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虎年随谈

作者:杨书案


  春节前夕,接中国文学出版社编辑、作家野莽先生信:“您的法文本《孔子》《老子》年前出版,今日方见样书,为使您春节添彩,火速取了十本,挂号寄上。”
  中国文学出版社与我先后订的合同中写明《孔子》《老子》都同时出英法文本。《孔子》英文版1993年就出了,据中国文学出版社说,首印六千册在国外一销而空,二次再印八千。当今中国文学的翻译本在国外销到二千册就算好的了,《孔子》英译本能很快再版且有此销量,当然令人高兴。《老子》英译本,1996年底出版,据说销量也不错。
  但法文本出版了没有消息,听野莽说过一次,交给原在外文社工作过的一位法国专家翻译去了,但这时他已回法国工作。在法国译这种中国古代哲人的历史小说,资料呀,咨询呀,都受限制,有一定困难,进展不大顺利。野莽毕竟是中文部的编辑部主任,外文部的事他管不了,外文部我谁都不认识,只好由他去了。距《孔子》英文本的出版时间,一晃四个年头,我没再依据出版合同追问此事,心里却暗忖,法文版的事十之八九吹了。尽管有合同为据,但出版社不全部履行合同的事,我也经历过几桩,难道都去扯皮打官司?去年,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庄子》在台湾获奖出版后,中国文学出版社买下台湾版权出大陆简体字版,封底作家介绍中说,“《孔子》和《老子》已被我社译成英文出版,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两书的法文版和《孙子》《庄子》的英法文版也即将由我社向世界隆重推出。”
  我看了一笑,法文版在哪里?影子都没有。这也许是出版社的宣传需要吧,能兑现吗?想不到新年伊始,《孔子》《老子》两部历史小说的法文本忽然同时一并出版见书,的确给了我一份惊喜。同时也给我一份感慨,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确是一个重信誉守合同的出版社。
  我手头正在写诸子系列长篇历史小说的另一部《韩非子》。台湾实学社出版公司已几次来信催促此稿了。春节前夕,收到该公司编辑张静慧小姐寄来的贺年片、台湾《中国时报》、《交流》杂志等关于长篇历史小说《庄子》的评介文章、历史小说《庄子》第三次印刷的版税清单。信中说“欣闻您的《韩非子》创作这十余万字,相信以您深厚的学养与写作功力。这必是一部佳作。期待早日拜读。”
  这些年我致力于中华文化溯源的系列历史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孔子》《炎黄》《老子》《孙子》《庄子》,正写作《韩非子》。我在小说《庄子》跋中写过,“这些年时事运迁。使我们多了一份自信,开始以新的目光回头审视自己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据说,几千年前神农氏教民稼穑,始种五谷:黍、稷、菽、麦、稻。直到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还是这些。尽管几千年来在品种改良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五谷的基本品性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易》、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已经涵盖包容。它在精神营养方面的地位,可比神农始创的五谷。几千年来后代学者发展它、丰富它,并没有超越它,也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品性。”
  以诸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对宇宙的认知。对社会和人自身行为的引导规范,如五谷营养中华民族,中国社会,长达数千年,就连美国一家权威的经济机构经过研究也承认,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看近日报载资料,199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十位,若加上香港、台湾的份额,并与世界第一位的美国比肩。一种曾创造几千年历史奇迹,而今天还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文化,决不会是一种完全过时的一无可取的文化。我们当代文学有责任去探寻它在什么样的生活土壤和历史环境中生成,有责任去表现它的代表人物。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多种原因,也由于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某些缺失,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由盛转衰。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一些正在兴盛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近几十年一些人对民族历史文化连摆脱都是为不及,更何屑一顾,于是,逐渐丧失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实践证明,打破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学习西方文化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是完全必要的,由此中华民族今日才能逐步振兴。但不容忽视,生生不息刚柔相济的自强精神;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而不绝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汉字形音又相对稳定,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因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优先意识……这些已经融化在血液里的民族历史文化基因,更是今天中华民族逐步振兴的根本。历史文学有责任让逐渐丧失了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重新恢复。用小说塑造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探寻中华文化的生成,由于它的形象性,可读性,评介国外,也许更容易为外国普通读者接受,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营养。
  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用历史题材写长篇小说,由于距离优势,也许更少些束缚、功利,多一些自由骋驰,而可能更接近真实。但我们这一辈作家曾经在过多少重大的变革,多少坎霜,眼前的现实又如此丰富多采,这一切无不时时撞击我的心。因此,我也有一个夙愿,将来有一天用我亲历的生活来写长篇小说。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