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乌干达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坎帕拉,位于国境中南部高地上,座落在维多利亚湖北岸,城区距湖岸仅11公里,全城建筑在7个山头上,海拔119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虽然临近赤道,但气候并不炎热。维多利亚湖碧波荡漾,岸边棕榈摇曳。城区建筑宏伟,街道宽阔,树木葱郁,鲜花常开,景色秀丽。坎帕拉被称为乌干达的缩影,乌干达因是“东非高原水乡”而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珠中的明珠”。 在当地民族语言里,“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据说,最初这里是一片荒山,山上长满了茂盛的牧草,许多动物在这里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数目为最多,这些羚羊时常成群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称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干达王国(也称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乌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 坎帕拉是非洲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从公元10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乌干达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乌干达王国时期,坎帕拉一直是乌干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城内历史文物很多,在各个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建筑宏伟的宫殿、寺院和教堂、陵墓等。建于1913年的圣保罗大教堂,为基督教新教教堂,是一座红色穹顶的建筑,座落在纳米伦贝山头,宏伟壮观。建于1925年的卢巴加教堂,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祈祷地,顶端有两座绿色的钟楼,座落在卢巴开戈山头上,富丽堂皇。建于1948年的基本利清真寺,为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场所,整体为白颜色,座落在基本利山头上,巍峨典雅。此外,还有卡苏比山上的卡苏比陵墓、麦克勒里山上的麦克勒里学院、恩萨姆比亚教堂以及一些印度教的庙宇等。这些文化古迹,已成为坎帕拉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使坎帕拉在充满现代化的色彩中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 坎帕拉曾在1890年到1905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自乌干达于1962年独立以来,坎帕拉城市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它已拥有77万人口,是乌干达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是因坎帕拉地势较高而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丘花园。一幢幢房屋依山势起伏,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之巅,眺望四周,全城各山头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整齐地分散在纳卡塞罗山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多利亚湖,水域广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 湖滨山坡上森林密布,一幢幢非洲式别墅座落其间,环境幽静;山脚下有草坪、高尔夫球场等,是散步或从事运动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非洲,坎帕拉还有“芭蕉城”的称号,这是因为坎帕拉大街上到处都是绿色的芭蕉树,而且品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当地人十分喜爱这种用途广泛的芭蕉树。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在炎热的非洲地区,新苗出土后,生长得很快,只须稍加管理,便一年四季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炖熟后吃,也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种糕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坎帕拉居民还用芭蕉酿制啤酒或烧酒,并用晒干后的芭蕉叶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和蛋品等。芭蕉叶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的帐篷等。大雨滂沱的时候,很多人手撑着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芭蕉树同高大的棕榈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将坎帕拉装扮成一座空气清新、苍翠似海、绚丽多姿、风景秀丽的热带城市。在坎帕拉,大街心巷,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高叶密,浓荫如盖,而且姿态婀娜,亭亭玉立,招人喜爱。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