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阿加迪尔,阿拉伯方言中的“谷仓”,面临大西洋,扼苏斯河口,是非洲旅游中心之一,摩洛哥最大的渔港和苏斯河谷的农户品集散中心。当你漫步在金色海滩上,投宿于小楼别墅里,或从十几层大楼上凭栏远眺时,切莫忘记这座城市刚刚毁灭过不久。 1960年2月29日夜晚,阿加迪尔城象往阎一样的寂静,3万市民进入甜蜜的睡乡。大地忽然剧烈摇晃起来,仅仅15秒钟,好端端的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全城3,500多座房屋(占建筑物的80%以上),顷刻间成了瓦房砾堆。许多人来不及睁开眼,不容 喊一声“救命”,便被压于楼底毙命。周围漆黑,没压死的也不知往那里爬。非死即伤,谁也没有余力去拯救别人。更惨的是,随后来了可怕的海啸,怒涛登陆入城,洗劫残存的生命和财产。 这次惨剧,死亡1.6万人,占全城人口一半以上。幸存者中,不少是埋在瓦砾下两三天,才被救护队挖出来的。遇难比例这么高,显然同地震发生在夜晚、人们在睡觉、震后又来海啸有关系。 废墟一角保留下来作为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两座没有倒塌的楼房。一座是七层楼,水泥柱上留下斑驳裂痕;一座是电影院,造型呈半圆波浪形。它们的抗震性能引人注目,是建筑学家摸索抗震规律的最佳实物。 在海滨保留区的废墟上,野草蔓蔓、遍地断墙碎砖,金属框架锈迹斑斑,庭院、井台、畜舍依稀可辨。当年全城一流建筑的高层旅馆,也同普通民房一样的软瘫下来,不过,它的“坟墓”比一般瓦砾堆大些罢了。 废墟保留区闲置了大片土地,看来十分可惜。但从吸引游客、科学研究和教育后人方面考虑,办得很对,值得借鉴。 劫后余生的阿加迪尔人在国内外的支援下,重建了更加美好的家自。20多年来,兴建了比旧城扩大好几倍的新城,人口增加到10几万。沿着逶迤的海岸,高层大厦和别墅小楼错落有致,那是新兴的旅游疗养区。34家旅馆、20所度假村,可以同时接待2万名旅客。规划到1990年,再发展1万多个床位。这里南有阿特拉斯山脉,挡住撒哈拉大沙漠的滚滚热浪。最冷的12月平均气温8℃,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7℃,冬天比欧洲暖和,夏天比欧洲凉爽,是欧洲人心目中的常年疗养地。目前每年有近30万外国游客光临,是摩洛哥旅游收入最多的城市。全城近2万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几乎每个家庭都与旅游业有关系。 24平方公里的新城、城东是商业区,城南是住宅区,市郊有三令工业区,扩建后的新港规模宏大。每当桔子红了的时候,柑桔码头特别繁忙,一艘艘满装柑桔的海轮驶向欧洲。在渔港,桅杆林立,千船竟发,海鸥翱翔。这里的渔船队年捕捞沙丁鱼10万吨以上,有鱼产品加工厂38家,所制沙丁鱼罐头誉满全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沙丁鱼港。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