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外交大臣和首相——艾登和张伯伦——范西塔特爵士——我就西班牙问题和外交大臣的接触——尼翁会议——我们的通信——英国的成功——首相与外交大臣的意见分歧——哈利法克斯勋爵赴德国访问希特勒——我谢绝邀请——艾登自感孤立——罗斯福总统的建议——首相的答复——美国总统遭到拒绝,深表失望——张伯伦先生的严重责任——因罗马谈判问题艾登与张伯伦最后决裂——恰特韦尔的不眠之夜。 在英国的内阁中,外交大臣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崇高的和重大的职责使他受到特别的尊敬。但在他执行事务时,他通常是要受整个内阁,或至少受内阁中主要人物的审察的。他有责任使他们知道事情的进展。按照习惯和通例,他要把他的公事电报、驻外使节人员的报告以及他与外国使节或其他重要人物的谈话记录,在阁僚中传阅。至少,我在内阁的时候总是如此。特别是首相,他保持着这种审核权,他有权亲自或通过内阁来掌握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针,至少不能对他保密。任何外交大臣,如果没有首相经常支持,他就无法进行工作。为了使事情进行顺利,首相和外交大臣之间不但在根本原则上要取得一致,就是在看法上,甚至在相当范围内,在脾气上,也应该非常调和。如果首相本人对外交问题特别关心,那么他们两人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艾登是鲍德温任内的外交大臣。鲍德温除了以渴求和平恬静的生活著称之外,并不积极干预外交政策。张伯伦却正相反,他对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想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他对外交问题抱有坚定的见解,他一上任就申明他有与外国使节讨论外交问题的当然权利。因此,他就任首相以后,就使外交大臣的地位发生了一种非常微妙但又可以感觉到的变化。 除此之外,两人在精神上和观点上又有一种深切的、虽然起先没有表现出来的分歧。首相希望同欧洲那两个独裁者保持友好关系,而且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和他们妥协,避免发生会得罪他们的事情。而艾登过去在日内瓦曾经号召各国联合起来反对其中一个独裁者而获得了声誉,而且,那时如果能让他自己决定的话,他可能合用战争边缘的手段,甚至还不只是边缘的手段来制裁独裁者。他是英法协约的忠实信徒。 他刚刚坚决主张英法两国举行参谋会谈。他很希望同苏联确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他认识到希特勒的危险和威胁。他对我国军备以及我国在外交上的反应的弱点感到不安。也许还可以说,我和他之间,自然除了他是一个负责官员这一点之外,在看法上几乎可以说没有多大出入。因此一开头我就看出,如果世界大局更为恶化,内阁里面这两个重要人物之间就很可能发生意见分歧。 此外,首相在同僚中,有一位看来是坚决赞同他的外交观点的人,这就是哈利法克斯勋爵。我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悠久的亲密的关系,始于1922年,那是在劳合·乔治首相时代,他担任我殖民部的次官;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始终没有损害我们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虽则对他在印度总督任内的政策,我们之间曾发生过非常严重和持久的争论。我相信我很了解他,我深知在我们之间有一条鸿沟。同时,我也感觉到,在他和艾登之间,也同样有这一条鸿沟或类似鸿沟的东西。总的来说,如果张伯伦先生在组阁之初,就任命哈利法克斯为外交大臣,也许还明智一些。如果让艾登担任陆军部或海军部的职务,可能更为适当,而首相在外交部方面也早就可以有一个气味相投的自己人。在艾登和张伯伦合作期内,这种不祥的形势,逐渐不断恶化。 直到这时,和在许多令人焦虑不安的年份,范西塔特爵士是外交部的首席官员。他和霍尔——赖伐尔条约的意外关系,影响了新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和许多政界人士对他的看法。 首相这时越来越信赖他的主要工业顾问威尔逊爵士,遇事都同他商量,其中许多问题还不属于他的业务范围。首相认为范西塔特是反德的。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或预见到德国威胁的增长,没有人比他更愿意为了应付德国的威胁,使其他一切考虑都服从这个目标。外交大臣觉得他同卡多根爵士一起工作比较得心应手,卡多根也是一位声望很高和能力很强的外交官。因此到1937年底,范西塔特就已经知道他要调职了,而到1938年1月1日他就被任为“政府首席外交顾问”这一特任职位。这个新名义,对外界说是一种升职,而且实在也很像升职的样子,但在实际上,管理外交部的整个责任,已不再归他掌握了。他仍旧保持原有的那一间办公室,但外交部的电文现在必须连同该部的详细意见先行送交外交大臣,然后才由他过目。范西塔特不愿意当驻巴黎大使,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处于这种超然的地位。 ※ ※ ※ 1937年夏季至该年年底,首相与外交大臣之间在方法和目标上的分歧逐渐扩大。促成1938年2月艾登先生辞职的一连串事件,都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出现的。 最初的分歧点,是因我国与德意两国的关系引起的。张伯伦先生决定向两个独裁者苦苦哀求。1937年7月他邀请意大利大使格兰迪伯爵到唐宁街首相官邸。艾登先生知道他们进行会谈,但他没有参加。在会谈中,张伯伦先生说他希望改善英意关系。格兰迪伯爵向他建议,作为初步行动,如果首相能写一封信给墨索里尼作个人的呼吁,对局势也许会有好处。张伯伦先生坐下来。就在这次谈话中他写了这样的一封信,但没有把这封信通知这时正在离首相官邸只有几步远的外交部里的外交大臣就把它发出去了。这封信没有产生明显的结果。两国的关系因为意大利扩大对西班牙的干涉,反而日趋恶化。 张伯伦先生自认为他有一种个人的和特殊的使命,一定要同意、德两个独裁者取得友好的关系,而且也认为他确实能够建立这种关系。对于墨索里尼,张伯伦先生同意对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给予承认,作为全面解决两国纠纷的前提。 对于希特勒,他准备在殖民地问题上表示让步。而同时,他却很惹人注目地表示不愿意考虑改善英国军备的状况,也不愿意考虑英法两国之间在参谋部级或政治方面进行密切的合作。反之,艾登先生深信,如果与意大利达成任何和解,那么它必须作为包括西班牙问题在内的全面解决地中海问题的一部分,而且得事先取得法国对这件事的深切谅解。在谈判这种全面解决方案时,我们是否承认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的地位,显然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在外交大臣看来,还没进行谈判就把这个条件去掉,表现出急于要谈判的样子,实属不智之举。 到了1937年夏季,这种分歧更显得严重了。张伯伦先生认为外交部阻挠他同德意两国进行谈判的尝试,而艾登先生则认为他的首长在设法同独裁者接近的过程中,尤其在英国军备十分薄弱的这个时期,表现得过分迫切。说实在的,在这两个人的见解中,存在着一种实际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深刻的分歧。 ※ ※ ※ 尽管我和政府有种种分歧,但我对外交大臣却有深切的同情。在我看来,他似乎是政府中最坚决和勇敢的人;虽然他在过去担任外交大臣政务秘书和后来担任次官时委曲迁就地做过的许多事情,都是我曾经攻击过而且至今还加以攻击的。但我确实知道他的本心是不错的,而且他自己也掌握了问题的根蒂。在他一方面,外交部每举行宴会他必定邀请我出席,我们常有书信往来。这样做当然并没有什么不妥。按照很久以来的习惯,外交大臣总是同当时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保持接触,广泛地讨论各项国际问题的。艾登先生不过是按先例办事罢了。 1937年8月7日我写信给他说: 西班牙问题打断了我们的思路。在我看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勃鲁姆同我们一样严守中立。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如果法国政府帮助一方反对叛军,那就会成为德国人和亲德分子的天赐良机了。如果你有余闲,请读读我在星期一《旗帜晚报》上发表的文章。 我在这篇文章里写道: 只有在双方都有对有不对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最激烈的争执。在西班牙,一方是贫穷落后的无产阶级热情,要求推翻教会、国家和私有财产,创立一个共产主义的统治。另一方是爱国主义的、信宗教的和资产阶级的势力,他们得到许多省份的农民的支持,在陆军的领导下,正在逐步建立军事独裁来恢复秩序。双方都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向对方施加残暴的和无情的屠杀;令人寒心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双方在信仰上利益上势不两立。所有这些,使无论哪一方取胜,接着大有可能把失败一方的积极分子无情地加以全部杀光,从而开始一个长期的专制统治时期。 到1937年秋季,我和艾登在反对轴心国积极干涉西班牙内战这个问题上,虽然通过不同途径,却取得了一致的看法。 只要他采取坚决的行动,即使行动规模不大,我在下院中总是支持他的。我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内阁里同他的一些高级同僚和首相之间发生了摩擦。我知道,假使他没有受到制约,他一定可以做出更果敢的行动。八月底,我们在戛纳,有过多次的见面,有一天我在戛纳到尼斯之间半路的一家饭店请他和劳合·乔治一起吃饭。我们的谈话涉及许多问题——西班牙的冲突、墨索里尼一贯的背信弃义和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最后自然也谈到德国势力日益强大的黑暗情景。我那时想,我们三个人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外交大臣对他同他的首长和同僚的关系,自然是讳莫如深,在谈话中没有提到这个微妙的问题。他的态度可说是再正确不过了。不过,我可以断言,他在他这个重要岗位上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 ※ ※ ※ 不久地中海方面出现了紧张形势。艾登以坚决而巧妙的手腕处理了这个危机,获得了解决。事件解决的经过可以说明我们所主张的路线是正确的。事情是,有一队商船给所谓西班牙的潜水艇击沉了。实际上这些潜水艇当然不是西班牙的而是意大利的。这是十足的海盗行为,立即激起知道这件事的人去采取行动。9月10日地中海各国在尼翁举行会议,外交大臣由范西塔特和第一海务大臣查特菲尔德勋爵偕同出席。 丘吉尔先生致艾登先生 1937年9月9日 在你上一封信里,你说希望在去日内瓦之前来看我和劳合·乔治。今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兹提出我们的见解,供你了解。 现在是督促意大利重行遵守它的国际义务的时候了。地中海区域出现潜水艇的海盗行为;它们丝毫不考虑船员的生命安全就击沉许多国家的商船。这些暴行必须加以制止。为了这个目的,地中海各国应该取得协议,把他们自己的潜水艇避开若干规定的商运航线。在这些航线内应由英法的海军负责搜索潜水艇,如果侦察器在这些航线上发现任何潜水艇,即应视为海盗,加以跟踪击沉。我们应以最客气的方式请意大利参加,不过如果它不参加,那我们就应该告诉它:“我们打算就这样办了。” 同时,由于取得意大利的友好合作也很重要,因而法国应该声明,如果意大利不参加协定,它就开放法西之间的比利牛斯山边境,准许各种武器输入。这样一来,意大利就要面对这样的事实:在地中海航线上干海盗行为的潜艇,无论如何将被肃清;另一方面,如果它拒不参加这个协议,它也没有好处,因为法国就会开放边界。我们认为这一点最关重要。这种敦促意大利加入地中海各国的行动的联合压力,再加上如果它固执己见就会冒很大危险而又毫无好处这个事实,这就几乎可以肯定能够对墨索里尼发生作用,只要他知道英法两国确实是当真的。 看来本年内德国还不打算发动一次大战,如果希望要在将来一些事情上同意大利建立良好关系,那么现在就必须把问题加以解决。现在我们所遭遇的危险,就是墨索里尼认为可以凭敲诈和威吓来取得一切,他认为最后我们只会说几句空话,结果还是后退。为了欧洲和平的利益,现在应该摆出一条坚强的阵线。如果你觉得能够作这样的努力,我们愿意向你保证,不管形势的变化如何,在全国和下院,我们都一定支持你的。 就我个人来说,在莱茵兰非军事化遭到破坏后,你坚持同法国举行参谋部级的会谈,那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我觉得你现在又到了同样重要的时刻了。勇敢的道路,也就是安全的道路。 只要你觉得有助于英国的利益与和平的利益,请你随便在私人的或公开的场合利用这封信。 又:这封信我曾读给劳合·乔治听,他对信内所述,完全同意。 尼翁会议是简短而成功的。会议同意成立英法联合巡逻舰队,防止潜水艇的骚扰。舰队奉有明确的命令。任何潜水艇只要遇上它们,肯定是要被击沉的。结果,意大利也勉强同意了这个规定,海上的暴行就立刻终止了。 艾登先生致丘吉尔先生 1937年9月14日 你现在也许已经看到我们在尼翁会议中所采取的方针,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同你信中所提的建议相符合。我希望你会同意认为会议的结果是圆满的。在这里,看来似乎是这样。实际上,重要的政治事实是,我们在会议中强调英法两国的合作是有效的,西欧两个民主国家在欧洲事务中仍然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最后同意的计划,是我们同法国共同草拟的。我必须说,他们和我们合作得再好没有了。他们准备提供的海军合作的范围,使我们感到诧异。可以公平地说,如果把他们的空军支援也算在内,我们的力量就各占一半了。 我承认我们在会议中的成就,仅仅是西班牙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它大大提高了我们在各国中的威信,而这正是在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威信的时候。地中海沿岸各小国的态度,同样都是令人满意的。在土耳其的几乎是肝胆相见那样的友好领导之下,这些小国都表现得很好。查特菲尔德同每一个人接触,都得到极大的成功。我感觉到,尼翁会议正因为它开得很精简又取得了成功,对恢复我们在地图上的地位,有相当的贡献。我希望你也有同感。 至少这次会议已经鼓励法国人和我们自己,要同心协力处理我们非常艰巨的工作。 丘吉尔先生致艾登先生 1937年9月20日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写信给我。我的确应该向你道贺,因为这是一次重大的成就。能用严峻而有力的措施,使一个坏蛋就范而又不致引起战争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我相信下院对会议的结果一定感到很满意。 我很高兴知道张伯伦一直支持你,而不是像流行报纸所说的那样,在背后牵制你。我希望,你一定要坚决保持你已经获得的有利条件。墨索里尼只懂得优势武力,就像他现在在地中海所遇到的那样。那里的整个海军形势,从我们可以利用法国根据地之日起,就已经完全改观。意大利绝不能抵抗英法两国的有力的联合行动。因此我希望能让墨索里尼自寻出路,以摆脱由于他自己犯了大错而陷入的外交窘境。地中海所出现的局面,是我们为了无懈可击的目的联合起来对付他才形成的,而这个局面,本来是他应该尽力避免发生的。 现在他自食其果。英法两国海军的合作,现在已经开始,我希望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两国的海军和空军继续互相利用彼此的设备。这种合作,将来在防止巴利阿里群岛发生纠纷时是会用得着的。意大利继续在地中海设防,反对我们,这是对大英帝国的一个重大危险,将来是要加以对付的。现在我们的部署越变得永久化,则这种情况的危险性也就越少。 伯纳德·巴鲁克来电说,他正写出他同美国总统谈话的结果(在我们伦敦谈话之后)。我毫不怀疑,总统反对独裁国家的言论是受到我们谈话的影响的。我深信关于关税和通货方面的问题,一定也在探索了。 艾登先生致丘吉尔先生 1937年9月25日 谢谢你9月20日的来信,你对尼翁会议所说的勉励的话,也使我十分感激。你对尼翁会议局势作了这样的结论: “能用严峻而有力的措施,使一个坏蛋就范而又不致引起战争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认为这个结论对局势已作了充分的说明。墨索里尼失策地走过了头,他必须受到惩罚。八十艘英法两国的驱逐舰再加上强有力的大队飞机,在地中海上巡逻,这个壮景无疑使欧洲的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 从我所获得的报告来看,德国自己也没有忽视这个事实。今年的秋季,我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采取守势。在这样的一个时机,我们能够用这种方式来维护我们两国的地位,使我和德尔博斯①都松了一口气。在我们前面,困难还多得很,而且在军事上说,当然也还远没有达到我所希望那样的强大,但尼翁会议已使我们得以改善我们的地位,并由此可以取得较多的时间。 ①法国外交部长。——译者 你对于我们现在在地中海方面所形成的英法合作的局面给予重视,我衷心地同意。法国的态度,总的来说,当然与赖伐尔执政时期所表现的态度根本不同。法国海军参谋部的确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帮忙。他们对于联合舰队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相信,我们的海军部对此已有深刻的印象。此外,你提到两国间互相利用彼此的基地会对双方都有好处这一点,也是极有价值的。意大利参加了这个协议,不管其最后的形式如何,也是不能影响局势的实质的。 尼翁会议虽是一件偶然事件,但也证明英法的联合力量,如果表现得具有信心和准备不惜使用武力的话,对独裁者的心理和政策发生多么强烈的影响。在这个阶段,还不能说这种政策一定可以阻止战争的发生,但至少可以使战争推延。事实是,各种形式的“绥靖政策”只是鼓励侵略和加强独裁者对他们本国人民的权力;而西方民主国家只要作出任何反击的断然表示,就可以使紧张局势立即缓和起来。这个规律在整个1937年都表现出来了。1937年以后,局面和条件又迥然不同了。 ※ ※ ※ 1937年10月初,我应邀参加外交部招待南斯拉夫总理斯托亚丁诺维奇的宴会。餐后,我们站起来到处走走交谈。当我和艾登闲谈的时候,哈利法克斯勋爵走过来,兴奋地说,他接到戈林的邀请,请他去德国打猎,他很有希望借此机会同希特勒见见面。他说他已经和首相谈过这件事了,首相也认为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所以已经接受了邀请。当时我有这样的印象:艾登听见之后,有点诧异和不快,但一切都在愉快的气氛中过去了。因此,哈利法克斯即以“老猎手”的资格访问德国。纳粹的报纸对他表示欢迎,称他为“哈拉里法克斯”勋爵。“哈拉里!”本来是欧洲大陆上人们打猎时的呼喊。经过几次打猎款待以后,他的确终于被邀请到贝希特斯加登去同德国元首作非正式的和没有大事铺张的会晤。这次的会晤并不顺利,很难设想出有比他们这两个人更难互相了解的了。一个是约克郡高派教会出身的贵族和热爱和平的人,在英国旧式生活中彼此笑脸相迎、善意相处的环境中长大。他参加过战争,是个好军官。会晤的对方却是个出身于穷苦深渊的恶棍,由于受国家打败仗的刺激,充满着仇恨心和报复心,疯狂地要使日耳曼种族成为欧洲甚或全世界的主宰。这次会面除瞎说一通和手足无措之外,毫无所获。 在这里也许可以提一提,里宾特洛甫曾经两度邀请我去访问希特勒。很久以前,在1907年和1909年我曾两次分别以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和牛津郡义勇骑兵少校的身分,应德皇的邀请赴德参观演习,但现在的情况可完全不同了。剧烈的斗争正在进行,在斗争中我有我的地位。如果我得到英国国家授权,我就会很乐于同希特勒会晤。但如果以个人身分去同他见面,那就会使我自己以及我的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我对我的独裁者东道主表示同意,那我就是欺骗他了;如果我对他表示异议,又一定会使他生气,我还会被指责为破坏英德关系。因此,我对两次邀请都谢绝了,或者让它自然地推诿过去了。在这些年中,所有曾访问过德国元首的人,不是弄得非常为难,就是自己害了自己。恐怕没有人比劳合·乔治受到更彻底的欺骗了。他把他同希特勒谈话时的情况描写得那么兴高采烈,使今日读到这段记述的人不免感到可笑。 希特勒无疑有一种迷惑人的魅力,容易使来客不恰当地对他得出力量和权威之感,除非以平等的地位相见,否则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在11月份的日子里,艾登对我们军备扩充的迟缓,越来越感到焦虑。11日,他和首相有过一次会晤,想表示他的担心。张伯伦先生听了一会儿后,不愿听他说下去,劝告他: “回去吃一片阿斯匹林吧。”哈利法克斯由柏林返国后,他报告说,希特勒告诉他,殖民地是英德之间的唯一有待解决的悬案。他相信德国人并不着急,目前没有立即举行和平谈判的希望。他的结论是消极的,他的态度是被动的。 1938年2月,外交大臣自己感到在内阁中已几乎处于孤立的状况。首相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来反对他和反对他的观点。一大批重要的阁员,都认为外交部的政策太危险,甚至有挑衅的性质。另一方面,有些较年轻的阁员则极愿了解他的观点,其中有些人后来还表示不满,说艾登没有对他们推心置腹。不过艾登绝没有打算组织小集团来反对领袖。参谋长们也不能给他什么援助,实际上他们也劝告他慎重些,劝他多多考虑局势的危险性。他们不愿同法国人过分接近,以免承担超乎我们力量所能及的义务。他们认为俄国清党后的军事实力,已没有多大希望。他们认为,在处理我们的问题时,必须假定我们有三个敌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可能联合起来向我们进攻,而且我们几乎没有别国帮助。我们可能要求利用法国的空军基地,但在最初阶段我们都无力立刻派出军队。即使参谋部这种极其谨慎的建议,在内阁里也遭到强烈的抵抗。 ※ ※ ※ 但真正的决裂,是由于另一个新问题引起的。1938年1月11日晚,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先生访问在华盛顿的英国驻美大使。他带去罗斯福总统给张伯伦先生的一个密件。总统对于国际时局的日益恶化深感焦虑,提议邀请一些政府的代表到华盛顿,讨论目前纠纷的根源。不过,在他采取这一步骤之先,他愿意和英王陛下政府磋商,想知道一下他们对这个计划的看法,并且强调不要把这个建议的性质和事实通知任何其他政府。他请求英国政府至迟在1月17日前给他回信,而且说明他的建议只有在“英王陛下政府热诚赞助和全面支持”后才向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政府提出。这是一个重大但难以预测的步骤。 英国大使林赛爵士把这个绝密文件送交伦敦。他附加意见说:按照他个人的看法,总统的计划确实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真诚努力,如果英王陛下政府不予支持,则过去两年来英美两国进行合作所作出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了。他十分恳切地促请英国接受这个提议。外交部在12日收到这个电文,当晚即抄录送达在乡间休息的首相。第二天早晨,首相回到伦敦,根据他的训令给美国总统发出了一个复电。这时艾登先生正在法国南部作短期的休假。张伯伦先生的复电大意是说,他很感激罗斯福总统的信任,用这种方式来和他商量总统所提的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的计划;但他愿意说明自己和德意两国努力达成协议的立场,特别是对意大利方面。他说,“英王陛下政府,就自己方面而论,如果觉得意大利确实愿意为恢复信任和友好关系作出贡献,我们愿意对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一事在法律上给予承认,并且如果可能的话,将先取得国际联盟的同意。”电文又说,首相提出了这些事实,目的是使总统可以考虑他目前这个建议是否与英国的努力有所抵触。因此,暂缓提出美国的计划是否较为明智。 总统收到了这个答复,感到相当失望。他表示将在1月17日给张伯伦先生一封复信。1月15日晚,外交大臣回到英国。他的回国不是因为首相的催促,首相觉得他不在时照样可以办事。他是因为外交部里对他忠心的官员催促他返国的。 警惕的卡多根在多佛码头等候他。艾登先生曾作了长期的和艰苦的努力以求促进英美的关系,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十分不安。他立刻打了一个电报给林赛爵士,希望能够减轻张伯伦先生冷淡答复所产生的影响。总统的回信在10月18日晨送达伦敦。信里说,鉴于英国政府正在考虑直接谈判,他同意暂缓提出他的计划,但他说,英国政府打算承认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的地位一事,使他感到严重关切。他认为这种承认,对于日本在远东的政策和对于美国的舆论,会发生最有害的影响。当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先生把这封信交给在华盛顿的英国大使时,他更强调地说:“这种承认定将引起一种厌恶之感,而且会使人再引起或者加深不愿替别人火中取栗的顾虑。这将被认为英国牺牲美国密切关心的在远东的利益而在欧洲进行性质恶劣的交易。” 总统的信件,在内阁的外交委员会多次会议中都被提出讨论。艾登先生取得了内阁对以前的态度的重大修正。大部分阁员认为他已感到满意,但他并没有向他们明白表示事实上他并不满意。经过这些讨论,在1月21日晚,两封公函向华盛顿发出了。大意是说,首相热烈欢迎总统的建议,只不过如果美国的建议在各方面的反应不怎么好,英国政府就不愿分担失败的责任。张伯伦先生希望说明我们并非毫无保留地接受总统所提出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显然不但刺激欧洲的两个独裁者,同样也刺激日本。英王陛下政府也觉得总统没有充分理解我们对法律承认问题的立场。第二封信事实上是解释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我们愿意给予这种承认,只是把它作为对意大利谋求全面解决的一个部分罢了。 英国大使把他在1月22日向美国总统递交这些文件时同副国务卿韦尔斯先生所进行的谈话向英国政府作了报告。 他说韦尔斯先生告诉他,“总统认为承认问题是一颗两国非吞下去不可的苦药丸,他希望我们应该一起吞下。” 罗斯福总统的建议,是利用美国的影响来促使主要的欧洲国家坐到一起,就全面解决的可能性进行磋商;这自然会使美国的巨大力量参加进去,哪怕只是试验性质的。可是这个建议就这样地给张伯伦先生拒绝了。他这种态度很明确地表明了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的看法迥然不同。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以后的一个短时期内仍限于内阁圈子之内,但这种裂痕是带根本性的。张伯伦先生的传记作者法伊林教授对这一段插曲的评述,颇有些意思,他写道:“张伯伦深恐两个独裁者将不理睬这个建议,或者利用民主国家的结成一条阵线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可是艾登回英国之后,的却表示宁可冒这样的危险,也不愿失去美国的好感。这就出现辞职的最初的迹象,但终于找到了一个折衷办法……。”可怜的英国!日复一日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它在议会那些滔滔不绝而又温文尔雅的空谈中彷徨地沿着下坡路走下去——向着它本来想避免的那个方向走去。最有势力的报纸的重要文章,除了若干忠实可敬的例外,仍在继续抚慰人心;英国的行径,好像是假定全世界和它自己一样随便,没有谋算而且用心和善。 ※ ※ ※ 外交大臣当然不能以张伯伦先生拒绝美国总统建议这一事件而提出辞职。罗斯福先生有心使美国介入欧洲的阴暗舞台,这实在使他在国内政治上冒了极大的风险。来往的电文,只要其中任何一部分稍有泄露,国内所有的孤立主义势力就一定对总统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在充满着仇恨和恐惧的欧洲场面上出现,那么,对延缓或者甚至防止战争的发生,实在是再好没有了。就英国而论,这几乎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现在没有人在事后能估计出它对奥地利事势的演变以及对慕尼黑的局势究竟会发生什么影响。我们必须认为,这次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事实上确是拒绝了,也就失去了用战争以外的方法使世界免于暴政的最后一点点机会。眼光短浅而且对欧洲局势又不熟悉的张伯伦先生,竟然妄自尊大到如此程度,拒绝了从大西洋彼岸伸过来的援助之手,时至今日,看起来仍令人感到惊讶。一个正直干练的好心人,负责掌握国家命运和掌握依靠国家的一切人的命运,却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得毫无分寸,甚至连自己的观念也没有,说起来实在可悲。即使到了现在,人们也很难设想出,当时究竟是什么心理状态使他采取那样的外交姿态。 ※ ※ ※ 我在后面还要讲到,在慕尼黑危机时对俄国的合作建议的处理经过。当时,我们不仅疏忽了自己的防务,又想方设法去削弱法国的防务,后来我们和这两个大国的关系搞得逐渐疏远,而这两个大国的最大努力,又正是保存我们的生命和他们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假如当时英国人曾知道而且认识到这些事情,恐怕历史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了。但当时一天一天都好像过得很顺利。在十年以后的今日,就让过去的教训作今后的指导吧。 ※ ※ ※ 艾登先生在1月25日赴巴黎与法国进行磋商。这时他对前途的信心一定已经减弱了。现在一切都以接近意大利是否成功而定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给美国总统的复信中曾着重地加以说明。法国政府极力向艾登先生表示,西班牙问题必须列为全面解决对意关系问题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艾登无须多说就完全同意。2月10日,首相和外交大臣接见格伦迪伯爵。当时格伦迪宣称意大利原则上准备开始谈判。 2月15日,消息传来说,奥地利总理许施尼格被迫接受德国的条件,任命纳粹主要人物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和公安部长,参加奥地利内阁。这一严重事件,并没有消除张伯伦先生和艾登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2月18日,他们再度和格伦迪伯爵会面。这是他们两人在公务上最后一次合作。 意大利大使既拒绝讨论意大利对奥地利的立场,也拒绝考虑英国所提的撤退在西班牙的志愿军,或所谓志愿军(就是指意大利的五个师的正规军)的计划。格伦迪要求在罗马举行一般性的会谈。首相早有此意,而外交大臣则强烈反对这一步骤。 此后就是冗长的磋商和内阁里的会议。关于这些,现在已经公布的唯一权威记述,就是《张伯伦先生传》这本书。据法伊林教授说,首相“让内阁知道,到现在,不是艾登辞职就是他自己辞职”。法伊林从获准利用的若干日记和私人函件中引述首相下面所说的话:“我认为必须把话说明白,我不能接受任何意义相反的决定。”法伊林写道:“内阁一致同意首相的意见,虽然有一些保留。”我们不知道这些话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在冗长的会议上提出的,但在最后,艾登先生终于很简单地提出了辞职。理由是他不能同意在这个阶段中和在这些情况下举行罗马会谈。他的同僚们对他提出辞职都感到十分诧异,法伊林先生说他们“大为震动”。他们不知道外交大臣和首相之间的分歧已经到了非破裂不可的程度。显然,如果他们知道这件事会牵涉到艾登先生的辞职,那就将成为一个会引起更大和更广泛的争论的新问题。然而,他们专门讨论了这件引起争议的事情的是非曲直。那一整天的其余时间则用来极力使外交大臣改变初衷。张伯伦先生对内阁的苦恼也很难过。“看到我的同僚这样地感到吃惊,我提议休会,明天再继续举行。”但艾登认为再找什么表白的话也没有用。到20日的午夜,他的辞职最后决定下来。首相说,“依我看,他是很光荣的。”哈利法克斯立即被任命为外交大臣。① ①法伊林,前引书,第338页。 外面当然事先也知道内阁发生了严重分歧,虽则原因还不清楚。我早已听到一些消息,但很小心没有告诉艾登先生。 我希望他在充分确立他的理由之前,无论如何不要辞职,以便他在议会的许多朋友有机会把问题揭露出来。但这时的政府是那么强大和高高在上,所以这场斗争只好在内阁密室中,主要在两个人之间去解决了。 2月20日深夜,我坐在恰特韦尔庄园我的那间老房间里(像我现在常常坐在那里一样)。我接到一个电话,告诉我说,艾登已经辞职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顿时沉了下来。一时间,我被失望的暗潮所淹没。在我漫长的一生中,经过多少盛衰荣辱。在不久就到来的战争期中,甚至战时最黑暗的日子里,我的睡眠从来没有成过问题。在1940年的危机中,那时我身负许多重任,以及在后来五年中,常常遇到令人焦灼和极其棘手的事情,但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之后,还是能够一躺下就睡着——当然,要是有紧急的事情就叫我起来。我总是睡得很香,醒来神志清爽,没有什么感触,胃口很好,把早上送上来的早点盒里的东西,不管什么就狼吞虎咽地吃掉。 但现在,在1938年2月20日之夜,也只有在这一夜,我睡不着了。从半夜直到天明,我躺在床上,心里又难过又担忧。 眼前是一个坚强的年青人,他巍然屹立,顶住那股长长的、忧郁的、慢吞吞地流过来的潮流。那是一股毫无主见、动不动就屈服的潮流,也是估计错误、冲击微弱的潮流。如果让我来处理他的事,在许多方面一定会和他不同;但这个时候,在我看来,他代表英国民族的全部希望;而这一个伟大古老的英国民族,曾对人类有过许多贡献,今后仍将有所贡献。现在这个人却离开他的职位了。我凝视着阳光慢慢地穿过窗户,在我的内心中看到了站在我前面的“死神”的影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