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后记


  这部小说的初稿是在一九九六年完成的。企图用一种历史与现实交错描写手法,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但是,初稿写得很粗糙,写完以后,给一个朋友看,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他认为,历史部分要比现实部分更精致一些,建议我将此书干脆改为一部历史小说。
  我同意并感谢他对这部小说的其它批评,却仍然坚持要保留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经过几年酝酿,我又增加三分之一篇幅刻画罗水泊这个形象。因此,小说的基本框架就成了这样: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群→罗水泊→宋英夫,时空交错的概念也成了明末清初的历史→五十年代及文革历史→当今社会生活。也许,我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并不成功,可我觉得它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这也算是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尝试吧!
  特别是要讲一讲罗水泊这个人物。在他身上,我吸取了顾准先生生平的许多原始材料。当然,罗水泊是小说中创造的形象,也不可能等同于顾准先生。他与顾准先生“娜拉出走以后”的思想经历不同,始终具有牢固的自由民主观念,爱国、纯真、又具有俄罗斯民粹派作风,关心大众的痛苦,孜孜不求地进行思想探索,他自己的生活却又充满了磨难与痛苦,于是,他将自己的全部快乐寄托在思想探求上,将自己的灵魂作为祭物献给整个人类和上帝。这个形象深深吸引了我。写作时,我感到这个人在我笔下鲜活起来,跃动起来。有时,一些章节甚至不需要我自己谋划,而是它在主动发展着。
  目前,人们对文学界的现状普遍感觉失望。一位评论家曾经尖刻地指出,这是“文学的阿斗时代”。著名导演张艺谋也发出了“今天的文学没劲”的感叹。这是为什么?我以为,当商品经济大潮向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发起冲击时,许多作家无所依傍,首先在思想上就使自己下岗了。他们加入了“拜物教”,向猬琐、粗鄙的功利之神倒身相拜,文学界也就必然浮起各种泡沫。难怪那位评论家提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金光大道》等一批样板作品时,联想今天,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个时代的作家是真诚的、愚蠢的,今天的作家则是狡猾的、卑鄙的”。在这个沸腾与躁动的大时代中,一代作家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只是企图靠自己的笔也去参加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也想来分一杯羹,那还真不如穿一件红背心去扫大街呢!
  所以,顾准先生的形象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界,应该是一块丰碑。我认真地读过《顾准寻思录》和《顾准传》,内心深处感受到一次又一次震颤。有人讲过,“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值得欣慰的是,毕竟还有顾准!”此话不无凄凉,却也不无道理。在我们面前巍然树立的那些文学大师、思想大师的形象中,又有谁像顾准先生那样,虽然一生中饱尝痛苦、屡经磨难,却仍旧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进行思想寻求呢?可能,许多朋友们会认为我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但我仍然坚定不移确信,顾准先生强大的思想探求精神,必然会滋养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疲倦灵魂,使我们真正勇敢和坚强起来!
  最后,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所引述的但丁《神曲》的诗句来以此共勉吧:
  “所以你得起来,用你的精神力量
  克服你的疲倦,
  只要你神完气足,不为形役……”
  “于是我就起来,拿出我本来没有的,
  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回答:
  善哉善哉!我多么坚强,多么勇敢!”
                  1999年5月25日于白云路寓所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