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胡适曾说过:“当我们在五、六年前提倡做新诗时,我们的‘新诗’实在还不曾做到‘解放’两个字,远不能比元人的小曲长套,近不能比金冬心的自度曲。我们虽然认清了方向,努力朝着‘解放’做去——然而当日加入白话诗的尝试的人,大都是对于旧诗词用过一番工夫的人,一时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镣铐枷锁。故民国六、七、八年的‘新诗’,大部分只是一些古乐府式的白话诗,一些击壤式的白话诗,一些词曲式的白话诗——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新诗。”(《蕙的风》序)。所谓“我们”也者,就是本编前言里所说的沈尹默、沈兼士及周氏兄弟一派人。他们都是“半路出家”的新诗人,他们做诗腕底常有“旧诗词的鬼影”出现的,但那“尝试”的勇气,比青年人更为可佩,而且他们在当时也给读者留下许多很好的印象。 沈尹默本是一个旧诗人,他的《秋明集》在词上的贡献是谁都承认的。五四时代他也了许多新诗,如《三弦》: 中午的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柳。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穿破衣裳的老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这首诗据其自述做了半月方成。胡适《谈新诗》云:“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算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看他第二段‘旁边’以下一长句中,‘旁边’是双声,‘有一’是双声;段、低、低、的、土、挡、弹、的、断、荡、的,十一个字都是双声。这十一个字都是“端透定”(D.T)的字,模写三弦的声响,又把‘挡’、‘弹’、‘断’、‘荡’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的双声字(段、低、低、的、土、的、的),参错夹用,更显出三弦的抑扬顿挫。” 一首诗有这许多音节上的讲究,非深通音韵学者不办,也无怪短短几行,费了他老先生半月的推敲了。 沈兼士和李大钊的新诗,是完全为旧诗的音节所支配的。如沈的《香山》: 我来香山已三月,领略风景不曾厌倦之。 人言“山惟草树与泉石,未加雕饰有何奇?” 我言“草香树色冷泉丑石都自有真趣,妙处恰如白话诗。” 但另一首《香山早起作寄城里的朋友》,则有新诗意味。李大钊的《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这些诗,可以使我们知道新诗由旧诗蜕变出来时经过的阶段。 周氏兄弟即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鲁迅最早的笔名为唐俟。他是小说家、随笔家,不是诗人,所以在新诗上成就不大,但他所作的《梦》、《爱之神》、《桃花》,有些冷峭深刻的意味,很像他的小说及随笔。现在举《梦》为例: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周作人的《小河》是一首长的散文诗:“那条流动不息的小河,冲倒了阻挡它的土堰,又被更坚固的石堰遮住,但它还只是向前流。它在地底里微细而可怕的呻吟,使堰外田里的稻为它皱眉,它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使田边的桑树为之摇头,它痛苦的奋斗,又使地上的草和虾蟆叹气。但筑堰的人虽不知到哪里去了,石堰却还一毫不动。”有人说这首诗象征由忧郁到光明的生活的斗争,我想还不如说是形容人对那伟大的运命抵抗失败的悲剧吧。胡适称赞说:“这首诗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但是那样细密的观察,那样曲折的理想,决不是那旧式的诗体词调所能达得出的。”(见胡适《谈新诗》) 周作人又有一首《过去的生命》颇有趣味,录之于下: 这过去的我的三个月的生命,哪里去了? 没有了,永远的走过去了! 我亲自听见他沉沉的缓缓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床头走过去了。 我坐起来,拿了一支笔,在纸上乱点,想将他按在纸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一行也不能写, 一行也不能写。 我仍是睡在床上, 亲自听见他沉沉的缓缓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床头走过去了。 又《慈姑的盆》小诗: 绿盆里种下几颗慈姑,长出青青的叶。 秋寒来了,叶都枯了,只剩了一盆的水。 清冷的水里,荡漾着两三根,飘带似的暗绿的水草。 时常有可爱的黄雀, 在落日里飞来, 蘸水悄悄地洗澡。 这诗虽写日常所见平凡的光景,但颇有闲适之趣。又《儿歌》写得也好: 小孩儿,你为什么哭? 你要泥人儿么? 你要布老虎么? 也不要泥人儿, 也不要布老虎。 对面杨柳树上的三只黑老鸹,哇儿哇儿的飞去了。 在这一班半路出家的新诗人中,最成功的则为字半农的刘复。他早年和周瘦鹃、程小青、赵苕狂、袁寒云一班“礼拜六”派在一起,本来不过是个上海滩的文士。但他天才高朗,见解超卓,认清了世界潮流和文学的趋势,便投入陈胡革命团体里。早年和他在一起的周瘦鹃等不过在《申报》当个编辑,而刘半农却已成为新文学界偶像之一了。 刘半农初期的诗作和沈尹默、李大钊一样是些洗刷过的旧诗,如《学徒苦》,是仿汉乐府《孤儿行》的音节的。不过他有一首《窗纸》(后改为《相隔一层纸》),即使今日看起来还不失为一首有价值的好诗。胡适的《谈新诗》举了周作人的《小河》,不举这首,不知是何缘故? 《扬鞭集》的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接着五四以来的路径发展,用旧式诗词的音节,但排斥了富丽的词藻,略去了琐细的描写,而以淡素质朴之笔出之。如《卖乐谱》、《忆江南》、《秋歌》、《记画》、《侬家》、《阵雨》、《归程中得小诗五首》。现举其《侬家》为例: 君问侬家住何处,去此前头半里许,浓林绕屋一抹青,檐下疏疏晒白纻。 读了此诗,自然会想起揭曼硕的盘江遇水仙诗:“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 也有用白话写而仿古诗格式,如思祖国而作的《三唉歌》: 得不到她的消息是怔忡,得到了她的消息是烦苦,唉! 沉沉的一片黑,是漆么? 模糊的一片白,是雾么?唉! 这大的一个无底的火焰窟,浇下一些儿眼泪有得什么用处啊,唉! 这首诗是仿汉梁鸿《五噫歌》,但变化得一点痕迹没有,却是难得。 第二类为用方言作诗,这是刘半农最大的成功。一八九六年,驻京意大利使馆华文参赞卫太尔男爵(Baron Guido Vitale),在北平专搜民歌,编成一部《北京歌唱》(Pekinese Rhymes)。他在三十年前就能认识这些歌谣之中有些“真诗”,并且说:“根据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呢。”胡适附论道:“现在白话诗起来了,然而做诗的人似乎还不曾晓得俗歌里有许多可以供给我们取法的风格与方法,所以他们宁可学那不容易读又不容易懂的生硬的文句,却不屑研究那自然流利的民歌风格。这个似乎是今日诗国的一桩缺陷罢。”但是刘半农能补足这个缺陷。他有用江阴方言所拟的山歌、儿歌、用北京方言作人力车夫的对话,无一不生动佳妙。现在且看他用江阴方言所写的山歌: 你乙看见水里格游鱼对挨着对? 你乙看见你头上格杨柳头并着头? 你乙看见你水里格影子孤零零? 你乙看见水浪圈圈一晃一晃或两个人?(“乙”疑问词犹国语之“可曾”,吴语之“阿”) 又《河边阿姊》 河边阿姊你洗格舍衣裳? 你一泊一泊泊出清波万丈长。 我隔子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 一记一记一齐捣笃我心上! 又其拟儿歌记杀婴之事,有小序云:“吾乡沙洲等地,尚多残杀婴儿之风;歌中所记,颇非虚构。” “小猪落地三升糠” 小人落地无抵杠! 东家小囝送进育婴堂,养成干姜瘪枣黄鼠狼! 西家小囝黑心老子黑心娘落地就是一钉靴 嗡口额!一条小命见阎王! 蒲包一包甩勒荡河里,水泡泡,血泡泡, 翻得泊落: 鲤鱼鲫鱼吃他肉! 明朝财主人家买鱼吃 鱼里吃着小囝肉! 刘氏拟儿歌于小儿之心理口吻,无不揣摩毕肖。甚至还仿小儿所唱种种无意义的声调。如“气格隆冬祥”(像锣鼓之声,小儿每喜言之,含有“拉倒完结”之意)、“瓦哒渤伦吨”,这都是普通文人所不注意的。不过我们须知道这种拟歌,只是刘氏的一种文艺游戏,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刘氏专利品,他人万不可学他。因为民歌和儿歌都极粗俗幼稚,不够文学资格。我们从它扩充发展,如杜甫、白居易采取古乐府格调,另创新作,才是真正途径(胡适所希望于我们者正是如此)。若一味以模仿为能事,则此等民歌现存者何止千万首,何用文学家再来辛苦创作呢?亡清末年,王公大人往往故意化装为乞丐,徉徜酒肆茶寮之间,以其“唯妙唯肖”引同侪之笑乐,刘氏之拟民歌也是这样情形。若我们错把这种模仿当做最后目的,那就像王公弃其安富尊荣的生活,永远当乞丐去了,岂不成了笑话吗?从民歌的音节,变为我们理想的文学,是徐志摩一部分的诗歌,后当讨论。刘氏又有用北京方言所写如《面包与盐》: 老哥今天吃的什么饭? 吓,还不是老样子——俩子儿的面, 一个镚子的盐, 搁上半喇子儿的大葱。 这就很好啦! 咱们是彼此彼此, 咱们是老哥儿们, 咱们是好弟兄。 咱们要的是这们一点儿。 咱们少不了的可也是这们一点儿。 咱们做,咱们吃。 咱们做的是活。 谁不做,谁甭活。 咱们吃的咱们做, 咱们做的咱们吃。 对! 一个人养一个人, 谁也养得活。 反止咱们少不了的只是那们一点儿;咱们不要抢吃人家的,可是人家也不该抢吃咱们的。 对! 谁要抢,谁该揍! 揍死一个不算事, 揍死两个当狗死! 对!对!对! 揍死一个不算事, 揍死两个当狗死! 咱们就是这们做, 咱们就是这们活。 做!做!做! 活!活!活! 咱们要的只是那们一点儿! 咱们少不了的只是那么一点儿——俩子儿的面, 一个镚子的盐, 可别忘了半喇子儿的大葱! 中国劳动者欲望是这样低微,真不愧为平和忍耐的民族。而且自己做,自己吃,谁不做,谁甭活,所代表的又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呢?可是连“俩子儿的面,一个镚子的盐,半喇子儿的大葱”也不给他们时,又将如何?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压迫,不是连他们这点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也剥夺了吗?不是教他们愿意将大量的劳力换些许的粮食也不可能吗?血和泪的呼号,却在这样温和平淡的言辞里表现,作者的手腕真个高人一等。 第三类为创作的新诗,如《一个小农家的暮》、《稻棚》、《回声》、《巴黎的秋夜》、《两个失败的化学家》、《尽管是》——有许多都是极有意境的好诗。 刘半农最出名的一首诗,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一九二○年九月间,他留学英国伦敦时写的。一九二○年就是民国九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的第二年。诗曰: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游鱼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花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又《茶花女饮酒歌》,也是刘半农名作,至今尚播于管弦。半路出家的诗人还有一个陆志苇。他本是一个心理学家,在基督教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原会作旧诗词,后改事新体诗的习作,有集曰《渡河》,自序说:“我于做诗不是职业,乃是极自由的工作。非但古人不能压制我,时人也不能威吓我。”又说:“其中有用做旧诗的手段说不出的话,又有现代做新诗而迎合一时心理的人所不屑说的话。”《渡河》约收新体诗百余篇,篇篇有甚深的内容,形式也变化多致。现引他《摇篮歌》于下: 宝宝你睡罢! 妈妈为你摇着梦境的树,摇出一个小小梦儿来。 宝宝你睡吧! 妈妈为你拣两朵紫罗兰,送灵魂儿到你的笑涡里来。 宝宝你睡吧! 妈妈为你留下些好辰光,你醒来,月光送你父亲来。 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