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我的耳朵像贝壳,时常怀念着海的声音。 这不知是法国哪一位现代诗人的两句断句,我忘记了他的名字。我很喜欢这两句诗,每见了孩子们从沙滩上抬回来的贝壳,就不禁要想起这样的诗。而事实上也是,你如将贝壳贴近耳朵上去听,由于外面的声响传到空贝壳里所引起的回声,使你觉得里面好像还残留着海涛的澎湃和风的呼啸声。于是就挑动诗人的幻想,认为虽然早已海枯石烂,久经沧桑,但是放在案头上的空贝壳,只要你拿起来侧耳去倾听,里面仍始终残留着海的声音。 夏天到海滩上去拾贝壳,可说是游水以外的最有趣的娱乐。这种娱乐对于成人和孩子是一样的适宜。香港本是一个搜集贝壳的理想地点。只是开辟已久和游客大多的沙滩,如浅水湾等处,已经不容易找到完整的和新奇少见的种类。有搜集贝壳癖的人,是该向较冷僻的以及离岛的沙滩上去搜寻的。 不仅香港的海滨有多少种贝类,无法数得清,就是世上的贝类共有多少种,也没有正确的统计。从前志秉先生曾写过几篇研究香港贝壳的文章,发表在《香港自然学家》季刊上,一共著录了八十种。他的资料都是从香港岛、九龙以及长洲、舶寮洲等处搜集来的。文章并不曾写完,后来不知怎样竟没有继续写下去了。 “贝类”本来都是活的软体动物,但我们在沙滩上所拾得的贝壳,里面的“屋主”早已没有了,而且经过海水的冲洗和日光的漂白,贝壳的里外已经变得非常干净,因此,色泽也是哑暗无光的牙白色居多。这些“房屋”的主人,有些可以供食用,被人们认为是海中的珍味,有些可以作装饰品。但大多数的贝类,好像自生自灭,除了它们的空壳被人拾去作搜集品以外,对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并非这样。这些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软体动物,靠了它们的分泌物将岩石和砂粒团结起来,造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海浪和潮汛的袭击。对于保持海岸崖面完整和防止水灾,它们实在是一批对于人类有益的无名英雄。 中国古时曾经以贝壳为货币,这就是宝贝的贝字由来。这种当钱使用的贝壳,是一种椭圆形的小贝壳,外面很光滑,浅黄色,口上好像有两排牙齿。这种“钱贝”至今还被南太平洋许多小岛上的土人当作珍物,成串的穿起来挂在身上。 构成海滩上那许多贝壳的原物,不论大小,若是壳状是漩涡形或是筒状的,我们大都叫它们为螺;若是由两片扁平的壳构成的,这便是蛤蛏蚶蚬之类。此外还有单片的,壳形像蛤蚶,但是只有一片,被我们通称为鲍鱼的石决明,就是属于这一类。不过,构成沙滩上的数不清的贝壳成分,还不只上述三类。有许多细小的白珊瑚枝,以及小蟹的空壳,有时也成为搜集贝壳者的注意对象。 香港人常吃的响螺,它的形状就是螺类的代表形状之一。响螺的壳外边作污黄色,里面有很厚的磁质,作浅肉色,闪闪有光。这种螺壳将尾部磨破少许,可以吹得响,所以称为响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吹法螺”的法螺。这不仅被道士用来作招魂之用,就是一般渔船出海,有时也吹这东西来互相打招呼。 螺旋形的尖而长的笋螺,那模样和宁波人所爱吃的海狮差不多,乃是沙滩上最常见到的贝壳之一。海狮是污黑色的,但是沙滩上的笋螺壳,经过多时潮水的洗刷和日光的照射,大都变成白色。沿着螺旋残留着咖啡色的斑纹,色彩的雅淡该是女人夏季衣料图案最好的设计。还有一种芋螺,椭圆形像是小芋仔,壳上有黄色和黑色的网纹,非常美丽。 在香港海滩上最容易拾到的贝壳,除了白鬼的笋螺壳之外,便要数到本来该是两片合在一起的舰壳了,细小的白蚬壳,有的仅有半英寸大,其薄如纸,壳上也有一层层的晕纹。若是能找到一批完整的,由小至大排在一起,看来也颇有趣。古人说蛤蚬之类壳上的晕纹,是每经潮水一次就多一层的,像树干的年轮那样,这话恐怕不可靠。 蜂房状和兰花形的珊瑚石,也该是在海滩搜集贝壳最不宜放过的东西。形状整齐的珊瑚石,洁白无瑕,不仅放在案上可以作纸镇,同时也可以放在热带鱼的缸里,或者埋在松树和文竹的盆景里作搭配。若是嫌所找得的珊瑚石不够洁白,可以在雨天放在檐溜下去冲洗,隔了相当时日,自然会洁白的。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