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一、家家念好难念的经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其各自难处的矛盾,而今天有些经是家家都要念的,尽管难念,我们也要把它念好。

  1.沟通代际交往经

  第一难念的经就是代沟的经。随着社会变迁的迅速,使得两代人的观念、态度、行为与习惯有很大的距离,显得格格不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将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态度、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思想习惯上的差距所形成的心理鸿沟,称为代沟。
  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和乐的家庭时起争端。
  父母和子女之间为什么会有代沟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在那时候所形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心态性格等,不易做太大的调整,。而造成固执己见的个性。、人类学家则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精神规范,农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所适用的形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l)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实际并趋于保守,年轻人则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老一辈人更为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下一代人则很少受此束缚;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缓,年轻人则比较活泼;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较沉着、谨慎,下一代人比较活泼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人注重实际,下一代人比较多幻想……所有的这些差异,直接引起了两代人的相互抵触情绪。
  (2)两代人的时代感不同。青年人一般对新事物敏感,不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年轻时就志向远大,准备投身于革命,但其父却顾虑重重,劝其安心读书,但周总理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创精神,敢说敢干,终于成就大业。由于时代感、历史观及世界观的不同,也容易在两代人之间产生隔膜。
  (3)两代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年轻人都有理想和抱负,懂憬美好的未来,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富有开创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心灵手巧,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不够沉着冷静。老一辈人经历的事情多,老成持重,性格成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他们看问题更深刻、透彻一些,但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意识的束缚,容易保守,思想固执,因循守旧等。还有一部分老人家庭权威思想较重,有的还比较偏执、独断,要求子女无条件地绝对服从,青年人会因此而不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代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与社会化伴随而来的产物。尤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两代间的差距,显得特别敏感。
  对于代沟的正确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代沟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代表着一种进步,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是排斥,而应该是欢迎。假如你的子女和你的意见不一样,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有变成独立个体的需要,只要那种独立是有理由的,只要他跟你的不同是有道理的,你都应该帮助他建立自我。
  子女现在和你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表示他永远和你的意见不一样,父母的职责,并不是阻止他的尝试,而是注意他,让他不要出了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想法的不同,并不是我们人为地去否定它,不理会它,这种差异就会消失了。存在差异是必然的,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子女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我们只要把它当作是认知的不同,并不妨害两代人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我们采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减少差距或误解的唯一方法。沟通仿佛在两代人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是我走过去顺从你的意思,也不是你走过来顺从我的意愿。我们应该在桥的中央会面。
  应该说,代沟的存在对于两代人的交往,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新的一代总要强过老的一代,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但是老年人的丰富阅历又是一笔财富。如果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仅难以取长补短,更不利于家人之间的感情沟通。
  但是,子女们与老年父母之间的这条“代沟”由来已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全填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实属不易,看来只有相互谦让点了,为此一个能为双方接受的代际交往的和谐之策便是:求同存异。
  美国著名的特纳公司的老板特德·特纳是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他为人宽厚,头脑敏捷,是美国新闻界和娱乐界的焦点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一个人当被问及最大的憾事是什么时,他却难过地回答:“没能做一个像样的儿子。”
  老特纳当年是一个相当有知名度的广告商,他与儿子在早年便有许多思想上的隔阂,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达成一致。知情人说,这父子俩只要单独在一起超过十分钟,便定会争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让谁。每次都搞得不欢而散。那时,年轻气盛的特德·特纳总认为,有个性的人必须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便是亲生父亲也不例外。直到后来有一次父子俩为是否卖出一部分名下产业而彻底意见对立,正在人们观望这对父子俩到底是谁会占上风的时候,老特纳却突然引弹自尽了,虽说死因并非完全与此事有关,但至少也是因素之一。特德·特纳为此深受刺激,后悔不迭,他深信,如果自己不是那么激烈地与父亲争论,以至伤了他的自尊,而是先把自己的观点放一放,慢慢用事实说眼他,也许父亲就不会死,自己能与对手求同存异,却为什么不能与父亲这样做?
  求同存异对于促使代际关系的和谐确实是一个上策,它不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为“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是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代际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例如,青年一代有充沛的精力,好竞争,求创新,喜独立,不愿受人支配,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印象,对此,老年父母很不理解,觉得青年人太狂了。而老年人稳重,深思熟虑、清心寡欲、顽固、保守,对此青年一代也很不理解,觉得老年人太老了,似“朽木”一般。这样理解上的偏差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影响交往的深度和质量。如果双方都能做一次角色换位,扮演一下对方的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做出利于交往的行为来。
  求同存异还要求双方有时能做到“忍痛割爱”,舍弃有碍代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实际这是一种“丢卒保车”之举,虽丢弃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却求得了双方的和谐。
  求同存异的另一个要求是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请言”,达到求同的目的。有些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视和对方的双向沟通,互通有无,例如老年父母经历多,见识广,社会经验多,这些可以通过与青年的交流,传播给他们。而青年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也拥有一些颇具现代化特色的知识、技能,例如电脑的使用,就可以由青年教授给老年人。特别是当前的“信息爆炸”或“组织爆炸”,对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智能结构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己有的知识无法满足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青年人与老年人应当携起手来,走向同一个结合点一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更新知识体系,完善智能结构。这样,两代人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差升缩小了,冲突消失了,代际交往和谐了。
  代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但也不会令我们束手无策,如果青年儿女和老年父母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理解对方,并能在实践中主动协调代际关系,讲究代际交往的艺术,不仅旧的矛盾可以解决,而且新的冲突也不会出现,至少冲突不剧烈。从而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2.和谐家庭经济关系

  另一本难念的经是家庭理财。在现代家庭中理好财,处理好同各方亲人的经济关系,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穷有穷之难,富有富之难。
  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物质社会里,恐怕至少有99%的人都相信,自己离了钱财,简直无法生存,而一个家如果没有所谓“身外之物”的钱财做保障,也不成其为家。科学地管理家庭财务,才能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既为家庭一员就是家庭的主人,不分男女老幼,有支配权和使用权。这在旧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勿庸置辑,一个家庭,如果在经济关系上没有平等权力,则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同样是虚假的。
  中国现代家庭,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经济权利上比较和谐,不论男人女人哪一位当家,大体上都能比较民主的支配全家的财产。这一点,也是中国现代家庭状况比较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些家庭,在经济关系方面,处于崎形状态。
  能挣钱者则有权支配金钱,不能挣钱则只好仰人鼻息。老人收人高时,全家看作宝贝,一时无事退休在家,马上认作包袱。如果身体健康,还能自食其力,而且愿意把退休收入如数呈上,仿佛还可以保留其“家籍”;如若不向“主管领导”纳税,身体又常生病,不仅不是动力,反而成为负担,马上有理无情,整天让你看他们的恶脸。更有甚者,竟把自己的老人赶到厨房居住,以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病困交加,含恨而死。甚至认为父母是自己的包袱,动辄打骂,以为他们给自己带来无限晦气、只有让他们乘风归去,自己才能得到安定。又有夫妻之间,关系紧张。表现在经济上,互相欺骗,或者凭着自己的收入优势,以此欺压对方。凡此种种,不仅与家庭经济关系的道德相违背,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成员的法律地位所不容。
  家庭经济关系又与家庭道德有关。特别是经济收入不多的家庭,吃、穿都不富裕,吃既不能随心所欲,穿又不能和别人攀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夫疼妻爱,父慈子孝,姐谦妹让,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国民族传统,为着吃、穿同家庭纠纷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为着吃、穿打架,都是小孩子的事,而不是成年人的事。倘有这样的事出现,别人就会说你没有出息。但是,真能做到勤俭持家,使人人温饱,也不容易。特别是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住房不大,收入也不高的家庭,儿子要考太学,不加些营养怎么忍心?老人身体衰弱,不先吃一口又怎么可以了常常左右为难,只好硬下心肠,先让老人,再让儿子,第三才是丈夫或妻子,最后的那一份才留给自己。这样的家庭在中国尤其不少。正是这种美德,使得很多家庭虽然生活清苦,却享受着某些经济富有、精神空虚家庭所绝对享受不到的天伦之乐。
  现在,多数都是妻子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女人心细会当家,对家庭开销也了解得比较全面,理财有诸多方便之处。然而夫妻在财经问题上不协调、闹摩察的家庭也为数不少。
  有些“妻管严”的家庭,男方偷偷摸摸地建起了“小金库”。这样一来,麻烦事就多了。丈夫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妻子发现了秘密。若是妻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相安无事。要是妻子精明而又不宽裕,也就难免“祸起萧墙”了。先是怀疑丈夫有外遇或是把钱给了公婆,争吵不断。接着就是你留一手我留一手,结果是截留了多少钱财,也就截留了多少感情,夫妻同床异梦。夫妻各积“私房钱”,有的是感情不和,自备退路。无论是什么原因,其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的责任感淡薄,没有把家庭真正作为一个整体,使自己完全融于其中。家庭因经济问题造成夫妻纠葛,空气紧张,终日提心吊胆,偷偷摸摸,还有什么家庭幸福可言?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家庭经济要公开,财务要协商处理。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夫妻都是工薪阶层,购置家庭物品要量力而行,储蓄、投资的比例也应取得一致的意见。会理财的夫妻,家庭生活会过得很好,不会理财的夫妻,家庭生活会出现矛盾,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
  尽管现在家庭理财模式有多样化的选择,但共同生活里一般总有一个“当家人”。理想的做法是:日常生活开支费用,归当家人掌管,另一方可协助,不可越俎代疱。当家人可以更换,谁愿当谁当。这样,夫妻就避免了那种要钱就拿,随心所欲的“自由化”带来的经济危机,也避免了一方财权独揽的“专政”所造成的夫妻矛盾。而说到具体的家庭经济管理方法,又有好多“久经考验”的传统经验。有些虽是老生长谈,却又是代代相传的真理。例如勤俭节约,注意避免铺张浪费;例如量人为出,细水长流;例如掌握市场信息,把握购物时机;例如巧妙筹划全年安排,换节换季,衣食立足等等……
  一个家庭,善于理财者,常常能以贫胜富,恰如善于用兵者,常常能以少胜多。这当然不等于安于清贫、不思进取,恰恰相反,这是对于自己的现实状况所应持的最乐观,也最现实的态度,并且往往能在不算有利的条件下创造出某种家庭经济环境的“奇迹”。虽说钱财并非身外之物,却也井非能买到一切呀。

  3.是是非非理难清

  家庭的小是小非,复杂纷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一本难念的经。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只要仔细想想,都会承认,家庭之中,亲人之间,所有的分歧、争论,都是为了自家好、为了亲人好,都是共同的善意动机下的不同理由,说来说去都是围着小家转。也许今天这个人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明天却又会完全不合时宜,又哪里会有长久不变的真理。但偏偏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却一生一世部看不透、想不通。多少人由于家人没有对其意见持赞成票便委屈之极、怒不可遏;多少人为了些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出口,继而甩门离去。难怪能共同活到90多岁的老夫妻是少之又少。渴望并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是夫妻间相互对抗的主要武器。有时,其目的纯粹是谋求配偶的认同和称赞(看看我多聪明),但是更多地,人们是通过证明自己正确表现一种优越感。如果你与配偶之间关系敌对,缺乏协作,你们可能从不交流思想和感情,而且相互指责或驳斥对方的言行,并至死捍卫自己的立场。
  关系密切的夫妻双方谁对谁错无关紧要,除非面临重大决定,比如“咱们的孩子应不应该做手术了”毫无疑问,必然存在一些你对我错或你错我对的问题。然而渴望正确并且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极其有害。任何诸如“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我早就这么告诉你”的话语都可能疏远夫妻感情。甚至可以说,“错在对时,对在错时”。如果你是对的,那就表明配偶是错的,你们的夫妻关系可能也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你是错的,至少可以承认错误,密切你们的关系。如果你向配偶指出你是对的,他(她)是错的,他(她)可能因此感到特别沮丧。两相比较,错并且认错服软与对并且自鸣得意,前者明显强于后者。如果你确实正确,那么鼓励和安慰配偶就尤其重要。如:这次我是对的,但是一般都是你对。不管怎么说,谁对谁错无关紧要。
  但是,有的人喜欢专门等着对方出错,然后幸灾乐祸洋洋得意——这就是所谓的“揪辫子”。
  解释说“可能是我错了”、“可能是我词不达意”或者“可能是我理解错误”等等,需要一定的心理技巧;而直接承认“我不懂”、“我错了”或者“对不起”则需要相当勇气。我们不必学习过分谦虚,自我贬低的人,但是需要练习说说这些简单的句子。
  快乐比正确重要,但是两者通常无法并存,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