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文学  


一:绘画与文学的创作来源相同

  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上以脱离了人物画的山水画取代了释道画成为绘画主要题材。绘画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发展到宋朝时期,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绘画与文学就紧密联系,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许多文人墨客都是既能吟诗又能作画,还精通书法。

二:绘画和文学在创作主旨、内容、风格上的关系


  在创作主旨、内容、风格上,绘画和文学作品是相通的。都是通过艺术创作,让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绘画和文学都把握了人生真境实相,体现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的诸多感慨,饱含了无可言传的情结、无可表达的深思、无可解答的微妙,夹杂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所思所感,因而具有浓烈的人文色彩。当然,不同创作主体所反映的自然界物象,直抒胸臆的感叹,必然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通常,杰出的绘画和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具备个人风格特色,能引起审美者的内心共鸣,从而流芳百世。

三:绘画和文学在作品整体立意和构思上的关系:

  对书法和文学而言,作品整体立意和构思都非常关键。绘画下笔之前要经过思考,才能画出新意,画出品位。文学作品也是同样,需要经过精心审慎的构思,才能使描绘的对象清清晰生动,使表达的思想深厚隽永,使作品充满艺术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茫。认真的构思,对于绘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绘画和文学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的关系:

  绘画作为一个艺术类别,表现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通过一笔一画来使描绘对象栩栩如生。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这两点对于文学作品也同样重要。山水、草木、鸟兽、人文都是 有生命力的物象,好的文章在笔墨挥洒处固然倾注了作者的热情,但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写 作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文学家心思所在。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说明了文学创作要讲究用词的精妙。就艺术表现的手法而言,好的书绘画和文学作品都做到了全与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一副画要吸引人应有神韵,能让人看出一种思想,这就像好的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读起来才更耐人寻味。

五:中国诗书画的综合

  唐代郑虔曾被誉为"诗、书、画三绝",许多书画评论家认为,清代"扬州八怪"个个都称得上"三绝"。其实,真正的书画家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学素养,中国书画家往往兼是诗人,故书画家的作品有"诗情"。如胸中无诗,只能称为画匠。同样,作书如胸中无诗,也无为书家,而徒为书匠。在书画家的腹中,诗词、书、画俱备。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是多才多艺的兼能者。这似乎亦成了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兼能者不足以称"文人"。因此,唐以后"文人画"逐渐形成,也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的大综合(印乃把中国"书"和"画"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后人认为王维是文人画的创始者,他的诗、书、画皆精深微妙,苏东坡对他推崇之至,评其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自此,遂习称"诗为无形画,画为有形诗"。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史称宋书法四家。苏东坡的诗文自不必说,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为众所周知,他的画亦非平庸,画史上有他画"朱竹",画《枯木竹石图》的佳话。黄庭坚是江西诗派旗手,亦通晓丹青。米芾以癫名为世重,所画山水风格特异,人称"米氏云山",所创皴法,画坛称为"米氏皴法"。米氏著作诗文甚富,虽多已散失,但从岳珂所辑《宝晋英光集》看,虽卷帙不多,但赋、文、诗、词俱备,足觇大概。蔡襄亦善画工诗,一代名流为世所推重。其他如欧阳修,亦精于书画,唯因文名而掩书画名耳。在南宋,陆游、朱熹都是知名书画家。元、明、清书画巨子如赵孟頫、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石涛、朱耷都是博学多艺的兼能者。
  诗、书、画、印的合一,使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扩大,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趋势同,形式上的合一。文人画追求神似不拘形似,书法追求"精、气、神",诗文同样要求"以气为先",重视"有神",因此,诗、书、画得到了融合。因此,作诗者在作诗之余读书画、作书画,作画者在画上题诗词,甚至题长跋。如明王冕《点水梅花图》,竟题上了近千字的《梅先生传》。近代著名画家姚茫父,一九二四年作《黄牡丹图》,画面上仅一枝牡丹,却题写了近千言的《黄牡丹纪事》,题后乃感兴犹未尽,又在画面 左上方题了长短句《蝶恋花》,结果,一枝牡丹全淹没在字海中,再在画上钤印,这种融合真可令人"叹为观止"了。
  文人聚会,常常赋诗作画,就画题诗。这些题画诗,有的模山范水,表现自然美;有的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反映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在诗中阐述艺术理论。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意匠惨淡经营中",提出了"意匠"说;刘长卿《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象外更生意",提出了"象外生意"说。唐代有许多酬赠诗,其中有许多是题画诗,如上面提到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又如刘商《酬道芬寄画松》,齐己《谢徽上人见惠二龙障子以短歌酬之》等都是嘱和酬答之作。题画诗和画相配合,用来酬赠,更显高雅了。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这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有赖于苏轼对他的鼓吹,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六:文学书法巨匠

1:苏轼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博学多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辛弃疾开北宋豪放词派,其文学上的造诣是有目共睹。苏轼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生平事迹,为大众所熟知。在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越来越多地参与绘事,绘画与文学逐渐合为一体。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和象征人生美德的梅、菊、竹、兰"四君子"也成为绘画的主题。苏轼正是那时文人兼画家的代表,也是朱竹的创始人。
  由于苏轼书法超妙,意趣清新,故其画一经着笔,便入神品。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和北宋名家王诜、李公麟、米芾交好,故其画多得名家指点。他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人家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种绘画理论具有远大的艺术观点,也是后来士大夫"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原理的发源。
2:王维
   王维(公元701?61年)唐画家。字摩诣诸,原籍祁(今山西省祁县),父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给事中,后因事安禄山,贬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信佛理,有高致。尝在陕西蓝田置别业,作《辋川图》,为一时绝响。擅画山水、人物。山水体涉古今,兼善水墨、青绿,水墨尤胜。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之,明董其昌更尊他为"南宗"及"文人画"之祖。画迹至北宋已十分稀少,著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