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皮尔·卡丹告诉肯尼迪总统:“总统先生,这个世纪在时装领域内只有一位真正的男子汉,那就是温莎公爵。您可能是第二位。我能使您成为在世界时装方面如同杰姬一样重要的人物。” 皮尔·卡丹的时装征服了肯尼迪总统夫人,法国总统夫人,伊朗是后,征服了女歌唱家米海依…… 为总统夫人设计时装 皮尔·卡丹在成功面前,有几分陶醉了。 最使他难忘的是为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设计服装。当杰奎琳将他召唤到她正住的乔治敦医院的产妇病房,以了解他对春装的设想时,皮尔。卡丹早就已具备国际鉴赏力与艺术判断力而闻名于世。后来,他圆满地完成了总统夫人一系列系的要求。为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设计制作了出席总统就职盛典的绝大部分套装,以及许多平时穿着的外套。 那天风和日丽、气象万千。皮尔·卡丹带着一手提箱时装样式的素描抵达乔治医院。当他走进杰奎琳。肯尼迪病房,立即感到惊奇和失望。房内挂满了美国最佳时装设计师所画的素描。但是他并未被他们的设计水平所吓住。在他看来,他们并没有用心设计。无疑,这些素描是他们最好最美最得意的作品;但是,皮尔·卡丹所提供的是远比他们的设计更为精心的全新式样以及他对杰奎琳。肯尼迪怎样去担当第一夫人角色的独特见解。皮尔·卡丹带去的素描没有一件是他过去的作品,他是特地为她而创作的。皮尔·卡丹确信她能理解他的意图,但是皮尔·卡丹担心的是杰奎琳。肯尼迪会不会聘请所有的时装设计师。那天,杰奎琳。肯尼迪异常动人和高兴,并且是把皮尔·卡丹作为她的老朋友而不是作为满足她需求的一位试用雇员向他致意。 皮尔·卡丹打开手提箱,第一张素描是一件简洁的白色缎子的长夜礼服,是皮尔·卡丹为她参加总统就职典礼的庆祝舞会而设计的。他冷静小心地观察杰奎琳的反应,她立即发自内心地说:“完全满意。” 接着,皮尔·卡丹对这件服装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最重要的是织物的质地,一种华丽的瑞士双料缎子,其线条非常端庄——给人一种洁白无瑕的感觉,而且,织物的稀贵和缎子的华美令人难忘。”皮尔·卡丹还告诉她关于她的服饰将发生什么样的信息——简洁、有朝气而又端重优雅。 皮尔·卡丹又说:“在这美国的凡尔赛宫内,您确有极好的机遇。 杰奎琳。肯尼迪完全明白皮尔·卡丹传递给她的信息,她开始激动地谈到需要在白宫制造一种崭新的气氛。六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代,嬉皮士运动、“甲壳虫”音乐、反战、性解放……人们追求新生活的浪潮已蔚然成风。总统夫人要把白宫变为全国尊重礼仪和尊重知识的地方,她将邀请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来到白宫作客。皮尔·卡丹向肯尼迪夫人出示了其余几张素描,反应同样非常强烈。第二张是一种纯料子大衣配上无边圆帽,皮尔·卡丹建议她穿上这套服装出席总统就职典礼。 他说:“夫人,您看,在场的其他女性一定都穿着毛皮大衣,而您的穿着与众不同,这件大衣将突出你的年轻。” 皮尔·卡丹坚信自己的说法。 使皮尔·卡丹大为吃惊的是,当总统就职典礼的场面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件浅黄色的全毛哗叽大衣配上黑貂皮大衣领和手简,再配上无边女帽,简直太激动人心了!从此便开始了著名的“杰姬(杰奎琳的昵称)式样”新潮流。店铺里马上流行著名的杰姬式无边女帽,几个小时内,皮尔·卡丹的大衣就像雨后春笋似地挂满了各时装店的每个货架。新闻界也同时爆发了一场报道杰奎琳。肯尼迪的热潮。 但是,当皮尔·卡丹站在她病床边的时候,这一切是很难预料的。杰奎琳赞扬他设计的式样,一连说了四次“很好”,最后她说道: “我已经下了决心,你就是我所需要的服装设计师。” 皮尔·卡丹说:“可是必须是唯一的,我才愿意接受此任。” 她问道:“你能单独完成吗?我要好多好多服装呢。” 皮尔·卡丹说:“当然能。” 只有那时皮尔·卡丹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他必须把它作为单独任务,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第一夫人的时装设计;代价无疑是昂贵的,但荣誉和挑战值得他为之效劳。 皮尔·卡丹还必须说明,肯尼迪曾告诉过他: “根本不必担心钱的问题,年底给我一张总帐单就行了,我会付款的。” 他要求皮尔·卡丹对于总数目持谨慎态度。 “因为这可能被别人用来从政治上攻击总统,而我已经是总统了。” 皮尔·卡丹离开医院后,汽车把他送到乔治敦的肯尼迪家中。新任总统很高兴,他向皮尔·卡丹问道: “卡丹,和杰姬谈得如何?” 皮尔·卡丹回答说:“总统,你好,她要求我为她设计所有服装。” 当时的关键似乎在于,对皮尔·卡丹将面临的问题和所能取得的成就取决于杰奎琳。肯尼迪的理解有多深。在华盛顿,他用了许多晚上花在令人振奋的时装故事上。 第—个面临的问题是组织机构。皮尔·卡丹必须雇一名女领班,一名研究织物及其颜色的助理,一名面料采购员,一名裁剪师,八名制作样品服的缝纫工。他的助理凯。麦克高温在华盛顿安排试穿,并充当肯尼迪夫人和皮尔·卡丹之间的联络员。他还有一名在法国和意大利寻找最好织物的人员。 皮尔·卡丹把最初两三周时间称之为“忙乱阶段”。那时,总统夫人整天来函来电催促: 快些,快些,我已没有衣服可穿了。 杰奎琳。肯尼迪要求皮尔·卡丹迅速拿出服装来的压力始终很大。皮尔·卡丹认为他们从未真正赶上她的要求,第一年皮尔·卡丹提供了一百套的服装,在肯尼迪的总统任期内总共拿出了大约三百套,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皮尔·卡丹常常处在赶制服装之中一一如在和赫鲁晓夫举行美苏首脑会议期间,皮尔·卡丹通过空军一号专机向法国和维也纳赶运十套服装。在一次暴风雪中皮尔·卡丹亲自赶办,把装满十二大箱第一夫人的服装,用出租车从华盛顿的联合机场送到白宫。 他们工作上的联系是这样进行的:杰奎琳。肯尼迪向皮尔·卡丹提出所需服装的清单,例如三件白天穿的亚麻布或山东绸的外套,或茄克衫,或三件舞后服装——山东绸配以黑圆点花纹的草帽。他们再通过电话讨论一些设想。此后,皮尔·卡丹就着手搞出设计图样和织物样品。杰奎琳每次定制十件,这些都是在皮尔·卡丹纽约设计室创作的,并由一位模特儿试穿;然后,他的助理凯。麦克高温就把样品拿到华盛顿进行最后试穿。问题就出在这儿,图样归图样,而做出其中有一小部分被拒穿,有一部分因为颜色和面料不对路而被退回修改。 随着皮尔·卡丹和杰奎琳。肯尼迪工作上的联系,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年轻美貌的杰奎琳。肯尼迪时时让他心跳,身为第一夫人的杰奎琳长着一双深透迷人的蓝眼睛,丰满迷人的红唇挂着轻柔的微笑,配上一头浓密的金发,更显出几分朝气和妩媚。 杰奎琳。肯尼迪十分珍惜皮尔·卡丹同她的工作关系,更珍惜她同皮尔、卡丹之间的友谊。当杰奎琳出访印度和巴基斯坦时,肯尼迪夫人特地向皮尔·卡开发出贺信: “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设计的服装真是没话可说的,太棒了!我非常喜欢它们、那件白外套可爱极了,的确是一件杰作。” 由于皮尔·卡丹与肯尼迪夫妇的关系日益密切,皮尔·卡丹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皮尔·卡丹能及时促使肯尼迪总统允许其妻子在服装式样上进行新的突破。 一次,皮尔·卡丹设计了一件单肩夜礼报,杰奎琳。肯尼迪一看见就赞口不绝,但是她却认为自己不能穿。她告诉皮尔·卡丹: “你必须与总统谈谈这种式样。我并不认为他会允许我在照片上裸露出一个肩膀。这可能太过头了。” 为此,皮尔·卡丹专门去拜访了肯尼迪总统。并告诉他关于从历史到今天服饰所起的作用。他说: “在古时,常常是皇后或最高女祭司确定服装式样,她应该走前一步,才能受到臣民的称赞,这是她的一项社会职能。您应该知道肯尼迪夫人在这方面对您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并不倡导野蛮或者轻浮,真的,这种式样看上去像是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还认为这种服装是保守的哩!” 肯尼迪总统听后笑了,他点点头,说: “好,卡丹,你胜利了。” 后来,第一夫人和皮尔·卡丹使肯尼迪总统走得更远,总统允许她双肩袒露,一件粉红色和白色相间的草边服装配上披肩。她一身打扮在法国爱丽舍宫中受到了赞赏。 肯尼迪总统和皮尔·卡丹经常就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长谈。皮尔·卡丹和肯尼迪总统的关系十分融恰宽松。他喜欢对皮尔·卡丹的服装设计发表评论——而皮尔。卡丹则常常寻找某种方式给他对服装发表评论的机会,如皮尔·卡丹特意脚穿大红袜和天鹅绒拖鞋,下身为法兰绒裤子,上身着丝绸衬衫和大红领带,外套是蓝色运动服,让他见了评论一番。皮尔·卡丹还鼓励肯尼迪总统在穿着方面更富有创新精神,而他是十分乐意接受的。 皮尔·卡丹告诉他:“总统先生,这个世纪在时装领域内只有一位真正的男子汉,那就是温莎公爵。您可能是第二位。我能使您成为在世界时装方面如同杰姬一样重要的人物。” 肯尼迪总统对此很感兴趣,还有些好奇。如果肯尼迪还活着,那么,在这个时装领域内他可能会有某些重要的贡献,因为皮尔·卡丹已开始使他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 女歌唱家米海依之恋 皮尔·卡丹的时装也不仅仅只受用于总统夫人,法国著名女歌唱家米海依。马蒂厄也受到了皮尔·卡丹的恩泽。 米海依。马蒂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地中海边的阿维尼翁市,在家是长女,下有十三位弟弟和妹妹。 父亲罗杰。马蒂厄是一位精巧的石匠。他曾经梦想当个歌唱家,确实,上帝赋予了他一副悦耳的男高音金嗓子。但是,长辈们反复叮嘱说“唱歌算不上一门职业”。于是,罗杰手持铁锤和凿子,就在墓地附近的一个祖传的小工厂里安心当石匠了。 米海依的妈妈马尔赛是个北方姑娘。后来移居到南方。一九四五年夏季,战争结束后,阿维尼翁市的居民们为了欢庆胜利,来到广场跳舞歌唱。在一个节日般的夜晚,罗杰。马蒂厄和马尔赛相爱,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 婚后的日子很幸福。但却面临着许多和平中的困难。解放后的法国食品紧缺,需要凭票购买,肉类是计划分配的,三餐必食的面包皆是灰黑色,一般日用品价格昂费…… 罗杰。马蒂厄一筹莫展;此时此刻的他,正在焦急不安地来到产房门前,等待着他第一个孩子的降临。 护士突然打开房门向他宣布: “好啦,马蒂厄先生,您得了一个漂亮的女儿。” 他兴奋地双腿颤抖着走进产房。苍白衰弱的妻子向他问道: “罗杰。咱们给这小家伙取个什么名字?” 他思考了片刻,答道。 “叫她米海依。米海依,这个名字很有我们的乡土味儿!” 米海依降生的那年,家里只有三间房。可父母并不满足他们结合的第一部作品;两年后,接连又生了两个女儿。大家都挤在这仅有的一套房里。米海依八岁的时候,马蒂厄全家搬迁到稍大一点的住所,但是房屋质量降低了:风、雨都能从门缝里灌入室内。这是一个很穷的居民区,街上到处是茨冈人。直到米海依十五岁时,她家才有能力搬进低租金的公寓内:五间一套带卫生间的住房。 至此,马蒂厄夫人共生了十四个儿女。每天清晨,在去菜市场前,她都要精打细算一番。 作为长女,米海依早就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她任劳任怨料理家务,帮助妈妈育养弟妹,给他们温暖。妈妈一干就是半夜,爸爸一早就去上工。什么是假日?什么是娱乐?他们从未真正了解其含意。 米海依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歌,并有“小夜莺”之称。她唱得那么自如,有人说她“生来就是要唱歌的。也许这话说对了。她在家里唱,走在路里唱,课间休息唱,教堂礼拜时唱……。 米海依十岁时决定帮父亲到墓地打小工。她带着两个妹妹搭伴去干活儿。有一次,马蒂厄先生有事需要离开一会儿。只留这三姐妹在基地。她们干着干着就唱起歌来,而且越唱声音越大。唱的是每天从收音机里听会的时髦歌曲。她们肆无忌惮地放声高唱,根本忘记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当一队送葬的人走进基地听到歌声时,个个都愕然愤怒了!正好她们的爸爸回来,见此情景也怒不可遏,狠狠地呵叱了女儿们一顿。 罗杰。马蒂厄认为年轻人需要尽早参加工作,以便自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米海依相信这是对的。尽管她已梦想当一个歌唱家,每每听到广播、电视中大歌星们的名字,她都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然而,这一美梦很快就被“打入冷宫”;马蒂厄先生为米海依和大妹妹在信片工厂找到了工作。 开始,她们在装卸车间学徒。学徒期满了以后,米海依正式操作机器制作信封,可得三百五十法郎的月薪。由于她的性格开朗,为人随和,适应工作能力较强,她的信封产量魔术般地不断刷新。每天一大早五点钟就要起床去上工。在工作上,米海依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过冬很艰难,但米海依从不抱怨。她带上夹火腿白面包作为午餐,一早踏上结冰的大路,在凛冽的寒风里,低着头边走边唱。 在车间里,她也常给大家唱歌。每当厂长在节日里设宴庆祝或某女工举行婚礼时,都少不了米海依的表演。一起干活儿的四十多位女友们经常围着她,要求她唱大歌星皮亚夫的歌曲。皮亚夫是她崇拜的偶像,早在读书的年代,米海依就开始为同学们演唱皮亚夫的“瑰丽的生活”那首歌曲了。 无论是隆冬还是盛夏。每天下班后,米海依都必须步行四公里的路程才能回到家里。在厂长的建议下,工厂给她一笔贷款让她买了一辆摩托车代步。 在她回家的路上,她经常要去一个专卖名牌巧克力时商店。一天,店里张贴的一个告示吸引了她。那是“阿维尼翁市节日委员会”的布告,上面说:市长助理哥伦布先生将主持一次歌曲选拔赛,邀请业余歌手报名参加,自选曲目。淘汰赛和半决赛定于每周三、六在市广场举行。 米海依沉思起来,她渴望能参加竞争。 她在家里变得沉默寡言了。妈妈感到很不安,问道: “你病了吗?” 米海依摇了摇头。不,她没有病,她要参加选拔赛。 “你想当个歌手,我的女儿?”爸爸关心地说,“那么好吧!我不阻拦你。” 马蒂厄夫人也表示赞同。小姐妹们也竞相热情地向她祝贺。在全家人的鼓励下,米海依如释重负。第二天她报了名。 初选时,听众认为这个娇小、漂亮、富有魅力的姑娘唱得不错,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从而进入半决赛。但是在半决赛中,她被另一名女歌手压倒而落选。 她大失所望。苦涩辛辣的滋味困扰着她;人们认为她的声音尚需作定位训练。 主持人哥伦布先生安慰她,要她明年再来参加比赛。 再来比赛?米海依当然很愿意,因为她第一次与这么多的听众接触,并且从中体会到:在众人面前演唱多么令人陶醉!而这恰恰正是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赢得的东西。 亲人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支持米海依去上练声课。米海依为了挣到学费,加班加点地工作,与此同时,父亲还为她寻找家庭教师。 有一对姓高丽埃的夫妇,男的曾是社隆歌剧院的男高音歌手,女的在该院弹钢琴,后来在家里教授音乐课。罗杰决定让米海依到这个家庭去学习。 这是米海依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出的第一步。高丽埃夫人只收一半学费。 一九六四年,米海依又来参加歌曲选拔泰,但又一次遭到失败,评委会的意见是:“声音很漂亮,但功夫不到家。”欢迎她明年再来。 米海依不需要安慰,第二次落选对她的打击比起第一次来反而小得多;因为她感到听众是喜欢她的。她的感觉一点不错,翌年,她以皮亚夫唱过的《爱情颂》一曲,在决赛中赢得了桂冠。 她终于取胜了。下一步怎么办?米海依马上意识到不能满足于这地区性的胜利;她要走出阿维尼翁市。选拔赛的组织者也为米海依订了演出合同,其中包括暑期巡回演出。 哥伦布先生等人让米海依录唱了一组皮亚夫的歌曲,然后,把这盘磁带寄到巴黎的某家出版公司。遗憾的是,没有回音。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六日,米海依离开阿维尼翁市到巴黎电视台参加“星期天电视歌星”的选拔赛。主持这个节目的朗扎克决定预先听一下米海依唱的歌,以便判断一下是否同意她上电视。 米海依去巴黎之前,她工作的信封工厂已倒闭,她正失业在家。米海依知道哥伦布先生是让她到电视台去碰碰运气。她当然很乐意,并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姑妈伊兰娜专程去商店为米海依选购了一条皮亚夫式的黑色衣裙。哥伦布先生接济她五百法郎作为赴巴黎的费用。 阿维尼翁市“节日委员会”特别派了一位委员陪伴米海依去巴黎。这是她第一次乘坐火车。 抵达巴黎的次日清晨,米海依来到电视台找到朗扎克先生说: “我是阿维尼翁的米海依。马蒂厄,来这儿试演唱歌的。” “很好,”朗扎克答道,“请把乐谱给我。” 米海依忽然有些怯场,双膝直打哆嗦。她唱起皮亚夫的歌曲。朗扎克等人毫无表情地听着,最后只简单地说: “完事了!很好。您现在可以回家等候我们的通知,我们会寄信给您。” 在米海依听来,这话不过是官洋文章,她难过极了。第三天她就急返家乡。哥伦布先生的钱,她分文未动。回到阿维尼翁市,米海依还给他时,眼泪汪汪地说: “这钱没用,我不相信巴黎会喜欢我。” 在失望中,米海依重操起家务杂活。不过心底里似乎还尚存一丝希望:要是真的寄信来呢?……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但期待的信件始终未出现。 哥伦布先生是个有办法的人。他从一位路过阿维尼翁的友人那里了解到,米海依的名字已列入电视台的邀请名单,人们正在等待她参加比赛。于是,哥伦布又把米海依第二次送往巴黎。 正当米海依乘上火车欲赴首都之时,马蒂厄家里收到一份迟到的电报,原来电报地址错了两个字母,给投递带来了困难。电文上写道: 请于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带上乐谱速来肯尼迪大街法国广播电视台录音室。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天,米海依第一次置身于摄像机前的灯光之下。 影棚内乱糟糟一片,人们谈笑风生,老相识们在这里立相亲热地打招呼……除了节目组织者们,似乎无人注意米海依的在场。她越来越紧张;当朗扎克走过来索取乐谱时,她竟然把一张张的乐谱撒了个满地。 米海依出场的时间到了。 她以最大的勇气唱完了第一首歌。歌声方止,只听掌声四起,伴随着欢呼叫好声;现场听众表现得极为热情。米海依好不容易才明白过来,这说明公众已经接受她。她真想痛快地哭一场;她咬住舌头,竭尽全力控制着自己。 八天后,已经扶持过几位大歌星扬名的若尼。斯达尔克正坐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屏幕上出现了米海依,他回想使在刚刚过去的暑期里他听到过这个声音。他听完一首歌以后就毫不犹豫地奔向电视台。 他找到米海依问: “你还认识我吗?” “当然!您是若尼。斯达尔克先生……” 米海依暑期巡回演出中的演唱已经引起了斯达尔克的注意,他通过演出经理和米海依见过一面。 这一次,他开门见山地说: “让我来关照你。从今后,我就是你入生道路上时来运转的象征。” 几个小时以后,他陪着米海依乘火车返回阿维尼翁市。斯达尔克专程来请求罗杰。马蒂厄的特许:他准备培养米海依,使之成为令人垂涎的歌星。 “您不是在开玩笑吧?”罗杰。马蒂厄吃惊地问道。 斯达尔克尽力说明,作为经纪人,他绝非来此耍戏;他决心培养小姑娘成为一名大歌星。马蒂厄夫妇终于被他说服了。罗杰在一张纸上签字同意斯达尔克作为米海依的经纪人。 于是米海依随斯达尔克重返巴黎。斯达尔克夫人及其秘书赶快为米海依安排了一套房间。 当然,斯达尔克很清醒。他知道要雕琢这块钻石尚需艰苦的努力。他对米海依说: “牢牢记住自己刚刚起步。脑子里总要想着,要像一个卖苦力的人那样工作。”他补充说:“我不轻易放过你唱歌中存在的问题,绝不怜悯你。你得好好考虑,要反悔,现在还来得及。” 米海依未作回答。她知道展现在她面前的将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虽然斯达尔克有活在先,但他怎么晓得小小的米海依早已担负过繁重的劳动,经受了许多磨练才有今天…… 开始,米海依只是为其他的歌星们作开场演唱,参加他们的巡回演出。而且,她只是唱皮亚夫的歌曲。斯达尔克乘她演唱时拍录了一个短小的片子,然后放给米海依看。她吃惊地发现自己在台上的表情笨拙僵硬,活像个玩具人。 “我要你到奥兰皮亚音乐厅去唱,你可要灵活一些……”斯达尔克说。 奥兰皮亚音乐厅?这不是歌星们的“麦加”吗?尽管这个“音乐圣地”的经理不大同意,但看在老朋友斯达尔克的面子上,他接受了米海依。 在奥兰皮亚,米海依唱了三首皮亚夫的歌曲。第一次唱完就博得了热烈的喝彩。 第三首《爱情颂》结束时,台下已经发狂了。 这一来可增加了斯达尔克的信心,米海依具备超级明星所特有的魅力。 就在这天晚上。音乐厅经理派出了二十位服务员在演出过程中询问听众几个问题: “您喜欢米海依。马蒂厄吗?” 百分之九十五的听众回答:“喜欢。” “她模仿皮亚夫,您不觉得别扭吗?” 百分之九十的听众说:“不!” 此后,每晚演出,斯达尔克都在后台仔细地倾听米海依的歌和台下的掌声。她的化妆室里开始堆积起鲜花、贺电、情书等等。 然而,斯达尔达经常反复强调米海依的弱点。他对她说: “你需要更大的进步才行。要是你听我的,好好地练声,不要在成功的道路上跑得太快,我担保你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明星。” 明星? 米海依有些迷惑不解:难道她现在不是已经成为明星了吗?人们不是赞口不绝地称她是“皮亚夫”吗? 然而,这正是斯达尔克所不满足的;他认为米海依完全可以成为具有个性的歌星,她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 所以,一场新的战争开始了。 斯达尔克决定把米海依拜托给让。吕米埃老师继续练声。老师没有像米海依期望的那样会赞扬她,而是一味地教她唱:“Ari ,ara ,are ,aru ……”每天四小时,连唱了两个月。此后。斯达尔克又请著名音乐家、乐队指挥保尔漠里亚特训练她。 他教她“要唱歌、不要叫喊”。连续训练了几个月。米海依这时反复练唱莫里亚特写的一首歌《我的信条》。它成为米海依的首次成功之作;几十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米海依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练声、拍照、接受采访,以及斯达尔克规定的音乐课、舞蹈课、法文课和英文课等等。她忙得不可开交,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有时,米海依忍不住要发牢骚,威胁说,她回家不干了……斯达尔克听了无动于衷,他活像一尊冷冰冰的塑像。他毫不留情地对她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到电台、电视台录唱时,斯达尔克从不允许中途剪接磁带,而是要求米海依错了就从头开始唱。为了一个小错,可能要录上几个小时。 渐渐地,米海依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翌年夏季,斯达尔克为她签了六十场独唱音乐会的合同。 从此,米海依在若尼。斯达尔克的精心培养下,走上了她的明星之路。然而,就在她成为明星的同时,她深深地迷恋上了皮尔·卡丹的时装。她认为皮尔·卡丹的时装所展现的精神和风格,正是她的歌声所要追求和乞盼的目标。她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位已享誉世界的服装大师,她更被大师精彩绝伦、生动而又富于哲理的谈话所折服。俩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皮尔·卡丹也被这位富于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年轻歌手所吸引,但他更像是一位年长的父亲,他常常和米海依探讨服装的发展,并常常为米海依设计各类服装。每当米海依穿着皮尔·卡丹为她设计的服装演出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时,米海依自己也很难分清,究竟是她的歌声,还是皮尔·卡丹的服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随着她与皮尔·卡丹友谊的日益加深,米海依的声誉也日渐高涨,她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特邀,参加“歌曲集锦”节目的演出。这是周末播出最受欢迎的专题之一,大约有五千万电视观众收看。 米海依身着皮尔·卡丹为她专门设计的红色直简连衣裙,当她的声音扬起回荡时,所有的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甚至连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欣喜若狂,他们惊叹道: “水银灯下真是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如此美妙的歌,更有如此美妙的服装。” 两周以后,这位阿维尼翁小姐使全美洲为之疯狂,为之倾倒。她惊喜地向远在巴黎的皮尔·卡丹打来电话,激动地说: “你能相信吗,你的服装让我征服了美洲大陆,他们与其说是听我的演唱,倒不如说是迷上了你设计的服装。” 接着,米海依访问了西德,六个城市的居民热烈地欢迎了她。回国后不久,再一次赴美。在那里,她以明星的身份下榻在部长级的旅馆——十四间一套的住房。 这次与她同行的有国际著名的保尔。莫里亚特及其大乐队。期间,他们抽空赶到加拿大蒙特利尔体育馆为一万五千名听众演出一场。 自然,在豪华的好莱坞唱片俱乐部也开了一场独唱盛会。来这里的听众都是电视界、戏剧界、音乐界的头面人物,而能到这里演出的则必须是可以压住一台戏的红星。米海依唱完第一首歌,台下就叫好不绝。 第二天,四百五十家美国报纸同时发表了著名新闻编辑柯带莱先生的评论:“米海依。马蒂尼是当代的歌唱奇才!” 原班人马回到法国立即在国内各省市巡回演出。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行人中又增添了一位英语文化教师;米海依每天用三至四小时学习英文。 一九六七年,她到比利时演出。一天帕奥拉公主神秘地领她探望残废儿童。她为戈尔什医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不少病人是乘坐轮椅来到大厅的。演出前,米海依的内心是既同情又不安,甚至感到自己在发抖。 幕起灯亮了。几百双小眼睛盯住从后台微笑着走出来的米海依。她唱尽了所有的保留节目,小家伙们仍不会让她离去。 米海依谢幕二十多次才回到后台。这时台下还传来孩子们的喊叫:“米海依! 米海依!“整场演出、自始至终,米海依表现得相当理智。可是这会儿,她一下子”崩溃“了;她顾不上身旁在场的人,也顾不上化了妆的脸,大声地痛哭了起来… … 这以后,米海依又到瑞士、伊朗、英国、前苏联等地。她在前苏联巡回演出了三十一天。随行同去的共八十人;这是法国向莫斯科派出的第一个完整的音乐团体。 一切都很顺利。飞机还没到达目的地,音乐会的二十万张门票就被一抢而空。 莫斯科人被她的歌声征服了。 巡回演出、音乐盛会接连不断。米海依走遍了地角天涯。她下了飞机,就进汽车,下了汽车,就上火车……,每天晚上,都轮换着新的听众。她唱歌。谢幕,回到化妆室耳边还传来不断的掌声。此时此刻,她开始悟到,斯达尔克常讲的“我的职业”之含义。 在一次车祸之后,米海依的两块椎骨受了伤,她必须卧床休息。她边疗养边学习,同时并没有因此放松练唱新歌,复习旧曲!两个月以后,大病初愈,两条腿还缠着纱布她就到伦敦举行音乐会了。她还很衰弱,甚至她自己担心会不会中途晕倒;然而,听众的掌声使她的身体恢复了平衡。 此后,米海依又到了巴西、维也纳演出。 返回巴黎,行李尚未打开,斯达尔克就决定到农村去一段时间——不是去休息,而是去工作。 因为,米海依需要准备一批新的保留节目。她工作了三个月。接着就为英国和美国电视台录唱了十三个节目。 一九七八年六月,米海依第五次出访日本。独唱会消息刚刚公布于众,座位就被订满。东京之行还有一段小插曲:当米海依演唱《千只鸽子》时,她听到有几百个日本小朋友与她同唱,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事后她了解到,日本许多学校的音乐老师,事先教会了孩子们唱这首歌为米海依伴唱。 每次演出回国后,米海依都立即赶到皮尔·卡丹的住宅,她像一个久别亲人的孩子,渴望见到亲人一样,渴望见到皮尔·卡丹,两人见面后便有说不完的话要说,有道不完的离别之情要道。有一天,皮尔·卡丹专门为她准备了一个热闹的庆祝酒会,一些巴黎名流和达官贵人也应邀参加了酒会。酒会上,米海依穿着皮尔·卡丹为她设计的服装,紧紧地拉住皮尔·卡丹的手,向在场的人们大声宣布:她要为皮尔·卡丹的友谊和服装献上一首歌。顿时全场肃静,大厅里响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声。米海依望着眼前这位时装界的大师,激动得热泪盈眶。美妙的歌声唱出了米海依发自内心的情感。 米海依穿着皮尔·卡丹设计的服装走进了她歌唱生涯的辉煌路程,她的歌声唱到哪里,她就把皮尔·卡丹的服装带到哪里;有多少人被她的歌声陶醉,就有多少人被皮尔·卡丹的服装所陶醉。无论米海依走到哪里,无论是在皇室成员或达官贵人家里做客,米海依身上的皮尔·卡丹服装,都令这些贵妇人们惊叹不已。 米海依。马蒂厄能为共和国的半身塑像“玛丽亚娜”作模特,说明法国给她的荣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此,她自己评论道: “作为象征共和国的模特,这使我受宠若惊。我祝愿法国能够具有像我的职业所赋予我的那种安全之感、工作的乐趣、内在的宁静、稳定而愉快的生活。我祝愿法兰西繁荣;祝愿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因为无论是黄皮肤、黑皮肤,还是白皮肤,大家都是兄弟!” 米海依。马蒂厄是音乐之神的杰作,同时也是时装大师皮尔·卡丹的杰作。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