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八百里莽莽秦川,尽披晚秋之色。老聃先生的牛驮在富庶的秋川之上走着。秋色虽老,但是那树丛之中染起的簇簇红叶,却能使你心头兴起一点春花俏美之感呢。 他们又象以往那样,一路行走,经历了不少的地方。这一次他们是直线西行的。他们要直去咸阳,直接去见秦悼公。他要劝说悼公,请他实行德政,以道治国。这样,天下归心,秦可观矣。此时,他的心情是振奋的,胸怀里是雄伟壮阔、波澜起伏的。他竟于暮年之时直接走上了挽救苍生,挽救红尘的万里大程。试想,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常怀对人间的慈悲之心,就立志救世,到了这样的时候,能不振奋!能不壮怀起涛! 他猜想,悼公是会采纳他的建议的。他知道,悼公的祖先秦穆公就是个能接受建议的贤德之人。 这穆公,曾为他自己的不能接受建议而悔恨过。那是公元前六二七年。一次,秦穆公派遣大将孟明视以及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去袭击郑国。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出来劝说。穆公不听。军队行到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竟至全军覆灭。当秦军将帅回国时,穆公对自己进行了痛心的责备。秦穆公说:“啊!我的官员们,听着,不要喧哗!我有重要的话告诉你们。古人说,‘人只顺从自己,就会多出差错。’责备别人不是难事,受到别人责备,听从它如流水一样的顺畅,这就困难啊!我心里的忧虑,在于时间过去,就不回来了。往日的谋臣,却说‘不能顺从我的教导’;现在的谋臣,我愿意以他们为亲人。虽说这样,还是要请教黄发老人,才没有失误。……国家的危险不安,由于一人;国家的繁荣安定,也许是由一人的善良啊!” “能真心悔改,秦穆公能真心悔改。”老聃先生在心里说,“即如有错,能真心回改者,不亦贤人乎?” 夏历九月底,老聃主仆进入咸阳,住进一家姓刘的馆舍。和别的馆舍相比,这刘家馆舍是离秦宫最近的一家。在当时,这咸阳确实是个好生了得的城市。和周都洛阳相比,它虽说没有洛阳规模广大,人口众多,但是它却给人以新兴之城的感觉。干净古朴之街道,别具一格之建筑,那给人老树新花之感的城市风貌,都是其他诸侯国的国都所不能比拟的。 老聃他们所住的刘家馆舍是在小巷深处的一个僻静地方。院里柳荫遮掩,大门里边还有一道影门墙。老聃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三间和农家普通瓦房相似的屋子。屋里也分里外间。那头青牛是在那边的草棚底下喂养的。吃饱了就拴在他们住舍门外的树底下。 来到秦地,看着徐甲,他感起更亲了。象自己的孙子一样。比自己的孙子还亲。为了事业,他可以劳作一生,将最后一把老骨头都献上,他也感到这并没有什么不应该。这是他心甘情愿的。可是,一个不到十七岁的孩子,情愿跟随自己,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多好的孩子啊,多可爱的孩子啊!孩子啊,你不苦吗?他流泪了,他拉着他的胳膊让他往自己身边靠近一点,他看着他的脸,深情地看着他的脸,流泪了。 他走出屋子,来到柳树下,蹲在卧着的青牛身边,可怜地摸着它的脊背,疼爱地看着它的脸,心里说:“青牛啊,为了我的事业,叫你吃累不小啊!”眼里泪水重又涌满了。这青牛看来真是懂得人性的,它用力地将头靠近他,很亲很亲似的,眼里也几乎象是流泪了。 老聃先生今日如此动情,是不是因为远离故乡,来到异乡而致?说不是,也是;说是,也不是。人到异乡,容易亲亲,这是真的,老聃先生的动情,不能说不和这有点关系。但是老聃来到这里,并无身在异境之感,他觉得这里也是自己的家乡,秦人也是亲人,和自己家乡亲人一样。他放眼宇宙,常对尘世上所有的人怀着慈悲之感,常善救人,不弃人;常善救物,不弃物,情怀是很大的,甚至大得使某些胸怀很大的人都不能完全理解。那么他今日的流泪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对徐甲和青牛的可怜?感激?疼爱?都有一点。反正不完全是某一方面。他的感情是复杂的。 店主人是个五十左右的小老头,精明,勤快,待人热情。老聃先生向店主人说明自己的身份。为了避免昭耀,他请店主人给自己保密。他问店主人:“能不能给托个人?能不能托人向秦悼公说知,就说从原陈国苦地曲仁里来个叫老聃的,要见秦君。如果悼公愿召见,聃即见,不愿见,聃即回。” 店主人对此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热心。他为此跑了大半天。夜里,他忽然跑进老聃先生的住室,说:“我已托到人了。我的一家表亲戚,姓谢,人称谢老头,他有个儿子,在秦宫里边当仆人。他有接近君主的机会。谢老头已经安排好了他的儿子,答应明日上午向君王将您的请见说知。好吧,明日他说了之后,我再来告知。” “哦,那好吧。” 老聃先生他们放心地睡了,这一觉,他们睡得很香甜。 秦宫的建筑,样式是古老的。规模也是较小的。但是就其院深和幽雅来说,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深宫深处,有座静静的楼房。屋里头,摆设整齐,辉煌富丽。和外貌比较比起来,使你由不得产生杂面肉包之感。第一层楼房的东间里,灯火明亮,龙床之上的绣着金龙的大红被子里,躺着一个瘦长脸的病老人。床旁边小心地站立着个侍女。老人花发蓬乱,眼泡虚肿,已经病得迷迷糊糊。这老人就是秦国的君主秦悼公。 当时正值春秋末年,战国时代即将开始,天下大乱,更激烈的战争即将到来,鉴于形势紧张,为避免外敌乘国君病重以突然入侵,悼公生病并没让外人知道。事实上他已病了好几个月了。 第二天上午,秦悼公从睡梦中醒来,侍女们将御医特为他调治的药物递向他的唇边。见太子(后来继位的秦厉共公)前来看望父王的病情,于是就都退到一边。这位太子,中高个头,四十上下年纪,长方脸型,剑眉俊眼,高鼻方口,是个很有心计之人。 当太子向父王问过安,让他将头蒙在被子里的时候,谢老头的儿子,就急急慌慌、小心谨慎地向他走来。 “禀殿下,”他低声而紧张地说,“有一楚国苦地曲仁里名唤老聃的,前来请见万岁,托我前来禀知。眼下此人住在刘家馆舍。目下万岁正在患病,我诚恐禀知万岁,多有不适,如若不禀,又恐不好,因而特来禀明殿下,请求殿下定夺。” “老聃?噢……,听说过。”太子微微皱起眉头。看来他对老聃的请见并无兴趣。他想,“这老聃,他那一套我都知道,他的前来,对我国不一定有利。然而,此人系周朝柱下、征藏二史,既已前来,不能不予以很好的应酬。如若向父王说知,父王正在病中;如若我一人应酬,瞒过父王,又恐不妥。这该如何是好?”想了一阵,最后还是决定先向老人说知。 太子小心翼翼地扒开被角,将老聃请见之事小声向父王告知。 “老聃?”悼公心里一喜,一抹悦色从干瘦的面颊闪过,“寡人知,知道。他如今已经……这可是个,贤德之人。然而,我,我。……你们……。”将眼闭上了。那意思是:“我很想见他,虽说他已是庶民百姓了,可他是个大贤大德之人。我喜欢这样的人。可是我病了,无法接见他,总不能让人家到病床前来瞧看哪,你们看着办吧,你们可别慢怠他。” 当悼公又一次睁开眼要说什么的时候,太子很快用话堵住了:“父王,您别考虑这事了,安心养病要紧,一切由我代办,我会办理得很周到的。” “那好吧。”秦悼公闭目养神了。 秦太子把那谢老头的儿子叫到门外一个背静的地方,告诉他说:“你回复老聃,就说因宫中一些不必向外说知的特殊情况,父王无法接见,请他先回去,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来。多有简慢,务请见谅。” 他的意思是:先推他一推。这样推法,摘有日期,不为之晾人,也不为之不愿接见。如果他一去而不再来也就是了。如果他明年还来,那时父王病愈,可以接见。如果父王驾崩,我继了位,当然可以恰当处置。不过这些他没说出口来。 “遵旨。”谢老头的儿子退去了。 老聃先生他们从店主人刘老头那里接到宫中回复之后,就离开咸阳而去了。 老聃先生已经作好了周密的打算。他准备先到乡下一些地方去传道,使他的学说先在秦国民众之中扎下根子。并且先在乡下找个地方住下,等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咸阳见秦悼公,很好地将他劝说一番。另外,他们还打算附带打听打听梅嬴的线索。老聃先生并不知道,那天两个楚兵,将她拉到荒野,准备对她轮奸。他们发现她是石女,认为是受了极大的讽刺,于是把她扼死,撂到井里。 这天晚上,老聃先生他们在一个名叫桑园的村子暂时住下,并且向村人们讲了道。这桑园村,有一片几里见方的大桑林。这时大桑树都已落叶,全部成了光秃秃的桑杈。如果要在春夏之交,蚕结新茧之时,桑叶们肥绿得才叫过劲呢。人说秦人勤劳,男耕女织,秦地多桑,可真不假。可惜啊!“秦桑低绿枝”的美好时令已经过去了。 三天之后,老聃他们离开桑园,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节,萧条,寒凉。干黄的原野上,这儿,那儿,稀稀落落地站立着几个苍灰的村庄。他们一边行进,一边将人的脚印、牛的蹄印洒在身后。他们默默地走着,将希望播种在干黄的原野,期望来年这里能够生出嫩芽,长出枝叶,开出悦目之花,结出丰美之果。 农历十二月初,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四十公里处)的地方。这槐里,当时是个小村。一片乱着灰枝的槐林,映着十几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显得很不景气。 村西有一座壑深涧陡高峻奇异的山峰(正因为这座山高,才致使经几千年风化消蚀,这里迄今尚且有山),是当时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蓝青色的群峰,簇拥着一个顶端略平的大峰。大峰顶上,松青柏翠,紫竹留云。在这深重的绿色拥抱之中,一树树红梅和黄梅正在冒着严寒怒放盛开。远远望去,赛艳霞,似嫣火,动心迷眼,无比的美丽。在这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隐隐约约地露出屋角。那悬崖峭壁之上挂着几条好几丈长的青白色的冰条。在那个最高的峰顶之上,有几株又小又矮拧进子老松,姿式古怪,秀美奇绝。如若是在春夏,这里更值一观。绿茵遍山,繁花满峰。候鸟啁啾,白鹤顶红。“玉带”缠山腰,清泉敲银铃。气候宜人堪留住,别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顶的时候就连声称赞说:“美哉,美哉!能在这里住上几日,死亦足矣!” 下山之后,老聃先生他们走进槐里村庄。进了村,他们的第一要紧之事还是传道。当时传道,在秦国更是新鲜之事。人们听说村上来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骑着青牛的传道士,倍感新奇,竞相传信。当老聃先生刚在村头大槐树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时候,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动的全都来了。连村上的唯一富户,轻易没偎过群众场合的赵先生也来了。 在当时,这槐里村是个异常穷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过着糠菜半年粮忍饥挨饿的生活。有几家穷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说是一年四季锅底朝天,也是连糠菜都难吃上的。其中有个叫大黑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这男人,中年丧妻,一个人领着三个象红虫一般的小孩过日子。他本人患了个无法医治的疾病,长期病卧在床,半拉身子已经死了。三个孩子衣不遮体,一个个面黄肌瘦,脸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这家吃一嘴,到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这样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着。只有赵先生是这村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富家。他家里吃不完,用不尽,日子过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粮食,即使是遇上灾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显然的要比别家都好得多。他家里人口不多,良田不少。除了林园,还有一处山林,山林上还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边那座小山上的石头屋子就是归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时去观山景时所住的。这赵先生本名赵弼襄,自称赵先生,是个五十多岁,而又有点学问的人。他满脸细纹,精神炯炯,三缕胡须,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个最大的嗜好,那就是爱观天象,喜欢钻研学问和探讨预测人间祸福之事。他虽有学问,但是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谁招了他家一棵树苗或一棵庄稼,他都要大骂一场。他家的东西再多,别人别想沾一点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发要饭的。因而,村上人宁愿穷死,也不去挨他一点东西的。 赵先生坐在人圈外边的厚蒲团上,眯缝着眼,用手指拈着清秀的胡须,侧耳倾听着老聃的传道演讲。“这传道士长那模样,还真有个风度呢。”他心里说。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他认为确实存在着的宇宙的本体——道体的形状;讲了在道的作用下万物的创生;讲了应道之特性所产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几种规律;讲了道和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恒性,说明这“道德”二字是万古不磨的,万万古也不会磨灭的东西。在场的人们听了,无不感到心悦诚服,欢欣鼓舞。“这是个有大学问的人,可真不简单。”赵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学问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极有说服力的语言,运用道的反律对《道德经》上的一些语句进行摘论,运用实例,进行了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讲述。“我论述的这些雅语原句是来自一个人写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来个通俗的解说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当他以极为深厚的感情,极为通俗生动的言词和事例将以上《道德经》摘句解释完了的时候,赵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梦彻醒了。他很受震动,也异常感动,“没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间哲理了。这老先生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实意地佩服了,真真实实地心悦诚服了。 赵弼襄把老聃先生请到家里,以丰美的饭菜对他们进行了款待,并说出要向他学习天道学说,以更好地研究推知人间祸福,以及打算拜他为师的想法。老聃先生笑着推辞,一连声谦虚地说:“担不起,担不起,我担不起。咱们只能称为互相学习。”老聃先生没说出他的真实姓名,他只对赵弼襄说他姓老。 当赵弼襄再一次准备饭菜款待他们的时候,老聃先生坚决推辞了,他说,“不能,不能,可不能再这样了。我们带的有钱,有粮。我们本打算不走了,本打算在这住下来自己做吃、好好观观山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走,没想到给您找了这么多的麻烦。您要是再这样,我们就无法在这住下了。请您给找个闲屋,让我们在这做着吃吧,这样我们就可以住下了。” “好吧,好吧,只要您能在这里住下,咋样都好,咋样都好咧。” 于是赵弼襄就按老聃说的做到了。 老聃主仆在赵家闲屋住下之后,就由徐甲到市上买来一些柴米油盐,他们开始自做自吃。村上人亲热地前来说闲话。老聃先生得知村上的一些人家穷苦的情况,就从他讲学、收徒得到的一些金银中拿出一部分,让徐甲给一些穷得很的送去。村上人十分感激。老聃先生又让徐甲每做炊时,多做四个人的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让徐甲先用个大陶盆盛好四个人的饭,端着送到最苦的大黑家,让卧床不起的大黑和他三个可怜的孩子吃。大黑十分感激,问,为什么要这样?徐甲说:“不要问,你们只管吃。”当老聃先生亲自端着饭盆来到他家,用碗盛好饭送到他面前,并且眼里噙着泪把他最小的孩子揽在怀里的时候,大黑感激得张着嘴嗷嗷叫地大哭了:“我的妈吔,我的妈吔,我碰上大慈大悲的菩萨了!老天爷吔!这叫我感激得心里是啥味吔!” 老聃先生的举动把全村所有的人全给震动了,人们感动得几乎全部流泪了。有的人说:“我看这人不是凡人,一定是个白胡子大仙到咱人间救世来了。” 村上人的泪水把个为富不仁的赵先生也给感动了。他来到老聃先生面前,往地上一蹲说:“老先生,您真是以有余以奉天下的道者,这真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您是哪里人,您对我说您是哪里人吧。” 当徐甲向他说知他的先生就是周朝柱下史、征藏史的时候,赵弼襄一下子跪到地上了:“咦——!怪不得您的行动跟人家恁不一样,原来您是老聃先生啊!听说您写的啥书朝野都轰动了,原来您讲的道,就是那书上的啊。先生,您能到我家居住,是我烧上好香了,这是我家几辈子的荣耀和光彩呀!请让我拜您为师吧,先生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对于他早已听说过的周之老聃,他真是崇敬得五体投地呀! 老聃先生搀着让他快起来,说:“你恁大年纪了,我不能在你面前当老师了。”赵弼襄说:“您不收我,我就不起来了。” 老聃先生无奈,只好答应收下了。 赵弼襄从地上站起来说:“先生,我以往,行为太坏了,从今往后,我就要按先生讲的去办了。” 老聃先生并不以为这样,他说:“象你这样的,反而是很好、很典型的人物。您这样向往道,追求道,五十多岁了,还当小学生,这样迅猛地革心洗面者,世上少有呢。太好了,你这真是太好了!” 从此,赵弼襄真正的成了老聃先生的学生了。他开仓放粮,一升升,一斗斗地送给了村上的穷人家。还把家财拿出一部分给穷人。村上人都很高兴,更加感激老聃先生。赵弼襄要求老聃先生不要再走,永远住在这里,说:“您永远住在这里,我家的人世世代代都值了。”鉴于先生喜爱西山,他提出,要把西山上的石头屋子送给老聃先生。先生不要,他说不要不中。先生问他为啥要这样。他说:“落实先生之教,以有余补不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嘛。”他再三要给,老聃先生再三推辞。他说:“不管您要与不要,您得先住那个,我请您先住那个。”处于无奈,老聃先生只好说:“中,我先住那。” 赵弼襄派人在西山石头房里立了锅灶,置了床铺,找了厨人,催老聃先生快快搬去。公元前四七八年农历十二月底,老聃先生主仆二人搬进了槐里西山顶上的新居。 “仙境宝地配仙人,这样配合才恰当。”槐里人有的这样议论说。 从这以后,赵弼襄天天到山顶石屋去和老聃先生一起谈德说道。众乡亲也都很乐意地天天到这来。赵弼襄为了使他们二人的师徒关系更加密切,要求收徐甲为他的干儿。徐甲笑而不语。老聃说:“你收这个干儿可是不能给你行孝哇,因为他还要跟着我去做事业哩。”赵弼襄说:“中,只要他愿意,我情愿收个空头干儿。只要他说个愿意,我就值了。”“中,我愿意。”就这样徐甲笑着答应了。 光阴易过,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到了公元前四七七年的桃杏花开之时。看到满山锦绣,老聃先生想起春暖花开,到了再进咸阳的时候了。 老聃先提出要辞别槐里,前往外地讲学。听说先生要走,槐里人个个感到难分难舍。赵弼襄难过地说:“先生,先生您不能走啊,我们村上的人不舍得叫您走啊。” 老聃先生安慰他们说:“我还回来的,放心吧,以后我一定还回来的。” 就这样,老聃先生主仆二人,辞别槐里村人,驱动青牛,向着咸阳前进了。 秦国的大地复苏了,几个月来埋在地下的希望此时开始勃发了。山山野野,一齐酝动着希望。柳林上的紫燕,用展开的翅膀架着希望;桃林上的蜜蜂,颤动着银翅,哼着希望;麦田上的黄蝶,翩翩起飞,舞着希望;池塘里的青蛙,伸着双脚,浮在水上,看着无数个游动的蝌蚪,鼓动着腮下的白泡,唱着希望。河边上,园子里,短短的芦苇芽,红红的芍药芽,以及树林上那嫩绿的桑树叶芽和满山遍野的嫩嫩草芽,一齐将希望从蕴藏着的地方突破出来。此时,骑在青牛上的老聃先生的心也象这山野上的春之景物一样,希望开始迸发了。几个月来,他盼望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他就要按约定的时间见到悼公了。这一回他的学说将要落到秦国的政治层面,秦国将要大有希望了。 进了咸阳,老聃主仆第二次住进刘家馆舍。对于他们的再次来临,店主人刘老头心里特别高兴。他以真诚欢迎之心,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嗬,好时,好啊,可把你们盼来了。”他把他们领进他们原来住过的屋子。端茶,送水,备俊,理铺,喂青牛,把个刘老头儿忙得不亦乐乎。 饭后,刘老头儿又一次从门外进来,走到老聃先生身边,搬个墩子坐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先生那次从这里走后,我的表亲戚,也就是谢老头的那个儿子对我说:‘秦王约老聃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这事你们不要往外说,因为这关系着宫中的秘密’。从那时起,我至今还没向人说过。没人知道您在这馆舍里住过。您这次来,人们也还都不认识您。我想,这样也好,这省得使您招麻烦。先生,您不知道,您的名份太重了。现在呀,听说您的五千言著文在周朝已经朝野轰动了,在函谷一带就不用再说了。”停了一下,看看老聃,又接着说:“我也是个识字的,我还没有见到您的大作哩。我弟弟是个研究学问的。他说他很想看看这部书。您带的可能有这部书的抄写卷。我想借一借,让我弟弟抄一下。我不说是从您这借的,我给您保密,还不暴露您的身份。只用一天,明日送回,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可以。”老聃先生说,“大侄子对我过夸了。这部书不足之处一定不少,我还没顾得审查一下。你多批评,您们多批评好了。”说罢,从包袱里拿出那卷子写有《道德经》 全文的绢帛递给他。 刘老头满足地拿着帛绢出去了。 当刘老头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在老聃身边坐下来的时候,老聃先生就说话了:“大侄子啊,我就要打算去见秦悼公了。还得麻烦你呀。请你还给那个谢老头的儿子说一句,还叫他给我传禀吧。” “好,好,这就去,我这就去。”刚刚坐稳的店主人,赶紧起身离去了。 刘老头第二次找到谢老头。谢老头第二次将老聃要见秦悼公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 第二天上午,谢老头的儿子打算去见秦太子。因为悼公近来病又复发,暂把处理日常大、小事务之事交给了太子,所以有事是需找他的。 秦悼公去年患病,至今未愈。中间一大段时间里是好好歹歹,歹歹好好,以至拖拉到今年(公元前四七七年)春天。后来又好好歹歹,歹歹好好,直到这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四七六年)病逝。他病逝后的继位人就是他早已确立的太子——秦厉共公。这是后话。 这天上午,秦太子和几位大臣商讨完几项国务之后,打算抚琴弹上一曲壮歌的时候,谢老头的儿子就向他走过来了。 “启禀殿下,”他十分恭谨地跪在地上说,“去年来过的那个老聃又来了。他说他是按约定时间前来的。他又要拜见万岁。如今万岁仍在病中。是否接见,如何接见,小人特禀明殿下,望予定夺。” “起来,起来。”太子的脸上显出和气的神色。 谢老头的儿子在一旁站好,单等太子殿下的口旨。没想到太子勾着头,一手按琴,好一会儿没有说出什么来。 他不知怎样说才好了。他心里想:“这个老聃,我知道他那一套。他的言论,是只利庶民,不利君王。如要按他的办,我今后这个万岁爷不成了一岁爷了吗?父王信奉他,是只知慕他人格、名声。这个人声望重大,非同小可,如若我们接见他,让他大发言论,将来在我国造成的影响会是大得无法想象的。……如若我们不接见他,将他拒之门外,这样的人物,两次来访,拒而不见,会遭天下人耻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他是周朝柱下、征藏二史,如今周朝虽已十分衰弱,然而周天子名义上仍是我们的天子,我们各诸侯国,还算归他所管,对老聃的前来,若不理睬,实是不大好说。然而,要我接见,我的心里实又不愿。如若禀明父王,父王会拖着病体接见他,这很不好。怎么办?这怎么办?……好则是父王正在病重期间。……不能说,不能跟他说。……然而,我,我该怎么办呢?”想到此,他抬眼看一下谢老头的儿子,什么话也没说。然后,勾下头,干脆一声不响了。 谢老头的儿子见此情形,心领神会,赶紧说:“启禀殿下,请让小人我先回去吧。” 太子微微点一下头,还是一声没响。就这样,谢老头的儿子拱手告退了。 等一天不见回音,等两天不见回音,老聃先生开始疑虑了:“这是怎么回事?”等三天不见回音,等五天还不见回音,老聃先生心里开始明白了:“不欢迎,这是不欢迎,我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然而,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他又开始疑虑了。他找到刘老头儿。刘老头也表示替他着急。他找到他的表亲谢老头。一问,谢老头也感到稀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老头直接找到谢老头的儿子,问是怎么回事。谢老头的儿子不知咋说才好,就来个上行下效,也学着太子的样子,不长,也不短,唔里唔哝的也不知是些什么。 刘老头明白了。他回来向老聃先生一学说,老聃完全明白了。 “人家不欢迎,我们是不是立即就走呢?”老聃先生拿不定主意了。他一手提着小麻扎子,一手掂着拐棍,走出屋门,行至馆舍院内的东南角,在一个坑塘旁边的一棵大柳树底下坐下来。 “是不是走哩?他们不欢迎,我们是不是立刻离此而去呢?”他在心里朗声地问着自己说。凭心而论,他是不愿意立即就此走掉的。他几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来到这里;等了几十月,又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这里,这不长也不短,一句话也没说,就从这里离开,他是很不甘心情愿的。 他坐在这里,想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也没想起该怎么办。他站起身,提着小麻扎子,掂着拐棍,又往回走。刚走了不到十步远,他又转身拐了回去。他重断在坑塘边上的大柳树下坐下。刚坐下,他又站起身,提着麻扎,掂着拐棍往回走。走了不到二十步远的时候,他又重新拐回来,在大柳树底下坐下了。 店主人刘老头,见此情形,赶紧走过来,往他面前一蹲,十分关切地说:“先生,您不要着急,更不要立即就走。我知道了,您来的主要意思,是向秦王传道。您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他弄个不长不短。依我看,这个道咱们要传。他愿意听,咱们要传;不愿意听,咱也要传。他不想听,秦国的百姓可都想听呢,很想听呢。他不听不要紧,他不听,咱叫他听。” “咱叫他听?” “是的,咱叫他听。” “那,……咋个叫法呢?” “您看这样中不中。”刘老头凑到老聃先生耳朵上,小声地向他说了一遍。 “噢——,噢——。”老聃先生一下子满脸堆笑了。 “请先生可要记着!千万可别露出真实姓名来。”刘老头特意重新安排说,“在这咸阳城中,除了悼公和太子,除了广大庶民之外,光在士大夫阶层中就有主张德政和主张苛政两种势力呢。我是极力拥护德政的。那些主张苛政者,心狠手辣,先生名份太重,如若暴露身份,恐怕会遭暗算的。” 老聃先生一声没响,只是同意地点了点头。 从这天起,老聃先生就开始向徐甲讲解他的五千言著文了。白天讲,黑夜讲,一连讲了两天又零两个半夜。 接下去,是徐甲对着墙练习讲话,光见他的嘴一动一动的,就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 再接下去,是刘老头请人写广告。那时的广告没有广告头,也就是没有“广告”二字,只是在一块布上写几句话,就象是发个短短的消息。他们的广告内容全文是: 为增我馆声望,为传播新立天道学说,以满足对此学说爱好者的渴求,我刘家馆舍特聘请十七画先生在馆内倒座房里演说五千字著文,并讲故事。来听者,一律免费,并以香茶招待。欢迎明日巳时届时光临。刘家馆舍。×年×月×日。 当他们把一张张白麻布告文贴上街头的时候,立即吸引了不少的人来看稀奇。 “好家伙!十七画先生,这名字稀罕。” “光会演讲文章吗,他还会说故事哩!” “听听去,听听去。明天巳时一定按时到场。” 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刘家馆舍宽大的倒座房内,一大早就已布置好了会场。屋里地上,一溜溜的设置着小书几一般的小茶桌。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陶壶和陶碗。桌旁边的地上摆着一溜溜的厚蒲团。离东山墙不远处面朝西放置着一张黑色的书几。书几后边,靠墙放一把尺把高的小麻扎。书几两头,是两个一扠恁厚的大蒲团。 早饭刚过,就已有不少人开始入场了。 来场者越增越多。不大会所有的蒲团上都坐上了人。再来的只好蹲在地上或站在旁边。早早的就来了这么多的人,这是刘老头他们预先没有想到的。 这些来场的人,有的衣服很破;有的穿得很新。有的出落得素素净净;有的则是花花绿绿。他们中,多数是中年和老年,也有不小一部分是青年,少年人为数不多。绝大部分都是男的。女的除了几个陪同老人前来的小女孩之外,就是少数几位花头发老太太。有一位岁数最大的白头发老奶,是她的孙子搀着来的。按阶层分,他们的类别也很复杂,从大方面讲,有庶民百姓,有士大夫,也有锦衣锦裳的秦宫之人。坐在前排略略靠后一点的那个少年,头戴白金发束,宽脚红裤,浅紫中衣,金黄腰围。从腹部那儿的腰围底下垂着一条带着绿边的嫩黄板带,活脱脱的给一个小文生增添了一派武士气氛。这人是谁?老聃和徐甲都不认识。然而刘老头心中十分清楚。 刘老头和两个店员,每人携着一个大陶壶,笑眯眯地走进屋子。他们分头将大陶壶里泡好的叶子茶冲入那些木几上的小陶壶,并随时用小陶壶将茶冲入陶杯之内。 冲茶一毕,刘老头来到靠东山墙的麻扎北边,面对众人,恭敬地站在那儿,笑着说:“好啦,大伙都来到了,请让我先来谢谢各位对我们馆舍的赏光。在十七画先生发表演讲之前,先请他的弟子徐甲给讲一讲。好,徐甲的演讲现在开始!”说罢,坐在书几南边的蒲团子上。 徐甲面带红晕地从门外走来,笑眯眯地神气地走到书几旁边。故作存气,但是总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他还是去年入秦时候的那个模样,也还是那样的装束。所不同的是身材比那时高了点,胖了点,脸比那时大了点,才缝的新衣也比原来胖大了些。 他在小麻扎上落座之后,两只手机械地按着面前的书几,抖胆地看了听众一眼,很快勾下头去,一脸羞怯,眼珠一转不转地看着几面说:“各位众人都来了。爷爷、奶奶们好,伯伯、叔叔们好,年轻的朋友们好。”对于他的拘束,听众感到很逗,很有趣味,有的发出笑声。这一刺激反而使他胆大起来,“师傅叫我先讲。叫我讲,我就讲。周朝有个柱下史,也是守藏室里征藏史,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人称老聃先生。他创立了一种天道派学说。他将这学说记载到了五千多字的著文之中。老聃先生在五千言里,阐述了他的天道观,人生观,为人处世观。对于天体之本,万物之源,社会哲理等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部书具有着独树一帜的新思想。此书问世,众人竞相传颂,争着传抄,研讨究析。此书一出,老聃先生闻名遐迩,朝野敬佩。众人以看到他的面目,听到他言语为一生中的快事。对于他的学说,有些人还没有见到,甚至还没有听说过。我和我的师傅每人弄到了一份,先一步地做了深入研究。今日应邀,冒昧在这里试作讲演。讲好讲歹,只管一讲,讲完之后,请各位多多指教。”说到此,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地看着大家。 “中,中。” “这年轻孩中。” 有人小声议论说。听众们开始有点佩服了。 坐在前排靠后的那个头戴白金发束的少年开始高兴了。他看着徐甲的长方形的俊秀脸庞,看着他的红裤、蓝衫以及头上那肘双牛角般的高发髻,心里说:“嗨,他真行。我看最多只有十八岁,比我大不多。年轻轻的就会传道了。听他说话又清又脆,还带点奶腔。不赖。” 坐在书几南边的刘老头心里笑着说:“这孩子能讲。可就是,你把老聃先生抬举出来,先生并不知道。他要知道一定会动气的。” 接下去,徐甲学着老聃先生以往的样子,把天道学说的内容大概地作了介绍;把道体的无状之状作了描述;把天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政治层面时所产生的人德、政德作了讲解;把天道创生万物以及它带着自己特性往物界落实时所表现出的规律作了阐明。在场的听众无不感到此种学说新鲜,独到,上合天理,下合人情;无不感到徐甲是个新出现的能说能讲的人材。 店主人刘老头高兴地站起来说:“好!徐传士已将五千言的道德学说讲解完毕;现在请十七画先生向听众进行讲演!” 话音刚落,几个店员半是搀着半是护拥地陪同老聃先生走进屋来。 看到一个手持拐杖,半掂半拄的白胡大仙一般的老人走来,场上的听众一下子轰动了。“咦,我的娘哎,我说十七画先生是个啥样的人哩,这不是个风度不凡的老爷爷吗?”大家张大眼睛够着头看。后边看不清的,干脆从蒲团子上站了起来。有的还从后头跑到前边去了哩。 “坐下!坐下!请各位坐好,好让十七画先生给咱们演讲!” 刘老头笑着,朗声地喊着,用双手往底下按着手势说。 听众重新坐好。徐甲离开麻扎,给先生誊出座位,自己在书几北边的蒲团之上坐下。 老聃先生在书几后面麻扎之上稳稳坐下。他,亲切,祥蔼,逸然,大怀,清雅之中透出一点风趣。这居于平凡而不平凡的风度一下子使在场的所有听众悦然起敬起来了。 “感谢诸位光临。感谢诸位欢迎我传道。”老聃先生开始说,“既然刘君(指刘老头)邀我给诸位讲道,我就讲讲,哦。”说到这,吸溜一下嘴。他牙齿已经全部脱落,说话不如早期那样伶牙俐齿,但是仍然清楚,明白,字音真切。正因牙齿全部脱落而不是部分脱落,正因脱落之后牙床齐截,排气仍然匀称,所以说话和原来大致一样。不同之处就是如今在说话停顿,一时没有想起下句是什么的时候,好加上个闲字“哦”,并且吸溜一下嘴。然而当他的话说到熟口时或是激情上来的时候,那个“哦”字就和吸溜嘴一起不见了。 “关于道德著文已有徐甲作了讲述,我不打算再去重复。”老聃先生接着说,“下面,我想按照这五千多字的著文中所涉及的德政,说说以德治国和以智以苛治国的问题。以德取天下、治天下,人心悦服,天下长治久安;以苛取天下;治天下,狂风不能终朝,暴雨不能终日,兔子尾巴是长不了的。哦。”说到这里又“哦”了一下,但是没有吸溜嘴。“以德治国的中心问题是个‘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问题。”他又接着说,“真正的圣人,真正英明的君主是没有一颗固定不动的心的,是没有常心的。他没有常心,那他的心到底是啥哩?以百姓的心为他的心,百姓怎样想,他就怎样想嘛。真正的明君是不跟百姓的心对立着过日子的呀。以智治国也是不好的。我说的以智治国是不以诚信治国,是以狡治国,以诈治国,以欺骗治国。玩手段治国是不行的。‘天下’这物件是很奇怪的,‘天下’二字是神圣的,是玩弄不得的,玩弄者是要掉窑里的,即使一会儿半会儿不掉窑里,最终也要掉窑里的。以德治国,国之福音,以狡诈治国,民也狡诈,统治者诚信不足是不行的。”说到此,他眼珠一转不转地看着那个身穿绵衣绵服的中年男人。从心里,他把这男人拟设成了秦悼公。那“秦悼公”微微点头,同意地笑笑,好象说“是的,是的,你说的是的。” “统治者的诚信,是以德治国中不可没有的。因为这里有个诚可换诚,诈只换诈,你尖我比你还尖,你赖我比你还赖的问题。”见人们一声不响的在静听,他又接着发话了。他习惯地摸了一下白胡,风趣地笑笑,没说“哦”,光吸溜一下嘴。 “讲到这,我想起个笑话,也算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说了个两人比尖比赖的问题。说是从前有两个亲家。两亲家一个住在尖庄,一个住在赖庄。住在尖庄的这个,名叫老尖;住在赖庄的这个,名叫老赖。有一天,老赖到老尖家去走亲戚,吃饭的时候,老尖端来两碗清汤,两黑窝窝。老尖端起汤碗递给老赖说:‘来吧亲家,咱喝汤。”老赖接过汤碗,往那一放,伸手去拿窝窝,说:‘我不好喝汤,好吃馍。’老尖伸把把他手里窝窝夺过来,笑着说:‘亲家,别吃馍了,你喝汤吧。喝汤馍好放。这俩馍给我放着,叫我明儿个吃吧。’第二天,老尖去老赖家走亲戚,一进门,老赖就说了:‘亲家你来了?走吧,上地吧。’‘上地弄啥?’‘干活吔,从这会儿到吃饭的时候你还能给我家干好大一会活哩。我知道亲家是个勤快人,不好闲着。’老尖干半晌午活,肚子饿得吸多深。吃饭的时候,老赖端来两个盘子,一盘子里头是个鸡蛋,一盘子里头是把豆秸。老赖说,‘我的招待可比你强吧。看,一盘小鸡,一盘豆芽。除了小鸡嫩了点儿,豆芽老了点。’老尖想去叨‘小鸡’,老赖伸把把鸡蛋抓过来说:‘亲家,你叨豆芽吧,你牙口得劲,你看着,遍牙口。’‘咋?’老尖瞪着眼说:‘那小嫩鸡叫谁吃吔?’老赖说:‘我吃吔,老豆秸我嚼不动,你看我的牙老得都没龋啦。’”讲到这里,老聃先生摸着白胡,咧开没牙的嘴。 “哈哈哈哈!”在场的人们全笑了。 “以上说的所谓的故事,只是个笑话,没影子的事儿。”老聃先生接着说,“然而它能说明一个问题,‘投我一木桃,报之一琼瑶,’‘投我一缺德,报之一豆秸’,一个国家的政治,缺了道德是不行的。有人说,国家是通过战争夺来的,战争是不要道德的;我说,不,战争也要道德的。请让我根据五千言道德著文的二十九、三十、三十五、三十六、四十八、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二、六十六、六十九等章的意思,说一说以道治兵、以道治国的道理。请记着我送的两段话语吧。 “我送的第一段话是:天下有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天下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用来作战。善作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祸莫大于轻敌。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一定非得直接对斗。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胜;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柔弱胜过刚强。以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因为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得了天下也难保长。大国要象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正因为它能雌柔,可以交汇,小国才佩服它。大国对小国谦下,小国对大国谦下,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下。 “我送的第二段话是:治理天下,用强力去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失。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狤。以德治国,国之福也;以智(诈)治国,国之贼也。大海之所以成为许多河流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下。圣人要做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作他们的表率,而把利益放在他们之后。他居于上位,而不使人民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不使人民感到受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以道治国,天下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大家都能和平安泰。道是神圣的宝贝,治理国家决不能没有它。立位天子,设置三公,送上千车金银碧玉,也不如用道作为献礼。上士听了道,努力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我的话完了,谢谢诸位。” 话音落地,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只见这时屋子里所有的空地上都挤满了人,甚至连屋外的窗户上都趴满了人呢。徐甲紧紧接继,进一步发表演讲。老聃先生在几个店员护拥陪同下,走出屋子。 当人们悟出十七画就是老聃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去向了。 一传十,十传百,知道老聃来咸阳传道的人越来越多,全城轰动,连秦宫里的人也都知道了。秦宫里那个听老聃讲过道的、头戴白金发束的锦衣少年就是秦悼公的孙子。当孙子向他爷爷秦悼公说到老聃先生讲得如何如何好的时候,说到他不露身份、讲过之后就不知去向的时候,连这个病中之人都感到未听他讲道“这是终生遗憾”呢。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