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附录



  附录一 网络黑客大事记

  20世纪50年代,早期黑客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早期黑客都受过优良教育,他们通宵达旦在实验室操作机器。
  60年代早期,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大学电脑设施成为黑客初显身手的舞台。最初“黑客”(HACKER)是褒义词,指那些尽力挖掘计算机程序的最大潜力的电脑精英。
  70年代,一批当年北美大学生运动的领袖,西海岸反越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争民权的斗士渐渐参加了黑客队伍。黑客提倡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提出“计算机为人民所用”的观点。领头人为苹果公司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
  1979年,年仅15岁的凯文·米特尼克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计算机主机。
  198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首次逮捕了6名少年黑客,这6名少年黑客被控侵入60多台电脑,其中包括斯洛恩·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1987年,美联邦执法部门指控16岁的赫尔伯特·齐恩闯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内部网络和中心交换系统。齐思是美国1986年“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生效后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1988年,美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向互联网传了一个蠕虫程序,感染了6000多个系统——几乎占当时互联网的十分之一。同年,在发现有黑客入侵军事网的一部联网电脑后,美国国防部切断了非保密军事网与阿帕网(早期互联网)之间的物理连接。
  1989年,5名西德电脑间谍入侵美国政府和大学电脑网络。最后这五名西德人以间谍罪被逮捕起诉,其中3人被控向苏联克格勃出售他们所获情报。
  1990年,“‘末日军团”(美一黑客组织)的4名成员因盗窃贝尔公司的911紧急电话网络的技术秘密而被逮捕。4名黑客中有3人被判有罪。
  1991年,美国国会总审计署宣布在海湾战争期间,几个荷兰少年黑客侵入国防部的计算机,修改或复制了一些非保密的与战争相关的敏感情报,包括军事人员、运往海湾的军事装备和重要武器装备开发情况等。
  1992年,“欺骗大师”(纽约市一少年黑客组织)因入侵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和TRW公司及国家安全局的计算机系统而被判有罪。
  1994年,格里菲斯空军基地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电脑网络受到两名黑客的攻击。同年,一名黑客用一个很容易得到的密码发现了英国女王、梅杰首相和其他几位军情五处高官的电话号码,并把这些号码公布在互联网上。
  1995年,“世界头号电脑黑客”凯文·米特尼克被捕。他被指控闯入许多电脑网络,包括入侵北美空中防务体系、美国国防部,偷窃了2万个信用号卡和复制软件。同年,俄罗斯黑客列文在英国被捕。他被控用笔记本电脑从纽约花旗银行非法转移至少37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由他和他的同党控制的账户。
  1998年,美国防部宣称黑客向五角大楼网站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系统性的攻击行动”,打入了许多政府非保密性的敏感电脑网络,查询并修改了工资报表和人员数据。不久,警方抓获了两名加州少年黑客。三个星期后,美国警方宣布以色列少年黑客“分析家”被抓获。同年,马萨诸塞州伍切斯特机场导航系统因一名少年黑客入侵而中断6小时。8月份,中国黑客大行动,抗议印尼对华人暴行。同年,因入侵银行计算机系统,中国镇江两黑客郝景龙、郝景文被判死刑。
  1999年5月一一一一月,美国参议院、白宫和美国陆军网络以及数十个政府网站都被黑客攻陷。同时,因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中国黑客群体出击美国网站以示抗议。
  2000年2月,在三天时间里,黑客使美国数家顶级互联网站——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CNN陷入瘫痪。黑客使用了一种称作“拒绝服务式”的攻击手段,即用大量无用信息阻塞网站的服务器,使其不能提供正常服务。
  同月,日本右翼分子举行集会,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暴行,引起中国黑客愤慨,中国黑客连番袭击日本网站。
  2月8日一9日,中国最大网站新浪网招致黑客长达18小时的袭击,其电子邮箱完全陷入瘫痪。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第147号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促进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使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第三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应当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保障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四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国家事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适用本条例。
  未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条,公安部主管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二章安全保护制度
  第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第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条,计算机机房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
  在计算机机房附近施工,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十一条,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运输、携带、邮寄计算机信息媒体进出境的,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
  第十三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第十四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有关使用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上口O
  第十五条,对计算机病毒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其他有害数据的防治研究工作,由公安部归口管理。
  第十六条,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实行许可证制度。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安全监督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行使下列监督职权:
  (一)监督、检查、指导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
  (二)查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
  (三)履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其他监督职责。
  第十八条,公安机关发现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时,应当及时通知使用单位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公安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就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特定事项发布专项通令。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停机整顿:
  (-)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二)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备案制度的;
  (三)不按照规定时间报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的;
  (四)接到公安机关要求改进安全状况的通知后,在限期内拒不改进的;
  (五)有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计算机机房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或者在计算机机房附近施工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运输、携带、邮寄计算机信息媒体进出境,不如实向海关申报的,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本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或者未经许可出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对个人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予以没收外,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处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照本条例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执行本条例的国家公务员利用职权,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有其他违法、失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是指用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硬件和软件产品。
  第二十九条,军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按照军队的有关法规执行。
  第三十条,公安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一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7年5月20日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管理,保障国际计算机信息交流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应当依照本规定办理。
  第三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以下简称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二)互联网络,是指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单位,是指负责网络运行的单位。
  (三)接入网络,是指通过接人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接入单位,是指负责接入网络运行的单位。
  第四条,国家对国际联网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国际联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负责对国际联网工作的检查监督。
  第六条,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人口信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第七条,已经建立的互联网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调整后,分别由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管理。
  新建互联网络,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第八条,接入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接人单位拟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有权受理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申请的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未取得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国际联网经营业务。
  接入单位拟从事非经营活动的,应当报经有权受理从事非经营活动申请的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接人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或者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提供其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性质、应用范围和主机地址等资料。
  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的格式,由领导小组统一制定。
  第九条,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和从事非经营活动的接人单位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或者事业法人;
  (二)具有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装备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健全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和技术保护措施;
  (四)符合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接入单位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除必须具备本条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能力。
  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接入单位的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其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由发证机构予以吊销;从事非经营活动的接人单位的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其国际联网资格由审批机构予以取消。
  第十条,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用户)使用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需要进行国际联网的,必须通过接人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前款规定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需要接入网络的,应当征得接入单位的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人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本单位及其用户的管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为用户提供良好、安全的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单位与接人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及其用户有关国际联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教育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淫秽色情等信息。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八条和第十条的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联网,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同时触犯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网,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负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负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维护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众利益。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八)损害国家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
  (二)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三)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四)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
  (五)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
  第七条,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二章安全保护责任
  第八条,从事国际联网业务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向公安机关提供有关安全保护的信息、资料及数据文件,协同公安机关查处通过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九条,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国际出入口信道、所属互联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职责:
  (一)负责本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保护制度;
  (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三)负责对本网络用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四)对委托发布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并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进行审核;
  (五)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电子公告系统的用户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
  (六)发现有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保留有关原始记录,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本网络中含有本办法第五条内容的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
  第十一条,用户在接入单位办理入网手续时,应当填写用户备案表,备案表由公安部监制。
  第十二条,互联单位、接人单位、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的单位和所属的分支机构),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定的受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前款所列单位应当负责将接入本网络的接人单位和用户情况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及时报告本网络中接人单位和用户的变更情况。
  第十三条,使用公用账号的注册者应当加强对公用账号的管理,建立账号使用登记制度。用户账号不得转借、转让。
  第十四条,涉及国家事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的单位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出具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证明。
  前款所列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与国际联网,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三章安全监督
  第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地、县公安局,应当有相应机构负责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应当掌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的备案情况,建立备案档案,进行备案统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级上报。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应当督促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有关用户建立健全安全保护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网络安全保护管理以及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在组织安全检查时,有关单位应当派人参加。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发现的问题,应当提出改进意见,做出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第十八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发现含有本办法第五条所列的地址、目录或者服务器时,应当通知有关部门或者删除。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应当负责追踪和查处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违法行为和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犯罪案件,对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七条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可以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构成违法乱纪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在规定的限期内未改正的,对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六个月以内的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可以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
  (一)未建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的;
  (二)未采取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的;
  (三)未对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的;
  (四)未提供安全保护管理所需要信息、资料及数据文件,或者所提供内容不真实的;
  (五)对委托其发布的信息内容末进行审核或者对委托单位和个人未进行登记的;
  (六)未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用户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的;
  (七)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网络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的;
  (八)未建立公用账号使用登记制度的;
  (九)转借、转让用户账号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七条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不履行备案职责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停机整顿不超过六个月的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澳门地区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施行。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管理,保障国际计算机信息交流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二)接人网络,是指通过接人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接入网络可以是多级联接的网络。
  (三)国际出人口信道,是指国际联网所使用的物理信道。
  (四)用户,是指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个人用户是指具有联网账号的个人。
  (五)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是指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
  (六)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是指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第四条,国家对国际联网的建设布局、资源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国际联网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资费政策,以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国际联网实行分级管理,即:对互联单位、接人单位、用户实行逐级管理,对国际出入口信道统一管理。国家鼓励在国际联网服务中公平、有序的竞争,提倡资源共享,促进健康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联网的安全、经营、资费、服务等规定和标准的工作,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六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互联网络地址、域名、网络资源目录管理和有关的信息服务。
  第七条,我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人口信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第八条,已经建立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等四个互联网络,分别由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管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为经营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间科学技术网为公益性互联网络。
  经营性互联网络应当享受同等的资费政策和技术支撑条件。
  公益性互联网络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联网络。
  公益性互联网络的使用信道的资费应当事受优惠政策。
  第九条,新建互联网络,必须经部(委)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向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互联单位申请书和互联网络可行性报告,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提出意见并报国务院批准。
  互联网络可行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网络服务性质和范围、网络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管理办法和安全措施等。
  第十条,接入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不得以其他方式进行国际联网。
  接人单位必须具备《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并向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提交接入单位申请书、接入网络可行性报告。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应当在收到接入单位申请书后2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
  接入网络可行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网络服务性质和范围、网络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等。
  第十一条,对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接人单位(以下简称经营单位)实行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制度。经营许可证的格式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
  经营许可证由经营性互联单位主管部门颁发,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互联单位主管部门对经营性接入单位实行年检制度。
  跨省,市经营的接人单位应当向经营性在联单位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在本省、市内经营的接人单位应当向经营性互联网部门或者经其授权的省级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
  经营性接入单位凭经营许可证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向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办理所需通信线路手续。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为接人单位提供通信线路和相关服务。
  第十二条,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用户使用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必须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不得以其他方式进行国际联网。
  第十三条,用户向接人单位申请国际联网时,应当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并填写用户登记表。
  接人单位应当在收到用户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用户。
  第十四条,邮电部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办法制定国际联网出人口信道管理办法,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第十五条,接人单位申请书、用户登记表的格式由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有责任向互联单位提供所需的国际出入口信道和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并定期收取信道使用费。
  互联单位扩充国际出入口信道,应当到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办理有关信息开通或扩充手续,并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在接到互联单位的申请后,应当在100个工作日内为互联单位开通所需的国际出人口信道。
  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与互联单位应当签定相应的协议,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七条,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人单位必须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健全管理制度,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互联单位应当与接人单位签订协议,加强对本网络和接入网络的管理;负责接人单位有关国际联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教育工作;为接人单位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接人单位收取联网接人费用。
  接人单位应当服从互联单位和上级接人单位的管理;与下级接人单位签定协议,与用户签定用户守则,加强对下级接人单位和用户的管理;负责下级接人单位和用户的管理教育、技术咨询培训工作;为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收取费用。
  第十八条,用户应当服从接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侵犯其他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用户有权获得接入单位提供的各项服务;有义务交纳费用。
  第十九条,国际出人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人单位应当保存与其服务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应当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
  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每年二月份向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上一年度有关网络运行。业务发展、组织管理的报告。
  第二十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发现有害信息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不得使其扩散。
  第二十一条,进行国际联网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不得经营国际互联网络业务。
  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只限于内部使用。
  负责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的单位,应当参照本办法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健全管理制度,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七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联网,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未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限期办理经营许可证;在限期内不办理经营许可证的,责令停止联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对个人由公安机关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用户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三条,违反《暂行规定》及本办法,同时触犯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澳门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网,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主要引用和参考文献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托夫勒夫妇:《未来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96。
  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北京出版社,1999。
  周能友,朱小兰:〈INTERNE集中营》,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黄学彬:《接近零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麦赫:〈黑客案例》,四川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胡泳、范海燕:《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陆群:《寻找网上中国》,海洋出版社,1999。
  费日清:《电脑杀手》,四川院艺出版社,1996。
  魏乎:《计算机犯罪与计算机战争》,知识出版社,1998。
  阿苇、唐颖:《数码时代的灰色诱惑》,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http:tech.slna·corn·on
  http:bbs.gznet.edu·on

  ------------------
  图书在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