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无为而治以柔克刚


  真正的“方圆”人,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天下第一

  老子《道德经》有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腹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却只有顺应它,利用它。

  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言几句,正是含着这种道理,圣本无圣,智也非智。所谓圣人其实也不过是因其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思想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承认而被冠以“圣人”的称号。而这种所谓“圣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恰似一副紧紧梆梆的枷锁。接受了“圣人”的思想也就意味着要排斥其他人的思想观念。

  老子主张无为而为,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反而不如无为,如面对一片原始森林,如果我们不去理睬,倒是它自己花开花谢,叶茂叶枯,自生自灭。但一经我们插手,往往是兔走鹰飞,草盛木稀,森林变会遭到灭顶之灾。人之有为害了森林。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弃人为而变无为,却反是有为。“民利百倍,民腹孝慈,盗贼无有。”“为职”之道,首要的便恰恰是要树立这种“顺应”的思想观念。

  曾有一个叫阳子居的人问过老子这样一个问题:“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先生,望先生不吝指教。”

  老微微一笑,点点头,示意他问。阳子居问:“先生,有一个人,行动果敢敏捷,同时又具有深入透彻的洞察力,而且他又勤学于道,先生说,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就可以称为是理想的为职者了呢?”

  老子仔细地聆听着,边听边思索。等阳子居说完,老子微微摇了摇头,抬眼望着阳子居,依旧笑着回答说:“如你所言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像个小官吏罢了。像你所描绘的那样的人的才能其实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其才能反成了束缚自己的绳索。”

  阳子居听得甚为迷惑,一头雾水似的望着老子。老子装作不在意,接着自己的话继续说道:“只具备有限才能的人,往往为才所困,终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长有美丽的斑纹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身体灵敏活泼,机警灵巧;猎狗因其擅长猎取动物,善于追奔,所以才被人抓来,捆之以绳索。有了优点反而引来灾祸。你说,这样的人是理想的为职者吗?”

  阳子居若有所悟,问道:“是这样。是不是就像马儿因为善于奔跑却又只会奔跑,结果却是被人驯服豢养,成了供人骑耍的工具。”

  老子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很赞赏阳子居的聪慧。

  阳子居又问:“如此说来,那么,先生以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为职者呢?”

  老子回答说:“一个真正的理想的为职者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泽被后世,而在~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的教化惠及万物,德追乾坤,然而,人们印又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比;他治理天下时,根本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而对万事百姓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为职者才是真正理想的为职者。”

            “有为”与“无为”的例子

  为职正好似放风筝,看去是让风筝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实际上,无论它飞多么高多么远,都不会逃出放风筝人的手心,总有一根细细的丝线相牵相制。美猴王孙悟空纵使一个筋斗云八十万里也好,仍是翻不出如来老佛的手掌,而如来老佛看去又根本役做什么,任其去翻筋斗,驾云雾,无为反治。

  又好比耍猴的人,外人看来耍猴者并未怎么去逼迫猴儿,只是很平常地与他“对话”,而猴儿却乖乖地言听从。实际上,耍”猴的都用喂食控制着猴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耍猴术精旨在于此而非彼。

  美国的一位前任总统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从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晕头转向,苦不堪受。美国人民却根本不肯体谅这位总统的苦恼,反而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以绝大多数的选票把这位可怜的总统吉米·卡特撵下了台。卡特准确无误地意识到了国家面临的困难,可谓洞察力敏锐,一眼中的,他也让公众跟他一样,使百姓觉得惶恐不安,毫无安全感可言,结果造成绝望感,从而将他推下了台。

  不能说卡特没有才能,也不可谓莫不够聪慧,而终于落得如丧家犬被赶下台的可怜下场却正是因为他的积极有为,太过于积极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产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败。

  另一位美国总统里根却以无为代有为,深悉为职之道。这位美国前总统每次即兴演说,凡是复杂的主题,便暴露出令人吃惊的无知。可以说他似无所为,但并非毫无所为,有时,即使对所涉及的问题一无所知,却也能依然果断干练地进行处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国百姓感到他神秘,以为他的才能是不可测的,他的简明扼要反使美国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国内社会动荡和月外蒙耻受辱曾一度使美国人萎靡不振,美国人经过这段经历后,美国人开始重新振作。由此,这位无为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取得了美国人的信任,作为美国近代史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历程。

  以上美国两位前总统可说是一反一正两方面事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无为的道理,卡特有“为”被人民一脚踢开,里根“无为”貌似糊里糊涂,却受信于民众,万人敬仰。这也正是老子讲的——“施政不着痕迹的道理”。

              大辩不言,大智若愚

  有时候,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老子曰:“大辩不言”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读诸葛亮摆下空城计一座。诸葛亮带个侍卫在城头抚琴,司马懿率百万之众杀至城下,诸葛亮表情自然,谈笑风生。愈是恰然自得,愈是令司马懿心中不安,狐疑多时,不敢贸然攻城。传下令去,退避三舍。

  诸葛亮不动一兵一卒反而吓退了司马懿百万雄兵;如果诸葛亮以硬抗硬势必会城破人亡,性命难保。“无为”战胜“有为”,主要原因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愈是不言不语,毫不在乎,越是给人一种老谋深算、变幻莫测的神秘感,同时也就必然带来恐惧感,靠其自己莫名的恐惧感去征服他自己的意志,去做你希望他能做的事,达你预期目的。表面是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任何行动,而实际上,也正是这役有行动才是最多的行动。产生潜在的约束力,约束住于对方。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职者需善于以柔克刚。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优点,同时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点。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

  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出事来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反倒是过犹不及,悔之晚矣。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韩信能忍胯下辱

  中国古代的名将韩信,家喻户晓,妇孺尽知,其武功盖世,称雄一时,他是善用以柔克刚之术的。

  韩还未成名之前,并不恃才傲世,目中无人。相反,倒是谦和柔顺,能屈能伸。

  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只见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撇了撤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哈哈,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怡爱竟看得起不才韩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刚才说话那人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接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着失声怪气地笑着,指着韩信嘲笑他。

  韩信看看他们,依旧平心静气地问:“各住,不知小可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何要揍小可,实在令在下如坠雾中,摸不着头脑。”

  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

  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嘛,故意为难自己,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位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

  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那领头之人,“当嘟”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哈哈哈——”

  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纷纷议论,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韩信暗暗咬咬牙,却并未去拿那剑,而是缓缓伙身下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证在那里发呆。韩信则立起身掸尽尘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那群流氓再也没找过韩信的麻烦。而韩信后来功成名就,又提拔当年的那个流氓作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尽心尽力。

  这则故事,便暗了以柔克刚之术。试想当时,如果韩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拾剑杀了那个人,那么必然会有一场恶战,胜负难料不说。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平空出横祸,怕是英年早逝,误了锦绣前程。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以柔克刚,恰似柔火冶钢,总能将钢烧熔。老子日:“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忌讳之事越多,越是缚了民众的手脚,人民就越发贫困;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社会就越加混乱难治;人越是机谋奸诈,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备,犯罪的人也就越会增加。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概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为职者要“无为而为”。

  老子的“无为”又可以以下三方面去理解,去领会,去帮助为职者实现目的。

  第一,为职者应尽量少地施行命令。如果只让其他人依令行事,势必会打消其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必然会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来,命令越多,越是无人执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别人灵活处理。

  第二,为职者对下属或其他人的活动应尽量避免干涉或介入。

  事物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与人的思维方法也是干差万别,甚至差异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面。故此,为职者不应对过多地干预其他人做事,更没必要在一旁指手划脚,这样非但帮不上忙,弄不好还会帮倒忙。为职者应当相信别人也能将某事办好,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某一目的,实现某种愿望不一定就必须像为职者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不一定必须按照为职者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为职者不必要过多地介人其他人处理的问题中,应保持别人相对的独立和自主。

  第三,为职者不能以过多的政策给下属造成沉重的负担。

  聪明的为职者并非无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细心留意员工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动向,把握大的方向和发展远景。遇到困难时,在职员面前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应是镇定自若,自然轻松,恰似春风拂水,给职员百倍的信心。

  “无为而治”为宗旨的政治哲学就是人们常说的“黄老之术”。纵观中国历史长廊,有不少出名的政治家为政都采用“黄老之术”,以无为而为,由无为达到有为。

                茅塞顿开

  汉朝时的曹参原来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随刘邦南征北战,立功颇多。天下统一后,汉高祖刘邦封他为齐地宰相。

  曹参战场上骁勇善战,勇猛异常,可以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在从政为政的方面,曹参却是外行,不知该怎样才能将齐国治理好,曹参受封,接任宰相之职后,心中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一到齐国,曹参便传令召集国中所有学者,向他们咨询为政要领。人多方法必然繁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众说纷坛,却又莫衷一是。而且,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论据,听来都颇有些道理,曹参更加为难,不知该听谁不该听谁的。

  正在左右为能之际,忽有一人说:“大人,我齐国国中有一老者,深造黄老之术,处世理事十分高明,大人不妨将他请来,咨询一二,或许会对大人有所稗益,请大人斟酌。”

  曹参大喜,忙命人去请。很快,这位老者被请了来。曹参便问:“请问先生,我若为政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老者淡然一笑,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意即为政的方法贵在清静。以清静为本,人民自然就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

  曹参听完,思索片刻,乍然醒悟,茅塞顿开,感谢老者点化,并按老者所言行事。此后,齐国在曹参治理下果然是社会安定,百民乐业。曹参也因此美名远扬,堪为一代名相。

  后来,曹参被擢升为丞相,离任时他叮嘱接任齐国宰相的官员说:“为政尤应慎重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那便是应谨慎处理人民诉讼与市场纠纷。”

  接任官员奇怪地问:“政治之中事务繁多,芜杂得很,除了大人所言的两方面不是还有很多紧事需要办吗?”

  曹参摆手道:“不然,在这两类事件中,善与恶并存。对于恶的若极为严厉地加以禁止或取缔,使得恶人无处容身立命,他们必然会生出恶念;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安定,愈是治理愈是混乱。所以,我提醒你处理好这两类问题。”

  曹参的话语便是黄老无为之术之旨。善恶同生同灭,相反相成,极端地不容恶,则也便失去了善。为职者只要能够把握要害,大可不必逢乱必管,积极“有为”。

  此道对于现代为职者依然适用,而且大有好处。

  春秋末期,郑国宰相子产在治理国家上就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方法。

  子产为政刚柔并济,以柔为上,柔以制刚。郑国是一个小国,国力甚弱,要想在大国林立的空间求得生存,增强国家的实力刻不容缓。子产提倡振兴农业,兴修农事。同时征收新税,以确保有足够的军费供应和给养。

  新税征收伊始,民众怨声四起,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死子产。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来表示反对,而子产毫不理会,也不作过多的解释,耐心等待事态的发展。只说:“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自然需得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我听说做事应当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有善始而无善终,那样必然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必须坚持将这件事做完。”

  新税照常征收,而由于他还采取了振兴农业的办法,很快农业发展,民众由怨到赞,众人宾眼。

  子产在各地还遍设乡校,乡校言论自由,因此有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往往把乡校作为论坛进行政治活动。有人担心长期下去会影响统治,便建议取缔。子产却说:“这是没有必要的,百姓民众劳累一天,到乡校中发发牢骚,评谈政治实乃正常。我们可以作为参照,择善而从,鉴证得失。若强行压制,岂不如以土塞州,暂时或许会堵住水流,但又必将招来更猛的洪水激流,冲决堤坝。那时,恐怕就无力回天了,倒不如慢慢疏导,引水人渠,分流而治,岂不更好?”

  众人皆服,子产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刚的为职之道。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