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六、衔璧出降


  自刘澄降敌,后主心灰意懒,无心政事;他将军旅托付与皇甫继勋,政务交给陈乔、张泊,又以内侍徐元璃、刁衍为内殿诏,群臣奏章、国主诏旨,均由二人传递。其时羽檄飞驰,鼓角相闻,告急奏章如雪片般飞来,徐元璃、刁衍二人受了皇甫继勋指使,都抑而不奏。后主以为宋兵尚远,不会很快攻到金陵城下,日日于后苑同僧人讲《楞严圆觉经》。一日,他忽然心血来潮,带了儿名内侍巡视城池,扶陴望去,只见城下旌旗猎猎,士卒如潮,初时还当是江南士兵,仔细辨认,才知是宋朝人马,不由得大惊失色。询问内侍,内侍据实奏道:“金陵被围已一月有余,皇甫将军不准奏闻,是以国主不知。”后主至此方知为皇甫继崭所卖,愤怒已极,匆匆返回宫禁,便命人宜召皇甫继勋。
  自皇甫继勋进谗诛杀林仁肇之后,因江南宿将已死亡殆尽,后主便招他为大将军,统一指挥江南军旅,然而皇甫继勋并无效死之意,镇日忙于聚敛资产,一时名园甲第,冠于金陵。他又好色,蓄妓几十人,一个个打扮得珠围翠绕,奢侈似于王侯。越是富贵,便越是爱惜性命,宋攻江南,他希冀后主不战而降,自己也能成为宋朝新贵,为此多次派侄儿绍杰密陈归命之计,后主屏而不纳。一次,天降冰雹,这本是寻常小事,继勋却胡诌说是天象示警,此乃灭亡之兆,应尽早归降,后主也不加理睬。继勋知劝说无用,便盼望江南军队多打败仗,以示自己有先见之明。每逢江南败绩,辄拍手称快,偏裨将佐出城击敌者,不是鞭背,便是加以幽囚,为此之故,军民莫不恨之入骨,只因他兵权在手,别人无可如何。他自知罪孽深重,天怒人怨,从不上朝议事、后主屡次召见,他均辞以军务不至。后主无法,只得诡称江南气数已尽,要与他商讨归降之计,继勋这才欣然应召。
  谁知他匆匆赶至澄心殿,后主已盛气以待了。他见后主满面愠色,便打算离去,后主喝住道:“皇甫卿,孤召你议事,一言未发,为何遽然离去?”
  “臣受命抗敌,如今军情紧急,正臣披肝沥胆报效国家之时,乞国主见谅。”皇甫继勋一边察言观色,一边拿这话搪塞。他知道后主从不过问军旅之事,只消自己编个弥天大谎,天大的祸事也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然而这一次,皇甫继勋失算了。后主冷笑道:“一派胡言!如果你真是披肝沥胆报效国家,敌兵岂能进逼城下!孤一向推心置腹,待人以诚,谁知尔等口蜜腹剑,居心叵测!孤攫刘澄为润州节度使,他开门延敌;当年纳了你的奏章,自折股肽,杀了南都留守林仁肇,委你以军旅之事,你却想把江南社稷拱手送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甫继勋从没见后主动过这么大的肝火,连忙狡辩说:“国主切莫轻信谗言,误伤忠良,臣指挥军旅容或有误,但忠心为国,天地可鉴!”
  后主厉声斥道:“当年尔父在清流关抗拒周师,负伤被俘,不屈而死,名标青史,谁人不知皇甫晖三字!至今滁州人还一日五次呜钟,为尔父荐冥福。孤只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以不次超擢。让你总江南之兵。谁知虎门竟生犬子,令人齿寒!如今国势陆危,山河沧肾,孤要你这不忠不孝之人何用,左右还不替孤拿下!”
  皇甫继勋见势不妙,转身便走,然而已经迟了,殿内早走出一群孔武有力的彪形大汉来,将他掀翻在地,捆了个结实,然后簇拥而去。刚刚拥出宫门,只见军士云集,高声音骂,皇甫继勋面色如土,俯首无语。不知哪个率先发难,拔刀向皇甫继勋砍去,顷刻间万刀齐发,将他剁成了肉泥,其侄绍杰也在劫难逃,饮刃毙命。后主见士兵出自爱国热忱,不予追究,只是下诏赦免皇甫继勋妻孥,并命有司逐月供给柴米,这也算是旷古恩典了。
  后主既杀皇甫继勋,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徐铉提议更换将帅,然后深沟高垒,加固工事,但是金陵城中已遴选不出将帅,于是陈乔又提出,遣人突围,至上流洪都(江西南昌市,即南都)搬取救兵。后主环视殿下,忽然看见了卫尉卿陈大雅,便亲切地称呼他的字说:“审己,尔一儒士,平时尚能急人所急,如今国势绸螗,卿能为国勉为一行吗?”
  大雅稽首拜道:“国主十余年来精心养士,群臣不能报国主千万一,今仓猝之际,臣赴汤蹈火,当万死不辞。然以臣观之,今日之势,譬如覆水难收,即使能搬来救兵,恐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了。”
  后主喟然长叹说:“孤平生喜欢禅学,淡于世味,先帝崩逝时,诸兄早逝,孤越次而立,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膝事宋,常恐获罪,每恩脱展,又恐社稷失于孤手,异日无颜见先帝于泉台,谁知今日竟烦天讨:孤思归降,又恐抗拒既久,未必见纳,遣卿搬取救兵,亦是出于无奈。”
  大雅问道:“敢问上江主帅,谁可委以重任?”
  “洪州朱令赞志不营私,可以独挡一面,脱危解厄,只有借重他了。”。
  大雅奏道:“据臣所知,朱令贇刚愎自用,既无排难解纷之才,又无救焚拯溺之能,恐不足恃。”
  后主作色而起说:“诸臣平日高谈阔论,到了紧要关头,又都推倭不前,殊失孤望!”
  大雅不敢再辩,就殿上接了诏书,于当晚三鼓溃围而出,直奔洪州去了。
  翌日早朝,张泊奏道:“自宋师围城,昼夜不休,城中米珠薪桂,宫宦之家亦数米而炊,百姓死者相望。陈大雅虽冒围搬取救兵,但何日能还,难以逆料,还乞国主早日设法,救此一城生灵。”
  后主为难他说:“局势如此,孤亦无策,唯有固守待援一途而已。”
  张泊未及答话,只见徐铉出班奏道:“臣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入宋,求大宋天子网开一面,止戈不攻。”
  后主虽不相信徐铉有此本领,但窘急之间,计无所出,只行应允。张泊又荐大臣周惟简能够谈笑饵兵锋,堪充副使,并献计说再写蜡丸帛书一封,派人浮海送至契丹求救,后主也一一依从。正当徐铉准备启程时,忽报朱令贇已从洪都出发,刻下已至湖口,军容甚盛。后主踌躇良久,召来徐铉说:“卿既入宋,当止上流之兵,勿使东下。”
  徐铉吃惊地说:“微臣此行,能否解江南之厄,未可预卜,所恃者惟有援兵,奈何止之?”
  “今方求和而又邀援兵,方衲圆凿,自相矛盾,倘大宋天子怪罪,孤以何辞自解?”
  徐铉答道:“国主今日应以社稷为重,至于臣之安危,可以置之勿论。”
  后主感激地望着他,原想说两句勉励的话,忽然悲从中来,两行热泪潸然而下,竟一个字也没有出口。
  然而徐铉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说得唇焦舌敝,赵匡胤只是不允。当他最后说出“江南事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的话时,赵匡胤只淡淡地说:“既然江南与朕情同父子,难道父子可以分为两家吗?”徐铉无言以对,只得悻悻然返回江甫去了。
  再说那朱令资应后主之召,率精兵十五万赴难,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来至湖口。那湖口乃鄱阳湖人长江之口,形势险要。令贇聚诸将商议道:“今若前进,宋军必据我后。如此,则上流阻隔,进不能破敌。退则粮袜不继,不如飞檄南都留守刘克员赴军,使彼拒守湖口,然后我等可以放心破敌。”诸将皆欣然从命。谁知后主见援兵不至,一日数次遣使催促令贇进军,令资只得率军顺流而下。他自得阳猢编木为大笺,长百余丈,大舰可容千人,直向采石矶驶来,意欲砍断宋军所架浮梁,截宋军为两段,以解金陵之围。守卫采石浮梁的宋将王明,看见令贇势大,料是无法抵御,急派人飞奏赵匡胤,请求速造战舰三百艘,以便与令资决一雌雄。赵匡胤寻思,建造战舰需要对日,等到建好战舰,朱令赘已解除金陵之围了。便密令王明于洲清间密树长木,若帆樯之状,以为疑兵。王明依计而行,令贇望见,果疑宋有伏兵,逗留不敢前进。
  其时已值深秋,长江水涸,不利巨舰行驶,令贇部下劝他暂屯湖口,待盛夏大江泛溢时再顺流而下。令贇以业已进军,不可中止为由,率舰队从湖口东下,在虎蹲洲遇上了宋师,宋师均是小舟,团团围住了江南的巨舰。朱令贇离开湖口时,已事先制造了几艘巨舟,舱中填满蓖苇,以膏油浸润,名之曰火油机。如今见宋师勇猛,稍稍迎战,便下令点燃火油机。那几艘巨舟宛若一条条火龙,向宋军冲去,一时烟焰蔽天,钲鼓不绝。宋军哪里见过这等阵势,慌忙丢下小舟逃命,跑得慢的便淹毙水中,成了水底游魂。朱令赘兴高采烈,正要乘胜进军,忽然北风大作,风乘火势,火助凤威,火油机尽向江南大舰烧来,江南士兵焦头烂额,不战自溃,朱令贇再三制止,竟是无人听从,眼看着昔心孤诣操练了多年的水师,在烈火中化作了灰烬,点检人马,只剩下二百伤残士卒了。而宋军却旌旗蔽空。杀声如雷,一只只小船劈波斩浪,恶狠狠向江南杀来,失令贇大叫一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说罢,即纵身跳入火海之中,旋即便被烈焰吞没了。
  后主得知朱令资全军覆没,外援已经断绝,惶急之中,只得硬着头皮,再派徐铉、周惟简至宋廷乞求缓师。然而这一次已非上次可比,赵匡胤严责道:“如今金陵旦夕可下,尔等何必奔波万里,徒劳往返!”
  徐铉位奏道:“金陵城中人马疲困,兵无斗志,易予而食,乞陛下念江南二十余载事大国之诚,缓兵不攻,以全一邦人性命!”
  赵匡胤按剑怒道:“尔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朕志已决,别无商讨余地!”
  徐铉还不曾见赵匡胤如此震怒过,现在见他手扶剑柄,满脸杀气,不敢再说缓颊的话。赵匡胤又把目光投向周惟简:“江南反复无常,既皈依本朝,却又勾结契丹,如今蜡书已被截获。尔等不去劝李煜归顺,反来此喋喋不休,是何道理?”
  周惟简嗫嚅着说:“臣本野人,不乐仕宦,李烃强迫,不敢不来。臣闻终南山多灵药,愿栖隐于此,不预世事。”
  徐铉乍听周惟简羁栖不返。心中甚是气愤,欲待斥责他几句,怎奈在人屋檐之下,不敢发作,只得单人独骑,昼夜兼程赶回金陵。后主自徐铉北上,日日盼他回归,不啻大旱之望云霓,一见徐铉,便询问此行如何,徐铉不答,只是痛哭不已。后主正心神不定之时,内侍忽报曹彬有书信送来,拆开看时,只寥寥数语:“此月二十六日,城必破矣,宜早为之所。”原来曹彬自开宝八年春天围住金陵,直到十一月,居民樵采路绝,几次交锋,江南又锑羽而归,城中军民嗒然若丧。曹彬欲后主投降,不忍过分相逼,曾几度缓兵不攻,金陵才没有马上陷落。后主捏著书信,榜徨徙倚,无计可施。徐铉奏道:“金陵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陷落只在早晚之间,为今之计,可命大臣一人偕太子仲寓至宋军纳降,以明心迹。”后主只好依从,并差人告知曹彬。
  张泊却奏道:“臣夜观天象,天命未改,金陵固若金汤,北军不易攻取,旦夕之间,敌兵必退。如臣言不验,甘受笞责。”
  后主送子出城,本出于无奈,今见张泊如此说,不由得后悔起来。曹彬几次差人催促,他只是推辞说:“汴京叵寒,需准备衣服,仓猝之间,未克置备。再者宫中祖筵,也需稽迟时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方可出城。”
  曹彬知是遁词,又差人送去一信道:“优柔寡断。祸至无比大军缓攻,以待国主归阙。时势如此,所可惜者,一城生聚耳。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宜深思熟虑,勿贻伊戚。”后主看完,索性置之不理。
  曹彬见江南没有动静,便下令攻城。看看金陵将破,曹彬忽称疾不出。众将还以为是风尘顾洞,心神交瘁所致,曹彬却说:“不瞒诸位,曹某之疾乃是心病,非药石可医。曾忆去岁辞朝之时,陛下耳提面命,叮嘱再三,金陵城破之日,不得妄加杀戮。今金陵垂破,忆及陛下之言,不胜汲觫之至!乾德二年(964年)我随王全斌攻蜀,未能阻止他屠城,至今犹愧对蜀中父老!诸君如能诚心自誓,克城之日,使居民安堵,市不易肆,则某之疾可不药而愈矣。”潘美等罗拜帐下,俯首听命。
  宋兵倾力攻城,吴越之兵也愈战愈勇。吴越大将沈承礼与诸将商议道:“明日乃是冬至,城中守军终岁疲劳,到时定有宴享,乘其防御松懈时攻城,定然得手。”诸将皆诺诺而应。翌日五鼓,沈承礼即率敢死士千人,以火攻金陵东门,士卒奋勇争先,攀垒而上,宋兵也踊跃进攻南门。城中虽拼死抵御,然而疲惫之卒终究敌不住两支大军夹攻,东门、南门同时陷落,宋军如潮水般涌进城来。
  陈乔于危急之际来见后主说:“宋兵已经进城,国主何以处置?”
  后主道:“顷闻城破,孤魂魄飞越,方寸已乱,计无所出,卿以为当如何?”
  陈乔泣道:“自古无不亡之国,国主纵降,亦未必能得善终,徒取侮辱罢了。臣请背城一战,死于社稷!”
  后主摇头说:“江南气数已尽,何苦作此无益抵抗!何况金陵久羁兵革,孤亦不忍士卒横死锋摘之下,此事不可鲁莽。”
  陈乔略一沉思说:“国主既不能抵御,请斩臣之头送给曹彬,告以江南拒命尽出臣谋,庶几可减国主之咎。”
  “卿说哪里话来,你为国尽忠,侠肝义胆,孤纵昏债,亦不至杀忠臣作投靠之礼。卿可与孤一起北归,如何?”后主拉着陈乔的手,泣不成声。
  陈乔伏地痛哭道:“主辱臣死,自古皆然,臣乔列朝班,局势如此,还有何颜苟活于世!臣志决矣,请国主善自珍摄,恕臣不能陪侍左右了。”说毕,再拜而去。
  他刚来至政事堂,张泊也不期而至。陈乔不及寒暄,便问道:“宋兵入城,非死即囚,我当死国,尔欲何之?”
  张泊一闻此言,不禁打了个寒噤,实在说,他从未想过殉国二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他不甘心就此撒手尘寰。只是陈乔于危难中尽节,他自然不能表示畏葸,便附和说:“江南抵御经年,尽出我两人之谋,君既死难,某岂忍独生!”
  陈乔纵声大笑:“你我可谓风尘知己,同谋国事,共赴幽冥,痛快,痛快!”说着,解下所佩金带,交给左右,“善藏吾骨,等天下平定时再从容安葬。烦尔转告夫人,说我去矣。”说毕即投缎自缢。
  张泊见陈乔已死,飞快跑到澄心殿对后主说:“臣与陈乔共掌枢务,国破家亡,当俱死王事。今陈乔已殁,臣念国主人朝,夭子必然诘问负隅顽抗之罪,臣若俱死,谁人肯为国主洗刷!”他本贪生怕死,如今却鼓动如簧之舌,替自己开脱了。
  后主神色沮丧,颓然坐在澄心殿上。偌大的殿字,往日大臣云集,议论风生,今日已空无一人,显得格外冷清。他机械地向张泊挥挥手:“事已至此,一切都不必说了,卿准备去迎接曹彬吧。”
  其时,宋兵已逼近宫间,江南官员多是纳款迎降,独将军民彦与部下马承信、马承俊兄弟二人,犹率壮士数百据巷苦战,终因众寡不敌,壮烈殉国,无一生还。勤政殿学士钟情,朝服端坐家中,被乱兵砍死。大理寺卿廖澄大呼:“我久仕江南,君臣之义,不可废弃,决不忍辱求生。”遂仰药毙命。宋兵不费多大力气,便占据了金陵。
  后主已听到了战马嘶呜之声。他忽然想起,尚未辞别太庙,告诉祖先,这一回离开江南,恐怕就永无回来之日了。祖宗创业维艰,而今一笔勾销,都断送在自己这个不肖子孙之手了。他望望这一片生活了几十年的繁华宫阙,觉得无限眷恋,一旦归为臣虏,怕是采樵深山,垂钓江滨,也不可得了。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觉得前途茫茫,天下如此之大,竟没有自己安身立命之地!在极度痛苦中,他挥笔写成了在江南期间的最后一首词——《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园,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谲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刚写完最后一句,还未来得及辞别太庙,宋兵已至宫门了。后主连忙换了白纱衫帽,令人擎着传国玉垒,率领知左右内史殷崇义、徐铉、张泊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宋将田钦柞道:“元帅现在江边恭候。请国主到船上叙话。”
  后主身不由己,在宋军簇拥下来到江边,江上一字儿排着几只大船。后主先拜见潘美,潘美于船中躬身答拜,然后再拜见曹彬,曹彬只拱拱手说:“恕未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大礼,请国主上船饮茶叙话。”
  后主仔细看时,只见那船与岸之间,仅有一狭长木板相连,窄只容足,俯视板下,激流飞湍,惊涛拍岸,不觉心惊胆寒,足趑趄而不敢前。曹彬见状,令两卒前后搀扶而上。入于舱中,后主心犹怦怦剧跳不止。他本以为曹彬会大加消责,及至相见,曹彬气度悠闲,并无苛责之意,这才放下心来,惭作他说:“李某乃亡国之余,生死听凭元帅吩咐。”
  曹彬答道:“自古无不散的筵席,如今天子宽宏大量,礼贤下士,决不责防风之后至,国主不必祀忧。”
  后主谢道:“倘荷天子垂怜,李某愿栖隐林泉,作一太平百姓,千愿足矣。”
  曹彬笑笑说:“天子仁慈,国主何至于如此!南汉国主刘怅,自归降以来,心宽体胖,衣食无虞,国主决不会在他以下。不过曹某不能不竭诚相告:国主人朝,俸禄有限,费用日广,倘不加搏节,必将入不敷出。国主可于此时人宫,厚自贾装,以备不时之需。一入有司之籍,便要归送朝廷,国主就一物也不可多得了。”
  “元帅不以降虏目之,待人以诚,某当铭记于心,永志不忘。”后主受宠若惊,连声道谢。
  “请国主人宫屏当,明日诘旦相会于此,我们好同赴汴京。”
  “李某定于此时归来,决不爽约。”
  后主刚走,田钦柞便谏道:“李惺既降,就该羁留不遣,倘他回宫自尽,天子追问起来,谁任其咎?”
  大将梁迥也埋怨说:“李煜既已入于罗网,元帅不该如此心慈手软,放他回宫。”
  “尔等所言,俱是皮相之见。”曹彬呷了一口茶,不慌不忙地说,“李煜素来懦弱,如肯以身殉国,还会身穿缩素,肉袒迎降吗?适才上船时、只因风波稍大,还战战兢兢,怎会自己白白送掉性命!”诸将这才无话。
  后主的确没有死国之意。曹彬允他返宫收拾,原是要他多带些金银细软,但他慨叹国家已亡,无意蓄财,只留身边少许,其余的都赐给了群臣。大臣之中本多寡廉鲜耻之人,平白得了这许多金帛,也顾不得亡国之痛,一个个眉开眼笑起来。独有内史舍人张泌,拿着后主赏赐的二百两黄金,径来报告曹彬说:“江南亡国,宫中一草一木,皆应属于天子所有,李烃擅分帑藏于群臣,其罪非轻,某特来禀告元帅。”
  曹彬一眼看出,张泌于此时告发,无非是想沽名钓誉,讨好巴结,以为日后猎取进身之阶,便厌恶他说:“李烃收拾宫中金银,是奉本帅之命,尔意欲何为?”
  张泌见曹彬发怒,吓得慌忙退出大帐,一溜烟跑走了。
  翌日清晨,细雨檬漾,寒气袭人,后主与小周后、长子仲寓、几名宫娥、大臣殷崇义、徐铉、张泊等如期而至。曹彬分拨二十囚条大船,将虏获品一一按册装入船中,后主等分乘四五条大船,启旋北渡。原来宋军自进入金陵之后,曹彬即下了严禁劫掠之令,江南莘莘士子赖曹彬保全,不曾伤亡一人,其亲属为兵士所掠者,也即时放还,并下令大搜军中,勿得匿人妻女。仓凛府库,均由转运使按籍登记,曹彬并不过问。班师之日,曹彬宦囊萧然,仅图书、衣食而已。城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
  烟雨靠罪,风声呜咽。后主眼看着离开了那生于斯长于斯的石头城,心中空荡荡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回忆十几年的帝王生活,犹如一场春梦。蓦地,他想起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获秋。
  以前读这首诗,只觉得压抑低沉,使人郁郁不欢,今日读来,细细体味,竟有切肤之痛!当年司马炎的水军从益州顺流而下,直扑金陵,迫使孙皓投降,时过几百年,历史上的这一幕,竟然如此相似,今日自己也和孙皓一样,成了别人刀俎上的鱼肉!望着渐渐远去的金陵,他无限酸楚,不禁低声吟道:
  江南江北归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蛐愁千片
  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曰
  不堪闲坐细思量!
  橹声欸乃,细雨如织,他的心碎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