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先祖的冬眠


  隐约记得《山海经》上说,包括哈尔滨一带的人,一到冬天就钻在地洞里,像蛇、像棕熊一样冬眠了,到春天时方才复活。我想这大约是指我们先祖的居住状况吧。是啊,大雪一封山一封地之后,人就不能再出来活动了。一是太寒冷,所谓苦寒绝塞,马死人僵。二是出来干啥?没什么事要做。干脆在洞里歇着睡觉,抑或聊天儿就得了。一冬的吃食(如鹿肉、池子肉等等),肯定都早在入冬前就储备好了,足了。而且,这段所谓“冬眠”的时光,也是孕育自己子孙的好时机。假如说,剽悍大胯骨的女人在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农历八月的冷天进洞,很快同一脸杀气、一脸憨厚的汉子一见钟情又怀上了孕,经过这个万籁俱寂的冬天,赶到翌年农历五六月的好时候,他们虎头虎脑的孩子就生下来了。
  这大约就是这座城市先祖生活的自然景观——无忧无虑的,吃的,喝的,住的,什么都有,大自然慷慨着呢。
  这座城市的先祖并不种地,也不会种地,古人说他们是“有地不能耕,一味仰资口粮”。这与江南水乡的生存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像面朝黄土(或者面朝水田)背朝天的画面,在我们这儿的古时是见不到的。这里土地肥着呢,在地里插根筷子都能长叶,所谓:“棒打抱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因此,哈尔滨人大多数比较豪爽,讲义气,只要是哥们儿朋友,都表现得特别慷慨大方。这一点也体现哈尔滨人在人格塑造上的某些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一种精神质量,并以为是美德。真是这样的——可惜这一切对这座城市的现代人来说,仅是一个诱人的梦了——逝者如斯了。
  不过,这里我先提醒您一句:哈尔滨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城市。同时,也像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一样,是一个喜欢怀旧、喜欢繁荣、喜欢现代化,也喜欢历史与文化艺术的城市。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