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喂!喂!是东山路16号张家吗?” “是呀!你找谁?” “你是谁?” “我是张春华。” “好极了。我是公安局。你们家里走失了小孩儿吧?” “小孩儿?没有的事!你们是公安局,就该知道我还没结婚。” “真是这样吗?请你想一想:有没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张建华的?” “张建华?是我的哥哥呀!你们找到他啦?” “好极了,那就对了!” “不对,你们一定搞错了。我今年22啦,哥哥比我还大3岁哩!” “这,这……不过,这小孩儿的确叫张建华。” “是他自己说的?” “不,不是他说的。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件可靠的证据。” “为什么不问问他自己?” “这有什么办法呢,他不能说话啦!” “难道说,你们找到的是我哥哥的尸体?” “现在还不能这样说。” “什么?连死的还是活的,你们都没搞清楚?”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张春华同志,你甭着急。请你马上到我们局里来,我先陪你到现场去认一认,这个小孩儿到底是不是你们家的。” 张春华再要问,只听得“喀哒”一声,对方已经把电话挂断了。 张春华的确有个哥哥叫张建华,失踪已经15年了。这件不幸的事发生的时候,张春华还不满7岁;他哥哥10岁,在小学上三年级。 是个初夏的黄昏,晚饭已经摆在桌子上了。张春华坐在桌旁等哥哥回来。屋子里静悄悄的,使他因得连眼皮也抬不起来了。爸爸跟平日一样,坐在大藤椅上看报。 “当,当,当……”时钟突然敲响,惊醒了张春华,也惊动了他的爸爸。爸爸推开报纸,站起来说: “都7点啦!小春,你哥哥怎么还不回来?” 哥哥为什么还不回来,张春华怎么会知道呢?他睁大了眼睛望着爸爸。爸爸也明白从他那里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有打电话去问学校。学校里管门的老头儿回答说,今天是5点放的学;5点30分,所有的学生都离开学校了。并且他亲眼看见张建华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去的。 “唉,这孩子,不知又晃荡到哪儿去了!”爸爸叹了口气,对张春华说,“小春,你先吃吧,我找你哥哥去。吃完了饭就上床睡觉,不用等我们。” 爸爸披上外套,戴上帽子,匆匆忙忙出门去了。 饭凉了,菜也凉了。张春华故意慢吞吞地吃,一碗饭足足扒了一个小时,可是爸爸还没回来。屋子里更静得可怕,只有“滴答滴答”的时钟的声音。睡吧,不,他还要等。他把大藤椅搬到窗子跟前,爬在椅子上向窗外探望。路灯亮得刺眼睛,大街上空荡荡的,连个人影儿也没有。望着,望着,他不知不觉脸贴在玻璃窗上睡着了。 惊醒张春华的,是推门的声音。他睁开眼睛,只看见爸爸独自一个人站在他面前,头发蓬蓬松松,帽子提在手里。 “哥哥呢?”张春华问。 “还没找着。”爸爸有气无力地回答。 爸爸在外面已经跑了一夜,几乎走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他只怕在电话里没说清楚,先到学校去问;又想可能谁家把这位小客人留住了,敲了许多人家的大门,惊醒了熟睡的亲戚和朋友;最后,他只有去问公安局了。公安局还没得到有人捡到小孩儿的报告,他们答应尽一切可能,派人分头寻找。 一直盼到中午,公安局才来电话说有了线索:有人在6号渔业码头上捡着一个书包,书包里的课本上有张建华的名字。是游泳淹死在海里了吗?爸爸忘记了疲倦,立刻赶到码头上去。可是除了书包,连一只鞋子也没找着。难道这孩子连鞋子也不脱,就跳进海里去了?决不会的。爸爸茫茫然地望着波涛滚滚的海面,只见那水天相连的远方,飘着几缕纱一样的青烟,一队渔轮正趁着退潮驶出港口。对了,这孩子一定偷偷地爬上渔轮,到海洋上去过他那一心向往的“冒险生活”了。爸爸又连忙赶到渔业公司,请求他们打无线电报讯问出海的渔轮。各条渔轮的回电傍晚就到齐了,都说船上没有小孩儿的踪迹。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张春华的哥哥仍旧没有消息。希望看来已经断了,爸爸不愿意这样想。他常常沉默地陷入深思,有时候又似乎自言自语地说:“小春,你哥哥不知这时候在做什么?”无法摆脱的忧伤使他头上的白发一年比一年增多了。直到今年临终的时候,他还梦想大门突然“呀”的一声推开了,一个漂亮的陌生小伙子突然扑到他怀里来:“爸爸,你不认识了吗?我就是你的失踪了15年的小建呀!” 张春华放下电话,急忙拉开抽屉,取出一本相片簿,从里面揭下一张旧相片来,塞在口袋里。然后跑出大门,骑上自行车。他一面蹬一面想: “哥哥比我大3岁,假设现在还活着,应该是25岁。但是公安局找到的张建华,是一个小孩儿。” “假设这个小孩儿的确是我的哥哥,那么只可能是我哥哥的尸体。同时也证明了,我的哥哥的确在15年前已经死去了。” “假设这个小孩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那就一定不是我的哥哥。因为哥哥如果还活着,应该是25岁,决不可能仍旧是一个小孩儿。” “同名同姓是常有的事。可是我宁愿这个张建华不是我的哥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了:他们找到的小孩,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张春华念的是数学系,他习惯于运用数学的推理形式来思考问题。死的还是活的,的确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判断的事实。可是最叫人不能理解的是公安局,愈是问题的关键,他们愈是说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嘟!嘟!”一辆汽车在前面的横路上疾驰而过。张春华本能地捏紧刹车,抬头一看,已经到了公安局门口。 传达室的同志把张春华引进办公室: “陈科长,张春华同志来了!” “来啦?好极了。”坐在写字桌后面的中年人站起来说,“你是张同志?请坐吧!” “我是张春华。陈科长,我……” “方才我们又打电话到你家里去了,铃儿响了半天也没有人接。” “我一接到电话就赶来了,家里没有旁的人。” “好极了!”陈科长颇有点得意似的说,“我打第二个电话是为了要告诉你,我们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个小孩儿的确是你的哥哥。” “证实了?”张春华不由得冷了半截,“你们又找到了新的证据?” “证据仍旧是这一件,从你哥哥身上找到的一本学生证。你想,还有什么比这本学生证更加可靠的证据呢?” 陈科长拿起桌上的一本硬面小册子,打开来,兴致勃勃地念道: “第四中心小学学生证。姓名:张建华。年龄:10岁。班次:三年乙班。我们于是打电话到第四中心小学去问,他们回答说,三年级乙班没有这么个学生。亏得上面还有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们又马上给你打电话。可是你的回答,把我们完全给搞糊涂了……” “你们的回答,才把我完全搞糊涂了。” “应该说,把咱们搞糊涂的,是这个案件的本身。可是我们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看,”陈科长把学生证送到张春华面前,“填写日期:19××年2月。这一大滴墨水渍,恰好把‘19’后面这两个数目字盖住了。我们综合分析了案情和两个电话的记录,考虑到关键可能就隐藏在这滴墨水渍下面。我们把它送到光学侦查室去拍了一张红外光相片。果然,在照相底片上,墨水渍下面的字完全显露出来了,原来不是‘75’,而是‘60’。这本学生证还是15年前的。再翻出1960年的档案来一查,丝毫不差:东山路16号张家,在那年5月里走失了一个小男孩儿,名字叫张建华。想不到无意之中倒了结了这一件15年没作结论的悬案。” “那么你们已经肯定,这小孩儿一定是我的哥哥?” “不会错了。学生证,案卷,还有你提供的材料,三方面对证,完全一致。” 张春华用颤抖的手,摸出口袋里的相片。他几乎恳求地说:“是这个小孩儿吗?请你再认一认。” “好极了,你真是个精细人,把相片也带来了。是15年前的吗?让我看,完全对,就是这个小孩儿。连身上穿的,也就是这一件蓝柳条的翻领衬衫。” “这样说起来,我的哥哥早就死了!”张春华完全绝望了。 “非常抱歉,我只能说老实话。当初我的确是这样肯定的。可是那位陆工程师硬要跟我争,说你的哥哥还有活的希望……” “还有活的希望?”张春华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你说的哪一位陆工程师?” “第一冷藏厂的陆工程师。我想,如果他知道了案情的新的发展——已经15年了,他一定会改变当初的看法。张同志,你也不用难过,不幸固然是不幸,已经过去15年了,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咱们到现场去看一看吧?陆工程师还在等候咱们哩!” “6号渔业码头,第一冷藏厂。”陈科长吩咐了司机一声。汽车开出了公安局的大门,直向海滨驶去。 张春华有点儿迷惘,他近乎自言自语地说:“还有活的希望,陆工程师真是这么说的吗……” “就是这么说的。”陈科长用手指头弹了弹放在膝盖上的皮包,“两个钟头以前,我接到他的电话,说他们厂里发现了一个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小孩儿,——他认为是冻得失去了知觉,并没有冻死,——要我们立刻派人去。我赶去一看,只见你哥哥躺在速冻车间的一个角落里,身上盖满了雪白的霜……” “速冻车间?” “是呀,‘迅速’的‘速’,‘冰冻’的‘冻’,就是这么个古里怪气的名同。我隔着手套,摸了摸你哥哥的额角,哎呀,简直比冰还冷,冻得我指头都发木了。但是奇怪,他的身子还是软的,脸色也还红润。也许就凭这些表面现象,陆工程师以为他才冻僵不久,还有活过来的希望。他哪里会想到,你哥哥已经冻僵了15年呢?15年,请原谅我说老实话,一个尸体能保存这么久,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还要他活过来,我看……” 陈科长说到这儿就打住了,他瞥了张春华一眼。张春华皱紧了眉头,不断地咬着嘴唇。虽然陈科长没有把话说下去,张春华也知道结论已经明摆着了。但是除了这个一般性的结论,会不会有特殊的例外呢?特殊的例外,得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探讨。想到这儿,他抬起头来问: “陆工程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呢:一个人冻僵了十天半个月,后来又活过来了?” “我敢肯定,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第一冷藏厂是以冻活鱼、冻活虾出名的,想来你也知道。可是他们从来不曾冻过小孩儿呀。鱼虾冻了一年半载能活过来,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陆工程师凭他冻鱼冻虾的老经验,说人冻僵了也有……” “活过来的可能?” “是呀,他就是这么说的。他还不让我们把你的哥哥搬出来,说一搬出来就没有希望了,除非预先做好使你哥哥活过来的准备。当然,我也希望你的哥哥能活过来。但是人不是鱼,何况又冻僵了15年了。” 张春华又沉默起来。他想起有一年冬天,金鱼缸里结了冰,把金鱼都给冻住了。他把鱼缸搬到火炉旁边烤了一会儿,等到冰化了,金鱼又慢慢地游动起来。但是,陈科长说得对,人不是鱼…… 汽车停下了,停在码头旁边一座没有窗子的白色大楼前面。 陈科长和张春华在会客室里才坐下来,门口进来了一位胡须花白的小老头儿。他穿着一件白罩衫,看打扮好像是大夫。 陈科长立刻站起来招呼说:“陆工程师,我们把那个小孩儿的家属给找到了,就是这位张春华同志。” “好呀,你们的工作效率真让人钦佩。”老工程师拍了拍陈科长的臂膀,又握住张春华的手说,“张同志,你的小弟弟失踪了多……” “嘻嘻……”陈科长连忙忍住了笑,“您完全弄错了,工程师同志。这位张春华同志,才是您认为冻得暂时失去了知觉的那个小孩儿的弟弟哩!” “什么?”老工程师吃了一惊,“你不是开玩笑吧?” “不是开玩笑,陈科长说的是真话。他……”张春华的声音有点硬住了,“他的的确确是我的哥哥,失踪已经有15年了。” “张同志,请冷静一点。”老工程师仍旧不相信,“你还没有去看过,怎么就肯定是你的哥哥呢?” “看当然要去看的,”陈科长代替张春华回答。他很有把握似的打开皮包,取出一叠证件来,“可是案情已经全部得到证实。这就是那张学生证的红外光照相底片。您看,墨水渍下面的字完全显出来了,原来是‘60’,不是‘75’。说明这个小孩儿是个15年前的——1960年的小学生。再看这张相片,也是15年前的。不但面貌完全一样,连身上的衬衫也就是这一件。我把15年前的档案也带来了,您可以看一看摘要。” 老工程师戴上眼镜,映着灯光仔细看了照相底片,又把相片端详了一会,最后拿起档案,轻轻地念起来: “‘走失男孩一名,张建华,10岁,第四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住东山路16号。失踪日期:1960年5月20日。’哎呀天哪,今天正好是5月20,他在我们厂里整整冻了15年啦!” “是呀,整整15年啦!”陈科长接过档案,把全部证件塞进皮包里。 “可是我有点儿不明白,”张春华问老工程师说,“我哥哥在你们厂里15年了,怎么会直到今天才发现呢?” “这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老工程师恢复了平静,“你要知道,我们的速冻车间是全部自动化的。开工那一天,我们把大门锁上了,16年来从没打开过。今天的事也非常偶然,要不是自动传送带出了点儿小毛病,我们还不打算进去哩!” “既然大门从来没有打开过,我的哥哥又是怎么进去的呢?” “一定是自动传送带把他带进去的。”老工程师说,“我领你到速冻车间去看一看吧。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这可能是怎么一回事了。陈科长,你也再去看一看,好吗?” “好极了,”陈科长从椅子上站起来,“我正想听一听,您对这个案件的发生经过的解释。” 3个人来到速冻车间门前。他们戴上了防冻面具、防冻手套,穿上了防冻衣、防冻靴。这样打扮,颇有点儿像准备下海去的潜水员。 从外表看,速冻车间很像一座银行里的保险库。陆工程师转动把手,打开了大门。这扇大门又厚又结实,可是分量很轻,原来全部用软木做的。3个人走了进去,工程师立刻把大门关严了。里面是一条短短的笔直的市道,借着淡紫色的灯光,可以看到通道的那一头也是一扇同样的大门。 “我们是轻易不肯进来的。”老工程师说,“大门虽然有两重,可是打开一次,总要损失不少冷气,得多耗费许多电力来保持车间里的低温。谁也没有想到16年没有打开过的小门,在今天这一天里,却已经打开第3次了。” “不是第3次。”张春华纠正老工程师说,“您已经进来过两次,出去过两次,现在应该是第5次了。所以我更加觉得抱歉……” “抱歉的应该是我们!”老工程师打开了第二扇大门,“请进去吧!” 第二扇大门又关上了。一道笔直的小巷横在前面,很像煤矿里的坑道。墙壁,地板,天花板,全是白色的泡沫塑胶做的。一条自动传送带,跟煤矿坑道里的铁轨一个样,从小巷的这一头直通到那一头,上面一个挨一个地排满了白色的搪瓷铁箱。 “跟我来,你哥哥就在那边角落里。”老工程师抓住了张春华的臂膀。 3个人沿着传送带往前走。紫色的灯光虽然很暗淡,张春华已经分明看见,有个小孩儿躺在小巷的尽头。他走到跟前俯下身子来一看,正是他的哥哥,简直跟相片上一模一样:脸上的白霜已经拂除了,露出了红润的双颊;眼睛很自然地闭着,好像在沉睡,只是没有鼻息。张春华忽然想:要是父亲还活着,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是喜欢呢,还是悲伤呢?失踪了15年的儿子突然找到了,可是找到的儿子已经失去了生命……就说自己吧、也辨不清心里头到底是喜欢还是悲伤。张春华只觉得鼻子一阵酸,眼角上凉颼颼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了。 “陈科长,”张春华听得老工程师在他背后说,“这一头是传送带的进口,有两道自动开闭的门,外边就是渔业码头。渔轮一靠码头,自动起重机把活鱼活虾放进传送带上的铁箱里。铁箱经过两道门,从这儿进来。不到1分钟,活鱼活虾就冻透了,再随着自动传送带穿过车间,送到冷藏库里去贮存。我想这个小孩儿一定以为我们厂里有什么好玩的,趁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地躲在空铁箱里,让传送带给带了进来。可是一进车间,他就冻得受不住了,只想逃出去。哪儿知道才爬出铁箱,他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 “好极了,您的解释可以说合情合理。”陈科长说,“可是要得到证实,只有让这个小孩儿活过来,再问他自己了。” “也许有这样的可能……” 张春华听到这里,立刻跳起来问: “什么?您说我哥哥冻了15年,还有活过来的希望?” “是的。我说的仅仅是可能。”老工程师很平静地回答,“咱们出去再谈吧。在这儿待得太久是不相宜的。至于你的哥哥,再让他在这儿多待几天吧,咱们不要去动他。好在他在这儿已经待了15年了。” 回到会客室里,张春华才坐下来,就性急地问: “陆工程师,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冻得失去了知觉,隔了很长的时间,后来又恢复了生命?” “我吗?当然没有遇到过。可是听我的朋友王大夫说,在1957年,西伯利亚曾经有过那么一回事:一个人在雪地里冻僵了18个小时,后来让大夫给救活了。” “仅仅18个小时吗?”张春华感到希望又断绝了。 “是的,18个小时。据王大夫说,这是冻僵时间最长的记录。可是他又说,并不是1957年以后,医学在这方面没有一点儿进展,而是救护工作越来越迅速了,所以18年来,没有再遇到过冻僵得更久的病例。” “现在可遇到了,”陈科长似乎故意提醒陆工程师,“您应该通知您的朋友:遇到了一个足足冻僵了,——不,照您的说法,是冻得失去了知觉整整15年的病例。” “是呀,真是个特殊的病例。”老工程师捋了捋胡须,一本正经地说,“别的病人都是在露天,——都是在冰天雪地里冻僵的。而张同志的哥哥,却是在我们的速冻车间里……” “难道这也有什么不同吗?”陈科长奇怪起来。 “当然不同。”老工程师说,“我们厂的冻活鱼和冻活虾,就是速冻车间的出品。活鱼活虾进了车间,经过超冷速冻,它们的生命现象停止了,可是并没有死去。在冷藏库里贮存了一年半载,把它们取出来,放在10℃左右的水里,它们就会苏醒过来,恢复生命。” “这是什么道理呢?”张春华又活跃起来。 “道理很简单。破坏身体组织的不是冷,而是冰。身体组织一旦被冰破坏,生命当然也就完结了。我们用超冷速冻的方法,只是暂时停止活鱼活虾的生命现象,并不让它们的身体组织结冰。” “那么据您看,我的哥哥……”张春华两只眼睛盯住了老工程师的脸。 “你的哥哥,看起来似乎也不曾结冰。结了冰,身体就僵硬了,你哥哥的身体不是仍旧很软吗?可是我只懂得鱼虾,对于人,我不敢贸贸然下判断。这是大夫的事。况且救活一个人,也决不像使冻鱼冻虾恢复生命那样简单。许多困难都不是我能预料得到的。所以我想请王大夫来看一看,跟他仔细商量一下,看应该怎么办。” “哪一位王大夫?让我们去请吧!”陈科长热心地说。 “不用了。就是市立第二医院的院长,我跟他是老朋友,等会儿打个电话去通知他就成了。张同志,空着急没有用,你应该冷静一点,现在回去休息吧。我跟王大夫商量之后,不管有没有办法,都马上通知你。到那时候,陈科长,恐怕还得劳你一次驾。” “好极了,”陈科长满口答应,“我当然要来的,这是我的责任。” 市立第二医院院长王大夫跟陆工程师是老朋友。他们相熟的经过非常有趣,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陆工程师突然跑到医院去找王大夫,冒冒失失地说: “王大夫,让我自己介绍吧:我姓陆,第一冷藏厂的工程师。我请求您帮个忙,希望您答应。” “是身体不舒服吗?”王院长看他神色沮丧,以为他得了什么病。 “不是,我想请您写篇文章。不,不是我,是我们冷藏厂想请您写篇文章。” “哎哟,这件事我可办不了。” “一定办得了。王大夫,您知道最近一年来,我们冷藏厂的营业很不景气,冻鱼冻虾在菜市场上简直卖不出去。这两个月鱼虾是淡季,人们还是宁愿出两倍三倍的价钱去买鲜鱼鲜虾,不愿意买我们的‘冷气货’。所以我们想请您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说明冰冻不会损坏食品的养分,说明冻过的鱼虾跟鲜鱼鲜虾有同样的营养价值。凭您在医学方面的成绩和威信,您一定能扭转人们对待‘冷气货’的偏见。” “真是这样吗?那么我就试一试看。”王大夫答应了陆工程师的要求。 文章写好了,不但在报刊上发表,广播电台还播讲了好几遍。一个星期之后,陆工程师又来找王大夫,他更显得垂头丧气了。 “怎么啦?”王大夫关心地问,“我的文章怕没有什么反应吧?” “唉,反应倒是有的。报社给我们转来了许多读者的意见,他们说读了您的文章,都相信您的话是对的。可是他们又说,鱼虾冻过以后,养分虽然没变,味道却的确不同啦!吃在嘴里发死发实,完全不像新鲜的那么活泛,完全失掉了鱼虾那种甜津津的鲜味……” “所以他们不愿意买?” “结论就是如此。”陆工程师颇有点痛心地说,“想不到人们对滋味的要求,有时候竟比养分还来得苛刻。” “依我看,这种要求是正常的,正是人民生活提高的表现。” “您的话有点儿道理。”陆工程师茫然若失地点了点头。 “那就用不着垂头丧气啦。”王大夫鼓励陆工程师说,“您就应该想法子来满足人们对滋味的要求,尽一切可能使冷藏不损坏鱼虾的滋味。” 陆工程师沉思了一会儿,抬起头来,握住王大夫的手,目光炯炯地说: “谢谢您的指点。您说得对,我应该这样做。” 在往后的日子里,陆工程师常常邀王大夫去吃便饭。菜经常是四碗:两碗鱼,做法完全一样,要醋溜都是醋溜,要红烧都是红烧;还有两碗虾,或者是炯虾段,或者是炒虾片,做法也完全相同。 “大夫同志,请尝一尝吧!”陆工程师说,“这里是两碗鱼,两碗虾:一碗是新鲜的,一碗是冰冻过的。我不告诉您是哪一碗,看您尝得出来不。” 王大夫在动筷之前,总要问:“这一回您采用的,又是什么新的冰冻方法呢?” 陆工程师的回答回回不同:这一回,他把冰冻的温度降低了10℃;下一回,又把冰冻的温度提高了2℃;还有一回,在冰冻之前,他把鱼虾进行了低温干燥;他甚至还试验过,把鱼虾先用开水烫熟之后再进行冰冻……可是各种各样的努力都失败了,王大夫只要每碗尝一口,就能正确地回答陆工程师提出来的问题。 有一回,王大夫尝了鱼和虾之后,又摇了摇头,严肃地对陆工程师说: “我看,您是在瞎撞。固然,瞎撞也有碰巧撞对的可能,可是这样的机会究竟太少了。科学研究不能靠侥幸,瞎撞决不是办法。” “我也在这样想。”陆工程师沉思地说,“有时候,我觉得我简直像一只急于要飞出屋子去的蜜蜂,一味地蒙着头向窗玻璃上乱撞……” “终于撞得头昏眼花了,是不是?那么就应该歇下来静静地想一想了。至少得先找出一条路子来,或者说,先认定一个方向。希望我的批评不会影响您研究的决心。” “那是决不会的。”陆工程师的态度非常认真,“我沉得住气,请您放心吧!” 自从那一回以后,陆工程师一连半年多没有信息。他是不是放弃了研究呢?王大夫正在这样想的时候,陆工程师又来电话请他去吃便饭了。 桌上仍旧摆着四碗菜。这一回既不是虾,又不是鱼,却是两碗清蒸豆腐,还有两碗红烧冻豆腐。 “真有意思,”王院长打趣说,“今天请我吃起素斋来了。” “怠慢得很。”陆工程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奋,“不过您一定会替我高兴,我已经找到了路子了!” “什么路子?” “忘记了吗,我的大夫同志,就是冷藏不损坏滋味的路子呀!您说:冻豆腐的滋味为什么会跟豆腐不一样呢?” “哈哈,就因为冻豆腐已经冻过啦!” “对,可是您的文章写得很清楚,冰冻不会损坏食品的养分。豆腐原来含的什么样的蛋白质,冻过以后还是含什么样的蛋白质,成分一点儿也没改变。可以见得食品冻过以后滋味所以改变,决不是由于什么化学变化,而是由于冰的物理作用。” “路子摸对了,应该从这方面设想。”王大夫伸出一个指头,点了两下。 “不是设想,而是事实。豆腐一冻,里面的水结成了许多小冰块。冰块要膨胀,就把蛋白质挤紧了。冻豆腐煮过以后,冰是化了,蛋白质却不能复原,因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小窟窿,吃起来滋味也就不同了。我想鱼虾经过冷藏所以会变味,一定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改换了材料,研究起冻豆腐来。结果我发现:温度越低,冻得越快,冻豆腐里面的窟窿就越多,越小。” “原因找到没有呢?”王大夫听得出了神。 “当然找到啦!”陆工程师得意地说,“原来冻得慢的时候,豆腐里一部分水的分子先聚在一起,结成少数冰粒,其余的水分子再慢慢地附着在这少数冰粒上冻结,所以最后结成的冰块比较大。要是温度降低,冻得快一点,先结成的冰粒就很多,最后结成的冰块反而小得多了。您尝一尝我的冻豆腐吧!这一碗是冻得比较快的,窟窿就比那一碗冻得慢的小而且多。” 王大夫拿起筷子来尝了两块。陆工程师接着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如果冻得更快一些,情形又怎样呢?我开始作进一步的试验。我把温度降得越低,冻豆腐里的冰块就越多越小。最后,到了-120℃的时候,奇怪,豆腐里简直找不到冰块了。就是在显微镜下面,也看不见冰所造成的小窟窿。原来温度太低,冻得太快,水分子来不及聚集在一起,来不及结成冰粒已经停止了活动。于是出现了一个奇迹——冻而不冰!” “冻而不冰?您真个做到了冻而不冰?”王大夫惊异地问。 “要是不信,您就尝一尝蒸豆腐吧!这两碗里面,有一碗就是在-120℃冻过的,可是保证你尝不出来,不但样子一点儿没变,连滋味也跟没冻过的完全一样。” “我告诉您,您也许还没有充分认识您的研究的价值。”王大夫兴致勃勃地说,“人所以会冻死,就因为细胞里的水结成了冰。冰要膨胀,它不但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的物理性,还把细胞膜给胀破了。全身的细胞遭到了这样的彻底破坏,人的生命当然就完了。如果您真个能做到冻而不冰,那么活的鱼虾冻过之后,不但滋味不会变,还可能恢复生命。” “真的吗?”陆工程师张大了眼睛。 “我是个大夫,您还不相信我的话吗?祝您早日成功!” 过了两个月,陆工程师又把王大夫请去了。他准备了一大盆盐水,从超冷冰箱中取出一对冻虾来,放在盐水里。不一会儿,只见虾的胡须摆动起来,像戏台上吕布头上的野鸡毛一样飘逸,肚子底下的小脚也一齐划动起来,忽然尾巴一弹,几乎跳出了水盆。 又过了半年,陆工程师设计的自动化速冻车间开工了。冷藏厂从此一年到头把大量的冻活鱼和冻活虾供应市场。不用说,人们都很赞赏第一冷藏厂的这种奇异的新产品,甚至认为是中国在冷藏技术方面的骄傲。 在事实面前,人们对“冷气货”的看法终于彻底改变了。往后的这些年里,新建的第二、第三、第四冷藏厂也陆续开工。这些新厂,有的专贮藏瓜果,有的专贮藏蔬菜,都采用了陆工程师设计的速冻装备。许多既容易腐烂,又害怕冰冻的瓜果蔬菜,在市场上终年可以买到,不但丰富了食品的供应,更大大鼓舞了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 可是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什么冻鱼冻虾,而是要使一个冻了整整15年的小孩儿恢复生命。陆工程师只知道鱼虾,对于人,他一点儿经验也没有。送走了张春华和陈科长,他立刻拿起电话来拨了号码。 “是第二医院吗?接院长办公室,我找院长王大夫。是王大夫吗?我是冷藏厂陆……” “啊,陆工程师!”话筒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好久不见啦,您今儿又打算请我吃什么冻活鱼冻活虾吗?” “不,不是什么鱼呀虾的,是一个人——一个小孩儿。” “小孩儿?谁家的小孩儿病啦?” “不,没有人闹病。我们的速冻车间里发现了一个小孩儿,想请您来看一看,该怎么治。” “小孩儿怎么跑进那个冷地方去啦!冻了多久了?” “15年” “15年?”王大夫大吃一惊。 “是的,足足15年。记得您曾经说过:人所以会死,就因为细胞里的水结成了冰。这个小孩儿好像还没结冰。” “您这是凭什么判断的?” “第一,他是在我们的速冻车间里;第二,他的身体至今还是软的。不管怎样吧,您总得来看一看。” “我当然要来看的。可是冻了15年,怕没有什么希望了。这小孩儿现在放在什么地方?” “还在速冻车间里。在您诊断之前,我不敢移动他。” “您做得对。我马上就来!” 不过半个钟头,王大夫已经来到第一冷藏厂。陆工程师陪他到速冻车间去看了一遍,两个人回到会客室里。 “对这样的病人,”王大夫叹了口气说,“说句老实话,我也没法诊断。您想: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这几件做大夫的随身法宝,对他来说都使用不上。从表面看,您的估计似乎是对的,他可能还没结冰。但是您能说,他的心脏和大脑也一点儿没结冰?” “我不敢说。”陆工程师用商量的眼光看着王大夫,“可是,咱们能不能这样假定呢?” “假定当然是可以的,何况这是个好心的假定。”王大夫点了点头,似乎自言自语地说,“即使他的心脏和大脑都没有结冰,咱们有没有力量使一个静止了15年的心脏恢复跳动呢?有没有力量使一个停止工作了15年的大脑重新对全身发号施令呢?” “只要心脏和大脑没有损坏,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了。冻活鱼,冻活虾,不都是例子吗?我认为,咱们只要设法使这个小孩儿恢复正常的体温……”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王大夫打断了陆工程师的话,“您也明白,冻的时候因为是超冷速冻,所以他的身体才没结冰。如果咱们把他搬了出来,让他的体温在温暖的空气中自然而然地渐渐升高,在升到接近冰点的时候,他很可能全身突然结起冰来。如果这样,您的好心的假定就全部落空了。” “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陆工程师争辩地说,“在使冻活鱼冻活虾恢复生命的时候,我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形。” “鱼虾是一回事,人又是一回事。鱼虾是冷血动物,能忍受短暂的结冰。人呢,就是四肢冻伤了,也得护理很久才能复原;如果心脏和大脑结了冰,那就没有什么挽救的办法了。” “那么,您认为无论如何是没有希望的了?”陆工程师逼紧一步问。 “倒不是这个意思。”王大夫冷静地说,“咱们必须预先想好办法,使这个小孩儿的体温很快地升到冰点以上,使他身体里的水来不及结冰。越过了这个危险的阶段,才敢说可能有希望。当然,这个希望还建立在您的好心的假定上:假定他的心脏和大脑也一点儿没结冰。” “只要有一丝希望,咱们就应该尽一切可能来试一试。”陆工程师只怕王大夫撒手不管。 “当然要尽一切的可能来试一试,这是做大夫的责任。总而言之,咱们不能就这样把他从速冻车间里搬出来,不能让他的体温自然而然地升高。咱们得作好一切准备,使他的体温尽可能迅速上升,闯过接近冰点的这个危险的关口。” 张春华做什么事情也安不下心来,他每天至少要打两次电话给陆工程师,探听哥哥的消息。陆工程师的回答却摇摆不定:有时候好像一切都不成问题,一再劝张春华放心;有时候好像困难重重,语气不再那么肯定,只是说他跟王大夫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来试一试。这样过了半个月,陆工程师才通知张春华说:一切都准备定当了,手术在明天上午8点钟开始,仍旧不过是试一试,没有绝对的把握,请他明天一早就上冷藏厂去。 这一夜,教张春华如何睡得着呢?哥哥能不能活过来,明天就要见分晓,可是现在,连陆工程师也说没有绝对的把握。他开头不是挺乐观的吗?本来么,哥哥已经冻了15年,保不定早已冻死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任何手术也只是枉费心机。谁敢肯定地说,一个人冻了15年还没有冻死呢?王大夫说得很坦白,对这样的病人,他没法作直接的诊断。陆工程师虽然说可能还有希望,他的假设是用鱼和虾作根据的。但是人怎么能跟鱼虾相比呢?就算哥哥还没有冻死吧,也很难担保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不发生什么意外。陆工程师说没有绝对的把握,那么到底有几成把握呢?七成八成呢,还是一成二成呢?按理说,不是死就是活,要说有没有把握,应该是五成对五成。但是这又不是什么数学问题,决不能作这样机械的估计…… 张春华翻来覆去地折腾了一夜,看看窗子外面渐渐发白了,才自言自语地说:“好吧,要发生的事就让它发生吧!”他跳下床来,胡乱洗了个脸,骑上自行车,迎着清晨的凉颼颼的海风,向渔业码头驶去。 第一冷藏厂的大门还关得紧紧的。张春华按了一下门铃,却听得背后有人在叫: “张同志,你来得真早!大概一夜没有睡好吧?” 张春华回头一看,原来是公安局的陈科长: “陈科长,你怎么也这样早?” 陈科长握了握张春华的手:“跟你一样,我也睡不着呀!陆工程师打电话给我,说8点给你哥哥动手术,一定要我到场。我当然非来不可,这是我的责任。并且我衷心希望,这件15年的悬案,今天能有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谢谢你的好心……”张春华的喉咙又哽住了。 这时候,大门打开了,来开门的正是陆工程师自己。他一看见两位客人,就显得很兴奋: “呀,你们都来得这么早,是一同来的吗?张同志,我们已经把你的哥哥搬出来啦,咱们去看看吧!” 原来他们把会客室当做了临时的手术室。会客室中央放着一个崭新的大玻璃柜子。张春华的哥哥就躺在玻璃柜子里。他胸前绑着个航海用的救生马甲一样的东西。陆工程师说,这是人工呼吸机。柜子的玻璃是双层的,两层玻璃之间的空气已经全部抽掉了,这是为了保持柜子里的低温。陆工程师说,张春华的哥哥现在体温仍;日是-12o℃,跟在速冻车间里完全一样。在手术开始之前,最好不让他的体温增高。 柜子旁边有5盏大灯,好像是太阳灯。还有一钢筒氧气,有一根橡皮管通到柜子里面。在柜子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自动的体温记录器和脉搏记录器,都有电线接到躺在柜子里的张建华的身上。 “你们看,”陆工程师把手一摊,“一切都准备好了。等王大夫一到,手术立刻可以开始。” “好极了。”陈科长早就想问了,“我想打听一下,这次手术到底有几成把握?” “把握么,那就很难说了。”陆工程师微微地摇了摇头,“从表面看,张同志的哥哥好像还没结冰。但是现在没法诊断他的心脏和大脑到底结了冰没有。即使也没结冰吧,王大夫说,也难保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不突然结起冰来。” “那怎么办呢?”张春华更加着急了。 “就为了这个,我们想尽了办法。王大夫说,在体温升高到接近冰点的时候,是个最危险的关口,要结冰就在这个时候。闯过了这个关口,就可以说有了九成的把握。我们又考虑到,你哥哥虽然是个小孩儿,身体到底比鱼和虾要大得多,如果单从外面加热,里外的温度就不可能一致,身体内部停留在接近冰点的时间就会延长。所以我们采用了5盏热波灯。这种灯能放射出透过性非常强的热波来,使你哥哥身体里里外外的温度同时迅速升高。张同志,凡是我们能考虑到的,我们都尽可能采取了最周到的措施。但是王大夫说,像这样没经过诊断的手术,他还是第一次做,因而不敢说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张春华默不作声,只是低着头,看着直挺挺地躺在柜子里面的哥哥。 时钟打了8下,王大夫准时走进了临时手术室,背后跟着两位女护士。 “张同志,”陆工程师迎上去说,“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王大夫。这位就是那个张建华的弟弟——张春华同志。” “哈哈,弟弟倒比哥哥大,真是天下奇闻哩!”王大夫开玩笑地说,“陈科长,您也来了。” “这样特殊的户籍问题,我不能不亲自来看看。王大夫。那位哥哥要是真个能活过来,就成了轰动世界的大下奇闻了。” “是呀,”王大夫点点头说,“所以应该尽一切努力来试一试!” “谢谢王大夫!”张春华握住了王大夫的手。 “也应该谢谢我的老朋友陆工程师。但是现在不忙谢,你的哥哥到底能不能活过来,说实话我们两个现在都还没有把握。让我再把各种装置检查一遍吧。” 王大夫检查了一下玻璃柜子,打开了体温记录器,记录器的笔尖指在“-12O”上。他又试了试脉搏记录器,再把热波灯、人工呼吸机的各个电线接头仔细检查了一遍,最后还试了试氧气筒的阀门。 “一切都很好。现在开始吧!”王大夫向护士挥了一下手。 护土转动热波灯的电键。5盏热波灯都“嗡嗡”地响起来,把暗红色的光射在玻璃柜子里面的张建华的身上。体温记录器的笔尖画出了一条笔直上升的斜线,“-100,-80,-60,…,0”。 “零!”张春华轻轻地喊了一声,问身边的陆工程师说,“你说的这个危险的关口,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过去是过去了,”陆工程师说,“但是现在还没法断定,在渡过这个危险的关口的时候,是否已经发生了意外。一切都得者结局如何。耐心一点儿吧,结局很快就能看到了。” 体温上升到冰点以上30℃了。张春华看他哥哥仍旧直挺挺地躺着,心里焦急得什么似的。王大夫命令把热波灯关上,开始进行人工呼吸。 护士扭开了氧气筒上的开关。人工呼吸机开始有节奏地压迫张建华的胸部。所有的人的视线都跟着王大夫集中在脉搏记录器上。记录器的笔尖画出了一条水平的直线。大家都怀着等待的心情,觉得这条直线好像要无限止地延长。 “看!”王院长突然兴奋地压低了声音叫。 笔尖跳动了一下。虽然跳动非常细微,却是真正的生命的信号。 最初,脉搏的跳动不但微弱,并且是间歇的,跳了几下,又得停一小会儿。慢慢地,笔尖画出了连续的曲线,摆动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了。再看体温记录器,斜线又开始缓缓地上升。热波灯早关上了,现在体温的每一分上升,都是生命的活力的表现。 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紧张的空气已经缓和下来了。王大夫关上了氧气筒,打开柜子,轻轻地解下了绑在张建华胸前的人工呼吸机。现在可以看到,张建华的胸口在自然地一起一伏,就像沉睡一样,发出轻微的鼻息。 张春华握了握陆工程师的手,又握了握王大夫的手: “谢谢你们两位,真是谢谢!”他再也想不出别的感激的话来。 “张同志,你哥哥醒过来了!”陈科长喊。 张建华真个醒过来了,小眼睛睁得圆圆的。他看见周围尽是陌生人,害怕得叫起来: “爸爸!爸爸!” 张春华扑上去,眼眶里含满了泪水。他像抱一个小弟弟一样,把哥哥抱了起来。这位哥哥却还使劲地推开他的弟弟: “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不要怕,不要怕。”王大夫拍了拍张建华的小肩膀,“他会带你回家去的。” 这15年,对张建华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要跟他把每一件事情解释明白,决不是三言两语能办得到的。何况他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还缺乏理解自己这段经历的必要的知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