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

                   留客吃饭的事情

 

  莫须有先生喜欢上街买东西,莫须有先生太太喜欢在厨房里做菜给客人吃。莫
须有先生常常对于这两件事加以客观的批评,即是自己喜欢买菜,太太喜欢待客,
都是为人而不为己,究竟谁的价值大呢?莫须有先生认为太太价值大些,她作事每
每有惠于人,自己仍不免是个野心家罢了,徒徒买东西不舍不得花钱罢了。莫须有
先生一觉得自己是野心,便是贪着世间,便惭愧无地了。他生平也有许多后来想起
很足自慰的事情,即如二十七年冬没有棉衣穿,穿着老父亲的破夹祆,那时住在县
城里,有一老妪在街上遇见了惊讶道:“呀!这位先生,怎么穷到这地步?”莫须
有先生听了毫不以为耻,不以为耻不难,所谓“是道也奚足以臧”,难于莫须有先
生觉得他胸中有道理,难于他居于乡党之间完全是个乡下人,乡人喜欢同他亲近。
本着这个心情,他觉得他可以乞食,尚不是诗人陶潜的乞食,而是比丘的乞食,乞
食本身便是修行,便是人与人之间的道理了。他觉得他愈在穷困中,患难中,生活
愈切实,那时心情可喜。一旦境况好些,可以拿钱上街买东西,虽然还不是富,确
不是穷,因为他手里确是有钱了,有点像赌徒,以用完了为能事,于是买了许多东
西了。手上拿了东西心里确是非常之贫穷的,人生在世不觉得生老病死苦,有何意
义呢?这不完全是以人生为可留恋吗?不正是贪着吗?要说为得待客人,那要如英
国的一位牧师的话,要贫而无告者,夜里无处投宿,你便应该好好招待他,做他的
栖身之所,令他知道世上有同情心,但不是款待他的意思了。于是莫须有先生这样
叹息,一个人对于俗务不可以太经手了,经手便有染着,便不免贪。孔子曰,“吾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话确是说得有意思,使得莫须有先
生感激欲位,自己生平总是忙于鄙事,确是因为贱,战前在北平当教员的时候也总
是自己上街买菜,替太太做老妈子。君子确是不必做这些事,并不是故意把这些事
让给别人做,这些事自然不落到君子头上了。释迦牟尼做皇太子就没有这些事做。
佛教所说的“福报”是很有意义的。莫须有先生命定要做这些小人之事,远不如释
迦牟尼一出家便出家的。(附注,出家是为得懂道理,并不是贪得一个东西;不出
家也是懂道理,而最难离开贪的习惯。)这还是民国己卯腊月二十九日大早的话,
那时天正下着大雪,莫须有先生从上桥铺提了买来的鱼,归途中这样发生感慨了。
我们还不妨把他在土桥铺买东西的情形追记下来,因为莫须有先生一生也只此一度,
以前买过白糖,这回又在土桥铺“办年”了。黄梅县年尾上街买东西谓之“办年”。
莫须有先生于腊月二十八日从县城回龙锡桥,经过土桥铺时,看见土桥铺街上摆了
许多大鱼卖,回来告诉太太道:
  “土桥铺街上同太平时县城里一样,有许多卖鱼的,有许多大鱼。”
  “有白鱼么?”
  “有。”
  莫须有先生说着便活现着许多白鱼,这些鱼虽然不在水里,莫须有先生一向作
小说的丰富的想象便是水了。
  “正月里我们应该请这里几位本家吃饭,他们都是晚辈,特意请他们来他们恐
不肯来,他们一定来拜年,我们先把菜预备着,他们来拜年就留他们吃饭。乡下有
什么吃的?土桥铺有鱼卖,最好,就是鱼肉两样,鱼又买两样,买大白鱼做一大钵
鱼圆,鲤鱼总一定是有的,买大鲤鱼煮一个全鱼装一钵,另外一钵肉,一钵狮子头,
共四个菜。”
  龙锡桥有一家卖肉的,肉已经于腊月二十六日买回来了,合了“二十六,买年
肉”的谚,故莫须有先生太太只考虑着买鱼的事。连忙又道:
  “明天要还是下雪,你怎么去呢?”
  说着望着外面的大雪,人情的温暖与恩爱何以“自然”完全不能同意呢?而莫
须有先生明天一定要去办年的,因为办年就只有明天一天了,后天三十日照例街上
没有卖东西的了。就不说请客要办莱的话,家里两个小孩子,好容易盼到今年平安
在乡下过年,能不买点东西么?而莫须有先生今天刚从城里回来,走了三十五里的
长途,明天又要冒雪到土桥铺去么?莫须有先生大约因为走得乏了,他的豪放性格
果然暂时束之高阁,懒懒地答道:



  “明天再说罢,——明天也许晴了。”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莫须有先生太太还说了这句不完全的话:
  “现在盐贵,很少有人做豆腐乳,……”
  莫须有先生知道太太是要做豆腐乳。太平时,盐贱,乡下人过年都是做豆腐乳
的,故谚云:“二十五,打豆腐。”二十五,即腊月二十五日。今年腊月二十五做
了豆腐乳,可以供明年一年的甚至多年的不时之需。莫须有先生太太想做豆腐乳,
而话不便出口,不便出口之故有二,一是盐贵,从前做豆腐乳是俭,现在则是奢;
二,假使明日大雪呢,要做豆腐乳岂不等于吩咐莫须有先生冒着雪出门么?然而莫
须有先生心知其意,莫须有先生之为人心知其意便放心不下,他便非体贴人把这事
做好不可,所以无论正面或反面吩咐莫须有先生做一件事便无须再吩咐的,结果总
是太太胜利的,即是说事做成功了。
  “做豆腐乳要买多少黄豆呢?”
  “做一窠要一斗,做半案五升,现在做只做半案,盐太贵了,——明天再说罢。”

  这一说,莫须有先生太太实在觉得盐大贵了,现在涨到五角一斤。“明天再说
罢”,同刚才莫须有先生的“明天再说罢”语气完全不同,莫须有先生重于说“去”,
即是明天到土桥铺去;莫须有先生太太重于说不去,若说去,若天下雪呢,岂不等
于吩咐莫须有先生去么?
  二十九日大早,雪地里没有一个人走路,莫须有先生独行于往土桥铺的路上。
由龙锡桥往土桥铺,要走一段蕲黄广一带有名的横山大路,山如长江大河,一路而
来,路如长江大河的岸。此刻大雪则高山如天上的白云,不知是近是远,而路无人
迹,只是一条洁白的路,由人心去走不会有错误的了,又仿佛是经验告诉你如此的。
莫须有先生本着人生的经验如此往前走,走过三衢铺则把高山撇开了,即不走横山
大路了,再是平野了,是黄梅县山乡一片肥沃的平野了。土桥铺之所以富足,便因
为这个平野了。踏上平野,离了山,却有一小河流跟着走,这个平野之所以肥沃,
便因为这条河流了。土桥铺之所以名土桥铺,实际上并没有桥,古时大约有桥,民
国三十年以后由一新任乡长建了一长桥,便因为这条河流了。莫须有先生本来是一
空倚傍独往独来的人,走在这个平野上倒觉得孤独了,水不知怎的不如山可以做行
路的伴侣了,山倒好像使得自己没有离群似的,水的汩汩之音使人更行更远更孤寂。
因为孤寂的原故,乃完全是感情用事,为什么这么的清晨一个人走在雪路上呢?有
谁知道我的伟大呢?世界明明是有知,何以大家都认为无知呢?我不是做父亲我今
天早晨不出来走路了,因为我自己小孩子的原故我要买点东西过年。我不是做丈夫
我今天早晨不出来走路了,因为我体贴妻的心情要买鱼待客买黄豆做豆腐乳。她之
为人事不如愿是不甘心的,无心之间要发脾气的。那么莫须有先生已经打定主意买
黄豆了,只买五升,便是五升己有相当的重量,将怎么拿回呢?他望见后面有一挑
柴的来了,心为之喜,他可以等一会儿,同挑柴人攀谈攀谈,他也一定是往土桥铺
卖柴的,回头他可以托他把黄豆带回来了。莫须有先生这样想时,挑柴的——莫须
有先生一见他觉得压在他的肩膀上的分量太重了,大雪里他额上完全是汗了。莫须
有先生便在道旁做一首白话诗:
  
  我在路上看见额上流汗,
  我仿佛看见人生在哭。
  我看见人生在哭,
  我额上流汗。

  莫须有先生在人群之中,即如此刻清早遇见一个人,每每感得人生辛苦了,有
时牛马也辛苦了,但人生的语言是无用的,因为不足以说辛苦,而辛苦足以代表人
生的意义,即是苦,即是人与人的同情心了。莫须有先生没有同挑柴人说话,因为
他没有那样卑鄙,忘记别人的辛苦,记得自己的私事,彼此算是路人走过去罢了。
这时上桥铺已经近在目前,走路人望见了目的地亦足以代表人生的意义,其事甚可
喜,自己的跋涉明明有一个目的了,而且路上的寂寞只有同类可以安慰之了,故远
远望见房屋就欢喜,见了面却又每每是仇人,莫须有先生很觉好笑,他虽丝毫没有
仇人之意,但是事实,因为他首先遇见的是八月间莫须有先生向他买白糖的人。土
桥铺只有此人开的铺子最大,他是开铺子,他是卖东西的,而他站在他的宽广的铺
门口买东西,即是买柴。大清早是卖柴的时候,亦即是商人买东西的时候,他见了
莫须有先生以莫须有先生的真名姓同莫须有先生打招呼:
  “你先生这么早上街来了,请进来坐一坐。”
  莫须有先生瞥见他店里有黄豆,就乘机进去买黄豆而已,至于那人为什么前倨
而后恭,而且他今天何以认得莫须有先生,莫须有先生一概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事了,
他认为商人都不及农人可取。莫须有先生也确是不念旧恶。他向他问黄豆的价钱,
比平时当然要高好些,因为黄豆是孔垅的土产,孔垅是敌区,运输不易。但还不是
一个压迫性的价目,因为莫须有先生不久便忘记了。若盐涨到五角一斤,则莫须有
先生感得压迫,故记得清清楚楚了。莫须有先生买了五斤盐,也在此家店里买的。
你买五斤盐,显得你很阔气,你买五升黄豆又显得你不阔气了,那么你家只做半案
豆腐。莫须有先生看得出商人面上的表情了。莫须有先生自己解释道:
  “我家人口少,有半窠豆腐就够了。”
  莫须有先生这一解释时,自己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在商人面前不能够“人不
知而不愠”了,怕人家说他家贫了。
  “先生从前在北京住得很久,现在到乡下来,委屈委屈。”
  莫须有先生心想,他到土桥铺一共不知有几回,大约有五六回,第一回买白糖,
最后一回是昨天从城里转头,再加之进城去那天的经过,已是明明白白三回了,中
间有两三次来探听敌人打游击的消息,从什么时候起这位掌柜的已经注意莫须有先
生呢?说起莫须有先生,本来乡人没有不知道的,未见其人罢了,其人在门前经过,
有识者俟其人经过之后便街谈巷议了。商人印象最深,这位掌柜的更有一块银洋的
印象,他还记得是一块“相洋”,即“袁世凯”,他贪了莫须有先生的便宜收进来
了。“袁世凯”在这个商家里,据说可以汗牛充栋了,而他收的莫须有先生的一块,
因莫须有先生之故,单独地留一个印象了。他今天对于莫须有先生改变态度,简直
有点故意解释前嫌。而莫须有先生看不出他说话的诚意,微微一笑置之。赶快数钱,
付他五斤盐五升黄豆的价值,以为赶快走出他的门槛了。而其时来了一位和尚买东
西,和尚买蜡烛。莫须有先生偷偷地看了一眼。蜡烛不是拿给莫须有先生看,而莫
须有先生喜欢看这个东西,故莫须有先生之看是偷偷地看了一眼。然而莫须有先生
自以为非礼勿视。他看了这蜡烛一眼,他是怎样的爱故乡,爱国,爱历史,而且爱
儿童生活呵!因为他喜欢中国的蜡烛,他喜欢除夕之夜高高地点起蜡烛,几时把他
小小的心灵引得非常之高,真是陶渊明说的,“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现在
一切只待鸡鸣了,而鸡鸣就是红日了,今夜是一张漆黑的纸,画得人通宵不寐灯烛
辉煌了。这和尚是五祖寺的和尚,他买的是一斤重的一枝,买了十枝。莫须有先生
不问价目,他把一斤重的一枝买一枝。这一斤重一枝的红蜡拿在手上可以书以伟大
二字,一夜的时间无论如何燃烧不完,莫须有先生小时家中所燃的是十二两一枝的
罢了。莫须有先生要给他家两个小孩以自己之为小孩之喜悦,他无意中买得这一枝
蜡烛了。他感激这铺家不尽。他索性把他所带来的钱都在这铺家用完好了,他叫他
把黄豆与盐的账目划开,因为已经给了钱,另外再算账,看一起买了多少东西,要
付多少钱了。买的是瓜子,糕点,木耳,黄花,香蕈之类。瓜子一项是莫须有先生
太太吩咐买的。惟香蕈一项最贵,因为是江西福建来的,战时交通阻滞。而付了香
蕈价值之后莫须有先生忽然记得他忘了一件大事,即是还要买鱼!而钱已不够用了。
于是又把香蕈退了不买。莫须有先生说这话时面红耳赤:
  “我还要买鱼,钱不够,香蕈不买可以罢?”
  “可以,可以。”
  其人动作敏捷,态度从容,把莫须有先生买去的香蕈又收回来,又打了一下算
盘,退钱给莫须有先生了。莫须有先生这时感得没有钱便不能若无事然了,有时不
能不在一个商人面前望洋向若而叹了,你看他是多么的不暇计较若无事然呢?而且
他连忙替你解决困难,因为有一卖柴的卖了柴走进他家买盐,他向卖柴的说道:
  “你替这位先生把东西带去,——莫须有先生,他同你走一条路,他替你把东
西带去。”
  “我还要买鱼。”
  莫须有先生连忙说。
  “我没有工夫。”
  卖柴的连忙说。
  “不耽误你,你先走,你只带这个篮子,另外这里有五升黄豆,带到龙锡桥冯
花子家,叫花子送到先生家去。”
  莫须有先生自己带了一个篮子来,所买的东西都装在篮子里了,五升黄豆另外
拿手巾包着。事情便由掌柜的吩咐好了。莫须有先生再只用得去买鱼了,两手空闲
了,仿佛从来没有写得这么一篇得意文章,文章交卷了,而毫不吃力了。莫须有先
生这时心里很有心得,他觉得天生人各方面都有天才,办事也需要天才,这位掌柜
的便算是天才,他把事情办得多好,他作事于人无损,于己有益,只是省事而不多
事了。
  莫须有先生不知他自己买鱼倒算得是天才,因为他不说价,只要他的钱够,只
要鱼大,他太喜欢大鱼了,他完全是小孩子了。非得把这两条大鱼捉回家去不可。
因为大得有趣,所以相当于鱼跃于渊了,两条鱼,在鱼市上都考第一,白鱼是白鱼
的第一,鲤鱼是鲤鱼的第一,土桥铺的商人都注意集中在这两条大鱼上面,即是莫
须有先生两只手上提的东西,刚才在鱼篮里,在两家卖鱼的鱼篮里还不怎样令人注
意了,因为注意分散了。因为这两条大鱼的原故,所有土桥铺的掌柜的,所有土桥
铺的小伙计,都看了莫须有先生一眼,这时他们已经很忙,已经在做生意,看了莫
须有先生他们都微有闲情了,仿佛看见小说上的浪里白条了。也正因为两条鱼的原
故,莫须有先生走到寂寞的路上忽然有一个很大的忧愁,也正是乐极生悲,人生在
世总是贪着了,难怪佛教以出家为第一义了。到了家,见了太太,花子已经送来买
回的东西,两条鱼则等于都交给纯了,因为纯在那里贪着看了。
  我们再说今天的事情,今天是民国庚辰正月初二日,莫须有先生太太等候顺等
候花子竹老等来家拜年,即是等候他们来吃饭。本来在去年是预备他们今年正月初
一来吃饭的,莫须有先生太太忙了一天,一切都于去年腊月三十日办好了。还不是
因为正月初一大雪的原故,而因为正月初一是闭日的原故,他们乃决定正月初二来。
本来应该正月初三来,因为初三是黄道日,但拜本家先生的年,只要不是闭日便可
以,不可以迟到初三了。竹老的媳妇如此说:
  “到本家先生家里去拜年,不同在自己家里一样吗?你今天不也在自己家里坐
着吗?要选什么黄道日呢?初一没有去,今天初二还不去吗?”
  竹老本来是打算今天去的,但他向来意志不坚决,因了老婆的鞭策,便毅然决
然地站起身来要去了,而且问他的独子五岁的小儿道:
  “你去不去?——我知道你不去!”
  五岁的小儿心里明白一切,但身子总是不动了。
  “□儿,你也去,好不好?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二奶奶还给糖你吃——
你真没有出息!——他不去你去!”
  此儿因为常不同人见面,故名字忘记了。“二奶奶”是称莫须有先生太太。妈
妈看着自己的小儿威胁利诱都不成的,于是又命令丈夫独自去了。“你真没有出息”
的“你”是威胁儿子,“他不去你去”的“你”是命令丈夫。
  竹老去了以后,花子不久也忙着去了。他恐时间落后,故忙着去了。花子的十
二岁的儿子跟着也去了,儿子名叫“龙子”。龙子的十二岁的弟弟与七岁的妹妹也
跟着去了。妹妹名叫“夜的”,因为是夜里生的,故名叫“夜的”。“夜”的音读
是一丫。龙子是妈妈吩咐他去的,因为他的儿子生得体面,(小小的孩子后来跑到
新四军里面去了,妈妈总是哭。)也只有体面的儿子穿了一件长棉袄,花子冬日没
有棉衣了,今天虽是新年拜年,仍是冬日没有棉衣了。妈妈这样吩咐龙子:
  “龙,你也去,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将来看沾本家莫须有先生的光也上
学读书不能?二奶奶还给糖你吃。”
  弟与妹听说“给糖”,故也要去了。妈妈起初不赞成夜的去,岂有夜的去拜年
的道理?亦即是岂有丫头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的道理?结果也由她去了,等于
叫她去拿糖,等于穷人到粥厂上去领粥,多一个小孩子等于家里多一口人了。
  首先进莫须有先生——从作诗人的眼光看确乎是柴门,而在乡人心目中是伟大
的莫须有先生的家门,首先进门的是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望见竹老从溪边
路上来了,他便首先去。接着依次而进,中间隔了少许的时间,是竹老,是花子,
是龙子,是龙子的弟弟亦忘其名,是夜的。莫须有先生问夜的叫什么名字,由其父
花子代答道:
  “因为是夜里生的,就叫夜的。”
  莫须有先生大笑,觉得这个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译便是“夜生”,便差多了,
人家将以为你读了庄子,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
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庄子的文章有趣,夜的名字有趣。然而莫须有先生感得空
气诙谐有趣时,是很经过了一片严肃的时间以后。这一片严肃的时间,可以说是莫
须有先生生平第一次经验,正如自己做了县长或者法官,拿着县长或法官的印,便
掌握着人命的生杀之权,民生的祸福之机了,因为他们拜年用的是乡下人的礼法,
跪下去磕头!莫须有先生虽也照例答着乡下人回答拜年的话:“恭喜恭喜!发财发
财!”但心里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同你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
是社会上的农人,为什么向我拜年呢?”莫须有先生还是都市上文明人的习惯未除
了,除了己只有社会了,除了自己懂得“自由平等”而外没有别的社会道德了。连
忙有自己的良心答曰,“是的。我同你们有家族关系,我不能拒绝你们向我拜年,
可见我同你们不是路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还是你们乡
下人对,我一向所持的文明态度,君子态度,完全不合乎国情了,本着这个态度讲
学问谈政治,只好讲社会改革,只好崇拜西洋人了,但一点没有历史的基础了!”
接着莫须有先生佩服陶渊明,陶渊明那样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换一句话说他瞧
不起当时的国家社会政府官吏,而他那样讲究家族关系,一面劝农,自己居于农人
地位,一面敦族,“悠悠我祖,爱自陶唐”,“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
念兹厥初”,在魏晋风流之下有谁像陶公是真正的儒家呢?因为他在他常当中过日
子。别人都是做官罢了,做官反而与社会没有关系。农人是社会的基础,农人生活
是真实的生活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这里了。否则是做官。一做官便与民
无关。所以中国向来是读书人亡国的,因为读书人做官。中国的复兴向来是农民复
兴的,因为他们的社会始终没有动摇,他们始终是在那里做他们的农民的,他们始
终是在那里过家族生活的。中国古代的圣人都是农民的代表,故陶诗曰“舜既躬耕,
禹亦稼墙”,后代做皇帝的也以知道稼穑艰难为唯一美德了。难怪陶渊明总是喜欢
同乡下人喝酒,“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他是知道农人的辛苦,而且彼此忠
实于生活了。于是莫须有先生很感谢太太预备了新年喝酒的菜,自己在土桥铺买的
那两条大鱼也真是很有意义了,此地是山乡,山乡佃农从来没有吃过大鱼的,据说
高山土著请客有一盘菜是“木鱼”,即是拿木头雕一尾鱼,表示鱼的名贵,徒徒心
向往之而已,主人待客之诚而已。但莫须有先生家的拜年客都是来拜年,都没有拜
年吃饭的意思,他们从来不被请吃饭,因为大家都是贫家,自己的食粮够一年吃的
(只有冯竹老一家)便算是托天之福了,哪里还给人吃呢?今天莫须有先生太太特
地为他们做了许多菜,没有到吃饭的时候,他们是绝对的不知为不知了。龙子等三
个小儿则本来以拿糖为目的。往下都属于莫须有先生太太的传记范围了。莫须有先
生始终是笑而不言。
  三个小儿,一齐挤到里屋里去。莫须有先生太太在里屋里。里屋之门甚小,故
曰挤。一齐拜年,如磕头虫。莫须有先生太太在县城家里时,每年有此热闹光景,
因为离娘家近,娘家的侄儿辈都来了,人数在十人左右,旁人都羡慕莫须有先生太
太娘家的人丁旺。侄子向姑母拜年,如满地磕头虫。想不到到这个穷乡僻壤来也是
人多嘴众了,这真叫莫须有先生太太欢喜。于是拿东西出来分,每人兜着花生,兜
着糖粑,另外还兜着云片糕,兜着龙酥饼,这是三个小儿未曾得见的。但不见□儿
来,莫须有先生太太问道:
  “□儿怎么没有来呢?”
  □儿的爸爸从外面屋子里答道:
  “他怕人,他不来。”
  说这话时,仿佛人生真有不足处。
  “这是□儿的,龙子替我拿给他。”
  龙子拿着便走了,弟与妹也便走了,□儿虽然没有来也拿了一份儿走了,同时
又只有□儿的爸爸坐在那里最是心安理得了。此地人情,或者是各地人情亦未可知,
小孩子得了人家给的东西,必要赶快拿回家去给妈妈看,授者希望如此,受者小孩
子的妈妈亦希望如此,简直是翘首而企望之,一方面是怕人情失落了,即莫须有先
生太太亦如此,一方面是看看“我的小孩子到底得了一点什么?”此事可谓完全不
以小孩子为主,莫须有先生常常为小孩子抱不平,因为小孩子总应该首先是吃东西,
何以拿回去给妈妈看呢?而奇怪,小孩子都不要吃,直到见了妈妈之后才要吃了。
大概小孩子是见了妈妈才要吃的。以前是视觉,见了妈妈才是食觉。
  照例,新年拜年,当主母的,只受小孩子的拜,不受成年人的拜,故当主母的
亦不见成年人拜者的面。家族之间情形则略有不同,主母受拜,即是主母出来见面,
无可无不可。今天莫须有先生之家情形更不同,若莫须有先生太太不出来,则几个
庄家汉对着莫须有先生的庄严面孔必无所措手足了,结果大家坐的时间是不会久的。
故小儿们的赏赐发出去之后,莫须有先生太太便从里屋里喊出口号道:
  “你们三位拜年客都不要走了!”
  三位拜年客都连忙回答道:
  “二奶奶,拜年!”
  “‘到屋就是年’,——你们都不要走了,我拿茶给你们喝。”
  谚云,“到屋就是年”,意思是说到屋就等于拜年,不必真个的要拜也。莫须
有先生太太尚在里屋忙于拿茶他们喝。拿出来乃是四个碟子,一碟花生,一碟瓜子,
一碟酥糖,一碟龙酥饼。这些东西都非莫须有先生太太亲手拿不可,因为小孩年幼,
不能帮着作事,莫须有先生是拜年客的主要的对象,今天当然不便帮着作事了。三
位拜年客,都被庄严面孔的莫须有先生陪着坐着,莫须有先生太太一出里屋的门,
一齐便都站起身,一齐说道:
  “二奶奶,拜年!”
  “不拜不拜,礼是个意思,‘到屋就是年’,——你们看我手上拿着东西,怎
么受你们的拜呢?”
  是的,三个庄家汉就都看一看那手上拿着东西,四个碟子,四个碟子里的什么
一眼都看清楚了,连忙便不用得再看了。天下的事情都没有假的,难怪读书人家高
贵,难怪旁人都敬重吾家莫须有先生,这四个碟子里装的东西不是真的吗?这个反
乱年岁哪里有呢?其实他们的本意是说一个碟子,这个碟子里的酥糖。
  接着一人倒一杯茶,也是生平第一次喝这一杯热茶了。茶真是热得好。莫须有
先生从旁窃笑,中国的农人一方面是勤苦,另一方面因勤苦之故也非常之懒散,或
许是病态,因为他们比莫须有先生斯文人还喜欢喝茶了。莫须有先生只喝开水。他
们贪喝茶正如贪吃烟。
  “请,你们请,随意请。”
  莫须有先生太太坐在一旁请他们请。莫须有先生太太今天是一年最闲的日子,
凡属主母,都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为最闲的日子,这三天虽然拜年忙,有客来,
有的客要留吃饭,然而佳肴美味尽其所有都于去年年底预备好了,饭也于去年年底
煮熟了,共吃三天,谓之“吃剩饭”。吃剩饭者,预兆仓禀实有吃有剩也。莫须有
先生颇喜欢这个风俗,等于替农村社会的主母放三天假。
  “这个酥糖是白糖做的,是垅坪来的,是垅坪的一个学生从莫须有先生读书送
莫须有先生的,黄梅县现在没有得买,有的都是假的,不甜,因为白糖贵,就是太
平时候也是垅坪的酥糖好吃。”
  三位拜年客不敢赞一辞。
  “你们怎么不吃呢?东西不是摆样式的,你们只管吃!”
  莫须有先生窃笑主母武断了一点,东西有时是摆样式的,所谓“尔爱其羊,我
爱其礼。”
  最后还是花子发表意见:
  “二奶奶,我们吃瓜子,这个东西我们也总没有吃过,大概也总是田地里长的。”

  花子开始伸手抓了一粒瓜子拿在眼前尽看尽看,惹得大家都笑了。于是大家都
吃瓜子了。花子又连忙道:
  “这个东西还很不容易吃,——我剥不开。”
  大家又笑了。莫须有先生太太使也向着莫须有先生笑道:
  “我去年叫你买瓜子,你说瓜子有什么用处呢?乡下人都不吃!你看,现在是
我的话对了罢!——我是这样想,你们来拜年,莫须有先生又不陪你们打牌,要坐
到吃饭的时候不太难坐吗?剥瓜子吃大家谈谈话儿,一会儿饭就熟了,——我告诉
你们,你们今天都不要走,就在这里吃饭,莫须有先生早已为你们买了鱼,——我
现在去烧炉子,一会儿就熟了,——你们吃瓜子。”
  莫须有先生太太这一连串话转了好几个方向,说到最后自己坚决地转到厨房里
去了,只剩了莫须有先生的庄严面孔陪着三位拜年客了。三位拜年客因此不知道事
情怎么办,今天似乎一定要在本家先生家里吃饭了。于是他们立刻入于自然状态了,
三人也不要莫须有先生奉陪,三人自己说话了。从此以后,他们都不畏惧莫须有先
生,对于莫须有先生比对于任何人亲近了。莫须有先生太太把炉子烧着了,几钵去
年做就了的菜放在上面温着了,又走出来同大家见面道:
  “那三个小孩回去了,——他们来不来吃饭呢?”
  “二奶奶,他们不来,他们不来。”
  莫须有先生太太又在那里心里计较一件事,她看着三个拜年客只有竹老穿了棉
袄,花子与顺单薄得很,今天拜年闲着坐着格外显得单薄得很,莫须有先生去年做
了新棉袄,城里老父亲也做了新棉袄,老父亲的旧棉袄在此间箱子里,可以给他们
二人之一,但给谁呢?决定给顺。另外慈有一件旧棉袄,给花子的女儿夜的了。
  吃饭的时候,都是由顺从厨房里把四个钵的菜端在外屋桌上,于是顺仿佛做了
半个主人,他先一着知道本家先生家里今天这样的盛撰了。从此一人传十,十人传
百,乡人都知道莫须有先生太太好客了。最有趣的,乡下农人同农妇都不私谈,其
犹正墙面而立也钦?大约没有工夫,也无话可谈,今天在莫须有先生家里吃了什么
都回去说给农妇听了,所以他们也知道这一席盛撰了。顺的媳妇道:“我看见了那
两条大鱼!”莫须有先生买鱼回来的时候她看见了,所以她愈是羡慕。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