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
从《法撼汾西》、《天网》到《抉择》、《十面埋伏》,在张平的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浩然正气。他说,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决不可以远离时代与人民。不关注时代与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电影《生死抉择》的荧屏热播,也使张平从幕后被推向台前,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听说您很早就开始创作,能谈一下您是如何走向创作之路的吗? 很偶然。一方面,我是教授的孩子,在“文革”时受到歧视,大串连时不允许我去,就留在学校里,每天到图书馆里看书,其中有一些华南华北的小戏,对我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跟农民朴素的感情有关。初中没毕业,我就回乡务农,他们说,这孩子父亲是教授,肯定会编戏。我因为看书多一些,就照猫画狗写了一些小戏,都是农民身边的故事,大家看样板戏看得多了,再看这些自然觉得新鲜,这些戏从地区演到县里到省里,获了很多奖,那年我17岁。后来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队,接着又上了大学。1985年我写了《血魂》,这是我首次与反腐败题材沾边的作品。《抉择》是我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从纯文学走向了社会政治,从农村题材走向了城市大工业题材。 电影《生死抉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原著作者,您的心情如何? 说实话我的心情一直很平静,甚至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一种很真实的心情,像我们这些作家,一部作品出来,更多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担心,一种紧张。这种担心和紧张的情绪有时候会伴随你很长时间。因为随时随刻都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传闻。批评的、攻击的以及诬陷的、对号的常常不断。所以当自己的作品被这么多的受众接受和认可时,当那种无形的压力渐渐被化解时,情绪上更多的只是平静。对我们来说,平静就是一种最大的享受,也是一种最大的欣慰。 近一个时期内,很多媒体对您进行了密集采访,这对您的心态和今后的创作是否会产生影响? 需要澄清的是,近一个时期我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其实很少。除了不得不参加的一些活动和无法推却的采访外,绝大多数的采访我都谢绝了。说实在的,媒体对我的写作和作品一向都是非常关注和支持的,我真的打心底里感激他们。但这一次有所不同,引起强烈反响的是影片。我虽然是原著作者,但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影片的反响应归功于导演、编剧和演员,而他们也确实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我清楚自己的位置,我也确实非常敬佩他们。人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有关我的采访,其实我觉得那只是媒体自我衍生的结果。只要你接受过一家两家媒体的采访,很快就会通过转载、通过你作品的后记、通过你以前的一些文章生发出很多篇采访。这也正是媒体无法抗拒的威力所在。不论是好事还是丑事,一旦被媒体关注,不管什么人都无法退避和难以逃匿。因此这种媒体的强烈关注对你的情绪和心态肯定是有影响的,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比如有些电话采访、即兴采访和间接采访,因为要追求时效性,它们很少在发表前找你核实,因此难免会有失误,会有差错,甚至会以讹传讹。在这种处境中,自己又百口莫辩。于是就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甚至造成了有些领导和企业界的负责人看了这些专访后,产生了很大抵触情绪。有些人甚至公开说,像张平这样的作家,我们今后坚决拒绝他来采访,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怎么都变成蛀虫了?虽然这是极个别的情况,但对你的情绪,以至对你今后的写作,都会有影响的。因为我们毕竟要到生活中体验、寻找素材,这样的采访切断了我与生活的联系。 听说您现在正在进行另一部作品的写作,目前的处境会不会影响到您这部作品的写作? 这倒不会,至少不会很大。一般来说,我写东西,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大都是在作品写作之前或写完以后。在写作中,情绪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这次是个例外。《生死抉择》的热映,是自己没想到的。主要的影响就是拖延了写作,我前面说到的影响,主要是指采访。随着自己作品影响的增大,采访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生活对你有吸引,肯定也会对你有抵制。当你作用于社会时,社会也会反作用你。我想我今后会更努力更用心地去做,并争取做得更好。其实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刚刚完成了另一部作品,书名叫《对面的女孩》。读者看了作品就知道了,我的情绪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 能谈谈您最近的读书情况和写作计划吗? 我读的书很杂。正在看的是一位河北大学教授写的《中国官文化研究》,写得非常深刻,很符合我的口味。我经常看争议较大的书,《读书》杂志上推荐一些好书,我也会买了来看,主要是从中观察一些现象,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并且对写作也很有帮助,可以使自己的作品面对的对象更准确一些。作家有两类,一类是感性的,一类是理性的,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感性的易冲动,会有强烈的创作欲望,理性的更注重现象分析。我希望自己再多些理性的思考。我的下一部小说是关于城市建设、干部题材的。 《对面的女孩》,从书名来看,好像是同您以前那些作品完全不同的作品,能大致谈谈这部作品的情况吗? 其实这部作品原来并不叫《对面的女孩》,最终接受了这个名字,一是市场的原因,另外也还算切题。《对面的女孩》让好多人都认为我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作品,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个人认为同我过去的作品没什么区别。尽管写的是一个女孩子的遭遇,但也一样是在同自己的命运抗争,是在同一种邪恶势力抗争。因此我相信也一样会给人带来冲击和震撼。这部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相信读者看了,会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也同样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作品通过对一个女孩子处分的过程,让人们警惕腐败对我们文化的侵蚀!我们不仅要关注它,而且一定要阻止它,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法撼汾西》、《天网》一直到今天的《抉择》、《十面埋伏》,您的作品读者面越来越广,而且您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一批正面形象,这样的写作难度是很大的,能否谈谈您这些作品成功的原因? 我觉得不能说是成功,只能说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在刚开始时,自己心里也一点没底。自己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主要原因是没想到读者的反响会这么强烈。从读者的反响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探索和尝试是被读者认可和受到读者欢迎的。《天网》、《法撼汾西》发行到近20万,《抉择》发行到20多万,《十面埋伏》近30万,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如果找原因,我想是不是这种写作路子吻合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正处于最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一个最沉重的变革时代。一方面,这个时代有着极为丰富、极为复杂的社会现实,这个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为了实现这一憧憬必须克服巨大困难和阻力的难忘历史时刻,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资源和创作资源,这就要求作家能直面社会的重大矛盾,能真实地提示和表现这些重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渴望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渴望出现更多的主持正义的理想英雄,而人类又具有憎恶腐朽和崇敬英雄的天性,所以民众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期待,正是文艺作品产生和得到回应的最开阔雄厚的基础。因此,这一创作领域的前景必然是宽阔和灿烂的,所以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作家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