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白痴


  ……这些人大多数被精神病医生称之为白痴,而我们这里称之为智力低劣者。这种智力低劣的确切性质还不知道。
                ——A.比纳T.西蒙

  琥珀色的啤酒泛着晶亮的泡沫,轻柔的歌声悠悠传来,汽车开大前灯从门前喧啸而过,而小酒店里却灯光昏暗。
  “事情就是这样。”
  “我那邻居是一对三十二三岁的年轻夫妇,结婚五六年了,几乎天天吵架,一点儿小事就闹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我只去过他们家一次,那可真是个又脏又乱的地方……”他寻思着合适的词句,“还透露出一种神秘感。”
  我又呷了一口啤酒,无聊地望望他。这个开头就使我烦透了。
  “那男的总是凶神恶煞地对待他妻子,可妻子却不乐意离开那儿。”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我想着自己的遭遇,十分佩服这样的姑娘。
  “胡扯。”他立刻反驳道,“根本不是爱情,只是舍不得,觉得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他们家里有一间长年上锁的门,谁也不能进去,门上开有一个方形小孔,仅能容纳一只手伸进去。更重要的是,有人听到里边传出来叫声和响动。”
  “你在谈鬼的故事。”我严正地指出,“这不是真实的。”
  “胡扯。”他显然是对我打断他的谈话表示不满,“那间长年上锁的房间窗户和我的卧室比邻,时常会从中发出一种浓烈的恶臭。”
  我怀疑他是真的醉了。
  “后来,有一天,他妻子不知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不堪忍受毒打,来求助于我和我的妻子,帮她找来了警察。警察打开了那扇门,里面有一张婴儿床,床上床下满是儿童的粪尿、发霉的食物以及肮脏的被褥和床单。有一个看上去两三岁的男孩子,光着身体躺在上面,呆呆地看着我们。他的躯体显然已经超过了婴儿床的大小,但被床栏局限着,微微显出畸形,浑身沾满了各种食屑和脏东西。”
  酒在我嘴里变了味儿,我差一点儿吐了出来。
  “哪儿钻出来的野孩子?”我问道。
  “他们的孩子。”他双眼迷蒙地看着我,“那男的是个变态,他讨厌孩子。孩子出生的第二年,他就把他关进了小房,随便从孔洞中递些食物进去。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
  “是你救了那孩子?”
  “当然,那男的犯了虐待儿童罪,这孩子后来和我一起生活。”
  “这故事倒有趣儿。”我说。
  “那孩子差不多是个白痴,什么也不会。大夫很快治愈了他的软骨病,可他的智力没有起色。他会讲一些话,可词不达意,也不会正常思维。谁有什么办法能帮帮我!”他突然增大了声音,“我不能作个白痴的父亲!”
  那个辛酸的故事会是真的吗?那孩子真成了白痴?我想起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研究过智力落后的儿童,而且取得了成就,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我给那个讲话粗鲁的通俗故事作家打了电话,告诉他也许我能给那孩子提供一点儿帮助。
  我是专门对儿童进行考试和挑选的,我的工作室布置得很雅致。在黄色的灯光下,那孩子看上去脸盘很大,是个调皮的瘪嘴,双眼像一对咖啡色的葡萄,可惜缺少葡萄的光泽。他完全不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模样,显得又弱小,又呆滞,稀稀的头发细软而泛出黄色。
  “你可真乖!”我显出一副微笑和他打招呼,这是必须的,心理测验需要主试和被试之间达成良好的关系。可他丝毫没有反应,这让我很尴尬。
  “你叫免毅,是不是?”
  没有回答,但我知道他听懂了我的话。
  “今年几岁了?”
  “五岁”
  我心里想,他是会说话的,看来是不乐意讲。我把他领到一个摆有积木和拼图的桌子前,指给他看桌上五彩斑斓的玩具。
  “喏,这儿有一张图,免毅,你看,能不能照图的样子摆好这堆积木?你先看我摆。”
  我摆好了积木。那图样再简单不过了,两岁的孩子也能摆好。他看着图和积木,露出了一种惊奇。
  “好,你来摆。”我打乱了积木,推到他面前。
  他开始用手摆弄那些积木。过了五分钟,他发出一个声音。
  “摆好了吗?”我走过去。
  桌子上什么图案也没有,积木仍然乱七八糟地堆放着。
  我推开积木,开始做第二项测验。那是三幅照片,连起来看正是一个“小姑娘吃苹果”的故事。我把故事一点儿一点儿讲给他听,同时指着画片。
  “听懂了吗?这个故事就是‘小姑娘吃苹果’。”
  “苹果。”他指着画片上的苹果。
  好家伙,故事没听懂,倒找我要起苹果来了。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巧克力糖,取了一块给他。
  “糖。”他说着,打开锡纸吃掉了。
  “好,现在听我讲,有一个……”
  “糖。”他望着我。
  怎么又要?我不高兴地又给了他一块。
  “糖”
  好啊,他居然吃上瘾了。我干脆摊开两手,说道:“没有了。”
  “有。”他固执地用无表情的眼睛望着我,“有,5。”
  “什么?”
  “5。”
  “5?”我把手伸进口袋,正好是5块巧克力。他刚才的确看见我拿糖,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记忆力?而且我简直不能相信,他准确地做了一个减法:7-2=5!要知道孩子才5岁。
  我看着他吃完那些糖,果然,他不再伸手要了。
  “来。”我指着桌子上的一些模型,“这儿有7棵大树,每棵树上有7只鸟儿,你告诉我一共有多少鸟儿……”
  “49”
  天哪,奇迹!我心里叫起来,这孩子,不,一个5岁的白痴,居然会乘法的运算。他绝不是一棵树一棵树,一只鸟一只鸟数出来的,而是凭我告诉他的话算出来的。
  7×7=49,这是小学才会做的题目啊!
  电视评论员潇洒地跷着腿,坐在我的对面,提出他认为是观众十分关心的问题:“那么这是一个奇迹?像耳朵听字一样?”
  “当然。”我很有权威地回答,“您听说过一个5岁的儿童会做加、减、乘、除、乘方,甚至开方的运算吗?”
  “没有。”他坦率地承认。
  于是我讲述了孩子的遭遇和我对孩子进行智力测查的结果。我说:“一个这样弱智的儿童,居然是一名数学能手,难道不让我们吃惊吗?”
  “的确使人吃惊。”电视评论员转向摄像机,“我们该称这一发现为什么呢?”
  “不,结论还为时过早。这一切倒底是怎么回事,还需要深入地研究。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白痴神童’免毅进行数学运算的录像片吧。”
  那天下午,是我生命的高峰。有三家报纸和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我。电视台还同时采访了那个通俗作家,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免毅的计算录像。
  当然,我的灾难也随之而来。学术界的许多名流甚至我的同行都指责我的发现。他们说这个事例一点儿也不稀奇,中国和外国都记载过白痴学者的事例。这些孩子大多数一般智力很低,但在某一个项目上却成绩惊人。有的孩子可以立刻准确无误地讲出一百年里哪一个日子是星期几。
  不过,有一封来信使我十分感激,是那位救孩子出来的公安局的同志写的。他写道:
  ……难道您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手吗?
  我看了三次录像,发现孩子在计算题目时,手正向着某个神秘的方向做着奇怪的动作……
  手?奇怪的动作?
  我立刻重新看了所有的录像片,果然,孩子是在毫无察觉中做着一系列屈指、伸指、握拳的手势。
  他在做给谁看?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再说,一边计算,一边做手势,倒底为什么?他从哪儿学来的这一套计算本领?
  一连许多天,我被这些问题困扰着。
  夏天正悄悄地走进人间。我和女朋友在公园的绿地上散步。
  “计算和手势,你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搞错了?”
  她从草丛中摘下一根毛毛草,轻拂着自己的面颊。
  “错?”我看了她一眼,“根本谈不上。因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打手势,也许计算和手势没有什么关系。”
  “这才不对呢。”她扔掉那根毛毛草,斜着眼睛看我,“肯定有关系。每一个题目,每一种计算的手势都不一样,能说无关吗?你呀,你是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在因果关系上错了。”
  “因果?什么因果?”
  “我问你,”她那双长着长睫毛的眼睛严肃地望着我,“倒底是先计算,还是先做手势?”
  “当然是先计算,不,”我想了想,“是同时做的。”
  “不对!”她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果倒置。孩子是先做了手势,然后才知道计算的结果。”
  “你怎么知道?”
  “你记得吗,有一次,你请我看这孩子算题目,可他双手捏满了我给他的巧克力,结果题目就算不出来。”
  对呀,我记起来了,的确如此,还有两三次,只要孩子的手不能动作,他就算不出结果来!
  手的动作是和计算结果直接联系的这一个发现,使我的工作一下子开朗了。我和女友决定兵分两路,她利用电子计算机去处理录像影片,找出“手势计算”(我们权且这么称呼)的规律,我去访问孩子的亲生父母,了解孩子是怎样获得这一套手势计算方法的。
  “你完全可以不去。”我向那个通俗故事作家解释说。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我还要看一看我的老邻居最近生活得怎么样呢。”
  精神病医院的一个护士领着我们来到家属会见室。我天生对精神病人有一种畏惧感,通俗作家第一个跨了进去。
  我们在一张小小的饭桌前见到了孩子的亲生父亲。
  “你们是哪个单位的?”他很热情地问。
  我解释说我们是儿童智力研究所的,这次是特别为他儿子来访问他的。
  “儿子?”他开始显露出不快的样子,“什么儿子?”
  “就是免毅。”我提醒他。
  “我没有叫免毅的儿子。”
  “有。”我身旁的通俗作家又不能忍受了,“你好好回忆回忆,那间小屋……”
  我赶忙拉作家的袖子,示意他别再讲话。可是已经没有用了。那个瘪嘴的男人忽地站了起来,走到通俗作家的面前,用挑衅的眼光望着他。
  房间里的空气凝结了,好像要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原来是你这个爱管闲事的王八蛋。”瘪嘴又转向我,“还有你,你们都给我统统滚出去。我没有儿子,也不想见到你们。”
  以后我又单独访问过他,他还是闭口不谈任何关于孩子的事情,我完全失败了。
  孩子的母亲,经过很多曲折,我也找到了。我想,她一直受着丈夫的折磨,心理上很痛苦,访问她不能急躁,要一点儿一点儿启发她谈下去。
  “真的,我记不得了。”她说,“没什么人和他见过面,免毅一直被关在那小屋里。”
  “你就没有去看过他?”
  “很少去。”她仔细想了一下,“因为每去一次都要挨丈夫的打。”
  “请您好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她痛哭地摇着头:“没什么,真的没什么。”她的话音变了调儿,那声音中浸满了一个失职母亲的伤感和心酸,“我只看见鸟儿在有窝的枝头上叫,那孩子的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树梢,对我一点反应也没有。”
  “总不可能是鸟教会了他‘手势计算法’吧?”
  我们几个同学每个月定时举行一次例会,大家交流工作上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互相启发。
  “为什么不可能?”一向富于幻想的安来提出了他的科幻构思,“也许是只神鸟。”
  “别胡扯了。”老成持重的宋哈义反驳道,“我倒有个发现。”
  “别谈你历史学家的发现吧,一堆破烂。”安来也不示弱。
  “我发现这种智力落后但又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历史上不断出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可以找出不少例子。”
  “看了本《梦溪笔谈》,翻了翻《夷坚志》,就自封为历史学权——威了。”
  “不是权威,是讲事实。”
  “哈义,”我看两人争吵不休,便插嘴问道,“古书里有没有记载这些特殊能力的来源?”
  “没有。古代的记载大都是描述性的,科学水平就是那样儿。”
  晚上,我回到家里,女朋友正好来送计算结果。她今天显得格外精神,在绿色的灯光下,脸上的几颗黑痣美极了。
  “你知道,我又去请教了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他们给我看了手部的X光照片,原来一只手上就有58块骨头,16个关节和数不清的肌肉。我根据这些进行了计算,一只手的动作竟能达到200亿种!用这么多动作应付加减乘除,那简直是绰绰有余。”
  看到我神情恍惚,她走了过来:“你怎么啦?”
  中午的讨论实在使我心烦。这样简单而又复杂的计算系统,难道是免毅自己发明的?的确,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儿童主要是利用外部动作进行思维,以后这些动作才内化到人的大脑。孩子能掌握“手势计算法”是因为操作简单,但它必定不是孩子的发明。
  “你怎么不说话?”
  显然,我的冷淡打消了她的热情,但我实在不能控制自己。两个月以后要召开关于免毅和“手势计算法”的全国讨论会,我的论文怎么写呢?
  我走到窗前,七月的夜空布满浓厚的云彩,空气燥热地抖动着,仿佛要立刻在什么地方引发一次爆炸,大雨就快来了。
  还有一点难于解释。历史上那一次一次出现的白痴计算能手难道是些偶然的现象?如果是一种必然现象,那必然中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历史上不断地出现虐待孩子的变态父亲?不,真可笑。
  历史上的白痴计算能手一次一次地出现,难道不说明人类大脑中本身就具有那种用手势计算的能力吗?
  我一下子把她从长沙发上拉起来,把我的看法告诉了她:“人们也许早就会这种计算方法了!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要计算时间和日程,要计算狩猎的数量,反正有好多需要计算的东西,于是他们发明了手势计算法,并且在一代一代的生存繁衍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内化进了人的大脑,贮存了起来……后来文字和书写工具发明了,人们逐渐改用新的计数和计算方法,手势计算法就被忘却,不,被埋没在大脑中不再作用,只有某些在特殊情况下的儿童才激发出这种能力,这就是历史记载中叫人难以相信的‘白痴计算能手’。”
  她望着我有好半天,才明白了我说的一切。
  窗外滚过一阵闪雷,下起了倾盆大雨。
  一股干燥的空气,夹着黄土的气味扑面而来。我推开小酒店那扇沉重的玻璃门,通俗故事作家跟在我后面。
  “我还是那句话,真实的没有趣儿,有趣儿的不真实。你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可这一切要是写起小说来,必定没人看。”
  “那要看你怎么写,也要看文章的价值。”
  “胡扯。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文学重视的是后者。对了,你发现的科学价值到底如何,我至今没弄清楚。为什么要激发每一个新生儿童的这种手势计算能力?我们的计算机不是很方便吗?”
  “计算机的确很方便,但它并不节省时间。”
  “胡扯。没听说过这种荒唐论调。”
  “的确如此,”我认真地回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惊人的,可你想没想过操作上浪费的时间?2+2=4,一共要按4个键,这大约花去2秒钟,可手势计算是在几毫秒以内由手完成并通知大脑的。要是换上一些大的数字52+47、210√70元,你怎么办?可对于手势计算法,这些都太一般了。它甚至可以对星球的轨道那样复杂的东西进行计算。”
  “那我们这些人怎么办?我们已经没有可能得到这种计算方法了?你好像说过,激发必须在2岁以内完成。”
  “对,但我们可以学习,像掌握怎样炒菜一样学会它。”
  榕树的巨大树冠掩住了暴虐的太阳,有四五个孩子在树下做游戏。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好像都置之度外,一起趴在地上,嬉笑着。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我和作家都笑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