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您是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很想请先生就当今文学的走势谈谈你的看法。
施蛰存:当代文学我接触不多,有些小说我看不下去,现在的写作语言发生了变化,今天的白话文同30年代的白话文不一样了,文体和写法都在变。有些作家的小说太罗嗦,一部30万字的小说,我写10万字就够了。那20万字要砍掉,许多对话可以说毫无意义,只是为了赚稿费,文字功夫太差了。
回顾整个文学发展历程,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如30年代。当代作家对文学的认识比较肤浅,用一点小聪明,只看到表面,看不到社会现实深处,中国文学发展得最好的还是在30年代。
张:几年前诺贝尔奖又一次落在日本,先生能够对中日文学进行一下比较吗
施:现在的东方文学中国不如日本,也许有这样一个原因:日本作家大多精通外语,能够直接阅读外文原著。日本作家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现在中国作家懂外文读原著的比较少,更不用说是外文写作了。我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结合得不是很成功,现在有些作家写的小说就像旧小说。当代作家不懂古典文学不要紧,但不懂外国文学就太糟了,他们有人根本不看,有些人是模仿,应该知道世界文学的走向,但不应该是模仿。
张: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原因,环境氛围对写作也有影响。另外中外文化思想交流不健全,翻译介绍跟不上,翻译书也比较少。
施:问题不仅在于翻译,当代作家应该直接读外文啊,过去我们读书直接看外文原著,而且外文书店也很多,现在外文书店名不符实,书太少,跟不上国际文学发展。30年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大体同步,这与当时环境有很大关系。四川路有两家英文书店,淮海路有法文书店,虹口有日文书店,还有几家卖国外杂志的书店,每个月在书店都可以看到新书,每天都可以看到新杂志,文化交流与世界同步。现在则无法相比。现在的作家学者有多少能直接看外文书的现在的情况是整体外文水平有所下降,商业入侵文化,消费文化占据主流。文学在五六十年代是低潮,80年代好了一些,现在又陷入低潮。当前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在变,怎么重组中国文化结构这是一个问题。
摘自7月18日《社科新书目·阅读导刊》张英文
【公益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