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二章 南后钟情 左徒拟法


  屈原自幼博览群书,在书中接触过形形色色光辉女子的形象,包括天下的仙女在内,没有一位像眼前的南后这样光彩照人,她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令人神乱目眩,欲罢不甘。这团烈火愈烧愈旺,烧成了一只火凤凰,展翅腾空,朝着那轮初升的朝阳飞去;烧成了漫天云霞,这云霞染醉了山,染醉了水,染醉了华夏大地;烧成了灿烂的花团锦簇,把神州装扮得五彩纷缤;烧成了和煦的春风,熏风徐徐,拥抱亲吻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烧成了甜嘴的蜜,醉心的酒,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团烈火在继续燃烧,陶冶着每一个人,屈原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尾红鲤鱼,栖身于九曲黄河之中,游来游去,是那样自由自在,那样舒心惬意,一日来到龙门山下,腾身一跃,跳上了龙门,变成了一条金翅金鳞的火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抑或变成了一缕烟云,浮于蓝天,鸟瞰大地,随风而动,无拘无束,飘飘悠悠,无牵无挂,好不安闲自在;化作一条彩船,而那团燃烧着的烈火则是汹涌的潮水,掀拥着彩船在湛蓝的夜空中,在如水的月光下航行,似水中的鱼,离弦的箭,不颠不簸,无遮无拦,一直驶向广寒宫,在吴刚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上,喝的是桂花蜜酒,嫦娥带领众位仙女,舒展广袖,载歌载舞,玉兔则敬献上了常生不老仙药……面对这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屈原这位饱学大师,娴于辞令的舌辩之士,竟然变得窘迫无措,木讷寡言。
  郑袖见招,美目流盼,仪态万方地向怀王和屈原走来,她自然得体,落落大方,先轻舒素缟长袖,向屈原施礼问安,然后手捧金樽为屈原斟酒,口中念念有词,多是颂扬赞美之语,连敬三盏。屈原仿佛面对强敌,只有招架之功,毫无回手之力,原本细腻白嫩的肌肤,经酒一激,犹若朝霞夕照,如血的残阳。他尤其禁不住郑袖那灼铄的目光,在这咄咄逼人的目光下,自己似乎在颤栗,在缩小,在融化。他使劲低垂着头,极力回避这目光,以使自己不致过于难堪,因而只能消极应酬,决不敢主动攀谈与搭讪,故难成热烈的气氛。郑袖心灵透亮,眼皮薄,最善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她不愿让自己敬重的人处境尴尬,更不肯自讨没趣,礼节性地敬让之后,又应酬性地让过子椒、靳尚等几位同席重臣,便翩然离去了。郑袖既去,屈原如释重负,偷偷喘了一口粗气,渐渐恢复了常态。
  郑袖毕竟大屈原几岁年纪,又在楚宫混了多年,见多识广,因而比屈原深沉老练,城府更深,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她不动任何声色,回到深宫之后,却心潮起伏,情波汹涌。虽然只有短暂的相处,几乎只是匆匆一瞥,屈原的光辉仪表,却给她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魁梧,四方大脸,两道剑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身着长袍,腰系博带,带佩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英武俊秀,文雅标致,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是天下少有、世上罕见的伟丈夫,美男子。郑袖聪明透顶,睿智过人,且满腹经纶,因而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分析力和鉴赏力,她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由点滴生发开去,借助渊博的知识进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绚烂的意境。那么,郑袖通过屈原这非凡的仪表都看到了些什么呢?看到了他的品质纯洁高尚,他的意志坚韧顽强,他的气质淳朴激烈,他的胸怀宽阔坦荡。他有高深的知识,丰富细致的感情。
  由屈原那羞赧的面容,红彤彤的脸膛,郑袖想到了那轮初升的朝阳,她圆而大,红而美,慈祥而温和,同时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勿需多久,她必放射着无限的光,散发着无限的热,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这光,这热,这能量,温暖着大地,沐浴着万物,给世间带来了勃勃生机。倘若没有了这轮红日,世间的一切——喘息的生命,绿的生灵,奔腾的江河,蜿蜒的山脉,平展展的土地……便不复存在,残留的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
  由屈原那切云高冠,郑袖想到了巍峨的泰山,它有千峰万谷,奇松怪石,飞泻的瀑布,深邃的龙潭,茫茫云海,辉煌日出,漫天星斗似的奇景壮观,星罗棋布般的名胜古迹。它规模宏伟,气势磅礴,阅历深远,物产丰富,实乃天下第一山也。
  由屈原那丝绦博带和宽阔的胸膛,郑袖想到了黄河长江,它辽阔绵长,奔腾无羁,是生命的源泉,华夏的摇篮。航行,灌溉,提供丰富的鱼虾资源,它是中华民族的功臣。千支万派汇注一流,滔滔东去,决不回头,它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志向。汹涌咆哮,摧枯拉朽,涤荡一切污泥浊水,它扬善惩恶,有着回天之力。
  由屈原那明亮的眸子和深邃的目光,郑袖想到了天幕上那晶莹闪烁的明星,群星拱月,无论它怎样明亮,是决不会越俎代庖的。北斗七星一把勺,它给人们指方向。寅时过后,夜空虽然繁星点点,但却渐趋黄昏。又过一刻,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一颗硕大的明星,它闪烁生辉,耀人眼目,这便是启明星。顾名思义,它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出现后不久,新的一天便开始了。
  屈原的出现,也给郑袖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她决心利用他,占有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成功的以往使郑袖变得十分自负,她自问有这个能力和把握。
  郑袖这样想着的时候,心中并不甜蜜,而是有一种难言的苦涩。她是在将怀王与屈原相比,愈比心里愈不是滋味,妊娠期反应似的,阵阵恶心欲吐。怀王,虽称不上糟老头子,但因沉于酒色,未老先衰,知天命之年便躬腰曲背,颇似一只大虾米。最令郑袖生厌的是他那一身鱼鳞皮,与之接触,疤疤瘌瘌,扁锉一般,早晨起床,满铺皮屑,仿佛落了一层薄雪。
  宴罢,怀王径直来到南宫过夜,南后艳妆相迎。经过精心设计和装扮,今夜郑袖变成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初相见,连怀王也不敢相认了。他揉揉惺忪的醉眼,仔细端详,只觉得面前这位妙龄女郎比花更艳,比叶更翠,比蜜更甜,比水更清,比太阳更光焰,比月亮更皎洁,看着看着不由得心潮波荡,欲火中烧,饿虎扑食似地窜将过去,将郑袖搂于怀中,抱上床榻,就要为之解衣宽带,成就鱼水之欢。郑袖既顺从又忸怩,娇滴滴地说道:“嘴边的肉,口中的食,大王何必如此性急!臣妾有话跟大王商量……”
  “莫摆迷魂阵。”怀王满嘴酒气,含含混混地说,“昨夜朕中了你的圈套,竟然喝得酩酊大罪,不得云雨之欢,今夜你又……”
  郑袖急忙解释说:“昨夜臣妾知罪!只见大王为屈原即将进宫欣喜若狂,便陪大王多饮了几盏,不想竟害得大王龙床辗转。倘说臣妾意在设圈套,施迷魂阵,欺骗大王,实在是天大的冤枉!难道臣妾就不愿与大王共享露滴花开之欢吗?为明心迹,臣妾请撞死于大王面前,以效忠贞……”
  郑袖说着汪然出涕,泪如雨下,并以目斜视朱漆圆柱,张开双臂,飞起霞红锦缎披肩,就要向那宫柱撞去。说时迟,那时快,怀王见状,飞速车转后退,以身掩柱,郑袖撞到了他的怀抱里。也是怀王机敏,稍有迟疑,郑袖便要以头触柱,血染寝宫身亡。这一吓非同小可,怀王喝了一晚上的酒,顿时化作浑身冷汗,淋漓而出。他将郑袖紧紧拦于怀中,赔罪似地说:“寡人开句玩笑,爱妃何必如此认真……”
  郑袖将头使劲贴于怀王的前胸,两肩耸动,泣不成声地说:“这等玩笑,臣妾可担当不起……”
  怀王轻轻拍着郑袖的背安慰道:“寡人有失检点,今后决不再开类似玩笑,寡人初犯,万望爱妃恕罪!……”
  怀王话声未落,郑袖“扑哧”一声,破涕为笑了。
  作一代王妃也真不易,要姿色超群脱俗以取宠,要能歌善舞以媚君,还要能假戏真做以欺世。郑袖具备这诸多条件,故不仅能够获宠不衰,权主六宫,还要控制整个楚国和天下。千军万马未必能征服一个大国之君,郑袖的恶作剧却将怀王治得服服帖帖,他主动问郑袖:“爱妃不是有话跟寡人商量吗?快快请讲。”
  郑袖见问,倒反吞吐起来,似乎所要说的话十分碍口,故作思量再三才说:“臣妾有一事相求,不知大王肯应允否?”
  怀王慷慨地说:“爱妃所求,有何不允,哪怕肝脑涂地,朕亦乐而从之!……”
  郑袖卖足了关子后说道:“臣妾所求,实为大王,何需大王肝脑涂地。”于是她将请屈原教子兰的想法及根据说了出来。子兰是郑袖的独生子,时下十六七岁,年龄不大,个头不矮,这也许与父母的遗传和营养有关。原拜令尹子椒为师,子椒老朽昏聩,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况且他很不以教育公子为念,既不传道授业解惑,又不加管束,任其所为,久而久之,岂不荒废了公子的学业!郑袖早就对子椒不满了,但苦于无更佳的人选,便一拖再拖,直至今日。不意屈原突然进宫,岂不天赐良缘!屈原不仅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而且道德高尚,洁身自好,子兰以之为师,必能学有所成,出息成胸有文韬武略,行能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材。这是郑袖欲让子兰拜屈原为师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至于她的隐私,自然不会向怀王吐露分毫。听了郑袖这些颇有见地的精辟分析,怀王大加赞赏,夸她有眼力,识真金,不愧是当今女中之豪杰。原来怀王也有此意,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呀。事情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讲定了,次日颁旨屈原,令子兰行拜师入门之礼。
  郑袖如愿以偿,欢天喜地地服侍怀王上床,共享鱼欢水乐之美,露滴花开之甜。然而郑袖却是在强作欢颜,她及早地吹熄了能让人辨别真伪的灿灿烛焰,这样以来,匍匐于自己凝脂温玉般胸膛上起伏摇荡的仿佛不再是那个皮屑飞散的大虾米,而是一位峨冠博带的美男子,于是她使出一个淫荡女人的浑身解数,助其兴,成其欢,销其魂,失其魄,成就其甘美……
  应该承认,郑袖所谈的那些理由和根据是存在的,也是真实可信的,除此以外,她还有另外两个不可告人的目的:第一,她看得很清楚,用不了多久,屈原的声誉和地位必超过子椒和靳尚,子兰既是他的弟子,必支持将来废长立庶之举,这样,子兰继承王位便有把握了;第二,通过子兰与屈原的师生关系,自己接触屈原就方便得多了,由接触到频繁来往,直至胶漆难分,最后达到占有的目的。
  根据屈原爱橘的特点,怀王下令将左徒府移至楚宫身后一处多橘的园林内,并御笔亲书“橘园”两个金灿灿的大字,悬于园门之上。橘园内有山,有河,有湖,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风光甚是秀丽。奇花四处点染,异卉遍植园中,每当仲春三月,溪水潺潺,绿柳抚堤,繁花似锦,百卉弄姿,莺歌燕舞,鸟雀争鸣,好一个神境仙界!夏天则是荷花的王国,避暑的圣地——池与池相连,塘与塘相挨,池塘内,碧绿的荷叶平铺水面,荷叶上粒粒晶莹的水珠在闪耀,在滚动,似星斗,若珍珠;荷箭高耸,荷花盛开,或红,或白,或粉,争奇斗妍,芳香四溢;乘小舟池中一游,绕荷转悠,采菱摘莲,观花赏叶,好不舒心惬意!橘林片片,枫树行行,深秋季节,枫红橘黄,又是一番景致,令人赏心悦目。橘园与楚宫的御花园毗邻,中间只有一道蜿蜒的矮墙相隔,两园的游玩观赏者,倘登高鸟瞰,彼此均可相见,甚至可招手致意,高声交谈。
  子兰拜师入门之礼在橘园敬贤堂举行,怀王与郑袖都曾大驾光临,以示对屈原的敬重。朝中文武,郢都贤达,纷纷莅临观光,规模之盛大,气氛之热烈,贽礼之丰厚,世所罕见。自此,子兰常来橘园受业,接受屈原的点拨教诲。子兰长得一表人材,既有怀王风流倜傥的风采,又有南后标致俊俏,眉眼传情的神韵,可谓各取其长,龙凤合脉,只可惜跛着一只右足,拐着一只左臂,走起路来一颠一簸,一瘸一歪的,甚是不雅。南后常为此暗自伤心流泪,虽遍访天下名医诊治,但却毫无疗效。
  自从屈原进宫,怀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国宴;自从子兰拜师入门,南后与郑袖出席了隆重的拜门仪式;自从两次与屈原相会,见其仪表,观其风度,视其气质,郑袖便患了一种心病。这病仿佛是圆而软的血块,堵在她的胸口,上不去,下不来,难以排解,使其憋闷,令其窒息,只有肆无忌惮地发泄一通——仰天大笑,痛哭流涕,破口大骂,纵情歌唱,疯狂舞蹈,毁坏器皿,严惩下人,才舒心一些,好受一些,因而她常生活失节,仪容失态,喜怒无常,她甚至敢向怀王使性逞强,捋着他的胡子哈哈大笑。她尤其轻恼易怒,无端逞凶。有一宫女,不慎摔破了一只玉碗,她命人剁去宫女的右手;有一内侍,在听命时翻了一下白眼,她下令挖去了内侍的眼珠;一日午餐,她嫌厨师烧的菜不合口味,派武士割去了厨师的舌头……人的容貌和心地很难统一,而且往往成反比,尤其是表现在女人身上,容貌愈美,心倒反愈黑,愈狠,南后郑袖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怀王很为南后的病焦心,他怕这朵水灵灵的花会憔悴凋零,派太医轮流诊治,总不见有多大转机。
  这病经常幻化成那位峨冠博带美男子的身影,萦绕在郑袖的心头,伴随在她的前后左右,驱不走,赶不散。每当这种时候,郑袖便心气和平,和颜悦色,甚至常无可名状地微笑,坐于梳妆台前精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梳妆,一修饰便是半天。有时独自一人在室内倾情地弹唱,或者翩翩起舞,精疲力尽而后止。
  御花园内有一座假山,名“荆舒”,意为登上这座荆山,放眼楚天,心情舒畅。荆舒为园中的制高点,占地数顷,气势恢弘,奇峰高耸,怪石嶙峋,林丰草茂,禽兽满山。郑袖常登山西跳,愣怔怔地望着橘园出神,毫无疑问,她是在望那位峨冠博带的美男子,这是她们母子的希望。时间一长,她摸出了屈原的行动规律,每天,当晨曦染醉了枫树橘林的时候,他必在橘子湖畔舞剑,雄鹰展翅,燕子穿云,鹞子翻身,闻鸡起舞……一招一式是那样英武洒脱,干净利落,优美传神,令观者魂摇神荡;上午的巳时和下午的申时,他必到溪畔林荫散步,身着白色便衣,巾帻,手执帛卷,或逍遥,或行吟;他书房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或通宵达旦。郑袖既把准了屈原的生活规律,便单等他活动于园中的时候,方登山西眺,常常看得如醉如痴。为了观屈原舞剑,她改变了睡至日上三竿方才起身的生活习惯,每日黎明即起,甚至起得更早,为的是能观赏到屈原书房里那橘红色的烛光和那个模糊不清的剪影。晨风吹乱了云鬓秀发,朝露打湿了锦缎斗篷,她全然不顾。那分隔两园的蜿蜒矮墙,虽说并不能遮挡视线,但却使她可望而不可即,依然觉得讨厌。一日,她乘怀王兴致正浓,说道:“兰儿橘园读书,每日出东门,绕南路,甚是遥远。虽说有内侍相伴,车乘迎送,但颠颠簸簸,耗费时光……”
  “依爱妃之见该当如何?”怀王是个急性子,打断了郑袖的话说,“难道能让左徒来后宫教授不成?”
  怀王愈急,郑袖愈缓,她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何需劳动左徒大驾,两园只有一墙之隔,倘在御花园的后墙开一便门,情同一园,兰儿前往左徒处受业,不过园中走走,岂不方便……”
  怀王闻听,乐不可支,休看她近来迂迂道道,癫癫狂狂,倒是颇有心计,这个主意想得好,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和车马,何乐而不为!
  不久,后宫墙便开了一个便门,跛脚的子兰橘园受业,确是方便得多了。既有门,自然不会专供子兰一人出入,其子可通,其母也就可过。一日清晨,郑袖照例起得很早,攀上荆舒山观屈原舞剑,看着看着,竟不由自主地走下山去,踱向那个新开的、并不大的、少有人出入的后园门,门旁有小太监把守,但并不盘问——有谁敢盘问南后呢?跨过门去,郑袖径向舞剑的屈原奔去,屈原正聚精会神地舞剑,未发现南后来到身边,依然舒展身姿,挥动长臂,前进后退,左跨右迈地舞个不停。郑袖也不惊动他,隐于一株橘树后边窃观,目不转睛地盯着陆离长剑那寒光闪闪的剑锋。屈原的剑实在是舞得太精彩了,大蟒翻身,白猿献果,银燕入林,苍龙折尾,鹞子钻天,丹凤回首,猛虎下山,雄狮啸天……郑袖看得出神,兴奋不已,竟然情不自禁地喝彩起来:“屈左徒的剑舞得好,真乃专诸转世,要离再生也!……”
  屈原闻声,不由得心慌意乱,满脸飞霞,急忙收束了舞姿,放下陆离长剑,上前见礼:“南后早安!臣不知南后驾到,未能相迎,万望恕罪!”
  郑袖款款上前,十分平易地微笑道:“屈左徒不必如此多礼,您是兰儿的恩师,国之太傅,按民间习俗,我等同辈人也,今后相处,随便些为好。”
  郑袖先给屈原松了松弦,然后解释说:“我习惯于早起散步,园中走走,呼吸些新鲜空气。见左徒正在舞剑,便过来了,一则为左徒之精湛技艺所诱,二则想了解兰儿跟先生受业的情况,是否常惹先生生气……”
  郑袖邀屈原溪畔走走,屈原只好从命。首次单独相处,不可能谈得太多,太深。屈原介绍了子兰学业上的长进,多是些阿谀赞扬之辞,诸如聪明睿智,肯于用功之类。郑袖则希望屈原对子兰严加管教,不能娇宠;同时又说,子兰身子骨单薄,又跛着一只右足,实在是可怜……
  此后郑袖又到橘园来找过两次屈原,均因屈原外出而未能相见。接着便是屈原忙于拟订各种法律,出使诸侯。这情形郑袖是知道的,她不是那种堕于情网不能自拔的女人,她胸中装着整个楚国,楚国的现在和未来。她知道,现在树立屈原在满朝文武和举国上下的威信是多么样的重要,因而当他忙于国家大事的时候,决不应该打扰。郑袖是个理智能够控制感情的女人,她放眼未来,极力压抑着感情的波动,收敛了放荡的行为。但是,她依然经常命子兰带礼物给老师,吃的,穿的,用的,可供观赏的珠宝,更多的则是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她猜测得出,屈原定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
  刚刚安顿下来,屈原便投入了拟订各种法律的紧张工作。这是一项继往开来的浩大工程。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资料,先在楚之守藏室①泡了一个多月,翻阅查找,将有价值的书籍资料全都搬进了橘园的藏书阁,以供随时参考;然后又到周都洛阳、鲁都曲阜、齐都临淄等天下藏书最丰富的各大守藏室去安营扎寨,孜孜不倦地查找、阅读、抄录、摘要,因为这是异国他乡,这里的书不能带走。他当了一年书蛀虫,读的书浩若烟海,翻阅的资料车载船装。他曾下大工夫,费大气力,倾注全部心血,研究魏之李悝、楚之吴起、秦之商鞅的变法改革,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
  ①守藏室: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博物馆。

  魏国地处中原,黄河从西北疆蜿蜒穿过,南邻楚国,东与宋、齐接壤,北与赵国毗邻,西邸函谷关,隔黄、渭、洛三水与秦国相望。这里一马平川,是中原水陆交通的要道,全境除黄河以外,无险可守。它处在战国七雄的中心,周围都是觊觎它的强敌,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公元前44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虽然夺取了政权,但却很不巩固,四境以外的强敌不断侵扰,威胁着魏国的安全。在此形势下,魏文侯决定对魏国的政治实行改革,打击归贵族的势力,刷新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富国强兵,以御外侮,保卫新生政权。他下令求贤,聚集革新人才,师事子夏(孔子弟子)、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重用李悝、西门豹、翟璜等人,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变法改革。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魏文侯时曾任过北地守,后来任魏相,其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在政治上,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即取消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新的封建官僚制度,对新兴地主阶级人士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和俸禄;按其才能的大小授予职位,实行赏罚严明的制度。李悝还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徕)四方之士”,他说,父亲有功而使儿子食禄,这是无功而食禄,而且出门就乘坐车马,穿着美丽的皮毛袍子,以为荣华富贵,回家时则有乐队奏乐使其子女安乐,这样就乱了地方上的礼教。有这种情况,就该剥夺贵族之子的世袭俸禄,用这些来奖励外来之士。
  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李悝为一般五口之家的农民算了一笔账,认为他们种田百亩(合今三十亩左右),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待交完租税,留足口粮,支付各种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连添制衣服也感到困难,若遇上疾病、丧葬等事或国家增加苛税,就更没有办法了。李悝提出“尽地力”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困难,这就是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他设想每亩若增产或减产三斗粮食,全国就相差很大的数量。
  李悝主张实行的“平籴法”,用以保障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农民的生活稳定。其办法是:丰收之年,国家按平价多收购余粮;歉收或灾年,国家仍按平时的粮价出售粮食。这样以来,即使是灾荒之年,粮价也不会抬高,农民就不会因饥饿而逃亡了。
  “尽地力”和“平鹮法”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在法治上,李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保护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总结了春秋以来各国的法律,著《法经》六篇。他认为国家最重要的政事莫过于防止和惩办盗贼,以保证百姓的财产不受侵犯。因此,他把《盗法》和《贼法》两篇放在《法经》的前面,其次是《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总之,《法经》打击的主要对象是盗贼,以维护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
  李悝的这些改革措施,巩固和发展了新生的魏国政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吴起正是在李悝变法期间从鲁国来到了魏国,文侯知其能,任以为将。吴起不负文侯之知遇,西击秦,拔五城以报,巩固了魏国的西部边境;后又与乐羊共伐中山,大获全胜。中山之役后,魏文侯因吴起功大,于公元前406年任命其为西河守。吴起在西河推行李悝的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归结起来可有如下三个方面:一、在政治的上下级和伦常的上下级关系(君臣、父子)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制的新秩序;二、改革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旧风俗、旧习惯,教育人民建立封建社会的新风俗、新习惯;三、在经济上发展生产,使府库充实,为边防军提供充足的粮草,为魏国的强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四、改革军制,创建魏“武卒”,以法治军。另外,他还主张“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即任人唯贤。他在西河大胆地从下层提拔了一批拥护改革的新兴地主阶级官吏和军队将领,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他在西河改革的顺利进行。
  公元前383年,吴起因受王错馋害,从魏国投奔到了楚国。当时的楚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舟楫、灌溉和渔猎之利,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旧贵族权力太大,分封的贵族太多,这些人专横跋扈,对上威逼国君,对下欺压百姓,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国内常有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政治上很不稳定,国外则常受因变法改革而崛起的魏、韩、赵诸国的侵扰。在这危难之中,楚悼王即位,他对楚国的落后状况非常担心,目睹“三晋”通过变法逐渐强盛起来,认识到改变楚国面貌的唯一途径是进行社会改革。吴起在魏的功绩,楚悼王早有耳闻,十分钦佩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马上召见之,给予最高的礼遇,任其为令尹,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
  <<一、政治上的改革>>
  (1)提倡法治,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明法审令”,使大家都知道国家的法令,以便贯彻执行。吴起在楚所行之“法”,基本上是《法经》的内容,用法律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利于在楚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
  (2)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新法规定,分封的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第四代不再享受世袭特权。废除那些远房公族的世袭特权,为在楚国普遍建立郡县制开辟道路。降低大臣的地位,削弱大臣的权力,从而使楚国出现了统一的局面,加强君主集权。
  (3)打击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分封制的世袭制度,把剥夺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给予新兴地主阶级人士。原来楚国的旧贵族大都住在京都,有豪华的住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凭着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肆无忌惮地破坏变法改革,严重威胁着郢都的安全。吴起用强有力的政治手段,下令严禁私门请托,树立楚国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楚国政治开始清明,官吏逐渐廉洁。吴起又使公私分明,不能以私事妨害公事,不受谗言的迷惑,保证忠良之臣不遭诬陷。不听随便附和的话,不用苟且容身于世的人。办事只要求符合道义,不管别人对此是毁谤还是称赞。把住在京城的旧贵族迁徙到边远的土地辽阔、人口稀少的荒芜地区,用政权的力量强迫他们离开自己的世袭领地。这对旧贵族是疾风暴雨的扫荡,割断了他们与封地的联系,弄得这些人狼狈不堪,叫苦连天。
  (4)在对国家机关的改革中,吴起坚决执行“用人唯贤”的方针。他雷厉风行地改革楚国庞杂、臃肿的官僚机构,下令“罢无能,废无用”,裁减那些不急需的、可有可无的官员,并且减少官吏的俸禄,把这笔钱拿来俸养那些新选拔出来的军士。
  <<二、经济上的改革>>
  当时,楚国存在着不少游手好闲的策士和说客,他们不仅不从事生产,反而到处盅惑人心,破坏变法,扰乱社会秩序。吴起下令“禁游客之民,精(纯洁)耕战之士”,使人民安居乐业,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把奴隶主贵族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开垦荒地。这样以来,农业生产的人数有了保证,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积极性能够发挥,从而使楚国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
  <<三、军事上的改革>>
  为了改变楚国国贫兵弱的局面,吴起提出“厉甲兵以时争于下天”的主张,用裁减政府的冗员和减损奴隶主贵族的俸禄的经费,“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他要为楚国建立一支魏“武卒”那样的军队,以法治军,奖励军功,提倡耕战,把兵权集中由国君统一指挥。经过这些改革,楚军战斗力大大增强,南征北战,逐鹿中原。
  吴起一方面搞军事改革,另一方面从备战观念出发,加强了都城鄢郢的保卫,把原来只有二版的城墙加高到四版。①
  --------
  ①四版:相当于今天二丈二尺左右。

  经过上述这些变法改革,楚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不仅无人再敢觊觎,而且不断向外扩展,使许多国家闻名丧胆。十分可惜,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因楚悼王突然死去,遭到旧贵族的疯狂破坏而夭折了,所以楚国这次强盛只是昙花一现。秦国在东周时期,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贤。卫人公孙鞅(仕秦有功,封于商,号商鞅)应募入秦,得秦孝公信任,变旧法创立新法。秦的旧势力较小,因而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使秦成为七雄中的第一强国。
  公元前359年,商鞅进行了第一次变法,其要点为:
  (一)组织民户。重编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同受重罚。
  (二)加强劳动力。户主如有两个儿子,儿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谋生,否则加倍出赋税。
  (三)奖励军功。立军功的人,各按功劳大小受爵赏;私斗的人,各按犯罪轻重受刑罚。商鞅制定秦爵分二十级,一至八级为民爵,九级以上为官爵,安民立功得爵,受各种优待,有机会成为中小地主。
  (四)崇本(耕织)抑末(商贾手工业)。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超过一般人产量的得免徭役。工商和游手贫民,连同妻子没入官府做奴婢。
  (五)变领主为地主。无军功的宗室(贵族领主),一概废除他们的名位,按军功重新规定尊卑爵秩等级,各依等级占有田宅臣妾(奴隶)。
  秦国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不穷乏)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农村)邑(城市)大治。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进一步的地主政权化。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二)开辟阡陌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承认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四)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革除残留的戎狄旧俗。悬赏招徕邻国农民到秦国种地,给田宅,免兵役,使专力耕织。秦民服兵役,轮番出战,常有余力。秦足食足兵,有战必胜。
  商鞅两次变法,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无比的统一国家。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车裂商鞅,杀商鞅全家,但商鞅新法却基本上相沿不变。
  除此以外,屈原还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周礼;楚盛王之法制术数;赵烈侯的新法,“以仁义,约以王道”,“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以及申不害的“术道”等等。
  一切准备——主要是资料的准备——就绪,屈原便开始了拟订各种新法的紧张战斗。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一则新法公布前要绝对保密,二则排除干扰。他将床榻搬进了书斋,夜以继日地工作,困倦已极,蜷曲于床,曲肱而枕,和衣而寝,略作休息。在鄂渚时,屈原从强人手中救了一名少女,名婵娟,十六岁,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甚是可怜。应婵娟姑娘之苦苦哀求,屈原将其收为义女,留在身边,情同骨肉,相依为命。婵娟虽出身微贱,命运不济,但却聪明颖悟,轻盈玲珑,俊俏洒脱,且极其能干,每日照料屈原的饮食起居,真情实意,犹似贴身小棉袄。她既感激屈原的救命之恩,又十分敬重他的人品和学问,尊之若父,戴之若天,总以“先生”称之。为了节省时间,一日三餐,均由婵娟将饭送到书斋来吃,屈原每每一边工作,一边进食,或者干脆忘记了吃饭,婵娟提醒催促,无济于事,害得她一遍又一遍地为之温热,有时一天仅用一餐,且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经常出入屈原书斋,伴其工作的还有另一个青年,这便是助手宋玉。宋玉是怀王派来协助屈原拟订新法和改革方案的,他的任务是保管书籍,查找资料,抄抄写写,料理日常事务,犹今之文书或秘书之类。这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有着超群的仪表和出类拔萃的机敏,且酷爱文学,能写很漂亮的辞赋,这也许是怀王派他来做屈原助手的重要原因。宋玉深感怀王的隆恩盛德,决心借此机会向屈原学习,时刻以师事之。
  有了前人的成功经验,经过鄂渚一年的实地考察和工作实践,屈原对楚国的社会现实了如指掌。他人的先进经验与楚国的实际相结合,便是屈原所拟新法的内容。自幼博览之书犹一座高耸的巨峰,屈原矗立于峰巅之上,鸟瞰天下,放眼未来,所拟之法必将绚烂璀璨,映照得楚国大地一片光明。
  正当屈原拟订新法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的时候,忽有家丁乘风破浪从乐平里赶来,原来屈原那八十高龄的祖母就要离开人世了,弥留之际,嘴里总在含混不清地念叨着“平儿”的名字,大约不看这掌上明珠一眼,老人是难闭上眼睛的。为了随老人的心愿,也为了让老母亲少受一点病痛的熬煎和折磨,伯庸派家丁来郢都招屈原速归故里。
  屈府家丁的这些话是在书斋外跟宋玉说的,他欲找屈原,宋玉拦阻,他便风风火火地陈述了这必见屈原的理由。其时书斋内的屈原正攀在一个高凳上,探身去找那放在书架上的书简,闻听此言,突感热血上涌,头晕目眩,从高凳上跌落下来,额头撞在几案上,顿时血如泉涌……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