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洞察秋毫,于伊始之际即至关重要,认不清萌芽时期的隐患,就无法应付成熟之后的灾祸。 蒙田:《品文集》。 事物最初的出现总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与越南所结的不解之缘最初也是这样。约翰·F·肯尼迪接任总统之际,一场日渐蔓延、异常复杂的东南亚危机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却对其所知甚少,缺乏应付事态的基本经验和起码的设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些问题已成为南越吴庭艳摇摇欲坠政权的心腹之患,其错综复杂之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想。我们只能进一步理清这些问题,以寻求应付之良策。 贯穿整个约翰·F·肯尼迪执政的时期里,我们遵循着两个基本前提来进行工作,而事实最终也证明,这两点是完全矛盾的。前提之一是,南越的垮台和共产主义者的胜利将给美国和西方世界带来威胁。另外一个前提则是,只有南越人才能保卫他们的国家,而美国则应该将其所起的作用限制在提供训练和后勤供应上。依据后者,在一九六三年,我们实际上已开始部署分阶段地撤离美军。这一行动遭到了某些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举将极有可能导致南越甚至整个亚洲的丧失。 一九六一年,我对东南亚的看法与同时代的许多美国人的主张略有不同,他们也亲身参加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洗礼,也从报纸上获得了外交事务的信息,但是,他们对于地缘政治和亚洲的事务则所知甚少。我们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战胜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而战后却只能目睹苏联在东欧的大肆扩张。因此,我接受了乔治·F·凯南的观点,一九四七年七月,在他著名的《外交事务》第十款中,他指出,西方世界必须在美国的率领下,采取一种遏制政策来反对共产主义者的扩张。在考虑国家防务和西方军事力量部署的决策上,我将此观点视为基本的准则。 与大部分美国人相同,我将共产主义视为一个整体。我认为苏联和中国正在协手合作,试图扩展他们的统治。当然,事后来看,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他们就不再有联合的战略了,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然而,他们的分裂从酝酿到暴露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时,共产主义似乎仍处于一种不可遏制的发展势头中。自从一九四九年以来,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已经控制了中国,并且与北朝鲜一起,并肩与西方进行了战斗;尼基塔·赫鲁晓夫也发出预言,共产主义者将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在第三世界赢得胜利,并且向西方宣告,“我们将埋葬你们。”一九五七年,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显示了其在空间技术的领先地位时,他的恫吓就更加深入人心了。次年,尼基塔·赫鲁晓夫又将他的攻击点移到了西柏林问题上。现在,菲德尔·卡斯特罗也已将古巴变成了共产主义者在我们半球的桥头堡。我们已经开始体会到四面受敌的滋味,这种恐惧奠定了我们对越南的介入的思想基矗与当时许多人的看法不同,我并不认为,共产主义者的危险是无法遏制的。它的确是一种威胁,但并非不能应付,我赞同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观点,他发出号召,要求美国和西方国家承担起进行长期斗争的重任。“每一个国家这都应知道,”他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无论它对我们抱有善意还是恶意,我们都将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义务和艰难困苦,支持朋友反对敌人,以确保自由的生存和实现。” 我对印度支那特别是越南的近期历史是有所了解的。我知道,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共产党人胡志明就已开始从事解放祖国的活动。我也知道,日本于二战时期占领了这个国家,日本投降后,胡志明宣布了越南的独立,但是,美国却又默认了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地区,这主要是担心,一旦法美关系出现裂痕,将给抑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带来困难。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中,法国对胡志明的军事行动受到了我们提供的援助,而胡志明的支持者则是那些中国人。此外,我也深知,在美国的眼里,印度支那正是我们遏制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座冷战中至关重要的堡垒。 五十年代期间,显而易见,越南共产主义者的运动与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亚(马来亚是马来西亚西部的地区,一九六三年成为马来西亚的组成部分——译者)和菲律宾的游击队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并没有将这些活动视为民族运动——就像以后他们表现的主流那样——而是将它们视为共产党人为在亚洲建立自己统治而进行的统一行动。正是按照这一逻辑,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胡志明称为“印度支那国家民族独立中不共戴天的仇敌。” 我还知道,艾森豪威尔政府全盘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观点,即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的胜利将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尽管,它明显并不情愿将美国的军事力量派遣到这一地区,但有关共产党人在该地区造成威胁的警告则不绝于耳。一九五四年四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发表了他著名的预见,如果印度支那落入共产党人手中,其它东南亚国家也会“紧随其后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他接着说道,“这种损失将极有可能给自由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一年,我们从法国人手中接过了责任,承担了保护越南一九五四年分界线以南部分的义务。我们也开始就东南亚条约进行磋商,有条件地承诺了对印度支那的保护。并且,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一年,我们将七十多亿美元投入了南越,以增强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最后,我还意识到,在担任参议员之时,约翰·F·肯尼迪就对艾森豪威尔关于东南亚的观点作出过积极的反响。“越南是自由世界在东南亚的一块基石,”一九五六年他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道,“它是我们的子孙,我们绝不能抛弃它,我们不能无视它的需要。”在担任国防部长之后,两方面事态的发展强化了我考虑越南问题的思路:古巴与苏联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苏联在柏林进行的新挑衅。两者似乎都标志着共产党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按照这一思路来考虑问题,在越南加强美国的势力就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了,因为,越南的丧失以及其后的多米诺现象,极有可能使我们失去整个东南亚。 然而,我对东亚问题仍然所知甚少。我从未去过印度支那半岛,也不懂得那里的历史、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就不同的程度而言,许多人在这方面与我完全相同,这包括约翰·F·肯尼迪总统、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麦乔治·邦迪、军事顾问马克斯威尔·泰勒,以及许多其他人。当面临越南问题时,我们这些决策者竟然发现,那是一块鲜为人知的土地。 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的政府也缺乏专家来提供咨询,以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无知。一九六一年柏林危机出现之时,以及一九六二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约翰·F·肯尼迪总统都能求助于卢埃林·汤普森、查尔斯·波伦和乔治·F·凯南等高层人士,他们对苏联有极深的了解。然而,无论在五角大楼还是在国务院,高层官员中却无人对东南亚有像样的了解。据我所知,五角大楼中仅有一名军官,参与过那一地区镇压暴乱的行动——中校爱德华·兰斯代尔,他曾担任过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和南越吴庭艳的顾问。但是,爱德华·兰斯代尔的职位相对较低,在地缘政治学的知识方面也所知甚少。 这一差距极有讽刺的味道,因为它的出现与五十年代泛滥的麦卡锡主义有直接的关系,国务院中第一流的东亚和中国问题的专家们——小约翰·佩顿·戴维斯、约翰·斯图尔特·瑟维斯、以及约翰·卡特·文森特——均在那场歇斯底里式的热潮中遭到了清洗。由于缺乏这类人物所提供的真知灼见和犀利的洞察,我们——当然包括我——只能相当肤浅地理解中国的动机,错误地认为,那些好斗的言词中包含着建立地区性霸权的意图。同样,对于胡志明领导的运动,我们也完全忽视其民族主义的色彩,而将其首先视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其次才把他当作一位越南的民族主义者。 在对待中国和越南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没有像对待南斯拉夫——一个摆脱了莫斯科控制的共产党国家——那样来考虑问题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铁托似乎是独一无二的,他与斯大林早已公开地进行争论。中国和北越的激烈言词使我们认为:他们将追求一个地区性的霸权。而古巴又于近期倒向了苏联,这似乎极其明显地表明,独立的第三世界正在将他们的运动并入共产主义者的轨道上。因此,我们没有将胡志明与马歇尔·铁托等同起来,而是将他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归为一类了。 就像其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任一样,肯尼迪政府也毫无异议地接受了这些并不牢靠的判断,事后,我们也未对这些假设做批判性的分析。显然,在我们决策的基础中,就存在着致命的失误。其它方面也有许多失误,我将指出这些错误并进行分析,以为日后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关越南问题的著述已是浩如烟海,对这一战争的描写也已极为详尽,我无意再重复他人的论述,而是想将观察的视点集中在十一个关键事件或决策上,以便讨论它们与决策内容和程序上的联系: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九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新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会面。 ·一九六一年晚些时候,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一万六千名美国军事顾问被陆续派往南越,以帮助其进行训练,与北越保持抗衡。 ·一九六三年十月二日,约翰·F·肯尼迪总统宣布,他期望训练的使命将于一九六五年完成,并且,他将在九十天内(即截止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始撤离美国的培训人员。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一日,军事政变发生,吴庭艳总统在政变中丧生。 ·林登·B·约翰逊接任总统后的前十二个月里,南越政局处于动荡之中,以及美国政府对事态的反应。 ·一九六四年八月东京湾事件期间,总统做出的反应,以及随后国会的决定。 ·一九六五年一月下旬,我和麦乔治·邦迪提交给林登·B·约翰逊总统一份备忘录,这标志着事态的重大转折。在随后的几周里,美军开始了空袭北越的行动。 ·一九六五年七月,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即,到年底之前,十七万五千名美军将士将被派往南越。此时,我们也意识到,以后还会需要更多的部队。 ·一九六五年后期至一九六七年,在认定军事手段无能为力之后,我们反复努力,试图以谈判的方式来结束战争。 ·一九六六年春天,我们决定,年底之前将向越南增派二十万部队,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战争绝无迅速结束的可能。 ·一九六七年的一场尖锐的辩论,其议题涉及战争的指导和日后美军力量的加强——这场辩论最终导致了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九日我的离任。 有些断言认为,在与越南有关的整个时期里,包括我在内的军界和政界的领导人物,不断对事件做出了错误的分析,这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公众的看法。随着我对事情的述说,我将对这些断言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新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之间那次暂短的会晤,它涉及了印度支那半岛的问题。时间是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九日,即艾森豪威尔任职的最后一天。他与他最亲密的助手们——国务卿克里斯琴·赫脱、国防部长托马斯·盖茨、财政部长罗伯特·安迪生、参谋副官威尔顿·珀森斯上将——会见了新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以及即将就任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狄龙、交接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和我,共同商议我们将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家中的头等大事。 那天下午,我们的谈话涉及了众多的问题,但重点仍然是印度支那半岛的问题。我素来对仅凭记忆来记录事情的细节没有把握,事后不久,我和几位当事人都写下了备忘录,以备回忆。这些备忘录和一些以后写成的回忆录表明,当事人对艾森豪威尔所持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他曾在这次会见中向约翰·F·肯尼迪通报了有关对东南亚军事介入的情况。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上,艾森豪威尔注意的焦点实际在于老挝,而非越南。老挝共产党组织巴特寮已大大加强了。 对美国所支持的富米·诺萨万军队的进攻,以便控制整个国家。克拉克·克利福德这样写道:“艾森豪威尔总统指出,目前,就整个东南亚地区而言,老挝的地位举足轻重。倘若老挝失落于共产党人之手中,这将给泰国、柬埔寨和南越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他还说,他认为老挝(并暗示到越南)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无法说服盟国与我们共同行动的话,那么,他宁愿‘孤注一掷,采取单独介入的活动’”。迪安·腊斯克对会议的记忆与克拉克·克利福德的说法大致相同。他认为,他听到了艾森豪威尔对老挝采取单方面行动的建议,如果这是阻止其倒向共产主义的唯一选择的话。然而,我的备忘录——这是依据我在会议上的记录应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要求整理而成——则显示,艾森豪威尔的说法实际上是含混其词的。令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对于适当的行动方针,他从未做出明确的答复。我这样写道:“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情况通报中反对由美国联合老挝采取单独的行动,”并且,根据我的记录,艾森豪威尔对约翰·F·肯尼迪直截了当地发问:“在阻止中国共产党人介入老挝方面,我们应采取什么行动?”也未做出任何答复。我总结性地写道,“艾森豪威尔无条件地指出,‘如果自由世界失去了老挝,从长远来看,我们将失去整个东南亚’。” 道格拉斯·狄龙的回忆与我的备忘录极为近似,他后来向一位学者谈到了自己的看法。狄龙对问题的看法甚至更为深入,他印象深刻地追述道“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赫脱肯定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因为他们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推给了肯尼迪。”按照我的看法,狄龙的观点无疑是准确无误的:对于如何处理东南亚问题,艾森豪威尔的确胸无成竹,他十分乐意将此难题留给民主党人。当然,我们并非要责怪他留给了我们一个无从下手的难题,印度支那问题的确极为棘手,无论是艾森豪威尔还是我们都对此有所定论,只是在其究竟为何难以处理上,我们的国家花费了以后十四年的漫长时间,才痛苦地领会到其中的真谛。 其它的证据也显示,艾森豪威尔的确感到了为难。事后曾有报道说,在与约翰·F·肯尼迪会晤的三周之前,他曾对其手下的人说,“即使卷入战争,我们也决不允许老挝落入共产党人之手中。”然而,六年之前,奠边府危机发生时,他的态度则与目前的说法大相径庭,当时,他做出决定,反对美国介入此事。或许,随着世界局势的逐步明朗,他调整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我却很难将两者统一来看。艾森豪威尔也会像我们一样,最终进入越南战争吗?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不解之谜。 我只知道,我们并未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而在解决方法的选择上,也只得到了模棱两可的答复。唯有那些不祥的预测似乎是肯定的,即如果失去了老挝,我们将会失去整个东南亚。根据这一预测,西方世界就必须要采取某些行动,以阻止这一预言成为现实。这次会晤对约翰·F·肯尼迪和我们大家来说,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后来在寻求解决东南亚问题的途径时,它左右了我们的头脑。 几周内,事情就变得很明显了,除了老挝之外,南越的情况也越来越糟,其发展之快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三月间,约翰·F·肯尼迪总统亲自挑选了一个非正式顾问团,在罗斯韦尔·L·吉尔帕特里克的率领下,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他们对行动方针的选择提出建议。五月八日,他们呈交了报告,要求在南越大规模增加美国军事人员,从原先的几百人增加至几千人。约翰·F·肯尼迪总统权衡再三之后,签署了增加一百名顾问和四百名特种兵的命令,以帮助南越人训练镇压暴动的技术。这一人员的增派是极有限度的。 与此同时,老挝的局势也在日益恶化。八月份,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上,迪安·腊斯克建议,除了按北约组织的一项计划,准备采用军事行动来保卫印度支那之外,我们也应继续进行外交谈判。北约的计划要求派遣一支三万人的军事部队,由缔约国提供人员,这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然而,英法两国都明确表示,他们并无派出部队的打算。迪安·腊斯克的建议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对约翰·F·肯尼迪总统说,在决定任何有关印度支那军事行动的提案之前,他应当在老挝与世界上其它问题之间进行仔细的权衡。柏林问题尤其令我心焦,其紧张程度已经上升到这样高度,即我们打算派遣六个师的兵力(将近九万人的军队)去欧洲。我争辩说,无法想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也能进行全面的调动来介入东南亚的战争。总统做出了结论——迪安·腊斯克也赞同——我们绝不应该在不顾世界上可能发生其它事情的情况下,来承诺对北约计划的执行。 到一九六一年秋天,北越的游击队已大量地进入了南越,越共也大大加强了对吴庭艳政权的攻击。约翰·F·肯尼迪总统决定,派遣马克斯威尔·泰勒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沃尔特·罗斯托前往南越,进行考察并就我们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在他们提交的报告中,马克斯威尔·泰勒和沃尔特·罗斯托指出,我们已经极为可观地增加了对南越的援助,主要表现在,提供了更多的顾问人员和装备,甚至包括少量的作战部队。他们评价说,这些步骤意味着在战争中的我们与南越“从顾问转向伙伴关系”的根本变化。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八日,我仓猝地拟定了一份简明扼要的备忘录,谈到了上述的建议,并交给了约翰·F·肯尼迪总统。该备忘录反映了我最初的想法,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和我的副部长罗斯韦尔·L·吉尔帕特里克等人的意见。 我认为,泰勒—罗斯托的报告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在阻止南越陷入共产党人之手的目标上,美国是否将亲自承担起义务?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我们将立即向南越增派大量的军事人员,并做好日后不断增派的准备,这一措施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我结论性地说道,我们“倾向于建议”,即我们应该全面接受建议中谈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将备忘录送往白宫后,担忧之情也在我心中油然升起,在向总统提交我们的建议之前,我们是否过于仓猝地做出了结论。在其后的几天里,我埋头钻研了越南问题。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形势似乎显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而我们运用军事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的能力,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让人捉摸不定了。最后,我意识到,对于泰勒—罗斯托观点的赞同,是一个极为轻率的决定。 迪安·腊斯克和他在国务院的顾问们也做出了相同的结论。十一月十一日,在进行了更为充分、详尽的讨论后,他和我向总统提出了一份联合备忘录,大意是,反对按照马克斯威尔·泰勒和沃尔特·罗斯托建议的方式派遣军事部队。 “我们承认,或许在某一天,这些军队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如果南越人能做出同心协心的努力,那么,(美国军队)就可能是多余的了;而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的努力,那么,面对那些漠不关心,甚至抱有敌意的人民,美军也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天之后,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上,约翰·F·肯尼迪总统集中研究了这两份备忘录,他明确地表示,在阻止南越的失去上,他无意做出无条件的承诺,并断然拒绝批准美军的介入。 迪安·腊斯克和我陷入了那个窘境,多年以来,这件事一直萦绕于我们的脑际。重新查阅这些会议的记录后,事情非常清楚,我们当时的分析是极不充分的。我们忽视了五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南越的陷落果真会引发整个东南亚的陷落吗?而这是否又真会给西方的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呢?战争将以什么形式——常规战或游击战——来发展?如果美军与南越人协手作战,我们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吗?在决定是否出兵之前,我们就无法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当时竟没有对这些必不可少的问题进行探索,这似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在肯尼迪政府最初的岁月中,我们正是这样来处理越南问题的,此刻,我们已无法重新体验当时的幼稚和自信了。当时,我们对那个地区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在应付危机方面也毫无经验。而其它迫在眉睫的国际问题又分散了我们的注意,仅在第一年中,我们就碰到了古巴、柏林、刚果等等问题。最后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当时正面临一个从未有所准备,或者说尚未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担心,各种政府——当然包括大多数的人民——只能进行盲目的行动。 我绝无辩解的意思,但这或许有助于说明我们当时的作法。 几天之后,十一月十五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再次谈到了关于对南越军事介入问题上的顾虑。他担心,此举将导致世界两大对立势力的交锋,并指出,越南的形势与朝鲜战争时完全不同。朝鲜战争时,敌人的入侵已相当明显,而这里的局势则尚未明朗。他尤其担心,派兵前往一万英里以外的地区,去帮助一个拥有二十万军队的政府与仅有一万六千人的游击队作战,极有可能招致广泛的反对。而且,我们在越南已投入了数十亿的美元,其取得的成功则是微不足道的。他十分怀疑,美国将会从北约盟国中得到军事援助。毫无疑问,他对目前的形势极不乐观,但是,会议仍然在毫无结论的情况中结束了。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尽管在处理南越问题上,我们尚无成熟稳定的作法,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总统和我——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只有南越人才能够处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训练和后勤物资的方式来援助他们,但却不能参加他们的战争。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看法。如果我们恪守这一观点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整个历史就将会面貌全非了。 我竭尽全力地将总统的想法传达给军事首领们——包括五角大楼中的人员和那些直接负责我们在越南行动的司令官。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的一份电报中,我对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哈里·费尔特上将和在南越的美军高级人员莱昂内尔·麦加尔上将写道:“我们务必要调整自己的观点,使之适应一个长年并不明朗的政治结构和非军事的行动。”我们在其后一个月在夏威夷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我对哈里·费尔特上将和莱昂内尔·麦加尔上将再次重复了这些观点,告诉他们,美国军队将不会被派往南越。 然而,由于基本的分歧并没有被接触,或者说,对其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解释,因此,直到两年之后总统去世之时,对这一问题的辩论在政府中仍然持续下去。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三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交给我一份备忘录,并要求我转交给总统。在这份文件中,他们声称,在阻止南越丧失方面,美军将会是极有效果的,并且敦促约翰·F·肯尼迪总统下达进行军事部署的命令。这些首领们认为,该项提议绝对符合美国的政策。“美国清楚地表示,其不可改变的目标之一是,阻止共产党人对南越入侵的胜利。”然而,他们错了,准确地说,这项基本的决策还未被最后决定。 一月二十七日,我将他们的备忘录转交给了约翰·F·肯尼迪总统,并附上了一个简短的意见:“目前,我们在南越的(训练)项目尚未提供足够的经验,因此,我不打算批准他们的建议。” 一九六二年最初的几个月中,我们逐步理清了国防部各项事务的头绪,而越南问题则远远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并不像许多其它的问题那样——我将它们交给罗斯韦尔·L·吉尔帕特里克处理,而是亲自承担起处理越南问题的责任。这样做的答案只有一个:尽管只是作为顾问,但是,这毕竟是美国卷入战争的唯一地区。我深感对此事负有极为重大的责任,因此尽我全身之精力投入了这项事务之中。这最终导致了人们“麦克纳马拉的越南战争”的说法。 一九六二年,随着我与南越接触的加深,我结识了它的领袖吴庭艳总统。我们一起在他的办公室里开了几次冗长的会议,办公室设在嘉龙宫(音译)中,天花板上吊着嗡嗡做响的电扇,房沿上伸出金光灿灿的飞檐。我们以为,吴庭艳的意图是将人民带入民主和自由的制度之中。五十年代早期,他曾在新泽西的一所天主教神学院中学习,这似乎是他接受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有力证明。然而,随着我们对事物了解的加深,我们逐渐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吴庭艳和他周围的人,还是他所建立的政治结构,都缺乏与南越人民的直接联系,他也从未试图加强过这种联系。我们对他的判断完全走入了误区。 由于他沉默寡言、不善交流,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吴庭艳在我眼里完全是一个难解之谜,事实上,每位见过他的美国人都有与我相同的感觉。从外表上看,他显得专制独裁、多疑多虑、吞吞吐吐,并高高凌驾于人民之上。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据说吴氏从不与女性交往:他从未结婚,并被认为,从未有过性的经历。但是,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则是他弟弟的妻子儒夫人。她虽然嫁给了吴庭艳那位擅长权术、颇有势力的兄弟吴庭儒,但实际上也扮演着吴庭艳妻子的角色。每天工作之后,儒夫人给予吴氏安慰,消除了他的紧张,并时常与他争辩一些问题,显而易见,在他的思路和想法中包含了许多儒夫人的意见。当然,对于具体的内容,我仍然是一无所知了。甚至,时至今日,我也无法搞明白,对于其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吴庭艳究竟考虑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长远目标。 就像绝大多数来到过这个国家的美国人一样,甚至按照我的推测也包括许多的越南人,在我的眼里,儒夫人聪明、坚强、漂亮,但也凶暴残忍、诡计多端——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巫婆。 尽管,我们察觉到了这些印象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接受了社会对吴庭艳的一般看法,例如,一九五九年《新闻周刊》就称他为“自由亚洲最富才能的领袖之一。”政府中的消息灵通人士,包括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他是一位前任的东亚历史学教授,也对吴氏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因为,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五年中,他成功地将国家引向了独立。“这一时期”,迈克·曼斯菲尔德在一九六三年写道,“在阻止南越完全崩溃和引进新的秩序,以及制止动乱和阴谋,清除无处不有的腐败方面,他个人的胆略、正直、果断和货真价实的民族主义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吴庭艳的确完成了非凡的业绩,他排除了宗教和政治信仰上的巨大差异,努力建立起一个国家,而这一切又是在北越虎视眈眈的压力下完成的。这正是我们信任他的根本所在。 他也的确存在着不足,甚至非常明显,但我和其他人都相信,即使任用一位比吴庭艳更杰出的人才,其前景也未必就十分乐观。 然而,我们对吴庭艳总统所做的判断究竟是否是正确的呢?我们对所面临问题的看法是否可靠呢?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否会成功呢?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之中,我们不懂这里的语言与文化,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着历史、价值观念和政治传统上的根本差异,而我们却要与这个民族并肩作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进行判断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像一堆乱麻一样,塞进了我们的头脑,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 我们从越南收到了一些信息,但是,我们——我、总统、麦乔治·邦迪、迪安·腊斯克和马克斯威尔·泰勒——无人对此表示满意。当然,我们要求得到有关军事行动的情况报告。并且,我们也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分析材料,我们驻西贡的大使馆洪水般地送来了这类材料。很早之前,我们就决定,需要定期召开华盛顿和驻西贡美国高级军官之间的会议,以共同协商问题的解决。这样,从一九六一年底开始,我就频繁地前往夏威夷和南越。 夏威夷会议在太平洋美军司令部举行,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珍珠港。约有来自华盛顿、西贡和夏威夷的军界和政界的五六十人将聚集在一间洞穴式的会议室里,来听取一长串的情况汇报。这里十分拥挤,日程又安排得十分紧张,这使人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问题上,也妨碍了我们听取报告的真实内容和富于见解的建议。 无独有偶,我们在越南的会议也有相似的情形。会议在美军司令部举行,最初是在西贡闹市区巴斯德街上的一家饭店里,这里曾是殖民时期的一家旅馆,后经过了改建。后来会议又挪到了城市的西郊,在新山一空军基地举行。由于越共对会议地点了如指掌,所以他们常常对会议进行袭击。一次,在一九六四年五月,他们在一座桥下安置了地雷,企图暗杀我,因为,他们获悉,该桥将是我前往西贡的必经之路。 南越警察发现了这一行动,并在我即将通过这里之前,引爆了地雷。 后来,一些评论者对我们热衷于这类会议进行了百般指责,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尽管信息远远不够完善,但夏威夷和越南的会议却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将总统的想法和目标从华盛顿传送给在越南的同僚们,同样,也使他们能够就未来的行动提出报告和建议。如果没有这样的会议,我们的情况将会更糟糕的。对此,我至今仍坚信不移。 从华盛顿奔赴会议地点时,我们乘坐着一架后来被人们戏称为“贫穷者707”的飞机。就任部长之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国防部公务中配备的几架专用飞机,我们没有必要使用这些高档的飞机,这包括一架三等的“空军一号”和几架体积不大但却价格昂贵的洛克希德飞机。作为这些飞机的替代,我指示乔治·S·布朗准将(我的军事助理,他后来成为了空军首领,并最终成为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主席),去设计几个造价在两万美元以内的座位,当高级人员需乘坐飞机执行特殊公务时,这些座位可以临时安装在一架运输机上,以供使用。 这架运输机是由一架KC—135运油机改装而成的,它被装备上机翼燃料箱,这样,其飞行长度几乎可以从世界上任何地点中间不作停留地飞到另一地点。在747型面世很早以前,它就能不停顿地从巴黎飞往西贡,并可在只停留一次的情况下,从西贡飞到华盛顿。 这种飞机也有一大缺陷:它没有隔音设备,但我还是拒绝花钱去安装它。因此,在机上谈话是非常困难的,好在与我经常同行的侣伴马克斯威尔·泰勒和助理国务卿W·埃夫里尔·哈里曼都患有轻微的耳聋,即使有隔音设备,他们也不愿过多地交谈,这种情况恰好为他们静静地坐着提供了借口。 后来,我放松了某些方面的支出限制,我们也有了经费,在飞机上安装了几个床铺、一张秘书用的办公桌、以及其它的设备。从那以后,每当晚间我们从西贡或火奴鲁鲁起飞后,我们就可以吃晚饭,写出给总统的报告,并在我们睡觉时由秘书将它打印出来,这样,在次日我们返回华盛顿后,即可将报告交给总统。 旅行的安排非常紧凑。以夏威夷会议为例,我将于星期日下午离开华盛顿,经过九到十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午夜之前到达火奴鲁鲁,星期一整天的时间,我都将与太平洋美军司令部和驻越军事援助司令部的司令们进行会议,我们于星期一晚上启程,睡觉是在旅途中进行的,然后,于星期二早晨向总统汇报。 博比·肯尼迪告诉他的兄弟,这一时间安排简直是在置我于死地。这样,总统敦促我偶尔抽出一天时间来,可以带着玛格丽特,使用他的“空军一号”专机,去一处豪华的别墅放松一下。这些别墅设在怀基基海滨的鲁西堡,是军队用来接待最高层人员和高级贵宾的。我只这样做了一次。结果,《华盛顿邮报》的德鲁·皮尔逊专栏披露了此事,全国各报又竞相转载,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部长滥用国家资产供自己享乐的丑事成为风靡一时的新闻。我们只好返回到那架“贫穷者707”上去。 如我所言,夏威夷和南越之行给我和我的助手们创造了良机,使我们可以直接从大量的美国和南越同僚那里了解情况。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向一些独立的观察者进行咨询,以弥补会议中信息的不足。这方面,我特别注意与以色列的军事奇才莫歇·达扬将军和英国反暴动专家罗伯特·汤普森爵士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五十年代期间,罗伯特·汤普森爵士曾成功地指挥了镇压马来亚游击队的行动,目前,他担任了英国在南越顾问团的首领。 根据各个方面的信息来源,迪安·腊斯克和我以及助手们将信息汇编成报告,不断地送往国会和新闻界。这些信息是否准确无误呢?当时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事后来看,答案却是这样的,即,这些报告——包括我自己的——在军事形势的分析上常常过于乐观了。然而,我的那些关于政治制度稳定性——我一直强调,它是军事胜利的前提条件——的报告,却对形势作出了切中要害的分析。 例如,一九六二年三月,在华盛顿广告理事会的一次会议上,我说道,“相对比于军事的行动而言,政治和经济的行动在镇压游击战上,至少起到了相同的作用,甚至,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在一次采访中,该采访于十一天之后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我说,“东南亚是太平洋安全的关键所在,而太平洋则是美国安全保证的关键。然而,仅仅利用军事力量是不会战胜共产主义者的,必须进行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然而,在关于美国军事行动方面,我报告中的典型说法则是这样的:一九六二年二月五日:在反对国家被颠覆、入侵、暗中破坏等致命威胁上,南越人所采取的行动已开始起到作用了……结合他们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以及他们要求我们所采取的行动来看,我认为,这将会改善当前的形势。 但是,要预测最终的结局,目前还为时过早。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我们对越南的军事援助正在开始起到作用。在那些受伤最严重的地区——在人民中建立了政府,南越人已开始向越共发动了攻势,镇压那里的叛乱……南越的军事部队正以更大的规模,更为频繁地向越共发动攻击……现有的迹象令人鼓舞,我们目前期望的是,继续维持这一事态的发展。 一九六二年十月九日: 我认为,如果说时局已经扭转,或预言最终的结果,似乎仍然为时过早。但是,这一年中,进展则是极为惊人的……我们收到许多关于进展的报告,这的确令人欣喜。无论是按照南越部队与共产党入侵者伤亡人数的比例来看,或是根据其它的方法来衡量,进展都是极为明显的。 为什么对于南越政治形势的分析和评价上,我作出了恰如其分的结论,而通过反思却发现,那些关于军事进展的看法是过于乐观的呢? 我们的军事将领们在夏威夷和南越会议上的汇报,将构成那些军事报告的内容。每次会议上,我都要会见驻越军事援助司令部的保罗·D·哈金斯上将。他身材高大,举止潇洒,能言善辩,无论其外貌还是其口才,都与将军的身份极为一致。他是博学多才的马克斯威尔·泰勒的高足,尽管,他还不具有其导师的渊博学识,但却极为坦诚,具有极强的说服能力。 保罗·D·哈金斯上将和他的同伴们在报告中指出,南越的军队已经阻止了越共的进攻,并收复了农村的失地。例如,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保罗·D·哈金斯在火奴鲁鲁告诉我,“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赢家的一方,如果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计划,我们将会看到,越共的行动逐渐走向低落。” 无论那时还是现在,我都绝不会相信,他和其他军官会故意误导我的思路,这与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况且,我还可从其它渠道获得信息,并可用来与军队将领的说法进行核实——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媒介机构,这里只列举三者。 导致他们过于乐观的原因来自于其它的方面。现在真相已经大白,他们当时从南越人那里得到的情报是极不准确的。 南越人总是按照美国人希望听到的消息来进行汇报。就像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A·麦科恩后来写道的那样:驻越军援司令部和大使馆向我们提供的情报涉及……其中越共在几个省的活动情孔,以及SVN(南越)政府和越共军力的对比情况,都严重失实。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南越各省和地区一级的长官将严重失实的情报,提供给了那些下层的校级军官们……这些省和地区一级的长官们认为,他们有责任“制造数据”,以满足中央政府的需要。 就某种程度而言,美国的司令官们也像许多人那样,喜欢沉溺于一厢情愿的思维之中。而且,他们——就像我一样——对这场冲突的性质也缺乏真正的认识。他们主要将其视为一场军事斗争,而事实上,这场冲突具有极为复杂的民族主义色彩,是一场自相残杀的斗争。 我总是急迫地要求我们的司令官们对进展——或无进展——做出估价。监测进展——我仍然认为,这是实现最佳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越南则几乎完全失控了。将军们和我对于这一失败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场没有战线的战争中,对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好掌握。军事人员们试图利用数量的方法来检测进展,诸如,敌军伤亡的人数(对尸体的清点,令人极为反感)、缴获武器的数量、俘虏的人数、飞机出动的架次等等。后来,我察觉到,这些方法中有许多并不合适,正在导致重大的失误。于是,在一些公开发表的评论中,对于军队中关于战局进展的乐观情绪,我有意识地泼了些凉水,然而,收效则是极为有限的。 到一九六二年中期时,肯尼迪政府对于越南问题的目标已十分明确,经常性的说法是:训练南越人来保卫他们自己。 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就美国训练援助的最后截止期限做出安排。我是这样来考虑此问题的:训练将达到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撤离将得以进行——或者,训练未获得成功,这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撤离计划也将需要进行调整。 未雨绸缪,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在火奴鲁鲁我就问保罗·D·哈金斯上将,他认为彻底消灭越共的军事力量需要多长的时间。他的估计大致是这样的:在南越的军事力量和保安部队能够被充分调动,并在各个地区开始向越共发动决定性的行动,这种局面出现后大致需要一年。 综合了许多人的估价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分期撤离美国顾问的长期计划,其根据是,假设制服越共将需要三年时间,而到那时,我们在南越的顾问人数将会达到近一万六千名。 次年春天,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我问罗伯特·汤普森爵士,在削减顾问的人数上,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回答说,如果继续取得进展,到夏天时,越共能够被从某些特殊地区清除干净的话,那么,削减一千人就是完全可能的。 一九六三年五月六日,在火奴鲁鲁再次见到保罗·D·哈金斯上将时,他对我说,我们在战争中仍然取得了进展。因此,我要求军队做出一个分期撤离美国军事人员的计划,在年底时,开始撤离一千名顾问人员。 大约与此同时,一场宗教与政治危机席卷了南越。佛教僧侣对吴庭艳政权控制宗教自由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并发起了一场抗议运动,而吴庭艳的保安部队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这一野蛮的举动招致了更为广泛的抗议活动,一些佛教的忠实信徒们甚至不惜自戕生命,采用了极其恐怖的抗议手段。我和华盛顿的其他人士均对此深感震惊,吴庭艳的统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八月底,形势仍然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参谋长联席会议按我的要求交上了撤离人员的计划。他们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危机尚未平息之前,美国的军事人员是不应该撤离的。他们建议,在十月底之前,不应就撤离计划的实施做出决定。 推迟实施该项计划的希望,反映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们的重大分歧,他们就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成了两派。在我们的使命上,双方并无分歧,均认为是,训练南越人以使其能保卫自己。但是,其中的一方认为,我们应该一直呆在南越,直到他们确实具备了这一能力,而不管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另一方则认为,我们的训练应有一个既定的期限,期限到达后,即应撤离。倘若直到那时,南越人尚不懂得如何保卫他们自己,那么,将意味着他们是无法被训练的。这些分歧尚未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一直潜在地存在着,也从未被充分地讨论或解决。对于一九六三年十月二日总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来说,这些分歧将产生至关重大的影响作用。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