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位于该国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是摩洛哥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区房屋整齐洁净,街道宽阔笔直,市南大西洋岸,海滩平坦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
  拉巴特这个名称源于阿拉伯语,含义不一,说法众多。一种说法认为“拉巴特”是“捆绑”的意思。乍一听,简直让人吃惊,一个国家的首都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称呢?追根溯源,原来是这样的: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个小村子,当时的国王将逮捕的犯人和掳来的战犯,用绳子捆绑起来,命令士兵将他们押送到这里从事繁重的苦役,随着被送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城市,从而得到一个奇怪的名称——拉巴特。另一种说法是: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阿里·穆明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渡海远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附近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定名为“里巴特·法特赫”。这座军事要塞便是乌达亚城堡,也称乌达亚要塞,至今依然保存着。在阿拉伯语里,“里巴特·法特赫”意为“胜利的营垒”,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拉科萨战役中打败西班牙人的胜利。后来,时代变迁,几经沧桑,“里巴特·法特赫”这个军事要塞逐渐扩展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旧的名称,简称“里巴特”,久而久之,“里巴特”演变成“拉巴特”,并作为城市名称沿用到今天。
  拉巴特是非洲的历史名城之一,始建于公元12世纪。
  1912年,法国殖民者将摩洛哥的首都从另外一座古城非斯迁到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定拉巴特为首都。市区由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组成。萨勒旧城筑有红色城墙,迄今保存完好。城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建于公元12世纪的哈桑清真寺,是当时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传说当年由国王亲自监督建造,长183米,宽139米,内设16道门,虽然因发生于15世纪的一场大地震而遭到严重破坏,但清真寺的宣礼塔至今完整无损,它占地16平米,高44米,如果加上塔顶,则高69米,用玫瑰石块砌成,规模宏伟,充分显示了摩洛哥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座落在海角上的乌达亚城堡,城门、了望岗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城堡内的花园里生长着奇花异草。位于新城东南的萨累古城遗址,门楼、清真寺、墓碑等迄今保存完好。建于1785年的拉巴特王宫,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占地两平方公里,拥有众多的、式样各异的宫殿,屋顶为绿色玻璃瓦,华丽而壮观。旧城区古香古色,众多的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反映出浓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艺品作坊布满深街窄巷,连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保持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新城区现代化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街道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街心公园随处可见。傍晚时分,漫步在大西洋岸畔的海滨大道上,望着落日西坠,聆听浪涛呼啸,别有一番情趣。
  从拉巴特机场进入市区,公路两旁尽是鲜花,一簇红,一簇黄,一簇紫和一簇蓝,宛如五彩缤纷的巨幅阿拉伯地毯铺在眼前,伸向远方。远处的丘陵、山峦也是绿油油的,浑然一片,显得非常均匀、整齐,简直就像经过人工细心栽培似的。沿途还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橘子树。这种橘子树一年四季开花结果,有趣的现象是:在同一棵树上,有的枝头上正开着花,有的枝头上正含苞欲放,有的枝头上已结出小果实、有的枝头上却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橘子。这种橘子个头异常大,有人形容像排球那样大,虽然有些夸张,但说它像柚子一样大小,是恰如其份的。橘子不仅个大,而且皮薄汁多肉厚,味道酸甜适度,是宴请宾客的佳品。保护得很好的大自然绿色植被,带来了舒适宜人的环境。拉巴特空气清新,一尘不染,即使很远很远的景物,也能清晰地观其轮廓。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