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我李翰祥还没有老,还有很多的热血!我很想在有生之年,能够亲自 拍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李导,李家坟这个地名……似乎不太吉利!”李翰祥不以为然: “我历来不迷信 时光荏苒。转瞬已是1996年的盛夏八月。一架民航客机从香港维多利亚海湾边的启德机场上,一跃飞上蓝天。已经年届七十高龄的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就坐在这架飞往首都北京的客机里。他的颜容红润而饱满,精神奕奕,丝毫也没有老态。十四年前,李翰祥也是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开始了两部历史巨片《火烧圆明园》与《垂帘听政》的拍摄。今年8月,李翰祥再次飞往北京,他是要再烧上一把火——破天荒地执导平生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火烧阿房宫》! “本来在拍完《火烧圆明园》以后,我就打算‘息导’了的,可是,我总觉得我李翰祥还没有老,还有很多的热血,所以,我很想在我有生之年,能够亲自拍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在1996年农历三月初七日,李翰祥在香港的家中庆贺他的七十岁大寿。酒席宴上,面对着无数亲朋好友的笑脸和那些频频向他举来的酒杯,这样自豪地对亲友们许下宏愿,他说:“有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可是我却没有感到我已经老了!我还想大干一场,非要拍出一部多集连续剧来才能罢休!” 当时,杯盏交错,李翰祥的身边响起了一片祝贺之声。 李翰祥确实越活越年轻。他的心脏自从1978年冬天在美国洛杉矶做过一次大手术以后,1980年冬天——12月25日,圣诞节那一天,也就是他心脏搭桥手术痊愈出院的两周年,李翰祥第二次应邀赴美的时候,他又一次回到了洛杉矶市那家为他做过心脏大手术的美国医院里,请原来为他主刀的美国医生再为他做一次手术后的复查。李翰祥当时曾经很担心自己的心脏手术是否可能留下某种隐患,抑或是得以再度复发。这当然是李翰祥及其家人尤为关心的大事。可是,经过那位医术精湛的美国心脏科医师的悉心诊断,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以后,美国主治医生十分欣喜地用英语告诉李翰祥说:“你的心脏很好!他先生,可以无愧地说,你是近几年在施行心脏血管搭桥手术中恢复最好的一位病人!你称得上是我医学生涯的得意杰作!你的身体不仅恢复得快,脉搏跳得正常,血压也不高不低,脸色黑里透红,看样子你要比手术前还要健康得多嘛!” 李翰祥很高兴! 美国医生的话果然有的放矢,没有虚言。李翰祥自那次很重要的手术以后,着实又在中国的影坛上驰骋了好一阵子!真是应了那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欲语! 李翰祥在祖国内地首次开拍的两部历史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果然不负众望。两片仅在香港地区就取得了港币二千万元的高票房收入。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也纷纷购买电影的拷贝。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对香港(合拍)影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颁发优秀影片特别奖!也使主演双片的内地女演员刘晓庆在海外打响了知名度。1995年,香港电影导演会也鉴于李翰祥多年执导,特别是到祖国内地拍摄多部有影响的历史影片之功绩,授予他一枚金灿灿的荣誉大勋章! 李翰祥一度成为炫目耀眼的银坛巨星。 但是,很多观众,特别是内地的电影观众,对李翰祥自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片以后的动向,却不其甚了了。 这十几年李翰祥在做些什么呢? 李翰祥将头倚在收音机的座椅靠背上,他在云海的沉浮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朦胧的梦境。在那个似梦非梦的意境中,李翰祥似乎在追思那些状若云烟的往事…… 1984年香港的《镜报》杂志第八期,确实刊登了一位名叫洪旻的新闻记者所写的采访录,那篇文稿的标题也确实是被冠以《李翰实之梦》! 李翰祥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梦!那是些玫瑰色的,绚丽多姿的梦!有些梦他在日后得以实现了,有些梦直到现在也还仍然是一个魅人的梦! 记者的笔触很朴实,但却将我们所有读过《李翰祥之梦》的人引入一种似梦非梦的恬淡安谧的境界中去。那是在九龙尖沙咀的帝苑酒店的雅座里,李翰祥在璀璨的落日余晖中向记者悠闲地畅谈他的艺术之梦。李翰祥很想在结束他四十年的影坛生涯之后,以“息导”的心态,准备再回祖国内地拍一部名叫《火龙》的电影。这是以晚清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中心人物的影片。早在1978年冬天,他在上海与好友苏诚寿计议拍《周恩来》的时候,在李翰祥的心中已经在思考有朝一日他要将溥仪遗著《我的前半生》搬上银幕的打算。可是那时因为“四人帮”刚刚被打倒不久,拍溥仪的计划未能实现。到了1984年,形势则非常有利于李翰祥去实现他的夙愿。李翰祥认为封建皇帝好比一条龙,皇上死后一般称之为“龙寝”。晚清十几位皇帝殁后,他们的灵枢大多都埋葬在距北京不远的马兰峪清东陵里。那里是燕山的余脉,群峦嵯峨,万木森然。一座座金碧辉煌的飨殿与坚固的方城宝顶里,深葬着数十位皇帝、皇后与嫔嫔妃妃。可是,唯独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在死后,他的遗体被火化了!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奇迹。 李翰祥在纵谈了大清皇陵的历史后,兴奋地对记者说:“我的片头就是溥仪死,溥仪火化,熊熊的烈火燃烧着溥仪的身躯。然后在熊熊的烈火中,叠印出《火龙》的字幕!《火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 啜饮着带有苦涩甜味咖啡的李翰祥,他那双深邃又睿智的眼睛透过帝苑酒店的高大落地窗,凝望着远方湛蓝湛蓝的海。一轮夕阳宛若一个浑圆的蛋黄,在灰蒙蒙的暮霭中渐入地表。他的思绪已经随着他闲聊的意识流,心驰神往地回到了祖国内地。北京西郊八宝山,那里有溥仪的一盒骨灰,后来,经征得溥仪遗孀李淑贤的首肯,已将末代皇帝的骨灰移葬清西陵去了。李翰祥记得:1984年6月5日,李翰祥为了尽早实现他开拍《火龙》的梦,曾经亲自找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一幢高层建筑。在一间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李翰祥终于亲自面见了溥仪的遗孀李淑贤。 这位与李翰祥年纪相仿的杭州女人,住的居室与李翰祥原来所预想的大不相同。整齐而清爽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四把电镀椅。冰箱上的一支鲜红的塑料花是唯一的点缀,一幅周恩来与她及溥仪的合影映衬着这位孀居老妪特殊的经历。 “我是一个悲剧人物,从生下来就是苦命。在溥仪活着的时候,我和他曾经有过六年的好时光,我对他虽然谈不上爱情,可是感情总还是有的!”善良贤惠的李淑贤近年来在这里接待过数不清的来访者,她几乎对每一位采访她的人都会用这样充满悲论的口气开始谈话。李翰祥对她当然决不仅仅是采访,他是想请李淑贤支持自己开拍电影《火龙》的计划。李翰祥在西直门访问李淑贤之前,已有意大利想象影业公司准备将《我的前半生》搬上银幕,取名为《末代皇帝》。另一家准备以爱新觉罗·溥仪为题材拍摄彩色历史片《中国的故事》的厂家,是美国电影公司,执导者便是曾经导演过著名影片《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前半生》已呈炙手可热之势。李翰祥是在人人争拍溥仪的不利条件下,走进李淑贤房间的。出乎李翰祥意料之外的是,李淑贤并不受外国影业公司高额美元的诱感,不但对李翰祥拍摄影片《火龙》毫无任何疑义,而且她还正式委托李翰祥导演,作为已故爱新觉罗·溥仪及李淑贤女士本人的所有著作、资料的出版、再版、翻译及改编影视一切海外权益的代理。李淑贤的信任与诚恳的委托,感动了感情丰富的香港导演李翰祥,这就是从北京回到香港以后,马上进入《火龙》剧本的创作与筹措资金的原动力。 李翰祥此次内地之行,还去了一次东北。去了辽宁省锦州市锦西县沙河营大队苏家屯的故里。李翰祥的另一个收获是在东北会见了爱新觉罗·溥仪的嫔妃、“福贵人”李玉琴。这次访问使他对已故的溥仪有了比资料以外更丰富的感性了解。李翰祥决计在《火龙》影片中将末代皇帝拍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的历史人物。 李翰祥已经选定香港演员梁家辉做他未来影片《火龙》中的主角——溥仪皇帝。李淑贤一角李翰祥在心中已经选定了两人,一位是在《垂帘听政》中扮慈禧的刘晓庆,另一位是“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潘虹。但是,究竟请哪一位当他《火龙》中李淑贤的扮演者,此时李翰祥尚难确定。此外,剧中尚有溥仪的婉容和福贵人李玉琴两位角色,李翰祥在反复思考以后,决定请他的两位女儿李殿朗与李殿馨来分别扮演。李翰祥希望《火龙》能是继《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后的又一部清宫片。 李翰祥1984年春天所构思的“大都花城”旅游名胜地的设想,是他在北京昌平县境内搭设“圆明园”旧址后的思想飞跃。因为他在拍完《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片后,曾一度滋生一种“息导”之念。那么,如果李翰祥不再执导电影以后去做些什么?于是他很自然地会产生这种开发旅游区,兴建仿古街的构想。 可是,李翰祥终究是一位对艺术赤诚的电影导演。尽管在北京顺义县兴建“大都花城”的梦想因为种种因素未能成真,但他所热心痴情的电影《火龙》却如期地在内地开拍了! 在《火龙》的电影剧本改编完成以后,李翰祥导演为了面见有“悲剧之星”美誉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女演员潘虹,他曾经由北京飞一次成都。当然,在此之前,李翰祥也是先在银幕上与潘虹谋面了。那是在北影厂的放映室里,李翰祥见到潘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彩色故事片,一是周予执导的《杜十娘》,二是孙羽导演的《人到中年》。李翰祥对潘虹在《人到中年》里所饰演的女医生陆文婷,当然十分欣赏,因为在他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在内部传出潘虹将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消息。李翰祥颇感到惊奇与欣悦的却是,潘虹所主演的古装片《杜十娘》。这是一个人人尽知的老故事,而且李翰祥在香港从影数十年间,已经多次看过香港、台湾以此题材而拍摄的多种故事片,同时也观看过同名戏剧。可是,李翰祥看了潘虹所演的杜十娘却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大运河上杜十娘随李甲回乡的一场戏,李翰祥认为潘虹的表演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当她闻知李甲已将她转卖大盐商孙富时,灯灭。油灯复燃以后,巨大的银幕上只留有潘虹那双呆然若失的大眸子,李翰祥是多年拍片的导演,平生拍过多少演员的眼部特写,他已无法记得清楚。可是潘虹那双震惊的大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愫,其感染人的魅力则是少见的。 李翰祥很喜欢《杜十娘》这部影片,他欣赏大运河所特有的风光和女歌星为杜十娘在河舟中所配唱的动人歌曲。潘虹所扮演的杜十娘成为了一个罕见的、活脱脱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在李翰祥的脑海中打下了烙印。所以他对潘虹的评价是:“潘虹的表演极富内涵!未来的李淑贤也应该是一位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物,潘虹演这个人物看来是非她莫属了!……” 在酷热的成都古城里,李翰祥终于见到了银幕之外的“百花”、“金鸡”双奖的获得者——“悲剧之星”潘虹。出现在李翰祥面前的潘虹,文静而姻雅,根本没有那种李翰祥所担心的大明星的架子。她穿着一条蓝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消瘦白皙的面庞,一双大大的眼睛十分醒目。潘虹毕竟是潘虹,她的与从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她那不戴金灿灿的首饰,不施粉黛,以本来的天生丽质来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更主要的是潘虹的深沉,这种深沉的女性气质则恰好是李翰祥导演在《火龙》一片中所需要的。因为李淑贤——溥仪皇帝的遗孀,应该具有一种与潘虹很相近的深沉性格。所以,李翰实亲自将他执笔写成的历史影片《火龙》的文学剧本交到了潘虹的手中。 潘虹的片约甚多。但是她还是用最快的速度将李翰祥的剧本《火龙》仔细看过。她无疑从心底里喜欢《火龙》,喜欢剧中人物李淑贤,因为再次见面的时候,李翰祥最先从潘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得到了潘虹将与他合作《火龙》的肯定答复。 “很难免,凡是和我合作的演员,最初时都会有一种心理压力的!”李翰祥善于窥探演员的内心世界。他对潘虹所说的这番话,其真实的含意在于,从香港来内地拍电影的李翰祥,会继续沿用他在香港和台北的习惯,即:演员必须在拍摄的当日清早得到当日所拍镜头的最后分镜头剧本,这是大部分内地演员所完全不能习惯的。此外的含意是,他李翰祥一旦正式开拍一部电影,决不像某些导演那样拖、磨、等、靠,有时一天时间也很难拍下一个镜头。李翰祥急性子,他所讲究的是雷厉风行,有时一个工作日他甚至可以拍摄四五十个镜头。这种快节奏的拍摄风格是一般初次与李翰祥合作的内地演员所无法适应的。这是李翰祥的担心,他在与新合作者接触的时候,往往喜欢先将丑话说在前头。李翰祥对潘虹这样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更该如此。 “李导演,请放心。”潘虹的心头确有一种隐隐的精神压力,但是她却又不肯承认这种压力。那是因为她对李翰祥所提示的话,理解成另一回事。心性坚韧的潘虹,自然并不惧怕香港导演的快节奏工作方法,她从内心里甚至很喜欢这种颇有效率的摄制特点。潘虹所理解的压力,来自于一些影界人的传说。早在潘虹结识李翰祥之前,她就耳闻李翰祥无论在香港片厂还是在台湾片厂,都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因此有人将李翰祥比成日本的大导演黑泽明。还有人说,李翰祥在香港、台湾培养一大批著名的演员,如甄珍、汪青、秦汉、汪铃、林青霞、林黛等等。同时也提携并培养了一些著名的电影编导,如宋存寿、胡金铨、朱牧等等。譬如李翰祥对宋存寿的关切、支持就在港台传为美谈:宋存寿准备拍摄电影《破晓时分》时,因为是初次执导,连电影的分镜头剧本也是李翰祥为他写好,又扶植他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开拍的。可是,也有另一些人李翰祥对其是严厉有余的。60年代李翰祥在台湾主持“国联”的时候,有一位编剧很想拜李翰祥为师,但是李翰祥却因为对此人不了解而将其拒于门外。那人却有一股坚韧的上进心,为学成本事并不怕冷淡。他第一次将自己所写的习作送给李翰祥指教时,是心中惴惴,战战兢兢而来。不料李翰祥将那剧本只看到一半,便掷到门外,不肯再读。怎奈那位编剧是位百折不回的人,他将李翰祥丢到门外的剧本小心翼翼地拾起来。拿回家里又开了几个夜车,将剧本从头至尾又改写一番。第二次再去见李翰祥时,李翰祥终于被他的诚恳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不但亲自为他指出缺点,李翰祥还亲自为他加工修改。这部影片拍成后,那位编剧也成了名。从此他与李翰祥结成了莫逆之交。这些有关李翰祥早年的故事虽然大多带有深深的褒意,可是对刚与李翰祥接触的潘虹来说,也难免有些隐隐的怯意。但是,潘虹是位外柔内刚的杰出演员,他对李翰祥的回答是:“《火龙》的剧本我看过后兴趣甚浓。我认为作为一个演员,碰到好剧本、好角色的时候总是很开心的事。请李导演不必担心,我决不会因为您的名气大而产生心理的压力!……” 不久,李翰祥的《火龙》在北京开拍了。李翰祥再一次地出现在璀璨辉煌的紫禁城中。他的电影摄像镜头,再一次地对准了那些明清两代留下来的绚丽瑰宝,对准了他心目中的神——龙——溥仪!前一次他所拍的是晚清最狠毒的皇太后,此次李翰祥将根据溥仪的遗著《我的前半生》和李淑贤女士所著的《他的后半生》,来拍出溥仪的完整一生!这是李翰祥多年的一个梦想啊!从神到普通公民的末代皇帝,将在李翰祥的未来电影中成为一条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火龙”。 当李翰祥的美梦成真,1985年春天《火龙》拍竣的时候,国内外及港台的电影期刊纷纷报道《火龙》的成功。其中有一家期刊这样评价:“李翰祥对潘虹扮演的溥仪夫人李淑贤、梁家辉扮演的溥仪十分满意。他认为他们在外形上和气质上都非常‘神似’,对他们的扮相和表演颇具信心。李翰祥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敢说自己是清史专家,但是我会比一个外国人,一个意大利人或其他国家的人,更能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会把《火龙》拍好。’……” 北京东城朝阳区,有一处名叫李家坟的地方。 李翰祥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八月里,来到了这里。李翰祥展望着偌大一片开阔地,频频地点着头说:“这个地方很理想,处在城乡的结合部,很僻静,又不引人注目。我看在这里作为我们《火烧阿房宫》的外景地,是很好的,因为我们剧组的许多机器,从香港运过来以后,就可以放进那家商店的仓库里。我们已经与那家商店洽商好了,我们可以租下那间仓库……” 随同李翰祥一齐来李家坟踏查剧组外景地的几位香港助手,都被李家坟这片僻静而远离京城尘嚣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高层建筑频频拔地而起的北京,在城区内选一处可供《火烧阿房宫》剧组当外景地的地方,实在是太难找了。自从八月初李翰祥由港飞京以后,剧组的其他主创人员也都逐渐来到,他们先后在北京的几个区驱车寻找外景地,均没有太合适的地方。现在李翰祥终于在他北京的住所团结湖附近,发现了李家坟这个可供剧组驻扎并播景的场所,所以李翰祥十分高兴。 他的身后簇拥着该剧的执行导演夏祖辉和制片主任、剧务等等。作为《白娘子传奇》的执导者夏祖辉,此次应李翰祥之邀前来北京与李翰祥合作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火烧阿房宫》,他当然很兴奋。但是他对李翰祥选中朝阳区的李家坟来作为剧组的外景地很觉诧然。这时人群里有人说:“李导,李家坟这个地名……似乎不太吉利!” 李翰祥不以为然:“我历来不迷信。李家坟的名字有什么不好?朝阳区内不是还有个八王坟吗?西郊也还有个公主坟啊,这只是历史留下的代号,有什么大惊小怪!” 于是李家坟就正式定为外景地。 李翰祥独自在李家坟祥倘。在盛夏的时节,难得如此绿树荫浓的开阔地。他在默默地运筹帷幄,将在何处搭景,何处安营扎寨。 自从1984年《火龙》在内地拍完以后,1985年至1986年间,他在香港又拍了一部取材于晚清宫廷史料的故事影片《八旗子弟》。1988年,李翰祥又来到内地,邀请北影演员刘晓庆拍了一部《西太后》,这就是后来上映时改名为《一代妖后》的影片。大约是1991年他所拍成的《敦煌夜谭》一片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不知因为什么。李翰祥忽然又产生将兰陵笑笑生所著的那部可以传世的名著《金瓶梅》搬上银幕的奢想。当时,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刮起了一股《金瓶梅》热。一部在香港印制而成的《金瓶梅词话》拿到内地去居然可以卖到数百元一套。因为在那个时候,内地只允许将这套有色情描写的著作印若干本,在内部发行。李翰祥或许正是受到这股“金瓶梅热”的冲击与影响,在这一年的春天,他在香港以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的名义组成摄制组以后,便径直来到山东省的临清县。李翰祥这位平生到世界各地选拍外景的老导演,来后第一眼就看中了临清那片清丽旖旎的山山水水。 李翰祥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山东临清县选《金瓶梅》的外景?那是因为熟读名著《金瓶梅词话》的李翰祥,对山东临清心仪已久。诸多“金学家”都一致认为,兰陵笑笑生在撰写这部名著的时候,确实是以山东临清这片山山水水来作为他创作描写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背景的。李翰祥来到临清亲自踏看以后,方才惊奇地发现,兰陵笑笑生在书中所描绘的许多景色,时至现在在临清县仍然可以发现它们的遗迹或影踪。 “我发现临清这个地方的山水风光,甚至可以直接联想到了张择端所绘的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这里所留下的历史建筑陈迹太多,极像元明两代上河一带的风土人情。”李翰祥在决定将山东临清县作为他拍摄《金瓶梅》一片的主要外景地,并与山东临清县政府签署协议的同时,他又建议临清可否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境内修筑一条临河街景,可以命名为“清明上河图文化娱乐城”。另一项需要投资的巨大工程则是“金瓶梅文化城”。李翰祥的这两条建议,只有他本人清楚该是1984年春天,他到四川成都亲自面见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时候,所提出建议在北京顺义县建筑“大都花城”旅游点区设想的一个发展。因为李翰祥既是一位胸怀奇才的电影导演,同时他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也是一位地道的旅游家!李翰祥在临清提出的两项发展旅游的建议,勿庸置疑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格外重视。 《金瓶梅》在1992年春天,准时开拍了。当时,那些关心李翰祥的朋友们,都非常担心李翰祥如何在电影中处理《金瓶梅词话》中有关潘金莲、西门庆、李瓶儿等人之间诸多的性格描写。唯恐他陷入港台某些三级片的老路上去,从而玷污了他一生从影生涯的高尚操守。李翰祥终究是李翰祥,他早在开拍《金瓶梅》之前,就对拍片有了一条严肃的宗旨,那就是如李翰祥所说的那样:“请放心,我将不会按照香港流行的三级片的路子去拍,而是看重含蓄和美感,不给观众留下色情春宫片的感觉!……” “雁冰兄,在你所写的数十部历史小说中,我尤为喜欢的只有两部。”李翰祥独自来到一株百年的古槐树下,这里浓荫匝地,凉风习习。他坐在一块硕大的青石上,定定地凝望着夏日里万里无云的远天。1996年的夏天,北京似乎比往年的气温高得多,从香港来北方的李翰祥,感到北京似乎比香港、广州还要热得多。这是什么因由的气象变化,李翰祥无法猜知。他在闷热的季节里,想着很悠远的往事。那是60年代中期他去台北办“国联”公司的时候。李翰祥几乎每到拍摄闲暇时翻翻台湾的报纸,都会有意无意地发现每日必见到一个熟悉的人名:高阳!李翰祥无意一一去拜读高阳在各报副刊上所发表的小说与随笔。可是,他却感到报上手书的毛笔字“高阳”两字确实是笔酣墨饱,很鲜亮,也很醒目。后来,李翰祥在拍电影《缇萦》的时候,不能不去拜访已有历史长篇小说《缇萦》畅销于世间的台湾大作家高阳。 李翰祥初来高宅时不觉一惊。因为在他看来一贯以写历史长篇饮誉于世间的大作家高阳,家中一定藏书甚多。谁知李翰祥所见到的高氏书房却是四壁空空,最引人注意的摆设不是作家文人所必备的书籍、古玩与文房四宝,比比皆是的居然是些空酒瓶!李翰祥发现那些东倒西歪的空酒瓶中多以威士忌、花雕为多。当然也有些叫不上名来的外国洋酒的空瓶。当李翰祥与高阳隔桌而坐,经过短暂的交谈,闻之作家高阳也与他的夫人张翠英同为杭州人氏时,两人的距离便立刻拉近了。李翰祥接过高阳为他所斟上的一杯醇酒,饱饮了一口,说:“我最为喜欢的自然是您所著的《慈禧全传》,这是因为我自幼就酷爱清史的缘故。其次就喜欢您的《塔索》了。雁冰兄,我真的就不明白您这书房里没有几本书,那历史小说又如何能够写得出来呢?谁都知道您对清王朝的历史清清楚楚,甚至哪一位皇帝的生辰年月也记得不差分毫。这些东西都在哪儿得来的呢?” “喝酒喝酒!”高阳见了杯中之物便兴致勃勃,忘乎所以。他一指头部说:“东西全都在脑袋瓜子里!……” 李翰祥越发地感到惊讶,问道:“脑瓜里又怎么可能装得下那么多东西?那些源源不绝的历史知识又从何处而来呢?……” “自然都是书里来的。”高阳见导演李翰祥与他十分投机,又刨根究底地询问,便从抽屉里寻来一枚鸡血石的印钤来,举起来给李翰祥看,说:“你一看这章子,便也知我许晏骄的毕生所好啦!……” 李翰祥接过那枚高阳自刻的篆字闲章来一看,原来刻有“酒子书妻车奴肴妾”八个字。他立刻蹙眉问道:“这八字又如何来讲?我为何看不懂它?” 高阳连连饮酒,笑道:“亏你还是博学多才的大导演呢!莫非连这八字闲章也看它不懂吗?我说酒为吾子,就是说我许晏骄一生嗜酒如命,酒在我的眼中胜如儿子。所谓书妻,就是我一生中可以没有妻子,却不可以离开书……” 李翰祥打断高阳的话说:“可是你的家里寻遍了也是不见几本书的呀,又怎么可以将书说成是妻呢?”高阳说:“我说喜欢书,是指我无时不在看书,见书便要如饥似渴地读阅,还要将有用的东西一一记在脑中,以便写作时来用。当然喜书不一定是非要藏书不可嘛!……” “哈哈,原来如此!”李翰祥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他举起杯盏频频豪饮,兴致顿时高了起来,又问道:“那车奴肴妾,莫非是说你喜欢车却又穷得买不起车吗?……” “自然自然。”高阳觉得李翰祥的悟性颇高,很快就从他家徒四壁看出他实在买不起车。李翰祥说:“雁冰兄,您的文章每日可写万余字,即便台湾的稿费再微薄,您如此高产也未必非受穷不可呀!……” 高阳几杯酒下肚,口若悬河:“闲章上的‘肴妾’两字,是说敝人可称得上民间第一美食家!那些稿费来得倒也不少,可是全被我打酒买肉吃掉喝掉了,难怪我四十岁结婚,不过几年妻子便吓跑了,到现在我还是孤身一人度日,以酒为子,以书为妻嘛!……” “好好!您是我见到的最有特性的作家,雁冰兄,如果一个作家没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又如何能够写得出像《慈禧全传》和《缇萦》那样风格独具的书来呢?”李翰祥与高阳推杯换盏,纵情畅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坛奇宿,无一人不与酒有缘分的。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自不必去说,曹操的许多传世之诗也大多在酒后吟成。苏拭、白居易也大多如此,雁冰兄莫非也与古今名人一脉相承,以文为业,以酒为缘吗?……” “不敢当,我确实是个大饮者,但是我是个以写作为乐的苦行僧啊,又怎么可以与那些名垂古今的大文人相比呢?”高阳虽然有些狂傲,但是一旦冷静下来,他却极有自知之明。李翰祥是为“国联”开拍《缇萦》一片来请教作家高阳的。酒席间两人觥筹交错,交谈甚欢。高阳便将他对这位古代侠女提索,如何卖身赎父的史实进行考证,又如何将它创作成长篇巨作的来龙去脉,坦然相告。李翰祥临告辞时,高阳说:“李导演,你知道我原来本是一位报人,196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报界同仁们夸下了海口,我说:‘世间诸多小说大多没有学问,如果我来作这个学问,怕是别人所难以相比。因为我是个快手,快手可以高产。同时我的头脑博学强记,我将来当真写起小说来,也怕是台湾第一!’所以,那以后我当真就写了一部处女作《李娃》。到现在我大约已写成了几十部书吧!”高阳因与李翰祥一见倾心,相见恨晚,所以临别时赠与李翰祥《红楼断梦》一套新书。 李翰祥记得,自1970年拍成电影《缇萦》以后,拍片一有闲暇,他便约高阳到台北的来来大酒店等处吃酒。而且往往一醉方休。久而久之,两人情深谊笃,成为挚友。直到他后来在台北因受“联邦”公司的排挤拆台,濒于倒闭的艰难时候,高阳仍然是李翰祥的患难挚友。那时,高阳也是在台湾报纸上公开撰文为李翰祥鸣不平的少数几个仗义执言者之一。 1979年冬天,李翰祥因为邵氏公司开拍《军阀趣事》一片,又有一次到台北的机会。当时,李翰祥因为拍片很忙,可是他还是不忘到高阳的陋宅里去探望阔别多年的老友高阳。当李翰祥来到高宅时,惊诧地发现近年来虽然著作甚丰,署名高阳的长篇短篇几乎在满乾坤中乱飞,到了有人群处便有高阳小说的地步。可是其宅却变得越加寒酸破败。高阳也比几年前苍老憔悴许多,他已经身患多种疾病,仍然旧习难改,常以纵情烟酒为乐。稿费无法满足这位美食家的昂贵酒资饭费。他身边唯一的女儿以凄然的语调告诉来访的李翰祥说:“外人都以为我父稿费甚多,哪里知道他如今已到了借钱买酒的地步!唉唉,看来他是非有一日会死在这可怕的酒上了!……” “不许胡说,只管拿酒来!”高阳虽然债台高筑,家徒四壁,但却不改豪爽豁达的好客习性。他呼唤女儿为李翰祥拿上醇酒腊肉,与他推杯换盏,重叙旧情。高阳告诉他说:现在因为肝区时常疼痛,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两三部长篇同时开笔,夜以继日地爬格子了。如今高阳正在写他的第六十九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荆轲》。《荆轲》是他最喜欢亦是最投入的一部历史长篇。为写成《荆轲》,高阳重温了少年时代就熟读的《史记·荆轲列传》,同时也潜心精读了《淮南子》中的《燕太子篇》。高阳说:“中国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同类题材,也就是名剧《高渐离》。我不敢说可效法郭沫若,但是我可以步其后尘,一定将《荆轲》写成我毕生最高的水准。那时我即便是死也可以瞑目了!” 李翰祥听了此话,心海翻腾,激情难奈。他与高阳将杯一碰,说:“如果雁冰兄果真能尽早将《荆轲》一书写成,我就决计将它拍成多集电影或是电视连续剧,可好?” 高阳也颇高兴,说:“如果那样最好,待《荆轲》出版以后,剧本就由我来改编吧?” “那才是求之不得之事!”李翰祥与高阳当场将改编《荆轲》一剧说妥。两人连连碰杯饮酒,直到高阳又喝得烂醉如泥,卧于榻上鼾声大作。李翰祥见夜已深沉,急忙掏出衣袋里的所有钞票,塞在桌下,方才告辞而归。 李翰祥回到香港一年后,也就是他正在祖国内地紧张开拍《火龙》的时候,高阳的长篇小说《荆轲》出版,在港台一带引起颇大的轰动。凡是读过《荆轲》的人,无不交口称之为精品。李翰祥那时在北京无法见到他许久以前就十分青睐的《荆轲》,当然他也更想尽早地将与高阳商议已定的《荆轲》搬上银幕。然而他在当时无法顾及。《火龙》拍竣,李翰祥回到香港,曾几次致函在台北的老朋友高阳,劝他尽快拨冗将《荆轲》动手改编成多集影视剧本,以便使李翰祥尽早地实践当初两人在台北议定之事。但是,尤令李翰祥颇感遗憾与痛悔之事,还是猝不及防地发生了。1993年6月6日,台湾一代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还未及动笔将《荆轲》一书改编成影视剧本,他就因为在6月5日那天,独自以酒浇愁,暴饮下两瓶烈酒后,因为酒精中毒而凄然地撒手尘寰! 李翰祥在香港闻知挚友高阳酒后猝死的噩耗,泪如泉涌。在高阳死后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李翰祥常常呆坐在他宅子里的临海窗前,忧戚的目光越过碧波千顷、幽浪层层的维多利亚海湾,翘首东望。那里是他曾经与高阳结识的台湾岛,如今友人已经仙逝,可是他与高阳当初在台北灯下所议定之事——将高阳的历史名篇《荆轲》改编为影视的诺言,却还没有实现!李翰祥老泪婆娑,定定地凝望着夕阳沉入苍茫地表以后,一片灰蒙蒙的远方天际发呆。也就是从那一时刻开始,李翰祥在心中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实现诺言,非将高阳的遗著《荆轲》搬上屏幕不可!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