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做子女的好榜样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不论古今中外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家庭最重要的职能和责任。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最大的成功和快乐,不是钱财、地位、学问、而是子女成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望。 子女会给父母带来欢笑,同样也会给父母带来困扰。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要营造幸福的婚姻。夫妇关系和谐是家庭的基本要素,也是子女教育的良好基础。换句话说,婚姻美满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安全感的最主要来源,是知道父母相爱”。家庭中充满愉快的气氛,则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感到轻松幸福,心情舒畅。在教育子女时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和一致的步调,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反之,父母失和,家庭得不到安宁,使每个人都感到不安,特别是子女更觉紧张,他们不一定了解父母失和的原因,也无法改善父母的关系,更无法预料结果,从而无所适从,引发出许多问题。因此,对子女的养育来说,营造幸福的婚姻,是父母的首要责。 (2)是慈爱。父母的慈爱是子女心灵的源泉。子女有了它的滋润,才能正常而快乐的成长。被拥抱的孩子,拥有光明而无惧的世界。父母悉心的照顾,充足爱的给予,及适当的管教态度,都有助于子女健廉心理的建立。反之,若缺乏适当的管教,得到太多或太少的关怀与照顾,都会损害个体的个性。孤儿院的孩子,常因得不到足够的爱与关怀,而变得退缩、阴沉、坏脾气、不安,或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但是,慈爱绝不是溺爱。溺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真正的关爱。溺爱会使子女停滞在幼稚、依赖的状态中,养成任性不受约束的坏习惯。中国历来讲“慈母有败子”。一般父母都知道此话之重,严格待儿,严格教子,才是正确的作法。 那么作父母的到底要怎样关爱子女呢? 随时关心子女的成长和身心发展的状况与需要。 尊重子女的个性,维护他们的自尊与荣誉感。 给予子女的种种帮助与作为,必须具有正面的意义。 确实了解子女以后,才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协助。 无论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跟子女谈天,建立亲密的感情。 透过语言动作,让子女知道你的关爱。 对子女良好的表现给予赞美,对他们的错误不作轻侮。 让子女了解父母的困难,让他们有机会帮助父母。 让子女感到他受父母的重视,信任子女,在可能范围内,允许他自由发展。 父母要跟子女一起学习,一块成长。 不要用物质来弥补未能关怀子女的内疚。 (3)要身教、言教。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事实也证明,子女和父母在思想上、言行上相像的地方很多,小孩在骂弟弟妹妹或洋娃娃的时候,就是父母的翻版,如“不准哭!要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子女长大后,其兴趣和事业也许和父母不同,但其价值观、处世态度,共同点多于相异点,子女处理挫折、困难的方式,也多是从父母这边学来的。 在人生的过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师,因此父母的性格对子女最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做父母的应该给子女安排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认清“身教重于言教”,随时注意良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充实自己,以身作则,作子女的好榜样。尤其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亲为非作歹,又如何叫子女循规蹈矩呢?要孩子认真学习,何不自己先打开书本呢?有句名言说:“世界上唯有一个真理,就是你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 2.教育子女的艺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而不致误人歧途或显得无能为力。罗丝·斯坦稻皮尔女士提出了孩子所要具备的6大品质,也就是我们教子的目的。 (1)自信心。从蒙昧与幻想中走来的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会感到新鲜好奇,也会感到手足无措,还会茫然、失望。这时侯,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心。 具有自信心也就是要充满胜利与成功的信念,勇敢地按照自己的观念、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仔细发掘孩子的天赋之所在,然后加以耐心的引导,让孩子具有足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竟争中站稳脚跟的本领。 (2)热情。美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爱激生有句名言:“没有热情便无大成”。这是因为,失去热情或没有足够的热情,就会缺少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人的热情往往是脆弱的,会由于嘲笑、敏感和失败而受挫以至丧失,需要倍加爱护。 (3)同情。中国有句古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亲和母亲,要培养孩子对一草一本、小猫小狗的同情心,在家庭中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气氛,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同情的火花。 (4)尊重。它包括两个方面: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正是通过我们的尊重而得以保持的。不正是由于对法律缺乏尊重而导致犯罪吗?不正是由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不予重视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吗?不正是由于忽视了质量而生产出次品吗?也不正是缺乏对真实的尊重而使谬误流传吗?由此可见,尊重是何等重要。 母亲们应该用温柔的劝导来教育孩子们懂得: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幽默感。今日世界变化万端,日新月异,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初出茅庐的孩子,都要正视激烈的竞争和迅猛的变化。对于经验丰富的父母来说,也许能“临危不惧”、“左右逢源”,然而,对于孩子,便会遭遇困难、经历坎坷和受到挫折。这时候,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感。 遭受打击和挫折后,能不灰心丧气,淡然处之,保持愉快与诙谐,确实难得。幽默会“医治”心灰意冷,让孩子们尽快忘记不悦与烦恼,重新鼓起对生活与事业的勇气。 (6)希望。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失去希望,在欧洲,70年代15至24岁的青年占死亡人数的1/3。可见具有希望是多么重要。 一个家庭,一旦为悲观、惧怕和优郁所笼罩,孩子们先天的乐观就会荡然无存。因此,父母亲应该首先抱着希望,使孩子们明白“黎明前总是最黑暗”这个道理,从而让他们争取进步,努力前进,直至胜利。 要让孩子具有以上品质,父母就需要教子有方。 第一,要激发子女的潜能,但不要期望过高。 每一个人都拥有很大的潜能,根据心理学的看法,通常一个人最多只发挥了1/3的潜能。因此,千万不要因孩子的资赋不如人而颓丧,更不能因孩子的成绩很好而自满。孩子将来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事业的成败,都决定于能否发挥潜能。子女的潜能需要靠父母有效的指导和协助,才能真正显露出来。而所谓有效的指导和协助,认清并承认其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个相当重要的原则。 但是,话又说回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可过高。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天下父母,都抱着“孩子,我要你将来比我强”的期望,甚至把自己这一代未能实现的目标,一厢情愿地加在子女身上,要子女为他们圆梦,忽视下一代的性格和能力等天赋,事实上是“爱之适足以害之”的。因此,对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千万不要存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因为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但也有的父母不顾子女的爱好和能力,一味地赶潮流、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结果却适得相反。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迫去上这个班,那个班的,又是学钢琴,又是学画画,孩子刚开始会写字,就送他去学书法,希望他能成书法家,孩子刚会唱几首儿歌,就赶快给孩子找声乐教师,希望他能成为音乐家……有时孩子不愿意学,也要强迫他去。这些父母强迫孩子多方面发展的作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第二,要多鼓励、赞美孩子,少惩罚他们。 中国自古就有“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说法,虽然有人认为体罚是有必要的,但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对孩子进行体罚,尤其是滥用体罚,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们不赞成惩罚,并不是说就不管教孩子。 管教和惩罚是不同的。其目的、重点和态度都是不同的。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犯错是孩子独有的权利,不经过错误,又如何能学习到什么是正确的?明智的父母可让孩子们在错误中学习,而不随便依据成规去干预他们的行为,甚至于处罚他们。干预太多,动不动就惩罚,反而使孩子的道德反应迟钝。青年以后的各阶段,人生的成败要由个人自己负责,唯独儿童期,成败的责任大部分应由父母和环境来负,一因为儿童的意志力还没有足够的成长。切忌当众指责、惩罚孩子。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什么叫面子,事实上.所有的孩子跟成人—样.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要当着众人的面责骂孩子,那就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时下流行一种儿童的行为疾病,我们称之为“人来疯”。就是小孩子常在家里时乖巧异常,唯有每次客人来时总象脱缰野马,行为反常。当小孩“人来疯”时,父母亲心里一急,往往会当着客人的面,对小孩严加训诫与责罚,哪知小孩偏扭着性子就是不听话。治疗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也是要尊重小孩,私下一“叮嘱”他、“鼓励”他(不是当众指责他),一般正常的小孩会很乐意跟父母亲合作的。 第三,要注意与儿女之间的沟通。 (1)让小孩有表达、申诉的机会,不要一味地要求他安静。 小孩的本性就是活泼好动,他喜欢说话、喜欢表现,吸引大家的注意。可惜似乎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我们都希望小孩很“乖”,巴不得他不哭不吵,不叫不闹。硬要把活泼的下一代教成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因为沉默是金),要不然我们就觉得不放心,仿佛小孩没教好。其实现代社会中到处都是“竞争”、“积极表现”的生存文化,小孩若要能在社会中表现,非得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不可,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最重要的环境与时机就是家庭中幼儿的成长时期,为人父母的千万疏忽不得。当儿童呀呀学语时我们就应鼓励他说话,更不要忘了。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时,当客人来访,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的表达权利、表达机会与表达技巧。 在子女表达这个原则中比较困难实施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不要让他也有申诉的机会?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哪怕他犯了“滔天大罪”,而且是证据确凿,他无从推诿的情况下,在处罚之前,还是要让小孩子有机会申诉自己的理由与意见。此时就算是他的理由太离谱我们也不用太生气、小孩有申诉的权利,但是大人仍然有裁判的权利。所以当孩子犯错,大人在处罚之前,不要忘了让孩子表达,此时处罚的效果较好,而父母的心意也较能让小孩子了解与接受。 (2)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不要老是由大人帮他决定。 我们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吃亏,怕孩子还不会判断,所以我们帮他选择、帮他决定,这是一般父母的看法。也正因为这样,每当父母善意地为子女做一些决定时,却反而遭到子女的排斥;也成因如此,有许多人的孩子到了大学甚至要结婚时仍然需要父母帮他决定。明明是非和利害得失父母亲都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子女就是不听话?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已经读初中或高中的小孩),我们会发现,他们最重视的不是利害得失,而是他有没有受尊重,他像不像个大人。所以父母亲不妨让子女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已所爱的。 万一子女的选择明明是锗的怎么办呢?若父母亲估计后果不致太严量(如影响身心健康或导致万劫不复)的话,我们建议,不妨也让孩子去选择,同时也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他选择后种种的恶果。经过数次的选择错误而且承担了恶果时,子女们将会慢慢学习如何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也才更加了解与父母亲共同讨论或听从父母亲教训的真正意义。 (3)注意情绪语言与理性语言之间的分析,了解子女的状况,采用适当的语言与之沟通。 当子女放学回家时,先不要把已经准备了一天,要教训子女的话说出来。不妨先观察子女的神情,再决定到底跟他聊聊他今天的心情与感受呢?还是叫他把作上拿出来看他得优还是良。与子女聊心情与感受是情绪语言,与他谈成绩则是理性语言。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经常在于这两种沟通的混淆不清或是时机应用不当。当子女情绪不稳的时候,不妨跟他聊聊一些感性的话题,千万不要以课本的内容来教导他。当8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谈到将来要娶什么样的太太时,千万不要当作笑话嘲弄他,而是跟他一块来讨论好太太的基本条件是哪些。这种沟通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就是:先看再说,看什么样的状况才决定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情绪语言与理性语言的辨识与运用。 (4)多鼓励孩子,多发掘孩子的长处。 这个原则大家经常都在谈,问题是应用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当父母亲满肚子火,而子女也没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地方时,为人父母者必须以鼓励的方式与小孩沟通实在有点困难。但是,事实上管教、批评、甚至于拿着棍子打,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均有重要的功能。问题是怎么做比较能让小孩健康成长而且与父母保持较佳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若要训斥小孩,先说出小孩优点后,我们再训斥小孩比较容易接受。鼓励经常是使子女改正缺点的最佳方法。 不一定只有子女有优点时才能鼓励。子女设有优点时父母也可以找出他的“特点”来夸奖。例如对于一个成绩上老是最后一名的小孩,我们不是嘲弄他,而是跟他说:“孩子,爸爸实在很感动周为你虽然考最后一名,仍然有勇气每天准时上学。”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成绩老是落后,但是他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在绝佳的状况。受到鼓励的小孩必然会有更多的良好表现来得到父母的欣赏与认同。 (5)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与意见应当一致。 对孩子最大的打击不是责骂而是使他茫然无所从。当父母亲对他各有不同的要求与意见时,孩子便会产生混淆、茫然,长此以往,则会使孩子畏缩、愤怒,甚至于错乱。当父母亲对他有共同的态度时,他才知道是非的标准,进而知道何去何从。这种父母亲的一致性也可以涵盖父母亲是否相爱。我们发现,有关对子女沟通的技巧不管如何精巧干练,若是父母亲两人不能相爱,子女还是不能健康地成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而是父母亲之间的相爱与对子女的一致性。 (6)抽出时间与子女相处。 为何两代之间会有代沟?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不是两代之间看法互异角度不同,而是两代之间缺少时间去沟通。若是仔细分析有严重代沟存在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他们亲子之间并不一定有很大的差距,或是个性不同的因素,而是长年累月没有沟通,虽然他们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我们极力呼吁,父母每天应该与子女有亲密的沟通。时间或许不必很长,但沟通的内容应不只限于行为规范、戌绩的考核,或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应该是谈心情、谈感受、谈电影、谈人生、谈未来。什么时候开始与子女有较深人的沟通呢?答案是从孩子出生之时,沟通就应开始。花时间与小孩玩(虽然玩得没有什么深度)习惯性地与孩子聊天(虽然谈得没什么内容),我们会发现,这才是解决代沟最好的方法。否则,当孩子长大时,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不了解他,不认识他,难怪有那么多的冲突。 第四,要尊重子女的个性。 尊重个性与发展个性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原则和国式管教孩子不可一味使用权威。每个孩子都有其个别差异,当孩子在生活上或学业上有自己的主张时,父母先耍表示尊重孩子的判断与选择,然后再和颜悦色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忌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不但不能影响孩子的想法、做法,反而使孩子变得拒绝告诉你任何事情。 父母要依照孩子的个性、兴趣、天赋及特有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导孩子,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因为那会造成错觉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贵的自我肯定态度。尊重孩子并非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是依照孩子的个别需要和条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当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时,孩子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去从别处获得满足,那时就很难挽回了。尊重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最后,父母要和子女一起成长。父母亲的角色,应随着子女的成长而适时调整。当孩子小时,父母是施与者、保护者、关爱者、供应者,在态度上自然也形成支配者、控制者、权威者。当孩子逐渐进入儿童、少年、青年时期,父母的支配、权威模式受到挑战和冲击。即使在同一阶段,当孩子需要抚慰创伤时,父母是慈母的角色;当孩子需要劝戒鼓励时,父母是严父的角色;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当父母严肃质询时,父母似法官,当父母谆谆教导时,父母是孩子的师长。 因此,当父母的要能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父母好比是园丁,孩子好比是花草树木,园丁必须有爱心、耐心、信心,才能把花木栽得很好。孩子的才智每天在增进成长,而当今社会环境的变迁又日新月异,为人父母必须不断学习和以往做父母所不同的态度及技巧,现代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不断地自我成长。跟子女一起成长,而且使子女充分成长的父母,方是成功的父母。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