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要你们——平日只是‘哥呀’、‘妹呀’、‘珍重呀’、‘努力呀’地叫的俗不可耐的青年男女们——读我的小说,才说是几角恋爱小说。你要知道威廉·布莱克(Willi amBlake)所绘的热烈地在拥抱着的两性的画面,是表现上帝和心的接触,但是卑俗的观者对它会发生猥亵之念。你们就是和那个卑俗的观者相类似的人物了。” 这是张资平氏在《明珠和黑炭》里替自己作品写下的辩护状。但读过张氏几种小说的人肯相信他这话是由衷之谈么?他自1922年从事文艺生涯以来发表的作品,长篇小说有《冲积期的化石》、《飞絮》、《最后的幸福》、《苔莉》、《青春》、《红雾》、《长途》、《糜烂》、《柘榴花》、《爱力圈外》、《爱之涡流》、《明珠与黑炭》、《天孙之女》、《群星乱飞》、《跳跃着的人们》、《上帝的儿女们》、《脱了轨道的星球》、《北极圈里的王国》;短篇小说有《爱之焦点》、《梅岭之春》、《素描种种》、《雪的除夕》、《不平衡的偶力》等等约有二三十种。其间除去《冲积期的化石》、《脱了轨道的星球》和一些短篇之外,哪一部小说不谈恋爱?哪一部小说不是写的三角四角的恋爱?则这“多角恋爱的作家”这头衔,于他原切合不过,为什么还不承认呢? 在讨论张资平小说之前,我们须先知道张氏不过是个“通俗小说家”(Thepopularnovelist)。中国五四运动前有著《留东外史》、《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有著《玉梨魂》、《雪鸿泪史》的徐枕亚;有著《广陵潮》的李涵秋;及《礼拜六》派的周瘦鹃等。现在则有以《啼笑姻缘》、《春明外史》倾倒全国的张恨水。张资平虽然自称为新文学作家,但他专以供给低级的趣味、色情或富于刺激性的题材,娱乐一般中等阶级因而名利双收为宗旨。他作品产量虽丰富,而十九粗制滥造,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故于今被人谥为“海派”,“小说商”等。现在黑幕被人揭破,群加唾弃,新文坛已无他的立脚地,以后若不改变作风,只好永久安于他的通俗作家的生活吧。 他的多角恋爱小说其实做得不好。第一,人物都像郁达夫式的表现,有病态的倾向,女主角尤甚。汪倜然说:“张资平小说里主人总是一个女性,小说里的故事总是这个女性的恋爱的生活,而这个女性又总是一个都会的少女;早熟的、肉感的性冲动强烈的。她们总是喜欢享乐的生活,喜欢壮美的男子,因为感情的丰富,举动常受感情的驱使,不由理智出发,结果就演出悲剧。”我也觉得张氏的小说关于性的问题,总是女子性欲比男子强,性的饥渴比男子甚,她们向男子追逐,其热烈竟似一团野火,似乎太不自然,太不真实。以《最后的幸福》为例,即可看出他的缺点。这部书大体像有意模仿法国佛罗贝尔(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Bovary)。女主角美瑛初以选择丈夫的条件太苛,遂致蹉跎青春,精神大受挫折,后与年已四旬,身体久被烟酒淘虚了的表兄士雄结婚,深感性的烦闷;与包法利夫人嫁了查尔斯·包法利CharlesBovary后,感到平凡猥琐的人生打破了她早年在修道院里得来的美丽神秘的浪漫憧憬,因而郁郁不乐相似。美瑛后来与妹夫广勋,旧情人松卿,士雄前妻之子阿和,少时竹马伴侣阿根都发生恋爱关系,终被松卿所弃,且以传染梅毒死于医院;与包法利夫人恋爱的书记雷翁(LeonDupu is)及地主坡朗齐(D.Boulanger)借债挥霍,终以逼于债务服毒自杀相似。但佛氏乃外科医生之子,禀有长于诊断和分析的医生的头脑,所以他的小说有生理学病理学上种种根据。他写包法利夫人“性的忧郁”由无而有,由浅而深,有步骤,有层次,她最后自杀的悲剧则是“必然的”的结果,一毫没有矫揉造作之处。张氏写美瑛“性的忧郁”则错杂混乱,一开头便似疯狂,收局的悲剧又是“勉强的”,他想学佛氏,真是东施效颦愈增其丑了。 他写女性之追逐男性,不但已嫁妇人而然,处女亦然。《不平衡的偶力》女主角玉兰要与朋友均衡亲吻,《飞絮》中云姨之于梅君;《公债委员》中玉莲之于陈仲章,也都是俯就或追逐的态度。我不相信现代中国少女浪漫的程度竟至于此!——若说那是特殊的例子尚可原谅,然张氏所写女性却都是典型的。他写男性也是病态的。正如韩侍桁所说:“他书中的人物最主要的根性便是自私,当他们到了性欲高涨的时候,那些人们看着不过只是些具有人体的下等兽类而已。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爱,只有性欲。” 第二,作品中常有作家不良品格的映射。一是欠涵养,譬如他憎恨日本人,对日本人没有一句好批评,作《天孙之女》乃尽量污辱。其人物名字也含狎侮之意:如女主角名“花儿”又曰“阿花”,其母与人私通则偏名之曰“节子”;其父名曰“铃木牛太郎”,伯父则名“猪太郎”。书中情节则陆军少将的小姐沦落中国为舞女,为私娼;大学生对于败落之名门女子始乱终弃;帝国军人奸骗少女并为人口贩卖者,巡警在晒台雪中冻死小孩,以及妓院老板凶丑淫乱的事实,均令人闻之掩耳。听说此书翻译为日文登于和文的《上海日报》,大惹日人恶感。为惧怕日人之毒打,张氏至不敢行上海北四川路。其后又曾一度谣传他被酗酒之日本水兵殴毙云。(见杨昌溪《文人趣事》)我并不愿替日本人辩护,但我觉得张氏这样丑诋于日本人痛快则痛快了,他情绪中实含着阿Q式的精神制胜法成份在。 作者气量偏狭无容人之量,略受刺激必起反感,亦其品格欠涵养之一端。他自被人揭破了在家里“秘密开小说商场”的黑幕之后,老羞成怒,对于那些攻击他的人,动辄报以谩骂。外间谣传他作小说颇赚了些钱,置有洋房产业。他于是写了一部《明珠与黑炭》形容自己如何的潦倒穷困,直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又说: ……可是遍查我上述的履历,在军阀时代固然没有做官,在国民革命成功的今日……官运更轮不到我身上来。虽曾希望能有十数万花头,但是梦想终于是梦想。假定在矿坑里持Hammer①,在讲堂上捻粉条,也能弄得十数万的花头,那是由自己汗血换来,也应受之无愧,你们又何必眼热呢?可怜的小孩子哟!你们该趁这大好时光去干些于社会于你个人都有益的事业来!何苦去造谣生事,写那些无聊的小文章,弄低了你们的人格!这类于人无损于己反失尊严的牢骚,在《糜烂》、《天孙之女》、《脱了轨道的星球》中也发得不少。郭沫若和郁达夫也有此病。他们说话本粗鄙直率,毫无蕴藉之致,骂人时更如村妇骂街,令人胸中作三日恶。这几个创造社巨头似乎都带有岛国人的器小,凶横,犷野,蠢俗,自私,自大的气质,难道习俗果足以移人么? 次则表现男性的残酷。他的小说中男主角大都是一位家庭的暴君,就是当他在表白忏悔之时,我们也看不出这位作家的可爱处。这位男性过强具有残酷天性的人,无疑是作家自己的影子。这是韩侍桁所说的话。我们读张氏自叙式的几个短篇,对于妻子的喜怒无常横怒暴戾的举动很觉不快——《冰河时代》动辄骂妻子“贱东西”、“泼妇”、“该杀”、“没有小孩子,我早和你离婚了!”殴打妻子的举动也常见于其他小说中。又《天孙之女》中的男子自栗原到荒州、安藤、边田竹三无一不是善于蹂躏女子的残酷男性,更可证韩氏所言之不谬。 第三,张氏小说有“千篇一律”的毛病,他虽发表了二三十种单行小说,但我们说他仅仅发表了一本,也不算过甚其词。《上帝的儿女们》中的余约瑟与《公债委员》中的陈仲章身世相似,《雪的除夕》与《小兄妹》结构雷同。此外则女主角发狂般追逐男子,三角四角恋爱的葛藤,更是他百变不离其宗的一套陈戏法。 除了上述三端以外,张氏小说特具的色彩,一则多用科学术语。他的处女作《冲积期的化石》(是一部自叙传。韦鸣鹤是作者自指,天厂则为他的父亲。)是留学日本时期写的,学生原好卖弄知识,所以科学术语络绎笔端,正系原文以矜奥博: 这小河在数十万年前不过是一座高山的断层(Fault)。 这河的两岸也受了不知多少次的洪水浸洗变成一个很规则的河成段丘(Terrac e)。 由上海搬运来的沙土堆积成的三角洲(Delta)。 说要到山顶上去看火山喷火口(Crater)。我像一块均质性的破辟石片(Jsotropic)无论你拿什么强度的十字聂氏柱(Crossed nicols prisms)来检查我,都不能叫我发生别种颜色。 承有父系的刚毅的感动气质(Sentimental Temperament)和母系的沉静的胆汁气质(Choleric Temperament)。 申牧师此时气得几根鼠须倒竖起来,脸色像按着光色带(Speotrum)的顺序,由红转黄,由黄转青。她头上两条乳锁头筋(Musculus Streroclei domostndens)只有一层苍白的薄皮包裹着。Cenotherabiennis①是一种属柳叶菜科(Onograc-eae)的植物,日本人称它做月见草。 以上所举之例属地质学者四条,心理、物理、生理、植物各一条。他在日本是研究日本地质学的,所以后来作品,别的科学名词虽略见减少,地质学名词则仍然是摇笔即来。这种“掉书袋”的坏习惯殊不足取。 再则反基督教的色彩很是浓厚。《冲击期的化石》已有教会学校腐败内幕的描写。短篇小说《约伯之泪》、《公债委员》、《约檀河之水》,均有涉及教会生活之处。《上帝的儿女们》则算是他对教会总攻击了。书中主角余约瑟穷苦出身,以善于逢迎美国传教士,得至牧师地位。但他表面虽装做十分虔诚,暗中酗酒赌博无恶不作。他与K夫人私通,生一女瑞英,后娶一贞操已破且怀孕之女郎金恩,生一子阿癿。瑞英与阿癿长大后兄妹通奸。金恩情人文博士与她的母亲又曾发生恋爱,则又为母女聚麀。此外则美籍某主教爱中国女郎而至成孕打胎;教友偷偷摸摸抽大烟,开旅馆,私贩烟土,以博取些微利益而向外人献媚取怜,以争夺权位而互相排斥造谣,其腐败堕落,几出情理之外,基督教徒固未必个个善良,而像这样丑态百出则亦未必。有人批评左拉作品为“野兽的喜剧”(BestialComed y),其实左拉小说人物尚有人性,如张氏之所作,则真是“野兽的喜剧”了! 不过平心而论:张氏作品文笔清畅,命意显豁,各书合观结构虽多单调,分观则尚费匠心。他是以“为故事而写故事”为目的的,所以每部小说都有教人不得不读完的魔力。《木马》、《约伯之泪》、《不平衡的偶力》,及《公债委员》尚算得优秀的作品。 原载《青年界》,1934年6月,第6卷第2号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