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本书记载的是共和国诞生的历史,而作者,比共和国还晚出生两个月。不可能借助亲身体验来增添作品的真实感,往往是作者最为遗憾的事情。但也有人说,距离感会造成一定的客观性。无论如何,我还是投入这本书的写作,这实在是历史的机缘。 公元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五十周年大庆。为了向这个日子献礼,我工作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摄制一部反映共和国诞生的影片。八一厂业已摄制《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系列影片,记述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现在,再拍摄这部《肝胆相照》,又从政治视角,反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的历程。这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这段历史,就得到更加完整的电影表现。 电影是门综合艺术,我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曾随同郑振环厂长、明振江副厂长、赵继烈导演一起工作。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五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力求将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可靠。我们采访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安全部等权威机关,多次请教黎明中、靳晋、石光树、鲁振祥、熊华源、王双梅、蔡庆新、许卿卿、张燕妮、高建中、王志坚。尹棋、张源洪等专家学者。八一厂资料室、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我们还千方百计寻找首届政协的亲历者。前中央调查部长、前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直接参与政协筹备工作,他思路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共中央筹备政协会议的过程。八十四岁的前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带病为我们介绍许多生活细节,他当年奉命接管中南海,接待政协代表。前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昂最熟悉民主人士转送工作,当年她在大连接,她的丈夫钱之光则在香港送。现任民盟常务副主席的罗涵先,当年是民盟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从上海到香港,参与众多机要大事。八十七岁的张克明是政协委员的“五连贯”,去年才从民革中央常委、监委副主席任上离休,他曾参与起草民革响应“五一口号”的声明,整理李济深日记。司徒丙鹤当年因陪同司徒美堂得以参与高层政事活动,辛亥老人讨论国号、瀛台夜宴第一桌,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了。朱世同虽然没有参加民主党派,却随同父亲朱蕴山秘密活动,了解众多内幕情况。曾在香港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梅黎,非常钦佩潘汉年组织政协代表北上的特殊才能,正在和战友筹建一座铜像。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为我们提供周恩来与民主人士个别交往的细节。远居福建的童小鹏当年任统战部秘书处长,虽然没能与我们面谈,但还是写信介绍情况,提供自己撰写的有关文章。八一厂的老厂长陈播也是第一届政协代表,又讲历史又谈创作。前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现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宋囗从事统战工作已经五十多年,十分熟悉各民主党派情况,从历史把握到政策分寸给予指导。这些八十老人都是珍贵的活档案,回忆起当年情景如在眼前,令人激动。 经过认真努力,反复修改,纪实性政治影片《肝胆相照》的文学剧本得到好评,以巨资投入摄制。 完成剧本创作任务之后,我却产生深深的遗憾:一部电影容量太小,有许多珍贵的材料没有写进去。有人建议我撰写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有人建议我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制片人王桂茹、刘东江则建议我先写一本书。 本书涉及中国最高层的政治斗争,最隐秘的情报斗争,最复杂的人事纠葛,实在不容易写。但是,关于首届政协筹备召开这样重大的题目,至今未见专著,总是一个遗憾。所以,我还是冒昧动笔了。 1948年至1949年的中国,真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政坛上的民主运作,战争中的绝妙指挥,至今令人赞叹。不过,本书不只是颂歌。读者总是要以当代精神来观照历史,因此,作者也就有责任审视历史俯瞰生活。 审视历史,可以看到:半个世纪之前的国共政治斗争,重要内容是争取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往关于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记载,多是一呼百应,肝胆相照,一切阻力不过来自国民党破坏。细细考察,就会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也有从相疑到相知的过程;中共领袖与民主党派头面人物之间,也有私人关系的恩怨情仇!于是,我斗胆写了民盟与中共的“过节”,特别是罗隆基的特殊政治立场;写了李济深与周恩来的恩怨,也探讨了柳亚子的牢骚何来;写了傅作义起义后与中共将领之间的微妙关系;写了新政府人事安排的争论……我深深感到:历史本身,为中国现代政治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历史事实,也为现代文学造就了生动的人物与情节。创作,何必把鲜活的历史变成木乃伊? 追求作品的生动性,不等于“随意打扮”或“戏说”。我坚持做到: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事件,都有所本,本自直接采访或可靠的文字材料。中共“五一口号”发出后西柏坡与香港之间的信息沟通延误三月,本书独家探讨其中国由。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本书也有所发现。毛泽东始终未进紫禁城,本书首次披露。尽管对材料做了不少甄别核实,但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我还是诚惶诚恐。所幸,中央文献研究室熊华源研究员审阅修正了全部书稿。 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舞台名角汇聚。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美国、苏联,多方登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同步巨变;一天之内,就能发生好几起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把各类社会生活、各种政治势力、各个头面人物的众多活动连在一起表现,实在是个难题。我采用了日志式结构,以时间为轴推进叙述。我还借用了剧本创作的蒙太奇手法,将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平行描写,这样,既能巧妙地组织材料,又能反映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 我的写作习惯是“不拘一体”。在坚持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非虚构性的前提下,混用各种手法。因此,同一篇文章,可能发表于新闻媒体,可能被纳入学术刊物,还会收入文学集子。这就造成了写法上的毛病,但也可能是长处。我以为,手法应该服从于内容,体裁应该取决于阅读,文笔总该生动好看才是。 本书既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标准的学术著作。但是我想,中国总该有些记述党派政治的纪实专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鼓励支持下,本书终得面世。如能做到“回放历史的镜头”,也许就对得起读者了。 作者 1999年11月30日 回放历史的镜头(编者的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要编发一部优秀的书稿,目前已确有难度了。市场在无情地冲击着出版社,也冲击著作者。静观如今纷纭复杂的创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书稿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却难以畅销,有的热点焦点题材又写得欠缺品位。 阅读作品结合影视作品出版发行,是读者的需求,市场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创下过斐然的业绩。当我得知,过去曾与我们愉快地合作过的军旅作家郝在今正在为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撰写剧本,而且收集的素材多得足可以编写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时,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能否请他就此题材写一部书?待我将这一想法与他协商时,没承想,我们的想法不谋而 生活在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时代里,真假难辨的困惑常常搅扰得人们莫衷一是,尤其是对于一向在新闻报道、纪实作品中求真求实的读者来说,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亲切更具魅力呢?适应读者的需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并且使之鲜活起来,即是我们编发本书的初衷。在编写剧本之前,作者曾做了极为扎实、细致的准备工作,采访过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安全部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千方百计地寻访了多位当年筹备和参加过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亲历者,还查阅了各种档案材料,潜心研究了海峡两岸出版的二百余部相关书籍。 我不赞成某些作品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戏说”,初稿写成后,审稿时,我与作者详加核对,坚持做到: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所有事件都要有根有据。尽管对书稿做了多次甄别核实,但我们仍然放心不下,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书槁的质量,又请中央文献研究室严格把关。熊华源研究员等人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阅,热情地肯定了书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应该看到,一些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洗除了涂抹在领袖人物身上的政治油彩和蒙罩在历史上面的尘埃,在还原历史真面目的同时,使当年的许多绝密露出冰山一角。擅长撰写纪实作品的郝在今挖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将它们巧妙地融于本书的撰写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政坛秘闻,内中还含有不少颇有价值的历史掌故,不仅使本书成为一部完整记述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召开过程的专著,而且还纠正了某些史料的失误。 通常的情况下,关注政治书籍的女性读者似乎少一些,过去我也偏爱文学艺术作品。可是,当我拿到本部书稿后,却爱不释手。1948—1949年,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是一个辉煌的时期,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的创始人,一手军事,一手政治,在指挥大决战的同时,还组织各方人士到解放区筹备新政协。当时,多数民主人士或是在国统区被国民党控制,或是在香港被港英警察和国民党特工监视。他们秘密前往解放区,必须要在警察特务的眼皮子底下通过,有的还要穿越台湾海峡,历经风险。这段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名角汇聚,可谓是好戏连台。 虽然是在回顾过去的辉煌,但作者并没有像以往有些作品那样流于一般的赞颂,而是登高望远,从宏观上把握时空,审视历史,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以往关于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记载,多是一呼百应,肝胆相照,一切阻力不过来自国民党的破坏。细细考察,就会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也有从相疑到相知的历程;中共领袖与民主党派头面人物之间,也有私人关系的恩怨情仇……” 一部作品能否调动起读者的阅读热情,它的可读性、生动性就提到了尤为重要的地位。郝在今在坚持纪实文学绝不虚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这部题材严肃的作品,处处显露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力。作者融冷峻的历史眼光、炽热的情感于简洁明快、富于表现力的文字中,他把一天之内在天南地北发生的傅作义起义、民主人士联名支持中共、蒋介石下台三件重大历史事件,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并联起来,凸现了不同的事件也有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周恩来月下追屈武的事情从未引起重视,作者在采访当事人之后,将几部书稿中的材料组合到一起,一个周恩来苦心争取于右任的动人故事就跃然纸上。许多人都描述过毛泽东进北京后的潇洒风度,但作者却发现毛泽东也有终生未进紫禁城的难处……在信笔描述的的轶文趣事中,蕴含着深长的意义,读来令人轻松愉悦,眼界大开。 审阅书稿的过程中,我与作者反复探讨表现形式,在不长的时间里作者四易其稿。经过多次推敲,我们又为此书定下了书名——“协商建国”,我们的共和国,正是在民主协商中诞生的;——“中国党派政治日志”,最敏感的党派问题也可以斐然成章,动魄惊心。 当这部作品经过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终于定稿,可以与读者见面时,我们可以这样自信地说:它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生动地讲述了故事,准确地刻画了人物,从多种角度看,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在修改书槁的时候,我曾在“引言”中增添了一句话:“回放历史的镜头”。那么,就把这句得到作者激赏的话作为本文的标题吧。 胡玉萍 1999年12月8日 参考书目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 刘延东主编:《历史从这里开始》 石光材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 王烈:《钱之光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 金冲及主编、黄峰副主编:《刘少奇传》 《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 《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 金凤:《邓颖超传》 铁竹伟:《廖承志传》 《黄克诚自述》 苏平:《雷洁琼》 尹琪:《潘汉年传》 《吴获舟》编辑组:《吴获舟》 沈叔羊:《爱国老人沈钧儒》。 贺朗:《蔡廷锴传》 尚丁:《黄炎培》 张明观:《柳亚子传》 费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记》 王侩林:《张东荪传》 陈利明:《程潜传》 蒋曙晨:《傅作义传略》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傅作义将军》 陆象贤、卢鸣、陶尧明、朱敬禹:《胡厥文生涯》 陈言:《蒋介石和李济深》 周天度主编:《七君子传》 朱学范:《我与民革四十年》 《屈武文选》 程思远:《政坛回忆》 《张澜文集》 黄炎培:《八十年来》 《史良自述》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李济深诗文选》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 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师哲回忆录》 《杨成武回忆录》 蒋荣增:《毛泽东在城南庄》 夏衍:《懒寻旧梦录》 《徐铸成回忆录》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 章含之等:《我与乔冠华》 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 李起民:《中国民主党派史稿》 程思远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朱令名编著:《中国政协简史》 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编:《统一战线工作手册》 中共北京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在香山》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 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 赵桂来:《从宝塔山到中南海——高富有记忆中的一代伟人》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文化局:《北平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 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 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 白吉庵:《胡适传》 宋平:《蒋介石生平》 《1949年美国国务院白皮书》 陈孝威:《为什么失去大陆》 《李宗仁回忆录》 《蒋经国自述》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