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一章 罪犯抑或牛仔:黑客文化略谈


  到了80年代,新的一代盗用了“黑客”的名称,在新闻界的推波助澜下,黑客成了社会大盗和电子窃贼的代名词。公众对黑客的印象也由此改变,他们不再被看作无害的探索者,而是阴险恶毒的侵略者。

                    ——洛夫纳、马可夫《电脑黑客》

  提起黑客,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在羡慕者眼中,他们是一些聪明绝顶、滑翔于网络空间的自由之神。在受害者眼中,他们是放荡不羁作恶连连的害群之马,是不折不扣的电脑捣蛋分子。
  那么黑客究竟是伊甸园里的那条蛇还是给人类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类共同的罪犯抑或电子时代的牛仔?黑客又怎么跟电脑捣蛋分子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想通过本章的漫谈会撩开黑客的神秘面纱。

  一、黑客历史演变

  “黑客”(Hacker)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其指那种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而日本的《新黑客词典》中,把黑客定义为:“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其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绝大多数使用者那样,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了解的狭小部分知识。”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在其出版的1996年百科全书(光盘版)里曾对黑客下了个定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黑客这个词作为对一些人的称谓出现在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技术里。黑客有轻蔑的含义,通常是指喜欢通过拥有个人计算机和拨号上网秘密地侵入另外一些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然后查看或破坏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和程序的人。更精确地说,黑客就是指那些通过不合法的途径进入别人的网络寻找意外满足的人。在如今的公众眼中,黑客又更多地与电脑捣蛋分子联系在一起。
  由这些定义看出,黑客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是不断变化的。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一下黑客的发展史。
  一般认为,黑客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他们精力充沛,热衷于解决难题。60年代,黑客代指独立思考、奉公守法的计算机迷,他们利用分时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执行多道程序,扩大了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范围。7O年代,黑客倡导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他们发明并生产了个人计算机,打破了以往计算机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面,并提出了计算机为人民所用的观点,这一代黑客是电脑史上的英雄。其领头人是苹果公司的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这一时期,黑客们也发明了一些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巧,如破解口令(Passwordcracking)、开天窗(TraPdoor),等等。80年代,黑客的代表是软件设计师,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这一代黑客为个人电脑设计出了各种应用软件。而就在这时,随着计算机重要性的提高,大型数据库也越来越多,信息又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黑客开始为信息共享而奋斗,这时黑客开始频繁入侵各大计算机系统。如今的黑客队伍人员杂乱,既有善意的以发现计算机系统漏洞为乐趣的“电脑黑客”(Hacke),又有玩世不恭好恶作剧的“电脑黑客”(Cyberbunk),还有纯粹以私利为目的,任意篡改数据,非法获取信息的“电脑黑客”(Cracker)。
  所以,要给“黑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如今的黑客队伍人员太多太杂,而且个个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本书从公众理解黑客的视角出发,撇开繁文缛节的概念区分,把黑客广义地理解为那些利用某种技术手段,善意或恶意地进入其权限以外的计算机网络空间的人。

  二、黑客行为特征剖析

  史蒂夫·利维在其著名的《黑客电脑史》中指出的“黑客道德准则”(the Hacker Ethic)包括:
  通往电脑的路不止一条
  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
  打破电脑集权
  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
  计算机将使生活更美好
  正是这些黑客们心照不宣的“江湖规矩”把黑客的行为特征也大致呈现了出来。
  热衷挑战:黑客多数都有很高的智商,至少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喜欢挑战自己的智力,编写高难度程序、破译电脑密码对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电脑技术去突破某些著名的、防卫措施森严的站点更是一件富有刺激性、挑战性的冒险活动。这也往往是黑客价值实现的手段,“高级黑客”受人尊敬也往往是由于挑战获得成功的结果。正因为黑客热衷挑战性,才使美国中央情报局、五角大楼、白宫等权威机构备受黑客青睐。
  崇尚自由:黑客文化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体现出一种自由不羁的精神。黑客如同夜行的蝙蝠侠,任意穿梭于网络空间中。黑客在电脑虚拟世界发挥着自己极致的自由,随意登录世界各地网站,完成着现实生活无法企及的冒险旅程,实现着个人生命的虚拟体验。正是这种自由的体验,使黑客如同吸毒上痛一样,对网络入侵乐此不疲。
  主张信息共享;黑客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和公开的。黑客就是要突破对信息本身所加的限制,在网络上扮演着对信息“劫富济贫”的佐罗式人物,他们认为计算机应是大众的工具,而不应是有钱人私有的。信息应该也是不受限制的,它属于每个人,拥有知识或信息是每个人的权利。黑客们认为信息的分散化将保护我们所有人免受“老大哥”式的专制统治。
  反叛精神:黑客骨子里对世界充满着反叛的倾向,他们蔑视传统,反抗权威,痛恨集权。黑客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觎年代反主流文化观念的继承,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行为模式。因特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户人人平等。但是,网络_b都存在着许多禁区,有许多禁止人随意访问的地方。黑客们认为这是有违网络特征的,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权威。没有既定秩序的社会。所以黑客们一般都喜欢与传统、权威和集权做永不休止的斗争。在黑客看来,网络秩序并不能起到维护法律秩序和保护公共安全的作用。相反,秩序的建立是某些集团为了获取利润和镇压异己。于是,这些天生叛逆而又身怀绝技的天才,自然担当起了电子时代“侠盗罗宾汉”的角色。
  破坏心理:黑客的破坏心理源自黑客行为的前几个特征。黑客要在网络空间来去自由、蔑视权威就必然要夹带着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破坏举动。只有突破计算机领域防护才能随意登录各式站点;只有颠覆权威设置的程序才能反抗权威;也只有摧毁网络秩序才能达至人人平等的信息共享目标。当然,不同的黑客其破坏心理动机是不同的,其破坏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应该说,黑客的行为特征是多种多样,〔面仅是从几个主要方面提及了一下。黑客们期望自己成为一种文化原型被人们所认识,而我们对他们的言说也还远远没有完。

  三、黑客群体归类

  黑客在现实生活中与常人无异,也许你周围一位并不起眼的熟人就是能在网络空间来去自由的电脑杀手。这些人一旦进入网络的海洋,就像鱼儿重新回到水里一样,可以掀起惊涛骇浪。
  现在的黑客成员越来越复杂,他们中有的喜欢一个人仗剑江湖,做孤傲的独行侠;有的则结成一个集团,靠集体的力量雄霸网上;有的喜欢与黑客朋友交流技术和信息,在互相学习中提高“黑”技。所以要对黑客群体的分析只能够是来看一看黑客队伍中到底有一些什么类型的人,他们一般喜欢干些什么样的事。
  如今的黑客队伍有两大特征是有目共睹的,即男性化和年轻化。尽管许多分析家认为,女性更有耐心更适于使用电脑,但一个木争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大多数电脑程序员都是男性,大多数网络管理者都是男性,大多数网民也是男性,这决定了大多数黑客均为男性。不消说别的,只要我们进入电脑聊天室一看就知道,什么“纵横四海”、“江湖客”、“令狐冲”、“侠客行”等多为男性昵称,好不容易等到一两个“小甜甜”、“叶于”之类柔性名字出现,挤上去一脚,就会发现没准是哪个男性搞的恶作剧。当然,黑客主要为男性也与男性更富于攻击性、挑战性有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黑客已经出现,也许将来女性会在黑客队伍中增加比例。
  年轻化也是黑客群体的一个特征。现在大多数黑客为14一ZI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随着电脑教育的普及,孩子们很小就伴随着计算机长大,青年人具有积极探索的先锋精神,常常对自己的一点点小发明激动不已。当他们长大进入商业领域时,随着工作量的增长,好奇心的消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他们中的不少人就会告别黑客生涯。
  男性化和年轻化是从黑客群体的总体特征上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从类型上来给黑客做一划分,黑客群体因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本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网络黑客。这是一种原初意义上的“Hacker”,早期的黑客和如今一些善意入侵计算机系统的人都属于此种类型o网络黑客以严格的、天才般的思维感触这个世界,他们以漂亮、简洁。完美的编程为自豪,以发现计算机系统的漏洞为乐趣,以突破各种安全防范为资本。他们以严格的黑客职业道德要求自己,他们相信计算机是解放人类的一把钥匙,计算机会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他们常常是一些具有侠义心肠而对网络秩序不满的年轻人。这些人多数以完善程序、完善网络为己任,他们常常突破计算机系统但一般不会破坏系统,他们有时会在计算机系统中修改几个程序以使其更完美,有时会提醒系统管理员说系统并不是很安全。网络黑客认为破坏系统对黑客职业是一种侮辱。所以,我们很难把网络黑客与犯罪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正是网络时代的“技术牛仔”,正是他们的存在成为计算机发展的一股动力。
  网络黑客(Cyberbunk)。这类黑客类似于西方的“嬉皮士”,这些人往往玩世不恭,标新立异,视社会为玩物,把人生当游戏。这些人在网上也许能够给人带来乐趣,但他也会让你叫苦不迭,当然他们还会提醒你:千万不要太认真。
  一般说来,网络黑客大致有如下一些类型:
  恶作剧型:或许幽默是人的天性,这类黑客的数量也许是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这种网络黑客喜爱进入他人的电脑网址中,或增加一些内容,如加入一则笑话以娱乐人或自娱;或者进入他人网址,将他人主页上的资料、信息做些更改,如1996年8月17日,为了抗议“正派通讯法案”(这一法案禁止在因特网上传播黄色图片和文字),一些黑客破坏了美国司法部的网页,把司法部长的照片换成了希特勒,并放上了2张极为淫秽的黄色照片,写上了许多抗议美国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口号。
  制造矛盾型:这种网络黑客不法进入他人网址后,或修改他人的电子函件,或修改他人的商业合同,或修改生产厂家的商品生产日期,或修改他人的订货数量、品种,从而使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纠纷。甚至于还有些网络黑客破坏他人的商业交易,并借此机会了解双方商谈之协议价格,从而趁机渔利。
  杀手型:这种网络黑客就一点也不客气了。他们非法进入他人网址后,或者将他人的重要文件、资料全部删除,或者涂改、删除他人的重要电子函件(如商品订货单),或者将病毒载入他人网络网址中,使其网络无法正常运行。他们每到一处,都搞得鸡犬不宁,引起一场灾难。
  网络黑客(Cracker)。这种黑客已经违背了早期黑客的传统,他们没有什么职业道德的限制。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利用自己的电脑技术在网络上从事着非法活动,这类黑客往往被人与罪犯联系起来,他们的行动往往会给其他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他们坐在计算机前,试图非法进入别的计算机系统,窥探别人在网络上的秘密。他们可能会把得到的军事机密卖给别人获取报酬;也可能在网络上截取商业秘密要挟他人;或者盗用电话号码,使电话公司和客户蒙受巨大损失;也有可能盗用银行账号进行非法转帐等等。网络犯罪也主要是这些人着手干的,可以说网络黑客已成为计算机安全的一大隐患。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的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概略的描述。在个性相异的黑客群体中,用贴标签的办法去寻找黑客,恐怕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用简单粗暴的、千篇一律的办法会对待黑客也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黑客都是电脑捣蛋分子,毕竟有许多黑客并无恶意,他们能为主流社会所接纳。我们都清楚,技术高超的黑客是现代社会一笔无价的财富。

  四、黑客文化的未来走向

  如果我们真的把黑客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来看待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里,黑客文化该何去何从呢?这实际上是一个难以断言的问题,因为黑客本身是一群聪明而又具反叛精神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对这群喜怒无常、来去无踪、行为怪异的电脑天才做一预测,只会是自己打自己一耳光,终究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是,在一个网络时代里,如果对黑客这群电脑精英熟视无睹、不愿言谈也终归会是一件错误的事。
  无论我们对黑客的行为如何评说,没有人会否认黑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未来的社会中,黑客依然会是电脑技术发展的一种动力。特别是在计算机安全检查维护方面,黑客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公司管理者要求黑客向他们传授有关电脑安全方面的技术。而从夏的黑客正成为各部门和公司抢用的炙手可热的人才。许多公司和政府机构都邀请黑客为他们检查系统的安全性,甚至还请他们设计新的防护措施。例如,网景公司在两位加州大学研究生黑客发现网景公司设计的信用卡购物软件程序的漏洞并公布于众之后,网景修正了缺陷并宣布举办名为“网是缺陷大奖赛”的竞赛,那些发现和找到该公司产品中漏洞的黑客可获1000美元奖金。美国各大站点受黑客攻击后,美国政府也力邀黑客来商讨网络安全问题。前不久,硅谷老板聘请黑客来对付黑客,美国波士顿著名黑客团体Inpht被Stake公司招安,Lopht八位留着长发的年轻黑客为Stake公司从事计算机安全防护业务。无疑,黑客会对电脑安全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计算机管理的立法工作,对黑客在网络上的犯罪行为坚决加以打击。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警察力量在虚拟世界巡逻,也有一些黑客被绳之以法,在将来的社会中,计算机犯罪与反计算机犯罪必将存在着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纽约时报》曾在一篇文章中称黑客是“数字交流新卫士”,并评论说,包括黑客准则在内的黑客文化也许会融合进商业化利用互联网的主流中。这种乐观的预测也许代表了多数人对黑客的期望。但是,黑客文化会成为主流文化的一支吗?如果真是那样,黑客文化还存在吗?
  看来,黑客文化该何去何从,只能以时间来评说。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
  图书在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