在Lotus Notes系统降价了50%),并在其产品中添加了友好的网络兼容性,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公司也推出了兼容Lotus Notes系统的网络协议服务器。我们以前见过类似的竞争,我们可以预见这场竞争的结果。看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犯了另一个严重而昂贵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内部网可以扩张到比一个公司更大意义上的“家庭”(Family)之中,包括日常供应商、顾客和自由工作者——甚至股东。利用适当的密码等级,内部网可以用来发布保密信息。 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是拥有130亿资产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集团(McDonnel Dou—glas Corp)所属的商用飞机制造分公司,他们利用内部网来递送飞机的维护手册。一架MD-11喷气式客机的维护手册长达40000页,而且在不断更新。在安全的内部网上传送和更新这些资料,可以为公司大大节省印刷和邮寄费用。航空公司的用户通过公用的互联网来访问.麦克唐纳公司的服务器,密码和数字签名被用来确认客户的身份,然后传送经过安全加密的文件。MD—Ⅱ喷气式客机的机组人员现在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地上,都可以用奔腾个人电脑来访问这个网站。 人力资源和网上招聘 在一两年后,绝大多数重要机构都将建立自己的内部网和公共网站,而它们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网上招聘。大多数人事保密经理认为,成功的人事管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交流(而这一点经常被人忽视)。以前的老板怕工人知道得太多,然而现在已经证明当雇员充分了解企业的时候,他们更加忠诚,更加理解管理人员,同时工作更加勤奋。 在小企业里——20人或更少——通信不成问题,通信成问题的是在大企业里。小企业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做一些分外的事。而当员工人数膨胀到成百上千的时候,如何在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保证通信以维持公司的高效和保持高涨的士气,成为最大的问题。 而一个私有的内部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喜欢阅读它们。在一个人人拥有个人电脑的组织里:很难想象不尽快建立内部网。雇员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流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在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当一个职员选挥访问人事部门的网站来查询雇员名单,核对日程安排,或者浏览各种健康保险时,内部网比便条。备忘录或者内部杂志更有价值。使用内部网的风气正在迅速蔓延,我敢肯定,如果我们一直注意内部网的发展的话,我们将会看到内部网会成为组织间相互联系的标准方法。人事部门的信息交流将更有效,更节省开支。在线人力资源网站里包含了大量有关人力资源的网址。 理所当然,招聘工作永远都在变化。招聘工作主要是在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建立联系,而这正是网络的专长。现在,有很多公司在他们的主页上公布空缺的职位,这种作法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惯例。有希望的求职者会访问他们想去工作的公司的网站,在上面查找这些空缺职位。在很多公司的网站上,求职者可以留下自己的简历,这使公司可以以极小的代价找到合适的人选。 数字化货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将发生变化。从有形到无形,从直接价值到间接价值。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新型货币也是知识社会的根本标志。 其实对于货币的现象定义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其形式也不断地改变。而此次货币的改变与以往完全不同,那就是其形式的完全消失,只有一串电流与数字运载着货币的现象价值在社会中流通,它们被称为数字化货币,或电子货币,电子现金及虚拟货币。 这一串串数字作为有形金钱的替代,将使得在线传输变得异常轻松,就仿佛在大街上搬运一个便士。但是,这种数字化的发展和对这种看似纯粹的概念的潜在的吸纳与适应,又使政府感到恐惧,或许还有银行。最终,它还将威胁整个经济王国。所有的人们和政府当然希望获得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尽管它对我们构成了某些威胁,但数字化货币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存在,让我们暂撇开其危险性,来对其作一解释。 在大街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欣然准备为一些信息和服务付出一小笔钱。比如花5美元买一张报纸,或3个便士看一看旅游点的望远镜。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同样会欣然地前去付款,如果需要的话。但不同的是,在虚拟空间中,这种付款现象是伴随着极低的货币费用传递而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也许只花5美元或3个便士,你便可获得与前述相同的消费者利益。 伴随着数字化货币的普及,我们将很容易地在网上看到公开的新闻传输或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你不必再花费心思和体力去购买它,只要打开网络,花上很少的金钱,你便完全地占有它。 在Internet上还有许多其它的处理付款的方法,就像我们在有形的世界里也有许多方法相互替代。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采用数字化的出纳员支票或银行汇票,它排除了个人手迹的因素,而不必考虑支票或汇票的安全性问题,去迎合资金的需求。它们采用永不消退的数字化签名,对于那种大额的付款要求,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这样的通道中的交易和付款仅仅是一些有限的存在,因此相关的每一方都知道另一方是谁。随着这种方法的推行,旅游者的支票,借务凭证和个人支票的数字化影像都将会被涉及。他们同样采用数字化签名,被收款人和付款人使用,以确保正确的身份证明和防止数字化货币被复制或使用多次。在这里,同样不会存在太多的交易次数,安全和保证依赖于双方对彼此身份的确认。安全性的问题被解决了大部分,因此数字化的签名远比有形的签名更难以模仿,而且数字化的传输也比现实中的传输更为安全。 银行越来越喜欢数字化的货币,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以推动这种机制成为现实。纸币和硬币则愈发显示出其奢侈性。在美国,每年仅搬运有形货币的费用即60亿美元,英国则为两亿英镑。更有甚者,纸币在目前社会中日益发达的仿真和复印技术面前愈发显得无能为力。在不久以前,伪造者还需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位技术高超的刻画师来制作一系列模子以印刷纸币。今天,只要是一个热心于刻画的美术学生,配有完备的技术设施即可做到这一点。可怕的是,他们喜欢经常这样做。 在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和香港,数字化的货币均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流行。他们采取不同的体系,因此也分别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公众认可。但一致的是,他们中几乎全部都在世界上第一次网络爆炸前夕有所准备,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完美的方案以使普通公众对其欣然接受。 这一刻会很快到来的,因为数字化的货币已经受了充分的检验,证明它是非常富有活力的。 另一方面,数字化的货币具有充分的潜能成为像一张10美元或20美元一样普通常见的交换工具。在网络上进行数字货币的传输并不需要一个第三者集团作为担保,它是一种真实的给付,与买卖的进行同时发生,就像在现实经济中的交易一样,你得到一杯啤酒的同时付出5美元,只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网络中。 电脑网络对我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世界已经在网络环境下工作了近20年之久。据我们所知,这个世界里90%以上的财富都是在这个封闭的网络体系里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化的货币已经伴随我们生活了多年,我们账户中的货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早已走向了全世界。 电子金融网络到来的一个最显著的效应即是货币传输速度的极大提高。但这同时也使我们比以前更难以追逐财富的行踪。这种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相对于前20年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 我们能够获取货币信息的速度同样也影响到货币传输和增值的速度。金融网络给予了投资公司和类似机构更多的渠道去获得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变动信息,一些富有个体也几乎同等地可以获取这些。但须提出的是,对于那些小的,并不甚富有的投资者,金融网络也许关闭了他们某些与大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机会。 但同时网络又在改变着这一切。到目前为止,你通过网络可以到达芝加哥。阿姆斯特丹、香港、菲律宾、韩国等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场所。 个人投资在网上变得更加容易进行,你还可以使用一个在线经济人的网址为你传送大量信息。你可以穿越四通八达的网络通道到达任何一个希望去的金融交易所。这一切实现都有赖于我们对于货币数字化的不懈追寻。 当数字化货币走进社会大众的手中,或讲得更具体一点,进入社会上那些富有阶层的手中,这将会再次加速金钱的流动。货币交换速度的提高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提高了社会上可获得的资金量。财富储存和运动中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在未来会持续扩大,这种发展趋势将会使未来全球的资金供给虚拟化。危险也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但在目前各种方法和付款方式在不断改变的情形之下,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将是如何。 今天,大多数的普通公众和公司都是在持续一段的消费之后将一大笔贷款支付出去,这种计算方法是笼统而不经济的,比如电费和电话费的支付就应该以小时为单位。数字化货币使这样的精确支付成为可能,然而,它同时也将改变经济行为中各笔费用的构成和资金的流动方式,并不仅仅是我们得到的效用和信息源,它几乎涉及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和难以实现的是,它将对信用卡和资金的供给产生影响。当信用卡持卡个体能够以小时为计算单位向信用卡提供者或资金出借者给付借款,那么我们对于费用和资金流动方式的控制将会比现在精确地多。同样地,公司也会使账户流动更加顺畅和迅速。这种快速的资金运转将会使我们经济的方方面面焕然一新。 所有从事商业的人都会注意到,大约在过去的15年中,控制利益产出的钟摆从那句“高产出,高利润”的口号摇摆到了“紧的费用控制,良好的资金控制”。这种事实的发生多半是因为电脑给我们提供了适当的工具,以经济而精确地完成以往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这种趋势会继续被强化,并且一个企业的现金供给的资金流动将会被进一步精确地控制。有时,它也许会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但是软件工程师将会依照经理指示的目标处理好它们。每当这种情况发生,那些拥有技艺精深的工程师的企业将会获得一个可观的收益。 数字化的货币还将给众多的个体以机会,帮助他们平衡与银行和大公司的资金往来。直到现在,根据日、星期。小时和分钟计算利息的费用和困难依然很多,但一个简单的软件程序就能赋予我们对于数字化货币的精确控制能力,而这些在以前,或许只有金融巨人才得以拥有。你的软件代理人能够使你在折扣最优厚的时候给付资金,在能够为你节约大笔资金的时候选择进行资金的给付。你能够自动地选择到世界上最佳的交换汇率。当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开始在网上使用数字化的货币和储值卡时,成千上万个聪明而富有想象力的程序设计员将会开发出更多的新工具,使个体经济者能够以更精确的方式进行其金融行为。 在不久以前,我们谁也未曾奢想那些还在实验室或大金融机构间运行的数字化货币体系能够进入到大众的经济生活中,即使在现在,在某些新奇的事物已初见端倪时,我们或许也未敢妄自评价这种事物是好是坏,它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真正的改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数字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必将呈加速状态,作为网络经济中的必要一环,作为各种网上商业交易行为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前提,我们必将会对其投入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逛虚拟商店 随着互联网络(Internet)及万维网(WWW)的盛行,利用无国界。无区域界限的Internet来销售商品或服务,成为买卖通路的新选择。从国际上召开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利用Internet制造商机”等讨论会的踊跃现象可证明,Internet上的虚拟商店成为一个新的通路形式,即将成为一个浪潮。 虚拟商店,它不需要店面。摆放之货品、服务人员等等。就经营特点而言,WWW的虚拟商店也属于一种无店铺的销售方式,其使用的媒体为互联网络。目前WWW上商店的销售方式多转为被动,类似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因此无法像邮寄的广告DM或信函,可以在邮件上以高度个人化的讯息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喜爱。 虚拟商店有如下优势: 1.成本低廉。在电子空间上开放一家虚拟商店,其成本主要涉及自设Web站成本、软硬件费用,加上网络使用费,以及往后的维持费用。这些比起普通店铺经常性的支出如昂贵的店面租金、装修费用、水电费、营业税及人事费用等要低廉许多倍。如果直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ISP)租赁店面,则成本更为低廉。 2.无存货商店。WWW上的商店可以在接到顾客订单后,再向制造厂家订货,而无须将商品陈列出来,以供顾客选择或在网页上打出商店销售货物的目标以供选择。3.全天无休的经营。由于虚拟商店不需雇用经营服务人员,也可摆脱困员工疲倦或缺乏训练而弓愧顾客反感带来的麻烦。 4.面对高收人、高教育水平的消费者。许多研究表明,Internet或一些商用线上服务的使用者多为高收人、高教育水平、从事专业性或经理级工作的群体。 5.无国界的经营。国际网络无远近之分,只要拥有电脑,即可随时到电子空间的商店里邀游,对于虚拟商店的店主而言,商品一上网络即有可能成为国际品牌,而无须花费昂贵的国际行销费用,以最少的成本将自己的货品。服务推销到全世界。这种方式可以使小企业变大,本土公司变全球公司,对于国内资本额不高、无大多行销预算的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 当然,虚拟商店也须吸引消费者进入店里面,才能开始销售。商店设置的网页无法弓愧消费者注意,过而不人,则同样无法给商店带来任何商业利益。而网络上采用虚拟购物街的商店组合方式,将各店家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大的商品贸易百货公司,多个五彩斑澜的网页集中在一起,以吸引消费者兴趣。同时还预告新产品上市。这样的安排使消费者在比较产品品质和价格上也十分方便,只需按钮跳出某一商店,再进另一家即可完成。 网络消费者一般有高学历。高职务的倾向。这类人士在消费决策上需要较多的资料,以便作出明智的购物决定。而且,他们一般年轻。 这样以来无论从虚拟商店运营的特点,其提供的购物环境和方式,还是从其面对的消费者的观众和特性来讲,虚拟商店都具有不同于传统商店经营的种种本质性变化。那么虚拟商店的经官者,必须同传统的经营观念决裂,并进入新的经营思路。在新经营思路中,最基本的有如下一些要点: 首先要告知消费者商店的位置。对于Internet的使用者而言,较好的方法是在BBS(电子公告栏)上贴出布告,也可在上面公布,甚至还可加一些团体的讨论。但注意尽量使布告以告知性、宣布性的语气出现,而降低您postiflg的商业性及推销的口吻。 如同传统商店一样,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对于网络虚拟商店至关重要。目前WWW上的店家繁多,如何使一家商店脱颖而出,成为网络购物人的最爱,将依赖于它的商誉。 这样,对于原本在真实空间就拥有信誉的企业,势必享有先天优势。当然,虚拟商店以低成本取胜,好的店也会在网友之间传开,逐渐建立消费者的信任。由于电视购物和邮购已成为购物的选择之一,透过网络购物方式,在消费者接受上阻力较少。企业也通过种种方式建立商家的信誉,使消费者尽快接受。如通常提供的免费送货。无条件更换保证、降低价位、采用优惠卡等方法。 针对网络行销的特点和目前消费者的特性,建立良好商誉应辅以完美的行销策略组合。我们知道网络消费者一般具有高学历。高收人及高职务的倾向,反映在产品策略上,虚拟商店所陈列的商品,应以这部分人感兴趣的为主。如电脑相关用品,旅游相关的服务,法律。投资理财咨询等。正是由于消费者的高收人特性,其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因此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可靠性及产品的独特性将大于产品之间的价差,而在广告策略方面,网络行销在偏重于资讯性讯息的提供,尤其对于高相关性产品,消费者在对其购买决策时往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广告的教育成分可提高。 在虚拟的电子空间下,顾客可能由于偶然机会向您光顾一次之后从此不再光临,而他有可能根本忘了您的店的存在,不像真实空间下的实体店面永远存在,消费者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大大小小存在的百货公司。而虚拟商店,除非消费者以Bookmrl将其所在位置储存在电脑记忆中,否则有可能消费者永远不会光临,如此一来,建立一个忠实的客户群体对于虚拟商店的持久繁荣将至关重要。 因此,完美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将是其首要条件。从网络上资讯流通的速度,一个满意的消费者对您的商店的推荐和夸奖将迅速传递到其亲朋好友,帮助您建立良好的商誉。 同时,许多商店也竭力采用一些颇有成效的措施,如使用优惠卡,建立会员制,一对一行销等。采用优惠卡,相对于没有优惠措施的商店当然更可能使顾客优先考虑你。尤其采用那种随采购额数量增多而不断扩展优惠额的措施,更可能拴住一些长久客户,而建立会员制的措施更是从多方面人手以留住顾客。通过向会员提供一些电子问卷,一方面可增加商店的价值感,更重要的是借着客户填写会员资料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资料库,并随着会员的购买情形而使资料库更加完善,在目前竞争对手日益增多,消费者行为更为易变和短期化的情况下,资料库将成为你竞争的利器,未来还可与信用卡公司或其他直销公司,扩充你的资料库。借着会员的资料,可随时发送电子邮件,提供最新产品资讯和优惠。折扣等以促进消费,或促使其再次光临。 随着国际网络及全球资讯网的盛行,利用无国界、无区域界限的Internet来销售商品或服务,成为买卖通路的新选择、虚拟商店的出现正顺应这种趋势与选择。就目前来看,虚拟商店的购物方式,还被一般消费者视为辅助型而非替代型的购物模式。因此,如何在购物时,都让消费者愉快满意,对于虚拟商店而言更加重要。同时,对于此种行销模式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和新的竞争规则和秩序的建立,都是影响虚拟化商机运作重要因素。 七、再造公司的必要性 大公司是工业时代典型的企业组织。大公司是为适应群体化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现在群体化社会本身正在开始非群体化。不仅是信息,生产和家庭生活,而且还有市场地点,劳动就业,也正在开始分得更小,更多样化了。 大公司的转变,是整个社会领域巨大转变的一个部分,它是和技术领域,信息领域引人注目的变化相依并行的。这一切变化综合在一起,促成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但是不仅改变那些巨大的机构,我们也正在改变普通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 大公司共同的危机 大公司是工业时代典型的企业组织。今天有数千家私营和公营的庞然大物,盘踞在大地之上,生产着大部分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提供服务。 从外表看,它们俨然都是发号施令的机构,它们控制着巨大的资源,雇佣着成千上万职工,不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政治。它们的电子计算机和喷气式飞机,它们那无与伦比的规划,投资,实施项目的能力,看起来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永恒的地位。当大多数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似乎是大公司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但是,对那些经营这些企业的男人以及少数妇女来说,也就是从内部来看,情况却完全不是如此。事实上我们许多高级经理和其他人一样,今天感到相当灰心丧气和软弱无力。因为正象小家庭,学校,传播工具,以及工业时代的其他主要机构一样,大公司正遭到第三次浪潮变革的进攻,震撼和冲击。很多高级经理并不知道打击来自何处。 加速度的经济 随着竞争的加速,公司共同的危机也日益加剧。正是这个变化的速度,成为经营管理中一个新因素,迫使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已经紧张不堪的董事们,把做出反应的时间压缩到最小程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作出越来越多的决定。 在金融界,由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经计算机化,处理问题的速度也加快了。有些银行甚至对它的地区分布作了重新调整,以利用时区差别的好处。国际银行家刊物《欧洲货币》称“时区差别可以用来作为竞争的条件。”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几乎不论你情愿与否,这些大公司均被迫进行投资和借进各国的货币,这些借款不是以一年,九十天,甚至七天为期限,而是毫不加夸张地说,是以一夜或几分钟到几秒钟为期限。在董事办公室里现在有了一位新的公司职员——“国际现金管理员”,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保持和世界电子计算机联络网畅通,寻求最低的利率,最佳的通货交易,最快的周转期。 在市场方面,我们看到同样的速度。《广告时代》报道说:“市场经理为确保明天的生存必须迅速做出反应。“电视网节目编者……正在匆忙考虑停播新的上座率不好的电视组片。不能再等上六七个星期或者一个季度了……另一个例子:强生和强生公司知道了必治妥公司决定以低价打击他们的产品。他们是否采取等着瞧的态度?不,在短的出奇时间内,他们立即降低商店里产品的价格。没有更多的星期或月份可以耽搁。”事情就是在瞬息之间作出决定,在公司的机械,制造,研究,销售,培训,人事等等部门中都可以看到这样做出决定的速度。 公司的新陈代谢速度普遍加快,带来的结果是多方面的: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更多的租赁交易,更频繁的买卖次数,更多的短用途消费品,更多的流行一时的产品,对工人进行更多时间的培训(他们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产程序),签订的合同需要更经常地修改,更多的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工作,更频繁地修订价格,更多地变换工作,更多地依赖于数据,更多的临时特定小组。所有这一切,都由于通货膨胀而进一步加剧了。 结果是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刺激性的商业环境。在不断升级的压力下,人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商人,银行家和公司董事们惶惶不安,不知他们确切地在于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第二次浪潮信念培育出来的人,看到他们所熟悉的世界正迅猛地被变革的浪潮撕得四分五裂。 非群体化的社会 更使他们迷惑不解和心烦意乱的是工业群体化社会的崩溃。他们是这个社会训练出来并驾驭这个社会的。第二次浪潮的经理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一个大规模生产的市场,需要标准化的商品……大规模的分配是基本的……“大批”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可以用同样方式的鼓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效力卓著的经理了解到,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和集权化是达到目标所必需的手段。在第二次浪潮环境中这些观念基本是正确的。 今天,当第三次浪潮冲人时,公司经理发现所有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公司是为适应群体化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现在群体化社会本身正在开始非群体化。不仅是信息,生产和家庭生活,而且还有市场地点,劳动就业,也正在开始分得更小,更多样化了。 群体化市场分裂成不断增多不断变化的微型市场,因而要求不断扩大品种式样,型号,尺寸,颜色和定做的范围。贝尔电话公司过去曾经一度希望美国家庭户户都用同样黑色的电话,这一点几乎接近成功,而现在生产出上千种花样翻新的电话设备,从粉红色,绿色或白色的电话机,到为盲人用的电话机,为失去喉头的人们用的电话机,以及建筑工地上用的防爆电话机。百货公司本来是为市场的群体化而设计的,现在在百货公司内设立了“小商店”,百货公司联合会副主席菲利斯·西威尔预言:“我们将进一步专门化,设立更多不同的部门。”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商品品种和服务项目的急剧增加,往往被说成是公司企图操纵消费者,制造虚假的需求,以及对多种小商品收取高价,以扩大利润。这些指责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有某种更深刻的因素在起作用。因为商品和劳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知识会实的际需要,价值和生活方式日益增长的变化。 社会多样化的水平日益提高,是劳动市场进一步分工造成的,这一点在扩大新职业中,特别是在白领工人和服务行业方面已有充分的反映。重新确定公司定义 一场世界范围的反对这个早已动荡不安世界的运动,正讲一步加深公司共同的危机。这场运动不只是要求这家或那家公司有节制地改变自己的政策,而是要求深入地重新确定公司的目的。 大公司不再单纯地致力于起专门的经济作用,而是在批评,立法和自己负责的行政领导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多种目的的机构。 对大公司重新确立定义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在实际生产条件发生五种革命性变化的必然结果。生物圈,社会力量,信息领域,政府机构和道德观念等五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在推动大公司成为一种新的具有多方面的,多种目的的组织形式。 这五种剧变,无论是物质生产的和非物质生产的,都使第二次浪潮教科书认为大公司只不过是经济机构的概念,站不住脚了。在新的条件下,大公司再也不只是发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能,再也不是攫取利润或生产的机构了。“生产”的真正定义正在急剧地扩大到大公司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长远的和眼前的后果。简单地说,现在每个大公司的产品更多了,需要承担责任的事也更多了,不象第二次浪潮中的经理们,除了经济产品外,现在还不得不考虑环境。社会、信息。政治和道德等问题。 这样,大公司的目的也从单一变成多样——不只是表现在口头或公共关系上,而且对识别和鉴定公司的定义上,同样如此。 可以预期,在各家大公司内部将有一场斗争,一部分人坚持过去第二次浪潮单一的目的,另一部分人则准备适应第三次浪潮生产条件,为争取成为明天多种目的的大公司而斗争。 多种目的公司 在第二次浪潮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想象一家医院既起医疗作用又有经济目的,一所学校既起教育作用又有政治目的,或者一家大公司又有强大的非经济或“超经济”的作用。不久前退休的亨利嗝特二世,正是第二次浪潮思想的典型人物,他坚持认为,大公司是“专门为社会经济需要而设计的工具,它不具备社会需要服务的能力。”这与它的业务无关。但是,正当福特和其他第二次浪潮捍卫者,坚持应重新明确生产组织的任务时,许多工厂事实上正在改变他们的言论和政策。 口头上花言巧话和公共关系的漂亮言辞,往往代替了真正的变化。充满幻想的宣传小册子宣告负有社会责任新时代的到来,往往掩盖了资本家贪得无厌地抢劫别人财富。然而,作为对第三次浪潮带来的压力的反应,则是对大公司的结构,目标和责任重新给予新的概念——一个根本的“转变范例”。其变化的迹象是不胜枚举的。 公司应具有多种目的的运动,目前正在兴起,它要求有精明能干的行政领导。这意味着要求经营管理部门应有下述能力,制定多种目标,权衡轻重,考虑多种目标的内在的关系,研究作出能一次完成多重目标,而不是针对单一目标的综合政策。它要求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一个目标而是同时有利于数个不同的目标。这对于第二次浪潮只有单一作风传统的经理们,是难以做到的。 而且,一旦这种多种目标的要求受到确认,就将制订出新的完成工作的措施。过去大多数经理受到的教育是重视单一的“根本的任务”,而第三次浪潮的大公司则要求注意多种任务:社会的、环境的,信息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面对这个新的复杂性,今天的许多经理深为震惊。他们缺少管理第三次浪潮经营管理方面必要的知识和才能。他们知道如何去衡量一家大公司的盈利状况,但是怎么来衡量或者评价非经济目标的成绩呢?普莱斯·华特豪斯公司的约翰·C·比格勒说:现在人们要求经理们对公司的某些表现作出评价,但这些表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评价标准,甚至连评价使用的词汇还尚待创造。” 因此,正在发生的是一场生产意义和组织机构概念的彻底地更新。迄今为止,人们在这方面用不断改组的方法予以变革。结果是一个向明天新式大公司转变的复杂过程。按照美国大学经济管理教授威廉·哈拉尔(Willian Halal)的话来说,“就象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封建的采邑为商业公司所取代一样,老式的公司也将被新式的经济机构所取代……”这一新的机构将经济和跨经济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它将具有多种根本任务。 大公司的转变,是整个社会领域巨大转变的一个部分,它是和技术领域,信息领域引人注目的变化相依并行的。这一切变化综合在一起,促成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但是不仅改变那些巨大的机构,我们也正在改变普通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 权力与理智之争 当人们经历了工业化时期之后,便开始进入一个更为多样化的社会。旧的烟囱工业时代的经济是为集约化社会而服务的,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服务于细分化社会。从生活方式和产品到技术和传播媒介,一切都变得多种多样。 这种新的多样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反过来即意味着工商业需要有更多的数据、信息和专业技术的运营。于是,大量的数据。信息等被塞人越来越多的鸽笼式的企业当中——它们不断增多扩大到使人弄不明白的程度,膨胀到濒临崩裂的边缘。 当今世界变化速度之快已非官僚体制所能应付。东京市场日元汇率上涨(下降)会立即引起苏黎世或伦敦市场上的买人和抛出。政治家关于税收的一番脱口而出的谈话会让投资者和会计师急忙赶回去重新估价一项兼并交易。 由于这种变化速度加快,使我们掌握的知识如技术、市场、供应、分配、货币、利率、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其他相应的工商业活动因素变得可能过时无用了。 这样,公司所有的情报资料。技术和知识都时常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状态,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某些贮藏挤塞着知识的旧“柜子”和“鸽笼”开始四分五裂。另一些则挤得超过容量。还有一些却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其内部的信息已过时或无关紧要。各部门、分部或单元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 简单地说,为第一年制订的鸽笼安排对第二年已不适合。要重新划分或整理贮存在电脑中的信息相当容易。只需在新目录里复制一个文件即可。但要改变组织紧密的鸽笼就难了!既然鸽定安排反映出人事和预算经费,那么对其结构进行改变的任何尝试都将引发剧烈的权力冲突。外部世界的事物变化得越快,官僚体制的组织结构受的压力也越大,其内部的磨擦和斗争就越多。 然而,只有当市场。经济或社会的动荡给公司带来了全新约间题和机会时,真正的麻烦才算开始。突然之间,决策人员面对着的是鸽笼里的信息从未遇到的情况。工商业界发生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每月,每天都在加速——此类独特的情况出现的机会就越来越多。 当贮存信息的鸽笼对新发生的情况难以作出预备好的反应时,官僚们就会使坏。他们开始抢地盘、资金和人员,控制信息。这样便闹得天翻地覆,伤害感情。然而,这并不解决问题,大量的人力反而在动荡不安中耗费殆尽。更糟的是,内耗使公司丧失理性。那些自我吹嘘的官僚主义“理性原则”消失得一干二净。权力因素代替了作为决策的基础的理性。 知识即力量即知识 让我们来看知识与力量在社会中的关系中最根本而又被忽视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们如何组织他们的概念和组织他们的机构之间的纽带。 一句话,我们组织知识的方式常常决定我们组织人员的方式——反之亦然,当人们认为知识呈专门化和等级化时,工商业便被设计成专门化和等级化,一旦知识的官僚组织形式在实际生活机构中找到实在的表达方式,如公司。学校或政府时,政治压力。经费预算和其他力量就把“鸽笼”和渠道凝固化了。这又使得知识的组织形式凝固化,而阻碍可以使思想解放,导致某些重大发现。 今天,高速度变化要求同样高速度决策与之适应,但是权力斗争使官僚体制缓慢迟钝,臭名昭著。竞争要求不断创新,而官僚权力却压制创造。新的商业环境同时需要直觉和缜密的分析,而官僚体制却排除直觉,替之以机械屈循守旧的规章制度。 只要国家不消失,官僚制度就将存在。然而使官僚制度繁荣甚至高度有效的环境条件正在发生突变,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因为今日工商界充满一阵阵的意外事件。忧虑。逆变和普遍的动荡,因此已无法事先确知组织中哪一个人需要哪一条信息。事实上,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干好工作所需的信息,更不用说为革新和提高效率所需的信息,已无法通过原来的官方渠道送达第一线经理和雇员。 这就是为什么数以千计的聪明。勤奋的雇员觉得难以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无法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产品,设计更好的技术,更周到地服务客户,或去增加盈利,否则他们只能绕开规章制度,放弃原先办事程序。如今,不是有许多雇员为了办成事,只得对违反章程睁一眼闭一眼吗?人们为了实干,排除困难,破除官样文章,马到成功,就必须废弃官僚体制。 于是,信息开始从正常渠道偏向非正式网络。闲话系统以及官僚力图压制的小道消息源。同时,公司耗资百万引进电子化设备代替原有通讯结构。但所有这些都要求实际组织。人事和分工方式进行重大变革。 由于这些原因,今后将有山呼海啸般的工商业重组。相比之下最近期间大公司的动荡,不过是平静的涟漪。专家和经理们会发现他们根深蒂固的权力受到威胁,因为他们失去了对“鸽笼”和渠道的控制。权力转换将渗人各大公司直至整个产业界。 当我们改变知识与生产的关系,我们便动摇了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正处在企业史上最大权力转移的边缘。正我们周围迅速产生的新式组织中已可见其第一批迹象。我们可把这些组织称为未来的“灵活公司”。 “千篇一律”公司的末日 在高科技社会里长大的孩子,没几个接触过甜饼成型切割机。这一简单的厨房用具,一端是把手,一端是摸子。当面团被揉成条状之后,用它便可切出甜饼的形状。你可以用它制出大量同形的甜饼。对老一代来说,甜饼成型切割机是一成不变的象征。 大规模生产不仅带来一模一样的产品,也孕育了千篇一律的公司。但这一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随便看一眼任何一张组织程序表,都可能发现它是由直线连结成的整齐小方格组成的,与其他完全相同。人们很少看到一张用不同形状来代表公司部门不同情况的程序表——比如用螺线代表快速发展的部门,网络则表示与其他部门有联系的部门,花饰象征状态时好时坏的部门。 组织程序表就像公司产品及其代表的官僚体制一样,已标准化了。 然而,随着最细微市场取代集约化市场,定制化生产淘汰了大规模手工生产,有人就作出了符合逻辑的预见:公司结构将“细分化”。换而言之,“千篇一律”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去还有经营大型公司的“千篇一律”的权力结构。 然而,公司尚未领会,灵活性必须进一步深入,直至其组织结构。僵化。一成不变的公司结构必须由多种不同的组织方式替代。大公司分裂成非中心化的商业单位,是向这一方向迈出的很勉强的半步。对许多工商业来说,下一步是创造完全灵活的公司。 权力的多样性 为了应付灵活公司的高度多样化,需要有与管理官僚截然不周的崭新的领导方式。 高级官员将不再千人一面,与中央集权选定的行政人员行动一致(或思想一致)的情形相反,灵活公司的权力集团将是多样化的,有个性的。反官僚主义的,不安于现状的,因而作为一个集团,比今天的官僚委员会也许要远富有创造性。 灵活公司不是权限分明的,它看上去更复杂。变化快而模糊。 例如,伸缩式组织需要既可以领导大组织,又可以领导小组织的行政人才——否则,他们就需要一套有秩序的权力交接制度,当公司在某一方面出现必要时允许将控制权移交给掌握不同技能的领导者。” 在采用棋盘制和政委制的公司,通讯的双轨线路常常进行竞争。在棋盘式组织里,两条线都在总经理办公室终止。在政委式组织里,这两条线在不同的地方终止——一条将报告带给总经理,另一条则直通董事会。 所有影响信息流通的安排都对权力进行分配或重新分配。在领地式组织里,总经理必须不断与他或她的行政爵爷们协商,使他们互相争斗,以防止他们结盟使自己失权或垮台。在这种条件下,领导更难以做到纯客观和假装的“科学”,相反,它更加依赖直觉的敏感。移情作用以及玩弄权术、勇气和大量老式的感情手段。 电子无产阶级 今天,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的劳动制度又一次取代了旧的劳动制度。 在过去遗留下来的烟囱工业工厂和办公室里,今天那里的条件仍然和几十年前大致相同。世界上,尤其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亿万名工人仍然被束缚在第二次浪潮的工业制度上。 今天,简直和过去一样,我们仍然看到雇主们低估正在他们周围发生的革命。他们引进计算机和一些其它先进的第三次浪潮的技术——但是他们又企图保留昨天第二次浪潮的劳动制度和权力关系。 雇主们为了把他们的雇员变成“电子无产者”,正如乔治·奥维尔也许会说的那样。他们计算雇员上计算机击键数,监控他们的休息时间,窃听他们的电话。雇主们企图控制雇员们工作进程的每一最细小的环节。这些具有工业劳动特点的方法,十分流行于处理保险索赔单和企业内的日常数据输人。但是这些方法也可运用于更高水平的劳动。 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一项报告,这些方法“正在不断地被引用到更高级的技术,专业和管理方面。商品经纪人,计算机程序设计者和银行信贷官员所干的工作……可能会使他们参与监控”。 然而,这些方法经过多久才看得见其效益仍然值得怀疑。因为旧的劳动制度与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新制度可能性之间有矛盾。凡在激进的新技术和旧劳动制度共存的地方,很可能新技术运用不当,其真正的优势被浪费了。历史反复地证明真正先进的技术需要真正先进的劳动方法和组织。 明天的财富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知识社会里,创造财富的新方式究竟是多么的革命——它与过去创造财富的方式是多么明显地不同。 1.新的快速财富创造体制越来越依靠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它是“超级信息”的,不交换知识就不能创造新的财富。 2.新体制超越大规模生产,达到灵活,定制化或者“细分化”的生产。由于有了新的信息技术,新体制能在短期内生产十分多样的,甚至是定制的产品,其成本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 3.常规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由于信息知识取代了这些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4.电子信息成为真正的交换媒介,它代替了金属币和纸币。资本流动变得十分顺畅。因此可以在一夜之间聚集大量资本和分散大量资本。尽管今天的资本大量集中,但是资本来源的数量却在成倍增加。 5.商品和服务呈组件化并形成体系,需要增加并且不断修订标准。这样就引起对作为标准基础的信息的控制战。 6.小型(细分化)劳动单位。临时的或“随机”组成的工作小组,越来越复杂的企业联合与组合代替了行动缓慢的官僚主义机构,拉平或取消等级制以加快决策速度。自由流动的信息体系代替了以官僚方式进行组织的知识。 7.组织单位的数量和类型成倍发展。这样的单位越多,相互间的交易也多,信息一定会产生得更多,交换也更多。 8.工人间越来越不可互换。产业工人几乎没有生产工具。今天最强大的财富增值工具是工人们脑袋里的知识。因此,工人拥有最重要的,常常是不可替代的一份“生产资料”。 9.新的英雄不再是蓝领工人,金融家或经理,而是那些把富有想象力的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革新家(无论是在大组织之内或之外)。 10,财富创造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废物“回炉”友为下一轮生产的原料。电脑化的监督系统和不断加深的科学阳环境知识是先决条件。 11.被产业革命分离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创造财富的循环中重新联合。消费者不仅提供资金而且还提供市场和对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设计信息。买者和卖者共同享有数据,信息和知识。将来某一天,顾客也许会按下按钮把远处生产过程开动起来。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成“生产消费者”。 12.新的财富创造方式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也是全球性的。强大的微观技术使以前只能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地运作而现在在地区内也能运作。同时,许多功能超越了国境线而把在许多国家内的经济活动联成一个生产性的活动。 以上加速经济的十二点是相互关联的,在整个经济中相互加强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它们规范了高技术创造财富的革命新体制。当这个体制各部分结成整体时,它们便会破坏支持产业时代财富创造体制的权力结构。 这里所总结的财富创造新体制有助于解释席卷全球的动荡——这些冲击预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财富创造体制之间的冲突。 八、未来的知识型企业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其排行榜中,几乎所有创新精神方面取得了高分的公司都对本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安龙天然气公司、克莱斯勒、3M、辉瑞制药、英特尔等。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也变得日益重要。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由于当今社会的知识“大爆炸”,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取、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 美国未来学家丹·约翰逊在《赶上第三次浪潮》中写道:明日的经济将始于一场信息与知识革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把这场革命称作第三次浪潮。正如第二次浪潮——即工业革命——改变了18世纪那些农业社会支持者的生活一样,第三次浪潮也正在创造着世界,创造着未来。 寻找第三次浪潮中的机会 管理顾问杰里米·霍普和托尼·雷普在他们的新书《在第三次浪潮中竞争》中写道:“在过去大约10年中,许多固有的世界秩序已经崩溃。我们目前正处在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这两种经济体制之间的混乱阶段。” 突然间,在第二次浪潮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司都在竭力克服深刻的冲击。设法学习新本领并寻找第三次浪潮中的机会。管理人员面临着许多新的工作现实,包括: 高科技部门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不断发生变化的第三次浪潮。 世界市场的兴起和金钱及信息的全球化。 政府垄断的衰落和联合大企业的解体。 技术使公司得以按照需求制造产品,因此库存显著下降。 知识逐渐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 就业模式发生变化,包括外购和新型联盟的激增。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学会成功地借助第三次浪潮。关键是找到能为公司带来利润的“忠诚”客户并保持与这些客户的合作关系。获得长远成功的方法是找到一批适合公司战略规划、并且可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客户。第三次浪潮的管理人员并不以满足大范围人群的需要为目标,而是力图吸引适合本公司情况的顾客并保持与他们的长期合作。对某些公司来说,以此为基础的策略会带来惊人的效果。 信用卡公司MBNA公司以这些特定的亲合团体为对象,这些团体包括运动俱乐部、大学和联合会,其成员的收入都高过一般水平。MBNA为4300个这样的团体制作威士信用卡和万事达信用卡,卡上通常带有个人的标志。MBNA的策略在逐渐取得成效:其持卡者的平均结存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技术正在为建立一个“忠诚”消费者的基础创造史无前例的机会,其方法是按顾客的具体要求定做产品。劳斯公司为那些想要一条合体牛仔裤的女性提供了“个人牛仔裤”店。一台计算机记下正确的号码并把顾客所需的规格传向工厂。几天后,量体裁剪的牛仔裤就会送到顾客手中,附加费只有10美元。 搏击于第三次浪潮的企业认识到本公司精英头脑中的力量,认识到设备、数据库和多种才能的力量,成功的经理们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使知识明确并利用它,以培养长期的潜力。查帕拉尔钢铁公司是知识型企业的一个活生生的典范。该公司在安全、低成本和高质量钢的生产方面创下了世界纪录。该公司拿出相当多的经费投资于教育。培训和正规实习等课程。 该公司总经理戈登·福沃德说:“制造产品的人们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查帕拉尔公司不仅拥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完备的培训制度,而且保持着对外来思想的开放和对失败的宽容——正是这种态度使独创思考的火花不致泯灭。 计算机化企业经济 弗朗西思·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现代经理们应该说,“知识是金钱”。知识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金钱。它转化为有效的市场营销、好的设计。满意的顾客。好的生产方法。即时库存控制。更为有利可图的决策。随着知识在网络中的流动,它使事情以完美的设计,更为有效的方式发生;它使更为自动化的运作成为可能。 不断更新和提高的知识是竞争优势的原始源泉。正因为这一点,必须对计算机化企业进行设计,使它能够扩大员工的知识。在员工运用知识方面,我们做的越多,他们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就越大。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在设计、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有更大的专门技能。人类的专门技能可以经过“计算”。尤其是经过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而得到放大。现代企业应该提高所有员工的知识,用充满知识的软件支持它们。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必须不断地学习。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学习,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好的企业。大部分知识是可以复制的。只有一小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版权或专利权加以保护。企业可以很快学会竞争对手所做的一切。几乎没有任何过程创新能够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正因为如此,唯一保持领先的做法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企业必须鼓励员工在各个层次不断实验。创新。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指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把它称为“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传统资源被描绘成资本、设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今天,最重要的资源却不是这些,而是知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价值。 不像传统的经济资源,大多数知识是可以无限制复制的。它可以驻留在计算机和磁盘中;也可能驻留在复杂的软件中;并可以在不到一秒钟时间内传送到世界各地。当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源从海关官员面前掠过时,他们可能毫无知觉。 一个企业应该利用所有它可能掌握的知识。在这些知识没有被其它企业共享的情况下,它会提供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说,“没有共享的知识是金钱”。然而,它必须在企业中充分共享。知识产权只能保护很少一部分企业知识(极少的例外),因为大多数知识会泄漏到其它企业。因此,创造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原始的竞争优势。现在全世界每年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的总投资已经超过万亿。这种持续的大规模投资所呈现的巨大威力正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我们正在向完全不同的经济类型发展。“知识经济”被不断使用,但它却没有完全描绘出所发生的一切。真正处于进化状态的是“计算机化企业经济”,经过设计,企业能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即时互动关系、并通过“虚拟”运作交织在一起。 计算机化企业生态系统 大多数管理者考虑的是在一个行业内的产品竞争。计算机化经济要比它复杂得多。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处于复杂的跨行业关系之中。实质上,复杂的生态系统形式和公司在这些生态系统中为争夺统治地位而进行着竞争。随着贸易在全球范围的计算机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维持利润的关键将是对你所处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谋求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在宇宙发生大撞击之后,星系开始凝结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计算机化企业经济的重组。新的企业将凝结为计算机化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联结着超越传统行业的各种各样企业。 由于电子辅助竞争的日趋残酷,许多企业将面临失败的命运,但其它企业将利用这种新的机制实现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主宰。快速的增长将远远超过企业发展历史的任何阶段。 知识型企业的核心 知识化企业的全体是计算机的投入,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被称为战略价值流。它不但能够使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行动得更快,而且会经营得更好。 什么是价值流呢?它是指企业内实现一特殊结果的一连串活动,该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有时,价值流被称作是一个“过程”。更确切地讲,价值流不仅仅是“过程”,而是把特定结果送给特定顾客(外部的或内部)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活动。 在大多数企业中,增加价值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识别最关键的价值流,并按照计算机化企业机制那种像动物一样的警觉性重建价值流。有时与传统企业的情况相比,重建的结果有着惊人的不同,比如,它可能使用虚拟方式,或者与有特殊技能的组织实行灵活的连接。 计算机化企业经济正在改变着竞争的实质。我们看到许多企业正在建立一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将它们与跨行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赢利最大的企业是那些在所处生态系统中拥有统治地位的企业。了解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对确定最关键价值流的特色至关重要。 计算机化企业兴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努力?”回答应该是“集中精力于使企业在竞争中与对手根本不同的价值流,集中于使企业具有特殊能力的价值流。”这种特殊能力是对手无法模仿的。 比如沃尔·玛特(Wal—Mard)之所以由美国南部一家小零售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件商,就是因为他把握了价值流。 就像所有取得成功的大企业一样,那些严格确定的目标的实现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要以比竞对手低的价格将商品送到商店的货架上的决心。要做到这一点,库存更新价值流是关键。需要以简单和明确的目标对该价值流重建: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将商品送上货架。 为了实现这一简单而明确的目标,沃尔·玛特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它需要以最小的费用批量购进商品,然后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将恰当的商品分配到各商店。从收藏台条形码阅读器收集到的信息被传送给负责控制的计算机。由于交叉核对,可以同样惜助条形码阅读器对库存进行监控。沃尔·玛特建立了一个叫“交叉人库”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对人库的商品进行选择。替换、向商店快速分发。与其说仓库是存储的设备,不如说是一个中转场地。“交叉人库”使沃尔·玛特能够购买整车的货物,因此,可以支付较低的价格,而且还可以在不用很多储存费用的情况下迅速将这些货物分发到各个商店。沃尔·玛特那样高度普及的战略系统在其它地方已经被广泛模仿。战略优势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新的机制就变成了行业的普遍做法。那些采用新做法较慢的企业会受到损害。为了保持领先,企业需要明确的是那些发展机制使它能够在计算机化生态系统中保持领先地位。 沃尔·玛特的系统需要一个从各销售点到分销中心和4000个自动售货机的连续的信息流。精心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对快速的商品运动进行筹划,确保商店拥有顾客需要的商品,而且储存费用最低。 在一段时间内,沃尔·玛特对商店内商品的补充速度远远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并且达到了较低的储存费用水平,取得了批量折扣。不是集中地将商品推给商店,然后由商店再推给消费者;沃尔·玛特的计算机网络通过顾客的购买将适宜的商品吸引到商店。通过系统,计算机将顾客行为的具体信息提供给商店的管理者,因此他们可以制定确定性决策,以决定储存什么商品。沃尔·玛特对系统进行了较好的协调,不断地对库存补充的战略能力进行改进。然后,沃尔·玛特向前走了一大步,它与供应商建立了计算机化连接,这样那些供应商自己就可以对沃尔·玛特的货架进行补充。沃尔·玛特为这些供应商分配了货架空间,并且在商品售出后向供应商付款。对于这些商品,沃尔·玛特是零储存费用。 而对每一个企业主管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在我们所有的价值流中,哪一个在竞争中取胜最为重要?如果要对某一个价值流进行彻底的再建,它应该是哪一个?在对它进行再建时,要取得的最重要结果是什么?” 而核心能力是用于多种不同产品的关键性技能或使这种技能成为可能的技术。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现象。企业的一个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核心能力,并且使竞争者不能很快模仿。一旦一个企业掌握了一系列适当的核心能力,它就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当佳能(Canon)抢占施乐(Xemx)的市场地位时,它还是一家比施乐小得多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照相机,没有复印机。佳能曾经一直考虑怎样才能利用一系列普通的核心能力建立多种产品的生产线。通过利用比对手更为先进的镜头设计,佳能在照相机和摄像机市场上不断取胜。在它即将摧毁施乐公司时,它在施乐花费巨大的复印机研究方面只有很少的一点投入。 在快速变化的计算机化企业时代,策划和发展核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流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但是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通过对不同事业单位中使用的核心能力的集中策划,使像佳能。索尼(Sony)、NEC、卡西欧(Casio)和本田(Honda)这样的企业能够在多种易变的产品线上快速发展,而且速度远远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 一些企业主管制定了集中于关键核心能力和消除其它活动的政策。柯达公司(kodak)觉察到摄影术正在向数字技术转变,将来自摩托罗拉的乔治·菲希尔(George Fisher)任命为总裁。菲希尔建立了数字技术能力,并通过出售柯达原有的与摄影术无关的化学和传统药品公司,帮助支付发展数字技术的投入。 核心能力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使用、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宣传手册设计、派生物设计、多样化的技能培训。产品和服务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可能在自己内部拥有所需要的全部核心能力;它们需要建立伙伴关系,形成世界级的核心能力。 关键价值流经常需要多种能力。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价值流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事业,需要在一个优异的水平上执行这些能力,使竞争对手无法轻易抗衡。 核心能力与战略价值流是不同的,但却是计算机化企业设计中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核心能力和价值流改变了企业设计,同时也提出了关键性的计算机化企业问题:“我们的战略价值流是什么?在什么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比对手好?在未来,我们如何以新的方式利用这些能力和价值流?我们应该对哪些价值流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既满足顾客,又为竞争对手设下障碍?” 要使战略价值流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经常需要高度复杂技术的发展。沃尔·玛特精心制成的计算机网络将商店里的条形码扫描器与中央规划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而使销售信息能够立即传送给主要的供应商,通过这一复杂的网络,沃尔·玛特使它的分销价值流立于不败之地。使用数据储存和分析系统,可以与供应商一起对销售模式做出详细的估计,从而帮助将适销对路的商品运送到商店。 为在竞争中保持差异所需要的软件,通常是不能在脱离货架的商品包装中得到的。一般企业在软件包装方面是做得很好的;独特的价值流使用独特的软件。为独特的获取者能力建立系统,经常是信息技术组织唯一重要的工作。信息技术应该将主要聪明才智集中于能够真正带来不同的那些特殊活动。 负责获取价值流的主管人员应该与信息技术组织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为了使新的过程尽可能好的运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创造。 为了在竞争中领先,一个公司必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战略价值流。 对战略价值流的运作应像一只丛林捕食者,对每一个改进的可能性每一个人都保持警觉,这种战略价值流可以成为一种关键能力,竞争者很难模仿。这对于可以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断革新是一个基础。 在传统的企业中,战略能力经常分散在多个部门和职能领域之中。与高度集中的小组的明确的工作相比,战略能力只是许多人工作中一个很少的部分。因为战略能力被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而这些部门的报告需要通过一个等级制度的不同分支,没有单独的主管对此负责。在战略能力上投资、改进,使它达到一定的水平,成为一个主要的竞争资源,这意味着在许多职能领域中投资。在通常的会计科目中很难为它提供依据。内部会计和控制系统忽视了分散活动的战略本质。由于这样一些原因,许多公司没有完全集中于某一战略能力上,没有发展和开发出应有的能力。 一旦这个能力被认为是战略价值流,那么它就会变得很清楚:这一价值流应该由跨职能小组按照计算机化企业原则执行,利用一定的技术使小组的战斗力最大化。经过设计,它应该尽可能直接地实现战略目标。 拥有这样的能力,要变得不可战胜还需要一系列坚定的、新的思想,需要试验和研究。价值流小组应该不断地扫描日报表。产品目录和新的想法和思想,考虑怎样才能利用它们改进能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应该与价值流小组不断交流,开发智慧卡。Internet、袖珍设备、图像处理。蜂窝数据传送等相关资源的用途。战略家应该考虑使用核心能力的战略价值流,应该建立一种学习的实验室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战略小组可以试验,为改进进行探索。一旦战略价值流按计算机化企业模式运作,价值流小组就应该为战略思想提供大量的投入。在帮助估计趋势和运用创新,保持竞争领先方面,价值流小组是一个很大的资源。 为了取得成功,一个企业必须对它的核心战略能力完全负责。如果企业的某部分采用外部资源,它必须肯定它的合作者能够像它希望的那样工作。凯·玛特利用的是企业外部的运输车队,而同时沃尔·玛特却自己投资购买了一支车队,从而可以在卡车安装上车载计算机,并因此纳入经过严密控制设计的后勤系统,通过比较观察你会发现十分有趣。而这正是使沃尔·玛特以牺牲凯·玛特为代价,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能力包括供应商或其它合作伙伴,面对这些合作伙伴是不可能拥有的,这时企业应该通过特殊的合同,与这些合作伙伴建立特殊的关系。为了换取某些利益,如业务保障或取得较好的支付条款等,可能要求贸易伙伴改变它们自己的经营过程。许多企业需要精心建立一组世界一流的能力,其中有些是企业拥有的。有些是不属于企业的。借助计算机间的连接,由许多彼此相互依赖的企业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正在发展演变。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许多赢利能力。赢利能力在一个行业的各种业务中变化很大,远远超过了它在各独立行业中的变化。为了保持领先,企业需要有难以复制的资产,或难以模仿的技术。这些资产或技术是不能从商店的货架上买到的;它们必须通过投资。开发和学习获得。而这个结论也正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通过公司内部网络把人们联系起来 联邦捷运公司、贝纳通公司、德尔蒙特公司和安达信咨询公司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这些公司和另外一些公司由于局域网、广域网。客户服务器、ATM(异步传输模式)、包交换、群件及其他非凡的发明而多少建立起了内部网络联系。 例如,安达信咨询公司通过莲花的Notes软件把大约2万名咨询人员连接在一个它称之为“知识交易所”的网络上。基本设想是设法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跟上世界范围内的观念更新和发展。这个知识交易所拥有2000多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咨询人员不断予以更新,原则上,这些数据库24小时开放。 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互相交流时知识得到 发展。对一家公司来说,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做到上述两点,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 如何利用不同的网络为工作提供方便?应该建立各种网络间的内部联网。 联系越广、越有效,信息就能得到越多和越好的共事,而这反过来又意味着知识得到了发展。对公司内部网络的应用所显示的巨大兴趣证明这些联系所具有的价值。建立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公司内部障碍,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 电子信息由于确实绕过在面对面接触中因政治和等级考虑等原因而产生的障碍,因而发挥了特别有效的作用。 此时管理职责是为使用这种联系提供便利并不断加以促进,包括把公司内外的专家联系在一起。例如,爱立信公司为了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同步的研究整体,已将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的40个研究中心中的1.7万名工程师联人一个单一的网络。 不过,应该在人员的电子“联网”同面对面交往二者间保持平衡。面对面交往和电子中介信息交流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面对面交往共事时间和空间,而电子交往并非如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这造成巨大的差别。试想,我们在交谈中是如何充分使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有时甚至有身体接触,而我们从电子函件中得到的感官体验却少得可怜。 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也是很必要的。自命为“电脑狂人”的埃文·布朗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他的前雇主所想要的宝贝:一种新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它能使已被淘汰的软件在新型个人电脑上运作自如。 他在从事独立电脑程序设计和咨询工作数年后于1997年4月加入一家从事电信业和电脑业的公司。当时公司要求他签署一项协议,这项协议规定他必须通报任何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新发明。还要求他给予公司使用任何这种新发明的权利。迄今为止,两名法官已命令布朗向公司公布他的设计,但他拒绝这样做。布朗辩护说,他的新软件设计在他加入该公司之前已基本完成,因此应属于他个人。而公司却要求拥有这项发明的所有权。 人们思考的成果属于谁?属于个人还是属于公司?是否有人有权迫使雇员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吗? 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能像面包一样传来传去的话,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这只不过是把知识当作能存人“公司存储器”。也能从中检索的一样东西。 公司知识是储存在公司界限内的一切。从这一角度来看,命令布朗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他的知识,是合情合理的。 根据经验,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个观点。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 但在全球知识经济中,人们并不愿意被看做或当做一个物体,这种知识管理办法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根据每个人对同样的经验有不同的理解这个假定,应该把知识看作个人认知过程的体现,而不是把知识看作一种实物资产。 不应该把全世界的埃文怖朗们看做是可以命令他们输出知识的一种资产。相反,应该邀请他们作为公司成员参加整个公司以项目为名举办的一系列讨论。 在这些讨论中,所有成员都将成为“另一个大脑”,而知识最渊博的人将最具权威。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企业知识管理将很快成为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企业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新前沿的良机。 微软公司是一家有形工厂规模较小。原材料库存量较少的公司,其资产价值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工业时代的堡垒,其全球设施和库存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它的资产价值只有400亿美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随着公司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而轻视有形资产——或者说越来越重视知识而轻视库存——关于成功的整个定义都已经发生变化。眼下衡量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公司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积蓄自己的智力资源。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 德尔福集团在1998年2月2日召集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召开了一次小组会议,对影响知识经济的动态进行讨论。这次小组会议由德尔福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主持,与会人员有莲花公司图文管理产品公司的总经理斯科特首蹈、伊士曼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监埃德·麦克尼尔尼和文件网络公司的副总裁乔丹·利比特。 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公司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 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它们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行动。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里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文件网络公司的乔丹·利比特说:“在公司内部共同分享知识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个挑战丝毫不亚于同一个竞争对手共同分享知识。” 积累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使之能随时得到运用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麦克尼尔尼指出,知识的这种连锁反应必须得到公司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认同才能实现。但是应当警惕利比特所说的“信息利己主义者”,即警惕那些根据自己已掌握而别人缺乏的技术来衡量自身价值的雇员。利比特说:“雇员天生就具有竞争性。要重新调整公司的重心,把它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雇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 许多成功的知识型企业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 麦克尼尔尼说:“造就杰出知识主管的是灵活性和对智力的战略性运用意识。”弗拉保罗指出:“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素地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中心的观点未免要求太高。”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公司才提出设立知识主管(CKO)。弗拉保罗解释说:“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他(或她)对于商业运作过程的作用就如同信息主管对于技术开发的作用。”某些企业把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从而试图把信息主管错误地改为知识主管。这将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上。 技术、创造力和创新 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库珀认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哪个公司持这种观点。”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 要实行知识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万维网极大增加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降低了建立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所需的成本。 在万维网内,公司必须确定各项具体技术在知识链的每一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公司应该注重那些能有助于发现和交流的技术,尽管建立反应能力需要实现工序自动化、劳动合作和专家基础系统。 有许多技术选择方案可以用来管理显性知识,但是能用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技术却很少。这是当今公司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知识管理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它作为一个单一系统能够满足每个成员的具体需要。 建立一家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企业显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在这种新的环境里,公司内部和公司间即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合作将成为常事。彼此联合将变得日益普遍。公司将把重点放在核心能力上,并与其它专门知识的外部供应商进行合作。未来的竞争者们将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每个公司也因此相互展开竞争,以便在这个日益健康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跨学科和跨地点的协作小组将变得更加普通,逐级汇报的等级制度也将被淘汰。 这将把雇员置于什么位置呢?正如麦克尼尔尼所认为的:“你最好把你的核心能力同你在雇员身上所看到的优点统一起来。” 弗拉保罗说:“合作性竞争是一个根本变化——这个变化尽管姗姗来迟,但确实在发生。” 所有这些可能将为被传统束缚住手脚的企业敲响警钟。公司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它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新前沿的良机。考虑到当今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几乎每一个产业,知识管理将很快成为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九、企业超速成长的推动力 风险投资机制在西方被称为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推进器”。美国苹果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高科技企业,都在初创阶段得益于风险资本的支持后发展起来。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说:“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至10年以下。” 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居世界首位,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风险 在知识社会中,高科技产业是第一支柱,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在实质上是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体系,而对高科技产业研究、发展的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其高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一般说来,高科技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往往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因此不象成熟产品那样有现成的设备、生产工艺可供利用,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在有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创新后,能否将这种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工艺也是个大问题。许多天才的设想就是因为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而半途夭折。 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一个新产品从研制、开发到试生产、批量生产产生效益,短的需要两、三年的时间,长的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期间,市场情况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例如原来预计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很有可能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的需求,或是竞争对手已经抢先一步推出成熟产品,这时候,前期的研究和开发就成为无效益的投入,会给投资者造成较大的损失。 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是否有保证,能否按期收回投资以及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三种风险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技术风险是基本风险,市场风险是主要风险,而财务风险则是前两者的综合结果。由于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得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据有关资料统计,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失败率在80%以上,即一大半以上的投资得不到正常的回报。 硅谷的超速成长之谜 除了大企业集团有着自身雄厚的R&D资金以供高新项目的研制、开发和投产外,在通常情况下,创办新项目的资金来源有三种情况:1、向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钱是有限的,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2、向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特别是那些处于雏形阶段的高科技项目。3、寻求政府资金资助。但政府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项目的需要。总而言之,传统的融资途径对于高科技项目而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挖掘新的融资途径以满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方式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这就是风险投资公司(基金)。所谓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就是指专门经营具有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公司。这些公司网罗一大批善于经营风险投资的高水平人才,并发行相当数量的风险投资基金,经过仔细筛选。甄别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那些公司认为有投资价值的高科技项目中。当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获得成功之后,风险投资公司便将所培育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推向股市,使该企业上市,并通过转让股权收回投资。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之后,其股票价值会大幅升值,这便是风险投资公司的利润来源。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基金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融资方式。 风险投资公司首先出现在美国。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就出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雏形。那时,美国的私人银行家提供资金,投资到钢铁石油、铁路等新兴行业,以获得巨额利润。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活动则出现在1946年,是由几位大学教授开创的。从此之后风险投资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到了1990年,全球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了800亿美元。而到了1996年,美国的675个风险投资基金共向1500家高新企业投资了大约100亿美元。在1979年的时候,除了美国外其它国家还没有风险投资基金。但到了80年代,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基金都有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尤其是在欧洲。在1988年,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首次超过了美国,前者为41亿美元,后者为29.5亿美元。在亚洲,风险投资基金从1988年以后连续稳步增长;1989年到1990年的增长速度为55%,1991年到1993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1994年增长了56%,1995年的增长率则为41%。 风险投资基金对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资金大多投向电脑软硬件。医疗保健。生物技术以及通信等领域,对这些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美国为例,在1992年的风险投资中,生物技术产业占了10.3%,医疗保健产业占了17.4%,电脑硬件和软件占了27%,通信相关产业占了14.4%。由于这些风险资本的存在,使得美国技术成果转化率大大上升,科技成果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为缩短,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科技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在这种机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在硅谷,不管你的国籍。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年龄和家庭出身如何,只要你有天才的设想和成熟的构想,你就能得到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使你从默默无闻的平民在几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腰缠万贯的高科技公司的老板。当然,在这过程中,这些风险资本家也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大名鼎鼎的M ICROS OFT、INTEL、SUN、NETSCAP、GENETECH等公司都是风险资本的得意之作。硅谷发生的一个个神话反过来激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使得科技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美国共有4000家风险投资公司,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WF米勒说:“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为10年以下。” 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 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投资,也区别于银行贷款。 一般而言,经济学家将企业的成长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立期、扩展期和成熟期。在高科技产业的创办过程中,风险资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1、在种子期中,产品的发明者或创业者要自己筹资进行产品的开发,验证其构思的可行性。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开发,即运用发明或研究的成果进行新产品的齐发,其成果是雏形阶段的样品或样机,并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在这一阶段中的资金投入一般由发明者或创业者自身来承担,风险资本一般并不间人。2、在种子期的工作取得成功,新产品的雏形被开发出来之后,创业者为了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要着手创立企业进行试生产,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在这一阶段,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设备。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完善以及开拓销售渠道等,资金需求是比较巨大的。但是由于企业是新建企业,没有经营纪录,而且这一阶段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银行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支持。风险资本一般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并取得企业的部分股权。3、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为进一步开发产品和加强行销能力,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距离企业股票上市还有较大距离,若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需要担保。抵押等,筹资渠道有限,而风险资本的参与正好弥补这一缺口。风险资本对企业的进一步投资也扩大了它在企业中的股权。4、等到企业发展壮大、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社会知名度之后,风险投资公司不失时机地引进一些在产业界较具影响的大股东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后将企业推向股票市场上市,转让出手中的股份收回前期的投资。通过股票的溢值,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成功上市能为风险投资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将股份卖回给企业,由企业以重金赎回。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行方式是这样的:投资于发展中的高科技企业,在投资成功之后依靠股票上市或股权转让收回投资、取得回报。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一旦进行投资,不但要参与创业企业的董事会,对创业企业的发展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同时还要提供各种专业性的技术服务,以帮助企业顺利运转。 由于投资高科技所特有的高风险,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采取各种措施以回避自身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1、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鉴别、筛选,只投资于那些有前途的项目。1、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实现企业的顺利运作。3、从各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如在技术。营销、资金等方面都给企业于全力支持。4、采取分散投资风险的方法,即投资于多个项目,以实现降低投资风险。5、一旦在执行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认为投资效果和开发前景不佳,风险投资公司会果断地中止投资,不管前期投资已经有多少。在美国每年有40至50万个风险企业创立的同时,也有大约25万风险企业倒闭。对风险投资公司而言,这样可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对于全社会而言,这个过程其实是个不断筛选的过程,使得那些真正具有前途的高科技企业获得成功。 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有谁来承担相对高新产业的投资?由国家来包办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因为如果国家承担了太多的投资责任的话,一方面财力不允许,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吃大锅饭的现象,不利于发挥积极性,同时与政府职能改革的方向也是背道而驰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国家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上,而对于一般应用性的高科技项目则主要由市场机制加以解决。这也就是所谓“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做法。在“放开一片”中,如何“放”的实质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产出机制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风险投资基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更有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 谁都明白,对高科技项目的投资是要花巨资的,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出巨额资金进行高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少之又少。这是因为,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主体——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没有余力进行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投产就更不用说了。据有关资料表明,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资不抵债的竟高达40%以上。企业没有能力进行高科技项目的投资,造成了我国高新产业市场被外国厂商垄断的局面。以电子产品市场为例,国产摄录一体机的市场占有率为1%,国产传真机的市场占有率为2%,国产移动电话为20%,国产计算机为25%,国产电子元件为30%,国产录像机为40%。 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科技开发,那么为什么不向科研部门要成果呢?其实,科技界也有自己的苦衷。中国确实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科技部门。1995年国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到1913万人,其绝对量不可谓不高。但是科技部门却没有作出产业界所期望的贡献。我国研究开发机构的平均人数为125人。然而近一半的研究开发机构一年竟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我国只有5%的研究机构开发创造了国家级科研成果,15%的科研机构创造了省部级科研成果。我国每家科研机构平均每年只获得0.09项发明专利。我国97%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成果应用每年不超过10项。科技部门的低产出由此可见一斑。是什么原因造成科技部门的低产出呢?对科研机构的投入过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科研经费奇缺,科研人员待遇过低,是制约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就是在我国高科技成果资源极为稀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却藏在深闺中待嫁,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10%左右。这意味着90%的科研工作是白费功夫,90%的科研经费白白浪费。 一方面社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对科研的投入少之又少,同时仅有的一些科研成果又不能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这种貌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体制上的扭曲。而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有了风险投资基金之后,可以解决科研资金来源问题,也可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问题。这在上面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问题的另一面是,风险资金的来源在何处?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来源为机构投资者,如年金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等。以1988年为例,年金基金占46%,保险公司占9%,大公司占11%,国外资金占14%。在我国,不少专家认为创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并发行风险投资基金,或由证券公司创立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目前,我国老百姓手中的储蓄存款已高达5万亿左右,相对而言,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却十分有限。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热销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发行风险投资基金可以拓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现在,老百姓也开始明白高科技产业具有灿烂的前景,也愿意投资到高科技产业。最近一段时间高科技概念股异常火爆就是明证。同时,证券公司具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资产运营经验,有能力管理好风险投资基金,同时又能为成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便利,因此较适合担当基金的管理者。 虽然在理论上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是可行和必要的,但首先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是:风险投资取得成功之后,风险投资公司如何收回投资?一般说来,风险投资公司并不把资金长期或永久性地投资于某一个项目,在投资成功之后就要考虑退出问题。风险投资中的最终目的是使基金增值,而不是取得被投资公司的厂房。机器等。在我国,企业上市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等等。这基本上断绝了新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上市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不能顺利地回收投资,从而也遏制了风险投资的热情。正因为如此,不少国际风险投资公司与国内企业谈判时最关心的问题便是,两三年后企业股票能否上市?大多数合作意向由于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而搁浅。 按照中国的规定,美国70%以上的高科技企业达不到上市标准。但在国外,有为高科技企业风险企业建立的“第二股票市场”。这类证券市场以发行风险企业的股票为主,而且发行的标准低于一般证券市场,只要风险企业的规模和资金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在这种市场上发行股票。“第二股票市场”注重考察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研发资金在销售收人中的比例,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与水平等,这适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降低了fi槛,为企业入市创造了条件。这种“第二股票市场”值得我国借鉴和引进,以解决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瓶颈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也开始出现了风险投资基金这种形式。去年10月,中国最大的软件开发企业——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外界宣布:公司与美国三家风险投资机构“联姻”,共募集国际风险资金650万美元,公司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来自美国华尔街国际知名金融与管理专家谷燕女士,联合美国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了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她在中国实践风险投资机制的一个样板工程;春节前夕,一个由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风险投资人股组建的合营公司日前在西安高新区开业。该企业并不大,但其合营模式令人关注。作为风险投资方高新区科技投资服务中心以125万元资金控股,企业其他两股东在约定时间内回购全部股权,并支付红利。以上事例说明,尽管客观条件还不十分成熟,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已开始显示出生命力。我们相信,随着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风险投资带动知识产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行为是利用现代知识和信息,改造传统的投资行为,把投资行为和科技转化行为有机结合在一起。风险投资产业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产业之一,它与另一重要的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有一个紧密的相互推动的关系。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实质上是有关风险型创业的信息、知识和理念的载体,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资金;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创新信息。知识和理念的交流、互动的网络。在此网络中,凭借其高超的知识和技能,创业者得到必需的资金,投资者获得资本增值。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持续而迅猛地发展,动力来自于两大紧密相关的行为,即风险投资行为和科技创业行为,两者依靠知识网络而相互交融在一起。 几年来,社会各界一直高呼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也由此而成立了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但真正的风险投资行为却极少。调查显示,风险投资驻足不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创新信息。知识和理念的交流、互动的网络,即完整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一个使投资变现而撤出的机制,这就是风险企业的上市系统。 我国改革开放近20年来,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各种机构以及个人的储蓄数量巨大,投资欲望强烈。同时,我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科技资源吸引了相当多的国外投资者。庞大的投资数量必然需要一个中长期的风险投资渠道。创造一个风险投资的市场体系,必将使大量潜在的风险投资迅速转变为现实的风险投资。 我国已经出现了风险投资的大量探索。中关村内始终有风险投资者在艰难地活动。在三资企业中,外资往往扮演了风险投资的角色。最近不断有著名的高科技投资公司来我国寻找风险企业。华登风险投资基金,是由世界银行集团的金融公司发起组建的,主要投资于发展期的企业,已对我国深圳等地的一些高技术企业进行了成功的投资。1997年8月,3家国际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在北京联合向四通利方公司注入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典型的高技术企业,如微软、苹果。英特尔,以时间为序都经历了一个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企业规模由小到大的过程,与之耦合的资金的属性也同时发生改变。风险企业从小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风险项目起步。寻找风险种子资金。私募风险性发展资金,从场外股票交易市场获取风险性投资,直至从常规股票交易市场寻求社会公众的一般投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其中任何一环节的缺损,都将影响风险企业的顺利成长。只有重视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完善整个证券市场,资源才能按市场规律流向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和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从而在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带动整个知识产业的发展。 十、数字化经济的企业解决方案 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已经引起正在进行改革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关注。因特网技术正在转变成一种经济增长的力量,推动着社会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移。 随着网际网络的惊人成长以及资讯科技的快速进步,新一代电子商务,包括网上商品与资源的调度、商品与服务的交易。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以及虚拟商城(Virtual Mall)等,正在改变企业经营的面貌。以资讯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不仅影响商场竞争优势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战略的重组。经营体制的改革被认为是下世纪中国企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那么信息化改造在其中将起什么作用? 信息产业革命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革命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特网技术正在转变成一种经济增长的力量。在这个网络中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传统的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以网络为核心的新产业发展。计算机业、通讯业与信息业正在融为一体,这种融合的结果是市场不再以地理位置为核心而是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网络空间成为未来世界的最重要的资源。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我们落后经济发达国家数年。甚至数十年。弥补这样的差距仍需长期的努力。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小。这是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今,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进程已经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完成工业经济的建设,建成世界上最有规模。最有质量。最有资本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为了造就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面临追求效率、标准与智力资本的信息经济的挑战。 中国大型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竞争力的问题,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进入90年代以后,尽管没有受到中国企业那种体制、产权等问题的困扰,他们也感到了面临适应信息经济到来的重大挑战。这使得我们认识到,中国的企业不仅面临体制问题,还有信息化的问题。一方面,要在规范化、股份制等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同时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单纯的体制改革,不进行信息化改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触动企业基础、对企业的深层次改造。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在网上建立人事、财务。库存等等大型的、基本的动态数据库。只有通过对来源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大量有序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二是对传统的运营销售生产过程,利用高速网络支撑的数据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改变以动力、物资等对生产方式的传统组织。当前的竞争已经不是规模的竞争,而是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服务,这是大型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重要的表现。四是信息化改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迅速建立起网上交流和交易的手段,用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 大型企业的改造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繁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大型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核心将是什么呢?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企业改造中最难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适应企业新的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一个最好的手段。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改造,培养新一代的中层干部,这对大型企业来讲,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另外,信息化改造不仅能促进产权的重组,并改变市场范围和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市场范围不再是通过中间商。贸易商而被别人控制,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的企业。不进行信息化改造,最大的附加值就不会在我们一方,而在运用智力资本。经营网络化的公司手中。在上一次产业革命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其结果造成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落后和苦难。在又一次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信息经济的发展,发展与创造中国新一代工业体系。 电子商务的浪潮 Electronic Commerce一般翻译为电子商务,其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事实上,电子商务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电子资料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就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活动,但是当时电脑用户有限,而且网络成本高昂,以致效益有限未能普及。一直到最近两年网络用户快速成长,加上多媒体与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网上商业活动的效益日益明显,电子商务一词才以新涵意开始受世人注意。今天电子商务一词通常是指透过电脑资讯网络,以进行商业活动包括商品与服务交易、金融汇兑。网上广告或提供音乐节目等,交易单位包括企业对企业,以及企业对消费用户。 根据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的电子商务白皮书、日本通产省的分类与许多专家们的看法,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两大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于商务主要是以EDI为核心,发展上中下游企业间资讯的整合利用,我们暂且称之为快速回应或效率化顾客回应(Quick Response QR或称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 ECR)。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我称之为电子商业。(Electronic Business)这样的分类广为各国接受。 利用网络是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目前因为网际网络的发达,一般电子商务以利用网际网络成本最低廉,但利用专属网络更宽频的网络甚至Cable电视的网络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围。 认识电子商务的特质 想从电子商务中获益,或是想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家,必须认识电子商务的特质并善于加以运用。今天电子商务与网际网络或是网内网络(Intranet)已有分不开的关系,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为电子商务创造了下述新能力: ·快速与互动 日本通产省正在大力推动光速电子商务(Commerce at Light Speed简称CALS),希望利用资讯网络大幅加速设计。生产与交易活动,以提升日本产业的竞争力。以美国Liz Claiborne服饰公司为例,该公司统计显示,已采用资讯网络之供应商,在交货时效上较未采用者平均快十四天。对流行变化快速的服饰业而言,晚十四天交货就可能失去市场商机,因此,该公司鼓励其供应商上网,从网上可迅速取得LizClaiborne采购清单及产品规格与图说,在电脑萤光幕上双方之服装设计师可以交换设计式样之意见,通常可在两小时内成交。最近Mckinsey公司之研究人员抽样调查Fortune 500大企业,发现利用网络快速交易与互动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广阔接触面 全球网际网络用户已达五千万人以上,并仍在快速滋长中。任何单一媒体包括电视与新闻纸都有其国界与语言的局限性,其接触层面均远较网际网络狭小。透过网际网络行销效果将与日俱增,终将凌驾传统媒体之上。 ·虚拟商城 在网络上开设虚拟商城,不需购买房屋店面,不要水电供应,24小时作业,全球各地顾客,不分国界,均可随时游逛商城,选购所需商品。 冲击与机会 资讯高速公路结合电脑构成一个资讯新世界,通称Cyberspace。在这个新世界中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论地理远近,任何一部上网的电脑均可与地球另一端上网的任何电脑在瞬息之间连通互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都数位化输人电脑。一家输人电脑的资讯,包括文字说明。设计蓝图。样品实物或是宣传广告等,千万个网上电脑用户都可以看得到。听得到,并可复制取用。上述这些新能力为商业界开创了新梦想与新希望,家中购物、电子钱包。网上交易等都将一一实现,这是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也带给创业与改革者无限机会,具体来说,电子商业带来下列冲击与机会: ·供求新关系的形成 买主可以直接与生产者在网上谈交易,使中间商活动空间缩小。同时买主可以透过网络对所需商品作全球性的比较选择,商业国际化将是必然趋势,竞争将更激烈。 ·电子营运通路 传统以电话信函的交易通路,纸版新闻与电视等广告市场以及商店贩售等商业活动,有其优点,但新的网络化电子营运通路势必在有限度的经济空间中夺取可观的占有率,前文述及虚拟商城,网络行销等正在颠扑尝试中攻城略地,市场机制将判决谁胜谁败,有眼光的企业家应看清利基所在,切勿徘徊犹疑坐失时机。 ·改进核心营运 电子商务可以提升时效,增进上中下游产业的配合连系,有效调度商品资源,迅速因应市场变化,这些都是企业改进核心营运的要件。切勿狭义地把电子商务只限于电子交易。日本通产省把电子商务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支援CALS QR等计划,目的均在改进日本企业的核心营运能力。 ·迈国际市场的高速公路 网站(Web Site)的建立,EDI与各种国际交易标准的实施,是企业迈入国际市场的大路,美国Mckinsey顾问公司对美国十二家国际性从事电子商务的大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其发展过程经过四个阶段: 1.尝试建立网站,唤起企业内部兴趣。 2.找出电子商务的利基所在,形成重点政策。 3.建立电子商务的作业机构与正式组织。 4.融合电子商业在营运体系之内,调查研究并提出颇值参改的建议,包括(回)是尽早开始?还是妥善准备后再开始?何者为佳?研究认为应尽早开始电子商务,再逐步谋求改善。(2)高层主管在开始阶段就须参与。(3)执行电子商务人员与传统作业人员之间的磨擦,须尽早弥平于无形。 ·供售不常用商品 网络商店之销售对象,可以扩及全球。对某些只有极少数人使用之商品,例如超大号皮鞋,一般商店多不供售,而这些少数人则可利用网络检索系统,向网络商店搜购。因此不常用商品极可能成为网络商店之热门商品。 电子商务之效益与优越性已获确认,随著网际网络之迅速成长,这些效益与优越更加突显,诚如麦卡夫定律(Matecalfe's Law)所言:“网络的效用与威力,是使用人数的平方”。电子商务不仅是企业竞争的利器,也直接关系国家生产力与贸易竞争能力。目前,电子商务仍在起步阶段,国家法令规章亟待配合修订,各项标准诸如电子资料交换(EDI)等亟待建立,而用为实验与改良之先导示范系统之开发尤属重要,国际标准诸如安全与认证标准等已在先进国家快速发展形成之中。 ·网络频宽与网络塞车问题 这是因用户发展速度超出预估以及许多不当使用,以致有供不应求现象,比较上容易解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开扩的视野,敏锐的眼光,看清方向与重点,在电子商务的推广与技术能力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方能在竞争中不落人后。 今天企业家须认真考虑善用电子媒体的时机,运用新媒体与新通路将影响企业组织与经营方式,因此须及时策划尽早开始,错失时机势将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失去先机。 电子商务与国家竞争力 10年前,我们到处听到的是“日本第一”或“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声音。现在,日本已到高峰,已经有下滑的趋势;美国的竞争力似乎从谷底攀升向上;东南亚新兴国家将成为明日之星。竞争力有如一波波的浪潮,许多国家在世界的舞台上倏忽起落。无数企业忽然兴盛或衰亡,真如浪淘尽千古英雄风流人物。检视国家或企业的起起落落,看似突然,其实都有迹可寻。那么,什么样的国家将能在这一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强韧的站在世界的顶峰呢?其中牵涉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能以电子商务来作为竞争策略的国家与企业将在这一波的比赛中取得优势。 何谓国家竞争力 石滋宜与高希均在竞争力手册中指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能创造出每人平均财富的能力。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系指是国家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支援与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与政府等因素的互动运作关系。波特称之为钻石体系。 生产因素一般指土地。劳动力与资本。但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更延伸对生产因素至高级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等生产因素。市场需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波特认为国内市场大小与国家竞争优势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抢先发展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领先国际市场,本国市场即使规模不大,照样可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支援性与相关产业的表现,因为能持久的企业绝对不是单枪匹马上战场的,决定企业在国际舞台竞争的成败,除了本身努力与条件,还要看国内相关产业的后援表现。产业能够体系化,可以互相拉拔,甚至能转换成其他国家无法仿效、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第四项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企业是创造国家财富的基本单位,企业体的群体展现集合成为国家竞争力。 电子商务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一)开创全新的、虚拟的市场 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市场。波特认为国内市场大小与国家竞争优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地,如果能激发企业竞争,抢先发展高级与精致的产品,领先国际市场趋势,本国市场即使规模不大,照样可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市场必须有店面,房租。人员称之为Market Place。利用网络不须店面,不需要售货人员,24小时无休营业。透过网络将商品与服务销售,无论多远的市场就在我们的手指之间,市场成为一个空间的概念,称之为Maret Space。台湾Auto-By-Tel是明显的例子,在过去,经营二手车买卖须要一大片土地房屋陈列汽车,有店员来介绍这些汽车,服务上门的客户。现在,不需要展示的空间与店员。二手车的资讯放在网络的Web站上,要买车的人不需要一家家联络,筛选过合意的再看实体车,节省了买卖双方大幅的金钱与时间。靠这样的方式Auto-By-Tel已经卖出超过六十万部汽车。Auto-By-Tel其实是汽车中介的资讯服务业,类似的新产业在网络上不断的创新加值,谁要能有新的打动消费者的点子,谁就能充分的有一片小本利大的新市场。 电子商务将实体的市场变成虚拟的空间市场,电子商业提供了新的行销通路,无远弗届的市场,没有时间。空间及人力的障碍,开发新市场将更为容易。 (二)将本地的市场将变成全球市场 在过去,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源自于中小企业敏锐灵活的销售与应变能力。老板或业务亲自带着一个手提箱的样品跑遍全球,跑出了我国的经济奇迹。现在,透过网络,商品可以在网络上行销,展示样品,接触客户,本地市场可以变成全球市场。HotHotHot网站就在网络上卖辣椒酱辣味品,吸引全球各地的嗜辣族,成为网络上经营成功的独特店面。 (三)缩短新商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由于一个商品要进入市场,都需要投入金钱来搞广告。行销,所以为了确保行销费用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传统的销售方式是制造厂从商品企划之后,要将商品透过各种管道试用。试销,以研究消费者接受的程度,确认之后再投资行销费用,将商品推人一般的销售通道。因此一般企业可能需要经过一段制造,试探的过程之后才能确保新商品推出。电子商务的行销缩短了新商品上市的时间,藉着与客户更简单容易的沟通,网络上可以搜集消费者试用的意见,使制造厂及早知道消费者对新商品的接受程度,也可以透过网络行销,促销广告,缩短新商品上市所需的时间。如Toyota就利用网站与平面媒体告诉消费者免费索取介绍Toyota汽车的多媒体CD-ROM。使用者可以模拟驾驶TOYOTA汽车,也可以从每一个角度看汽车。一开始就吸引了五万人以上免费索取CD-ROM利用这些搜集回来的潜在客户资讯。Toyota制作了Avalon新车的多媒体磁片,放在网站,主要线上公司,主要机场的贵宾俱乐部放映,吸引了约三万人以上观看、查询,透过此二阶段式的顾客资讯。行销,有13%的人买了新车,43%的人告知一年内将买车,利用平面媒体、同站与允许储存大量多媒体资料的CD-ROM的混合利用,Toyota成功的推出了新车。 (四)对客户作个人化的。贴心的行销活动 我们最喜欢的是小时候家附近的小店,店老板知道谁家的妈妈爱买什么牌子的酱油,知道谁家的小孩几岁了,该换什么样的奶粉。在工商社会逐渐进步之后,店家对顾客的掌握变得非常困难。我们无法再享受到传统商业行为时的贴心感受与互动,许多厂商广告印刷品常被我们以垃圾邮件处理正因为他们让人感觉冷酷,不贴心。透过网络,厂商可以先设计问题,请客户输入他的性别、生日、收入、娱乐、喜欢的读物。运动等基本资料,再针对客户的特性与需求,以Database Marketing的观念,提供给客户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贴心的与厂商线上互动的服务。想像我们在WEB上读了一段东北角海岸有白带鱼的消息,画面上紧接着出现一个讯息问你“需要一枝钓白带鱼的钓鱼竿或小冰库吗,需要替你安排接送的车子吗?”会是多么贴心的感觉!或者是在你太太生日的前二周,提醒你去年你买了一条项链。今年是否考虑送什么礼物,这样个人化的,所谓Data Base Marketing的服务。在过去限于企业的规模。人力,不可能做到。但现在因为电脑与网络的发达,成为可能。 (五)改迸核心营运,快速回应消费者的需求 整合营运链,协调产销,降低库存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过去,只有大企业如Wal—Mart之流才能每年花费数亿美元来建构其专属的全球卫星网络,来搜集其遍布全美国各店的销售资料,作出最正确及时的经营决策并与分布全球的供应商电脑直接连线。现在经过标准化的推动与适度的规划,一般企业利用网际网络就可以进行与Wal-mart同样的事,但所花费的金钱将少得多。以正确及时的消费者需求量来领导生产,使产销协调,可以降低因为销售预测不正确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库存量。想像过去需要投资大额的金钱才可以建置企业内部的沟通网络,现在因为有了Internet,Intranet厂商与其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或经销商,都可以利用低廉的费用就可以在网络上分享销售与库存的资讯,传送彼此的订单。订单回复。出货验收单。付款资料。对帐资料,不须重新输人,可以得到最及时的资讯,以便知道许多决策性的。管理性的作业营运性的资讯。对企业来说,相当于延伸企业的触角直接及于客户,使自己与上下游的企业可以营运得有如一家大企业。 (六)缩短时间空间,群体合作,提升效率 运用网络,世界各地的设计工程人员可以分工合作,分别去设计一架飞机或一辆汽车的各零件。他们可以用网络传送复杂的工程设计图,交换设计的创意而不须长途飞行跋涉并确保整合起来没有问题。CALS最为人所称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一方面的运用。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国防部所发包的武器的工程,过去可能要用上数千张复杂的设计图的武器发包,现在都在网络上分包、设计。执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同样的,都市计划、工程营建图的设计分包都是很好的应用领域。 (七)资源重新分配、整合,降低成本 国际化的最重要效益是可以将资源用在成本最低廉的地方,分处世界各地或各部门的人可以因为网络而同时进行从设计。制造。销售。配送与售后服务。以台湾为例,当其工厂的劳工成本增加之后,已经不再适于作一般食品日用品的大量制造。把制造厂移到马来西亚、泰国。祖国大陆,把设计部门移到知识人力大量而且低廉的地方,将财务控管,管理等企业总部的功能留在台湾。这个时候,各功能之间的沟通合作若没有一个有效及时的网络将成为不可能的事。Internet允许企业架构安全的、成本较低的内部网络,允许企业建构跨国运作沟通的模式。例如台湾的程式设计人员可以与在美加地区的软体开发团队接力工作,这样作可以协助企业实现二十四小时运作“日不落”企业的梦想。 (八)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节省时间空间,享受价廉的服务 对消费者而言,电子商务使得商店走入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大众可以体验资讯网络所节省的时间、金钱及交通成本(充足的商品资讯,提供消费者可以选择更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使得乡村地区的民众,也具有都市民众的电子商业消、费环境,平衡城乡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比过去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与服务。此外,电子商务扩张了人类的生命,当科技的发展到今天,除了非洲少数贫穷的国家,人类已经不再因为资源不足而感到匮乏,人类真正匾乏的是时间。时间有两个极限,一个是光的速度,另一个是人的寿命。电子商务允诺人们以光的速度利用网络来换取人的寿命的扩张,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因为如光速般的网络上作更多有意义的事,而实质扩张人的生命。 电子商务将大幅提升国家竞争力 由于体认网络的普及应用将提升国家的生产力。竞争力,许多先进国家政府已纷纷热心投入主导电子商业。美国政府积极支援各电子商业相关组织,例如在旧金山区的协盟CommerceNet就因为有美国政府的积极投入而有相当的规模与较宏观的愿景。日本通产部计划自1996年起结合业者共同投资三仟亿日元,进行在网络上的电子商业交易实验。 在波特的钻石体系中,除了市场、生产、策略、产业支援之外,政府亦扮演关键性角色。政府是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角色,藉由政府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建置,政策主导。奖励投资或租税减免措施,可能对国家竞争力形成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效果。 资讯网络的确提供产业与国家一个全新的改变国家竞争力的机会。Internet的发展使整个世界与人类的生活都有重大的改变。从强弱之分来看,这种改变并非传统与渐进式的而是剧烈跳跃乃至颠覆性的,大大的改变了过去企业活动的游戏规则。Internet让大公司在网络上看起来也许很小,让小公司在网络上看起来也许很大。国家是个人与企业的集合,国家竞争力的强弱未来将与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紧密相关。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意义在于政府与民间共同营造一个投资、生活。发展的大环境,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说,“我有一个公式:竞争力和价值成正比,和成本成反比,竞争力的提升还有无限成长空间,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思考创造价值。” 电子商务真正的意义在于降低成本,改进核心营运的项目,提升企业之竞争力,藉而集合而成整个国家竞争力,这就是电子商务对国家竞争力最显著的价值。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新面貌 随着网际网络的惊人成长以及资讯科技的快速进步,新一代电子商务,包括网上商品与资源的调度。商品与服务的交易。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以及虚拟商城(Virtual Mall)等,正在改变企业经营的面貌。以资讯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不仅影响商场竞争优势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 网际网络为买主开扩了广大的新视野,从网上可以从数以万计的供应商中,以检索引擎,选取中意的商品或服务,卖方可以在网上建立网页(Home Page),这些网页可以随设立者的目的,提供各种各样的功用;可以用为最简单的商品广告;可以用文字。图形。语音说明,性能示范等高度互动的多媒体商业活动。有鉴于电子商务的效益与发展潜力,有远见的银行家也开始发展电子金融体系,包括网络银行,电于储汇等,以期与日渐风行的电子商务相互结合,而透过网络整合上下游产业的商业活动,通称Mega Computation,其影响更是深远。 根据美国资讯分析公司Forrester调查预测,1996年全球经由资讯网络达成的电于商务交易额约为五亿美元,但到公元2000年将增至六十六亿美元以上,电子商务的成长率预测虽尚有争论,但快速成长趋势则可从下述事实得到确认。 ·在全球网络上的商业网站从1994年6月的370站增至1996年元月的50000站 ·网络连线服务(on-line services)订户在1996年第一季增长率达15% ·参与电子资料交换(EDI)的企业年增长率约为25%至40% 全球电子商务成长的动力,可以归纳为四项因素: 第一,世界各国竞相推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ational Informa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使网络费用下降,用户大幅增加,网上资讯资源日益丰富。 第二,由于网上可用之资讯资源增多,导致更多人买电脑连网。 第三,连网用户增多,网络应用软体有广大买主,鼓励了网络应用软体的开发。 第四,连网人数增多,为电子商务活动开辟了营利空间,为企业竞争提供了新利器,遂激励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活动。以上四项因素构成良性循环,使电子商务得以持续加速成长。 电子商务虽然正以多彩多姿的新面貌不断出现,但无庸讳言的,由于业者与顾客均尚缺乏经验与信心,以致亏损者多,获利者少,但分析成功获利者,则可发现多属于下述五种类型: ·运用Internet提供答询及技术服务 美国UPS及联邦快递公司均透过Internet提供包裹运况查询服务,据UPS表示,部份用户从电话查询改用网络查询,使UPS每年从而节省了170万美元之成本。我国台湾宏基公司在美国提供Internet售后服务,根据施振荣董事长表示,每天经由Internet提供服务次数数以万计,较电话服务成本约低10%以上。 ·增设网站推销产品 最新一年来,透过网站(Web Site)成功推销产品的企业已日益普遍,最早成功的案例应推美国加州PASADNA市的HotHotHot的辣味佐料店,该店经营十余种辣味佐料。过去行销的管道有二,其一是来自左邻右舍的顾客;其二是透过商品目录订购。该店并不主动散发商品目录,只在顾客索取时才提供。该公司于1993年9月在Internet上增设网站1994年起从网站来的顾客订单络绎不绝,营业额达总额20%。该店分析,经商品目录的销售成本约占销售值22%,而经Infernet的销售成本,只占销售值5%。销售成本降低还只是网站的表面效果,使HotHotHot顾客遍及全球,对企业发展更是重要。 ·募集会员在网络上开设虚拟商城(Virtual Mall) 商业网站日渐增多,买主虽然可利用检索引擎(Search Engine)在众多的网站上找出所需商品,但毕竟检索耗时,且各家网站目录方式不一,造成选择比较上之困难。因此募集会员共同建立一广阔之虚拟商城,使买主得能一站买完所需商品,就更具吸引力。此一营运类型的先驱者,应推美国的Industrynet公司(//WWW.Industrynet.com)。该公司将4500家会员企业的产品目录建立在同一首页(Homepage)之下,并与网络客户通信,答询及网站内涵更新,最终将担负网上交易的任务。该公司成立一年以来,业务量成长一倍,参与会员均表示已获致明显的市场扩张效果。与Industrynet(http://www.Autobytel.com)性质接近的是在网上推销汽车的Auto-by-tel,业务量及净收益均有大幅成长。 ·整合上下游产业 运用资讯网络以中心厂商为核心,将下游经销商、上游零附件供应商以及金融启来之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大运算系统。(Mega-Computation System)是电子商务未来影响最深远的发展,下游经销商将市场需求趋势及销售状况及时透过网络传交制造商,也透过网络完成订货与付款等交易活动,制造商综合各地市场趋势及销售状况调整生产计划,透过与上游零附件供应商之连线,将生产计划。零附件设、计制造图说及订货单等以FTPE-mail或EDI方式传交上游供应商;上中下游企业在网络上共享生产计划(PPD)产品图说(PDM)及技术手册(TM)等资讯,达成整体配合,降低库存,及时反应客户需求等效果。美国Fortune前500大厂商中,已有27家采行或计划采行大运算系统。 ·在网上销售数位化产品 数位化产品诸如电脑软体。股票行情。旅馆订位等,买卖双方可透过网络一手交货一手付款,真正达到快速便利之效果。经营此类生意者多为中小企业,最明显、成功的范例是美国贩售软体的OpenMarket公司。该公司在1996年营业额及净收益均有倍数成长。 十一、知识社会的先锋 在20世纪,有15位推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大师,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带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同时,他们的知识又为他们换来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他们是当今产业界经营着最激动人心。最成功的企业的英才,从他们的成功中可以体验到人类智慧的无限延伸,洞察到目前根深蒂固的生活形态怎样被颠覆,因为他们所创建的知识标志着对传统智慧进行彻底的反叛。 他们是知识社会的先锋。 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时代造就出一批知识化的英雄,他们的存在,也是知识社会临近的征兆,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推动了人类社会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网络空间的拓荒人 在20世纪,有15位推动数字飞速发展的大师,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带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同时,他们的知识又为他们换来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美国微软公司比尔·盖茨,身居世界头号富翁的宝座,但是他拥有的不仅仅是钱财,用《时代》周刊的话说,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爱迪生和福特。他从技术人员成长为企业家,象征着数字化时代。 他的成功源于杰出的才智、坚韧不拔的追求、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全身心的投入。在微软,人们使用计算机语言描述盖茨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处理能力和无限的带宽,他十分擅长并行处理和多任务处理。”只要看看他的办公室就明白了。盖茨同时在两台计算机上工作,一台从互联网络中连续不断地获得数据,另一台处理着上百封电子邮件和备忘录,把他的大脑与网络联成一体。他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实在惊人,也许他的思维真是数字化的。 正是这样一个人领导了个人计算机革命,并将微软变成了一个媒介和网络巨人。正如斯图尔特·布兰德所言:“科技是今天唯一的新闻。每天翻开报纸杂志,读到的不外是来来去去的他说、她说,政治、经济、时装……都不停地在兜兜转转,翻来覆去,正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的天性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只有科技真的在变。” 对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生活里的每分每秒都遭遇象征着知识时代的科技。马歇尔·麦克卢恩将此称做“技术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类本身的存在被人与技术的不断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塑造着。 今天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微芯片。把布兰德话中的“科技”换成“电脑”或“网络”,没有多少不妥的地方。若干年前,香港的一些青年面对父辈对他们的嘲笑反唇相讥:说我们“目不识丁”,那你们呢?你们“目不识T”。他们所说的目不识“T”,指的是时尚(Trend),其中当然少不了电视机(TV)与电脑终端机(Terminal)。时至今日,电视与电脑正合而为一。 电脑是20世纪最主要的象征。 不止一人指出,电脑网络将带来“社会范式”的变迁。然而,推动这场革命性的变迁塑造未来社会模式的正是这批精英。他们是这场革命的设计者和实践者。 电脑也罢,技术也罢,数字化产物也罢,都不过是时代特征的表层浮现,其背后的实质是:“人”的概念正在获得一种新的诠释,人类未来的面貌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布兰德说:“精英是创意与执行的工厂。精英让事情发生,推动文化与文明。”为什么电脑英雄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不只是虚拟空间的缔造者,而且锻造着新的日常生活,新的规则,新的真实。他们并非处于前沿,他们就是前沿。 没有一个地方像电子世界这样,聚集着一群色彩鲜明而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的光芒比好莱坞的明星还要耀眼。在人类最后的。唯一真正的边疆——网络空间中,他们以自己的远见和勇气成为拓荒人。 这些人物包括:安迪葛洛夫、史蒂夫·乔布斯届易斯·格斯特纳、斯科特·麦克尼里、技里·埃里森、吉姆·克拉克、技安迪森。克雷格·麦考、斯图尔持·布兰德、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施振荣、王嘉廉、孙正义、柳传志、王选。当然,还有比尔·盖茨。所有这些人都尝试过在旧方法不适用时,用新方法看世界。 他们是当今产业界经营着最激动人心。最成功的企业的英才,从他们的成功中可以体验到人类智慧的无限延伸,洞察到目前根深蒂固的生活形态怎样被颠覆,因为他们所创建的知识标志着对传统智慧进行彻底的反叛。以企业文化为例,如杰弗里·詹姆斯在《电子精英的经营之道》中所说,新的企业文化精神代表着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企业行为新准则。这种准则是应信息革命的要求而产生,正如旧的企业文化精神是应工业革命的要求而产生的一样。 在他们眼里,商场不是战场,而是由各种共生关系组成的生态系统;企业不是机器,而是一个大家庭,企业汇集的人才都把希和梦想与企业的更高目标联系在一起;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服务,经理人的职责在于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同时给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员工不是孩子,每位员工都是企业最重要的成员,应给予信任和真正的授权;变革不等于痛苦,而是意昧着成长,是适应新的环境。登上成功新台阶过程的一部分。比尔·盖茨说:“原来的一些门槛现在变成十字路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永久的变化。”安迪·葛洛夫将此称做“10倍速变化”,在10倍速时代里,失败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节奏进行。怎样才能避免失败。求得成功?路易斯·格斯特纳指出:“你必须问自己这些问题:在以网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年代,企业的含义是什么?在远程教学的时代,学校的含义是什么?在顾客采用智能装置在网上购物时,商人的含义是什么?……”你不要问自己这些问题,应会像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只注重底线而忘掉了其他的东西,你最终会撞到南墙上。”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改变世界的速度总是快过改变自己,因此我们总是把过去的习惯应用于现代。”在变化如此迅速的信息时代,我们谁也付不起落伍的代价。布兰德比喻得十分形象:“你只要发现水流的方向,然后逆流而上就是了。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自己活着。” 偏执狂的生存之道 “创新就是生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包括有形的新产品研制与新技术的运用,而且包括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测和把握。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出过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偏执狂”在这里指对事物的高度敏感,对市场而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走在别人前面。 独霸电脑芯片市场10余年的英特尔公司,在新产品与技术开发战略运用上可谓经典。80年代初,英特尔公司就敏锐地觉察到半导体将成为电子、计算机和通讯产业革命的基石,于是决定研制生产微处理器芯片。1985年,开始供应322闰的80386芯片。1986年,386系列芯片全面上市。作为全球386芯片的唯一供应商,英特尔公司赚足了利润。1988年仅386产值高达10亿美元,而英特尔没有因此而“冲昏了头脑”,丝毫没有放慢486系列的开发步伐。1989年4月如期推出486系列。此后英特尔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久586系列诞生。1997年,英特尔又推出P6系列芯片。英特尔这种在产品成长期就开发推出新产品的“快速折旧”法,使竞争对手“跟之不及”,疲于奔命。自己则牢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雄居芯片霸主地位。 “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谁不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运用,谁就随时可能被淘汰。这是市场的竞争规则,就连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也不例外。微软最近新产品与技术开发上的‘冷人吃惊的重大错误”险些让它在网络行业惨遭淘汰。早在1994年国际互联网络崛起之时,网景公司、太阳公司、奥瑞柯公司及IBM就意识到挑战微软的时机已经来到,以发展网络技术及相关产品为契机,向微软发动攻势。而微软没有准确预测网络技术及产品的巨大前景,还在埋头于95视窗和视窗NT的研究开发工作。后来微软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用户,网络技术开始出现领导业界潮流的趋向,网景已在浏览器市场占据了80%份额时,自己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好在微软及时觉醒,加之其技术力量雄厚、财大气粗,奋起直追,但已丧失良机,勉强与网景打个平手。 当领导成为艺术 美国《财富》杂志,最近也评出了全美十大最受推崇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名列第一。电脑业有三龙头入围:微软、英特尔、惠普电脑,分列二、四、五。进入十佳的还有可口可乐、西南航空、哈德威·伯克西尔、斯尼、强生、默克制药。 入选本次财富十佳公司的企业行业跨度极大,涵盖了运输业、金融业、消费的制造业、医疗保健业、信息技术业、娱乐业等。产品也极其丰富多彩:情景喜剧、电脑软件、电脑芯片、计算机硬件、肥皂、糖果、针线等。这十家公司中有三家是“百年老店”——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强生;也有两家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微软和西南航空——仍由其创始者所经营着。有6家公司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的成员,其中包括最老的通用电气和新近加盟的惠普和强生。 这十家最受推崇的公司同美国经济一样,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从劳资双方关系来说,西南航空堪称楷模,创财富百佳公司之道,微软、默克制药包揽了前五份。从股票市场来说,通用电气、微软。可口可乐称为美国股市的三巨头。 那么,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呢?这决不会因为他们恰好处在一个朝阳行业。十佳企业行业跨度已经很大,有的企业跨度更大,有些企业比如汽车制造业、化工、冶金,在美国人看来已经算是夕阳行业。也有不是因为这些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一可口可乐一百年以来都是一个味道。 一流企业当然要有一流的业绩。但如果仅从收益率这一角度,似乎只有微软一家公司够格。事实上,我们称某企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绝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果每一家要指出一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就只能是“领导的艺术”。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对经理层的领导问题已有数十年的研究,他认为,在风格方面出色的领导者之间是有极大差别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优秀的企业家在领导艺术的内容方面存在共同点。 首先,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帮助公司确定明智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远见。哈德威伯克西尔公司的总裁沃伦·巴菲特说:“有远见是极其难得的,但领导者拥有一种梦想”——这是关键而微妙的部分——而梦想不会完全变为现实的特点正是他们永不满足的原因所在。”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杰克感到现在通用电气公司需要做的事情比他刚来时还要多”。威尔奇自己也曾说过,“一些总经理认为,从他们成为总经理的日子起,就已登上了人生的顶峰,但实际上事业才刚刚开始”。 其次,非凡的领导者应该“善于挑选那些赞成、支持、信任他们所确定的方面而又能发挥作用的伙伴”。拉森说:“一个人所能行使的权力是有限度的,除非你能想方设法使人们甘愿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否则便算不上什么领导艺术”。事实上,像盖茨。葛洛夫和威尔奇这样的总经理,其对下属的要求或许是非常高的。然而,科特说——这也是另一个微妙的所在——“他们会驱使下属取得成果,但是,他们更善于用一些远景规划,诸如公司应当发展成什么样以及为什么要发展成那样等等,来达到团结下属的目的。他们是不倦的演说家,会利用一切方式,如演讲。闹谈、聊天来宣传他们的观点”(在美国,巴菲特、威尔奇和葛洛夫都是出色的商业作家)。科特说,“惠普公司总裁刘易斯·普拉特不喜欢高谈阔论,但他总能以特有的温文尔雅的语调来阐述正在谈论的问题,使其下属不仅理解他的想法,接受他的观点”。 第三,领导者必须具备“创造那种赋予人们力量。鼓励人们实干的条件的能力”。西南航空公司总裁赫伯·凯莱赫在这类善于鼓励下属的领导者当中,可能是比较唠叨的一个,但他的话决不是什么毫无用处的喋喋不休。他在每一次讲话中都会强调他为西南航空公司制定的方针,即使飞机成为价廉、高速和舒适的交通工具——这个方针在西南航空公司成立后的头三个月中就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巴尔的摩飞往克利夫兰的乘客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倍多。 凯莱赫说:“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十分重要。我们和其它航空公司支付同样的工资和费用,但由于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更高些,所以成本就相应地要低些,而这正是通过鼓励员工来实现的,这方面没什么秘诀。”西南航空公司能在20分钟内卸完飞机的全部客货,而大多数航空公司却需要一小时。“我们的设备是一模一样的”,这位总裁说,“所不同的是,当飞机向某一登机口靠拢的时候,我们的人是跑着去迎接它的”。 第四,作为领导者还要善于分配资本,这对实业界巨子们尤其必要。众所周知,资本分配是总经理的职责,而且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只需借助一点数学知识就能使我们对此认识得更清楚。譬如,一家公司的股票收益率20%,它每年给股东支付5%的红利,其余15%用于投资。以5年期的复利计算,5年后,这位总经理可分配的资本比他刚来公司时的全部资本还要多。德尔塔咨询集团负责人戴维·纳德勒说:“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收益比如何取得收益更重要。” 资本分配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优秀的企业家擅长处理一些“软性”事物,他们知道如何去推动公司系统的内部建设,了解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真正问题,并拥有一个他自己掌握的、可用作“导航”工具的有意义的经济模型,他们所不需要的是一整套的衡量指标。 一个极好的项目如果是在一种糟糕的整体经营战略中,那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不论资金投放在房地产上,还是投放在创意上,只要战略分配是正确的,其余的就容易多了。通用电气的那位董事回顾说,“杰克在第一次竞选中提出每一企业都应在行业中成第一或第二,当你由此开始并超越过三四家公司后,你就已经做出了最重要决定,即你将如何使公司得到成长”。 在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要素中还应加上一条:“坠入情网”。优秀的总裁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企业,这些领导者具有恋人那种热情、投入和不顾一切的特点。超级投资家巴菲特说:“领导者必须热爱他的企业。即使我的高尔夫球打得能成为世界种子选手,但是,如果伯克西尔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好,我也不会开心”。 中国硅谷的崛起 中关村是中国版图上一块特殊的区域,它是知识密集之地,一流大学与科研院所密集程度属全球之最;它是人才汇集之地,从全国源源不断地吸引众多的优秀人才;它是思想汇集之地,国际国内的各种思想,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常规的。非常规的,都能在中关村得到认真的审视与研究,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它是国际交流之地,人员来访与出访频次很高,历史悠长且简单快捷;它是科技创业之地,高新技术公司。商务人才和创业者云集。所有这一切的综合条件,是中国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而这种条件恰好成为发展知识社会的综合优势。 中关村10年变迁,走上了发展知识经济的道路;在中关村,知识经济不是未来,而是现实存在。中关村受到世人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但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绝不是工业经济意义上的产业,中关村产业组织形式高度网络化。市场渗透高度复杂化。公司间关系更是一种多样性动态复杂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关村出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而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基于知识的网络形态的经济,即知识经济。可以说,中关村凭借智力密集的基础和国际交流频繁的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中,作为一个较大的区域,在中国率先迈出了知识经济的第一步。 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是中关村知识经济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不断改革的大学与研究机构是中关村知识经济的基础,创新网络即企业、大学、政府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频繁交流与多层次互动的区域网络关系,加快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对知识进行编码(软件业、信息增值服务商等),以及面向中国市场应用的知识再开发构成了大批企业的主要经营内容。如果仔细研究中关村的收入,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中关村企业的收入,恰恰就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科研投入。还应该注意的是形式多样的、根植于中关村的、配套于高技术产业领域,并渗透全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中丰富的节点,是知识流通的主要渠道。 作为知识社会领头羊的中关村区域,一方面直接面对着绝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同样艰难的挑战:这种挑战与机遇,从国内来看,是从计划经济范式向市场经济范式的转换;从国际来看,是从工业经济范式向知识经济范式的转换。 正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诞生了中关村的新技术企业,它们为市场经济范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又因为他们是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大胆实践者,使他们无意之间成为知识经济的探索者,但他们生活于工业经济的氛围之中,对知识经济的自觉性不足,在知识经济新范式建立方面其实践成果远远超过认识成果,留下更多的困惑与茫然。 目前,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但凡一提某某区域的产业化成就,首先并且主要地是颂扬它的工业产值,并将工业产值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高作为一个地方产业化水平高而津津乐道的指标。这样一种舆论和认识氛围,对中关村的发展尤其有害,因为中关村经济并不以工业经济为主,用工业经济时代的老观念来对待中关村的知识经济,难免出现认识错误,进而误导区域发展。 在53个高新区的比较中,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北京试验区在许多指标上显得落后,如1996年,统计显示,北京试验区的总产值已经下降到第3位,苏州高新区排到了第1位,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让很多人感到忧虑,认为“中关村在产业化上开始落伍了”,“中关村没有产业形象了”,等等。我们认为,产业并不专指制造业或工业。中关村的区位优势不在于制造业,中关村是研究开发基地、信息基地和公司经营的指挥中心,而不是产品制造基地。 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关村企业目前的主要优势所在,这有助于理解中关村的区位优势。一是中关村企业有很强的信息汇集、处理和知识生产的能力,把握了创新这一高增值环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并运用新的知识,其实质是创造“新组合”、“新处方”的创新。关于中关村企业的创新,人们已经谈得很多,如北大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清华紫光的高楼擦窗机、中柯的青毒素发酵剂、三环的钢铁硼材料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实例。很多专业化的小企业,虽然社会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总收人不多,但其专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同时都很高。据了解,北京海淀试验区内有71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3名。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创新。二是中关村企业贴近最终用户,在知识应用上有独到的再开发能力,能够提供用户所需的高质量增值服务。如基于本地用户的系统集成工程,本地化的要求很高。那么,同土同根天然熟悉本地要求的中关村企业,在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增值服务上,就有了天然的优势。那些在国际系统集成领域中颇有作为的大企业,如IBM、HP、DEC等等,恰因缺少本地化优势,在进入中国的系统集成市场时,往往不得不寻找并且依重当地的合作伙伴。三是中关村企业高度重视由世界技术势差所形成的知识转移方向,把握了后来者的赶超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知识转移上,以流入为主。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前沿区域恰好最有实力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与知识,进行模仿和再创新,在高起点上发挥赶超优势。 在工业经济范式向知识经济范式的转换中,高新技术产业化不能被单纯理解为高新技术的工业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基地不一定同时是一个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一般来说,一个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几大环节,如研究开发。试制。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等,而不同环节对区域环境条件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区域,其经济发展中大致都有一个优势环节逐渐明确和加强,而劣势环节逐渐外移的过程,这是一个区位优势与企业或产业环节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谓的“工业空心化”,即生产制造企业或企业部门纷纷移向海外,但只有极少的研究开发基地和公司总部移出,其实质是将工业经济转移出去,而留住并加强知识经济。这种“空心化”反而使美国企业竞争力增强。 中关村地区也早已经开始了这样一种“空心化”或称“区域贵族化”的运动,其突出表现就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区内。生产制造在外。在未来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中关村真正的区位优势是科技资源密集和市场信息密集,因此中关村最能留住的企业或企业部门必然与此相关,它适合于建设研究开发基地、销售基地和公司总部,同时这些企业或部门对成本的敏感度远不及生产制造企业或部门,房价。地价上涨的过程也就是区位对企业或企业部门的筛选与淘汰的过程。留在中关村的部分是对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最关键的部分。 对中关村的企业来讲,要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配置资源。当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趋于成熟之际,中关村在短短的10年间就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中关村企业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全球资源,突出表现为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在中关村的本土化。 中关村的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业取得初步成功的企业,已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各类活动中,如吸纳国际风险投资、聘用外国人才。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基地等等。现在,不论你翻开哪一篇,哪一页有关电子信息产业的报导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消息:中关村的企业始终处于经济国际化的大潮之中。 联想集团。方正集团和四通集团的国际化案例已经家喻户晓,其他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合作也不逊色:北京华胜计算机公司近日在京召开了“展望98华胜战略研讨会”。会上,Intel公司技术推广经理洪力表示,今后将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内核、市场推广等方面全力支持华胜的PC产品发展工作;而华胜将以Intel技术平台为基础,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以高尖端技术切入市场,发展基于Intel技术平台的、面向商用领域的自有品牌微机和服务器及工作站等硬件产品。DCS数字通信系统是韩国三星公司1997年开发的新产品。该系统采用最先进的数字通讯技术,具有远端编程及维护功能。语音信箱汇接及拨号功能、并支持ZB+D,可为用户节省不小的安装及连线成本。北京六所华科公司作为其总代理,从1997年7月为煤炭、石油和公安等部门的专业网安装了DCS样机。1998年,将进一步开拓军同。农垦网等专网市场。 中关村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本地企业的国际化是同步进行的,本士化与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1995年8月,原联想集团的得力于将将加盟美国莲花公司时曾引起不小争论,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国内优秀管理人员流失到外企会对中国企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然而时至今日,当皮卓丁先生代表莲花软件(中国)公司宣布其1997年在中国市场增长高达600%,特别是听到这位先生那一番关于“本地化的近期策略”的讲演时,谁还能把他所服务的公司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外国企业呢? 皮卓丁先生表示:“作为一家在中国注册,向中国政府纳税。99%以上的员工是中国公民的本地公司,我们早已将莲花软件中国公司的前途寄托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与国内计算机产业、计算机应用部门和国内合作伙伴共同提升的环境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500家国内一流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使用莲花公司的Notes/Domino构筑其内部通信和管理网络,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大型事业单位。在1997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工程中,所使用的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LotusNotes软件套。1997年Lotus套装软件在国内OEM(原始设备制造)市场的销售量已突破20万套。 全球电子信息业的巨人IBM公司总裁郭士纳在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时曾经表示:希望IBM中国公司成为中国社会的资产。这便是IBM的本地化发展策略。深受用户好评的IBMUDB通用数据库中文版中的中文全文检索功能、世界第一种连续中文语音识别软件ViaVoice就是其致力软件技术、产品本地化的代表。目前,IBM在中国的开发中心。培训中心和服务中心已有四百余家,围绕IBM先进软件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的国内企业超过百家。IBM软件的全球战略伙伴只有18家,仅在中国大陆就有5家。其第一个独资的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中国大陆法人:IBM中国研究中心就设在海淀试验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从事本地化研究开发的人员也绝大部分是在中关村地区毕业的中国公民。总的说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不同国籍的公司,不同规模的公司彼此交融在一起。在交融中,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非大国。大地方、大公司或大的学校才能领先于世界。从理论上说,谁第一个采用世界最好方案之精华,谁就能获得世界领先地位,而不管这个人或这个企业在世界哪个地方。这就是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独特本质。 如前所述,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并运用新的知识,其实质是“新组合”。“新处方”的创新。而知识经济的组织结构形态是网络形态,在网络中,不同行为主体交换着各种创新资源,实现着协同创新。 中关村高素质人才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彼此互相交流激发。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形成一个非正式但非常有效的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关村知识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自组织性很强的区域创新网络。 相关人才高度集中在专业化的地区内,一起生活。工作和学习,形成一种极有影响力的区域形象,其成功吸引着更多的相关人才汇集,这是一种人才在区域分布上的“马太效应”。类似性质的区域在世界七有许多,如洛杉矶的音乐和电影,旧金山湾地区硅谷的高技术企业,纽约在京和伦敦的全球金融……这些区域成为全世界经营的设计中心。开发试验室和战略经纪中心,从它们这儿出来的计划。设计。图像。公式和战略进入全球网络。中关村则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产业的标志。互联网上有一个站点,域名是computer—China(即计算机一中国),而中文名则为“中关村在线”。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关村在中国电脑业中的位置。 在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及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频繁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非常有利于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造。在一个地域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广泛地分享着种种见解和经验,这种分享超出了直接工作的小组,进而涉及到朋友、以前的同事、偶然结识的人,这种分享的媒介既有语言交流,如会谈、闲聊,也包括较为正式的书面材料,如各大企业所出的企业报,许多信息公司所出的市场动态信息资料等等。 在这个区域中,人才面临众多的发展机会,也成为各公司争夺的焦点,他们常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不断增加经验和技能。 我们可以发现,中关村有一些企业或小组是以某一项目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常常因为项目的完成而解散,然后又会在其他项目上结合起来。因此,中关村企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较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创新的风险大,还有上述的原因。估计其他的非正式组织数目会更多。这种现象在传统的制造业中是难以想象的。 “两头在内,中间在外”以及“借鸡生蛋”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这表明中关村企业牢牢抓住的是知识经济的重头,灵活利用的是外在的工业基础。通过灵活的协作网络,中关村企业渗透并带动了相当一部分传统工业企业。 发达的网络协作体系,是中关村实现规模经济的主要手段。当产品生产数量达到一定界限之后,由于固定成本为相当数量的相同产品所分摊而得到规模经济效益。当成本为相当种类的相关而不同的产品所分摊而得到的是范围经济效益。范围经济的实现,并不排斥大宗的通用零部件的规模经济,而是为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正如各种配置、各种功能的计算机纷纷被人买走才能支撑标准化的机箱、电源、光驱和CPU等通用部件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因此,可以认为,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概念上的对立,实质上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概念上的对立;而现实中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协调发展,则反映了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共存特征。就中关村区域而言,这种对立与共存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企业在经济形态上的分工,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存。 中关村这种发展模式的建立是渐进的、复杂的,并且与国务院颁布的试验区“18条”政策、实行新型政府管理方式的试验区办公室,以及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下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因素密切相关。所有这一切因素,经过十多年的交流和碰撞,在中关村初步形成了自组织与组织相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其内部有扎根于本地特点的平衡、协调机制,因此,中关村的发展模式是独特的、不易被其他地方复制的。 中关村地区的独特性,使得在中国其他52个高新区中找不到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这就使得人们,很难把握中关村真正的脉博。只有摆脱传统工业经济的观点,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关村经济;只有用知识经济的观念,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关村的现状,指导中关村的未来。 知识型企业的卓越典范 历经十年的发展,北大方正集团从40万元校办企业起家,现已成长为一家拥有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精细化工等多元化产业的大企业集团。1997年,方正集团产值近60亿元,利税3.3亿元,成为国家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国家优先扶持的PC生产商之一和国家首批六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与此同时,方正还把触角伸向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出口日本,国产品牌软件进入发达国家之先河。 十年嘉木初长成,方正正成为迅速崛起中的中国知识型企业的卓越典范。 中科院院士、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教授认为,方正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更是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的成功注脚。而方正的超常发展,不能不追溯到它独特的成长模式,即“顶天立地”的方正模式,以科技“顶天”,以市场“立地”,将市场和技术紧密结合,成为方正十年来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的重要源泉。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低耗高效的新经济型态,其核心要素就是要在知识与产品。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完美的结合点,要求技术既必须有前瞻性,又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方正正是抓住了这一法宝,将“顶天”的潮流技术深深植根在市场的肥厚沃土之中,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变成了南化产业,技术与产品的相互刺激、相互促动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方正十年来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1988年,方正集团的前身北大新技术公司开始生产王选教授主持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十年间,这一主导产品弓拨了全球华文出版领域一场又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目前已占据这一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以市场为方向盘,以技术为发动机,方正一直致力于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许多商品很快形成了产业,占据了垄断地位。到1998年,方正已形成了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系统集成。精细化工。指纹识别。投资等产业,飞腾、方正RIP等软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方正开始向一个国际化公司稳步迈进。 方正产品高产出。发展高速度产业高扩张的成功战略是建立在对技术开发的高投入和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之上。据方正集团董事长张玉峰介绍,现在方正每年在新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已占到相关产品销售额的45%。为了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部队,1995年7月,方正将原属于两个不同实体的研究所和公司实行一体化,在原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方正技术研究院,从而将研究人员、市场人员彻底打通,开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真正成为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共同体,一大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脱颖而出,研究人员与市场人员的矛盾变成了技术与市场的矛盾,技术创新成为一种企业良性运行机制。以信息产业为例,从黑白出版到彩色出版、远程传版、电子报纸,从激光照排到报社、出版社、印刷厂电子出版领域的系统集成,从印前软件到多媒体软件、动画制作软件,从软件开发硬件制造……,无一不是源自于技术和市场的相互。在方正,排版软件已进入第四代,RIP技术已是第七代,并且都已领先于国外的潮流技术。 一个高科技企业的迅猛扩张当然离不开其成功、独到而有效的经营管理。1995年方正成功实现在香港上市之后,弓I进了大量先进的国际化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企业内部设立了资金。物流、合同、技术等七个专业委员会,援引国际审计监督企业的管理。在国内,方正建立了国内最庞大的34家分公司体系。按照2000年的规划设计,方正在未来三年内,将成为一个拥有财务、投资、软件、硬件制造、精细化工及生物制药等五家控股公司、若干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 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北大方正十年的辛勤耕耘无疑是给予母校最好的一份献礼。十年间,方正向北大的回报已累计超过2亿元。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称赞说:“北大方正将研、学、产相结合的成功意义,早已超出了校办企业的概念,它将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一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方正十年来不仅有力支持了北大教学科研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方正企业内部所表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也为北大这所百年名校增添了新的活力。方正集团总裁张兆东认为,现在的方正与国外许多大公司相比,还只是航空母舰侧畔的一叶小舢板,方正现在遭遇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方正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北大方正将不再只是北大的方正,也是世界的方正。“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理想中走出来,即将到来时知识社会,方正人立志要完成的是一翻顶天立地的事业,成为中国经济向世界经济冲击的先驱,以实现几代科技实业家科教兴国、实业报国的梦想。 强烈的忧患意识。磨砺出方正卓越的创新精神;在方正看来,这是知识社会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方正创始人王选院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美国,90%的高新技术企业维持不了五年就得关门。 如今的方正,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亿元资产、年产值近60亿元的跨国集团,占领了80%以上的国内印刷业市场和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于是,王选开始念叨另一句话:占有90%市场份额的企业通常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下坡路。 这种警醒和自励,使方正一如既往地恪守着创业时沉稳踏实的风格。 在方正,最好的车是一辆奥迪2.6,而且只用于接待贵宾。董事长张玉峰每次出差乘机都坐经济舱,用他的话来说:“坐头等舱的人又不会比我先到。” 方正股票在香港上市,董事们的酬金不及其他类似公司的1/4。董事会一致认为,眼下还是艰苦创业的时候。 任凭别人怎样争当“标王”,方正在广告花销上始终精打细算,与它每年占销售收人近5%的研究开发投入形成鲜明对照。张玉峰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不具备技术上的强劲实力,让全世界都知道方正又有什么用?” 强烈的忧患意识,逼着方正不断赶在新的一轮技术升级换代之前淘汰自己的得意之作,保持着锐气。 80年代末,微软的“视窗”软件在国内还不流行,方正就开始着手将排版系统的应用程序移植于其平台上。几年后,“视窗”系统风行世界,方正未雨绸缪,保住了领先的优势。 90年代初,新的页面描述语言国际标准尚未确立,方正认准了这一开放式的发展方向,忍痛割舍已经拥有几万家用户的旧有封闭系统,几乎与国外厂商同时发布了符合新标准的产品。 如今,方正又凭借领先的栅格图像处理器和软插件技术,成功地进入了日本市场。今年4月15日,日本最著名的杂志集团开始用方正系统出版杂志。而此前五个月,IBM公司已决定在全球市场代理销售方正的产品。与此同时,方正积极参与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建设,在那里投巨资开发新的应用软件。经验告诉方正,面对经济实力远强于己的对手,创新的“攻”永远比跟踪的“守”更容易占得先机。 北大雄厚的人才、技术基础是方正旺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无论是电子出版系统,还是指纹识别、动画制作。精细化工等新的支柱产业,都源于北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长期积累。对此方正比谁都清楚。所以它才会在每年给学校以3000多万元的高回报之后,仍不断无偿资助学校的科研教学;所以它才会对那些功它摆脱学校控制的“忠告”一笑置之,与北大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忠厚的方正其实比谁都聪明。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技场上危机四伏,依靠科学头脑和市场眼光的完美组合,方正从不让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 方正的成功,得益于科研顶天,市场立地。换言之,也就是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然而张玉峰坦言,科学家的市场头脑和企业家的科学头脑都不是天生的,做学问和做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处理得不好,往往是技术带头人和市场开拓者分道扬镳,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付之东流。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史,许多大公司的起落沉浮,无不与此相关。 在这方面,方正同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 方正是以出版系统出名的,出版系统也是凭借方正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才得以迅速扩张,占领了市场。可是直到1995年,做市场的方正和搞研究开发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还是彼此分立的成果转让关系。由于利益分配的冲突和价值取向的分歧,在一段时间里,两者间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双方都面临着是否另起炉灶的痛苦抉择。 “我很清楚,自己并不具备企业家的才干,如果办企业,不仅挣不到钱,还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落后于别人。”审时度势,王选竭力维持着来之不易的合作关系。而张玉峰等集团领导也认识到,离开了出版系统这一主业,离开了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方正也就不成其为方正了。 1995年7月,张玉峰出任方正集团总裁。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与北大计算机所合并,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与公司实现一体化,待遇同等,分配透明。 目标的一致决定了步调的协调。在集团不遗余力加大对研究院经费投入的同时,研究院领导也开始自觉地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看待研究工作和技术创新。王选反复告诫手下的年轻人,在高技术领域,不能带来利润的学术抱负是很难得到有力支持,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要把科研与市场营销。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利润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起“市场优先”的观念。 一体化之后,研究院的每个研究室和课题组都与相应的市场销售部门组合在一起。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反馈意见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研究院,成为开发新产品和完善旧产品的灵感之源。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直接深入到市场第一线,与用户沟通,实地进行开发。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成为营销部门的出色领导。 王选苦心策划的一项产品开发计划曾经被市场部门否决。他承认,市场人员的分析让自己心说诚服。那么,对市场利润的过分重视会不会扼杀掉目光远大的新思想?王选答道:“到目前为止,在方正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存在这种危险,这里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它们会为新构想的实现提供足够广阔的舞台。” 相互尊重和相互制约,保证了方正的市场拓展和学术探索不会迷失方向。对此,现任总裁张兆东有一番生动的描述:“方正是一棵大树,技术和经营管理队伍是两根粗壮的枝干,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支撑起方正的天地。而滋养它们的,是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核心;方正的民主风气和团队精神,开发出这笔财富的最大潜能。 方正聚集着一大批年轻的创造型人才。如何把这些极具个性的俊才组合成最佳阵容,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有一次,张玉峰陪同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出访。主人问:“当北大的校长有什么与众不同?”了沉思片刻,答道:“当北大校长,谁都可以不听你的。”丁校长在北大深孚众望,他的回答给了张玉峰很大的启发。后来他在集团管理层内反复强调一个概念:领导绝不意味着控制。“谁的意见合理就听谁的,出了问题我替你扛着,这才是领导者应尽的责任。” 我们问张兆东总裁怎样理解方正的民主作风。“经常有人拿着花了一个星期写好的报告来请教我。我说我提不出任何意见,‘你花了这么长时间准备,你是专家。我相信你的判断。’当然他可能有毛病本该用10步走完的路,他走了15步。但你应该放手,让他自己迈步。他会加倍努力来回报你的信任和尊重。” 6年前,王选下决心从科研一线上抽出身来。他明确表示,将来衡量他的工作是否有成绩,要看他能否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 王选有个从不离身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研究院几百名年轻人的性格和特长。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对照其实际表现,修订记录的内容,考虑如何安排才能将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每次在公众场合介绍新的研究成果,王选都会把幕后的新人隆重地推向前台:“来,你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正是在这种相互尊重的氛围中,28岁的阳振坤才敢于对自己的导师王选提出质疑,最终将王选取得的欧洲专利的内容改写了一半;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26岁的赵威才得以从柜台前脱颖而出,成为市场营销的顶梁柱和最年轻的集团副总裁。 除了尊重,王选认为,要防止年轻人打架,最好的办法是把事业做大。从高速激光打印机到地图编辑制作软件,从出版社管理系统到金融工程,方正通过不断开拓的强烈刺激,让年轻人认识到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自觉培养彼此协作的团队精神。视野的开阔将竞争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营造出一种更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集体里,一般的人才可以做出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会发挥出超一流的水平。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据说“方正”这个名字,就取自《汉书·晁错传》中这段古老的文字。 方正继承了中华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又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着适应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它在现实和理想。适应和超越。协作和竞争、积累和创新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性格定位;而这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强者的命运。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