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李新泰

  《管子传》即将出版,连欣同志要我写篇序言。我对先秦时代的齐国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桓管时期那半个世纪的风云,更令我感慨万端。可以这样说,这半个世纪是齐文化中最壮阔、最辉煌的篇章。
  所谓齐文化,系指从姜太公封疆营丘始建齐国(约公元前11世纪),至秦始皇消灭齐王建(公元前221年)止,共约800多年时间,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在古齐国这片土地上所建立的文化。
  近几年来,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对齐文化进行了多层次、大范围的研究宣传,先后召开了《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了学术刊物,编辑出版了《齐文化大观》、《齐文化概论》等多部专著,2000多万字的《齐文化研究丛书》不久也将同广大读者见面。
  齐文化研究宣传热在淄博的兴起,除了淄博人对她的厚爱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宣传齐文化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宣传齐文化对当前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崇尚变革是齐文化的一大特点。在齐国的历史上,大的改革有三次:一是太公时期的改革。姜太公分封到齐后,及时提出了“简其礼”、“因其俗”的立政主张。政治上,打破“亲亲上恩”的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贤上功”;经济上,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二是桓管时期的改革。内政改革主要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编组,国民各有专业,各司其责;经济改革主要是实行由国家管理铁矿开采和煮盐业的“官山海”的同时,建立了“相地而衰征”的新赋税制;军事改革主要是采取国君直接掌握军队,实行“寄军于政”。三是齐威王时期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整饬吏治”,即要求地方官吏要大力发展生产,富足人民;官府办事要讲求效率,不许有积案不办;要省刑安民,减少犯罪;不允许地方官向朝廷官员行贿,骗取荣誉和信任。齐国这三次大的改革,为齐国成为五霸之首、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从齐国的改革事实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改革就不可能强国富民,立国之本在于改革。联系当前实际,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念,加大改革力度,抓住关键环节,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确保改革的不断深化。
  其次,研究宣传齐文化对扩大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开放性是齐文化的又一特色。桓管时期,齐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有四条:其一,设立市场。《管子》中明确提出:“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市场的设立,吸引了众多外国客商,使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其二,减轻关税。对来齐经商者实行“关市几而不征”,就是允许齐国以外的商人自由地出入关卡而不缴或少缴关税,让他们得到实惠。其三,提供优质服务。对经商者给予不同规格的接待,“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还在大路上每30里设一处驿站,为过往商人服务。其四,发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贸易,使渤海成为当时齐国的一个海上对外贸易区。有效的对外开放措施,收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效果。
  齐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及实践说明: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与别国的交往。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克服“封闭保守”、“夜郎自大”等错误观念,实行全方位开放,切实把扩大开放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第三,研究宣传齐文化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齐国统治者历来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本末并重、农工商并举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纲领。一是重视农业。既抓粮食生产,又注重渔盐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比如粮食生产,提出“不夺农时”,主张“五谷宜其地”。渔盐生产,太公时就“便鱼盐之利”,桓公时又“设轻重鱼盐之利”,并对煮盐业实行国营政策,使齐国渔盐业“通输海内”。
  林业生产,实行“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的植树造林奖励政策。二是不忘手工业。齐国历代手工业生产,曾设“工正”、“工师”、“三服官”、“铁官”等官吏,负责对手工业的管理,使齐国制铜、冶铁、纺织、制陶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兴办商贸业。随着齐国对商贸业的重视,齐国都城临淄迅速成为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商贸中心,进一步带动了齐国商贸业的发展和繁荣。
  齐国的繁荣壮大昭示,要富民强国,关键是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我们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中国,重要的也在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第四,研究宣传齐文化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齐文化是重视科技教育的文化。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技术成就。《齐民要术》堪称齐国农业技术之大成,《考工记》可谓我国最早的工业百科全书,《孙子兵法》则为历代兵家奉为至宝,《甘石星经》可谓天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发展教育方面,《管子》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育人思想。齐国重视发展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了“稷下学宫”。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政治、学术、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在重视人才方面,齐国牢固树立了“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思想。从太公到桓公先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选拔考核办法。齐桓公大义相管仲、设庭燎招士,齐威王用人不疑,齐宣王礼贤下士,孟尝君养士等尚贤重才的做法,也都集中反映了齐国对人才的重视。
  齐国始终坚持发展科技教育,启用人才的做法启迪我们,重视科技,发展教育,重用人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教育是立国之本意识和人才意识,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第五,研究宣传齐文化对搞好法制和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崇法尚廉是齐文化的又一特点。《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君主治国要以法律、制度为准则。不仅强调要法律先行,搞好立法,而且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外,《管子》还认为,执法必须从严、执法必须以“公”。齐国的政治家强调统治者要“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许多为政要清廉的规定和措施。如告诫官吏:“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主张对官吏实行严罚重赏。在齐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勤俭执政的官吏,晏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历仕三朝相位,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并多次谢绝君主赏赐的城邑、新宅、美女、车马和衣裘,堪称廉洁的楷模。
  齐国的统治者崇法尚廉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加强法制和廉政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因法制不健全,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现象还较为普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立法,健全制度,强化公民法制意识和廉洁意识,严格执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管子传》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桓管时期这段辉煌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管仲、齐桓公、鲍叔牙、宁戚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将管仲辅佐齐桓公发愤图强、锐意改革,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终成春秋首霸的经历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很受教育,很受鼓舞。
  连欣同志是位勤奋的作家,数十年坚持业余创作,写出了不少好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创作了《管子传》,为宣传齐文化做出了贡献。我希望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95年3月于淄博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