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易之终于通过了毕业考试,再经过一段实习,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了。这意味着他们三年多的耕耘终于结出了果实,从此易之可以找一份正式工作。他们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也可能有报答父母养育深恩的条件了。杜迎的心境变得格外愉快起来,她一连写了几封信,分别寄给国内的父母、公婆和姐妹,又给费城的承之和辛迪挂了电话,她急于让亲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是杜迎急于告知的朋友,那就是玛丽。 玛丽是杜迎看护的小男孩亚瑟的母亲,她是个办公用品的推销员。小亚瑟出生40天后,她就想去工作了,但孩子不能没有人看护。于是,玛丽就在华盛顿大学贴了一则招聘广告,想找一位学生看护小亚瑟。她认为大学生比较单纯,请他们看孩子能够放心。 这则广告被李易之看到了,当时杜迎刚刚辞去了餐馆的工作。他把广告撕下来,拿回家去交给杜迎。 杜迎仔细地看了广告,那上面说要求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在玛丽家照顾孩子,每小时的工资是5美元。杜迎算了一下,除去周末,一个月下来可以挣900美元左右。而且时间很理想,她再也不用把津津一个人丢在家里。玛丽家住在市中心,可以乘地铁直达。杜迎没有犹豫,当时的情况也不容她犹豫,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有收入,津津已经上学了。易之要上学还要打工,如果自己不工作,易之打工的收入交学费和房租都有困难呀!她给玛丽打了电话,第二天一早就去了玛丽家。 玛丽看上去有二十五六岁,中等身材,棕色的头发,蓝眼睛,小亚瑟却长着一头金色的小绒毛,一双蓝蓝的大眼睛,还在襁褓之中,看上去十分可爱。 玛丽温和地请杜迎坐下来,和她交谈起来。虽说已经到美国三四个月了,可是杜迎的英文还说不流利,她只会简单的口语。她们连说带比划地谈了好一会儿,总算把该交流的都谈到了。玛丽最关心的是杜迎是否有孩子,是否亲自带过孩子,虽然杜迎一一给了她肯定的回答,她还是没有做出决定,而是让杜迎先回去,等她的电话。 杜迎想,玛丽一定是因为自己英语不熟练而犹豫的。她有点失落,没精打采地回到家里,耐下心来等待命运的安排。 一周后,玛丽打来电话,告诉杜迎,她决定请她看护小亚瑟。 “如果可以,请你今天就来吧!” 玛丽在电话那端急切地说着,杜迎答应了。在去玛丽家的路上,杜迎想,大概这一个星期,玛丽是在找更合适的保姆,但没有找到,只好聘用自己。想想也是,早晨8点到下午4点正是上课时间,的确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学生。杜迎不由得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玛丽亲自为杜迎示范怎样照顾小亚瑟,牛奶怎么热,水怎么兑,尿布怎么垫,不厌其烦地做给杜迎看,还要杜迎照着做一遍才放心。 最初几天,玛丽过两三个小时就要回家一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看来她的确很不放心。幸亏她做的推销员工作,可以让她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不过,没过多久,细心的杜迎就让玛丽放心了。 那天早晨8点,杜迎按时赶到玛丽家,她从玛丽手中接过小亚瑟。 一抱过孩子,杜迎就觉得不对劲。她用手试了试,小亚瑟的脸颊滚烫,嘴唇也通红通红的。 “亚瑟发烧了,要赶快去看医生。” “不会吧,我刚才喂他牛奶,他吃得很好,只剩下一点点。” 玛丽不相信,但还是拿来了体温计。 体温计显示39.5度,小亚瑟的确在发烧。玛丽立刻紧张起来,她把车开出来,和杜迎一起把不足百天的小亚瑟送到医院。 医生对小亚瑟进行了全面检查,说亚瑟扁桃腺发炎。因为孩子太小,当时天气又冷,为防止并发症,医生建议把亚瑟留在医院治疗。玛丽照办了,直到孩子完全退了烧,才把他接回家来。 这件事让玛丽感到杜迎带孩子比自己有经验,而且很有责任心,对杜迎产生了好感。从此她放心地把亚瑟交给杜迎,不再一天几次地跑回家来了。这一来,玛丽可以专心推销,生意很有进展,她十分高兴,对杜迎越加友善了。在玛丽眼里,杜迎一家的生活是很贫困的,她经常送东西送衣服给杜迎,工资方面总要从宽计算,希望尽量给他们一点帮助。玛丽的好意杜迎岂能不知,她越加精心地看护小亚瑟。除了按照玛丽要求的美国式育儿法带亚瑟之外,杜迎还常常给小亚瑟煮一点中国的菜肉粥调剂饮食,亚瑟很喜欢吃这些中国的粥。 小亚瑟渐渐长大了。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没有病痛时从不哭闹,总是安静地玩手里的玩具。只是一样,他十分依恋杜迎,一刻也不肯离开。平时杜迎下班走时,他总要伸出小手抓住杜迎不肯放开,回回玛丽都要好说歹说才能让他放手。可第二天早上,杜迎不来亚瑟就不肯吃饭。没有办法,玛丽只好提出请杜迎周末也来两个半天,她可以付双倍的工资。杜迎对小亚瑟也很有感情,想想家里也没有更多的事,就欣然允诺。得到玛丽的应许,杜迎周末常带着津津一同到玛丽家。津津就像自己有了个小弟弟,总是高兴地带小亚瑟玩。杜迎有了时间,便帮着玛丽收拾房间,有时还做几个中国菜。玛丽也毫无顾忌地给杜迎讲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时间长了,两人无话不谈,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太为你高兴了,婕妮!” 玛丽叫着杜迎的英文名字,高兴地拥抱她。这名字是柔丝给杜迎起的。她说美国人叫中文名字,发音总是怪腔怪调,好名字也叫难听了,不如干脆起个英文名字,杜迎听她说得有理,就接受了。 “你们打算怎么庆祝?” “明天恰好是中国的中秋节,明晚我们想举办个Party,请朋友们聚会庆祝。你能来吗?” “当然来。中秋节,啊,我从没有参加过中秋节的庆祝。你们怎样过这个节?” “中秋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的月亮是全年最圆满的,这一天中国人家家都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 “听上去真美!” 杜迎说第二天早上她来把小亚瑟接回家,玛丽可以从容准备,晚上去杜迎家聚会。开始玛丽觉得不好,要把亚瑟托给邻居照顾一晚上。杜迎知道西方人参加社交活动,从来不带幼童,更不带婴儿,玛丽是怕添麻烦,杜迎就坚持要接亚瑟去。她跟玛丽说,中秋既然是团圆节,怎么能把亚瑟撇给别人呢?玛丽被说服了。 美国的节日特别多,圣诞节、感恩节、独立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鬼节,五花八门,大大小小有28个之多。有些节日是不放假的,而放假的节日,大部分被政府安排在星期一放假,这样可以跟周末连起来放3天假,成为一个大周末,便于人们安排工作和休闲。 李易之刚到华大时,开学第一天就放假,是劳动节,那年正赶上9月2日。李易之老大不明白,就问麦克:“劳动节不是5月1日吗?你们怎么改成9月2日了?” 麦克一下子被问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不禁笑了起来:“我们不过你说的那个‘劳动节’,那是共产主义者过的。” 李易之后来才发现,美国人不仅不过“五一国际劳动节”,也不过“三八国际妇女节”,而这两个节日恰恰都是从美国兴起的。 中国人到了美国,除了跟着过这些花花绿绿的节日外,还照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无论到美国多久的中国人,哪怕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有两个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必定要庆祝的,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节。 为了晚上的Party,李易之一早就在厨房忙活着。因为家里地方不大,他们只请了很少几个朋友,玛丽以外,还有易之的室友麦克和麦克的女友莎拉,同学贝里和其他系的两个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杜迎也不得不向楼下的邻居借了几把折叠椅。 这天,李易之心情格外舒畅。他买了大虾、牛肉、鱼,一些熟肉、烤鸡和蔬菜,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做几个菜。杜迎把小亚瑟放到铺在地毯上的厚褥子上,让津津看着小弟弟。自己又是擦拭桌椅家具,又是铺台布摆餐具,忙个不停。她从中国城买来了广式月饼、苏式月饼,葡萄、鸭梨和一个西瓜。她把水果洗好装进一个大果盘,又把每个月饼切成六瓣,按不同的馅芯分别码在几只碟子里,又给每碟月饼插上纸签,上面注明这碟月饼是什么馅儿的,便于客人各取所好。 “易之,你第一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咳,别提了,那滋味可不好受。” 接着李易之一五一十把第一年中秋节的情景告诉了杜迎。 那天,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图书馆念书,在图书馆大厅前的台阶上,迎面碰见北京来的女博士生晓兰。 “怎么这么早就走了?” 李易之主动和晓兰打招呼,他知道她快毕业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 “你大概忘了,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晓兰边说边停住脚步。 李易之心头一沉,真的忘了是八月十五。他突然对这个节日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它一下子勾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情。他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想家,想父母,想弟妹,想妻子,想女儿。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月圆之时,应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想到自己此时却孑然一身,漂泊在异国他乡,不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泪水不知不觉涌上了他的眼眶。 “对不起,我真不该告诉你,让你也难受。”晓兰说着,自己的泪水却已潸然而下。 李易之见晓兰也伤心,再也没心情进图书馆了,便对晓兰说: “你要是没事,就到我那儿去,一起过节吧,咱们包饺子。” 那时,李易之没有钱,每个月伙食费只能控制在40美元以下,他买不起中国城4美元一个的月饼。 晓兰跟他到了宿舍,两人一起动手包了牛肉馅的饺子。边喝冰凉的可乐边吃饺子,觉得香极了。他们都是自费生,方便面、热狗肠是平时的主要食品,早就吃伤了,这饺子吃着像山珍海味一样。 “别说了,听着真难受。”杜迎打断丈夫,她的眼圈早红了。 “你看你,”李易之忙安慰妻子,“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熬过来了。你看,现在咱们买了这么多东西招待客人,你和津津都来了,今天这个节一定得好好过。” 听易之这么说,杜迎缓过劲儿来,她问:“那个晓兰现在在哪儿?” “不知道,那也是个苦人儿,4年寒窗苦读,马上要毕业了,眼看一家子可以来美国团聚,没想到她丈夫却给她寄来了离婚协议书,说是他不来美国,也不让儿子来。晓兰博士帽是戴上了,可落得个孑然一身。她后来好像去了加州,命运怎样就不知道了。当女强人可真太难了。” 麦克和莎拉第一个赶来,他们带来一束鲜花送给杜迎。杜迎道了谢,将花插进一只造型别致的空酒瓶里,摆在餐桌正中央。鲜花映着新鲜的水果,诱人的点心,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圆圆的满月出现在深蓝的天空时,客人们都到了。大家品尝着李易之大受喝彩的拿手菜和美味的月饼,谈论着中秋的故事,轻轻唱起月亮的歌。游子们思念着大洋彼岸的骨肉,默默祝福着亲人,几位美国人则为中秋优美的节日文化所陶醉。 那晚,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直到深夜时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