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七章 情商的革命


  你是懂得情感教育的父母吗?
  
1.21世纪的智能定义

  何谓EQ?它是Emotionai Quotient的英文缩写。它的汉语意思是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简称为情商。
  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理性一直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如此前提之下的结论是:人类可以以理智的方式战胜生活,而感觉不过是困扰生活的因素罢了。
  爱默特学院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入学时性向测验有800分,自然是聪颖过人,只可惜他总是四处游荡,迟睡晚起,因而经常逃课。他费了近十年才拿到学位。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径庭,这便很难以智商(IQ)来解释。在美国,曾有人追踪1940年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发现从薪水、生产力、社会地位诸方面考察来说,在校考试成绩高的不见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程度也能力无疑将使她在讲求人际能力的领域中一展所长,这些领域可能包括销售、管理、外交等等。
  朱蒂的人际能力能这么早地被发现是很幸运的,这是因为她的学校正进行一套多元发现计划,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该学校深信人的能力绝对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着重的说、读、写而已,像朱蒂的人际能力也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才华。他们鼓不是最高的。
  另有人针对背景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样的追踪,他们大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2/3的家庭仰赖社会救济,住的是有名的贫民窟,有一半孩子的IQ低于90。研究同样发现i Q与其成就不成比例,譬如说IQ低于80的人里,有7%的人失业十年以上,IQ超过100的人中同样有7%。就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来说,IQ与其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更大的是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另外一项研究的对象是1981年伊利诺州某中学多位毕业演说代表与致词代表学生,这些人的平均i Q是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到30岁时却都表现平平。
  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中达到同年龄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济。
  乍看之下,四岁的朱蒂似乎显得落落寡合,不及其他的小朋友来得合众。玩游戏时她总是站在边缘位置,而不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事实上朱蒂对幼稚园的人际生态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她对其他人的了解远远超过同辈孩子。
  但朱蒂的能力一直未被发现。直到有一天老师集合所有小朋友玩一种游戏。游戏方式是用棍子绑一些假人,头部贴着同学和教师的照片,请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最喜欢玩耍的角落,或是哪一位同学与哪一位同学最要好。这种游戏可说是小朋友社交观察能力的最佳测验。结果证明朱蒂的观察力是最敏锐的。
  朱蒂对班上同学的人际生态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一个12岁的孩子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朱蒂长大后,这些励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各项才能,进而将学校教育扩大为生活的教育。
  主导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葛德纳,葛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也千变万化。”
  传统对于智力的观念有很多限制,葛德纳是少数率先指出这一点的人。他指出智力测验的全盛时期始于二次大战期间,当时200万美国人首度参加大规模的纸上智力测验,测验方式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刘易士·特曼(Lewis Terman)刚发明出来的。此后数十年即葛德纳的所谓的IQ思考模式期”:“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后天能改变的很有限,智力测验可测出一个人是否聪明或愚笨。
  美国学生入学性向测验也是基于同样的观念设计的,认为单一一种性向可决定所有人的未来。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说,IQ最高的5个小孩中,1个在三个领域中表现优异,3个在两个领域表现优异,另一个只在1个领域较杰出。且各人突出的领域相当分各阶层。”
  1983年葛德纳出版影响深远的《心理结构》一书,明白驳斥这种IQ决定一切的观念,指出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主要可分为七大类。其中两类是传统所称的智能——语言与数学逻辑,其余各类包括空间能力(艺术家或建筑师),体能(如玛莎·万兰姆的优雅或魔术之师强森的灵活),音乐才能(如莫扎特)。最后两项是葛德纳所谓“个人能力”的一体两面,一是人际技巧,如治疗师或马钉路德·金这样的世界领袖;另一方面是透视心灵的能力,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表现在你或凡夫俗子身上,则是能够敏锐掌握自我内心的感受,从生活中得到平静与满足。
  葛德纳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是多元化,打破以IQ为单一的不可动摇的标准的传统观念。他指出求学过程中的重重考试都建立在狭隘的智力定义上,完全无法反映实际生活中多种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葛德纳指出,将智能分成七大类只能是一种方便的作法,人类才能的多样性是无法简单的分类的。葛德纳及其同僚曾尝试将这七类再细分为20类,例如将人际关系能力再分为四类:领导能力、交朋友的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分析社交生态的能力(前文所举四岁的朱蒂所表现的)。
  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可更完整地呈现出孩子的能力和潜力。葛德纳等人曾经让多元智能班的学生做两种测验,一种是传统标准的史丹福毕奈儿童智力测验,另一种是葛德纳的多元智能测验,结果发现两种测验成绩并无明显的关联。
  IQ最高的儿童在10类智能的多元测验中表现各异。举例来说:4个音乐较佳,2个特长在视觉艺术,1个是社交领会能力绝佳,1个特长是逻辑,1个是语言。5个高Iq的孩子在运动,数字、机械方面都不太行,运动与数字甚至是其中两个孩童的弱点。
  葛德纳的结论是:史丹福毕奈智力测验无法预测孩童在多元化智能领域的表现。反之,教师与家长可根据多元智能测验,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性向。
  葛德纳后来仍不断发展其多元智能观念,他的理论首度问世后约十年,他就个人智能提出一个精辟的说明:人际智能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别人的行事动机与方法,以及如何与别人合作。成功的销售员、政治家、教师、治疗师、宗教领袖很可能都有高度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与人际智能相似,并根据此一认知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葛德纳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这两种智能,他说人际智能的精确定义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适度的反应”。内省智能则是自我认知的钥匙,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辨别其异同,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
  要进一步探讨个人智能,我们不能不着继葛德纳之后的其他理论派别,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那鲁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他对情感与智能的结合方式有很精辟的见解。不过沙洛维并不是朝这个方面努力的第一人,即使是鼓吹IQ最有力的人士,偶尔也尝试将情感纳入智能的领域,而不认为情感与智能是相冲突的概念。知名的心理学家宋戴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IQ观念的普及影响颇大,但他也曾在《哈泼》杂志撰文阐释IQ与情感密不可分。他指出社会智能本身便是IQ的一部分(所谓社会智能是指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据以做出适度因应的能力)。另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智能不过是操纵他人的技巧,亦即不顾他人的意愿,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但这种关于社会智能的定义,未能为IQ派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到1960年某著名教科书甚至宣称社会智能的观念“毫无价值”。。
  但学者终究不能忽视人际智能的重要,因为人际智能根本上是直觉的常识。耶鲁心理学家罗位·史登柏格曾作过一个试验,请一群人叙述何谓“聪明的人”,结果发现人际技巧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史登伯格经过一番系统化的研究,得出与宋戴克相同的结论:社会智能有别于学院的智能,而且是实际生活表现的关键能力。以在职业领域备受重视的实际智能来说,管理者是否观察入微地理解非语文的信息便很重要。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赞同葛德纳的看法,传统的IQ观念都围绕着狭隘的语言与技术能力,智力测量的成绩最能直接预测的,其实是课堂上的表现或学术的成就,至于学术以外的生活领域便很难触及。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史登伯格与沙洛维)扩大了智能的定义,尝试从整体人生成就的角度着眼,从而对个人或EQ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评价。
  沙洛维为EQ下基本定义时,涵盖了葛德纳的个人智能,继而扩充为五大类:
  ①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反之,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较能知所抉择。
  ②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这方面能力较匮乏的人常须与低落的情绪交战,掌握自控的人则很快能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发。
  ③自我激励。无论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或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是绝对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情感的自制力——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较高。
  ④认知他人的情绪。同情心也是基本的人际技巧,同样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具有同情心的人较能从细微的信息觉察他人的需求,这种人特别适于从事医护、教学、销售与管理的工作。
  ⑤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者常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当然,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对别人的悲伤却不知从何安慰起。基本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优势之分,但人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无论哪方面的不足都可加以弥补与改善。
  IQ与EQ虽互异但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IQ高而EQ奇低,或IQ低而Eq奇高的人都很少见。事实上,IQ与EQ虽判然分明,二者之间确乎有一定的关联。
  但上面的分析可帮助我们分析与了解个人的特质。而两相比较,EQ仍是使我们成为完整个人的更重要的因素。
  
2.应付新时代人

  大家都很熟悉智力测验,但目前尚无所谓的EQ测验,将来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有关EQ的研究虽然日益丰富,但有些能力(如同情心)必须透过实况反应才能测验出来,例如让受测者从一个人的表情判断其情绪。不过仍有人尝试比较IQ与EQ的差异,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家杰克·布拉克以一种近似EQ的“自我弹性”为标准,比较高IQ与高EQ型的差异,发现两者确有天壤之别。
  纯粹高IQ型可谓是一种夸大可笑的知识分子,知识的巨人,生活的白痴,但男女略有差异。这类人往往有抱负有效率,呆板而顽固,不易为自身的问题所困扰。此外也较骄做好评断,一丝不苟自我压抑,面对性与感官享乐无法自在,疏离而冷漠。
  反之,EQ很高的人多是社交能力极佳,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忧思,对人对事容易投入,通常较正直,富同情心,情感生活通常较丰富但不逾矩,自处或与他人相处都能怡然自得。
  高IQ的女性对自己的智力充满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具广泛的智识与美学上的兴趣,通常较内向,如沉思,易焦虑愧疚,不易公开表达愤怒而常用间接方式。
  EQ较高的女性能直接表达感受,富自信,觉得生命有意义,和男性一样外向合群,善于调整压力,容易结交新朋友,无处不自安,能表现幽默的创意,能坦然享受感官的经验。与高IQ的女性不同,这种人很少觉得焦虑、愧疚或陷入沉思。
  21世纪的智能定义必将发生崭新的变化。当然,这几种典型都是很极端的,多数人都是IQ与EQ的不同组合,生挑战的绝妙武器在生活中,我们对于IQ即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早已耳熟能详了。许多人都做了IQ测验,即智商测验。而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与一个人的人生成就是密切地相关的。然而,如今再持这种观点的人却被认为大大落伍了!
  人类智能的研究领域已有了极其重大的新发现。国外最新研究表明,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评量标准是EQ,而不是IQ。
  前面已经提到,EQ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是认识自身的情绪;②是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③是自我激励;④是认识他人的情绪;⑤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IQ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一定成功,而一些EQ很高的人则必定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IQ高的人一般都是专门家,而Eq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能力。如果以我们的中华古训来解释一下,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应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
  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是EQ高者,而非IQ高者。因此,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大力提升自己的EQ。EQ是成功者,尤其是领导者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大量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一生事业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他能攀升到企业领导地位或专业领域的巅峰。虽然我们并不否定在校的学习能力,但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这绝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EQ的重要性绝不亚于IQ,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求得平衡,否则徒有智慧而心灵贫乏,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极易迷失方向。
  如今EQ在国外已被纳入正式教育。美国的学校已开办EQ课程,将其与传统的语言、数学课程并列。在港台地区,EQ也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我们适当追溯IQ与EQ的历史会使问题更加昭然。
  长久以来,智商一直被视为事业与私生活方面成功的先决条件,当然这种假设并非无根据的神话。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其伟大成就肯定与其智商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成就不能仅仅被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富于预感的感觉或直觉,是绝对无法造成这一切的。
  在西欧,情绪与智商“分家”有其很深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事实上,没有情绪的力量来承担及塑造,思想是无法由历史,也无法由个人发展而来的。
  今日,时机已成熟了,我们必须重新为情绪定位。举例来说,心理学上经常谈到“情绪的转变”。尤其是社会及健康心理学家们,早就肯定一向被漠视的“感觉”。他们认为,“感觉”对人的经历及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较新的看法认为,分析力及理性的智能对生活而言,只不过是排名第五位的影响因素罢了。
  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适用“感觉”的复兴,此自有其实用的理由与根据。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代及未来社会德纳说过:“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IQ因素,诸如社会阶层、运气等。”
  《钟形曲线)一书,作者理察·享斯但与查尔斯·穆瑞虽强调IQ的重要性,但也不否认非IQ因素的重要:“假设一个人参加性向测验,数学一项仅得50分,也许他不宜立定志向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赚100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就的因素实在太多,相较之下,区区的性向测验何足道哉。”
  EQ,包括如何激励自己愈挫愈勇,如何克制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Eq是很新的观念,不象IQ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切解释每个人的际遇如何受EQ的影响,但就现在的资料来看,EQ的确很重要,甚至比IQ更重要。有人说经验与教育对提高IQ效果有限,然而在用心的教导下,EQ的确能得到改善与提高。
  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保证你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会有适当的反应。既然高Iq不一定能与幸福快乐或成功画上等号,我们的教育仍以学业为重,忽略了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EQ(或可称为性格特质)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心理情感同样有技巧高下之分,同样有一套基本的能力标准,这和算术、阅读能力并无二致。EQ正可解释同样IQ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成就,因为它可决定其他能力(包括智能)的发挥极限。
  生命的成就绝对不只一条途径,正如所谓行行出状元。
  在这个日益显出知识重要的社会,技术能力当然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我们常听到小孩子说一个笑话:“一个笨蛋15年后变成什么?”答案是:老板。不过即使是笨蛋,如果EQ高照,职业上的表现也必然略胜一筹。
  诸多证据显示,EQ较高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较多优势,无论是谈恋爱、人际关系或是理解办公室政治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成功的机会都比较大。此外,情感能力较佳的人通常对生活较满意,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须花加倍的心力与内心交战,从而削弱了他的实际理解力与清晰的思考力。
  IQ并非成功的唯一法宝,EQ才是人生的决胜关键。这一点在今天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更显出其重要性。
  
3.乐观开朗:中国父母必不可少的EQ指标

  一项研究请学生考虑下列假设性问题:
  你设定的学期目标是80分,一周前第一次考试成绩发下来了(占总成绩的30%),你得了60分。你会怎么做?
  每个人的做法因心态而异。最乐观的学生定要更用功,并想到各种补救的办法。次乐观的学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比较没有实践的毅力。最悲观的学生则根本放弃,一蹶不振。
  上面的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假设性的。上述研究是由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史耐德主持的,他研究学生学习成绩与其乐观心态之间的关系,甚至比传统所进行的入学测验更为准确,也就是说就智能相当的学生做比较,情感能力影响其表现甚巨。
  史耐德的解释是:乐观的学生会制定较高的目标,知道如何努力去年成。比较智能相当的学生后会发现,影响其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心态是否乐观。
  将此实验推及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其结论大致相同。尤其是父母乐观开朗的,其孩子一般也较乐观,成就比较大。
  古希腊有一则令人深思的神话,说古希腊公主潘朵拉因美貌遭神嫉,故意送给她一个神秘的盒子,叮嘱她绝对不可打开。一日潘多拉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掀开盒子一角偷窥,从此释出人世的一切苦难:疾并苦痛、疯狂。所幸一个好心的神帮助她及时盖上盒子,才没有放走让人类得以忍受一切痛苦的良药:希望。
  现代研究人员发现,希望不只是痛苦时的慰藉,在生活中它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学习或事业,总是怀抱希望的人在各领域都能比人更占优势。希望的意义不只是乐观的心态,据史耐德的定义,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达成目标的章志力与方法,不管目标是什么”。
  当然每个人的自信程度都不相同。有些人自信总能摆脱困境,解决难题,有些人则怀疑自己没有达成目标的精力、能力或方法。史耐德发现高度乐观的人具备若干共同性质:较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能自我安慰,知所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小部分。
  从EQ的角度来看,乐观意指面对挑战或挫折时,不会满腹焦虑、抱持失败主义或意志消沉;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较少出现沮丧、焦虑或情感不适应等问题。
  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夺得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式比赛中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式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各报都以为两度失金将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没想到他在后五项比赛中竟连连夺冠。只有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钉沙里曼对这项转变不感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度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实验方式是一次表演后,故意请教练告诉毕昂迪他的表现不佳(事实上很不错)。接着请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都因此影响演出成绩。
  所谓乐观是指面对挫折仍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从EQ的角度来看,乐观是让困境中的人不致流于冷漠、无力感、沮丧的一种心态。乐观也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当然,你的乐观必须是务实的,太天真的乐观可能导致可悲的结果)。
  沙里曼将乐观定义在对成败的解释上: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结果是能转败为胜。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诸个性上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不同的解释对人生的抉择造成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乐观的人在求职失败时多半会积极地拟定下一步计划或寻求协助,即视求职的挫折为可补救的。反之,悲观的人认为已无力回天,也就不思解决之道,亦即将挫折归咎于本身恒久的缺陷。
  乐观与自信一样可预测学业成绩。沙里曼曾以1984年度宾州大学50名新生为对象做乐观测试,发现测试成绩比入学考试或高中成绩更能准确预测第一年成绩。沙里曼指出:“入学考试测量的是能力,从每个人解释成败的角度则养出他是否容易放弃。一定程度的能力加上不畏挫折的心智才能成功,动机是入学考试测不出的,而要预测一个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是否能愈挫愈勇。以智力相当的人而言,实际成就不仅与才能有关,同时也与承受失败的能力有关。”
  沙里曼研究过大都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结果充分说明乐观的心态激励人心的重要性。不管在何种行业,微笑接受拒绝是销售人员的要件,更何况是对拒绝率颇高的保险业务员。这也是为什么保险业务员前三年辞职的比例高达3/4。
  沙里曼研究发现个性乐观的销售者前两年销售成绩比悲观者高出37%,后者第一年辞职的比率是前者的两倍。
  后来,沙里曼更说服大都会破例进用一批新人,这批人的特质是乐观测试成绩很高,但传统的求职考试没有过关(传统考试的题目是以实际业绩优异的销售员为范例设计的)。结果这批人第一年业绩比悲观型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
  乐观心态对销售成绩的影响更说明了EQ的这种本质。
  对业务员而言,每一次被拒绝都是一次小挫折,其因应方式便攸关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尝试。一次次地被拒绝必然会打击士气,让人觉得拿起话筒拜访客户颇难。生性悲观者尤难以适应,他可能会对自己说:“这一行不适合我,不妨另觅一条路。”此种心态会导致消极灰心,甚至沮丧。反之,乐观者会告诉自己,“可能我的方法欠佳”或是“不过碰到一个情绪不佳的客户”。乐观者能从失败中找出教训,因而能尝试新的方法。悲观的心态则混灭希望,乐观者则能激发希望。
  由以上的论述可证明,对于一个人而言,乐观的心态对成就感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所受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父母的心态和习性。如果父母具有乐观开朗的心态与性格,遇事不怕艰难能愈挫愈勇努力向前,而不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那势必会带动孩子学会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使他形成开朗乐观的心态和习惯,在以后成长道路上能不断克服困难而开拓前进。
  乐观与悲观可能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天性也是可改变的,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生活的环境。而且乐观与希望可通过父母的教育而得,亦如绝望也可能慢慢养成一般。
  孩子要是有乐观心态,可能更愿意冒险与追求挑战,而一旦克服挑战便更可增加能力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孩子的能力做最大的发挥,缺少的能力也会努力去培养。
  史但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班度拉对能力感的乐观性颇有研究。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父母乐观,孩子也会乐观,这是对父母的要求,更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必要契机。
  
4.中国父母应该向卡耐基学习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对乐观这一必不可少的EQ也有许多精辟的看法,这些看法对建立EQ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对中国父母尤为重要。
  使你生活成功的九个字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几年以前,我(卡耐基)参加一个广播节目,他们要找出‘你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这很简单,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讲的那些’……他怎么可能是别种样子呢?
  “我现在很确切地知道,你必须面对你最大的问题,事实上几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把这些总合成一句话——决定你命运的一句话: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在思想中,卡耐基寻求着快乐原则,他为自己及世人制定了一个快乐的计划,名字叫做“只为今天”,这项计划对中国的父母肯定会有所启示。原文如下:只为今天!
  (1)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2)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3)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最好基础与条件。
  (4)只为今天,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5)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锻炼我的灵魂:我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总想做的事,这就是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议的,只是为了锻炼。
  (6)只为今天,我耍做个外表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7)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一次解决。我能连续12个钟点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了我。
  (8)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什么。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是要制定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9)只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番。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想到钟,使我的生命更充满希望。
  (10)只为今天,我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
  如果我们每个孩子的父母都能自觉遵循这些“只为今天”的生命准则,对于孩子的未来将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啊!
  切莫报复
  爱你的仇人,善待恨你的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祈祷。
  有些孩子的父母心中充满仇恨,生活中睚毗必报,殊不知这样对孩子会有十分消极的影响。请听听卡耐基怎么说吧!
  “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致胜的力量。
  那力量能够妨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担心,令我们苦恼,令我们一心想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高兴地跳起舞来。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到他们,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象地狱一般。
  “你猜是谁说过?‘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会他,更不要想去报复。在你想跟他摆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你伤害那家伙的更多……’这段话听起来好像是什么理想主义者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出现在由米尔丽基警察局发出的一份通告上。报复怎么会伤害你呢?伤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据《生活)杂志的报导,报复甚至会损害你的健康,‘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是容易愤慨’,《生活》杂志说,‘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会随之而来。,“现在你该明白耶酥所谓‘爱你的仇人’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是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当他说‘要原谅七十个七次’的时候,他是教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并胃病和许多其他的疾玻”要培养自己平安和快乐的心理,请中国父母记住规则:“让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去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了,我们会深深地伤害了自己。让我们像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的那样,不要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去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不求感谢,只求奉献
  如果你想要快乐、被爱,那么就不要去要求,不要希望得到任何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
  要想培养出感恩仗义的正直的孩子,请中国父母先听卡耐基所讲的故事吧!
  “我的姨妈微奥拉·亚历山大,就是一个从来不会想到孩子会对她‘忘恩’的好例子。当我小时候,薇奥拉姨妈把她的母亲接到家里来照顾,也同样照顾她的婆婆。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看见两老太太坐在薇奥拉姨妈农庄壁炉前的情景,她们会不会给薇奥拉姨妈惹上麻烦呢?噢,我想常会有的。可是你在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很爱这两位老太太——所以她顺从她们,宠她们,让她们过得很舒服。
  “除这两位老人家之外,奥薇拉姨妈还有六个孩子。她从来没想到她这样子有什么特别,或者把两位老太太接到家里是件值得令人赞赏的事情,在她看来,这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也是应该做的事,并且是她希望做的事。
  “今天奥薇拉姨妈在哪里呢?
  “嘿,她现在守寡已20多年了,有五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分别组织了五个小家庭,但都吵着要跟她在一起,让她住在他的家里。她的孩子非常敬佩她,怎么样也不离开她,这是因为‘感恩’吗?不是的,这是爱——纯粹的爱,这些孩子在他的童年的时候,就懂得爱的温暖,现在情形反过来了,他们能付出爱心,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吧?”
  所以请避免因别人不知感激而引起的难过忧虑,请中国父母记住以下三条规则:
  (1)不要因为别人忘恩负义而不快乐,要认为这是一件自然的事。让我们记住:耶稣基督在一天之内治愈了十个麻风病人,而只有一个人感激他。为什么我们却希望得到比耶酥更多的感激呢?
  (2)让我们记住找到快乐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施恩勿望报,只为施予的快乐而施予。
  (3)让我们记装感恩”是教化的结果。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女能知道感激,那就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找准自我,维持本色
  一个人想要集他人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是最愚昧、荒谬的行为。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个新东西,应该为这一点而庆幸,应该尽量利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一切。归根究底说来,所有的艺术都带有一些自传性:你只能唱你自己的歌,你只能画你自己的画,你只能做一个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不论好坏,你都得自己创造一个自己的小花园;不论好坏,你都得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你自己的小乐器。
  就像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里所说的:“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一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
  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他决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能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有一位诗人道格拉斯·马罗区写道: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一株松
  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
  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株大树,就做灌木一丛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草绿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蠕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边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人的输赢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中国父母,请记住卡耐基的话:“让我们不要模仿别人。让我们找到自己,保持本色。”
  做一个乐观者
  当你感到沮丧时,应设计在一小时内将烦恼全部忘掉,那么,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呢?
  ——经济学家罗杰·巴勃森
  中国父母应该了解这一点,才能做一个乐观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们的孩子。
  卡耐基如是说——
  “每当我发现自己对目前情况感到沮丧时,我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把烦恼全部抛弃,使自己成为一名高高兴兴的乐观者。
  “以下就是我的办法:我走入我的书房,闭上眼睛,走向专放历史书籍的书架前。我仍把眼睛闭着,伸手取出一本书——我根本不知道我拿的是普里斯寇特所写的《征服墨西哥》,或是史东尼所著的《凯撤生平》。我仍然把眼睛闭上,随便翻开一页。然后我睁开眼睛,读上一个多小时;我读得越多,越是体会到一向是痛苦不绝的,人类文明总是濒于破裂边缘。历史上充满悲剧故事:战争、穷困、瘟疫、饥荒、不人道。在阅读过一小时的历史后,我不禁明白,即使像目前这样坏的情况,实际上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使我能够正视我现在所遭遇的困难,并明白这世界正不断在进步,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上述方法值得一试,将你的眼光扩展到千年之远——从房屋的观点来看,你将会发现你的“烦恼”是多么微不足道。
  告别昨天,熬过今天
  我不为自己哀怜,不为过去的烦恼流泪,透过痛苦,我彻底接触到生活的每一角度。
  ——桃乐赛·迪克斯
  困苦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从卡耐基的叙述中,或是困苦或是喜悦的中国父母,您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卡耐基娓娓而言——
  “我曾遭过极严重的贫乏和疾玻人们问我是如何度过那些日子的。我总是如此回答:‘我既然已度过昨天,就能熬过今天。我不允许自己去猜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我深深明白什么是需要、奋斗、焦虑和失望。我经常要超出自己能力的范围进行工作。我回顾我过去的生活,觉得那生活就像一个战场,遍布破灭的梦恩、支离破碎的希望,我残缺的幻想——在那场战斗中,我得胜的机会意外地低,一场战斗下来,使我浑身伤痕累累,手脚残缺,苍老许多。
  然而,我不为自己哀怜;不为过去的烦恼流泪;对那些不曾遭遇我这些苦难的幸运的妇人不心存嫉妒。因为我确实是生活过了,而她们只是存在而已。我将生活的苦酒饮得一滴不剩,她们只是尝到上面的泡沫而已。我所知道的一些事,她们一辈子也不懂。我看过她们不曾见过的事物。只有眼睛被泪水洗净的妇人、才有广阔的视野。
  “在困苦的环境中,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生活哲学,是那些环境舒适的女人所办不到的。我学会了珍惜每一天,不为恐惧明天的到来而自寻烦恼。……对于遭遇那么多的因苦,我并不觉得遗憾,因为透过那些困苦,我彻底接触到生活的每一角度。这已值得我付出去的一切代价了。”
  此外,在卡耐基EQ训练中,还有“欢乐地活动明天”、“多用肌肉,少用脑筋”、“消灭烦恼”,特别是寄希望于人生的“克服自卑心理”等项目,亦是可读与可用于实践的。
  卡耐基基总结的这些EQ训练法,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不失实际的指导意义。
  如果您能够将之运用于生活、工作、学习和对孩子的教育中,定能获益不浅。
  
5.EQ在人际关系中的精彩表现

  在社会中生存,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纷繁芜杂的各种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点,而EQ,是解决人在关系网中如何正确对待各种性格不同的人,如何处理各种类型的矛盾、事务,从而保证自己能游刃有余地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一展风流。
  EQ在人际关系中的精彩表现可谓异彩纷呈千变万化。
  但也有其主导的方向,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希望有助于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心平气和才能驾驭他人
  蓝尼与弟弟杰伊在玩积木,不久便因杰伊弄乱积木盛怒难忍而咬了杰伊一口。杰伊大哭,妈妈责备蓝尼。蓝尼感到不平,也大哭。母亲正在气头上,根本充耳不闻,最后是杰伊安慰了蓝尼。下面是兄弟俩的对话:先是听到杰伊恳求的声音:“蓝尼别哭,别哭了好不好?”
  但蓝尼仍哭个不停,杰伊向母亲求助:“妈咪,蓝尼在哭。看,蓝尼在哭。”
  接着他又转向哥哥,像妈妈似地拍拍他,一边安慰道:“蓝尼乖,不哭?
  蓝尼仍抽咽不止。于是杰伊说:“我帮你收积木好不好?”
  最后又讲,“车里有个人!蓝尼,你看是什么?这是什么?”
  这个故事显示出杰伊在处理别人的感情时运用了多么复杂的技巧。在这过程中可见,掌握他人的情感,必须具备两项技巧:自我掌握与同情心。杰伊正是在自我情感体验上和同情心支配下用一系列方式劝慰蓝尼的。
  人际技巧是形成成功的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与人接触时常居主导地位,容易打动别人,能享有丰富的亲密关系,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同时又可让人觉得自在。
  自我情感的表达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不同文化在这方面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一个人自我情感的表现策略的运用时机与技巧,与其EQ的高低有关。
  我们很早就开始学习这些规则。其中一个是明确的言教。但更多的是透过身教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有样学样。
  教育时应该注意情感即是媒介,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信息。
  当父母告诉孩子要“微笑着说谢谢”时,如果口气严厉面目冷淡,得到的恐怕是反效果,小孩子也可能皱着眉冷冷地简短说谢谢,听在他人耳朵里自然也是两样。
  情感的表达方式对接受者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学到的教训可能是“如果真实感受会伤人,你应该隐藏起来,代之以较不伤人的假情感”。这样的规则不只是社交礼仪的一种,更攸关我们的情感对他人的影响。谨遵规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反之则可能酿成灾难。
  人际智能的四大要素
  瑞奇与罗杰上同一家幼稚园,下课时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在场地上奔跑,瑞奇突然跌伤膝盖,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照样往前跑,只有罗杰停了下来。瑞奇慢慢停止哭住,这时罗杰弯下脚抚摸自己的膝盖说:“我也受伤了。”
  汤玛士·海奇认为,罗杰的表现是人际智能的最佳范例。
  罗杰对同伴的情感表现出异常的敏感,而且很快地与他建立关系,他是唯一注意到瑞奇的处境而尝试安慰他的人,虽则他的安慰方式不过是抚摸自己的膝盖。这个小动作却显示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技巧是维持任何亲密关系的关键。一个稚龄孩童已显出这样的技巧,长大后必发展出更成熟的人际能力。
  海奇与葛德纳指出人际智能的四大要紊是:
  (1)组织能力。这是领导者的必备技巧,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剧院的导演与制作人、军队指挥官及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多具备这种能力,表现在孩子身上则常是游戏场上的带头者。
  (2)协商能力。这种人长于仲裁与排解纷争,适于发展外交、仲裁等事业。表现在小孩子身上则常为同伴排难解纷。
  (3)人际联系。亦即罗杰对同伴所表现的关心,这种人深谙人际关系的艺术,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更是忠实的伴侣、朋友与事业伙伴,也会是称职的职员或教师。
  (4)分析能力。敏于察知他人的情感动机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深刻的亲密关系,心理治疗师与咨询人员正是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学才华则可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或戏剧家。
  这些技巧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构成个人魅力与领袖风范的根本要件。具备这些社交智能的人易与人建立关系,长于察颜观色,领导和组织能力俱强。与此种人共处是非常愉快的,因此他们总是广受欢迎。
  不做空洞的交际人
  人际能力其实是建立在EQ基础之上的,譬如说社交能力好的人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善于体察对方的微妙心理,进而随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微调,以达到预计的效果。从此观点而言,人际能力高明的人实际上与高明的演员无异。
  然而每个人必须清楚掌握个人的需要,才不致于成为一个空洞的交际人,虽广受人欢迎而内心空虚无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史耐德便持此种看法。他研究发现有些高明的社交变色龙极善于提高自我形象,其心理状态正如文学家奥登所说的,其自我观感“迥异于为使自己受欢迎而营造的形象”。如若你的社交技巧超越自知之明,便可能发生这种现象,社交变色龙便具备了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的本领。史耐德发现这种人通常能给人绝佳的印象,但极少有稳定而满意的亲密关系。当然,较为理想的是在忠于自我与社交技巧之间取得平衡。
  社交变色龙很容易为了获得认可而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在公开场合与私下生活中戴有不同面具。心理分析家海莲娜·戴伊茨称之为“面具型性格”,这种人可根据周围人们的反应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史耐德说:“有的人公私场合表现出一致的性格,有些人却像万花筒似的令人眼花缭乱。就好像伍迪·艾伦的人物赖利格一样急于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这种人会先观测对方的期望再做回应,而不会坦陈心中的感受,而且会为了维持良好的关系故意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表示友善。在不同的情况下,他可以有判若两人(或多人)的表现,一会儿是活泼的小鸟,一会儿是保守的谦谦君子。
  当然,某些行业确实需要如此技巧,如演艺界、法律、销售、外交、政治等。
  有的人会成为随波逐流的变色龙,有的人却能在社交技巧与真实感情间取得平衡,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忠于自我,亦即无论如何都能坚持人心深处的感受与价值观,甚至为了揭穿谎言不惜与人对立,而此种勇气正是变色龙所缺乏的。
  进入社交目的诀窍
  每个孩子都会面对一些重要的关卡,这时他们的社交技巧就面临最痛苦而无从逃避的考验:面对一群玩耍的孩子而觉得不得其门而入。在这关键的一刻别人会喜欢你或讨厌你,接纳你或排挤你,这一切都是毫无掩饰的公然表现。研究儿童心理的人特别喜欢研究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发现人缘好与不好的孩子,采取的策略也有很大差异。
  幼儿在拒绝他人时,常间接表达出负面的情感判断,有时甚至坦白得有些残忍。“我们讨厌你”,是所有孩子都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因此,他们在加入一个新的团体时都会格外谨慎。这种焦虑和成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通常新加入的人会先旁观一会儿,然后尝试性加入,谨慎地慢慢采取主动。有两大禁忌几乎一定导致被排拒;太急于取得领导地位及与其他人显得不搭调。人缘差的孩子常常会犯大忌,比如以蛮横姿态加入,突然改变话题,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截了当地反对别人的意见等等,目的显然都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只可惜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被忽略就是遭排斥。相反的,人缘佳的儿童会观察一段时间再加入,并表现出接受该团体的意见,而且会等到自己的地位获得认可后再主动提出意见。
  海奇观察发现,罗杰要加入一团体以前会先做观察,然后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最后主动与人交谈,进而完全加入,这的确是很高明的策略。例如,罗杰与瓦伦玩一种游戏,将小石子当做炸弹放入袜子里。瓦伦问罗杰他要坐直升机或飞机,罗杰并不直接回答,反问他:“你是坐直升机吗?”
  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对答正显示出罗杰对别人的想法很敏锐,且懂得据此维系彼此的关系。海奇的观察是“罗杰时时留心玩伴的想法与作法,因而能真正地玩在一起。”而其他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坐上自己的直升机或飞机,然后便各自分飞。
  EQ的精彩表现
  如果说安抚他人痛苦的情绪是社交技巧的表现,那么妥善对待一个愤怒中的人,可能是最高难度的表现。根据我们对愤怒的控制及情绪感染的研究,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转移他的注意,对他的感受表现同情心,进而带引他产生较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方法。
  下面转述的泰瑞·道森所说的故事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道森是50年代最早去日本学习气功的美国人之一。有天下午他坐车回家,车上遇到一个酒气冲天的壮硬男子,阴沉沉地仿佛要打架滋事。只见他高声叫骂、把一个怀抱婴儿的妇人撞得跌在一对老夫妇身上,老夫妇吓得与其他乘客逃到车厢另一端。那醉汉又继续冲撞他人,但因醉得太厉害而失理智,紧急抓住车厢正中央一根柱子,大吼一声想将它连根拔起。
  当时的泰瑞每天练八小时的气功,体能正处于最佳状态。这时他觉得该出来干预,但泰瑞开始学艺时已答应老师绝不主动挑衅,只有自卫时始可动武,现在他认为终于有机会小试身手,而且理由绝对充分。此时其他乘客都僵坐不敢动弹,泰瑞便慢条斯理站了起来。
  醉汉一看见他便吼道,“啊吁!一个外国佬!教你认识认识日本礼仪!”接着便作势准备出击。
  就在醉汉将动未动之际,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宏亮而且愉快得有些奇怪的声音:“嗨!”
  那仿佛是好友久别乍逢的欣喜,醉汉惊奇地转过身,只见一个年约70身着和服的矮小日本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对醉汉招了招手说,“你过来一下。”
  醉汉大踏步走过去,怒道,“凭什么要我跟你说话?”这时泰瑞目不转晴地注意他的动作,准备一有不对劲立刻冲过去。
  “你喝的是什么酒?”老人眼睛充满笑意地望着醉汉。
  “我喝清酒,关你什么事?”醉汉依旧大吼大叫。
  “大好了,太好了,”老人热切地说:“我也喜欢清酒。每天晚上我和太太温一小碗清酒,拿到花园,坐在木板凳上……”接着又说起他后园的柿子树……然后老人愉快地问他:“你一定也有个不错的老婆吧!”
  “不,她过世了……”他哽咽地开始说起他的悲伤故事,如何失去妻子、家庭和工作,如何感到自惭形秽。
  这时泰瑞要下车了,他走过时听到老人鼓励醉汉把所有的心事都说出来,只见醉汉斜倚在椅子上,头几乎是埋在老人怀里。
  这就是EQ的精彩表现。
  诚意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心,只知玩弄手段,自然不能为他人接受。没有为对方尽力牺牲的心情,就不能称之为有诚意。
  由于诚意的表现是有限的,所以尽可能地伸出援手,这就是诚意的意思。既没有过分的期待,就没有过重的负担,能够看透这一道理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人类社会中的诚意,并不是非要鞠躬尽萃,死而后己,但也不能流于形式。
  本来,诚意的展开是我们针对发生的问题,展现出解决的努力及其结果。但实际上,一些人往往只要有某一程度的结果出来,就自认为是诚意到了而草草结束。如果这也可称为诚意,那么现代人可就大习惯这种风潮了。
  只展现某种程度的努力,这只能称为迎合世俗。这种诚意一旦碰上有坚定信念的对手,就会先妥协或放弃。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却连这最起码的表面功夫都很少有人做得到。一般人总会巧立名目,找寻各种借口为自己逃避责任,因此就连表面的诚意也吝于表现出来。
  不羡慕也不嫉妒
  有欲望的人才是人类。也就是说,人总是随时注意着周遭与同伴,随时随地由其中谋求优越感和利益。如果一个人连这点兴趣都没有,这个人可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竞争意识一直会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羡慕他人,当朋友比自己好的时候就会心存嫉妒。除非是相当有修养的宗教家,否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念头。
  这儿要探讨的并不是人性的问题,而是在交际技巧上,该如何克制内心的欲望,使之不表现于外在。
  所谓交际手腕指的就是克制内心的欲求,而谋求朋友交往的原则。这并不是假象,而是借着协调与妥协来达到交往的目的。
  古代有“金石之交”或“金兰之交”这些形容弥坚友谊的成语,这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了绝无仅有的稀罕事。以现代人而言,能够贯彻交友原则的人简直可谓圣者。
  嫉妒、羡慕都是人性的弱点。不论你多么逞强地压抑它,你还是希望自己超越他人。这种本性若能正常而良性地发展,便能产生上进心及竞争力,这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这种心态扩展到朋友的交际上,那可就不妙了。
  某种程度的羡慕可以直接向对方以言语表达,这是非常好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你的羡慕将会令对方感到无比地高兴。但是,如果失去了内心警惕而燃起了妒意,这妒意经过不完全的燃烧后,反而会令双方都受到伤害。
  正当的褒奖是身为朋友的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这除了需要有勇气把不易说出口的话坦白他说出外,更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
  然而,若是以轻蔑的语气对朋友说:“你蛮能干的嘛!”
  “算你厉害!”这非但不能表达你的敬意,而是向对方表达你的自负与轻视,这可是友情的致命伤。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对现代人而言如同天方夜潭。如果你看到了对方的优点,就必须以虚心的态度来认同对方。这虽然还谈不上让对方视你为知己,但对你自己本身也会有正面的效用。有了善意的认同,才能够以冷静的思考来反省自己不如对方的地方,并且能够努力改进来超越对方。如果只是一味地嫉妒却不自我反省,这样得罪了朋友,对自己也无一点好处。
  
6.做好医治孩子心灵创伤的情绪医生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精深地研究人类疾病的根源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通过对大量心理疾并生理疾病的病人的分类与个类研究,专家们证明:情绪的好坏已成为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键。
  心灵的创伤要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难以愈合,但是适当运用情绪这个医生,也可以做到药到病除。
  现代医学太缺乏Eq
  “医生,你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的?”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从苦难中学到的”。
  ——阿尔伯特·加缪《瘟疫》
  “我因为腹部有些疼痛去看医生,刚开始好像没什么异常。但后来医生看过我的验尿报告,发现有尿血的迹象。
  ‘我安排你再去做更详细的检验……细胞检验……’医生面无表情地说。
  “后面的话我都没听进去,整个脑子都凝注在细胞检验四个字上。那不是癌症吗?
  “检查的时间地点我都没听清楚,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我却问了三四遍。我的脑子仍停留在那四个字上,仿佛我刚回家却在门口被人敲了一记闷棍。”
  在上述的例子中,病人的反应怎会如此强烈?那个医生算是很尽职,仔细检查了每个该检查的部位。事实上得癌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是这时候理性分析根本派不上用常病中的情绪影响一切,很容易有草木皆兵的恐惧心理。
  病人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为心理的健康一部分是建立在长生不老的幻觉上,疾病(尤其是重病)却打破了这个幻觉,突然发现死亡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虚弱无助的感觉立刻袭来。
  而医护人员在照顾病人的身体时,往往会忽略了病人的情绪反应,殊不知情绪深深影响身体的抵抗力和复原能力。
  我们只能说,现代医学太过缺乏EQ。
  对病人来说,每一次与医护人员接触都是获得安慰的良机,当然,处理不当的话也可能因此陷入绝望的深渊。而医护人员对于痛苦不堪通常不是轻率处理就是无动于衷。当然,愿意付出时间与爱心照料病人的医护人员大有人在,但我们看到的普遍趋势是,医护人员为顾及体制上的其他急务,无暇照应或根本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再加上医护系统与经济因素关系关系日益密切,情况似有恶化的倾向。
  我们认为病人的心理状态应列为医护过程的重要考察依据,绝不只是考虑到人道的因素。现代医学界一向自视其任务在于治疗病症,却忽略了生病的主体:病人。病人也因习惯了这种观念,仿佛同犯似地也忽略了自己在情绪上的反应,即使有反应也视之为与疾病无关。尤其一般人完全无法接受心理影响身体的观念,更是强化了这个不当的趋势。
  同时我们又看到一套矫在过正的极端思想,以为再严重的疾病亦可由乐观思想进行治疗。
  事实的真相介乎这两种极端之间。
  而心灵的创伤尤应得到社会普遍民的重视,而用EQ来医治心灵的创伤是最佳的方法。
  越战士兵与心灵创伤
  下面是一个49岁的越战退伍军人的自述,关于24年前在遥远异乡的经历:“我根本无法抛开那段记忆!各种影像细节鲜活地不断涌现,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事物也能唤起记忆;用力关门声,东方女人的身影,竹席的味道,炒猪肉的味道都能让我回到过去。昨晚本来我睡得还不错,到清晨忽然暴风乍起,响起一声巨雷。我立刻惊醒,恐惧得无法动弹。当下便好像回到越南,那时是雨季,我在站岗。我知道下一炮一定会打中我,而且必死无疑。我的手都冻僵了,全身却在冒汗,颈部根根汗毛直竖,心脏狂跳,仿佛就要窒息。这时我闻到一股硝烟味,突然看到同队的洛伊的残肢……盛在一个竹盘子上,是越共送回来的……”事隔20多年,此段记忆依旧鲜活地存在于创伤者的脑海中。创伤后异常症患者的神经警戒系统超乎正常地灵敏,寻常事件也会被当作危机处理。就脑部的变化而言,似乎是因为极度的恐惧造成脑部化学物质的全盘改变。一般地创伤后异常症案例都是导因于单一事件,事实上持续数年的暴行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孩子长期遭受精神、肉体或性虐待,也会出现此种症状。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无法控制。如果人在危急时刻觉得还可以努力做点什么,即使是再小的事,事后仍比那些完全无助的人好过得多。
  创伤与复原
  艾莲约会差点被强暴,当时她虽奋勇抵抗成功,事后那个人却不断骚扰她,不是三更半夜打电话胡说八道,威胁要对她不利,就是到处跟踪她,让她不知所措。她也曾报警,但警方却不理不睬,理由是“对方未采取任何行动”。最后她决定寻求心理治疗,这时她已有创伤后异常症的症状,杜绝任何社交活动,绝少出门。
  提出这个案例的是哈佛精神病治疗师荣蒂丝·贺曼,她研究勾勒出创伤后异常症的三个复原步骤:一是恢复安全感,二是回忆创伤的细节,三是重建正常的生活。
  经过医生的精心耐心治疗,艾莲恢复了常态,能正常地生活与外出了,并且义正严辞地解决了骚扰问题。
  心理治疗、情绪治疗是情绪的再教育方式,多数人一生中鲜少发生这类深印脑海的可怕事件,但很多人会遭受诸如爱情、婚姻、事业等诸方面的心灵挫折而造成心灵创伤。
  心理治疗能够改变的,主要是情绪被激发后所做的反应。
  儿童在生活中会出现许多的心灵创伤,比如抑郁、孤单,以及由于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恶性结果,作为父母,如何做医治孩子心灵创伤的情绪医生呢?
  首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所具有的心灵创伤的成因,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适当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通过实际行动来加以改进。
  其次,通过谈话方式来与孩子交流并疏通孩子的情绪障碍。在交谈中,要耐心引导,用父母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的心灵。
  最后,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孩子习惯的关系,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努力避免使孩子再想到以前的心灵创伤。
  这便要求父母具备一定的EQ技能和心理知识,只有如此,您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您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7.21世纪需要高情商的孩子

  EQ成为关于未来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要使孩子在未来能撑起生命、时代的航船,做一个高超的船长或是舵手,需要您的孩子具有高情商。一场情商的革命正酝酿升腾于世纪之交。
  只有搭乘情商炔车,您的孩子才能在21世纪成就非凡业绩。
  教育的紧追情
  国家的希望在年轻人的教育。
  ——荷兰人文学家伊拉斯谟斯
  下面要为你介绍的是一种奇特的点名仪式,15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盘坐在地上,围成一圈。老师喊到名字时,学生不是传统式的空喊一声“有”,而是报数并表达他当日的心情。1分代表心情低落,10分代表情绪高扬。
  这一天大家心情都不错:
  “杰西卡”
  “10分:因为周未心情特佳。”
  “派克”
  “9分:有点兴奋有点紧张”。
  “妮可!”
  “10分:觉得平静而快乐”。
  这是纽沃学习中心自我科学学习班的上课情形,这所私立学校堪称EQ教育的典范。
  自我科学学习的主题是个人及人际互动中发生的感觉。
  要探讨这一主题,老师与学生都必须专注在孩子的情感生活上,而这正是绝大多数学校长期忽略的问题。老师以孩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题材,举凡被排挤的痛苦、嫉妒,可能引发打斗的纷争都是讨论的主题。该校主任暨课程设计人凯伦麦孔认为:“孩子的学习行为与其感觉息息相关,EQ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绝不亚于数学或阅读的教导。”
  现在EQ教育的观念已逐渐在全美传播开来,自我科学班则是这方面的先驱。其主旨是将EQ的提升视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是每个小孩都要学习的技能,而不是专门为问题儿童设计的补救措施。
  青少年很多问题,如好斗或沮丧,往往是情感缺陷与社会技巧不足的表现,据此设立预防课程对孩子有莫大的帮助。问题是这类课程常常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试验,下一步应做的是将其推广,成为一般教师都能教导而莘莘学子广为受惠的普遍教育。
  新的教育方向视情绪与生活为教学主题,而不是平时听任学生自生自灭,发生问题时则丢给辅导老师或训导处。
  乍看之下情绪教育班会给人平淡无奇的印象,似乎不可能解决五花八门的青少年问题,但平凡正是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必须长时间经常性地灌输孩子平凡但重要的道理。情绪教育的根植有赖于学习经验的不断累积,直到脑中形成明朗的途径,让孩子习惯成自然,在面临威胁、挫折或伤害时都可以收放自如。情绪识字班的课程看似平凡琐碎,却可以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加强儿童、青少年的EQ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EQ初级课程
  自我科学班的课程设计使用近20年,被证明是教导EQ的模范。
  自我科学班的课程内容,几乎与EQ的内涵完全相符,基本的情绪技巧更是为孩子处理情绪麻烦准备的最佳武器。
  他们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认识各种情绪及其表达方式,分析思维、感觉与行为的关系;探讨做决定时根据的是思维或感觉;将这些学习心得应用在关于抽烟、吸毒及性关系的决定,此外,还教导同学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对自我保持正面务实的期待。
  另一个教学重点是情绪的管理,去了解情绪背后真正的因素(如愤怒是因为感觉受伤害),学习如何纾解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另一个重点是学习为自己的行为与决定负责,贯彻对自己或对别人的承诺。
  同情心是很重要的社会能力,亦即要了解与尊重别人的感受与观点。人际关系是教学重点,学习倾听与发问的技巧,注意别人的言行与你的反应及判断有多少落差,学习不卑不亢的态度,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的艺术。
  自我科学班是不计分的、人生的历程就是期末考试。不过到八年级未,学生将离开学校时,有一次口试。最近一次口试的问题包括:“假设你的朋友被迫会试吸毒,或有人常爱作弄他,你如何协助他解决问题?”“试举出纾解压力、愤怒或恐惧的方式”。
  极重视情绪能力的亚理士多德如果还活着,必定会对此种教育大赞不已。
  每一阶段的情绪(EQ)教育
  “爱丽丝与林恩不肯和我玩。”
  这是西雅图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痛苦自白,系以匿名方式投入教室中的一个信箱。该班老师一向鼓励学生将任何问题写出来,好让大家一起探讨解决之道。讨论时不会指名道姓,老师特别强调这是所有孩子可能都会碰到的特别问题。
  大家确实也借这样的公开讨论,一改过去认为分歧必导向冲突的单一思考。
  拘泥不化的课程设计往往跟不上孩童生活的脚步,这个信箱正可使课程的内容更活泼有弹性。孩子在每个成长过程中都怀有不同的心事,成功的情绪教育必须针对其发展阶段设计,并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同样的题材。
  情绪教育应始于哪个年龄?有人认为出生不久就可开始。研究显示,从头开始计划如果能妥善应用,将对孩子一生有深远而具体的影响,事实也证明这种人较少发生吸毒犯罪的问题,婚姻关系较美满,赚钱能力较佳等。
  但成功的情绪教育必须紧密配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婴儿一出世便哇哇啼哭,显示天生具有强烈的感受能力。但人脑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完全成熟。因此,婴儿与六岁孩童相较感受能力自是非常幼稚,后者与青少年相较又相形见绌。而成人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错误的预期,忽略了情绪发展有其生物时序。举例来说,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自吹自擂时可能被父母责备,其实谦逊的意识大约要到六岁才会出现。
  情绪发展与其他能力的成熟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个六岁的儿童进入学校这个广大的社会时,同时也是进入了一个比较的世界。
  精神医学家兼卡耐基公司总裁大卫·汉保认为,初入小学及小学升中学是孩子的两个重要的调适阶段。他指出,在7叫2岁期间,“学校经验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将持续到青春期乃至长大后。孩子在校的表现攸关其自我价值感,表现较差的可能产生自我贬抑的心态,进而左右一生的发展。”如何从学校经验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他列举出许多条件,“能够延迟满足,懂得待人接物,善于控制情绪及抱持乐观的心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具备高度的EQ。
  到了青春期,生理、脑部发展及思考方式都有很大转变,也是发展情绪与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汉保观察20岁以前的青少年指出:“多数孩子都是在11一16岁期间第一次接触到性、饮酒、毒品、吸烟等诱惑。”
  进入初高中便等于告别童年,也是情绪发展上极艰难的时期。姑不论其他个人问题,这段时期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信心低落及自我意识高涨的现象。他们的自我观又往往来自社交方面的自信。汉保指出:这个阶段成人特别应协助他们度过交友的难关,培养自信。
  汉保发现,对于初入初中的青少年,接受过情绪教育的孩子有显著的不同:对于同济的竞争、课业的压力及抽烟吸毒的诱惑较能应付自如。显然情绪教育带给他们一定的兔疫力,较能够面对即将到来的压力与挑战。
  EQ的改善与评估
  EQ的改善是在成人对儿童的有目的性教育中实现的,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使儿童青少年先获得直感的认识,尔后逐渐使他们习以为常,自觉运用EQ来指导发展自己的生活与生存能力。
  对于EQ的评估,可以从以下的规则中得知:情绪自遗更能观察与认识自己的情绪更能了解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能认知感觉与行为的差距情绪的管理更能忍受挫折,更懂得纾解愤怒较少与人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能适当表达愤怒而不必诉诸打斗较少被休学或退学较少表现出侵略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对自我、学校及家庭较具正面观感较善于纾解压力较少感到孤卑或焦虑将情绪导向正途更负责更能专注眼前的工作较能克制冲动成就测验成绩改善同情心:情绪判断能力较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较懂得倾听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与了解能力增强更懂得解决与协商纷争较懂得解决人际冲突沟通时更清晰有技巧较外向、较有人缘,与同学关系改善朋友较常邀约较能体贴关心别人较合群更懂得合作、分享与互助与人交往时更懂得互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的改善。这不是单一现象,而是研究中一再印证的事实。现在大多的孩子不善纾解情绪,不很专心,难以克制冲动,不负责任,不关心学业,这么多问题只要任何一项获得解决都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升。
  除了教育意义外,此类规则对孩子的人生也育整个的帮助,将来无论是扮演朋友、学生、配偶、老板、员工、市民等任何角色都将更为称职。当然不是每个孩子获益程度都一样,但只要有丝毫的帮助都值得一试。诚如席瑞福所言:“所谓水涨船高,水上的所有船只都是一样。受益的不只是个别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这等于是为人生的磨难打上一剂预防针。”
  情绪教育的精髓是与人格相关的。EQ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人格特质。哲学家杜威认为进行道德教育时,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而这亦是情绪教育的精中之精,重中之重。
  新世纪的曙光已悄然来临,它带给父母及孩子的,不只有机遇,而且更有挑战。能否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为己为人为社会书写人生更为灿烂辉煌的诗篇,其关键已不仅仅是IQ问题,EQ显得更为重要。EQ教会人如何在社会与他人之中更好更快乐地生存。
  愿您能做一个了解与知晓情绪情感教育的好父亲、好母亲,让你的孩子在你的细心呵护下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成为未来世纪人生战场上的弄潮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