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中国篇
1:远古时期
(1)《云门》
远古时期歌、舞、乐互为一体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2)《候人歌》
相传是《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2:夏、商时期
(1)《大夏》
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2)《大蠖》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就出现了。
3:西周、东周时期
(1)《诗经》
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
(2)《九歌》
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
(3)《阳春白雪》
又名《阳春古曲》。作为一首广泛流传的琵琶古曲,《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流畅,节 活泼轻快,冬去春来,万物繁荣,好一派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仿佛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之意。
(4)《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觅知音,该曲有这样一段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中精品。
4:秦、汉时期
(1)乐府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 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也都称之为乐府。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广陵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用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2)《聂政刺秦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用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3)《猗兰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用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4)《酒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用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6:隋、唐时期
(1)《霓裳羽衣舞》
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与该曲一并收入
《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
7:宋、金、元时期
(1)《古怨》
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又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这是他的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
(2)《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这些作品表现了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
(3)《潇湘水云》
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8:明、清时期
(1)《流水》
这《流水》是川派古琴传统名曲。谱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明刊本),有题解:" 仙日,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者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魏魏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物,距今二千五百余年,可见乐曲之古老。
清代四川派琴家张孔山演奏的《流水》,增加了大段运用滚拂手法表现水声(即第六段),使全曲为九段。谱载1876年版《天闻阁琴谱》。张的学生曾作"后记"云:"《流水》一操......其余二、三两段选弹,俨然潺潺滴沥,响彻空山;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间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即第六段一引者),即藤拂澎湃之观,句蛟龙怒吼之势,息心静听,宛然座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悬浮,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当代著名琴家管平湖(1897-1967),江苏人。青年时向人学到了川派《流水》自此闻名于琴坛,是今日《流水》的最权威的解释者。
《流水》九段的结构关系,大体依"起、承、转、合"的思路安排;第一段是引子,并与第二、三段同为"起"部;第四、五段为"承"部;第六段为"转"部;第七、八段为"和"部(九段属尾声)。
(2)《胡笳十八拍》
一听曲名就知道这是一首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其内容源自"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该乐曲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情。
(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十面埋伏》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您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9:近现代时期
(1) 《二泉映月》
二胡独奏曲,无锡有惠山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优雅,一派祥和,但著名二胡 演奏家华严均却以其饱经风霜、历经艰辛的身世出发,把感受的人世之悲苦谱于该曲。该乐曲的意境深沉,含蓄凄凉,形式朴素自然,平静的外表难掩内心的哀怨;柔婉的形象体现气质的刚毅。全曲以变奏曲的形式,将音乐主题不断展开,推至高潮。之后又回到原来的情绪之中。乐曲一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画卷,另一方面以旋律中柔中带刚的情绪,表现作者对坎坷人生的不平与怨恨,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引人入胜,情绪起伏、扣人心弦。
乐曲有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经五次旋律变奏、展衍而构成的。主题共11小节,前有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均为4小节,第二乐句均为2小节,以下为五个变奏,多用旋律变奏和特性音调贯穿展衍的手法,使旋律在绵延不断的陈述中逐步引申,感情渐次深化,逐步推上高潮,又一层层降落下来,返回原来的境地。
真有荡气回肠之感。
(2)《空山鸟语》
刘天华创作。刘天华(1895-1932)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江苏江阴人。他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创作、演奏和教育工作。"五四"前,他处于失业贫困之境,后在一个中学立交音乐,并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广泛学习民间音乐。1932
年起先后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告示和国力一传音乐吸传授二胡、琵琶、小提琴,同时自己学习小提琴合作曲技术理论,收集、研究戏曲音乐和民间锣鼓。它广泛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借鉴西洋音乐技术,从中汲取养料,柔和渔民建器乐中。共作有二胡曲10首,琵琶曲2首,四祝贺走去二首以及二胡练习曲47手,琵琶练习曲15首。他卫士二胡从伴奏乐器提升为独奏乐器、并将之纳入专业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近代二胡学派的创始人。
《空山鸟语》是它的代表作之一。初稿成于1918年,10年后才定稿。乐曲用唐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的意境,通过抒写空谷和模仿各种鸟鸣,表现了大自然的热爱和愉悦活波的心境。音乐有引子、尾声和五段旋律构成,引子用带有装饰音的长音作五度、八度的跳动,表现空旷山谷中小生命的灵动。第一、二段音乐欢快活跃;第二、四、五段用各种手法模拟鸟鸣、飞翔、嬉闹的生动情景。演奏上,在传统的垫音、滑音、模拟等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使音乐新颖生动,提高了二胡的表现性能。
(3)《梁祝》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源自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聪明美丽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4)《鸭子拌嘴》
《鸭子拌嘴》是安志顺根据西安鼓乐的《五调坐乐全套·中占粉碟儿》的开场锣鼓改编成的打击乐合奏曲。编于1982年。乐曲用各种打击乐不同敲击方法,不同的音色、音区的对比、组合,形象的描绘了鸭子引颈鸣叫,追逐嬉闹,拌嘴逗趣,在地上蹒跚行走的各种画面。全曲诙谐生动、形象逼真、富于韵律。给人以欢快的感觉。
(5)《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传统代表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第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
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 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6)《鹧鸪飞》
这是清丽动人的江南笛曲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发展成为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
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
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 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飞翔之态。悠扬抒情的慢板和流畅活泼的快板,使音乐富有层次和对比。
(7)《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首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它的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乐曲充分发挥了唢呐的乐器表现功能,模仿许多类飞鸟
鸣禽的叫声,活波粗旷,欢快爽朗,逼真动人。整个乐曲的吹奏较自由,常有即兴发挥,各家所奏结构都不尽相同,但大体以循环结构为原则。其音乐分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鸣叫声部分(插部)两种。旋律部分为徵调式,由北方民歌旋律音调特点,模仿部分是学习各种鸟叫,穿插其间。最后有一段结束音乐,称为"谢板"。
该曲由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使乐曲结构更为合理、更富有层次,同时扩充了华彩乐句,运用了特殊循环换气法,补充了快板尾段,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8)《江河水》
原名《江儿水》,是辽商上鼓吹乐曲中的笙管曲牌,流行于东北地区,后加入《梢头》旋律,改编者将曲牌作了"放慢加花"等处理,使之成为凄厉悲凉的一手动人的旋律。
全曲共三部分,ABA体结构。 " A"为"江儿水"曲牌,羽调式,共九句,曲调悲切,似人声的哭泣。 "B"段用"梢头"材料改编,转入同主音徵调式,旋律柔婉深沉,与前造成对比。
末段是"A"的变化再现,略显悲愤的性格,推向高潮。
(9)《十八板》
此是三弦传统独奏曲。原是河南戏曲、曲艺的曲牌音乐,三弦演奏家李乙于1953年改为三弦独奏曲。 全曲由七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慢板,以气势雄厚的扫弦开始,旋律模仿常腔,大幅度的滑音装饰很似人声,别有情趣。第二端开始逐渐转快,情趣也渐趋热烈,逐渐推向高潮。第七段反复第一段的慢板。
(10)《欢乐歌》
江南丝竹,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这一民族器 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旋律发展手法,使乐曲由慢至快,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
的欢乐情绪。曲调清新悠扬、优美抒情、极富江南色彩,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11)《将军令》
吹打乐,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以增添节日气氛。上海民族乐团根据苏南吹打《将军令》加以改编。乐曲在速度、力度以及音色变化上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曲调更显气魄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12)《金蛇狂舞》
民族管弦乐曲,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制成唱片。乐曲采用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以及充分调动打击乐的色彩等各种手段,
使乐曲非常激越和振奋,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仿佛让人们沉醉在欢乐的节日之中。
(13)《翠湖春晓》
民族管弦乐曲,聂耳根据云南昆明洞经音乐改编。乐曲采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调式、速度 、配器的变化对比,发展成三个段落。开始,曲调抒情明朗、中段是一个轻柔委婉的旋律,之后
,音乐热情而欢快,并逐渐达到高潮。乐曲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4)《瑶族舞曲》
民族管弦乐曲, 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 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乐曲开始,悠扬委婉的主题是少女轻盈的舞姿,之后,音乐的情绪逐
渐高涨起来,仿佛青年男女们也纷纷起舞。中段是一个三拍子的歌唱性旋律,仿佛是恋人们边歌 边舞,互表爱慕之情。当主题再现时,气氛也随之变得更为热烈,感情也越来越奔放。
(15)《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 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
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 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16)《彩云追月》
民族管弦乐曲,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 乐队定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935年。1960
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具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各种乐器的细腻编配,以轻快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调悠扬而抒情。
(17)《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经潘永璋执笔整理,是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之一。乐曲流畅明快,富有生气,通过初夏时节雨打芭蕉的沥沥之声。表现了人们的内心欣喜之情,富有南国情趣。音乐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音乐优美动人。六十年代之后,进行了改编并采用了一些新手法,使乐曲更为动听。
(18)《喜相逢》
笛子独奏曲,原来是内蒙古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成为山西梆子,二人台 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表现了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
。音乐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并在保持 段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运用笛子的各种技巧,如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使每次变奏都
从侧面发展和丰富了音乐主题形象。曲首采用散起形式,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表现了难分难舍的情绪。变奏一,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变奏二,节奏更为欢快
,欢乐之情进一步得到发展;变奏三,速度更快,情绪更为热烈,乐曲的气氛达到高潮。
(19)《姑苏行》
笛子独奏曲。江先谓曲,乐曲采用昆曲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宁静的引子把人们带入美 如诗画的意境之中。随后,抒情的行板,仿佛使人领略到姑苏林诱人的山光水色。之后,音乐转入热情的小快板,使人感到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主题再现时。曲调更为婉转动听,人们仿佛沉醉于无限美好的景致之中。
(20)《江河水》
双管独奏曲原是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乐曲,后由鲁丁编曲为双管独奏曲。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散板乐句,之后慢慢引出主题,这一羽调式的曲调与管子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使音乐更显暗淡。凄凉悲切。随之,这一音乐主题的缓慢的速度,旋律的大起大伏,曲调更为悲愤
。中段音调平稳,力度稍弱,仿佛人们陷入悲痛的回忆之中,紧接着音乐急转,管子全力奏出激昂刚劲的音调,似怒火爆发,令人心潮激荡。此曲后经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广为流传。
(21)《凤凰展翅》
笙独奏曲,胡天泉、董洪德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山西梆子音调、运用笙的各种演奏技巧,描绘凤凰各种优美的姿态,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2)《渔歌》
巴乌独奏曲,阎铁明作曲,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经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清新,通过巴乌特殊的柔和音色以及浓郁的哈尼歌调,表现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3)《良霄》
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刘天华作于1927年。这是刘天华著名十大二胡名曲之一,为除夕之夜即兴之作。曲调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的怡然自得之感,族律轻盈柔层展开,引人入胜,充满了诗情画意。
(24)《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是他著名的十大二胡乐曲之一。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坚定明快,节奏富于弹性。乐曲大胆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法,将乐曲层层展开。全曲乐观向上、生气勃勃、乐观而自信。
(25)《三站峡畅想曲》
二胡独奏曲,刘文金作于1960年,另有《豫北叙事曲》等著名二胡独奏曲。该曲的主部充满活力和舞蹈性节奏,中段是一个抒情的、如歌的曲调,主部再现时,速度更快、情绪更为热烈。
乐曲以饱满的情绪、讴歌了当今建设者们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慨。
(26)《红河的春天》
扬琴独奏曲,刘希圣、李航涛作于1974年。乐曲热情赞颂美丽富饶的祖国南疆和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建设美丽家乡的雄心。作者采用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
借鉴筝的"压滑音"技巧并模仿月琴的明亮音色,使旋律亲切柔美。之后,音乐层层推进,表现出热烈欢快的群舞场面,乐曲情绪更为激越而充满坚定信息,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27)《彝族舞曲》
琵琶独奏曲,王惠然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确良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乐曲音调采用了彝族民歌《海菜腔》和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进行改编、加工和发展,使乐曲由抒情委婉继而发展成欢快热烈,之后又转入平稳安静,乐曲层次分明,感人肺腑,回味无穷。该乐曲曾被改编为古筝、扬琴、阮的独奏曲及管弦乐曲。
(28)《寒鸭戏水》
客家筝曲,客家,是指南宋为避乱而迁居广东潮、梅地区的中原人。客家筝曲又称"中洲古调"。有人认为曲名作《寒鸭戏水》更为合理。乐曲轻盈的旋律、清新的格调、别致的韵味,表现了寒鸭在水中嬉戏的情趣。
(29)《梅花三弄》
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该乐曲以古琴特有的泛音技法在不同的段落中自如地运用,使乐曲别有独特韵味。曲调时而清澈透明,时而轻快流畅,表现了梅花洁白、傲放、苍
劲、挺拔的气质。
(30)《渔舟唱晚》
中国古代,常是以曲名意,该曲名取自唐王勃《藤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共分两部分。前半部分4/4拍,慢速,为起、承部。旋律优美,表现悠然自得的情趣。后半 部分2/4,速度变快,旋律作递升、递降的音型模进,情绪渐趋活跃、热情。数"转"部。最后是尾声,旋律递降,渐趋平稳。
(31)《中花六板》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曲调是以"老六板"进行"放慢加花"的变奏而成的。"老六板" 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曲调,全国各地均可见到。江南丝竹艺人将"老六板"进行各种变奏有:快花云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四种变体,加上原老六板、共称"五代同堂"。但在民间一般不作全套完整演奏。中花六板,因其速度适中,曲调既有装饰性,又悠扬抒情,格调典
雅,喜悦温和,为常奏的变体之一。
(32)《霸王卸甲》
琵琶独奏曲,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曲谱初见清代华秋萍1818年编的《琵琶谱》。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用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霸王卸甲》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描绘出一幅古战场的壮阔画卷,让人们身临其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