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精品,这首诗只有三个小节,总共不过50个字,却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首诗之所以有惊人的魅力,重要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美好的“静女”形象,而这个美好人物形象,又是通过人物描写完成的。教科书课文后的练习中有“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这一训练,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首诗的人物描写,就——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练习。 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这一技巧。 如果真的光是写“静女其妹” “静女其娈”,读者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可是作者在第一节写的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不写女子了,而是将笔锋转向了一个小伙子。这样一来可就不同了。一个能够让小伙子急成这个样子的姑娘,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作者有意让读者也跟着着急。不直接写那个女孩,而是写等待她的小伙子,可其实又是写女孩的美丽,这样的写法就是侧面描写。 第二节是“静女其娈,胎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还是不说姑娘的美,而是写小伙子看了彤管的感受。彤管就是彤管,它不过是乐器,可是现在小伙子手中的彤管,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乐器了,这个青年人,摆弄着手中的彤管,怎么看怎么好看,它的颜色好看,它的光彩也美丽。因为是美人赠送的,所以它才这样的美丽,这是从侧面说自己心上人的美。 第三节是“自牧归荑,洵美而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手里是一把荑草,可是这草美得不得了,因为这草是爱人从郊外采来的,所以,不是草美,而是因为那个美人儿。到了这里,作者说出了“彤管” “荑”美的原因。 诗到这里就完了,没有下文了,可是,读诗的人却在等待着,诗里写的那个美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读者也在搔首踟蹰。可是作者,点到为止,不再写下去了。接着写下去好不好呢?不好。诗到这里,已经将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下面的完全可以让读者去想像。人就是这样,你越是不告诉他的东西,他越是想知道,你要是告诉他一半,而不说下面的一半,那是最急人的。而这又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全说透了,就是画蛇添足,就是繁冗。 关于侧面描写,有一个精典的例子,那就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对美女海伦的描写。作者没有直接写海伦如何如何的美,而是写看台上一群老年的将领,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看见海伦后,叹道:为这样的美人,发动一场战争是值得的。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有成功的侧面描写例子,而且甚至于超过了《荷马史诗》的描写。 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最容易犯错误的是,将诗中没有说全的话全说出来,将诗直白化。许多同学就是将那个姑娘眼睛、鼻子写个够,这样不一定是好。好的改写,应该是尽力让小伙子的样子更有血肉,他是怎么着急的,他是怎么翻来覆去又摸又看那彤管的,他是怎么冲着荑草又嗅又闻自言自语的……小伙子写好了,那个姑娘自然也就更丰满、可爱了。你不用多说,读诗的人自然就会去想像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