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育儿先育己 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我去托儿所办妥一切手续,预付了1个月的托费、食费、牛奶费、鸡蛋费。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清晨,我抱着小儿子,牵着大儿子走出家门,大儿子不知道去哪里,高高兴兴地说: “妈妈,不要你牵,我拉着你的衣服走,不会绊跤。” 一路上东张西望,说着,走着,大儿子情绪非常好。走到托儿所大门口时,里面已经传出小朋友的哭声。大儿子自幼机灵,问道: “妈妈,里面为什么有人哭?” 我没有思想准备,答不出,只好小声说:“进去看看……” 办公室阿姨见我们去了,便把大儿子带到另外一间屋,我马上听到了他大哭大喊: “我要妈妈……妈妈不要扔了我……我要跟你回家……” 儿子的哭喊声,像利刃直刺我的心。我抱着小儿子站在托儿所大门口双腿发软,无法起步。小儿子不到一岁,很乖,用小手擦我的眼泪。我听到大儿子的哭声有点嘶哑,实在受不了,又冲回托儿所办公室哀求阿姨: “让我把儿子带回家吧!” 阿姨最初好言相劝: “你走吧,一会就不会哭了……” 当我坚决要带回儿子时,阿姨不耐烦了,她表示: “带走可以,所有费用不能退。” 我边抽泣,边点头:“不退,不退……” 儿子从里屋出来,使劲地抱住我的腿: “妈妈,不要扔我,我要跟你和弟弟回家……” 我弯腰抱起他,快步离开了托儿所。 那一夜,我根本没有合眼,像做了最大的亏心事,一直流泪,谴责自己。 两个月后,我又清醒过来。到剧协黄宗英办的托儿所去打听,姓汪的老师耐心地开导我: “送儿子进托儿所前,妈妈要与托儿所合作,慢慢对小孩讲托儿所好的道理,让幼小的心灵有思想准备。” 我带着托儿所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回家,讲给两个儿子听。小儿子只晓得嘿嘿笑,大儿子说,“妈妈,这个托儿所好……” 儿子答问的启发 50年代小学生读书是严格根据学区入学的。大儿子进了淮二小学。它的前身是达官贵族的子女才能进的世界小学,师资特别好。 入学前,我就跟儿子讲好,每天功课自己做,不要妈妈提醒,也不要妈妈检查作业,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以后,我真的没有操过一分心。 大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班上最早人队的少先队员,还当了大队委员。有一次,他睡觉后,我突然想看看他作文写些什么,便翻开他的作业本。看后,我内疚了好久。 碰到这样的问题:“两样劳动,一样又轻又干净,一样又重又脏,你选哪样?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选又轻又干净的。因为衣服脏了回家,妈妈会骂。” 我想不起什么时候因为衣服脏责怪过他。但是,我相信确有其事。因为我家没有保姆。又工作,又理家,太忙累时,会说不该说的话,影响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看法。我悄悄作了检讨,以后常常有意识地提醒他: “今天有劳动课,劳动一定要顶真,不要怕碰脏衣服,你是大队委员,要做榜样。” 儿子愉快地点点头。当然他不会知道是他的答问,端正了我的态度。 自学游泳 有年暑假,正在上小学的大儿子提出要学游泳。那是大跃进年代,哪里能找到有功夫的人教他!我只好到书店去挑了几本有关学习游泳的书,让他先从书本上自学些知识,特别是注意事项。 沐黎记忆力很好,几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两天后就能背诵。我又想了个方法,把大草席摊到地板上,让他俯卧在上面练习手脚动作。这是划水的要领。因为地板上练习没有危险、没有阻力,动作格外灵活熟练,进步很快。 我们家里的大浴盆是老式的,又高又长又大,我在里面盛满水,沐黎进去后,还真的浮了起来。练了几天,他心里踏实了,才用一个特大的盆子,放满了水,头浸进水里,练习呼吸和换气。耳朵进水了,学着斜身子单脚跳把水跳出来。这些简易土法,分段练习,他练得新鲜、高兴。然后再进大浴盆,居然会仰侧自如,我们都高兴极了,称大浴缸是“袖珍游泳池”。 汤晓丹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政协有游泳池,夏天开放,有救生员。我去打听了一下,去游泳戏水的,小孩居多。于是,我带着沐黎去。第一次看他下水,还闹了个大笑话。 我站在池边,望着他下水后,一直不见他的头冒出水面换气,我的心开始紧张得怦怦跳。我对救生员说: “刚才我的儿子下水,他还不会游……” 不等我说完,救生员扑通下水,游了个来回上岸微笑着说:“水下平安……” 突然,我听见儿子的喊声:“妈妈,我在这头。”原来,他已会潜泳,到深水那头去了。 大儿子自学游泳很顺利,只是姿势不怎么好,有同学开玩笑: “汤沐黎游的才真叫自由式,是他自己随心所欲发明的。” 而今,他的水性很好。正是类似这样的一件件生活小事,使他自幼懂得“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道理,养成了他学会自己掌握命运,创造自我价值的坚毅性格。 乒乓球拍丢了 大儿子从小爱画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徐汇区少年宫绘画班的活动,从不间断。后来,又对乒乓球发生兴趣,经常代表班级和学校参加比赛,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三级运动员”证书。 我对儿子的体育爱好,总是支持。我认为,“只要顶真,行行出状元。吃到家了是美食家,玩到家了是旅游家”。于是,急忙为他添购球网、球拍等。使我头疼的是他的乒乓板三天两头丢。最初,我以为是他粗心,总是提醒他别忘了收好球拍。 有几次,我见他也搞不清楚怎么会丢,嘴里喃喃自语:“××都看见我放进书包的,怎么回家就没有了……”我想,不能再责怪他了。 一天上午,沐黎带着弟弟去看电影。××来我家。我留下××,还给他糖吃。我以亲切的口气问:“你是不是把沐黎的球拍拿去卖了?” 到底是单纯的孩子,他立即低下头小声说: “不要告诉老师。” 我有些心疼了,赶紧说: “连沐黎也不告诉,你们还是好朋友,好吗?” 他点点头。我顺手掏了5角钱给他,告诉他,“以后要用钱,可问我拿。”他很懂事,不肯收。我再三塞进他的衣袋,他才说声“谢谢”收下了。 以后,沐黎的乒乓板不丢了。读中学时,他们分开,我再没有见过××来我家玩过。十年动乱开始,我家被砸得稀巴烂,除了来造反的人外,朋友都不肯登门。可是××却提着大包碎饼干来看我。原来他家贫穷,小学毕业后就去果品公可工作,碎饼干是他们的福利。 看着站在屋子中间的彪形小伙子,我忍不住抱着他哭泣起来,那份情,那份义,无法用语言表达。 不怪你们 弟兄俩相差不到两岁,又同在托儿所全托,养成了互助互爱的好习惯。读小学回家住,也和睦相处。但是有天傍晚我回家,看见兄弟两人都闷闷不乐。我仔细问了好久,才搞清楚他们不愉快的原因。 弟弟喜欢买文艺书,他的小书架上都是整整齐齐的新书,阅读时也特别爱惜。哥哥则喜欢添运动器具,哑铃呀,拉力器呀,拳击手套呀……样样都有。 课余各有所好,互不影响。麻烦就出在弟弟被吸收进徐汇区少体校游泳队后。他带小朋友来家玩,小朋友看到屋里有运动器具,开口借。弟弟未征得哥哥同意就让他们拿走了。后来哥哥的同学看见小书架上的新书,也提出借,哥哥也照给。没有想到,运动器具借出,十天半月还回来仍然是新的,而新书过十天半月还回,则变破旧了。小儿子十分心疼。兄弟两人争吵几句,哥哥不服气: “是你先把我的东西给别人。” 弟弟哑巴吃黄连,伤心地哭了。我回家时,正好碰着。我看了一下,新书中夹几本旧书,确实不好受。便对小儿子说:“你看看多少钱,重新买几本……” 不等我说完,沐海高兴地说: “妈妈,现在对面书亭还开着,我先去买回来。” 晚饭后,兄弟俩都恢复了平静,我才说: “以后家里的东西,不随便往外借,妈妈也一样。过去妈妈没有关照过,不怪你们。” 沐海反应快,马上回答:“我一定办到。” 大儿子略思片刻才开口: “最好写张条子贴在门上。” 我悟到,他的提议有道理。因为他是学生干部,有张字条,避免为难。我立即在一块厚白纸板上写上: 一、当心煤气。 二、进出锁好门。 三、家里东西不乱搬动,不外借。 以后,兄弟两人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不愉快事情。一直到现在都是互助、互爱、互敬。 言必行 我家四口人,吃穿并不怎么讲究,但是很重视精神生活。记得刚有电视机时,我们就花不少钱买了一台“天津”牌黑白电视机。事先,就对两个儿子说清楚:“作业完成才能看,并且按时睡觉。” 有次,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胡英远等到我家看电视里播放的戏曲节目,边看边议。两个儿子就在同一间屋里做功课,却“目不斜视”。客人们既吃惊又赞赏。我对她们说: “这是先说定了才买的。言必行。” 从小事做起,可以说是我们的家风。儿子能从小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我们很高兴。反过来,也促进我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想,这也是促使我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大动力。 真才实学取胜 我与汤晓丹靠月薪收入开支。儿子逐渐长大,需要增订的杂志有《新体育》、《音乐》、《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美术》、《艺术世界》、《连环画报》……有增无减。我们需要的专业书就更多。我们就这么些收入,这里花多了,那里就紧缩。 我的两个儿子所穿的衣服,全是我见缝插针,下班回家干完家务后做的。常将汤晓丹的旧衣服改小,或者翻个面重做给儿子穿。既省布钱,又省工钱。由于抢时间,我又是急性子,做工就粗了些。但两个儿子从不嫌妈妈针线活不好。我做衣服,讲究实用。一般说,口袋做得又多又大,好装钢笔、本子等。有的小男孩注意穿着,总是风趣地取笑: “你妈妈做的衣服口袋可以装五斤米。” 儿子总是“嘿嘿”笑两声算数。后来,讲的同学多了,大儿子才偶尔表示: “妈妈,做衣服时,口袋不要太大。” 我是一个不愿受世风制约的人,便对儿子说,不要受别人说长道短的影响。真正要追求的是真才实学,人们尊重的首先不是衣着,而是本事。 精神上的丰厚回报 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等乒乓明星进行友谊赛,陕西路体育馆公开售票。要3元钱一张票,还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我花去12元,购进4张票,全家看球赛,都是为了大儿子。这样的开销,当时在上影厂绝无仅有,因此引来朋友们的笑话: “你和汤晓丹这么大年纪看乒乓球赛,钞票用不完了吧?” 我只好小声对她们说: “这叫智力投资。” 记得苏联芭蕾舞团访问上海时,我暗中打听到有一场公开卖票,票价每张5元。尽管汤晓丹已经在招待演出时饱了眼福,但我仍千方百计求人买了4张票全家进场。为了有音乐天赋的小儿子沐海,花20元钱我心疼,但情愿。那时,他刚5岁,不让进场,通过友人打招呼,才被放进去。演出过程中,我一直注意沐海的神情,他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盯住舞台。 后来,汤晓丹还把《天鹅湖》的故事书放在儿子睡觉的房间。我天天读给他听,我相信艺术熏陶对他成长所起的作用。 1985年,沐海在国外已被媒体称为“指挥明星”了。他接父亲去欧洲游玩。在德国举办的纪念世界著名音乐家巴赫诞生300周年的音乐会上,沐海把座位最好的一张票给了父亲。音乐会在一个于天主教堂外的广场上兴建的大舞台上演出。灯光从附近的高楼窗口直射舞台中心,变化无穷。乐队阵容强大。还有几百人组成的演员队伍,用芭蕾舞形式,来诠释巴赫的古典音乐。根据耶稣受难故事改编的《马太受难记》,用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富有情感,十分动人。75岁的汤晓丹大开眼界,所受到的震动和所感到的新奇堪与5岁时的沐海看乌兰诺娃的《天鹅湖》时的感受相比。 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得到了精神上更丰厚的回报。 不幸骨折 大儿子与同学一起滑旱冰时,不慎骨折。我没有责怪他。当时,报上正红红火火地宣传陈中伟医生断手再植。凑巧那天正是陈医生用夹板为他固定受伤的脚。陈医生还让我从透视镜里看骨头断裂的地方。我们临走时又叮嘱:“回家后垫高脚平躺,不能移动夹板的带子……” 回到家,我本来想说他几句,转而一想,滑旱冰也不是坏事,摔跤更不是他愿意的,便改口说: “妈妈年轻的时候,学过滑旱冰,你先问问我,我会告诉你如何起步、站稳、保持重心、停步……即使摔倒,也不会骨折。” 沐黎笑了,想不到妈妈还懂这些。 我趁机说: “我刚进电影厂时,才17岁,住在集体宿舍。星期天到大食堂跟着几个年轻人学,他们教我溜冰知识,我很快学会了,还没有摔过。” 大儿子似乎忘了伤痛,还笑起来。这时,小儿子回家,我告诉他哥哥跌坏了脚。如果他以后想玩,我教他,还答应送他们每人一双旱冰鞋。我还拿了《王若飞在狱中》那本书,一句一句读给沐黎听,鼓励他和疼痛作斗争。 刚拆夹板,双腿还无力支撑身体行走时,就碰上初中入学考试。我对沐黎说: “你不用犯急,明天我们早点起床,吃了早餐,我背你去考场。” 沐黎笑哈哈地问: “妈妈,我这么大,比你还高,你背得动吗?” “走着瞧,儿子再大,妈妈也背得动。我走慢一点好啦。”我信心十足地回答。 沐黎更有兴致了: “妈妈,你就不知道,走得越慢,会越累。” 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不知怎么,我却悟出了深刻的含义。是呀,人活在世上,总是要走路的,不走,会失去一切;走得慢,会累得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方向快步向前。 正在这时,他的同班好友王伟提着一盒点心来看他。那时,小朋友带点心看小朋友很罕见,王伟见我有点吃惊,主动说: “我的母亲喜欢沐黎,让我带来的。” 第二天清晨,王伟来背他去了考场。我不放心,也一直在教室外操场上等候。结果沐黎成绩名列前茅。 儿子骨折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时期。汤晓丹在连树皮草根都被饥民当饭吃的山东外景地。家里发生意外,我们没有告诉他。以后儿子也学样,碰到麻烦都不让父母操心,两代人互相体谅。 汤晓丹今年已88岁高龄,不免常生病住院。两个儿子不放心,每次来电话都会说: “如果家里发生什么事,不能瞒着我们……” 我心里明白,他们是担心父亲,担心我会像以前那样,苦痛、麻烦都自己承担着。所以我爽朗地对他们讲: “现在,家里生活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如,我与你们的父亲还能各有追求。虽然人在医院,三天两头打吊针,不时服药,但都不是致命绝症,你们专心自己的事业,不要牵挂父母……” 我们两代人都懂得互相照顾。有时,我剪辑电视剧和写稿子有了额外收入,总要买些东西寄到国外,还定时寄中文书。邻居笑着说:“别人都是从国外往这里寄,你倒是从这里往国外寄。” “是呀,我乐意这样。” 零用钱 我出生在重庆,家里兄弟姐妹8个,我是老大。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单位裁去川籍职员,空缺让外省流浪者补上。家里没有正常收入,我们读书,当然不会给零用钱。萧规曹随,我也从不给儿子零用钱! 我的妹妹是我负担到大学毕业的。她第一次有了收入,便给沐黎、沐海各寄5元,写明由他们自主支配。几天后,小儿子突然说: “妈妈,我们游泳队有运动鞋卖,老师说比体育用品商店便宜。我想用阿姨给我的钱去买。” 稍后,他又补充说:“不过不够。” 我还没有表态,大儿子就抢着说: “你把我的5元加上就够了。” 弟弟穿上新鞋,哥哥也乐开怀。难得一笔零用钱,增加了兄弟情、手足爱。 岁月匆匆,眨眼到了90年代初。沐海在澳洲指挥音乐会,邀请父母去旅游。我只在电话里说了一句:“如果你哥哥全家也能去就好了。” 小儿子马上顺着我的心意给哥哥去了电话: “父母老了,很想念你们,我邀请你们全家四口来澳洲旅游团聚,所有费用由我出。” 那次相隔十几年的三代大团圆,沐海共花4万多美金。我总觉得,这是小时候“5元零花钱”的感情延续。同样,父母亲情在儿子心里也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父亲有病,他们都争着寄物寄钱来,我则表示: “我们不缺钱花,病了有劳保。钱汇来,也是存银行,不会兑换。与其存在我这里,不如存你们那里,我更安心。” 我们一如既往互相关心。 情暖人心 1954年后,我家住房宽了。小儿子的课外活动小组在我家客厅活动。小同学们都很懂事,保持室内干净。有天晚上,我扫地时,发现地板上有碎玻璃,仔细察看,发现一只玻璃果盆没有了。第二天清晨,小儿子才告诉我是小朋友不当心打破了。我没有责备他,只是说: “这几天,你和哥哥千万不能赤脚,玻璃屑很难一两次扫干净。” 事情过了好久,我发现那个打破果盆的小朋友不再来我家了。一次在路上凑巧碰到他,我便主动问他: “怎么不来我家做功课呢?汤沐海也需要你的帮助。” 他的畏惧终于消失了,从此与沐海很要好,直到读中学时才分开。十年动乱开始以后,我被安排去崇明农场劳动。那个小朋友在来往的轮船上工作。在一次回程途中,他给了我一个布袋,我忐忑不安,脱下劳动外衣罩住布袋。回家反锁上门,才打开,原来是几只崇明大蟹。我的鼻根发酸,眼泪簌簌往下掉。 那时,不论何人,随时都可以来我家查问。为避免麻烦,我们只能到后半夜不开灯煮蟹吃。就洒点盐,其他什么调味品都没有,我们却是狼吞虎咽。说也奇怪,那次蟹味却长留至今,余香不散。因为蟹味里还包含着两代人的深情厚爱。而今,沐海出国已十几年,他的同学还经常来看我们,情暖人心。 《星火杂志》 《星火杂志》是苏联真理报社出版的俄文画刊,订费虽贵,但我们一直订,因为每期都有好几幅古典的和现代的名画,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大儿子仔细看,培养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我还为他买了画架,让他学会站着观察,站着画。本来,我将画架放在他们向南的住屋里,后来发现,他把画架移到向北的书房了。我打扫卫生时问: “你怎么不在自己屋里画呢?” “我发现朝北的屋子光线变化不那么快,适宜绘画。”儿子回答。 我明白年幼的儿子在自学绘画时,还学会了琢磨更多的东西。 汤晓丹从旧书店买回《俄罗斯博物馆的绘画》。虽是旧书,但比新书还贵。上面全是名人名画,还有反映名画创作过程的素描。有一幅大画家列宾画的《托尔斯泰在写作》,沐黎更是兴趣浓厚,他一直照着画,还能背着画出来,与原画并无大异。 我带两个儿子去上海译制片厂看电影《画家苏里柯夫》。它不仅描述了苏里柯夫的绘画经历,还有很好的音乐。两个儿子看得津津有味。回家路上,沐海嘴里一直哼着它的主旋律,沐黎则说: “我们那本《俄罗斯博物馆的绘画》里就有苏里柯夫画的人物素描。” 我乘兴鼓励他: “你好好画,将来也会成为名画家,去苏联博物馆看看真品。” 我的话还真的成了现实。1984年,沐黎在英国随苏联旅游团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真的去了博物馆仔细看了真品原画。 不负老师重托 沐黎的图画课老师庄文华发现沐黎有天赋,就更加着力地培养他。庄老师多次把沐黎的画送区和市少年宫参展;把他的铅笔画《骑马上北京》送《新民晚报》发表;把《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健儿喝彩》送《解放日报》发表;利用节假日带他去马桥人民公社和闵行一条街写生。最近,他把保存了几十年的写生送给我时,深情地说: “您作为母亲为儿子含辛茹苦几十年不容易,我作为老师把学生的画藏几十年也不容易。‘文化大革命’抄家时,金银财宝都让人拿走了,这两幅画我藏了起来。” 我们都激动得掉泪。我收下了这两张颇有历史意义的写生,因为马桥人民公社早没有了,闵行一条街也大变样了。 庄老师当年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他培养学生,常常对学生委以重任。 记得有一次,庄老师筹备徐汇区小学生美术展览会,临时要补充一个题材。庄老师急了,把任务交给汤沐黎,并且关照“第二天交画”。虽然沐黎当场答应,但是庄老师并不放心,因为时间太紧迫。所以,老师特地到我家,希望我支持。看他那个急劲儿,我立即表示: “你放心,我会帮助他,晚上我不睡觉,也要看着他画完。” 其实,那几天沐黎患感冒,还有点热度。我一直陪着他,见他打了五六次草稿。我按时递给他药和开水。凌晨两点,他画好了,我让他上床,他睡了。我帮他收拾东西时,才忍不住哭了。当然,这是幸福的眼泪,心疼的眼泪。 保留一份纯真 沐黎喜欢交朋友。一位小学同学巴提牙从新疆写了一封信给他说: “全家准备回苏联,要代买20支‘石人望’牌口琴。钱马上汇到,希望口琴先寄去。” 沐黎放学后去文具店打听,共需400元购货款。他把信给我看,要我先垫钱。那时,我的月薪70多元,400元是近半年的收入,拿出来有困难。再说那时中苏关系已紧张,花了钱还不定引出多少麻烦。我只好推说没有钱垫。 儿子不理解,天天放学后去常熟路邮局查问:“有没有钱从新疆汇到汤晓丹家?”这样持续了近半年,才停止了去邮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买口琴的事在我们母子心中都留下极深的印象。有一次,我们重新谈起这件事,沐黎仍然坚信: “妈妈,如果您当时给我钱,我买了琴寄去,巴提牙一定会把钱汇回上海还我们的。” 我觉得待人诚恳是沐黎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我愿他永远保持,所以,我附和着,点点头。 儿子也开导我 沐黎进的五十一中学是重点五年制学校。他又是班上发展的第一位共青团员,二年级就被选为学生会委员。所以他除了自己保持优异的成绩外,还要帮助别人学习。尤其考试前,来家的同窗好友川流不息,纷纷要求沐黎帮他们复习功课。我在边上,心里着实为他焦急。我担心这些学生临时抱佛脚既不能提高成绩,又影响沐黎的考分。 等家里静下来,我才对沐黎说: “以后是不是改成平时互助,考试前还是你自己复习要紧 不等我把话说完,他似乎开导我: “妈妈,你不知道,我帮助别人,等于自己复习,别人搞不清楚的,正是有难度的……” 我暗自承认自己有点狭隘。 瓷砖上的手帕 儿子读书时,每天要带干净手帕。如果伤风感冒,还要多带几块。所以,我规定他们每天晚上把脏手帕放在盆子里,干净手帕从浴室瓷砖墙上撕下,平平整整放进口袋。 有天吃晚饭时,大儿子突然问: “妈妈,别人家手帕,洗后晾在哪里?” 我不知道他问话的意思,没有马上回答。他“嘿嘿”笑了两声说: “今天班上开会批评一个女同学有资产阶级思想,因为她把红领巾烫得太平整了。她急得快哭出来,申辩说,‘不是烫的,贴在瓷砖上干了就是这个样子。’” 我急忙问他:“你怎么说的?” “我是大队长,起先没有说话,要大家先发言。有的批评她不虚心,有的说她诡辩……反正她难过极了。后来老师问我,我才告诉同学们,我家手帕贴在瓷砖上确实很平整。” 我没有表扬儿子,但是我内心为他敢讲真话而高兴。 关于手帕的事,我早已淡忘。没有想到我在《萌芽》杂志上发表了《汤氏艺术家兄弟》一文后,当年受批评的那个女同学赵希平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到杂志社。信里说:“……汤沐黎是班干部,有很高的威望,他站起来说了话,大家才不再追究了。那时,我们都只有十二三岁。他敢证明一个事实,这是他品德善良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信的最后还说: “您有两个那么出色的儿子,是值得欣慰和骄傲的。我也为曾是世界著名画家的小校友而感到骄傲。” 赵希平知道我家现在只有我和汤晓丹,都已七老八十了,就经常以女儿自称,打电话问寒问暖,逢年过节还带些点心来看我们。 瓷砖上的手帕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最需要的温馨。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