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40年了,但在敦刻尔克依然可以找到战争的痕迹。城东幽美的马洛莱班海滨公园内,保留着一座德国法西斯的大地堡。长达10多公里的海滩上,到处残留着德寇修建的碉堡的地基。在沙丘、草丛散步时,可能踏着锈烂的钢盔、炮架,还要当心触发当年投下的未爆炸弹。到海中游泳时,偶而还能捞到军刀、枪支。至于荒冢和不明身份的骷髅,更是荒郊的特产。 敦刻尔克是西欧著名的渡口,有火车轮渡直通海峡彼岸的英伦三岛。它东邻比利时,隔加来海峡(英国称多佛尔海峡)与英国多佛尔港相望,为法国北部的商港、渔港、军港和钢铁工业基地。十一世纪初,这里的渔村建了一座教堂,起名“敦刻尔克”,意即“建在沙滩上的教堂”。后来成了渡口,经常遭受战争的蹂躏。自十六世纪起,敦刻尔克曾三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第一次,1696~1695年,在英国军舰炮轰下而城毁;第二次,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毁坏;第三次,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破坏最为惨重。 1933年,英、法首脑与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窃喜将祸水引向苏联,幻想和平有了保证。1940年5月10月,希特勒对西线发起突赊袭击,避开法国正面的坚固无比的马其诺防线,从南北侧迂回包围法国。北线从中立的比利时突进,将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压缩到敦刻尔克一带。 几十万装备精良的英、法军队,兵无斗志,难以组织背水决战,只能从海路上逃走。头上是德国飞机,地面是德国坦克,轮番扫射轰击,包围圈越缩越小。从敦刻尔克向东到比利时边境,近20公里长的狭窄沙滩上,挤满了人,塞满了装备。一览无遗的开阔地上,蚂蚁状的人群在奔跑、躲藏,伤兵呻吟着、蠕动着,汽车、装甲车、炮架成了最佳的掩蔽所。德机每一轮轰炸,都要留几千几百具户体。幸而英国海军还算强大,调集了大量舰艇,从5月27日组织纵退,到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为止,总共撤出了英、法军队34万人,为以后的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军队归来时,除了步枪、刺刀和几百挺机关枪而外,什么都没有了。”溃军只求逃命,几十万吨武器、弹药和各种物资都遗弃于海滩和市内,留给了德国人。在此之前,各个战场上,法国军队已死亡、失踪、被俘了37万人。希特勒如人无人之境,以120个师的兵力,横扫法国领土,6月14日占领了巴黎。 留给敦刻尔克的,只有瓦砾堆和瘫痪的码头。大溃退前还有9千人口的敦刻尔克,到溃退结束时只剩3千人,每个家庭都炮尝了战争的苦难。 直到1944年9月盟军反攻,登陆收复敦刻尔克为止,全城仍有四分之三是废墟,只有一座教堂比较完整。如今,敦刻尔克比战前扩大了十几倍,市内人口增加到8万,包括郊区25万。在当年大溃退的马洛莱班海岸上,竖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略似长方形的巨墙,上面刻载着1940年大撤退的史实。市中心的敦刻亦克博物馆,陈列一个英、法联军大撤退的巨大模型,供后人汲取历史教训。市内广场的雕像,也多以敦刻尔克战役为主题。 目前市中心的商业区是在老城的废墟上重建的,大部分建筑都按炸毁前的样子复原,以保持古城的风貌。城东马洛莱班海滩成为新的居民区,十几层的公寓和低层别墅惜落有致,花园和广场花红草翠。城西沿海是复建扩建的港口,港域24平方公里,年接待远洋轮6千多艘,吞吐货物3千多万吨。港口之西是工业区,有宏大的钢铁厂和炼油厂。市南20公里的埃贝尔莱格巨堡,是法西斯建的世界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号称世界最大的碉堡建筑,曾向英国发射过V-1、V-2飞弹,给伦敦造成重大破坏。1944年盟军反攻时,英、美出动成千架轰炸机,投下5千吨炸弹,才将其摧毁。战后将其遗址辟为希特勒罪行展览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