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
四年前,还是深圳的一名女高中生的郁秀,一不小心写出了一部畅销书《花季·雨季》,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也迅速刮起一阵“花季雨季”的旋风。四年后,远渡重洋的郁秀又携带一部《太阳鸟》杀了回来,企图再创造一个畅销的神话。然而,当我们再次阅读郁秀时,却失望地发现,郁秀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成熟与完美,多了的只是她外在的美丽包装和罩在头上的光环而已。 阅读《太阳鸟》,我们发现,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结构,依旧是熟悉的文风,甚至连叙述的方式都如《花季·雨季》一般,让一个个先后出场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阐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虽然作者试图从较深的层次,思考国度与种族之间的文化及经济反差,试图思考在异域的婚姻与爱情,但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留美学子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看似深沉的对归宿的寻找。 应该说,《花季·雨季》的成功,是靠一段活生生的青春生活取胜的,然而郁秀仍然用过去的眼光和思路去处理《太阳鸟》,无疑是走了老路子,读者看到的无非只是主人公昨天在中国,今天在美国,变了的仅仅是一个舞台而已。正如郁秀本人所说:“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并不是件省心的事情。一提笔才发现自己毕竟是个个体。”尽管郁秀为此也做了大量的采访,但事实并没有达到郁秀说的那样“把这一代新新代留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写出来”,她所写出的仍然是一个“个体”,并不具有普遍而典型的意义,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四年前,《花季·雨季》的畅销让国内多家出版社和书商找到了卖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了郁秀的一种资本。难怪江苏文艺出版社就提前支付了郁秀在美国半年的写作费用。文艺作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靠的是作者的灵感、才华和生活的积累。催鸡下蛋的结果只能是:要么下不出来,要么下一只软皮蛋。在《太阳鸟》中,叙述的语言欠成熟,文笔的稚嫩和拖沓,表述上的瑕疵,轻而易举地显现出来。这些方面都难以同《花季·雨季》相提并论,给读者一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感觉。 当然,《太阳鸟》也有成功的一面,书中那种明亮的、充满活力的格调和富有个性的人物,如坦荡纯朴的天舒、泼辣又不失温柔的才女杨一、性情古怪的唐敏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它不是一部成功之作。毕竟郁秀已经不是以前的郁秀,读者乐意欣赏的也并不是《花季·雨季》的翻版,我们愿意看到更成熟而冷静的郁秀。纯粹的商业炒作并不能给一个作家带来灵感,对于一位作家而言,不要仅仅以销量论英雄,作品的含金量,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惟一因素。 |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