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佛教从释迦牟尼创教,到日后发展壮大,固然有佛教教义内在思想高超以及佛陀本人的人格魅力巨大的原因,但围绕佛陀修行、传教的弟子们的功劳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如果没有那么多有思想、有实践、诚实可靠、富有才干的弟子们扛起佛教大旗,并且摇旗呐喊,身体力行,那么佛教的发展和壮大恐怕就不能成为事实了。在所有僧众弟子中最著名的起过重要作用的有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萨。十大弟子是常随在佛陀身边的,亲闻佛陀的教化,亲受佛陀的戒行,其地位之崇高、重要为其他弟子所不及,五大菩萨在传承佛教的工作中起着另一种作用,他们之于释迦牟尼,虽然亲受佛陀的教诫而悟道,但与佛陀的关系不像随侍佛陀的弟子可比,他们义为师徒,而在信行上相对稍稍独立,他们是证得了菩萨的佛陀弟子,与佛只相差一阶,指日撑舟可渡的。菩萨与阿罗汉的区别在菩萨为大乘的称号,阿罗汉为小乘的称号。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或导引众生。是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阿罗汉,略称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种意义:一、消灭了一切烦恼;二、应当接受天人的供养;三、永远进入涅槃之境,不再堕入生死轮回。 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闻第一的阿难,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楼那,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舍利弗智慧第一,常代佛说法,为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僧团中碰到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如提婆达多叛佛,带走了许多僧众,舍利弗通过说理对那些僧众进行教育,最后使叛教的僧众虚心忏悔,脱离提婆达多,回到僧团。舍利弗对维护僧团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目犍连最有名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犍连在禅定中见到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皮骨相连,极为瘦弱。目犍连见状,心中大为不忍,于是用钵盛饭菜给母亲吃。但是,饭菜一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因此大为悲痛。他将此情禀告佛陀,请求佛陀开导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母亲在生的时候,谤佛骂僧,不相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愚弄众生,所以理应受到这样的报应。这样的重罪,不是一人力量所能拯救的,只有依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能使你母亲脱离苦海。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你可以铺陈百味珍馐美馔以及时鲜果品放在盆中,供养僧众,你母亲便可得到超度。”目犍连听后,大为高兴,于是依教奉行。从此以后,七月十五日便成为了佛教中有名的盂兰盆节。盂兰,汉语中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有如人之倒悬。只有用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目犍连一生弘扬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恨,因而在一次经过伊私阇梨山下时,被一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乱石活活砸死。目犍连是佛教史上第一位为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对释迦种姓出家的人要求特别严格。在一次说法中,佛不满阿那律瞌睡,因而批评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当即跪地表示忏悔,发誓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死去,不再睡眠。不久,阿那律便因不睡眠而得了眼病,佛陀虽然劝慰他不要苦行做得太过了,但阿那律仍旧坚持不再睡觉,最终由于过度劳累而双目失明。佛对他十分怜悯,便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获证天眼通,不论远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有天眼通神力的阿那律都能一目了然。 多闻第一的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为佛陀与教众关系的和谐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他非常聪明,对佛陀的教诲牢记在心,这为将来佛涅槃后佛经的结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佛陀非常喜欢阿难,涅槃前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地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一定在世间发出大的光热。”佛入灭后三天,阿难即赶赴王舍城参加圣典结集,路上走了两个多月,四月十四日抵达王舍城,第二天即开始结集佛经,这时大迦叶被推为首座,把阿难排斥在外。阿难受此巨大刺激,当下发愤修行,在中夜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才参加结集。阿难在会上诵出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佛教之有圣典流传于世,实赖阿难之功。 罗睺罗尊者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佛陀成道后,应父王之邀,从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毗罗卫省亲。这时,罗睺罗才几岁。佛陀想到将来王位的继承一定会是罗睺罗,幼童做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因此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为僧团中最初的沙弥。罗睺罗因为年纪小,常受到年龄大的比丘或者流氓的侮辱,舍利弗便对他进行教育,要他学会忍辱负重。“世间没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战胜不了忍辱。”舍利弗这样说道。后来佛又对罗睺罗说:“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忍是大海中的舟船,能度一切苦难;忍是病者良药,能救垂危病人。我能成佛,独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从此以后,罗睺罗就默默地思维道理,默默地修持忍辱之功,最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因此称赞他是弟子中密行第一。 摩诃迦叶尊者虽然非常富有,而且学问高妙,但他淡泊名利,厌薄情欲。虽然父母给他娶了一位绝色美人,但终不受诱惑。两人分床而睡,后来父母去世,便先后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摩诃迦叶不喜欢过僧团的生活,经常独自一人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具有极大益处。摩诃迦叶修的是头陀苦行。他说:“我要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将来的人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有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僧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而走。佛便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服装,也不要过分疲劳。”迦叶当即拒绝说:“我把头陀苦行看作是快乐的事情,不为穿衣吃饭忧愁,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中因此而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了迦叶的话,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内部的腐化和堕落。如果要久住正法,僧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的路吧。”大迦叶最大的功劳是主持结集三藏圣典。他在佛灭后,主动挑起统理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迦旃延尊者主张种姓平等,主张人们不分职业、地位、年龄、出身等一律平等,是真能脱离我执、躬行佛陀所宣扬的佛性平等的极有力的阿罗汉。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针锋相对,观点鲜明。他说法时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先阐述原则,然后再举出大量实例加以证明。如迦旃延说无常,便先说无常的法则。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世间一切有为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离不开无常的法则。再举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实例。自然界中,春天来了,百花开放;秋风一起,黄叶飘零。发出无量光明的太阳,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里。美貌红颜渐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社会上恩爱眷属,老死时谁也不能相互代替。孝子贤孙,纵然哭得死去活来,也不能感动无常而使之不再到来。名位权势,纵然煊赫一时,转瞬即逝,岂能长久?富比王侯,虽是热闹非凡,灾祸骤至,一切成空。再述说不懂得无常的道理,就会被五色缤纷的假象所迷惑,表面看去,自然界的青山绿水,人生的幸福快乐,社会的灯红酒绿,好像生机盎然,实质上是时时被无常所吞食。最后阐明佛弟子的任务是要敢于向无常挑战,勤修正道,粉碎无常的世间,证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迦旃延的说法层次分明,说理透彻,生动具体,使得听众获益不浅。 富楼那是布教第一。为弘扬佛法,富楼那如行云流水一样,到处漂游,到处为家。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各地。富楼那布教的最大特点是,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这些具体的事情做起。比如给人看病,教人识字,传授知识等,在这些具体事情中因势利导,灌输因果报应以及修行持戒的道理,因此深得人心。另一个特点是,越是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就越要去。他具有不怕牺牲的真实的忍辱精神。他说:“假如有人打伤了我或刺伤了我,只要还没有把我打死,就还不是最可怕的。假如有人真的打死了我,那么我就应该更加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杀害了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佛陀称赞他说:“富楼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使再艰险的地方也能够去了。” 佛陀为太子时,优波离是释迦王族的理发师,出身于首陀罗,为下等种姓。释迦牟尼成道后回到迦毗罗卫,优波离便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亲自为他剃度,说优波离有很好的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正法,使佛法光大。他出家后,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加以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 须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能理解空的道理的一人,被称为解空第一。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即是空的同义词。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法不起执著,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蜜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转的地位。空性无处不有,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须菩提悟得了此中的道理,因此受到了佛的称赞。 以上是十大弟子的概况,基本上属于小乘佛教。下面讲到五大菩萨,则是属于大乘佛教的。 五大菩萨是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的总称。这五大菩萨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超过了前面所讲到的十大弟子。而其中观世音的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没有人不知道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其声威甚至寖寖超于教主释迦牟尼之上,几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一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又因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国,就从男身转变成为了女神,不能不说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当然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的,这只是反映了观世音在民间的影响巨大这一事实。 弥勒菩萨学佛的历史其实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他出身于有崇高地位身份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其父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让他见佛闻法,便因此从佛出家了。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异议。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愿打破骨髓头脑,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问题上,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尚胜一筹,所以为大慈。大慈者及于所有众生。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所有虚空世界佛土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在何处呢?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证知。弥勒是创立瑜伽学派的第一人。传承弥勒学说的有无著、世亲兄弟。 文殊菩萨,又译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到佛进入涅槃,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参加。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教义,文殊菩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殊是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至高无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习六波罗蜜,而永不满足。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南部宣传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离空有二边的意思。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为后来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普贤与文殊为大乘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定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慧(智慧)双修。普贤主要在对佛以及众生的礼敬、修行、护持等仪式上面尽心尽力,为行为举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作观音,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间的“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地藏菩萨不像其他弟子现在家相,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等,他现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盖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地藏菩萨继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现在人间,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然而那种一心普度众生、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是为世间所罕见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