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纵贯国境,从东南部的信德省汇入茫茫的阿拉伯海。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曾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代印度文明。在巴基斯坦,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古代印度文明的遗迹.向世人展示着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的古老文明。奔腾不息的印度河、日夜流淌,几千年来,辛勤地哺育着河两岸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巴基斯坦人民。 贝娜齐尔·布托的祖先,世代生活在印度河平原南部的信德省。古老的布托部落是信德省最大的部族之一,曾拥有几十万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各地和印度。部族中的人既有地主,也有农民。贝娜齐尔·布托所属的布托家族,是布托部落著名首领萨尔塔尔·达都·汗的传人。布托家族是信德省最大的地主之一,拥有的土地不是以英亩,而是以平方英里计算。 贝娜齐尔·布托的祖父沙·纳瓦兹·汗·布托爵士,虽是信德省闻名遐迩的大地主,但却远比那些只知道世代承袭土地的地主们开明进步得多。在英国人统治印巴次大陆时期,他就开始从政,曾任尤纳加德邦总理,并被封为爵士,成为著名的政界人物。从政使他视野开阔,思想解放,使布托家族在信德省率先打破了一些封建思想的陈规陋习。在孟买担任公职的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社会才能摆脱那些陈旧落后的东西,不断发展进步。为此,他使自己的儿子佐·阿·布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送儿子去国外留学,使佐·阿·布托最终成为巴基斯坦杰出的政治家,促进了巴基斯坦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了他的初衷。 贝娜齐尔·布托的父亲佐·阿·布托,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政治家,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立者,1971—1977年曾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和政府总理。他1928年1月5日出生在信德省拉卡纳地区的穆尔塔扎村。从贝娜齐尔·布托的祖父时起,布托家族的中心就移到了这里。虽然后来布托家族又在信德省的省会、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市濒临阿拉伯海的克里夫顿大街70号安了家,但穆尔塔扎这个普通的乡村却一直被布托父女视为布托家族真正的家,因为布托家族的根是扎在这里的。贝娜齐尔·布托在齐亚·哈克将军统治时期,也曾多次被拘禁在穆尔塔扎。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贝娜齐尔·布托在这里对人生、社会、民主、政治等作过深沉的思索。她在祖先生活过的土地上,汲取了无限的营养和智慧,为以后的政治生活准备了思想基础。 佐·阿·布托的母亲伯格姆·胡尔希德·布托,出身于印度孟买一个收入低微的印度教徒家庭,她与那时正在孟买担任公职的富家子弟沙·纳瓦兹·汗·布托相识并结婚。婚后,她皈依伊斯兰教。在穆尔塔扎,她为丈夫生了四个孩子,但只有佐·阿·布托是男孩。在男人主宰一切的社会里,布托做为这个富贵之家的唯一男孩,受到了无比的宠爱。布托的父亲开明且富有远见,他不满足于儿子承传自己的家业,而是希望他有更大的作为,所以在对布托进行严格的传统教育之后,又把布托送到国外学习。 佐·阿·布托在美国和英国留学期间,受到了严格的西方教育,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布托先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政治学,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耳濡目染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1950年以优异成绩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他父亲为了使他获得全面发展,又把他送进英国牛津大学基督学院攻读法律,系统学习和掌握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1952年,布托结束学业,获得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在通过了伦敦林肯法学院的考试后,布托获得林肯法学会高级律师资格,并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聘任为国际法学讲师。回国后,布托在家乡信德省的卡拉奇从事律师职业,并在信德穆斯林法学院任宪法学讲师。从1953年起,布托开始在信德省高等法院任职。 贝娜齐尔·布托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生于1930年3月23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佐·阿·布托被绞死后、她当选为巴基斯坦人民党终身主席,对贝娜齐尔·布托当选为巴基斯坦总理起了重要作用。努斯拉特·布托祖籍伊朗,是巴基斯坦大资本家伊斯巴哈尼家族的成员,属于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穆斯林。英国人统治印巴次大陆时期,她父亲在印度的孟买等地从事工商业活动,颇有成就。努斯拉特在孟买和浦那渡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期。1947年印巴次大陆实行分治后,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发生了激烈的宗教冲突,努斯拉特随父母被迫离开孟买,移居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到卡拉奇后,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被从印度驱赶出来的穆斯林难民筹集款项,接济穆斯林兄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努斯拉特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和显示了她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努斯拉特端庄美丽,聪颖好学,曾留学英国。才貌双全的努斯拉特很快就赢得了才华横溢的佐·阿·布托的青睐,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双双坠入了爱河。1951年,佐·阿·布托与努斯拉特结为伉俪。 贝娜齐尔·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她是佐·阿·布托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巴基斯坦。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布托家里,却很少有这方面的思想禁锢。贝娜齐尔·布托的祖父就曾以开明闻名于信德省,而受过西方教育的布托夫妇,更是具有现代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打破了一切陈规陋俗,实行男女平等。 贝娜齐尔的出世,给布托夫妇增添了无限的欢乐。他们把贝娜齐尔视为掌上明珠,爱称为“萍姬”。因为贝娜齐尔出生在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那一大(夏至),布托夫妇便认为她一定会有好运气,给她起名“贝娜齐尔”。在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里,贝娜齐尔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可见布托夫妇的良苦用心,他们对贝娜齐尔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在贝娜齐尔之后,布托夫妇又有三个孩子相继出世,他们分别是:贝娜齐尔的大弟弟米尔·穆尔塔扎·布托,1954年出生;妹妹萨娜姆·西玛·布托,1957年出生;小弟弟沙·纳瓦兹·布托,1958年出生。 重视教育是布托家族的传统。如同贝娜齐尔的祖父对待佐·阿·布托一样,布托也要使自己的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作为布托家族长女的贝娜齐尔,从小就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显示出超凡的才能。因此,贝娜齐尔在家里一开始就享有特殊的地位,布托夫妇把她作为家族的希望所在,给予她特殊的关照。贝娜齐尔3岁时,就被送进当地有名的詹宁斯女子幼儿学校,接受早期教育,进行智力开发。5岁时,贝娜齐尔又被送进卡拉奇的耶稣和玛利亚女修道院学习。它是当地最好的一所教会学校,贝娜齐尔在这里学完了小学课程。由于在这所教会学校里授课的爱尔兰修女们用英语授课,所以贝娜齐尔很小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常和父母在家里讲英语。 布托夫妇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认为这是他们今后安身立命的基础,训练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贝娜齐尔4岁的时候,她父亲佐·阿·布托在仕途上出现了第一次转折。他被共和国总统伊斯坎德尔·米尔扎任命为巴基斯坦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前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的纽约工作。从此,佐·阿·布托不断地担任一个又一个的公职.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使他难得有机会回家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努斯拉特·布托由于要经常陪同丈夫一起外出旅行,所以孩子们常被扔在家里。这时父母总是对贝娜齐尔说:“你最大,要照顾好弟妹。” 贝娜齐尔从小就被培养起一种独立精神,一种责任感,每当父母远离家门对。她便责无旁贷地负责起这个家了。8岁时贝娜齐尔把母亲给她用来买东西的钱精心加以支配,每天晚上都跑到厨房里煞有其事地跟管家巴布一起算账。虽然这近乎孩提时代的一种游戏,但这对把它看得极为认真的贝娜齐尔来说,却是一种增强自立能力的极好的锻炼。 佐·阿·布托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他经常告诫孩子们一定要把学习搞好。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布托为孩子们聘请了一位英籍家庭女教师,每天下午学校放学后为孩子们讲授数学和英语。为了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在以宗教立国的国度里精通伊斯兰教义。布托还在每天的课后,请阿匐来家为孩子们讲解宗教和经文,主要的内容就是诵读和理解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 作为一个穆斯林,贝娜齐尔从9岁起,就由母亲领着做祈祷。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虔诚的穆斯林,不论在什么地方,也不论在做什么事,每天总要面向西方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拜倒在地做五次祈祷,具体时间是每天的5点、12点、16点、18点和20点。每星期五午后还要到清真寺做集体礼拜。此外还有各种宗教节日和仪式。贝娜齐尔常同母亲一起参加宗教活动,从小就受着宗教的熏陶。 在贝娜齐尔天真烂漫的童年,她的生活是幸福而平静的,然而她的祖国却并不平静。 自从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获得独立以后,这个印巴次大陆上新生的国家,一直被笼罩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种族的动荡之中。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是国家的象征,被尊奉为巴基斯坦的国父。然而他领导这个百业待兴的新生国家仅仅一年多便不幸去世,给这个新生的国家留下了无穷的遗憾。虽然真纳的副手里雅格特·阿里·汗,作为政府总理尚能驾驭局势,化解矛盾,稳定局面,但随着他1951年10月遇刺身亡,巴基斯坦就再也没有一个能为矛盾的各方所接受的公认的领导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斗,使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政府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定。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10月的11年间,巴基斯坦先后更换了四位总督或总统(1956年巴基斯坦第一部宪法通过前称总督,通过后改称总统),政府总理七次易人。在位时间最短的伊·易·琼德里加总理,任职时间不满两个月。政局之动荡,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够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的具有权威的政府。巴基斯坦独立后11年里无休止的政治混乱,使人民感到厌倦。当政客们无力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时,军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958年10月,贝娜齐尔·布托5岁的时候,她的祖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自1951年起一直担任陆军总司令的军方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把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赶下台,对全国实行军法管制,自任总统,开始了他对巴基斯坦长达十年多的统治。 阿尤布·汗统治时期,巴基斯坦政局出现了十年的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贝娜齐尔·布托的父亲佐·阿·布托初露锋芒,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1958年10月,阿尤布·汗政府建立伊始,刚到而立之年的佐·阿·布托就受到阿尤布·汗总统的赏识,被任命为政府的商业部长,成为当时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部长。以后布托又先后担任过少数民族事务部长,国家建设和新闻部长,燃料、电力和天然资源部长,克什米尔事务部长,1963年1月至1966年6月任外交部长,被阿尤布·汗总统视为亲信和知己。 1962年10月,巴基斯坦政府与中国政府就边界问题在北京开始举行谈判。佐·阿·布托担任外长后,于1963年2月26日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举行了会谈。3月2日,布托外长在北京与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协定》。边界协定的签订是中巴友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巴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地解决相互关系中的问题、推诚相见的光辉范例。佐·阿·布托先生为发展巴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佐·阿·布托仕途上的成功与繁忙并没有影响他对子女们的热心和教育,他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总要打电话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学习抓好。为了对贝娜齐尔进行全面的培养,布托总是鼓励她多了解一些世界,并不时带她外出旅行或出席各种活动,以增长见识,接受政治和外交的熏陶。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三十五届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时,贝娜齐尔正好与她父来一起乘坐外长的私人专列旅行。布托得到消息后,立刻叫醒熟睡中的贝娜齐尔,急切地告诉她美国总统被刺杀的消息,并让贝娜齐尔坐在他身旁,与他一同听取有关约翰·肯尼迪遇害的最新公报。贝娜齐尔当时只有10岁,虽然她还不能完全弄懂这件事情的含意,但政治的残酷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16年后,她的父亲作为政治家也死于非命,贝娜齐尔更亲身体验到了政治斗争的无情。 佐·阿·布托为了让子女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也时常让他们见一见来巴基斯坦访问的外国代表团。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对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作为外交部长,佐·阿·布托全程陪同中国代表团。自从一年前他代表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巴边界协定,他便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个人关系。在那次访问中,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并把一项解放帽作为个人礼品送给他。布托先生十分珍视这一礼物,把它挂在自己的更衣室里,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称赞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毛泽东。这次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访时,布托便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客,把全家介绍给客人,并设家宴款待贵宾。贝娜齐尔这时只有11岁,为了见她父亲所称的“中国的重要人物”,她特地穿上了父亲从纽约给她买回来的最漂亮的衣服。周恩来总理学识渊博,和蔼可亲,贝娜齐尔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中国总理,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对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友好感情。临别前,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夫妇与布托全家合影留念,贝娜齐尔就站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中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1965年,正在巴基斯坦北部茉莉山区一所住宿学校学习的12岁的贝娜齐尔·布托,亲身经历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与印度的关系、从巴基斯坦独立起直到贝娜剂尔·布托当政的今天。一直是巴基斯坦外交上的最重要的课题,第二次印巴战争与发生在1947年10月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一样,都是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而发生的。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喀喇昆仑山这南的喜马拉雅山区,地势高峻,是中亚细亚的心胁,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接壤,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面积21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多万。 在英国人统治印巴次大陆时期,查谟和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1947年,英国推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别建立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由英国人直接统治的11个省份的归属,但对于由印度王公统治而英国保有宗主权的土邦,则规定由它们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成为独立的国家。因此,土邦的归属成为印巴两国政府斗争的焦点。特别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与印巴两国都接壤,战略地位险要,对印巴两国的国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它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矛盾的焦点,两国都势在必得。 查谟和克什米尔居民中,77%是穆斯林,20%信奉印度教。但由于土邦的上层统治者信奉印度教,因而土邦内部穆斯林群众与上层的王公贵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对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卷入冲突,于1947年10月发生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延续达15个月之久。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l月双方正式宣布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战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地区约占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的2/5,人口约占1/4;印度实际控制地区约占总面积的3/5,人口约占3/4。此后印巴两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争执一直悬而未决,成为两国关系的隐患。 1965年,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关系又趋紧张。8月,克什米尔印占区的穆斯林,为反抗印度的统治和教派迫害,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抵抗。印度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对反抗的穆斯林群众进行镇压,并公然破坏印巴两国1949年划定的停火线,派军队入侵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对巴基斯坦进行武装挑衅。 8月25日,印军向巴基斯坦控制区的乌里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巴基斯坦军队在奋起抵抗印军进攻的同时,向乌里地区以南的印占克什米尔的查摸地区发起反击,直逼查谟城下。印军为解查谟之危,便把战火引向克什米尔地区以外。9月6日晨,印军越过边界,大举进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特地区,由克什米尔争端引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9月7日至9日,印军进一步扩大战火,又先后进攻东巴的卡里干则和西巴的海德拉巴地区,双方军队展开激战。为配合地面战斗,印巴双方还出动空军相互袭击对方的空军基地和重要城镇。印度空军还空袭了巴基斯坦的临时首都拉瓦尔品第,并在拉瓦尔品第、卡拉奇和东巴的吉大港等地实施空降作战。巴基斯坦军队则进行了英勇的反击。 在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作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外交部长的佐·阿·布托,率团飞往联合国,在国际讲坛上阐述巴基斯坦政府对克什米尔问题一贯的原则立场:即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按照联合国以往的决议,通过举行全民投票让克什米尔人民充分享有自决权,自由决定其未来。佐·阿·布托强烈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呼吁同际社会采取行动制止印度的侵略行径。布托在联合国内外的外交活动,为巴基斯坦争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联合国安理会最后通过停火决议,使印巴双方结束战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年仅12岁的贝娜尔·布托,也经受了战争的锻炼。当时她和8岁的妹妹萨娜姆·西玛·布托正在巴基斯坦北部茉莉山区的一所住宿学校学习。由于茉莉山正好位于一条从克什米尔通往巴基斯坦内地的道路上,因此它极有可能遭到印军的进攻。为了预防不础哪嘛和玛利亚女修道院的修女们让学生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建立了掩蔽所,并进行防空演习、当时这所学校里有很多政府官员和高级军官的女儿,为了避免一旦落入印军手中暴露身份,贝娜齐尔和这些同学们互相以假名相称,并把这当成一种乐趣。她们既对战争的威胁恐惧不安,又对可能发生在眼前的战争情景进行种种幻想。 令她们感到庆幸的是战火并没有烧到她们学校。9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宣布停火。燃烧了近一个月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战后、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斡旋”和倡议下,巴基斯坦总统、陆军元帅阿尤布·汗与印度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于1966年1月4日至10日在苏联南部城市塔什干举行会晤。经过谈判,双方就解决两国武装冲突与恢复正常的和平关系等问题达成协议。1月10日,印巴双方共同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共九点,主要构容是印巴两国同意遵照联合国宪章,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1966年2月25日以前,双方把全部武装人员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所在的阵地;两国关系要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之上;双方不搞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宣传。采取切实措施恢复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交通和通讯联系以及文化交流;双方互相遣返战俘;继续进行多种级别的对话以讨论两国间的有关问题。 佐·阿·布托外长认为巴基斯坦是战争中的胜判者,因为它夺取的领土比丢失的领土要多,而《塔什干宣言》规定双方将军队撒回到战前位置,这就意味着巴基斯坦放弃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因此,他强烈反对阿尤布·汗总统签署《塔什干宣言》,并为此向总统递交了辞呈。 1月11日,刚刚签署完《塔什干宣言》的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尚未来得及返回印度,就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塔什干。佐·阿·布托讥讽他是乐极生悲。 《塔什干宣言》签署以后,佐·阿·布托外长与阿尤布·汗总统之间的分歧日渐严重,并且公开化。1966年6月,阿尤布·汗总统终于接受了布托的辞呈。布托与阿尤布·汗从同僚共事到政治上决裂,并不仅仅是由于在《塔什干宣言》上的歧见,而是有一系列深层的政治原因的。 阿尤布·汗1958年10月上台执政时,由于结束了巴基斯坦独立后长达11年的政治混乱局面而受到人民的拥护。上台后他采取措施禁止政党活动,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整饬吏治,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民主制;在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开展绿色革命,鼓励私营工业发展,因而使巴基斯坦出现了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好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阿尤布·汗执政的后期,他已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落后于时代,因而遭到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强烈的反对。阿尤布·汗由受到人民拥护最后发展到遭到人民唾弃,主要原因是他将个人专权长期化,在国内政治局势稳定后,不仅不推行和扩大民主化,反而压制民主要求,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实行独裁统治;经济政策的推行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因此,巴基斯坦国内反对阿尤布·汗的运动到1967年进入高潮。从1968年冬开始,形成了全国性的打倒阿尤布·汗运动。在反对阿尤布·汗的旗帜下,持有不同政见的各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工人罢工和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佐·阿·布托与阿尤布·汗决裂后,便投身于建立民主政治、反对阿尤布·汗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中。由于布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且年轻有为,精力过人,律师职业又使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因此很快就在群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著名的政治人物。贝娜齐尔·布托在父亲辞去外长职务后,曾同他一起乘外长专列由临时首都拉瓦尔品第返回老家拉卡纳。沿途她目睹了群众运动中激动人心的场面和她父亲所受到的欢迎,耳濡目染了巴基斯坦的政治斗争,对民主等政治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政治斗争,佐·阿·布托决定建立自己的政党。经过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广泛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布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并以他们为骨干,于1967年11月30日,在拉合尔建立了巴基斯坦人民党,布托任该党主席。 人民党建立后,推出了自己不同于巴基斯坦以往其它政党的独具特色的纲领。党纲首先把信仰伊斯兰教作为人民党和巴基斯坦国家的最高指导思想,宣传穆斯林为了伊斯兰事业可以贡献自己的生命,在全国彻底实行伊斯兰教所规定的民主、自由、平等、容忍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在经济上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对工业和金融业等实行国有化。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实行劳工、教育和妇女改革,从而实现社会平等,结束贫穷、饥饿和剥削,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需要的面包、衣服和住房;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地位和机会人人均等。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佐·阿·布托善于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的纲领口号切中时弊,因而深受人民的欢迎。他还针对巴基斯坦社会发展落后,交通、通讯不发达、文盲众多的特点,深入穷乡僻壤,向中下层群众进行宣传,成为巴基斯坦与下层群众直接对话的第一位政治家。布托在人民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人民党的声势也越来越大,参加者日众。布托在卡拉奇克里夫顿70号的家也成了人民党的支部办公室,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排队报名参加人民党。为了帮助父亲的政党工作,只有14岁的贝娜齐尔和11岁的妹妹萨娜姆·布托也都报名加入了人民党,成为人民党最年轻的党员。1986年5月,当贝娜齐尔·布托当选为人民党并列主席时,虽然只有33岁,但却是具有与人民党存在一样长时间党龄的老党员了。她亲身经历了人民党的全部历程,所以在她父亲死后,她能成为人民党当之无愧的领袖。 1968年10月,西巴的大学生举行和平示威,要求进行教育改革,减少学费,改革考试制度,改善学习条件,废除限制学生活动的各种法令。由于当局不答应学生们的要求,逐渐酿成暴力活动,并波及到各个行业。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各反对党公开反对阿尤布·汗政权,军队也发生动摇,形成了全国性的打倒阿尤布·汗运动。面对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阿尤布·汗政权采取高压政策,1968年11月,逮捕了主要反对党人民党主席布托及其它反对派政治家。当局的这一行动如火上浇油,导致全国性的社会动荡,政局更加恶化。 这时,贝娜齐尔即将完成中学学业,面临中学毕业综合考试和每年12月举行的大学升学考试。为了让她安心复习功课,顺利通过考试;贝娜齐尔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夫人将她一个人留在卡拉奇克里夫顿70号的家里温习功课,自己带着三个孩子赶往拉吉尔,向高级法院起诉,要求当局无条件释放自己的丈夫。努斯拉特还冒着危险,组织和率领数以万计的群众上街游行示威,要求释放布托。 佐·阿·布托虽身陷囹圄,但仍牵挂着长女的学业和前途。他从监狱里给贝娜齐尔写信说:“我知道你读了大量的书,但你应该多读一点文学和历史,你要读什么书家里都有。读一读关于拿破仑·波拿巴的书,他是现代历史上最先关的人。读点关于美国革命和亚伯拉罕·林肯的书,读一下约翰·里德写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和有关俾斯麦、列宁、阿塔土尔克①以及毛泽东的书,读点印度古代史,尤其要读伊斯兰教的历史。” 布托为女儿开列的书目,都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物的传记以及本民族历史和宗教方面的书。他想让女儿从对历史的学习中,汲取营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政治才干,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在信中又不无预感地鼓励女儿说:“我非常自豪能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女儿,15岁就考大学了,比我那时还小三岁。照这个速度,你或许会成为总统的。” 知女莫若父,布托的这个预言20年后果真成为现实。1988年12月,贝娜齐尔·布托年仅35岁,便当选为巴基斯坦的政府总理,比她父亲担任总统时还小八岁。由于佐·阿·布托执政后于1973年修改宪法,将总统制改为两院议会制,总理成为握有实权的政府首脑。所以他在预言中所说的总统与贝娜齐尔后来担任的总理实际上是一回事。 为了减轻对狱中父亲的担心,贝娜齐尔埋头学习,跟每天来家辅导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复习功课。晚上则和菲菲、萨米娅、法蒂玛等朋友到离家不远的信德俱乐部玩耍。贝娜齐尔以紧张的学习和玩耍来迫使自己不去想狱中的父亲,但这很难做到,她越来越渴望同家人团聚。妹妹萨娜姆打来电话,告诉她,母亲为抗议当局监禁父亲,每隔两三天就组织妇女举行一次游行。有好几次警察用竹棍驱散了游行队伍。为防止阿尤布·汗的防暴警察施放催泪弹,母亲让每位示威者带上塑料袋装湿毛巾。这令贝娜齐尔又为母亲担心。 1968年12月,各地骚乱风起云涌,示威者都要求阿尤布·汗辞职,释放布托和其他政治犯。就在这如火如荼的日子里,贝娜齐尔在卡拉奇克里夫顿区的梵帝冈使馆参加了大学的入学考试。她报考的是闻名世界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 考试结束后,贝娜齐尔如释重负,她立即回到家人身边,准备为营救父亲而战斗。使他们意外的是阿尤布·汗正在此时释放了人民党的领导人。 在庆贺胜利的游行中,贝娜齐尔同父亲乘坐敞蓬汽车在游行的人群中缓慢行驶。人们高呼“布托万岁!”“再推一把,墙就倒了!”布托鼓动他的支持者。正在此时,一个杀手向布托开了枪。布托对贝娜齐尔和萨娜姆喊道:“蹲下去!”万幸的是杀手的手枪卡壳了,愤怒的群众将凶手打得死去活来。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一连几个月索绕在贝娜齐尔的心头,她第一次领略了政治的残酷。 为了继续推动反阿尤布·汗运动的发展,布托等人民党领导人进行了绝食斗争。大批群众对绝食斗争从道义上、政治上给予坚强的支持,他们纷纷要求阿尤布·汗辞职。 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终于迫使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25日下台。他将权力移交给陆军参谋长叶海亚·汗。巴基斯坦依然处于军法管制之下。 1969年4月,贝娜齐尔收到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校方的来信。校方提醒布托,说贝娜齐尔刚16岁,太年轻了,建议她等一年再去上学。但布托坚持要贝娜齐尔立即入校,并请在美国的朋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前驻印度大使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从中帮助。校方终于同意贝娜齐尔1969年秋入校。 1969年8月底,年仅16岁的贝娜开尔告别了克里夫顿70号,在家人的护送下飞往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求学。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