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回 孙中山创立民国 袁世凯窃取政权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话说时代的列车越过秦时月,汉时关,唐宋的兴衰,元明的更替,清朝的沉沦,终于到了1911年。武昌城头的炮声撼天动地,黄龙旗倒,五色旗立,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为本的民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孙中山,名文,宇德明,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礁,故而又号中山。与他的名字相反,他不是坐看阔云野鹤的樵夫,更不是飘逸世外的神仙,而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尊“大炮”。十次起义,三度流亡,九死一生,坚韧不拔,终于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上午11时,孙中山僧同外国政治、军事顾问及各省代表会的代表数十人,从上海乘专列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专车启程时,上海万人空巷,礼炮震天,欢呼雷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沿途各站,均有党政军官员及各界人士列队迎送。直到下午5时,专车才进入南京。
  晚10时,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夜江苏省咨议局举行。大厅里灯光如昼,主席台两边各接着一面鲜艳的五色旗。
  孙中山身着黄色呢质军服,头戴军帽,容光焕发,在热烈的掌声中庄严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刚任职就想到何时辞职,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孙中山当场启印,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发布宣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
  内政方针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
  对外方针为: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及对外无知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乎和主义。与我友邦益增睦谊,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随后,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内阁各部正副部长名单:
  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瑛、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外交总长王宠惠、内务总长程德全、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教育总长蔡元培;陆军次长蒋作宾、海军次长汤芗铭、外交次长魏宸祖、内务次长居正、实业次长马君武、财政次长王鸿猷、司法次长吕志伊、教育次长景耀月、交通次长于右任。
  接着,代表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孙中山任命胡汉民为秘书长、黄兴兼参谋总长。
  这样一来,在临时国民政府担任副总统及九名正部长中革命党人只有黄兴、王宠惠、蔡元培三人,其余全是旧官僚、前清名流及立宪派分子。
  1月28日,临时国民政府参议院成立。
  在以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孙中山颁布了三十多件有利于民主政府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并在3月11日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其主要内容为: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人民有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之自由;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人民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被选举的民主权利;
  政权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即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牵制、分而治之;
  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人民享有参政权,国家实行民主管理……
  《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使统治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从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人人心,使后来任何帝制复辟都只能是短命的丑剧。
  远在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赞扬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然而,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处于极不巩固的地位。一方面投机革命圈立宪党人、官僚、政客钻进了这个政权的内部进行破坏;另一方面清政府起用了大野心家袁世凯来绞杀革命,而衰世凯得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全力支持。
  在此之前,1911年11月1日,清朝政府解散了皇族内阁,任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和统制全部兵权的钦差大臣。衰世凯喜不自胜,便在彰德府“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攻打民军,攻克了汉阳后,便按兵不动。11月中旬,袁世凯进京走马上任,完全控制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旋即下令北洋军隔江炮击武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战云密布,战火纷纷。
  英国公使未尔典深惧战火妨碍和危及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便与袁世凯商定,对革命军展开“和平”攻势,诱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大权。
  11月3日,朱尔典命令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转达了三项议和条件:(一)双方即日停战;(二)清帝退位;(三)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这样一订一拉,革命党人不得不接受停战议和的建议。
  谈判桌设在上海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厅。12月18日,宣布独立的革命南方,与代表清王朝的北方,举行首次南北会谈。南方首席代表为沪军都督府的外交总长伍廷劳,北方首席代表为袁世凯派来的唐绍仪,另外还有武昌自称“中央大都督”的黎元洪的代表,而表示决不干涉和谈的英、美、法、日、德、俄的驻沪领事,居然也列席了会议。会谈期间,六国领事公然以“非正式照会”的形式,向和议代表施加压力。
  谈判讨价还价,断断续续地进行到年底。
  伍廷芳:“盖承认共和,则一切办法皆可商量。”
  唐绍仪:“君须予我以时间,俾我得劝解彼等。”
  争论的焦点沥渐集中到在哪里建都问题上,史称“民元争都”。连袁世凯都看清了建立共和不可阻挡,要害是上海、武昌、北京三大势力集团都想把首都争夺到自己的怀里。
  就在这时,孙中山突然从国外归来,接着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反对南北议和,于1912年1月11日宣布亲自督师北伐,并制订了六路北伐的计划。13日,北伐军前锋在宿州打败清军,徐州的守军也闻风而逃。
  但是,孙中山的主张却遭到了革命党内外和临时政府上层集团多数人的反对和非难。
  “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大总统职位吗:“
  孙中山哭笑不得。在各方面的包围下,他不再坚持己见,并致电伍廷芳,让伍廷芳转告袁世凯:“如清帝实行退俭,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凯接到电文,觉得这个临时政府是他攫取最高权力的过渡机构,心中窃喜,遂做出一副拥护共和的姿态来,立即调转矛头,开始收拾清室了。而不久前,他还对清室信誓旦旦:“决不辜负孤儿寡母!”
  袁世凯授意驻俄公使陆征样,联合各驻外公使致电清室,要求清帝宣统退位。袁世凯亲自朝见听政的隆裕太后,上演了一出逼宫戏。他跪在隆裕太后面前,装出一副痛哭流涕的样子奏道:
  “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仅靠北洋六镇,无法防卫京津,虽效局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实行共和,以换取优待条件外,别无出路。如若迟疑不决,难免不道外国干涉,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陈了遗也……”
  隆裕太后闻奏,早吓得掠恐万状。
  此后,袁世凯即称病不朝,暗中操纵。
  以良粥、铁良、毓朗为首的三十多个皇亲国戚,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表宣言,宣告成立宗社党,维护满族皇权,反对清帝退位,反对共和。
  袁世凯指使他的心腹段棋瑞等五十名将领,从前线纷纷发来电报,要求清带退位。他们异口同声地明确要求清室:
  “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隆裕太后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但只是吵来吵去,议而不决。她左右为难,只能伏案痛哭。
  而这时,宗社党首领良粥被革命党人炸死,宗室亲贵们见大势已去,树倒猢狲散,有的逃亡青岛、旅顺,有的躲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里。
  到了这个时候,清政府再召集会议,早已无人人朝了。
  这时的袁世凯却越来越惬意。他在外交大楼的寓所里吃着热气腾腾的什锦火锅,时而与姨太太打情骂俏,时而哼几句河南梆子。在他的授意下。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钩、邮传大臣梁士治等人,不时入朝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吓得魂不附体。只好让胡惟德等人转告衰世凯,授权他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并哀告:“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袁世凯立即与南方代表伍廷劳电文交驰。往返磋切。最后,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了优待皇室八条。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博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悲痛欲绝地发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诏书曰: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方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人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这个诏书是由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起草的,而其中的“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一句,是袁世凯亲笔加进去的。这样一来,共和政府就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产生了。为此,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抗议:“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此刻,是袁世凯有生以来最得意的时刻。他当着前来宣读沼书的胡惟德等大臣的面,假惺惺地口称“德鲜力薄,实难堪此重任,只好勉强从命”。一回到卧室,便对着儿子袁克定哈哈大笑起来,直笑得五官在肥顾的脑袋上挪了位置,浑浊的眼泪涌到腮边。
  当天晚上。袁世凯便剪掉了那条花白头发结成的辫子。以示拥护共和,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第二天,衰世凯即将《清帝退位诏书》送各国公使及南京临时政府,并发表政见曰: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脐及之,实话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调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言词动听,信誓旦旦。袁世凯的一番花言巧语,不仅迷惑了一般革命党人,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首脑人物也堕入了云里雾中。
  孙中山接到袁世凯宣布政见电文的当天,心情颇有几分沉郁。但他想到自己出生人死、奔走呼号几十年为的就是推翻专制,实现共和,今田园的既已达到,自己当不当大总统本无什么要紧,故面毫不迟疑地向参议院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并推荐袁世凯为下届临时总统候选人。他在致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
  2月15日、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十七省议员每人各投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英、美、德、法等国公使立即向袁世凯表示祝贺,并答应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孙中山在辞退大总统时,想到了如何约束袁世凯。为此,他提出了自己觉得很有效的三条办法:
  (一)临时政府地方设于南京;
  (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
  孙中山想,这样可以使衰世凯离开北京的巢灾,失去基地,使他只能按《临时约法》来为民国办事。
  袁世凯看完电报,心里明白,这是孙中山在往他的脑袋上套“紧箍”,要他南下就职,是剪他的羽翼,削弱他的力量,他岂能就范?因此,他口口声声说“极愿早日南行”,却迟迟不肯行动。南方一封又一封电报催其南下就职。催来催去,袁世凯被逼出一条诡计来。他特意邀请南京派专使到京,具体协商。南京临时政府当即派出蔡元培、宋教仁等人组成专使团,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
  袁世凯特命打开正阳门隆重欢迎专使团。然后一边与蔡元培研究着南下路线,一边授意他的心腹在北京、天津等地发动“兵变”,并与外国公使通气,让他们调兵人京,以保护使馆为名,故意制造北方的混乱局势,造成袁世凯不能离开北京的假象。
  专使们受到“兵变”的惊吓,又目睹了外国出兵的猖狂,一时没了主意。经再三磋商,蔡元培于3月2日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和参议院,报告北京的局势,陈述袁世凯不能南下就职的原因,建议:“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
  南京临时政府再一次妥协了。
  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了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的议案,参议院议决了六项程序:
  (一)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就职;
  (二)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
  (三)参议院接到宣誓之电后,即复电承认为授职,并通告全国;
  (四)袁大总统受职后,即将拟派之国务总理及国务员姓名电知参议院,征求同意;
  (五)国务总理及各国务员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交代事宜;
  (六)孙大总统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职。
  衰世凯看到这六条,心满意足了。他暗笑南方革命党人果然可欺,我老衰略施小计,他们就乖乖地就范了。如今谁还能限制我?我老衰既有北洋军。又执掌了民国总统大印,谁还敢说半个不字?什么“临时约法”,其奈我何,见鬼去吧!
  3月10日,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在北京就职。一群脱去清朝顶戴花绷的旧官僚,向袁世凯排班渴贺。
  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在参议院行辞职礼。5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设北京,并正式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经过十六年艰苦斗争,以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国政权,就这样被阴险狡诈、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窃篡了。
  正是:
  无量头颅无量血,
  可惜购得假共和!
  欲知后事,请看下回。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