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海滩上的小房子》。写的是山东海边某小镇的一个女孩,和小朋友一起设计和建造了一座小房子的故事。这故事自然是虚构的,且有点童话色彩。不想发表之后不久便接得一信,信上这样写着:尊敬的小斌哥哥:您好!读了您的《海滩上的小房子》,非常喜欢。但是我也很奇怪,您怎么会知道我盖小房子的事呢?而且知道得那么清楚。也许您曾经到我们这地方来过,悄悄地观察过我,别人告诉我,作家就是这样的。不过,您的小说里也有一点不真实的地方:我并不是为了游人的方便才建造这所小房子的。我只想有一个自己的地方,我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我连作业也写不下去了。我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爸爸妈妈从来就不喜欢我,为这个从小到现在我哭了好多次。我特别感谢您,您的小说发表的时候,我的房子还没盖好,我拿着您的小说找了镇长,后来镇长就派人帮我把小房子搭好了。我很想去北京看看您。 我读了信,先是惊奇,后是感动,破例地,我给她回了信,信中我并没有更正自己的性别,只是告诉她,无论是什么样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告诉她小时候我也有同样的困惑,可是随着岁月流逝,父亲故去,母亲病弱,这才感觉到父母的不可替代,感觉到一种需要你长大,需要你变老,需要你回想时才能慢慢体味的深情。回信后不久,那女孩又来了一封信,刚一拆封,便有鲜艳的粉红色花瓣飘落,因是当着同事们的面拆的,于是立即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调侃声中我看了信,信只有简单的几行字:小斌哥哥,您好!谢谢您的回信,您的话我会记住的。我们家乡的桃花开了,给您寄去几半(瓣)(原文如此),您喜欢吗?——同事们不由分说争相传看,几个男同事得出结论:“完了,这女孩爱上你了。” 事隔几年,去年初我已调了工作。谁知在二月份的一个周日,有人敲开了我家的门。看一看并不认识——是个中学生模样的少女,长得普普通通,略有一点羞怯的样子,她同我点点头问:“麻烦您,徐小斌是住在这儿吗?”她明显的外省口音使我立即有了某种预感。我回答:“我就是。”她大大吃了一惊,那样子像是听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似的。我笑了:“特失望是吗?”她连连摇头:“不不……我不过一直以为,您是男的。” 她就是那个女孩。她告诉我她多年来一直想来看看我,这回总算在考上高中之后,母亲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到北京来看个远房亲戚,也趁着假期玩一玩,她找我费了很大劲儿,总算如愿了。“你的爸爸妈妈呢?和好了吗?”我问。她垂下眼睑:“他们离了。”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轻轻拉着她的手安慰她:“别太难过了。”她抬起头,正视着我的眼睛:“我不难过。爸爸和妈妈现在都建立了新家庭,他们过得都不错,这些年他们很不容易,只要他们好就行了。您说得对,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现在才真正懂了,”她腼腆一笑,眼里却分明有泪光在闪,“您的那封信,我一直记得……”接着,她竟然一字一句地背起了我几年前写给她的那封信,她背得一字不差。 我望着窗外,正是春天来临前那段最寒冷的时日,却依然有阳光透进窗子。也许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正像这冬日的阳光一般素朴。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幻,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每天都在静静地发生和结束,那是埋藏在浪潮下面的深厚的潜流,沉重而执著,凝重而美丽。 我决定把这篇小文定名为《海边的女孩》,献给她,作为她的粉红色花瓣的回礼。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