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灵山》
文章提交者:【丹东】于2000-12-30 14:07:59 加贴在 猫言无忌
走马观花般看完了高行健的《灵山》,又没空也不想他日再读,因此只有在
这里漫谈一下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得了诺贝尔的;也知道,这部作品
可以在网上找到──我就是从网上找到它,又打印下来的。
因此,存在着这样两个事实:1.有个中国人获奖了。2.他的一部重要作
品《灵山》在获奖后不久就在网上出现了。
如果倒退二十年,这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我们往往在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死掉
或者半死之后,才可能在书店里找到他们作品的译本──除非获奖者是苏联人,
或者东德人甚至阿尔巴尼亚人。
可如今,高行健刚获奖不久,网上就有了他的《灵山》──在电子时代,这
并不算奇迹。
然而,书店里却找不到这本书,这才是电子时代的奇迹。
让奇迹都走开吧,现在我来谈一下我对《灵山》的感觉。
看完《灵山》,我知道,我读的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最让我意
外的。
因此,小说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包括那些冷嘲与沉思。
我还知道,这是一部中国人的作品──我是说,这部作品是有民族渊源的。
《山海经》、《水经注》、笔记小说、沈从文、鲁迅,都是《灵山》的渊源,
当然也包括外国现代小说。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小说很怪异,因为它没有主角,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合
乎传统的写法。但对我来说,这小说并不怪异,因为我对外国现代小说,中国古
代典籍、五四作家的作品也还读过一些,故而能猜到这小说的渊源。
首先,小说的框架是传统的,与《山海经》、《水经注》同出一辙。《灵山》
中对“你”、“我”在一个个市县的经历,沿途所见的风物等的叙述方式,大体
是和《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的叙述方式相同的。《灵山》像不像一部现代
版的《山海经》?
小说中的某些章,就是一段随笔或是笔记甚至思辩录,这种形式又是从古代
笔记小说中学来的。
作者受鲁迅的影响虽不多,但也能看出一些,然而也只是形似而已;至于小
说和沈从文的关系,更是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我等会儿再谈。《灵山》的某些章,
叙述方式、内容、思想又明显带有外国现代小说的痕迹,看来作者也受了魔幻现
实主义等流派的影响。
因此,《灵山》是一部中西合璧的作品。不过,作者显然从中国传统中吸取
了更多的养份,所以小说的民族特征是非常强的,这才使它比时下的国内作品更
加出色。
和作者一同在纸上漫游、寻觅、思索了一番之后,我在想小说的主题到底是
什么。对自然和传统的回归?对真实和性爱的追求?对历史的反思?
这些虽然是小说中涉及的内容,但我想小说的真正主题不是这些中的一个或
是全部。
对存在的逃避与追求──这才是它的真正主题。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合
理的,未必是正在存在着的。因此,一般来说,有两种存在:一是你认为不合理
的,没有理性的;一是你认为部分合理的,不能全盘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你必
须设法找到第三种存在,才能获得理性,获得内心的安宁,获得你自己。这本小
说就讲述了这个读第三种存在的寻觅过程。小说中的“你”或者“我”,不是遁
世者,所以当它真正进了与世隔绝的深山,心里会感到离群的恐惧;他也不是入
世者,因此他为了逃避那些不愿接受的存在而流浪;他仿佛一个玩世者,既欣赏
民歌民情,自然风物,又喜欢追求性爱的快感,然而,这些也不是他流浪的真正
目的。
他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寻找第三种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寻找真实的
自己。
最后他找到了没有呢?这个问题就像灵山在哪里一样,是无需明言的。
这个主题是不错的,只可惜作者没有表达清楚,因为他意到笔未到。所以,
作者不加取舍地将许多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写了进去,冲淡了作品的表现力。我想,
如果把小说删掉一半,结果可能会好很多。
第一个可删的地方是“你”和“她”的对话。这些带有古龙小说风格的对话,
不管看起来多么玄妙(其实多数肤浅得很),也都毫无意味,一望即知是作者生
造出来的,从里到外都透出一股俗气,因此,留着它们并无什么用处。
第二个可删的地方是那些长得过份的,显然带有“西方色彩”的句子──这
些读起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的句子,有必要保留吗?
第三个可删的地方是“你”给“她”讲的某些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
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这些故事需要“剪枝”,看起来才不会杂乱。
第四个可删的地方是某些为了神秘而神秘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除了看
起来很魔幻外,并无别的用处。
如果把这四类地方删去,小说的篇幅就少了一半还多,因而显得有些单薄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不甚完整的小说,不少该展开的地方没有展开,不该写的却
写了很多。
总的来看,这部小说虽然不错,甚至有值得赞赏的地方,但并不算杰作,和
我事先的想象有很大差距。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作品(除了丘吉尔、赛珍
珠、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作品)都比它强,去年的得主格拉斯的《铁皮鼓》也远远
胜过了它。
但我相信,作者以后发作品或许会更好一些,因为从《灵山》中,我看到了
作者的潜力。
攻击了半天《灵山》,再来谈一个它的优点。在谈之前,我得先谈一下沈从
文。
我认为,沈从文的多数散文与某些小说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作品,因为我从
中看不到一点缺憾,只能看到不可思议的完美。中国最有资格获诺贝尔的,应该
非沈从文莫属。可惜,他却不得不早早地死去了。
我不知道高行健是否受过沈从文的影响,因为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但在读
《灵山》时,偶尔我会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中分明有沈从文的影子。当然,沈从
文的文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高行健的文字却带有雕琢的痕迹,但这已经很不容
易了。
为什么,中国的沈从文只有一个?也许只有一个已经是中国甚至世界的幸运
了。
我的纸还剩一点空白──本想到此收尾的,那就再多说一点关于桓温的事吧。
《灵山》第48章中提到了“晋代的笔记小说”里的一个“大司马”与“比
丘尼”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根据《搜神后记》等笔记改写的,属于“故事新
编”。可我却觉得作者编得很做作。让我把几种版本的原文先抄在下面:
《搜神后记卷二·比邱尼》:晋大司马桓温,字元子。末年,忽有一比邱尼,
失其名,来自远方,投桓温为檀越。尼才行不恒,温甚敬待,居之门内。尼每浴,
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温惊
骇而还。乃至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温以实问,尼答曰:若逐凌君上,形当如之。
时温方谋问鼎,闻之怅然。故以戒惧,终守臣节。尼后辞去,不知所在。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幽明录》:桓温内怀无君之心,时一比丘尼从远来,
夏五月,在别室浴,温窃窥之,见尼裸身,先以刀破腹出脏,次断两足,及斩头
手。有顷浴竟,温问:向倾见尼,何得自残毁如此?尼云:公作天子,亦当如是。
温惆怅不悦。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冥祥记》:晋大司马桓温,末年颇信佛法,饭馔僧尼。
有一比丘尼,失其名……(后面同《搜神后记》)。
另外,《晋书·桓温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我懒得去抄了,总之,看罢原
文,再看小说中的这一章,你会发现,作者除了“添油加醋”外,并没写出多少
新意。因此,还不如老实地把原文抄下来,再添上另写的结论呢,何必再来复述
一番?
至于桓温的故事,《晋书》里有,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抄这些的本意也不在
考证历史,而是想说,写小说时,该老实的时候就得老实,不必油滑或故作神秘。
哎呀,这页纸用光了,就漫谈到这里吧。
(寄自中国)
***
【在线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