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梁启超集宋人词句赠志摩联 厚厚的、夹有银色条纹的深蓝丝绒窗帘,被撩开了。 帘外,夜色如水,如水一般的清澈,如水一般的流淌。整个城市都静歇了,五光十色的梦把穷的、富的、醉生梦死的、辛劳奔忙的人们引进了或苦或甜的境地,让他们领略虚无中的至衰和极乐、憧憬与骇异;然而这也只是尘世生活的继续与夸张而已,同样地无聊,同样他虚空。 帘内,她,陆小曼,诗人徐志摩之妻,孤孤单单地倚靠在窗台前;浅灰色衣袖旁,是一致极有韵致的文竹。帘旁的奶黄色墙壁上,挂着一幅贺天健——她的老师的山水立轴,一团氤氲飘渺的云雾缭绕着叠翠层峦。 诗人去了北平,他刚从那儿回来五天,衣衫上的风尘还未掸尽呢,又被古城召唤去了。他爱北平,那儿有碧瓦黄墙,故宫永巷,有小胡同、四合院,有北大、清华,有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和浩如烟海的图书,有飘浮在整个城市上空的几千年文明氛围……她却依恋上海。她离不了影剧院、舞厅、咖啡馆、四大公司那忽明忽暗的霓虹灯…… 他往返古都,她寄寓洋场。 今夜,她倚在窗口,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诗人不在她的身边,周围的世界显得出奇的空旷和荒凉。诗人去了,带走了他的心灵,这世界失去了全部的色彩和意义。 她久久凝望着那黑沉沉的无垠夜空。群星闪烁,银色的光芒宛若一种灿烂的语言,亿万年来诉说着,那么神秘,那么寂寞,那么悲哀。她感到,她与他之间,有着一层障惟,也许薄如翳膜,一捅就被;也许厚如广宇,两颗心灵就像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两个星球。 诗人又远去了。他总是那样的行色匆匆。他是一团火,灼热、明亮,熊熊烈烈,燃起人们的热情,照亮大家的心灵、他是一个孩子,兴高彩烈,仰天大笑,大惊小怪,手舞足蹈,把神妙的童话世界带回到友人的生活里;他是只云雀,难耐嵌金镶玉的雕笼的幽困,不停地翱翔啭啼,冲向蓝天,寻找更加广表的苍穹……他走了;纵然仍有酬酢饮宴,仍有弦歌丝舞,她却感到寂寞、寂寞,无穷的寂寞。 忽然,夜幕上一颗很大很亮的星星抖动了一下,笔直地坠落了。起初是一点银光向幽邃处疾驰,继而化成一阵光雨,迸射着。飞溅着,投向永恒的怀抱…… 她浑身一凛,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袭上心头,连忙闭上眼睛,把窗帘紧紧地攥在手里,让自己镇静下来。过了一会,她转过头去,睁开眼睛,却看到画幅上突兀狰狞的峰峦浸沉在浮动幻化的烟云里,又吓了一跳。 她手拙腿僵地移步倒在沙发里,只感到心头怦怦直跳。 诗人到南京后,打来一个长途电话,简短的几句话:我去了,你一个人多保重。平平常常的叮咛,不知是由于传音的失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听上去,声音似乎有点异样,却又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只是不像平时那样的欢快和生气勃勃。她想问几句,说几句,话还没有出口,电话就挂上了。 电话里的声音和天上的陨星,两件事毫无关联。可是她却总感到其间有一种神秘的内在感应。这种莫名其妙的联想使她不寒而栗,她想竭力排遣,但越排遣,那种内在的感应似乎越鲜明,越强固。她抬头瞥见诗人书桌上竖立着的那块雕有一尊佛像的唐砖,发觉佛面上的那种入定沉静的表情忽然不见了,却换上了一副悲哀、迷偶的容颜。 十一月的夜风吹得她寒颤起来。她又起身放下窗帘。 她回到沙发上,拿起茶几上一本诗人临行前留下的日记想读,楼下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她听到女佣王妈去开了门,跟来人大声说话,接着又窃窃而语。门又关上了。 她猜不出是什么事,只感到一阵心悸,头晕得站不住脚。等了一会,不见王妈来告,却听到楼下一阵忙乱。她定了定神,披上一条坎肩,急步下楼。走到半处,一服瞥见亮着灯的客堂里站着愁容满面的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主任保君健和另外两个神色肃穆的陌生人。 陨星拖着长长的尾巴笔直地下坠…… 三年后,诗人的故乡——浙江省破石镇的火车站,一辆从宣平开往北方的火车刚停下,还在不住地喘气。 车上走下一位少妇,清逸好停有如秋竹,伫立在夜风里,凝望着幽暗的远处。 她是林徽音。 硖石,这个地方她从未到过。可是,这里却可以说是她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在这个光点中,映显着一张清秀聪颖的面孔。这张面孔,如今早已紧闭双目,静默地长眠在故乡的泥土里了。 东山万石窝,她曾经听诗人兴奋地描述过多次。现在她仿佛看到了那苍翠的松柏,层层林立的馄岩,背后横卧透道的东山。东山有七层六角形的宝塔,轻摇着四十二只风铃,伴随着东寺悠悠的晚铸钟声,一下,又一下……她在想象自己正站立在那大石棺前,黑色衣角和白色纱巾在风里飘拂,手中断断续续地撤出一片片带着火星的纸灰,它们飞旋着,飘零着,有的升入云天,有的坠落泥地,有的粘附在小草上,有的被风儿送得不见了影综。那不是纸钱,是从一本排色封面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一张张写满字迹的薄纸;她焚化着,祭奠着,祝祷她的亡友宁静安息……这破碎的纸片,焚化成的灰烬,是伤痕累累满缀泪珠的心灵,是不堪回首的记忆,还是如水悠长的情愫? 三年来,她的哀悼总是和北平的瓦蓝天空,康桥的尖屋顶揉和在一起的。瓦蓝天空下永远有鸽铃的叮咚,尖屋顶永远静静地映照在清流里;那短暂的生命呢,只有一行行清丽的诗句吟哦于饮泣的心间了,只有一块从开山脚下捡得的飞机残骸长悬于她卧室的墙头了。 三年了,她内心的伤痛恐怕无人能够体察。也无人知晓。生离死别,也许是人生常事,却为何偏偏发生在如此相知相得而又正在风华之年的密友间?这种猝然而来的永诀,在顷刻间把密友分隔在永不相通的冥河两岸,从此那活生生的音容笑貌,那丝丝入扣的思想共鸣,那纤毫入微的感情交流,那牵系着许多值得永远回味的记忆和神秘心跳,那正待倾诉而又未及启齿的千言万语,便一下子被割断了,吞没了。日月仍在运行,人类仍在生息,昼夜仍在交替,而这个善良的,真诚的,热情奔放,挚爱着一切朋友的大孩子却被无边的幽黯摄走了。在他,也许正是获得了他所追求的在一种奇特形式中的升飞解脱,而留给亲人朋友,留给她的,又是什么呢?三年来时时响彻在她心底的那种呼唤,时时令她哀痛欲绝的那种悲悯,时时使她寝食难安的那种柔情,他是否知晓? 她一动也不动地向着东山万石窝方向遥望。那里只是一片漆黑。 铃声骤响。她回到现实中。 她走回车厢,坐在丈夫梁思成身边。丈夫一直在车窗后面望着她。 火车启动了。 两人没有说话。丈夫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在妻子冰凉的手背上。这里有理解,一种深刻的、高尚的、无需用语言传递的理解。——三年前诗人罹难后的第三天,正是他,专程从北平赶到济南,参加了后事的料理,捡回了那块飞机的残骸,——推能不爱那个襟怀坦荡的大孩子呢? 她没有看丈夫。她在心里崇敬他,感激他。 火车离开了这个灯火昏黄、人影寥落的小站。 诗人这股溅着跳着的溪水,就在这两个女性的生命的原野上流淌、奔泻,奏响一曲曲哀怨悱恻、豪放激越的乐章,要解说这些乐章,又得从另一个女性谈起。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