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一辆空调大旅行车渐渐接近小城。 车厢的前部坐着一位皮肤有点发黑但是光泽很好的中年人,他叫姜一品。 从滨海市到他的故乡小城,要四个小时的路。临近小城的这节路是新修的,沥青的黑色还没有完全消失,路面坦荡如砥。姜一品可以从前面的风挡玻璃和右边的窗里观赏车外的原野。夏日的风吹动山坡的绿树,掠过洼处的河道,摇曳着坡上的庄稼,向自由的方向而去,形成一副动感无穷的画面。山水一体的风景,使他享受着心旷神怡的愉快。 直到旅行车拐进故乡小城的车站,他才有了美景结束的感觉。 滨海市、故乡小城和省城,构成了姜一品最近经常来往的等边三角形。这三个大小不等的城市,对姜一品来说都很重要。省城是他的工作单位和家庭所在地,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故乡小城是他三十岁以前的居住地。那里有他青春期的初恋,有他成年后的种种坎坷,还有年近八旬的父亲和弟弟。与省城比较,这个小城的分量一点都不轻。这次故乡之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给去世的母亲上三年坟。上过坟,他还要在小城筹备一个本系统的现场会,部领导也可能专程从北京来这里观摩。因此省厅要他在小城多呆些日子,将会议安排得万无一失。 滨海市对于姜一品的重要性,全在于他那份未了的心事。那里住着他初恋的情人刘岚,一位专科学院的副教授。当年爱得那么火热,原以为从此地久天长,却不料突然间分了手。分手就分手吧,可多年来又藕断丝连。前几年大专院校调整,刘岚所在的学院成为姜一品管辖下的单位,两个人的联系就多了起来。滨海因刘岚的存在而变得重要,变得有色彩了。 大旅行车在小城车站里停下来。 姜一品巡视了一下车站,没有看到前来接站的胡大威。 当年刘岚悄悄的来偷偷地走,也是在这个小车站。他打量这个里里外外到处卖小吃的车站,往昔的气氛一点都没有了,难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胡大威来了。 他一边在用手机接电话一边跟姜一品打招呼。 整天扛着大哥大,姜一品说,一看到这种人我就生气! 胡大威却是好脾气,他看着一身便装的姜一品笑嘻嘻地说,这像处长吗,不像啊。 姜一品打量着胡大威一身笔挺的白色纯棉套服、墨镜和名牌领带,歪了歪嘴角,带着夸张的讥讽表情说,俺虽然不像处长,可也不至于像黑社会哟! 上车吧,胡大威笑笑说,别捣蛋了。 胡大威将行李放到车里的后排座位上。 宝马车开出车站,消失在乱哄哄的街道上。 白了,胡大威一进车就说姜一品的变化,好像也胖了。 就这点变化吗?姜一品问,中国变化这么大,咱变化小了能行吗? 眼睛还是那么贼亮贼亮的,胡大威继续对姜一品评头品足,由此可见,你的精神还没老。走路的姿势嘛,基本没变,就是两腿好像短了些,看上去就跟鸭子凫水似的,没有从前那股子水上飘的浪劲了。哎,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啊。 行啊大威,姜一品转过头去说,看人知道抓特点了啊你。 过奖过奖,胡大威谦虚地说,就算有点进步,也是跟你老姜学的。 姜呢姜,姜一品说,生姜还是老的辣嘛。 辣就好。 胡大威稍微停顿一下问,今晚怎么安排? 老规矩,姜一品宣布,谁也不要约,喝酒,抽烟,说女人。 胡大威问,这方面你有的说吗? 别小看人啊,姜一品说,敝职俺刚从滨海来,怎么没的说呢。 去看刘岚了? 不看她,去滨海干吗! 就光看看? 这是人家的隐私,姜一品说,你问这干吗! 什么熊隐私,胡大威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到家再说也好。 轿车进入市区。 二十年前,这是个仅有万多人的小城。除了一条石头铺的街道,两家照相馆和几个菜馆,就跟农村一样。这几年发展很快,户口的控制也不比从前那样严了,人口很快超过了三十万!人口的规模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处都是卖东西的,看上去热闹而混乱。 在姜一品心里,这个小城永远如他少时的记忆那样充满温馨。童年的梦、少年的诗和青年的笑声,总是缠绕着他的思绪,驱赶着那些随时袭来的风霜雨雪烦恼恩怨。尽管父亲的胡须已经发白,母亲的坟上也长满了荒草,而原先走过的那些大路小路早已面目全非。不变的只有血缘和亲情。在所有亲情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来自同学。 在不同阶段的同学中,当数中学时代的朋友最好。小学的同学,因当时都还少不经事,记忆犹如稀薄的雾气,很快就消散了。大学时代的同学,因为已经长大成人,独立的意识使人不易在感情上融合。只有中学时代不同。时值少年,风华正茂,懵懂时代的面纱刚要揭开,整个世界显得奇妙无穷;年轻的身体里流动着鲜活的血气,情思活跃,浮想联翩,渴望感情,格外依恋朋友。交流的欲望,求知的欲望,爱抚和被爱抚的欲望,天天蒸腾着天真的心。那一份纯粹,那一份稚气,是构成友谊的最好的溶剂。如果说小学像摇篮,大学像旅店,那么中学则像一片青草茂盛的山坡。那里的脚印,洋溢着自然的芳香;那里的笑声,散发着诗歌般的纯真。在那个时期结交的朋友,是没有污染的山泉清水,是值得永远歌唱的蓝天白云。在姜一品看来,一个人是否拥有过幸福,最关键的在于他是否拥有过一个美好的中学时代。 姜一品的中学生活丰富多彩。他的家就在小城边上,护城河以外,就是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他的母亲是农民,父亲在城里工作。城里的同学不拿他当乡下人看,乡下的同学不拿他当城里人看。他本人则兼有城乡两种文化的特点。他跟各种出身背景的人都能合群,但跟谁都有所不同。他留给同学们的印像是风趣、智慧和多情,有点儿游侠味,也有点儿才子气,还有点儿乡下人的纯朴善良。谁都不知他的深浅,即使在他不得意时也没人敢轻视他。谁都觉得他应当有很好的前程,应当是个一辈子总是快乐总是成功的人。 在中学同学中,除了刘岚,姜一品最好的朋友就是胡大威。按说,胡大威并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两人的风格也很不同,可是两人相处时间最长。从初一到高三,他们俩都是同班。加上文革,一共相处了近八年。这八年,是他们全部的少年时光。胡大威出身革命干部家庭,具有干部子女所有的特点:在幼儿园就知道洗脸刷牙爱护花草,一上小学就知道听话爱集体,对平民出身的同学客气但玩不到一起,彼此不说父母的官大官小但上一辈的等级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却随时可见,等等。然而,这些东西没影响姜一品跟胡大威的关系。胡大威这人爽快、直接、不追随别人眼色,做事有点狠劲儿。姜一品喜欢这种敢说话、不怕事、喜欢唱反调,但对他姜一品却言听计从的人。这么多年来,两人的关系虽然时疏时密,可感情并没受到损害…… 一进花园洋房,胡大威就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姜一品沮丧地说,告诉你吧,不怎么样。 你跟刘岚啊,胡大威说,我看是太古典了,不符合潮流。 你跟我谈潮流!姜一品说,老哥你先告诉我,潮流是什么? 潮流就是效率,胡大威爽快地说,什么都得讲究效率,没有效率,什么都谈不上。比如吃饭吧,古典风味就是细嚼烂咽,现代风格就是快餐。爱情也是这样,不能像跑马拉松那样没完没了,累死人,等到冲刺时连丁点儿劲都没有了。与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办实事,得点现代人的快乐。 你不懂爱情,姜一品说,爱情这个东西就是要时间。政治阴谋需要炮制,咸菜疙瘩需要腌制,爱情这东西需要熏制。小小的火,慢慢地炖,然后是轻悠悠的烟,慢慢地熏,就跟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的那种茄子似的,味道都进去了,外边看上去还跟鲜的一样。 这都是你们文人做出来的,胡大威说,太麻烦了,太不人道了。 不人道?姜一品自言自语道,是他妈的棺残忍。 就是嘛,胡大威义愤填膺地说,一个女人,爱了她二十多年,手也拉过嘴也亲过,就是没摸过她的屁股蛋子,这算什么事!眼看着小姜变成了老姜,辣是辣可是光有辣味没有当时的鲜亮劲了,切开一看里边都是老筋和姜丝,还有什么滋味儿?老兄啊,再不干就没时间干,也没劲头干了! 姜一品默默的,不说话了。 胡大威口气缓和了些,问,刘岚现在怎么个样子? 很好,姜一品说,跟过去一样,不胖不瘦,牙齿很白。 二十多年过去,刘岚少女时代的影子像永不褪色的照片,一直深深刻在他心中,叫他难以忘怀,甚至难以淡漠。那时的刘岚,身材苗条,一头短发,小步走路但不失快捷。 每次摆头时,那蓬浓密的头发要来回摆动多次才会停下,端庄雍容里不乏少女的活泼。雪白的牙齿,含蓄的笑容,叫姜一品心醉神迷。有一次,胡大威跟他说到班里的女生,夸奖李菱子多好多好,姜一品不服,说菱子难道比刘岚还强!胡大威却说刘岚不如菱子明亮,刘岚学习好靠的是死记硬背,还说刘岚明明看到别人算错了题却故意不指出。姜一品无法接受胡大威的评价。他坚信刘岚是他看到的最优秀的姑娘。她不愿指出别人的错误不是怕人赶上而是担心说出来让人难堪。她说话声音柔和,做事与人为善,这绝不是出于心机,而是良好的教养使然。刘岚可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喧闹嚣张的姑娘,人家知道进退。至于才能,姜一品承认刘岚是有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能学出好成绩也不简单啊,至少说明她记忆力不错。胡大威听了,说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姜一品说,西施不西施的反正不比你的李菱子差。胡大威说,强也强不了多少,不就是个团员嘛! 团员怎么了?姜一品喜欢刘岚的团支部委员的身分,因为这给正在积极要求人团的姜一品提供了与她接近的方便。那是个两性间充满紧张的时代,一般的异性同学接触会被大家议论,甚至受到老师的批评。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任何同学都可以公开要求团干部跟自己谈话,而且十有八九不会受到拒绝。提出者是积极要求进步,接受者是爱护同学的政治积极性。姜一品对人团兴趣不大,但是经常写“人团申请书”。那天,姜一品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外边写了“申请书”五个字。他站在一棵芙蓉树下,企图瞅刘岚到食堂打饭的机会悄悄交给她。芙蓉树又高又大,但叶子并不厚密。姜一品生怕被同班同学发现,心突突直跳。胡大威敲打着饭盒经过这里,拉他去食堂吃饭,他说我有点事你先走吧。胡大威朝他挤了挤眼就走了。芙蓉树上掉下的残花落在姜一品的肩膀上和头发上,他故意不去抹掉,以便让这小小的干扰调整他紧张的心情。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